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章】宋元時期散茶之飲與龍泉青瓷茶具鑒賞
雷國強 李震 / 文
一、宋元時期的散茶之飲
《宋史·食貨志》云:「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實卷模中串之,唯建、劍則既蒸而研,編竹為格,置焙室中,最為精潔,他處不能造。有龍、鳳、石乳、白乳之類十二等,以充歲貢及邦國之用……散茶出淮南、歸州、江南、荊湖,有龍溪、雨前、雨後之類十一等,江、浙又有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為號者。」據此可知,宋代的茶葉品類有片茶,即團茶、餅茶、臘茶;散茶,即茶芽散條為主的草茶。歐陽修在其《歸田錄》中進一步點明:「臘茶出於劍、建,草茶盛於兩浙。」
宋代散茶,以浙江會稽紹興所產的日鑄茶和江西洪州雙井茶最負盛名。日鑄茶亦名日注茶,產於浙東紹興市日鑄嶺,其茶早於唐代已為世所重,至宋則名冠天下。歐陽修這樣點評日鑄草茶:「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注為第一。」范仲淹也曾讚揚日注茶「甘液華滋,悅人襟靈」。蘇轍在《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一詩中這樣讚美日注茶:「君家日鑄山前住,冬後茶芽麥粒粗。磨轉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溪山去眼塵生面,簿領埋頭汗匝膚。一啜更能分幕府,定應知我俗人無。」蘇轍不僅用此詩讚美了日注茶品質,同時也在詩中告訴我們,當時人們飲用日注茶散茶時,並非如同今日直接取用散茶葉條沖泡,而是將散茶碾磨成茶粉再入盞點沖後品飲。此為宋時散茶的標準飲法,此法如今在東瀛日本尚保存此飲茶之法,即抹茶法。歐陽修也曾作《雙井茶》詩詠贊江西洪州雙井茶:「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茶生先百草。白毛囊似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候家,一啜龍鬚三日誇。」雙井茶產於江西滿州分寧(今江西修水)雙井,是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的故鄉。黃庭堅生於茶鄉,一生嗜茶如命,曾留下詠茶詩百餘首,並將故鄉雙井散茶作為禮品贈送同僚好友。如其在《雙井茶送子瞻》一詩中,不僅以家鄉出名茶而自豪,而特意在詩中詳細介紹了雙井散茶的採制和品飲情趣:「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石豈霏霏雪不如。為君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蘇東坡收到黃庭堅雙井茶之後亦作一首詩《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其韻為謝》:「江夏無雙種奇茗,汝陰六一誇新書。磨成不敢付僮僕,自看雪湯生璣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溫渴同相如。明年我欲東南去,畫舫何妨宿太湖。」宋代有影響的散茶除了最負盛名的日注、雙井之外,還有杭州經山茶、江西臨江玉津、洪州白芽、袁州金片等。
中國的茶業發展至元所反映出的特點是茶葉生產製作工藝和飲茶風俗承宋啟明,處於由餅茶向散茶的轉變過程之中。元代茶葉製作品類亦承宋制分散草與臘茶(餅茶)兩類,但散茶已超過餅茶,即炒制的散茶生產量已超過蒸制的餅茶,體現了我國歷史上由餅茶向散茶過渡的特點。元代飲用散茶的歷史發展痕迹在當時的文人詩詞詠唱中亦能發現端倪。如元代詩人耶律楚材詩中有云:「玉屑三甌烹嫩蕊,青[來自www.Lw5u.com]旗一葉碾新芽」;「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蔡廷秀詩:「仙人應愛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李謙享詩:「汲水煮春芽,清煙半如滅」等等,均為詠唱散茶飲法之作。
二、宋元時期龍泉散茶青瓷茶具製作與工藝特點
茶具作為人們飲茶的一種器具,不管其材質如何,其形制與種類總是緊隨著不同時期茶葉的品種和基本的飲用方法的改變而改變的。這一變化所遵循的原則為:使用功能以方便使用為最大原則,這是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自然選擇的結果;其次,就是美觀原則,因為愛美是人類的共性,所以各個民族,各個時期所使用與製作的茶具自然留下了各個民族、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記憶。如,唐及唐以前,人們飲用的主要是餅茶,習慣用煎茶之法飲茶,所以唐代所遺留下來的茶具主要有唐代文化風格的貯茶、炙茶、碾茶、羅茶、煮茶、飲茶等茶具;宋代的茶葉種類有片茶(臘茶)、散茶之分,「點茶」為宋代飲茶普遍之法,加之宋代「鬥茶」之風興起,所以其茶具主要有宋朝文化特徵的碾茶、羅茶、候湯、點茶、品茶等器具;元代以後,特別是從明代開始,始於唐宋時期的散茶成為主流,人們採用茶葉直接沖泡開水飲茶,所以這一時期所生產的茶具已初具現代茶具特點,主要有燒水點茶用的壺,貯茶用的罐,沏茶用的盞、碗以及到明以後使用至今的泡茶用的各式茶壺。
(一)宋元時期龍泉青瓷茶盞與茶碗
碗、盞、盤、缽、罐是龍泉青瓷產品中的主流與主體。就這一時期龍泉窯青瓷碗、盞造型、釉質、裝飾而言有以下特點:北宋時期龍泉青瓷碗、盞的造型風格特徵與同一時期其他窯場,如婺州窯、甌窯所燒制的產品大致相近,釉質透明、清亮,有較強玻璃光澤,為石灰鈣釉;裝飾工藝以刻劃花為主,亦見有部分模範壓印紋飾的產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出口外銷為主的[來自wWw.Lw5u.coM]珠光青瓷茶盞。北宋晚期龍泉青瓷茶盞製作裝飾工藝趨向簡化,注重造型和釉質,體現了其發展過程的過渡性。南宋時期是龍泉窯發展的鼎盛高峰期,這一時期龍泉青瓷茶盞生產與其他產品一樣主要靠其型與釉取勝。其形簡約而不簡單,線條挺拔乾脆,而富有一種內斂和不張揚的高貴文化品質;其釉乳濁失透,類冰似玉,精緻、空靈,寂靜內斂而不誇張,富有內涵,是中國宋代文化之中體現簡約主義的藝術典範代表。這一時期茶盞的樣式品類而言,由於此時龍泉窯承接南宋宮廷皇家御用瓷燒制任務和接受大量海外訂單以及文人雅士私人訂製用品大增,故爾這一時期龍泉窯生產的青瓷茶盞品種繁多,琳琅滿目,品質優良,這種發展與生產態勢一直延續到元朝中後期。總之,宋元時期龍泉青瓷茶盞、茶碗在造型、款式、裝飾工藝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其他窯場所無法比擬的。
1.珠光青瓷茶盞
宋、元時期,在浙江、福建及廣東三省的部分瓷窯都燒制一種具有共同特徵的茶盞。這種茶盞外部刻複線,器內飾以劃花篦劃紋或篦點紋,它就是被學術界稱為珠光青瓷的茶盞。珠光(1422—1502)是日本「茶湯之祖」,據傳他非常喜歡使用這種茶盞,故把這類茶碗稱為珠光青瓷。
宋、元時期龍泉窯生產的珠光青瓷釉色有青綠、青黃等多種色調。這釉質色差產生的原因與胎色白度及其含鐵量有關,深灰色胎的器物釉色多呈深綠色,而灰白胎或白胎的器物釉色多為淺青色。這類茶盞、茶碗之外壁所刻複線有直向與斜向,器內紋飾有劃花、篦劃、篦點,常見的紋飾樣式主要有團菊紋、花草紋、蝴蝶樣花紋、變形水波紋以及篦劃與篦點紋。
北宋龍泉窯刻劃草葉紋珠光青瓷茶碗(圖1),高6.5、口徑18.1、足徑5厘米。敞口,唇微外翻,斜直腹,小圈足。內壁中部刻弦紋一圈,下刻草葉紋,內填篦紋,內底刻菊花紋一朵,外壁刻劃斜直複線紋。灰胎,施青黃色釉,外底、圈足無釉,呈灰紅色。1989年浙江青田縣鶴城鎮窖藏出土。青田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北宋龍泉窯刻劃月華紋珠光青瓷茶碗(圖2),高7.5、口徑18、足徑5.5厘米,敞口,唇口內收,斜直腹,小圈足。外腹壁刻斜直線紋,內壁分二層,近唇三分之一處刻劃相間1.5厘米弦匝二道,其間刻划水波紋,其下及底處刻劃卷草花紋,空白處填飾篦點紋為飾。碗底刻劃月華紋。釉色青綠,有玻璃光澤,足及足底不施釉,胎質堅硬,呈灰紅色。惜瓷草堂藏。
北宋龍泉窯刻花鴛鴦戲水紋珠光青瓷茶碗(圖3),高8.3、口徑19.8、足徑5.7厘米,敞口,唇微外卷,斜弧腹下收,圈足。碗內刻花精細,于波浪中刻三朵盛開蓮花,三隻鴛鴦在荷池中漫遊,神態自然,刻花線條自然流暢,是北宋晚期龍泉珠光青瓷茶碗精品佳作代表。腹外壁刻摺扇紋。施豆青釉,釉層滋潤,外底挖足較淺,留有墊餅痕。1986年麗水市環衛處基建工地出土。麗水市博物館藏。
2.青瓷敞口茶碗
敞口茶碗是宋、元時期一直延續到明清茶碗的基本造型。碗壁坦張,與桌面弧度夾角在15度至45度之間,碗口外撇,或內收,口徑不同,造型端莊大方。敞口碗製作簡便,自龍泉窯創燒以來至明清廣泛燒制,存世量大。從裝飾風格上分,此類茶碗主要有素麵,單、雙面刻劃花紋,印花等三類。北宋早期龍泉窯大量生產,施青釉,釉質青亮透明,開片的敞口碗;北宋中期至元、明時期龍泉窯生產的敞口碗,廣泛採用單面或者雙面刻花裝飾工藝,常見的花紋題材有蔓草、藤花、團花、水波、游魚、鴨禽、蓮花、荷葉等;宋、元、明時期,龍泉窯所產的敞口碗中亦常見有採用模具在碗壁內外印製人物故事、吉語等紋飾,口徑一般不大,但同類產品在元代外銷瓷中常見有30-40厘米口徑的刻花和印花大碗。
北宋龍泉青瓷青釉六齣花口碗(一對,圖4),高5、口徑12、底5厘米,敞口,斜弧壁腹,口唇微外撇,內外施青釉,釉質青亮透明,玻璃質感強,光素無紋,六出口,內外滿釉,底足露胎,胎質細緻堅硬,局部有宋元時期龍泉青瓷薑黃斑。此對茶盞屬龍泉窯北宋中晚期素紋精細之作。惜瓷草堂藏。
北宋龍泉青瓷蕉葉紋碗(圖5),高5.5、口徑11.5、底4.5厘米。敞口,斜弧壁腹,口唇微外撇,內壁刻四枚蕉葉紋。碗外壁用篦狀器劃七組直線紋為飾。內外施青黃釉,釉面有細碎開片,底足露胎。同類茶盞,浙江省博物館有收藏一隻。浙博所藏蕉葉紋碗比此盞內多篦點,外多刻劃仰蓮十二瓣。惜瓷草堂藏。
南宋龍泉窯青瓷雲紋蓮花碗(圖6),高6.8、口徑16.4、足徑5.6厘米。敞口,斜腹,圈足寬矮,口沿有六個凹口,內壁在凹口下用「S」紋划出六格,如盛開之蓮花,格內刻如意雲紋,內底心刻一朵雲紋。浙江省博物館藏。
南宋龍泉窯青瓷蓮瓣碗(圖7),高6.1、口徑14.4、足徑4.3厘米。敞口,斜弧腹下收,圈足。外腹壁刻寬仰蓮瓣一周,刀法流暢,製作精美,蓮瓣瓣脊挺拔。施粉青色厚釉,口沿、蓮瓣脊背釉薄處隱顯白色,青白呈色不一,自然形成深淺青白裝飾的效果。圈足露胎,呈硃紅色。1972年四川省什邡縣窖藏出土。四川省博物館藏。
元代龍泉青瓷八思巴紋印花碗(圖8),高5.5、口徑14.5、足徑5厘米。敞口,圓唇,弧腹,圈足,口唇微外撇。外底留有挖足痕迹,胎較厚,施青黃釉,釉色如鱔魚黃,內底印有花紋及八思巴紋圖案。惜瓷草堂藏。
元代龍泉青瓷素紋青釉茶盞(一對,圖9),高5、口徑10、足徑4厘米。敞口,薄唇,唇口微收,圓弧壁腹,整器似半球狀,小圈足,施青釉,兩盞釉色呈色不一,一淺一深,釉面開滿細碎紋片,底足無釉,露胎,胎質灰白。惜瓷草堂藏。
3.文字碗
在茶碗內壁或底刻、印吉語,工匠名號是龍泉青瓷碗盞裝飾的一種較為常見的樣式,宋、元、明三朝均有。文字有單獨刻寫,也有用印章銘印,還有在底部墨書而成的。北宋晚期,南宋時期龍泉窯青瓷碗的方章樣式銘款常見有「河濱遺範」、「金玉滿堂」、「長命富貴」、「 崑山片玉」等。元代常見吉語有「長命福貴」、「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天下太平」、「金玉滿堂」、「福、祿、壽、富、大吉」等,此外尚見有八思巴文與花卉圖案紋特殊文飾。明代龍泉窯碗常見有人物、花紋混搭較多,印刻均有,窯場名號以模印較多,如「顧」、「李」、「陳」等。
北宋晚期龍泉窯青釉「河濱遺範」銘款碗(圖10),高6、口徑15.5、足徑5.5厘米。敞口,薄圓唇,六出口,唇微內收,圓弧腹,圈足,碗內底銘印「河濱遺範」方章一枚,內外施青釉,釉質肥厚,清亮略透,底足不施釉,留有墊餅痕,胎質細緻,堅硬,呈灰白色。惜瓷草堂藏。
南宋龍泉窯青釉六齣筋葵口「河濱遺範」銘款淺碗(圖11),高4、口徑16、徑5.5厘米。敞口,淺腹,唇沿有六葵口,葵口之下對應飾六齣筋,碗底正中銘印「河濱遺範」方章一枚。整碗施乳濁失透石灰鹼釉,釉質青綠似玉,釉面有細碎冰裂紋,碗底露胎,胎質灰白,堅緻。惜瓷草堂藏。
補記:安徽省博物館珍藏有宋龍泉窯青釉「河濱遺範」碗一隻,稀有而珍貴,為國家一級文物。此碗足底有墨書「戶元美宅庚戌年」7字行楷。「戶元美」當為死者名,「宅」則指墓地,即陰宅,「庚戌」為年號。查北宋有兩個庚戌,一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一是熙寧三年(1070)。南宋有兩個庚戌,一是紹熙(1190),一是淳祐十年(1250)。此碗釉質乳濁失透,為南宋石灰鹼釉,當屬南宋中後期生產的典型新產品。該碗高6.2、口徑15.6、足徑5.4厘米,安徽宋墓出土。碗內壁骨五條凸線出筋紋,碗底中心印有「河濱遺範」4字楷書底款。其為南宋中後期龍泉窯生產的帶有「河濱遺範」銘款,有記年的出土標準件。
4.折腹碗
南宋中晚期生產,是龍泉窯特有的一種創新型碗盞,有的學者認為其不應為碗而應為文房之洗。碗唇薄圓略外翻,腹壁斜直,至底平直內折,故稱折腹碗。圈足,平底,內底略有微凸。薄胎厚釉,造型簡樸,多為龍泉大窯、溪口等著名窯場出產,釉色有梅子青和粉青、米黃、月白色等,胎質見有白胎和黑胎兩種,主要為官用。
南宋龍泉窯月白釉折腹碗(有殘,圖12),高5、口徑13、足徑7厘米。敞口,淺腹,平底,圓唇外翻,斜直壁腹,近底向內平折,圈足。薄胎內外施厚釉,釉質月白略見青灰之色,鐵足,釉面開大小細密鐵線,系龍泉南宋瓦洋窯仿官之作。此盞是目前所見較為完整的,彌足珍貴的標本樣品之一。惜瓷草堂藏。
南宋龍泉窯青釉折腹碗(圖13),高5.5、口徑13、足徑7.5厘米。敞口,淺腹,平底,圓唇外翻,斜直壁腹,近底向內平折,圈足。薄胎內外施青灰厚釉,釉質瑩潤,器表布滿細碎大小紋片。圈足露胎,胎質白,堅硬。惜瓷草堂藏。
5.茶盞
漢代揚雄《方言》云:「盞,杯也。」可見,盞是相對於碗而略小者之謂也,通俗而言應該是小碗或者小杯是也。宋元時期,龍泉窯生產的茶盞常見有斗笠(上期已有專文討論,這裡略去不談)、蓮花盞、梅花盞、菊花盞、花口盞、蓋盞等不一而足,此類茶盞常與盞托一起合用。龍泉窯自北宋起為適應飲茶的需要,開始生產了大量的盞和盞托,其中不乏精品。
南宋後期龍泉窯青釉蓋盞與茶托(圖14),通高9.8、盞高6.5、口徑8.4、足徑4.87厘米。托高3.5、口徑14.6、足徑6.8厘米。
盞,直口,筒腹,腹壁外刻蓮瓣紋,圈足。弧形蓋,蓋面刻八瓣覆蓮,蓋內有子口。盞蓋合燒,蓋口合縫,釉色一致。托,敞口,弧腹,圈足,內底下凹,腹外壁刻仰蓮瓣。白胎,施青釉,釉層豐厚滋潤,是一套珍貴的茶具。1991年四川省遂寧市南強鎮金魚村窖藏出土。遂寧市博物館藏。
南宋龍泉窯梅子青卧足盞(圖15),高4、口徑8、足徑3.5厘米。圓唇,深腹,圓弧腹,卧足,光素無紋,施梅子青厚釉,足底無釉,施削挖足,中心留有乳突,足底薑黃斑明顯。惜瓷草堂藏。
南宋後期龍泉窯青釉茶盞(盅,圖16),高6.7、口徑8.3、足徑5厘米。斂口,圓筒腹微外弧,圈足細潔工整,底端平,薄胎,施青釉微泛紅,口沿與圈足底無釉,呈紫紅色。此盅模仿南宋官窯工藝製作。浙江省湖州市下昂鄉石泉村宋墓出土。湖州市博物館藏。
元代龍泉窯粉青釉梅花盞(一對,圖17),高5、口徑8.5、足徑3厘米。直口斜弧腹,小圈足,外底微凸成雞心狀。盞內底貼有梅花一朵,通體施粉青厚釉,體態輕巧,造型別緻,小巧玲瓏,是南宋至元時期燒制的官用茶盞或酒盅。惜瓷草堂藏。
(二)宋元時期龍泉窯生產的點茶之具——執壺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列出的茶器有碾、羅、盞、筅、缶並(瓶)、杓等,這些茶具與蔡襄《茶錄》中提及的大致相同。南宋審安老人著有《茶具圖贊》一書,在書中其以白描手法繪製出了當時十二件茶具圖形,並按宋時官制冠以職稱,賜以名、字、號,為我們今天了解宋代茶具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圖像資料。其中關於點茶所用的執壺,審安老人在《茶具圖贊》中這樣介紹道:湯提點,名發新,字一鳴,號溫谷遺老。在「具」和「贊」中的介紹表達的意思是:姓「湯」,即指裝熱開水之用。以「提點」為官名,則指「提舉點檢」之意,謂其點茶之用途。其名「發新」,表明以開水點茶以發茶色。字「一鳴」,謂壺中沸水之聲。「贊」中稱其「養浩然之氣,發沸騰之聲,以執中之能,輔成湯之德」,誇其功德無量。
北宋龍泉窯青釉執壺(圖18),高17.5、口徑6.9、足徑6.5厘米。盤口,細長頸,上小下大,圓肩,球腹,圈足微外撇。肩部裝有彎曲長流,對稱置一曲柄,柄上部與盤口粘連,頸肩兩側裝二系。腹部以凸棱雙線為飾。執壺器型輕巧優美,胎色灰白細膩,1976年龍泉市茶豐鄉墩頭村出土。龍泉博物館藏。
北宋龍泉窯青釉瓜棱執壺(圖19),高25.6、口徑6.5、足徑13.2厘米。敞口,長頸,弧形內束,弧肩,瓜形筒腹,腹部用凹長線分成十格,平底內凹,蓋平,中心以花苞作細,蓋緣裝一圓筒形小紐,與把端小紐相對以穿細繩。把作扁條形,長嘴,施青釉,胎質細緻,呈灰色。浙江省雲和縣梓坊村宋墓出土。雲和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北宋龍泉窯青釉執壺(圖20),高19.8、口徑7.8、足徑7厘米。淺盤口,細長頸,豐肩弧肩,八楞形鼓腹,八角形圈足,頸腹間裝對稱彎曲長流和扁把,另一面置對稱雙耳系。腹壁用凸稜線分八楞,每楞之間刻重瓣蓮葉紋,內填葉脈,刻劃精細,華貴富麗,是龍泉窯北宋早期一件珍品。胎灰白堅緻,施淡青釉,外底滿釉,底留有墊燒泥點。1995年菲律賓庄良女士捐獻。浙江省博物館藏。
推薦閱讀:
※免費快速搭建博客教程,Hexo&GitHub
※為什麼我看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之後,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呢?
※曝姚笛挽手文章出遊照 小鳥依人(圖)|文章|姚笛|挽手
※以名滿天下——寫文章或上台演講的命盤
※李尚龍的文章是否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