中國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一):總論 – 國學網
陳友冰
二、中國歷代家教的分類
國學現存的中國歷代家教類著作有一百多種,其寫作方法並不統一,因此形式多種多樣,具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但其基本類型大致可以分成五種:akdjf國43987學sdfia網o9vua
國學1.庭訓類。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依據儒家經典,隨時對子女進行教育,然後分類整理,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顏氏家訓》即是這類家訓的代表。該家訓共分七卷二十篇,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不僅談個人的經歷,同時引述歷代正反兩方面人物事迹,總結其經驗教訓,或進行理論分析,或指陳利害,使子孫引以為戒。這種庭訓形式的家教在歷代家教中佔比重較大,如《袁氏世范》,《孝友堂家訓》等等。caduf國90a87學f0qej網ad878
國學2.家規。又稱家范、家儀、宗規、世范。直接定出家規條款,張榜公布,甚至讓子弟朝晚誦讀記憶,讓家人共同遵守。這類家訓以元代鄭濤所編((鄭氏規範》為代表。該家規中共列出條款一百六十八項,制定出家中各項規章制度,包括獎懲等等,使家庭成員共同遵守。有的家長為了加深印象,採取強化教育的方法,如每天早上將子弟家人集合在一起,集體朗讀家訓;每逢初一、十五祭祀祖先,便率領家人溫習祖訓,反思省查,警戒後人這類家訓中包括《孝友堂家規》,《諫水家儀》、《鄭氏家儀》及民國年間的《萬福堂家規》等等。尤其是《萬福堂家規》,借鑒了現代社會的一些法規條款,使該家規體例完備,很有系統,家規共分十章,七十五條,從萬福堂的組織,直到功過賞罰井井有條。qbenv國rj3ai學duiqo網a987d
國學3.家書家信。通過往來書信發表對人生世事諸種看法,用儒家道德標準和用世思想對子弟進行教育引導,久而集成一部,形成較完整的系統。這類家訓以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家訓》、鄭板橋的《板橋家書》為代表,民國甘樹椿的《甘氏家訓》等也屬於此類。ad78q國w7ead學kjdnv網a8d87
國學4.陳述家主及祖先的經歷,使子孫感悟人生的艱難,啟發教育子孫懂得人生及處家的道理。如傅山的《霜紅完家訓》,譚獻的《復堂諭子書》,袁黃的《訓兒俗說》等,都屬於這一類。89qeh國jhadj學q1837網i0auv
國學5.用詩歌的形式,對子孫加以訓誡,便於記誦,也易於流傳。形式上大多是四言,也有五、七言。如南宋著名理學家呂本中的《呂氏童蒙訓》,以及社會上流行的《太公家教》、《許魯齋誡子詩》、《金氏家訓》等,都採用了這種形式。另外還有一些家訓是以格言、警句、隨筆的形式出現,如《願體集》、《余齋恥言》等。ad910國7aidi學au8vn網ajhda
國學中國歷代家訓雖然形式多樣,但在內容上基本上分為家規、家儀、家教三個方面。家規是家庭的法規,有的家訓直接列出條款,要家人遵守,有的則是在家教的同時立出規矩;家儀是家庭的禮儀,主要指日常的起居及婚、喪、祭、冠等禮儀,也有的家訓把家儀與家規、家教放在一起,不分條條。家教主要是向家人講為人處事的道理。告誡家人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合在一起,就是家訓的全部內容。儘管不少家訓沒有用「家規」或「家儀」等名稱,但每一種家訓基本上都包含了這三項內容,下面加以略述:aeYddier國學網a5kufFH
國學(一)家規yedd國學網u3470L』;c4s
國學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國家由個體家庭組成。家庭的穩定,直接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國家的穩固。俗話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從這句話中,足以看出家法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與國法的互補作用。因此,家庭的立法,在封建家族社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家規的確立與否,甚至關係到一個家族的興衰成敗。清代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規》中說:「邇來士大夫,絕不講家規身范,故子若孫鮮克由禮,不旋踵而壞名災已,辱身喪家。不知立家之規,正須以身作范。祖父不能對子孫,子孫不能對祖父,皆其身多慚德也.一家之中,老老幼幼,夫夫婦婦,各無慚德,便是羲呈世界,孝友為政,政孰有大焉者乎。」這段話不僅概括了家規的重要意義,也恰好說明了家規的首要內容。也就是說,一個家庭中要有秩序,孝敬父母,兄弟友愛。縱觀中國歷代家訓,也都是以此人手而制定家庭行為規範的。下面以《鄭氏規範》為例.簡要介紹一下家規的內容。
國學1.立祠堂。立祠堂是家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鄭氏規範》中規定:家中要「立祠堂一所,以奉先世神主,出入必告,正至朔望必參,俗節薦時物,四時終祀,其儀式並遵文公家禮。」在封建家族中大多都建有祠堂,也稱家廟,用以供傣家族中列祖列宗的神位。最初人們是遵循周禮中的一些規是進行,到宋代朱熹的《文公家禮》出現後,人們爭相效法,幾乎成了一種制度。《孝友堂家規》中說:「孝友為政,立祠舉祀,其先務也。」祭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報本,使族人知曉一族之由來,從而起到維繫家族,團結家眾的作用。程頤說:「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對於祭祀,《鄭氏規範》中還作了一些具體規定,如:「時祭之外,不得妄祀邀福.凡遇忌辰,孝子當用素衣致祭,不作佛事,象錢寓馬,亦並絕之。是日不得飲酒、食肉、聽樂。」古人不準為邀福而「妄祭」,這對今天有些人大興祭奠祈福也是一個教育。尤其古人不許在祭日吃肉飲酒,也是對今人趁機大吃大喝的一種諷刺。它已經超出了家規的界限,對人們都應起到約束作用。這對我們今天移風易俗,也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家祠在一個家族中,是個十分神聖的所在,可以說是一個家族的靈魂。除了祭禮之外,家祠還是家族中對子孫過行教育的場所,也是決定家族中重大事情的重地。《王士晉宗規》中規定:「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按生理,毋作非為.今於宗祠內,仿鄉約儀節,每朔日,族長督率子弟,齊赴聽講.各宜恭敬體認,共成美俗。」家祠還是執行家法的地方,如子弟不肖,做了犯法的事情,族人便彙集在家祠中,面對列祖列宗,對其進行責罰。如《蔣氏家訓》中規定:「有敗類不率教者,父史誡諭之,諭之而不從,則公集家廟責之。責這猶不改,甘為不肖,則告廟擯之」。但隨著中國封建家族社會的解體,家祠自然被社會的發展所遺棄,而成為歷史的塵跡。/-**yF4國學網Itryker國學網
國學2.定家規。家規是要求全家人共同遵守,無論家長還是童僕,都必須努力遵從。所以家規中對不同身份的人,都分別作了具體規定。對家長的要求:家長是一家的核心,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家族中的風氣。《鄭氏規範》中規定產為家長者,當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臨事之時,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更須以量容人,常視一家如一身可也。」就是說家長要以身垂範,從自己做起,要明辯是非,處事公平,這樣才能督率眾人,振興家業。對子孫的要求:一般家規中對子孫的規定較多,從讀書、做人,到擇師交友,幾乎都有規則,子孫不得違反,違反了就要受到處罰。如《鄭氏規範》中有這樣的規定:「子孫以理財為務者.若沈迷酒色,妄肆費用,以與虧陷,家長賈實罪之,與私置私產者同」。就是說,如果掌管家財的子孫酗酒、亂花妄費,以致虧空,與私置財產者同樣抬罪。如果犯了其它的家法,也會愛到相應的懲罰。對媳婦的要求:幾乎每部家規中,都有對媳婦的具體要求:因為古人認為,媳婦對家族是否平安,將起到很大作用,所以規矩也格外多。《鄭氏規範》要求:「諸婦必須安祥恭敬,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禮,待娣似以和,無故不出中門,夜行以燭.咖做不到,便會受到處罰。古時不少家規中還規定休妻的一些具體條條,表現了較濃的封建意識。05awemk國學網rWR034$@
國學家規中除以上主要內容外,還涉及到家庭中的許多方面。如《鄭氏規範》中還規定了什麼時間發給家人衣服費,甚至家庭財產的保管,子女婚姻,撫恤族人等都有專項條規。i8^$#^國學網(_+!@$%era
國學家規之所以帶有「法」的性質,就是它所定下的條款,與懲罰相聯繫。如果違反了哪條,便要受到處罰.如《王士晉宗規》中有這樣一條:「譜牒所載,皆宗族祖父名諱。如有人損壞、油污,族長同族眾,即在祖宗前量加懲誡。」更嚴重者,如偷賣譜牒,則「眾共瀏之,不許入祠,仍會眾呈官追譜治罪。」可見古代家法,是對國法不足的一種補充.這也正是家規與家儀和家教的不同之處。IWV國學網[muk國學網IOKspan#
國學(二)家儀*mbvSNZBYRI 國學網JK]rtvg$t
國學家儀是古代家訓中規定的居家禮儀,包括日常的起居和婚、喪、冠、祭諸禮儀,也是家庭中的一種行為規範。
國學1.日常雜儀。日常雜儀指對家人日常行為儀節的規定。如子女對父母的「晨昏定省」(早晚問候)之類。司馬光《諫水家儀》規定:「凡事父母,婦事舅姑(公婆),天欲明咸起盟,漱櫛,總具冠帶,昧爽適父母舅姑這之所省問,父母舅姑起,子供藥物,婦具晨羞」等等。家儀中日常雜儀的內容,是家庭成員每天行為的模式,因此具有禮儀的性質。
國學2.家禮雜儀。這裡說的家禮雜儀,是指家庭中所行婚禮、喪禮、冠禮、祭禮等的一些具體規定。如《孝友堂家規》後附「家祭儀注」中規定,「晨起櫛沐後,入祠三揖,自入小學,便不可廢。朔望焚香拜,元旦昧爽設祭四拜。四仲月,用分至日,各設祭,行四拜禮。」元代鄭泳的《鄭氏家儀》,則對婚、喪、冠、祭四禮的儀式,都作了具體的規定。如「祭禮」,家長如何率眾行禮,如何上香奠酒,行幾拜禮,喊什麼口號都有具體程式。這些儀式大多是遵照《文公家禮》的規定執行的。這些禮儀對今天仍在產生影響。但唯獨「冠禮」今已不存。所謂「冠禮」,是指男子到了十五歲至二十歲時,要行禮加冠,表示他已成人。我們認為,這一傳統在今天應該加以繼承。當然儀式不可能盡遵古禮,可以加以變通,規定每年的某一天為「成人節」,不論男女,凡年齡到了十五或十六歲,都要在這一天過「成人節」,也舉行一定的儀式,使孩子們感到自己已經長大,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也可以培養起孩子們的一種獨立精神和自立能力。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極有好處,可以解決今後因獨生子女多,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ADSU%^*+_國學網|$%^$@$@#~G
國學(三)家教@%@62S12國學網34KZ^$#!%NUI#$
國學家教是家訓中最基本的內容,家長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和觀察研究,對子孫加以訓誡,其內容十分廣泛。可以說凡人生中所能經歷的一些經驗教訓,家訓中幾乎都有論述。如讀書、處世、擇友、從師、勤儉持家等.從家教的眾多內容來看,大致可分二個方面:居家和處世。@%@#%國學網$#NJ,國學網ST$#*
國學1.居家。就是教育家庭成員,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兄弟友愛,勤儉節約、教子讀書等。做到了這些家道便會興盛不衰。1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友愛兄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古代社會中,人們把孝梯看作是人倫大節,為人處世的根本。人們往往認為能孝親才能忠君;能友愛兄弟,才能與人善處。有子說:「孝梯為仁之本,烏有孝親佛親,而不修德行善者。」古時孝敬父母主要表現在侍奉父母,順從聽話,養老送終等方面。友愛兄弟則表現在兄弟之間互相幫助.不爭財,同居不蓄私產等方面。《朱柏廬勸言》中說:「生不能養,死不能葬」,是大不孝,而「有無不通,長短相竟」,是大不友於兄弟。另外,幫助族人也是孝梯的一個方面。《張楊園訓子語》中說:「一族之人,有賢有不肖,在賢者當體祖宗均愛之心,曲加保護,不使一人失所,若專已自私,不相顧恤,有傷一體之誼,是為得罪祖宗,不孝孰大焉。」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些傳統美德在今天更是應當發揚的。現在有些人不肯瞻養父母.兄弟間為了一點小事便反目成仇,這是缺乏道德修養的表現,這些行為應當受到全社會的痛斥。當然,我們在吸收傳統美德的同時,也應當揚棄古代家訓中不合理的東西。如有的家訓中要求人們,父母的話無論對錯,都要一味服從等。25454國學網q+27hj國學網spant
國學居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勤儉持家,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這對我們今天的家庭生活,仍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朱柏廬勸言》中說:「勤與儉,治生乏道也。不勤則寡入,不儉則妄費。寡入而妄費,則財匾,財匾財苟取,愚者為寡廉鮮恥之事,黯者入行險僥倖之途」。這一訓誡,十分富有辯證思想。不勤勞收入必然少,如再不能節儉,必然會動歪腦盤,不少人正是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孝友堂家訓》說:「勤儉一源,總在無欲,無欲自不敢廢當行之事,自無禮外之費,不期勤儉而勤儉矣」。就是說該用的則用,不該用的不妄用,這自然就做到了勤儉。一些家訓中還主張勤儉當從家長做起。如《原體集》中說:「主人為一家觀瞻,我能勤,眾何敢惰;我能儉,眾何敢奢。」家長以身示教,是勤儉持家的最有效方法。
國學但是節儉並不是要人們吝音,充當守財奴。不少家訓中認為:合於禮之用,百金不為奢,非於禮一毫不可費。蔡示遠《示子弟貼》中具體地指出:「家中須節用為先,每日食用須有節制,輕用不節,其害百端。又切不可鄙吝為心,凡義所應用,不可有一毫吝心也。自家用度,即紙筆油鹽,以至微物,皆宜愛惜。宜用處則不然」。古人這種正確的儉、吝觀,很值得我們效法雷鋒正是處理好這種關係的當代典範,他要求自己,生活向最底標準看齊,但人民公社受災,他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全部存款,可以說雷鋒精神中也閃爍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光芒。DCD國學網ASWSDF國學網
國學再一點便是讀書做人。歷代家訓中,都十分重視教育子弟讀書做人。大多數家訓都認為,教孩子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尋上達之路,更主要是讀書做人。《朱柏廬勸言》中說:「所謂人者,不但中舉人、進士要讀書,做好人尤要讀書」,曾國藩要兒子成為「讀書明理的君子」。《朱柏廬勸言》中還說:「子孫不讀書,則不知義理,一傳再傳,童貴蠢蠢,有親不知事,有身不知修,有子不知教。愚者安於固陋,慧者習為黯詐,循是以往,雖違禽獸不遠,弗恥也。」不讀書就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這是古今不易之理。不少家訓還主張除學習儒家經典之處,也要學習「雜藝」,如書畫、醫藥及農工商賈等,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國學2.處世。處世就是在社會生活中個人的作為及與人相處。古人的處世之道講求自立、擇支、與人相處等等,許多道理對今天的人們還是大有教益的。它包括下面幾個內容:HRE國學網kU235ratew3y
國學一是立志。人生於世間,首先要有一個志向,這是十分重要的。人不立志,終生沒有目標。如果人的志向低下,只能成為一個俗人。所以古人在家教中,主張從小要立志。《葯言》中告誡子弟說:「凡人須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虛浮,如何可以任得事。老當益壯,貧且益堅,是立之說也。」人無志不、Z,不立則庸庸碌碌。《椒山遺囑》中說:「幼時立志為君子,後來多有變為小人的。若初時不先立下一個定向,則中無定向,便無所不為,便為天下之小人,眾人皆賤惡你。你發憤立志要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們第一先立起志來」。所謂立志,並不僅僅是以做官為目的。做人也應有個志向,如立志做個品德高尚的人,就會修身篤行,雖利誘不能移其節。否則,稀里糊塗,隨遇而安,沒有不流為庸俗的。
國學二是擇友。古時朋友居「五倫」之一,古人認為朋友對人一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如《白公家訓》中告誡子弟說:「友為五倫之一,慎於擇交,懼其損也。道吾過者是吾師,誇吾好者是吾賊。近芝蘭則氣味日祥,近惡臭則穢污日增,可不俱哉。」一個人交到什麼朋友,對人走什麼路、成什麼人至關重要。《張楊園訓子語》中說:「師友一入家門,子弟南尚,因之以變,術業因之以誠賢則數世賴之,否亦害匪朝夕,不可謂非家之所由存亡也。擇之又擇,慎之又慎。」然而,也並不是對人一味採取拒接的態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古人認為只要不是卑鄙小人,還是可以與之交往的,但要能體諒地性格上的弱點。《高忠憲公家訓》認為:「取人要知聖人取狂捐之意,狂捐皆與世俗不相入,然可以入道。若憎惡此等人,便不是好消息。所與皆庸俗人,已未有不入於庸俗者。出而用世,便與小人相眶,與君子為仇,最是大利害處,不可輕看。吾見天下生此病者甚多,以此知聖人是萬世眼法」。所謂「狂」者是指進取而無所顧忌的人,「捐」者是指獨善其身而不問外事的人。這二種人雖各取一端,不無片面,但不失為君子,可為良友。《溫氏母訓》則明確指出:「汝與朋友相與,只取其長,弗計其短,如遇剛惶之人,須耐他決氣,遇俊逸人,須耐他閱氣;遇樸厚人,順耐他滯氣;遇桃達人,須耐他浮氣。不徒取益無方,亦是全交之法。」真是至理透悟之悟。如果一味求全責備.那麼人的一生便無朋友可交了。這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尤其是選用人才方面,也應取其所長,避其所短,這祥才可各盡其才。?與人相處。生活在社會生活中,必然要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怎樣與人相處,這也是十分重要的。《孝友堂家訓》中說:「與人相與,須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為人所容。顏子犯而不較,孟子三自反,此心翁聚處,不肯少動,方是真能容。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聲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嘗讀書者也。」有度量能容人,不僅是個人修養程度的表現,也是與人相處的最起碼的道德原則。對人要能做到忍讓,讓則無爭,無爭則不生怨。《高忠憲公家訓》告誡家人:「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這不僅是在處人,也是在積德。但是,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不可能不同別人發生某種利害關係,只有善處,才能與人相安。《朱柏廬勸言》中說:「處人倫事物之間,有順有逆,即不能無德怨。自處之道,有樹德,無樹怨,固然也.人情則不可知,處之之道,我有德於人.無大小.不可不忘;人有德於我,雖小不可忘也。若夫怨出於己,當反己而與人平之。」就是說與人相處胸懷要大,切不可斤斤計較。如果一味爭強好勝,就可能招謗惹禍。家教中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對增長人的品德修養,都是很有借鑒意義的。*ek國學網o9056v231%國學網*q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