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名中醫胃病治療絕技 [轉貼
書名:現代名中醫胃病治療絕技
作者:吳大真 等主編
出版社:科技文獻出版社
原價:19.00
出版日期:2003-9-1
ISBN:9787502343514
字數:297000
頁數:380
印次:5
版次:1
紙張:膠版紙
開本:32開
商品標識:20055544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當代名醫學驗俱豐,絕技秘法,成竹在胸,故臨證常能力挽沉痾,起死回生,如董建華認為胃病全因滯,治療重在通;鄧鐵濤擅用補脾養胃治本方兼顧濕瘀標實證……這些絕技妙法,屢試屢效,深受國內外稱讚。本書精選近10年國內權威學術期刊中所發表的各家名醫臨床實踐經驗,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為了充分弘揚當代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便於廣大科研工作者、臨床醫生和醫學愛好者閱讀、借鑒,本書極其客觀地保持了各學術論文的學術性、權威性和臨床實用性。
目錄
胃脘痛? 步玉如 通補開郁虛實治 病證錯雜綜合調?? 董建華 胃病全因滯 治療重在通?? 王祖雄 中虛氣滯濕阻 香砂平胃化裁?? 李任先 健脾和中兼治肝 理氣護胃是基礎?? 丁光迪 脾胃兼治 同中求異?? 魏喜保 暢胃兼顧相關臟腑 擅通注重辨證論治?? 許占民 辨證論治尤重通 調氣柔肝三參飲?? 孟澍江 擅用經方治胃痛 疏理氣機常用花?? 李鳴皋 治則分層隨期定 理補化瘀次第分?? 焦樹德 深研辨證論治 善用經方古方?? 吳生元 恢復升降暢氣機 顧護脾胃重辨證?? 陳庚吉 安胃醒胃先治肝 柴胡桂枝自擬湯?? 王德元 清溫醒胃治胃十法 善用經方寓通於中?? 孟景春 通胃著眼於肝 止痛兼須辨證?? 徐仁蓮 治以通降為法 證分寒熱虛實?? 許增喜 活用通法治胃痛 血府逐瘀方化裁?? 莫矜耀 辨證論治胃脘痛?? 吳士彥 急症胃痛分虛實 氣血濕熱諸不足?? 程懿欽 辨證論治 中西結合?? 李培生 胃痛從滯論 通降隨證施?? 李克紹 胃痛多因痰瘀致 消除炎症愈潰瘍?? 戴 堅 博採諸家之長 用藥通權達變?? 金乃時 萎胃久病陰寒聚 化裁東垣溫胃湯? ? 王少華 胃痛從熱立論 治療經方化裁?? 臧?堂 病因失衡致 用藥忌剛燥?? 田從豁 針灸及外治法治療胃脘痛的經驗?? 鍾新淵 脹痛由升降失常 病因究形質氣血?? 張 磊 經驗良方治胃痛 加減變化寓意深?? 張耀卿 明辨在氣在血 輕投辛香燥烈?? 李今庸 病證不同 機轉各異?? 趙宏恩 氣血為綱辨脘痛 自擬和胃系列方?? 陳慈煦 證治辨析法入微 剛柔調氣方輕靈?? 陳幼清 辨證分型治療胃脘痛?? 李振華 陰虛胃痛證 芍藥益胃湯?? 邢子亨 胃痛因寒因滿來 調理肝脾和胃方?? 李廣鈞 胃痛總因氣滯來 健脾理氣自擬方?? 林沛湘 臟腑失和證 效方安胃湯?? 謝昌仁 治療胃脘痛經驗方三則?? 董 平 治療胃脘痛名方四則?? 印會河 疏肝養胃 經方化裁?? 顏德馨 氣血寒溫不同 通法貫穿其中?? 趙國岑 病證虛實兼見 治療兩法兼施?? 秦子安 痰熱氣血結 瓜蔞薏苡湯?? 劉仕昌 肝胃不和是根本 虛實錯雜宜分清?? 王多讓 肝胃不和病證雜 疏肝理氣辨證施?? 李壽山 通養調和立論治 補瀉燥藥味分清?? 王文濟 肝氣犯胃痰濁阻 調胃和中貴在通?? 巫君玉 調暢氣機是根本 香砂六君化裁方?? 胃脘痛良方六則?? 胃脘痛名方十則?? 針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療胃脘痛??胃 炎? 劉渡舟 經方古方聯用 瀉心平胃化裁?? 董建華 萎胃屬胃痞 七法復通降?? 李玉奇 胃炎經驗方四則?? 張明昌 論治病證結合 用藥面面俱到?? 張澤生 虛證補虛少佐辛散 實證祛邪法隨證?? 胡翹武 慢性胃炎三大證 氣滯血瘀濕濁阻?? 王道坤 病本是脾胃不足 健養通貫穿始終?? 周信有 氣虛痰瘀食濁內阻 攻補兼施一方通治?? 劉紹武 胃炎協調治 自擬調胃湯?? 祝諶予 肝脾胃三者兼顧 健疏和隨證施用?? 熊輔信 法則據現代醫學而定 治療用半夏瀉心化裁?? 王懷義 萎胃辨證分虛實 活血化瘀可增效?? 賈 斌 氣虛痰瘀阻 濕熱蘊結型?? 許芝泉 萎胃最多胃陰傷 自擬養陰護胃湯?? 朱希亨 血枯陰虧病難愈 養血益胃自擬方?? 高福安 脾氣虛弱補脾為本 辨證論治消導治標?? 王 浚 分型治療 用藥周到?? 李樹楷 本質整體治療 兼證辨證論治?? 瞿濟生 萎胃分型酸多酸少 溫中輔以調氣醒脾?? 馬 駿 兼顧相關臟腑 用藥謹慎周全?? 裘沛然 辛開苦降法 慢性胃炎方?? 姚奇蔚 虛實夾雜虛為主 論治著眼肝肺胃?? 許鑫梅 辨證辨病結合 分型治法各異?? 何炎?NB134? 虛寒不忘祛濕 陰虛注意通降?? 夏 天 補虛清濕熱 活血抑菌方?? 單兆偉 脾胃氣虛為基礎 寒熱虛實辨胃炎?? 鄧鐵濤 補脾養胃治本方 兼顧濕瘀標實證?? 於己百 慢性胃炎痞為主 和胃降氣是關鍵?? 潘澄濂 胃氣虛弱濕熱阻 氣血不足胃陰虧?? 朱良春 陰虧陽氣虛 氣血濕邪阻?? 勞紹賢 胃脘氣滯不通則痛 分型論治不忘理氣?? 姚子揚 竹茹清胃飲治療陰虛型萎縮性胃炎?? 戴建良 萎胃從腎治 辨證分陰陽?? 胃炎良方十六則?? 胃炎名方十三則?? 慢性胃炎及胃病的少數民族療法?? 針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療胃炎??消化系統潰瘍? 鄧鐵濤 脾胃虛弱是根本 陰虧血郁為繼發?? 馬貴同 脾虛氣滯血瘀阻 中西結合獲良效?? 於己百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 許鑫梅 肝膽脾胃入手 辨證結合辨病?? 潘澄濂 胃病責肝腎 辨證要分清?? 周平安 分期治療消化性潰瘍?? 王季儒 脾胃要分治 氣血需辨明?? 祝德軍 氣滯是關鍵 疏通為基礎?? 夏度衡 瘀血宜作兼證治 肝胃百合化裁方?? 張柏林 辨證分虛實 治療調脾胃?? 何 任 肝氣犯胃最多見 緣由陰虛失養來?? 劉紹武 活動恢復兩期分 協調整體重局部?? 楊澤民 中虛氣滯熱郁阻 補中理氣苦泄熱 ?? 江爾遜 中陽不足心脾虛 甘溫補養歸脾治?? 俞尚德 脈絡瘀痹局部屬實 中氣不足整體為虛?? 李家邦 潰瘍多是肝鬱致 健胃愈瘍對證方?? 胃潰瘍良方十二則?? 潰瘍名方八則?? 消化系統潰瘍的少數民族療法?? 針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療消化性潰瘍??其他消化系統疾病? 董德懋 調理脾胃十法?? 宗修英 脾胃分治 不忘柔肝?? 張繼澤 治療脾胃病常用小套方?? 王任之 胃陽郁遏成胃痛 瓜薤半夏通陽方?? 魏長春 通降有理氣清熱 補虛分溫中養陰?? 張瓊林 治胃八法?? 楊繼蓀 胃病治療經驗方?? 蔡友敬 寒熱互結心下痞 辛開苦降瀉心宜?? 盧永兵 調胃十法?? 張鏡人 宏觀辨證微觀借鑒 以熱著眼分型論治?? 史濟招 補益中焦治胃病 升降補散皆相益?? 張元凱 抓住主症 再分虛實?? 馮志雄 寒熱虛實氣血辨 肝鬱脾虛腎陽衰?? 周世章 調理氣機兼顧肝 用藥輕靈因人異?? 劉炳凡 胃病宜整體治療 健辨養三位一體?? 徐精誠 濕熱中阻胃腸病 清熱化濕和中湯?? 胡家悌 從膽論治胃腸病?? 吉良晨 納化升降均相顧 寒溫消補不傷中?? 萬友生 辨明寒熱虛實 分清氣血臟腑?? 薛 盟 酸甘化陰法 芍藥甘草湯?? 危北海 脾胃宜分治 氣陰當審明?? 劉 越 治療胃病學術思想及經驗方?? 陸 拯 從毒、從腎、從心論治胃病?? 徐景藩 胃病治療經驗?? 單健民 胃病驗案三則?? 康相彬 寒熱錯雜心下痞 半夏瀉心任化裁?? 郝懷清 中虛胃弱邪停滯 堅胃健脾化濁邪?? 周仲英 胃氣瘀滯成胃痞 活用通法辨證方?? 劉蒂村 脘腹痞滿證 厚朴苡仁宜?? 李乾構 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經驗?? 馬貴同 從肝脾論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單兆偉 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四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良方三則?? 徐景藩 辨證治療胃下垂?? 封萬富 下垂非氣陷 治脾先疏肝?? 胃下垂名方三則?? 針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療胃下垂?? 黎成科 藥物心理雙調 治胃不忘補腎?? 江育仁 兒科脾胃病證治療經驗?? 梅廣源 消化系急症驗方二則?? 蔡 淦 逆轉胃癌前病變的經驗?? 單兆偉 脾虛胃熱血瘀阻 健脾清胃化瘀方?? 勞紹賢 脾胃氣陰兩虛 氣滯血瘀熱蘊?? 賈 ? 扶正攻邪法 自擬平消方?? 邱佳信 防癌治癌脾為本 健脾清散胃腸安?? 潘明繼 胃癌治療和輔助治療的用藥經驗?? 張錫君 脾胃氣血衰 攻補兼施治?? 趙樹珍 胃癌分期治 病證飲食療??胃癌名方八則??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第一主編吳大真,悠悠華夏,人才輩出;源遠岐黃,代有精英。 幾千年的發展,祖國醫藥學已經成為一個系統完備、博大精深的學科,「繼承與發揚」是每位中國醫學工作者的理想,吳大真主編就是這千千萬萬理想者中的佼佼者。出身醫學世家,幼承家教,總角之時即已把「湯頭歌訣》當兒歌誦詠。長輩為之取名「大真」,寓意:醫學於人至真至大。20世紀中葉,吳大真進入我國中醫藥學的首府——北京中醫學院進行系統學習,從此開始涉獵岐黃百家。在科學系統學習之餘,吳大真還得到家族長輩秦伯未等大9幣的耳提面命。秦伯未先生號謙齋,是我國近百年來屈指可數的醫學大家。吳大真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幾年下來,已成為謙齋學術的繼承者,謙齋老人的學術核心思想已被吳大真潛移默化地應用到學習實踐中。就在這個時候中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吳大真被安排去了遙遠的西北邊陲。命運只捉弄弱者而成就強者,十餘年在西北各地的醫療實踐真正造就了吳大真的「大醫」地位。十餘年的磨礪使吳大真領悟到醫生不能只「看病」,更重要的是「看人」,只有真正關注人,才能把醫學技能發揮到極至,才能大幅度提高臨床效果,才能改變「醫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的遺憾,才能真正使醫學成為人文醫學。吳大真明白了「經驗」的積累與總結才是「繼承與發揚」的根本之道,是千千萬萬個「病人」成就了「名醫」之「名」,是無數次的自我否定與自我肯定才塑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醫療思想體系。 近20年來,吳大真教授以首都北京為依託,醫療臨床與學術交流足跡遍布海內外,臨床與學術交流並重,尤其擅長吸納西方醫學的先進之處以補己之不足。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吳大真醫藥思想體系得以在百家爭鳴的中醫藥學論壇里佔有重要位置。數十年來,吳大真教授可謂著述頗豐,此次出版的《現代名中醫治療絕技》系列叢書更是做古人未做之事。吳大真教授盡拋藩籬,搜羅當代各名家之長彙集成系列叢書,是中醫實踐的大集合之作;是中醫典籍文獻的大補充之作;是致力於研究、實踐者的借鑒寶典;是勤奮後學者的指路明燈。
文摘
董建華經驗方董建華經驗方董建華經驗方董建華簡介--------------------------------------------------------------------------------生於1918年,上海青浦人。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華全國中醫內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衛生部學術委員和科委委員,並任人大常務會科教文衛委員、全國人大常委等職。董氏早年拜上海中醫嚴二陵先生為師,得其真傳,從醫5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善治內、婦雜病,尤精於外感熱病和脾胃病的辨證論治,創通降學說。 1. 加味香蘇飲 [組成] 蘇梗6克,香附10克,陳皮6克,畢澄茄6克,枳殼10克,大腹皮10克,香櫞皮10克,佛手6克。[功能] 理氣和胃通降 [主治] 胃脹、胃痛 [用法] 日一劑,水煎服[方解] 胃病為古今臨床之常見病、多發病。其中尤以氣滯者為多,表現以胃脘作脹為主,治當理氣和胃通降。本方以蘇梗、香附、陳皮為主葯,蘇梗入胃,順氣開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氣止痛;陳皮行氣、和胃、化濕,為脾胃宣通疏利要葯,具有能散、能燥、能瀉、能補、能和之功,它與蘇梗、香附為伍,既能和胃理氣,又可舒肝止痛。方中畢澄茄味辛性微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通降作用,專治胃脘脹痛,兼以降逆而止噯氣,配枳殼可消脹除滿,佐腹皮下氣行水,調和脾胃;香櫞皮、佛手二葯具有寬胸、除脹、止痛之功。諸葯合用,共奏理氣、和胃通降之功。[加減] 肝鬱脅脹加柴胡、青皮、鬱金;食滯加雞內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鈴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烏賊骨、瓦楞子。[按語] 中醫泰斗董建華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降效卓著。胃氣以降為順,胃氣不降則清氣不升濁陰不降,壅遏中焦,乃發育胃病。所以治療胃病除辨證論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視。 2.肝胃百合湯 [組成] 柴胡10克,黃芩10克,百合15克,丹參15克,烏葯10克,川楝10克,鬱金10克[功能] 疏肝理氣,清胃活血 [主治] 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及胃神經官能症等屬肝胃不和、肝鬱氣滯血瘀、肝胃鬱熱者。[用法] 日一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方解]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喜潤惡燥。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與水濕,喜燥惡濕。胃氣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氣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輸布全身。而脾胃要完成其正常功能,又離不開肝的疏泄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泄,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方可健旺,肝還能為脾散精,疏泄膽汁助消化,條達情志以舒暢氣機等。脾、胃、肝在生理上密切相關,一旦發病,又無不相互影響。肝失疏泄,則橫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司,肝失滋養則疏泄失常,肝亦病。胃脘痛的表現雖主要在胃,但無論在臨床驗證上,還是在病理方面,又無不與肝脾密切相連。本病病因大體可歸納為精神因素和進食因素兩個方面。精神因素如憂思惱怒,久郁不解,傷及於肝,肝氣不舒,橫逆犯胃,胃氣失其和降,以致胃脘脹痛。若遷延不愈,可出現肝鬱化火犯胃,耗傷胃陰而口乾苦,飢而不欲食;灼傷胃絡而嘔血,黑便;久痛傷及脈絡,氣滯瘀結,故痛有定處而拒按,甚則脈絡破傷而出血;以上均涉及到肝,同時涉及到脾。從上分析,本病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相互影響,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治療胃脘痛,若只治脾胃而不治肝的方法顯然欠於周全。故近代醫家夏應堂氏指出:「至於胃脘痛大都不離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余既往治療胃脘痛時,曾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湯」等方,也注重了治肝,而療效卻不明顯。經臨床反覆揣摩體驗「用藥須避剛燥」乃第二心得。前賢夏應堂氏云:「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但治肝應知肝為剛臟,內寄風火,若一味剛燥理氣,則肝木愈橫,胃更受傷矣。」清代醫家陳修園在變治胃脘痛方「百合湯」時指出:「久病原來鬱氣凝,若投辛熱痛頻增」余擬「肝胃百合湯」乃是取「百合湯」、「丹參飲」、「小柴胡湯」、「金鈴子散」、「顛倒木金散」方意,篩選化裁而成。方取丹參飲而不用檀香、砂仁;選「小柴胡湯」而去法夏;取「顛倒木金散」而不用木香,蓋檀香、砂仁、法夏、木香均屬辛溫香燥之品,雖能收到暫時止痛之效,但久用則癥狀反而加重,對治療本病是不利的。本病的發生、發展,氣滯為其重要的病機之一,故取性平之柴胡,微涼之鬱金,性寒之川楝,微溫之烏葯以疏肝解郁,理氣和胃。烏葯雖溫,但不剛不燥,能順氣降逆,疏暢胸膈之逆氣,與苦寒性降之川楝為伍,相互抑其弊而揚其長,於氣陰無損也。久病入絡,氣滯血瘀,絡損血傷,故用丹參、鬱金以活血通絡,祛瘀生新。氣鬱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熱,本方又取黃芩以清解肝胃之熱。久病致虛,當以補之。但溫補則滯胃,滋膩之葯又礙脾,故重用百合、丹參清輕平補之品,以益氣調中,生血,養胃陰。本方在歸經上,或入脾胃,或走肝經。合而為這,不燥不膩,能取得多方協調,標本兼顧,疏理調補,相配得當的作用。不僅緩解病情較快,而且宜於久服,從而達到根治的目的。[加減] 上腹痛有定處而拒按,舌質滯暗或見瘀斑者加桃仁10克;腹痛而見黑便者加生蒲黃10-15克;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蔞仁15-20克;口燥咽干,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弦數者加沙參、麥冬各15克,或加生地12克,瓜蔞15克;神疲氣短者加太子參15克,白朮12克。[按語] 本方葯簡量輕,集寒熱補瀉氣血於一爐,肝胃同治,療效頗著,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良方。這種組方配伍方法也值得學習師法。3.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加味麥味地黃湯[組成] 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熟地10克,山藥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肉桂3-6克 [功能] 補腎納氣平喘 [主治] 老年性喘咳 [用法] 日一劑,文火久煎,分溫兩服[方解] 喘咳為臨床常見病,而老年性肺腎兩虛的喘咳多難速效。肺主肅降司呼吸,腎主封藏而納氣,有升有降,則病無所生。年高之人,陰陽並衰,咳喘並衰,咳喘病久,肺腎兩虛。故本方藥用麥冬滋陰潤肺,清熱止咳;五味子補腎固精,收斂肺氣;紫石英溫補腎陽;肉桂引火歸元,納氣歸腎,與六味地黃丸相配,既能收斂肺氣,又能雙補腎之陰陽。以此納氣平喘之法,每獲良效。余在臨床,治療多例老年喘咳患者,病史多在二三十年之上,用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常法屢不見效者,以本方從肺腎入手,納氣平喘,療效甚佳。[按語] 腎主納氣,故久病喘咳,根源在於腎虛。本方以麥味地黃湯補腎陰;以肉桂微微生火,冀水中求火;紫石英納氣定喘。補而不膩,溫而不燥,故於腎氣虧虛之喘咳有良效。 4.高血壓病 黃精四草湯 [組成] 黃精20克,夏枯草15克,益母草15克,車前草15克,(豕希)薟15克[功能] 平肝補脾,通絡降壓 [主治] 眩暈,手麻,腫脹兼有高血壓者 [用法] 日一劑,水煎服[方解] 高血壓屬中醫眩暈病證,多由脾腎不足,肝陽偏亢所致,為虛實挾雜之證。本方以黃精益脾腎,潤心肺;夏枯草清肝炎、平肝陽;益母草活血、車前草利水,(豕希)薟草通絡。諸葯相配,能補脾,平肝,通絡以降血壓,宜於腦血管硬化、腎病水腫兼有高血壓者。[按語] 本方葯少功著,驗之臨床多獲良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方中黃精、夏枯草、益母草均有良好的降壓作用;益母草、車前草又有良好的利尿作用,故又可通過利尿而降壓。烏雞白鳳丸妙用烏雞白鳳丸由烏雞,人蔘,黃芪,當歸,熟地等20多味中藥組成,具有補氣養血,調經止帶,滋陰壯陽,柔肝調經及健身益智等功效.適用於氣血兩虛所致多鍾病症.常用於婦女身體虛弱,腰膝酸軟,月經不調,經行腹痛,產後虛弱和崩漏帶下,體弱乏力,陰虛盜汗等證.亦可用於男性>>>>1.男性性功能減退前列腺和精囊重量明顯增加,其肛提肌重量亦增加,說明該葯有性激素樣作用,可增強男子性功能.適用於陽痿,遺精等症,特別對因氣血兩虧,身體虛弱所引起的陽痿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用法:用適量米醋調服,2丸,2次/日.可使功能陽痿癥狀得到改善,尤對精神型陽痿效果較佳. 2.男性不育症經檢查無器質性病變,房事不衰,精子數目及活力正常,兩脈遲細無力,證屬腎陰陽俱虧者.服此葯有輔助治療作用 用法:黃酒送服,2丸/晚,節房事3.精液不液化症 烏雞白鳳丸有助於促進前列腺分泌,縮短精液液化時間和降低黏稠度. 用法:6g,2次/日.療程1-2個月 4.前列腺炎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多與腎氣不足,氣滯血淤,脈絡受阻等因素密切相關.烏雞白鳳丸能提高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加機體抵抗力,對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有一定治療作用. 用法:1丸,2次/日,服藥2-3個月可見效 5.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多發病,屬中醫"癃閉"範疇,為濕熱淤阻膀胱,氣血不暢所致.烏雞白鳳丸能綜合調理,平衡人體的陰陽失調,適用於前列腺增生並有腎陽虛衰氣血不足者 用法:1丸,2-3次/日,半月為一療程 6.神經性耳鳴用法:內服,1丸,2次/日.治療氣血不足所致之神經性耳鳴有較好效果.一般服藥3-5天可見效. 7.慢性肝炎烏雞白鳳丸能增強肝臟解毒功能,促進肝糖元和蛋白質的合成代謝,從而對肝損傷起保護作用.用法:內服,1丸,3次/日.治療慢性肝炎有較好療效,特別是降低血清轉氨酶,麝香酚濁度作用較為明顯. 8.胃下垂用法:內服,1丸,3次/日.有較好療效 9.隱匿性腎炎用法:單獨服用,1丸,3次/日,30天一療程(有感染者可同時注射青黴素)治療本病.大多可獲得滿意療效. 10.再生障礙性貧血用法:內服,1丸,2次/日,有較好療效.一般用藥3個月即自覺癥狀好轉,血象有較大幅度恢復.服藥半年至一年血象可基本復原.注:服藥期間,部分患者會出現口乾舌燥現象,此時不必停葯,只要多飲水即可.另烏雞白鳳丸對於溫熱內盛患者不適用.服藥時,還應忌食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若有傷風感冒或里熱證及其他急性病發作,則應暫停服用此葯. 民間驗方治皮膚病1、皮膚癢:鮮韭菜、淘米水,按1:10重量配好,先泡二小時再連韭菜一起燒開,去韭菜用水洗癢處或洗澡,一次見效,洗後勿用清水過身,一日一次,連洗三天永不再癢。2、牛皮癬、頑癬(銀屑病):側柏葉*、蘇葉*、各200克,蒺藜*40克,共研粗末,裝紗布袋內,用水6斤沸煮後小火煮30分鐘,塗洗患處,日3次。3、神經性皮炎(或過敏、或季節性發生):老豆腐三、四兩炒焦,用芝麻油調勻塗患處,一日3次,三、四天有特效。4、濕疹(皮膚起紅點、水泡、發癢):用綠豆3兩炒焦研成粉,用醋調勻塗患處,一日二次,連塗一星期可根治。忌花椒、胡椒。5、風疹塊、痱子:鮮韭菜汁每天塗患處,一次即明顯見效,一日三次,2-3天即愈。6、白癜風:烏梅*30-50克浸泡在95%酒精100毫升中,2周後過濾再加二甲亞礬*5毫升,每日擦患處3次,每次用力擦5分鐘。7、手氣、腳氣:生大蒜頭兩隻,去皮放入半斤醋內泡3天,再用大蒜頭擦患處,每日3次。連用7-10日,有消炎和殺死細菌之特效。8、手汗、腳汗太多:明礬*5錢、熱水2斤,一起溶化浸手腳、一次10分鐘、浸後讓其自然涼干,一日一次,5天後手腳汗正常。9、手足開裂、粗糙:生豬油二兩,加白糖1錢。搗勻擦手腳,一日2-3次。一般7天克愈,再擦幾天以後永不複發。10、凍瘡未破:尖頭辣椒5錢,白酒或酒精半斤一起放入瓶內浸3天後,在凍瘡初起,皮膚紅腫發熱時塗患處,一日五次,有特效,連用十天至半月痊癒除根,來年永不再發。 11、凍瘡已破:陳舊棉花(越陳舊越好)燒成灰,用麻油調勻塗患處,一日三次。12、鵝掌風、灰指甲:醋1斤熬至半斤,加入去皮大蒜頭一隻,二日後用醋每天浸手二次,一次10分鐘,浸後再用清水洗凈,7天即可。13、瘡、疔、癤:用生土豆搗爛,塗患處用布包好,日換一次,一般5天即可。14、雞眼、侯子:先將患處外部老皮消去,再塗上清涼油,用香煙火熏烤,至疼時稍堅持後拿掉煙火,一日二次,5天可脫落不發。15、燙傷:可選用蛋清、白糖水、醋、蜂蜜、在燙傷時馬上塗傷處,就不會起泡又易好。16、流火、丹毒(多患於下肢、皮膚紅、腫、熱痛並伴有寒戰、高熱、頭痛):用鮮絲瓜葉汁拌金黃散*成糊狀,外塗患處,內服三妙丸*中成藥有奇效。17、蚊蟲咬傷(紅腫、癢):可選用大蒜、生薑擦或用醋、牙膏、鹽水、香煙灰加水調勻塗,均可立即見效止癢、解毒消腫。狐臭特效驗方(簡單方便)只一味葯:枯礬10g 用 法:將上藥用唾液(記好一定是唾液)調勻後外塗於腋下,2次/日,用 量:以剛剛覆於患處皮表為準。注意:最好早上用藥後不要洗掉,待晚上用第二次葯的時候再將上次葯洗去。本人用上述方法治療狐臭30餘例,病輕者一周即愈,重者二十天左右(治癒率50%)。大家可以用用,效果還是不錯的.
名醫經驗集
4.1竹茹清胃飲(姚子揚)〔組成〕竹茹12克蘆根30克公英15克枳殼10克石斛10克麥冬15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功能〕輕清涼潤,理氣止痛。〔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潰瘍偏熱者。其特徵是:胃脘輕痛,咽干口苦,舌紅,答黃,胃無大熱,服清胃散太過者。〔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二 飯前溫服。每周服5劑。〔方解〕方中竹茹、蘆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熱,止嘔吵;公英甘苦而寒,清熱解毒,為清胃之要葯;枳殼、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氣止痛;石斛、麥冬滋養胃陰。諸葯合用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對幽門彎麴菌有良好的殺滅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潰瘍之修復。故為治療慢性胃炎、潰瘍病偏熱者之有效方劑。〔加減〕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藥(30~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屬及十二 腸潰瘍者,加兒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萎20~30克;嘔吐者加生薑 10克。〔按語〕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所致。肝鬱化熱,橫犯脾胃;嗜食辛辣,煙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熱。單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多有不效。熱郁中焦有輕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噁心嘔吐,尿黃便秘,石膏、知母、芩連、硝黃清下可除;輕者,脘部熱痛不重,口乾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藥則過猶不及。對此,本方最為適宜。考方中蘆根、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對人體無害自不待言竹茹枳殼輕清之品,對胃氣也無大礙;石斛,麥冬,甘寒而潤,輕清潤胃,且無滯隔、膩胃之弊。總方,本方用藥輕靈,清熱而不傷胃,養陰而不戀邪,且無壅滯之弊n有病可治。無病可養,寓治於養之中,故為治療胃炎、潰瘍偏熱者之良方。附姚子揚簡介:生於1916年,山東省臨沂市人。現為山東省臨沂地區人民醫院中醫主任醫師,曾任山東省中醫學會理事、臨沂地區中醫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姚氏系祖傳五世中醫,15歲受業於祖父, 19 3 7年獨立應診。姚氏熟讀經典著作,博採眾家學說之長,精於辨證論治,深研內、外、婦、兒諸疾。治療乙腦、腎炎。尿毒症、外科急腹症、功血、頑固性小兒哮喘、病毒性肝炎、血栓性靜脈炎、多發性神經炎等疑難病症,經驗豐富。4.2砂半理中湯(宋孝志)〔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殼9克(或炒枳實)砂仁9克(打碎)。〔功能〕理氣散寒,和胃止痛。〔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證屬寒凝氣滯者。臨床以胃脘近心窩處疼痛,泛酸曖氣,或吐誕沫,脘腹脹滿,痛引脅背或胸中,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遲或弦緊為特點。〔用法〕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面超出藥材5分。砂仁打碎後下,每劑煎二次,日服一劑;分二次溫服。〔方解〕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中健脾,可做為肺胃痛之主葯。該葯外用能癒合創口,不留瘢痕,有促進潰瘍癒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氣止痛,化食積,並可入腎,因此可做為腎胃痛之主葯。枳殼(或枳實)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內連年之積,放做為脾胃痛之主葯。香附舒肝理氣,對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後,可用5~10劑共研細末,溫開水調服,每服6克,日1~2次,以鞏固療效。〔加減〕本方為治療胃痛的基本方劑,臨床可根據病情酌加藥物。肝胃痛證:見胃痛連脅,攻撐作痛,呃逆噯氣,苔多薄白,脈弦緊。治療將香附加至12克為主葯,餘四味藥量仍為9克。若日苦吐酸,為膽火較盛,加生桅子6~9克;脅痛較重者,可加川間子9克。心胃痛證見痛引胸中,心悸氣短,舌紅苔薄白,脈寸尺俱微,動見於關。治療將高良姜加至12克為主葯,餘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與小腸火有關,可加焦桅仁3克。脾胃痛證:見胃脘疼痛,脘腹脹滿,神疲乏力,自少納呆,舌苔白膩,脈緩或大,治療特炒枳殼(或炒枳實)加至12克為主葯,餘四味葯仍用9克。肺胃痛證:見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動則氣少,舌苦白膩,脈寸微關緊尺沉,治療將清半夏加至12克為主葯,餘四味仍用 9克。若兼大便乾燥或不通,為大腸有熱,可加大黃 2~3克。腎胃痛證:見脘痛及腰,腰酸,少腹脹滿,行則佝僂,舌苔薄白,脈沉遲或伏,治療將砂仁加至 12克為主葯,餘四味仍用 9 克。若腰酸小腹脹甚,可加沉香末2克(分沖);同時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分沖)。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癥狀,可加黃連2~3克,肉掛末2克(分沖)。〔按語〕本方是宋老積幾十年臨床經驗升華出的一首有效方劑。組方嚴謹,用藥精練,劑量輕微,反應出輕可祛實的「王道」思想。此外,以調整藥物用量來變換方劑的治療重點,以及從五臟論治胃痛的新思路,均給後學有益的啟示。附宋孝志簡介:生於1911年,湖南宜章縣人。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內科教授。宋氏自幼在其舅父指導下熟讀經典著作,13歲即隨舅父臨床,後又屢得名師指點。1956年調至北京中醫學院,先後在內經、傷寒、金匱教研組任教。1966年至今在東直門醫院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對內、外、婦、兒科均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運用經方治療各種疑難頑症,用藥精當,診治準確,療效顯著。4.3健運麥谷芽湯(趙棻)〔組成〕麥芽30克谷芽30克雞內金15克山藥15克 党參10克甘草5克〔功能〕健脾和胃,復元益氣。〔主治〕慢性胃炎。臨床凡見內傷或外感而致脾胃健運不及,臟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對症葯應用,單用能增進食慾。此外,大病久病之後胃氣受傷,食納不香者也可靈活隨症應用。〔用法〕加清水超過葯面一寸(指一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後置火上煎熬,佛後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方解〕方中山藥性平味甘,補脾氣而益胃陰,合党參又能補氣。內金甘平,運脾健胃,有以臟補臟之妙,非他葯所能及。甘草引葯入脾,再加麥谷二芽,共奏復元益氣之妙。考麥谷二芽,多認為屬於消積破滯之品,而怯用於內傷虛證,於是二葯因此而用亦寡。大好良藥,定效莫展,豈不可惜。實則二芽「開發胃氣,宣五穀味」(《本草述》),其功用不在破,而在於開胃健脾,脾開胃健,則能運載藥力,以達病所,而使藥效發揮,功收倍盛。至於「化滯破積」乃脾胃功能得到開運的必然結果,亦二味功能之徐緒而已。再者二芽之豐功,古人亦早有說論,茲略舉一二,以資借鑒。如繆仲淳謂:「此葯具生化之性,政為脾胃要葯」;王海藏謂:「胃所虛人,直取麥芽、神曲」,是皆不破積而輕視二芽。二芽性味平和,稟天地生髮之氣,開發脾胃而無升騰傷陰之弊。麥芽補脾,谷芽入胃;麥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氣機更加活潑。現代研究發現,二芽含有多種有益人體的酶與微量元素,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此亦類似元氣在體內推動、激發功能的表現。〔加減〕如傷風感冒加香蘇飲合用;傷風咳嗽加三拗場合用;既腹脹滿,大便塘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類推,但無論成人、兒童,麥谷芽用量不宜減少。〔按語〕本方是趙老多年臨證自擬的經驗效方,葯雖平淡無奇,而功效持彭。驗之臨床,確有良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病之生亡,不但在於邪之輕重,更重要的在於元氣之盛衰。所以,治病總要隨宜護養元氣;而李東垣謂:「脾胃為元氣之本」,因此,護養元氣又重在護養胃氣,惟脾健胃納,才能生化元氣。本方運中求益,絕無餘補,故為健運脾胃的一首良方。所以本方對胃炎有卓效,對其他疾病導致脾胃失健,胃納不香者也有良效。附趙棻簡介:生於1911年,福州市人。現為福建中醫學院教授,曾任福建中醫學院副院長,兼附屬人民醫院院長,福建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趙氏早年拜前清御醫之後周良欽學醫,得其真傳。學宗補土,但不拘泥於溫補,能別樹一幟,對疑難重症,多有治驗。4.4滋胃飲 周仲瑛〔組成〕烏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參大麥冬金釵石斛丹參生麥芽各10克炙雞內金5克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功能〕滋養胃陰,舒肝柔肝。〔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或潰瘍病並發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臨床以胃脘隱隱作痛,煩渴思飲,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為主症。其病機為:胃痛日久不愈,或氣鬱化火,迫灼胃陰,下汲腎水,而致胃液枯稿。〔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服。〔方解〕方中烏梅肉、白芍味酸斂津生津、養肝柔肝,北沙參、麥冬、石斛等益胃滋陰,一斂一滋,兩濟其陰,明虧則失其濡潤,胃氣失於和降,故少佐理氣而不傷陰的玫瑰花、生麥芽和胃調肝,助胃運葯,且能防單純陰柔獃滯之弊。炙雞內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絡,營虛血滯,故配以養營和血之丹參。甘草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奏酸甘化明,養胃生津之功。〔加減〕口渴甚,陰虛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鬱火,脘中燒灼熱辣疼痛,痛勢急迫,心中懊惱,口苦而燥,加黑山桅6克。黃連5克;舌苔厚膩而黃,嘔惡頻作,濕熱留滯者,加黃連、厚朴、佛手各3克;津虛不能化氣或氣虛不能生津,津氣兩虛,兼見神疲氣短、頭昏、肢軟、大便不暢或便溏者,加太子參、山藥各 10克。〔按語〕本方為周老經驗效方,粗看並不出奇,實則寓理頗多,值得玩味。本方為胃陰虧虛而設,但組方用藥並不是只用甘寒養陰之品,而是酸甘配伍,冀酸得甘助而化陰,正如吳瑭所云:「復胃陰者莫若甘寒,復酸味者酸甘化陰也」此乃本方妙處之一也。其二,肝胃同治。肝為風木,胃陰燥土,胃陰虧虛,肝易乘虛而入,克伐胃土,胃陰愈傷。烏梅、白芍柔肝斂肝,玫瑰花、生麥芽舒肝理氣,安撫風水,不敢犯土。其三,陰虛者絡易滯,故於大隊滋陰葯中伍入玫瑰花、丹參和血暢血,有瘀能化,無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典型病例〕卜某,男,38歲。胃痛5—6年,時時發作,此次發作持續兩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勢燒灼如辣,有壓痛,自覺痞悶脹重,細食不多,食後撐阻不適,口乾欲飲,頭昏、舌質光紅中裂,無苔、脈細。是屬胃陰耗傷,胃失儒潤,而致納運不健,胃氣失和。治予酸甘化陰,調和胃氣。滋胃飲加減,藥用生地、麥冬各 12克,白芍10克,烏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劑,分早晚煎服。葯入三劑,脘痛灼熱痞脹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脘部微有悶感,原方再服三劑,癥狀消失。附周仲瑛簡介:生於1928年,江蘇如東縣人。家世業醫,幼承庭訓,隨父周筱齋教授學習中醫,後就讀於上海中國醫學院中醫師進修班現為南京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中醫學會會長等職。曾任該院副院長、院長。曾多次被國外選入 世界名人錄是全國著名的內科專家。臨床44年,對中醫內科和疑難急症造詣頗深,著述頗豐,多次獲獎。4?5加味黃連溫膽湯(謝昌仁)〔組成〕黃連2克陳皮6克姜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 3克枳實 6克竹茹 6克〔功能〕苦降辛通,化滯和中。〔主治〕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胃竇炎,屬痰熱中困、胃失和降者。〔用法〕日一劑,水煎,分二次服。〔方解〕胃為陽土,多氣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積滯會遏。不能受納腐熟使然,以實證為多。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及胃竇炎,臨床生症為痛、脹、嘈、熱,故病機當責之痰熱中困,胃失和降。《類證治裁》即云:「其狀似飢非飢,似痛非痛,脘中懊惱不安,或兼噯氣痞悶,漸至吞酸停飲,胸前隱痛,丹溪謂皆痰火為患,或食郁有熱」。故其治宜通不宜滯,當苦辛並用。苦能降而辛能通,和中焦且清痰熱,是以選擇黃連溫膽湯加味,取黃連苦能健胃而降,二陳和胃化痰,其中姜夏與川連配伍寓辛開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煩,降逆止嘔;枳實下氣行滯,更助黃連之苦降。方中黃連一味,至關重要。《珍珠囊》載:「黃連其用有六:瀉心臟火,一也;去中焦濕熱,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治赤眼暴發,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可見其清熱作用之強,使用範圍之廣。現代研究證實黃連有廣譜抗菌作用,而胃炎患者多數幽門螺旋菌檢查陽性,則無論從辨證辨病角度此皆為良藥。使用時可根據患者素質痰熱輕重,斟酌其量。如熱重者用3克,熱輕者用2克,或伍以它葯協同之,以使胃中痰熱得化氣機調暢而復其職。〔加減〕本方共十二種加味法:(1)肝鬱化火,嘈雜泛酸加吳英,為左金溫膽;(2)胃酸少加吳萸、白芍乃戊已溫膽;(3)脘脹痞滿加全瓜萎即陷胸溫膽;(4)肝胃不和,痛涉脅肋加柴胡、白芍,合四逆散意;(5)酸多加烏賊骨、大貝取烏貝散意;(6)痛甚加玄胡、川楝子、白芍;(7)伴失眠者,胃不和卧不安也,加秫米、首烏藤、合歡皮;(8)胃脘灼熱重用黃連3克,加青木香、蒲公英,寓青蒲飲;(9)胃陰不足加沙參、麥冬、石斛,養胃湯之意;(10)便秘者加瓜萎仁、火麻仁、郁李仁;(11)脘痞煩熱加桅子、黃羊;(l2)久痛入絡,夾瘀血證者加紫丹參、赤芍。〔按語〕本方及十二加味法臨床使用多年,是治療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的代表方劑,尤能明顯改善痛、脹、嘈、熱的臨床癥候。萎縮性胃炎因其胃酸匱乏,醫家責之陰虛,處方用藥輒以養陰為主,有效有不效。這既與臨床不符,也與中醫辨證論治精神相悖。本方則反其道而行之,不養陰生酸而化痰祛濕,並靈活加減,收效頗著。可謂匠心獨運,另闢溪徑,給後學以有益的啟示。〔典型病例〕徐某,女,40歲,工人,住院號55816。胃脘痛10年,近2個月加重,無論饑飽均感不適,噯氣但不泛酸,胃脘嘈雜灼熱,多食尤甚。胃鏡檢查診斷: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苔薄黃、舌質紅、脈細弦。乃熱鬱氣滯,胃失和降,擬方苦降辛通,黃連溫膽湯加味主之:炒川連2克淡吳萸1克陳皮6克姜夏10克枳殼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竹茹6克蒲公英12克。青木香5克玄胡10克,4劑。二診:經治後,胃院嘈雜脹痛明顯減輕,納食增加,噯氣不多,大便偏干,苔薄黃中剝。原方既效,續用前法。原方加火麻仁10克,5劑。三診:連服上藥,諸症皆減,胃納亦增,大便質軟,日解一次。前法續進,原方去玄胡,5劑。迭經治療症情基本消失,精神亦佳。住院18天後出院。附謝昌仁簡介:生於1919年,南京人。幼承庭訓,後入國醫傳習所學習, 21歲執業行醫。現為南京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曾任江蘇中醫學會理事、內科分會副主任等職。謝氏從醫5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急重症及內、婦科雜症,有膽有識,葯簡而效宏。4.6安中湯(張鏡人)〔組成〕柴胡6克炒黃羊9克炒白朮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3克蘇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6克香谷芽12克〔功能〕調肝和胃,健脾安中。〔主治〕脘部脹滿、疼痛,口苦,食慾減退,或伴噯氣泛酸,脈弦、細弦或德細,舌答薄黃膩或薄白膩,舌質編紅。〔用法〕水煎,分二次,飯後一小時溫服。〔方解〕胃居中焦,與脾以睦相連。胃屬腑而主表,脾屬臟而主里。脾氣宜升,胃氣肅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潤。二者相反相成,猶如稱物之「衡」,平則不病,病則不平。其不平的病機,主要是升降的失調,燥潤的不適。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動,全賴肝膽的疏泄功能。肝膽的疏泄功能減退,則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於是木郁化熱,土壅釀濕,中焦濕熱干猶,則脾胃的燥潤違和,故表現為脘部脹滿、疼痛,甚或噯氣泛酸,納谷不香。其症在胃,但從病機分析,顯系肝失條達,少陽津氣不展,鬱熱犯胃侵脾,氣機阻滯所致。治療當遵吳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論,疏肝膽以調升降,適燥潤以和脾胃,糾其偏而達其平。嘗自訂安中場應用於臨床,頗獲成功。方中柴胡疏泄肝膽,升清解郁;黃芩苦寒沉降,泄熱除濕;白朮、扁豆健脾助運;白芍、甘草緩急安中;蘇梗、制香附理氣暢隔,溫而不燥;玄胡、八月札調營止痛,散而能潤;炒六曲消脹化滯;香谷芽和胃進食。〔加減〕疼痛較甚,加九香蟲6克;脹滿不已,加炒枳殼9克;胃脘灼熱,加連翹9克(包),或炒知母9克;噯氣,加旅覆花9克、代鍺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嫖蛸15克;嘈雜,加炒山藥9克;苔膩較厚,加陳佩梗9克;舌紅苔剝,去蘇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植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結,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腹脹,加大腹皮9克;X線示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加鳳凰衣6克、芙蓉葉9克;胃粘膜活檢病理示腸腺化生,加白花蛇百草30克;腺體萎縮,加丹參。〔按語〕張氏臨床經驗豐富,善治胃病,聞名海內外。所創方葯,驗之臨床頗具良效,本方亦復如是。然葯多辛竄,有傷氣耗陰之虞,肝鬱濕阻用之相宜,而虛證則當禁用,即便實證亦當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學習名家,師其精髓而不為其名所困,是為會學者也。附張鏡人簡介:生於1923年,。上海市人。張氏家世業醫,以擅治熱病而著稱於江南,由明末相傳迄今,張氏為其第十二代傳人。幼承庭訓,14歲隨父臨診。深研靈素,博採眾才,學驗俱豐。臨床擅治萎縮性胃炎、外感熱病、冠心病等。現任上海市衛生局顧問,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上海醫科大學教授,中國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上海中醫藥學會理事長等職。4.7養陰建中湯(姚奇蔚)〔組成〕北沙參 30克桑寄生20克玉竹20克青黛10克懷山藥30克白芍10克石斛30克焦山楂30克浙貝母 10克〔功能〕養陰建中。〔主治〕胃痛胃脹嘈雜灼熱,口乾苦,舌質淡紅,無首或少苦,脈細軟,表現為肺虛肝熱胃陰受傷,胃陰不足型萎縮行胃炎患者。〔用法〕將上藥置砂缽內加冷水浸過葯面,浸泡10分鐘即可煎煮。煮沸後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鐘,濾取藥液約 400毫升服用。〔方解〕本方雖脫胎於葉天士的益胃湯,但去麥冬之膩、冰糖之甘,更增白芍、桑寄生柔肝平肝,淮山藥、焦山楂一補一消,益陰健脾,浙貝母、青黛舒肺達肝,解郁清熱。全方甘淡味薄,清虛靈達,滋而不膩,清而不勝,清滋之中寓流動活躍之性。用其養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氣,又能達肝。喻氏治燥熱傷肺,善清胃熱以肅治節;余治「萎胃」用益胃以舒肝肺,用藥不同,治法無異。〔按語〕對於「萎胃」的治療,多從肝胃論治,有效有不效。姚氏則不僅著眼於肝胃——沙參、玉竹、山藥、石斛甘淡養胃;白芍、青黛舒肝清肝,而且還養眼於腎——桑寄生補腎平肝。考「腎為胃之關」,肝胃相生相剋,故胃病可從腎、肝論治。視野開闊,思路清新,可師可法。附姚奇蔚簡介:生於1916年,江西南昌人。現為江西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兼任江西中醫學會副會長等職。姚氏世代中醫,家學淵源,1937年於江西中醫專門學校(五年制)畢業。從事醫療、教學、科研50餘年,近年來對萎縮性胃炎進行了專門研究,治療五千餘例,療效滿意。4.8益氣建中湯(姚奇蔚)〔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大棗3枚黃芪50克太子參30克懷山藥30克黃精20克〔功能〕益氣建中。〔主治〕胃痛胃脹,喜噯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幹,四肢欠溫,舌質淡,苔薄白,脈遲或緩,表現為中陽不振、肝氣升達無力、胃陽不足型之患者。〔用法〕將葯置入砂缽內加冷水浸過葯面,浸泡10分鐘,即可煎煮。沸後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鐘,濾取藥液約 400毫升服用。〔方解〕本方源於《金匾要略》黃芪建中湯,但去飴糖之大甘,更加太子參、懷山藥、黃精益氣養液;重用黃芪補肺制肝,舒達肝氣,於溫建之中寓展運之用。黃茂甘溫味淡,輕虛不變,於補氣之中含上升外達之性,對氣虛不足、肝氣升達無力者,確為」首選良藥。陳修園在《傷寒醫訣串解》中,主張重用黃芪助少陽生髮之氣逆轉其不利之樞機。余用黃芪助肝氣升達之力,舒展其不達之郁滯,義正相同。此方雖經加減,但達到了溫不燥液,補不壅氣,寓舒肺達肝於建中益氣之中,以建中益氣之劑,收達肝和胃之用。至於党參、白朮,只有當患者出現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乏力時,方可選用之。〔按語〕以上是治療「萎胃」常用的兩個基本方,其有陰陽兩虛者,則合二方之意化裁為養陰益氣湯。若症現夾雜,則各守其方而加減之。其加減之法,隨症應變,總以平淡輕靈為務。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器質性損害之病變,以中虛胃弱為基礎,肺虛肝鬱為主因。肺為嬌臟,以輕虛靈達為用;肝為剛臟,以舒運條暢為貴。胃氣直舒展活躍,通降和順。因此,組方用藥必須注意輕靈。凡味厚甘膩、辛溫燥烈、氣味不純、有礙胃氣的壅滯之品,皆非所直。組方力求清潤不膩,寓流通之性;甘補不變,具展運之用,才能達到寓舒肺達肝於建中養胃的目的。4.9加味香蘇飲(董建華)〔組成〕蘇梗6克香附10克陳皮6克畢澄茄6克枳殼10克大腹皮10克香櫞皮10克佛手6克〔功能〕理氣和胃通降。〔主治〕胃脹、胃痛。〔用法〕日一劑,水煎服。〔方解〕胃病為古今臨床之常見病、多發病。其中尤以氣滯者為多,表現以胃脘作脹為主,治當理氣和胃通降。本方以蘇梗、香附、陳皮為主葯,蘇梗入胃,順氣開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氣止痛;陳皮行氣、和胃、化濕,為脾胃宣通疏利要葯,具有能散、能燥、能瀉、能補、能和之功,它與蘇梗、香附為伍,既能和胃理氣,又可舒肝止痛。方中畢澄茄味辛性微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通障作用,專治胃脘脹痛,兼以降逆而止噯氣,配枳殼可消脹除滿,佐腹皮下氣行水,調和脾胃;香櫞皮、佛手二葯具有寬胸、除脹、止痛之功。諸葯合用,共奏理氣、和胃通降之功。〔加減〕肝鬱脅脹加柴胡、青皮、鬱金;食滯加雞內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鈴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烏賊骨、瓦楞子。〔按語〕中醫泰斗董建華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收效卓著。胃氣以降為順,胃氣不降則清氣不升濁陰不降,變遏中焦,乃發胃病。所以治療胃病除辨證論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視。附董建華簡介:生於1918年,上海青浦人。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華全國中醫內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衛生部學術委員和科委委員,並任人大常委會科教文衛委員、全國人大常委等職。董氏早年拜上海名醫嚴二陵先生為師,得其真傳,從醫5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善治內、婦雜病,尤精於外感熱病和脾胃病的辨證論治,創通降學說。4.10蘭洱延馨飲(梁劍波)〔組成〕佩蘭10克普洱茶5克?延胡索10克素馨花12克厚朴5克炙甘草5克〔功能〕芳香解郁,行氣止痛。〔主治〕適用於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胃痛。症見胃脘部灼熱感,脅脹曖氣,食欲不振,舌淡答白厚膩、脈弦等,中醫辨證屬肝鬱氣滯、濕法阻脾者。〔用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後煮煎。首煎沸後文火煎30分鐘,2煎沸後文火20分鐘,合得藥液300毫升左右為宜。每天取一劑,分二次空腹溫服。7—10天為一療程。〔方解〕本方證多由情志不暢,肝胃不和,疏泄失職,濕阻氣機所導致。故見噯氣泛酸,一胃脘脅助諸痛,治宜疏肝化濕,理氣鎮痛。方中主葯素馨花味辛性平,疏肝解郁,芳香醒脾;厚朴。佩蘭芳香化濕以為使;佐以延胡索行氣止痛;而普洱茶味甘,入肝、胃二經,消脹去滯,《綱目拾遺》謂之:「清香獨絕……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葯以為使。諸葯合用,共奏疏肝化濁、行氣止痛功效。〔加減〕如痛甚可加白芍15克、廣木香6克;並脅肋脹痛加炒麥芽15克、鬱金12克;吐酸噯氣加淡魚骨15克、佛手花10克;納食不馨加炒谷芽 15克、雞內金 10克。〔按語〕本方是梁氏家傳秘方,臨床應用時凡見上腹部脹痛,噯氣頻頻,泛酸嘔吐,痛連胸脅,甚者有時攻痛遊走,技之則氣走散痛亦漸緩,或通情緒變化時更甚,屬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胃神經管能症者,本方確有良效。〔典型病例〕范某,女, 41歲, 1989年2月初診。患者主訴兩年多來每逢飯後均感胃痛,上腹中部有灼熱感,食欲不振,噯氣,吐酸或食後飽脹難耐。每因情緒波動而病情加劇。兩個月前曾住院治療,經B型超聲波和纖維胃鏡等檢查,肝、膽、脾、胃等臟器均未發現異常器質性病變,遂診斷為胃神經官能症。經服中西藥治療1個多月,癥狀無明顯改善而出院轉門診治療。來診時,胃院脹痛,噯氣頻頻,胸悶太息,時有乾嘔,胃納獃滯,口乾不欲多飲,睡眠欠佳,大便量少,音質偏紅,苔白厚膩微黃,脈弦細。中醫辨證為肝胃不和,濕阻中焦。予蘭洱延馨飲加麥芽15克、佛手12克、竹茹12克,以疏肝理氣,化濁止嘔。每天一劑,清水煎兩次,分早晚服。4天後複診,調服藥後,大便量明顯增多,已無噯氣頻頻,胃脘脹痛隨之頓減,嘔惡已除,惟胃納尚欠佳,舌苔白薄,脈弦。葯已中的,上方去竹茹,加雞內金12克,煎服如前法。4天後三診,胃脘疼痛已消失,眠食均好,精神轉旺。擬方仍囑前法加入健脾益氣之品,調理月余而愈。隨訪至今,病未再發。附梁劍波簡介:「1922年生於廣東肇慶,現為肇慶中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師,兼任廣州醫學院客座教授。梁氏三代業醫,家學淵源,少年秉承庭訓,勤習中醫典籍,採擷各家之長,自成風格。四十年代初,懸壺濟世,五十年代研修西醫於中山醫學院、廣州中醫學院。擅長傷寒、溫病、雜病、婦兒等科。學貫中西,蜚聲東南亞一帶。4?11沙參養胃湯(李振華)〔組成〕遼沙參20克麥冬15克石斛15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知母 12克雞內金 10克花粉 12克丹皮 10克烏梅肉10克陳皮10克生甘草3克〔功能〕養陰和胃,理氣清熱。〔主治〕適用於各種慢性胃炎病。症見胃脘隱痛,脘腹脹滿或牽及兩脅,暖氣,納呆食少,少食即飽,胃中灼熱嘈雜,口乾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體瘦小,舌質紅而缺津,少苔或花剝,脈細弱或細數等,中醫辨證屬於脾胃陽虛者。〔用法〕日一劑,小火水煎分二次服。〔方解 〕脾胃陽虛證,其病機變化側重在胃,胃主受納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為順,喜潤惡燥,燥則胃氣熱,失於通降,當治以甘涼請補酸甘養陰,理氣和胃。、李氏集數十年臨床經驗,自擬沙參養胃場。方中遼沙參、麥冬、石斛、花粉甘涼濡潤、滋胃養陰;白芍、生甘草、烏梅肉酸甘化陰;知母清胃中燥熱;山楂、雞內金、陳皮理氣和胃,以防甘涼滋膩礙脾;丹皮清血熱並行血中之氣。全方甘淡味薄,清虛靈達,滋而不膩,清而不泄,恰針對脾虛病機本質,順其升降之性,重在健運脾胃,選葯精當,配方嚴謹,故療效顯著。〔加減〕兼氣滯者,加枳殼 10克、川間子 12克、鬱金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參15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陰虛內熱、胃逆噯氣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加焦桅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乾結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氣虛者,加党參 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 15克。〔按語〕本方為陰虛胃病而設。葯證相符,收效頗著。雖以大劑養陰之品為主,但伍以陳皮、山楂、內金之屬則不致膩胃重滯。養陰而不膩隔,消導而不傷中,故為治療胃病之良方。附李振華簡介:生於1925年,河南洛寧人。現為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兼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河南分會副會長等職。出身中醫世家, 21歲始行醫,名聞桑梓。曾任河南中醫學院院長。臨床擅治疑難雜病,晚年致力於脾胃病研究,療效頗著。4.12香砂溫中湯(李振華)〔組成〕党參12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陳皮 10克半夏10克木香6克砂仁8克厚朴10克乾薑10克川芎10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功能〕益氣健脾,溫中和胃。〔主治〕適用於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等病。症見胃脘隱痛,喜噯喜按,遇冷加重,腹脹納差,暖氣泛吐清水,大便據薄,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形體消瘦,舌質淡,舌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等,中醫辨證屬於脾胃氣虛、陽虛者。〔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服。〔方解〕慢性胃炎屬於中醫「胃脘痛」、「胃痞」等證範疇,臨床多因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損傷脾胃,中焦虛寒,以致脾不運化,胃失和降,氣機郁滯而形成。《景岳全書》指出「胃脘痛證,多有因食、因寒、因氣不順者,然因食困寒,亦無不皆關於氣,蓋食停則氣滯,寒留則氣凝。所以治痛之要,……當以理氣為主。」故治療脾胃陽虛證,不僅要溫中健脾,還要注意疏肝、理氣、和胃,才能達到治療目的。香砂溫中湯即是在上述原則指導下,根據《時方歌括》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而成。方中党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陳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理氣和胃;乾薑、丁香溫中和胃,助脾運化;配合川芎以行氣活血。諸葯合用,虛實兼顧,升降相協,順脾胃之性,恰中病機。〔加減〕兼肝鬱甚者加香附10克,烏葯10克;兼血瘀加丹參15克、元胡10克;濕盛泄瀉者加苡仁30克、澤瀉10克、桂枝5克;濕阻嘔惡者,加蒼朮10克、藿香 15克;食滯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陽虛甚者,加制附子10克;氣虛甚者加黃芪15~30克。〔按語〕本方為脾胃虛寒之「萎胃」而設。葯多香竄燥烈,易傷陰津,故若明虛者當屬禁用之列。所以,即為良方亦不可統治一病。〔典型病例〕王某,男54歲,幹部,1987年4月13日初診。患者自述10年前因飲食不當致胃脘疼痛,10年來雖經中西藥治療,病情時輕時重,每因飲食失宜、清志不遂則癥狀加重。1987年10月經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活檢:胃粘膜萎縮?性胃炎伴輕度腸上皮化生。病人恐懼癌變,前來請李氏診治、診視中見:胃脘隱痛,喜噯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時連及兩脅,腹脹納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質淡,舌體胖大,邊見齒痕,脈弦細。證屬脾胃陽虛,兼肝鬱氣滯。治宜溫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溫中場加香附10克、烏葯10克,水煎服。二診:上方服用 18劑,脅痛消失,胃痛大減,細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烏葯,加苡仁30克,以增健脾祛濕之力。三診:上方又取18劑,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後腹脹。方中去政仁,加焦三仙各12克,繼服。上方前後共服3月余,精神飲食好,大便正常,諸症消失,面色紅潤,體重增加。後複查胃鏡及胃粘膜活檢,胃粘膜輕度淺表性炎症。l年後追訪,知其身體健康,正常生活工作。4.13補中消痞湯(李壽山)〔組成〕黃芪15克党參15克枳實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參15克炙甘草10克生薑10克大棗5枚白朮 15克〔功能〕益氣溫中,導滯消痞。〔主治〕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症見胃脘痞滿,空腹隱痛,得食稍緩,喜暖喜按,噫氣矢氣,納呆食少,口淡乏味,倦怠消瘦,便溏,百淡脈弦等,中醫辨證屬於脾胃虛弱、氣滯偏寒、升降失調之胃痞證。〔用法〕日一 劑,水煎,分溫二次服。〔方解〕方中党參、黃芪、白朮、炙甘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為補益脾胃中虛的主葯;枳實寬中理氣,與白朮合用理氣導滯,消補兼施,以助其升清降濁之樞機;桂枝溫中通絡,與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陽之效;白芍和中緩急,與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陰之功,兩組葯相合以調和陰陽氣血;丹參養血活血,寓補於消,為治久病入絡之良藥;輔以姜、棗為佐以調和脾胃。諸葯合奏益氣溫中、導滯消痞之效。〔加減〕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脘中隱痛明顯者加元胡、香櫞皮;胸脘拘急、氣逆咽梗者加香附、蘇梗;脅背脹痛加廣木香、鬱金;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大便溏瀉加茯苓;大便秘結加肉蓯蓉;貧血、頭眩者加當歸、枸杞子。〔按語〕本方系由《金匱要略》枳術丸、人蔘湯化裁組成。證之臨床,頗具效驗。〔典型病例〕遲某,男, 6 6歲, 198 6年 11月2日初診。患胃病4年多,經常胃脘痞悶不舒,空腹尤甚,得食脹減,旋又不舒,納呆不飢,倦怠無力,日漸消瘦,大便多溏,噫氣矢氣。屢經中西醫診治不愈,曾服維酶素等葯半年多,未見顯效。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診脈沉弦細,舌淡紅有瘀點,舌下脈絡淡紫粗長,舌苔薄白。四診合參屬胃痞病,系中虛氣滯、升降失調所致。治以理氣導滯,補中消痞,予補中消痞湯加減。處方:黃芪25克党參15克丹參15克白朮10克廣木香3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雞內金20克砂仁3克姜半夏75克陳皮10克香櫞皮15克炙甘草75克,姜棗為引,水煎服。進葯兩周後,諸症大減。原方加減治療兩月余,食慾恢復,體重增加,痞滿盡除,二便自調。續服胃復康沖劑(李氏驗方,大連中醫院藥廠自製)以資鞏固,先後治療約半年,複查胃鏡及病理:腸上皮化生消失,已轉淺表性胃炎。囑飲食調養,停葯觀察一年余,一切良好。4.14清中消痞湯(李壽山)〔組成〕太子參 15克麥門冬 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苛10克炒梔子 7. 5克丹皮 7.5克青皮 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功能〕養陰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症見胄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飢不欲食,口乾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脈細或數等。〔用法〕日一劑,水煎,分兩次口服。〔方解〕方中太子參、甘草補中益氣,以助脾胃之氣陰;麥門冬甘寒清熱,養陰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氣流肝,導滯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暢胃;生白芍和中緩急以抑肝和胃;桅子清泄三焦鬱火;丹皮涼血清泄陰火;丹參涼血祛瘀,調養胃絡;甘草又能調和諸葯。諸葯合用以太子參、麥門冬之補,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梔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參之消,合請補、消、清、和、升、降於一爐,共奏養陰益胃,清中消痞之效。〔加減〕泛惡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乾舌燥者加黃連、生地、太子參、易沙參;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氣逆咽梗不適加旋復花、生赭石;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烏梅;大便溏薄加山藥、扁豆、減梔子、丹皮量;頭眩目澀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按語〕本方系中《全匱要略》麥門冬湯加味組成。僅適於陰虛型胃病。〔典型病例〕.王某,女,32歲,1987年9月8日初診。患者病史10餘年,經常胃脘脹滿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胃中灼熱似痛,似飢不欲食,口乾不欲飲,舌辣似痛,大便乾燥,2~3日一行,倦怠無力,納呆消瘦。屢經中西醫診治未愈。纖維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診脈沉細略數,舌質紅少津,龜裂無苔,中脘穴及脾,胃俞穴有壓痛。脈證合參屬胃痞證,系中虛火郁陰虧胃熱所致。治以養陰益胃,請中消痞法,予清中消痞湯加減。處方:沙參20克,麥門冬20克,清半夏7 5克,炒梔子75克,粉丹皮75克,青皮10克,生白芍15克,石斛20克,生地20克,柴胡3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服藥2周灼熱緩解,大便通暢,口乾舌辣均減,食納略增。原方增減治療約3個月,諸症消失,食慾恢復,體重增加,面色紅潤,舌脈正常。繼服胃康復沖劑鞏固,半年後複查胃鏡及病理,已轉輕度淺表性胃炎,囑飲食調養停葯觀察1年,一切良好。附李壽山簡介:1922年生,山東省平度市人。現為大連市中醫醫院顧問、主任醫師、教授,並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等職。出身中醫世家,40年懸壺於大連,長期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4.15 和中消痞湯(李壽山)〔組成〕党參15克制半夏10克黃連3克丹參15克蒲公英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乾薑3克〔功能〕益氣健胃,辛開苦降,和中開痞。〔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症見胃脘悶脹,或脘腹痞滿,嘈雜不舒,似痛非痛,飯後飽脹明顯,納呆食少,口苦口粘,大便不暢,舌苔厚膩,脈象弦滑等,中醫辨證屬於脾胃氣虛、痰濕中阻、寒熱夾雜之胃痞症。〔用法〕日一劑,水煎分兩次口服。〔方解〕方中党參、炙甘草補中氣、健脾胃;制半夏燥濕化痰,與党參合用,助運化祛痰濕以消痞結;黃連清熱燥濕,乾薑溫中祛濕,二葯合用,辛開苦降為和中消痞之主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熱和中之效;白芍緩急止痛,與甘草合用酸甘化陰,以益胃陰而防燥葯之急;乾薑與甘草合用,辛甘化陽,以扶脾陽而化寒濕之邪,兩組葯對配伍有益陰濟陽、調和寒熱之功;伍丹參養血活血,寓補於消以和胃通絡。諸葯合奏益氣健胃、調和寒熱、辛開苦降、和中開痞之效。〔加減〕胃痛明顯加元胡、香櫞皮;胃中冷倍加乾薑、肉桂;灼痛口乾者乾薑易炮姜,加石斛;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枳殼;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等。〔按語〕本方系由《傷寒論》半夏瀉心湯、芍藥甘草湯、理中湯化裁而成,僅適用於寒熱錯雜症。〔典型病例〕楊某,男,53歲,1987年4月25日初診。患者3年來經常胃脘悶脹或隱痛,迭經中醫診治,曾服維酶素半年,癥狀時輕時重,未見顯效。近因飲食不節、情志不暢,痞滿隱痛加重,納呆食少,飯後脹甚,口苦口粘,大便粘滯不暢,日漸消瘦,倦怠乏力。先後兩次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診脈弦滑,舌暗紅,苔黃膩,中脘穴壓之痛,脈證互參屬胃痞證,系中虛濕阻、寒熱夾雜所致。治以益氣健胃、和中開痞法,和中消痞湯加減。處方:党參 15克姜半夏 15克黃連 3克乾薑 3克丹參 15克炒白芍 15克蒲公英 15克甘草5克水煎服。進葯6劑,脹滿胃痛大減,食納略增,但飯後仍脹,黃膩苦少退。原方加減治療約3個月,諸症完全消失,食慾正常,偶有飲食不當而小脹,服藥即愈,繼服胃康復沖劑以鞏固。約半年複查胃鏡及病理,已轉淺表性胃炎,面色紅潤,食納良好。
上一篇:"肝功能化驗單"全面解讀 下一篇:奧運閉幕了!!!分享| 評論(10)| 閱讀(114) | 固定鏈接| 類別(中醫學的天空)| 發表於 09:05 |最後修改於 2008-08-26 22:36 提示:「固定鏈接」為您顯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變鏈接,如果您有還有疑問請點擊幫助鏈接地址: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98250859.html 複製此地址評論
想第一時間搶沙發么?搜狐白社會推薦:偷菜已經過時!免費投資建別墅現在最流行 | 還玩農場? 現在大家都已經流行玩釣魚了1.消黃湯治濕熱下注之黃疸(關幼波)組成:茵陳蒿,萹蓄,金銀花,酒炒大黃,酒炒黃芩,瞿麥,澤蘭,赤芍、牡丹皮,六一散(包),木通。主治:尿黃赤而灼熱,尿頻、尿痛,大便干,時有發熱,舌苔稍黃,脈弦數。方解:方中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為君;萹蓄、瞿麥、六一散、木通清熱利濕通淋,共為臣葯;牡丹皮、赤芍清血中瘀熱,涼血而不滯邪,使血脈通暢,熱邪得清,瘀血得散,則黃疸易於消退;金銀花、黃芩清熱解毒,澤蘭活血利水,大黃通腑瀉濁,使濕熱毒邪從大便而出,正所謂「腸瀉膽亦瀉」。諸葯合用,使瘀熱濕毒之邪得以清除。(徐春波,柳長華主編,肝膽病實用方,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07-108)
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2 回復
2.涼血活血降黃湯治重度黃疸(汪承柏)組成:赤芍,葛根,丹參,茜草,牡丹皮,生地黃主治:急性肝炎病程超過1個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黃疸(血清膽紅素>171μmol/l)。臨床見症:口咽乾燥,小便深黃,便干,皮膚瘙癢抓後有出血點,鼻衄,齒衄,肝掌,蜘蛛痣,舌質紫暗,舌下脈絡增粗延長,肝脾腫大等。方解:方中赤芍(重用)酸苦寒,《古書》中有赤芍「專泄肝火,蓋肝藏血,因此清熱涼血。」《本草綱目》中述及「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葛根、茜草、丹參、牡丹皮、生地黃均為涼血活血之品,善治血分熱。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上述諸葯有利膽退黃,改善肝臟及周身微循環作用。加減:有心下停飲(胃脘振水聲)加桂枝、茯苓;有中焦虛寒者加乾薑;有陽明腑實者加大黃(後下)、元明粉(沖服);有皮膚瘙癢者選加牛蒡子、浮萍、連翹、薄荷;有汗閉者加麻黃;有嘔吐者加生薑片或姜半夏;有夾濕熱者加黃芩,白茅根;有出血傾向或血漿白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水牛角粉。(柴國劍等,主編,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155)
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2 回復
3.慢肝寧治療慢性肝炎(谷濟生)組成:党參,沙參,生地,熟地,川楝子,枸杞子,麥冬,當歸,垂盆草,雞骨草,丹參,鬱金,首烏。主治:慢性肝炎,肝腎陰虛證,辨證要點是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細數。方解:本方以一貫煎化裁為「慢肝寧」方,生、熟地為君,滋陰養血以補肝腎;首烏、枸杞以養肝腎之陰;沙參、麥冬以養肺胃之陰,使胃陰充肺陰足,金水相生,滋水涵木。少量川楝子加入大量甘寒養陰葯中則不傷正又能疏肝氣,以遂其肝木條達之性。當歸活血養血。根據經驗,當歸可改善肝內血流量,有保護肝細胞的作用,促進肝細胞再生,抗脂肪肝等作用。丹參活血祛瘀,利膽清心,長期大量服用能使白蛋白增加,糾正蛋白倒置。党參補中益氣、健脾、生津。能促進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況。雞骨草、垂盆草均為清熱解毒之中草藥,治療表明二葯有較好的降酶作用,諸葯合用使濕熱得清,肝陰得養,肝氣得疏,從而得到治療慢性肝炎的目的。(米一鶚主編,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今日中國出版社,1999,15)
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4 回復
4.化肝解毒湯治療乙型肝炎(周仲瑛):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蓮、土茯苓、垂盆草、貫眾、片薑黃、黑料豆、生甘草。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功效:化肝解毒,化瘀滯,通肝絡,具有抗乙肝病毒,改善肝細胞病理性損傷的作用。主治: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及病毒攜帶者,辨證為濕熱瘀毒,症見肝區痛,納差,或質紅有瘀斑,或淡白質胖隱紫,苔黃或白,或膩或薄,脈象細、數、弦、濡等幾類相兼如細弦、細數、濡數者。亦有無明顯自覺癥狀者。方解:虎杖、平地木,二葯苦平,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入血解毒為君;垂盆草甘淡涼,清熱利濕,解毒降酶;半枝蓮辛平,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土茯苓甘淡平,清熱利濕解毒,合而為臣,協同增效;貫眾苦微寒,清熱涼血解毒,片薑黃辛苦溫,活血行氣以緩痛脹;黑料豆甘微寒,清肝益腎,共為佐葯;生甘草甘平瀉火解毒,調和諸葯而為使。加減:濕熱毒盛,根據病邪的在氣,在血,加用解毒祛邪之品,正氣不足者,按肝脾腎及陰血氣陽的不同虛候,分別補益,以加強正氣,調整機體免疫功能。①邪實明顯:濕熱中阻,脘痞腹脹,口苦而粘,加炒黃芩、厚朴;濕熱在下,尿黃,有熱臭,加炒黃柏、炒蒼朮;腸腑濕熱,便溏,有粘液,加鳳尾草、敗醬草;濕熱發黃,加茵陳、山梔:熱毒偏重(或肝功能檢查谷丙氨酶增高),選加龍膽草,大青葉、蒲公英濕重,去甘草,加生苡仁、佩蘭;濕濁偏重,加煨草果、晚蠶砂(包);肝鬱血瘀,加丹參、桃仁;營分鬱熱,選加水牛角、丹皮、紫草;血分瘀毒,選加白花蛇舌草、馬鞭草、制大黃(大便溏者不用,膽濕熱夾滯,腑氣不暢,大便雖溏而不爽者仍可用。)②正氣虧虛:肝血虛,加當歸;肝腎陰虛,選加制首烏,楮實子(或杞子)、制黃精、旱蓮草;肝功能谷丙轉氨酶增高者,加五味子;陰虛有熱,加大生地、川石斛;脾氣虛,加炙黃芪、党參(或太子參);腎陽虛,酌加仙靈脾、補骨脂、淡蓯蓉。③其他隨症加味;如肝鬱氣滯脅痛,加醋柴胡、香附;肝區痛甚配延胡索、廣鬱金;食欲不振,配炙雞內金,炒谷芽;脘痞、泛惡、口粘,酌配陳皮、竹茹、蔻仁;齒衄鼻血、小便黃,配白茅根等。(周仲英,周仲瑛臨床經驗輯要,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86)
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4 回復
5.復肝丸治療早期肝硬化(朱良春)組成:紫河車、紅參須、炙地鱉蟲、炮甲片、參三七、片薑黃、廣鬱金、生雞內金共研為極細粉末,水泛為丸。主治:早期肝硬化。症見脅痛定點不夠,伴見胸悶腹脹,消瘦乏力,面色晦滯,紅絲血縷或硃砂掌,舌暗紅或有瘀斑,脈象弦澀或弦細。方解:本方針對肝硬化虛中夾實的病機,採用扶正祛邪的原則。方取紫河車大補精血,紅參須益氣通絡,兩味用以膚正;參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鱉蟲破血消癥,和營通絡;更加鬱金、薑黃疏利肝膽、理氣活血;生雞內金、炮甲片磨積消滯、軟堅散結。全方具有益氣活血、化瘀消癥之功。(王伯祥主編,中醫肝膽病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629-630)
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5 回復
6.草河車湯治熱毒內盛(宋孝志)組成:草河車,青皮,蘇木主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或單項轉氨酶增高。症見兩脅脹痛,心煩急躁,舌紅苔黃,脈弦數。方解:方中草河車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為主葯;青皮辛散溫通,苦泄下氣,入肝膽經,可疏肝破氣,清泄止痛,又防草河車苦涼太過;蘇木入肝經,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此方臨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顯而肯定。加減:若熱毒較甚,將草河車更為鳳尾草;大便溏者,減草河車,加貫眾;有黃疸者,加茵陳,梔子;肝硬化早期,加山楂;腹水較明顯,加鬱金,檳榔;伴見脾胃虛弱者,加茯苓,白朮,党參。(徐春波,等主編,肝膽實用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46)
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5 回復
7.肝炎解毒飲治療急性肝炎(諶寧生)組成: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夏枯草、綿茵陳、生山梔、黃柏、木通、田基黃、甘草。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屬濕熱內蘊者。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生山梔、田基黃清熱解毒;茵陳、黃柏、木通利濕清熱退黃;甘草調和諸葯,增加解毒功能。急性肝炎患者無論有無黃疸,均可按此施治,療效顯著。(諶寧生等,肝炎解毒飲治療急性病毒性肝炎112例臨床觀察,北京中醫,1985,(4):14)
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6 回復
8.三黃益肝湯治療乙型肝炎(蔣森)組成:黃芪、黃柏、淫羊霍、菟絲子、黃精、虎杖、党參、白朮、茯苓、蠶砂、桑寄生。主治:慢性乙型肝炎。方解:本方黃芪、党參、白朮、茯苓以健脾補氣,淫羊藿、菟絲子、桑寄生、黃精以補腎益氣,佐虎杖、黃柏以清除餘毒。諸葯合用,共奏健脾固腎,兼清餘熱之功。據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方中藥物有增強T細胞和網狀內皮系統功能的作用,並能促使機體干擾素產生和促進抗體提前形成等,其中蠶砂、虎杖、黃柏均有抑制HBsAg的作用。另外應囑咐病人堅持服藥,一般以1年以上為好。本方長期服用未見明顯副作用。加減:黃疸、ALT高於500U者加茵陳、敗醬草、連翹、龍膽草;若兼頭暈失眠,五心煩熱,兩眼乾澀者加生地、麥冬、鱉甲、北沙參;兼肝脾腫大、質硬,或有衄血、蜘蛛痣、肝掌,舌有瘀斑、瘀點者加鱉甲、穿山甲、丹參、鬱金或三七參;若有水腫、腹水、白蛋白減少或白/球比值倒置者加重黃芪、白朮、茯苓的劑量,丙加懷山藥、澤瀉、車前子;若病程較長,氣血虧損嚴重者加入人蔘、紫河車。(蔣森,慢性乙型肝炎治驗摘介,新中醫,1982,(12):20)
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7 回復
五、單方驗方1.青黛,明礬,共研細末,裝入膠囊,一日量,分3次服,具有清熱退黃的作用。可用於黃疸經久不退,特別是淤膽型肝炎的患者。2.大黃甘草湯 生甘草,生大黃(後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於急性病毒性肝炎。3.茵板合劑 茵陳蒿,板藍板。水煎2次,將葯汁一起濃煎至200ml,加白糖,每次100ml,每日2次。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4.降酶合劑 貫眾、牡丹皮,敗醬草,茯苓。用於慢性肝炎谷丙轉氨酶升高者。5.復方水飛薊蜜丸 水飛薊、五味子各半,製成蜜丸,每丸含生葯,每次1丸,日3次。用於慢性肝炎ALT升高者。6.茅根木賊湯 白茅根,木賊草,板藍根,水煎服。適用於小兒急性肝炎,梗阻性黃疸。7.木瓜沖劑 木瓜生葯,加蔗糖製成粉末顆粒,包裝成藥品備用。每次1-2包。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8.泥鰍數條,放烘箱內烘乾(溫度100℃為宜),研成粉末。每服10-12g,每日3次,飯後服。功能清熱祛濕,退黃解毒。適用於急性黃疸性肝炎。9.柳芽10g,開水沖泡代茶頻飲。具有清熱、利尿、解毒。適用於黃疸型肝炎。10.車前草30g,煎服,日1劑。用治於急性黃疸性肝炎。11.田基黃、螃琪菊,煎服,每日1劑。用於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12.雞骨草30-60g,煎服。用於退黃。13.垂盆草30g,水煎服,每日1次,連服2周為1療程。適用於各型肝炎引起的脅痛。
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7 回復 標籤: 胃健康
.微博: 000002
000159
600056
000002
000003
000015
分享到和訊微博[收藏到我的轉帖] [引用通告][推薦][評論][舉報][列印]本文章被推薦到了0個圈子點擊數: 67評論數: 0
- 1我 頂
-
vermifug
- !覺得精彩就頂一下,頂的多了,文章將出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書名:現代名中醫胃病治療絕技
作者:吳大真 等主編
出版社:科技文獻出版社
原價:19.00
出版日期:2003-9-1
ISBN:9787502343514
字數:297000
頁數:380
印次:5
版次:1
紙張:膠版紙
開本:32開
商品標識:20055544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當代名醫學驗俱豐,絕技秘法,成竹在胸,故臨證常能力挽沉痾,起死回生,如董建華認為胃病全因滯,治療重在通;鄧鐵濤擅用補脾養胃治本方兼顧濕瘀標 實證……這些絕技妙法,屢試屢效,深受國內外稱讚。本書精選近10年國內權威學術期刊中所發表的各家名醫臨床實踐經驗,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為了充分弘揚當 代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便於廣大科研工作者、臨床醫生和醫學愛好者閱讀、借鑒,本書極其客觀地保持了各學術論文的學術性、權威性和臨床實用性。
目錄
胃脘痛? 步玉如 通補開郁虛實治 病證錯雜綜合調?? 董建華 胃病全因滯 治療重在通?? 王祖雄 中虛氣滯濕阻 香砂平胃化裁?? 李任先 健脾和中兼治肝 理氣護胃是基礎?? 丁光迪 脾胃兼治 同中求異?? 魏喜保 暢胃兼顧相關臟腑 擅通注重辨證論治?? 許占民 辨證論治尤重通 調氣柔肝三參飲?? 孟澍江 擅用經方治胃痛 疏理氣機常用花?? 李鳴皋 治則分層隨期定 理補化瘀次第分?? 焦樹德 深研辨證論治 善用經方古方?? 吳生元 恢復升降暢氣機 顧護脾胃重辨證?? 陳庚吉 安胃醒胃先治肝 柴胡桂枝自擬湯?? 王德元 清溫醒胃治胃十法 善用經方寓通於中?? 孟景春 通胃著眼於肝 止痛兼須辨證?? 徐仁蓮 治以通降為法 證分寒熱虛實?? 許增喜 活用通法治胃痛 血府逐瘀方化裁?? 莫矜耀 辨證論治胃脘痛?? 吳士彥 急症胃痛分虛實 氣血濕熱諸不足?? 程懿欽 辨證論治 中西結合?? 李培生 胃痛從滯論 通降隨證施?? 李克紹 胃痛多因痰瘀致 消除炎症愈潰瘍?? 戴 堅 博採諸家之長 用藥通權達變?? 金乃時 萎胃久病陰寒聚 化裁東垣溫胃湯? ? 王少華 胃痛從熱立論 治療經方化裁?? 臧?堂 病因失衡致 用藥忌剛燥?? 田從豁 針灸及外治法治療胃脘痛的經驗?? 鍾新淵 脹痛由升降失常 病因究形質氣血?? 張 磊 經驗良方治胃痛 加減變化寓意深?? 張耀卿 明辨在氣在血 輕投辛香燥烈?? 李今庸 病證不同 機轉各異?? 趙宏恩 氣血為綱辨脘痛 自擬和胃系列方?? 陳慈煦 證治辨析法入微 剛柔調氣方輕靈?? 陳幼清 辨證分型治療胃脘痛?? 李振華 陰虛胃痛證 芍藥益胃湯?? 邢子亨 胃痛因寒因滿來 調理肝脾和胃方?? 李廣鈞 胃痛總因氣滯來 健脾理氣自擬方?? 林沛湘 臟腑失和證 效方安胃湯?? 謝昌仁 治療胃脘痛經驗方三則?? 董 平 治療胃脘痛名方四則?? 印會河 疏肝養胃 經方化裁?? 顏德馨 氣血寒溫不同 通法貫穿其中?? 趙國岑 病證虛實兼見 治療兩法兼施?? 秦子安 痰熱氣血結 瓜蔞薏苡湯?? 劉仕昌 肝胃不和是根本 虛實錯雜宜分清?? 王多讓 肝胃不和病證雜 疏肝理氣辨證施?? 李壽山 通養調和立論治 補瀉燥藥味分清?? 王文濟 肝氣犯胃痰濁阻 調胃和中貴在通?? 巫君玉 調暢氣機是根本 香砂六君化裁方?? 胃脘痛良方六則?? 胃脘痛名方十則?? 針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療胃脘痛??胃 炎? 劉渡舟 經方古方聯用 瀉心平胃化裁?? 董建華 萎胃屬胃痞 七法復通降?? 李玉奇 胃炎經驗方四則?? 張明昌 論治病證結合 用藥面面俱到?? 張澤生 虛證補虛少佐辛散 實證祛邪法隨證?? 胡翹武 慢性胃炎三大證 氣滯血瘀濕濁阻?? 王道坤 病本是脾胃不足 健養通貫穿始終?? 周信有 氣虛痰瘀食濁內阻 攻補兼施一方通治?? 劉紹武 胃炎協調治 自擬調胃湯?? 祝諶予 肝脾胃三者兼顧 健疏和隨證施用?? 熊輔信 法則據現代醫學而定 治療用半夏瀉心化裁?? 王懷義 萎胃辨證分虛實 活血化瘀可增效?? 賈 斌 氣虛痰瘀阻 濕熱蘊結型?? 許芝泉 萎胃最多胃陰傷 自擬養陰護胃湯?? 朱希亨 血枯陰虧病難愈 養血益胃自擬方?? 高福安 脾氣虛弱補脾為本 辨證論治消導治標?? 王 浚 分型治療 用藥周到?? 李樹楷 本質整體治療 兼證辨證論治?? 瞿濟生 萎胃分型酸多酸少 溫中輔以調氣醒脾?? 馬 駿 兼顧相關臟腑 用藥謹慎周全?? 裘沛然 辛開苦降法 慢性胃炎方?? 姚奇蔚 虛實夾雜虛為主 論治著眼肝肺胃?? 許鑫梅 辨證辨病結合 分型治法各異?? 何炎?NB134? 虛寒不忘祛濕 陰虛注意通降?? 夏 天 補虛清濕熱 活血抑菌方?? 單兆偉 脾胃氣虛為基礎 寒熱虛實辨胃炎?? 鄧鐵濤 補脾養胃治本方 兼顧濕瘀標實證?? 於己百 慢性胃炎痞為主 和胃降氣是關鍵?? 潘澄濂 胃氣虛弱濕熱阻 氣血不足胃陰虧?? 朱良春 陰虧陽氣虛 氣血濕邪阻?? 勞紹賢 胃脘氣滯不通則痛 分型論治不忘理氣?? 姚子揚 竹茹清胃飲治療陰虛型萎縮性胃炎?? 戴建良 萎胃從腎治 辨證分陰陽?? 胃炎良方十六則?? 胃炎名方十三則?? 慢性胃炎及胃病的少數民族療法?? 針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療胃炎??消化系統潰瘍? 鄧鐵濤 脾胃虛弱是根本 陰虧血郁為繼發?? 馬貴同 脾虛氣滯血瘀阻 中西結合獲良效?? 於己百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 許鑫梅 肝膽脾胃入手 辨證結合辨病?? 潘澄濂 胃病責肝腎 辨證要分清?? 周平安 分期治療消化性潰瘍?? 王季儒 脾胃要分治 氣血需辨明?? 祝德軍 氣滯是關鍵 疏通為基礎?? 夏度衡 瘀血宜作兼證治 肝胃百合化裁方?? 張柏林 辨證分虛實 治療調脾胃?? 何 任 肝氣犯胃最多見 緣由陰虛失養來?? 劉紹武 活動恢復兩期分 協調整體重局部?? 楊澤民 中虛氣滯熱郁阻 補中理氣苦泄熱 ?? 江爾遜 中陽不足心脾虛 甘溫補養歸脾治?? 俞尚德 脈絡瘀痹局部屬實 中氣不足整體為虛?? 李家邦 潰瘍多是肝鬱致 健胃愈瘍對證方?? 胃潰瘍良方十二則?? 潰瘍名方八則?? 消化系統潰瘍的少數民族療法?? 針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療消化性潰瘍??其他消化系統疾病? 董德懋 調理脾胃十法?? 宗修英 脾胃分治 不忘柔肝?? 張繼澤 治療脾胃病常用小套方?? 王任之 胃陽郁遏成胃痛 瓜薤半夏通陽方?? 魏長春 通降有理氣清熱 補虛分溫中養陰?? 張瓊林 治胃八法?? 楊繼蓀 胃病治療經驗方?? 蔡友敬 寒熱互結心下痞 辛開苦降瀉心宜?? 盧永兵 調胃十法?? 張鏡人 宏觀辨證微觀借鑒 以熱著眼分型論治?? 史濟招 補益中焦治胃病 升降補散皆相益?? 張元凱 抓住主症 再分虛實?? 馮志雄 寒熱虛實氣血辨 肝鬱脾虛腎陽衰?? 周世章 調理氣機兼顧肝 用藥輕靈因人異?? 劉炳凡 胃病宜整體治療 健辨養三位一體?? 徐精誠 濕熱中阻胃腸病 清熱化濕和中湯?? 胡家悌 從膽論治胃腸病?? 吉良晨 納化升降均相顧 寒溫消補不傷中?? 萬友生 辨明寒熱虛實 分清氣血臟腑?? 薛 盟 酸甘化陰法 芍藥甘草湯?? 危北海 脾胃宜分治 氣陰當審明?? 劉 越 治療胃病學術思想及經驗方?? 陸 拯 從毒、從腎、從心論治胃病?? 徐景藩 胃病治療經驗?? 單健民 胃病驗案三則?? 康相彬 寒熱錯雜心下痞 半夏瀉心任化裁?? 郝懷清 中虛胃弱邪停滯 堅胃健脾化濁邪?? 周仲英 胃氣瘀滯成胃痞 活用通法辨證方?? 劉蒂村 脘腹痞滿證 厚朴苡仁宜?? 李乾構 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經驗?? 馬貴同 從肝脾論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單兆偉 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四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良方三則?? 徐景藩 辨證治療胃下垂?? 封萬富 下垂非氣陷 治脾先疏肝?? 胃下垂名方三則?? 針灸按摩及外治法治療胃下垂?? 黎成科 藥物心理雙調 治胃不忘補腎?? 江育仁 兒科脾胃病證治療經驗?? 梅廣源 消化系急症驗方二則?? 蔡 淦 逆轉胃癌前病變的經驗?? 單兆偉 脾虛胃熱血瘀阻 健脾清胃化瘀方?? 勞紹賢 脾胃氣陰兩虛 氣滯血瘀熱蘊?? 賈 ? 扶正攻邪法 自擬平消方?? 邱佳信 防癌治癌脾為本 健脾清散胃腸安?? 潘明繼 胃癌治療和輔助治療的用藥經驗?? 張錫君 脾胃氣血衰 攻補兼施治?? 趙樹珍 胃癌分期治 病證飲食療??胃癌名方八則??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第一主編吳大真,悠悠華夏,人才輩出;源遠岐黃,代有精英。 幾千年的發展,祖國醫藥學已經成為一個系統完備、博大精深的學科,「繼承與發揚」是每位中國醫學工作者的理想,吳大真主編就是這千千萬萬理想者中的佼佼者。出 身醫學世家,幼承家教,總角之時即已把「湯頭歌訣》當兒歌誦詠。長輩為之取名「大真」,寓意:醫學於人至真至大。20世紀中葉,吳大真進入我國中醫藥學的 首府——北京中醫學院進行系統學習,從此開始涉獵岐黃百家。在科學系統學習之餘,吳大真還得到家族長輩秦伯未等大9幣的耳提面命。秦伯未先生號謙齋,是我 國近百年來屈指可數的醫學大家。吳大真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幾年下來,已成為謙齋學術的繼承者,謙齋老人的學術核心思想已被吳大真潛移默化地應用到學習實 踐中。就在這個時候中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吳大真被安排去了遙遠的西北邊陲。命運只捉弄弱者而成就強者,十餘年在西北各地的醫療實踐真正造就了吳大真的 「大醫」地位。十餘年的磨礪使吳大真領悟到醫生不能只「看病」,更重要的是「看人」,只有真正關注人,才能把醫學技能發揮到極至,才能大幅度提高臨床效 果,才能改變「醫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的遺憾,才能真正使醫學成為人文醫學。吳大真明白了「經驗」的積累與總結才是「繼承與發揚」的根本之道,是千千萬萬 個「病人」成就了「名醫」之「名」,是無數次的自我否定與自我肯定才塑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醫療思想體系。 近20年來,吳大真教授以首都北京為依 托,醫療臨床與學術交流足跡遍布海內外,臨床與學術交流並重,尤其擅長吸納西方醫學的先進之處以補己之不足。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吳大真醫藥思想體系得以在 百家爭鳴的中醫藥學論壇里佔有重要位置。數十年來,吳大真教授可謂著述頗豐,此次出版的《現代名中醫治療絕技》系列叢書更是做古人未做之事。吳大真教授盡 拋藩籬,搜羅當代各名家之長彙集成系列叢書,是中醫實踐的大集合之作;是中醫典籍文獻的大補充之作;是致力於研究、實踐者的借鑒寶典;是勤奮後學者的指路 明燈。
文摘
董建華經驗方董建華經驗方董建華經驗方董建華簡介 -------------------------------------------------------------------------------- 生於1918年,上海青浦人。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華全國中醫內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衛生部學術委員和科委委員,並任人大常務會科教文衛委員、 全國人大常委等職。董氏早年拜上海中醫嚴二陵先生為師,得其真傳,從醫5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善治內、婦雜病,尤精於外感熱病和脾胃病的辨證論 治,創通降學說。 1. 加味香蘇飲 [組成] 蘇梗6克,香附10克,陳皮6克,畢澄茄6克,枳殼10克,大腹皮10克,香櫞皮10克,佛手6克。 [功能] 理氣和胃通降 [主治] 胃脹、胃痛 [用法] 日一劑,水煎服 [方解] 胃病為古今臨床之常見病、多發病。其中尤以氣滯者為多,表現以胃脘作脹為主,治當理氣和胃通降。本方以蘇梗、香附、陳皮為主葯,蘇梗入胃,順 氣開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氣止痛;陳皮行氣、和胃、化濕,為脾胃宣通疏利要葯,具有能散、能燥、能瀉、能補、能和之功,它與蘇梗、香附為伍,既能和胃 理氣,又可舒肝止痛。方中畢澄茄味辛性微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通降作用,專治胃脘脹痛,兼以降逆而止噯氣,配枳殼可消脹除滿,佐腹皮下氣行水,調和脾 胃;香櫞皮、佛手二葯具有寬胸、除脹、止痛之功。諸葯合用,共奏理氣、和胃通降之功。 [加減] 肝鬱脅脹加柴胡、青皮、鬱金;食滯加雞內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鈴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烏賊骨、瓦楞子。 [按語] 中醫泰斗董建華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降效卓著。胃氣以降為順,胃氣不降則清氣不升濁陰不降,壅遏中焦,乃發育胃病。所以治療胃病除辨證論 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視。 2.肝胃百合湯 [組成] 柴胡10克,黃芩10克,百合15克,丹參15克,烏葯10克,川楝10克,鬱金10克 [功能] 疏肝理氣,清胃活血 [主治] 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及胃神經官能症等屬肝胃不和、肝鬱氣滯血瘀、肝胃鬱熱者。 [用法] 日一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 [方解]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喜潤惡燥。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與水濕,喜燥惡濕。胃氣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氣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輸布全身。而脾胃要完成 其正常功能,又離不開肝的疏泄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泄,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方可健旺,肝還能為脾散精,疏泄膽汁助消化,條達情志以舒暢氣機等。脾、胃、肝 在生理上密切相關,一旦發病,又無不相互影響。肝失疏泄,則橫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司,肝失滋養則疏泄失常,肝亦病。 胃脘痛的表現雖主要在胃,但無論在臨床驗證上,還是在病理方面,又無不與肝脾密切相連。本病病因大體可歸納為精神因素和進食因素兩個方面。精神因素如 憂思惱怒,久郁不解,傷及於肝,肝氣不舒,橫逆犯胃,胃氣失其和降,以致胃脘脹痛。若遷延不愈,可出現肝鬱化火犯胃,耗傷胃陰而口乾苦,飢而不欲食;灼傷 胃絡而嘔血,黑便;久痛傷及脈絡,氣滯瘀結,故痛有定處而拒按,甚則脈絡破傷而出血;以上均涉及到肝,同時涉及到脾。 從上分析,本病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相互影響,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治療胃脘痛,若只治脾胃而不治肝的方法顯然欠於周全。故近代醫家夏應堂氏指 出:「至於胃脘痛大都不離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 余既往治療胃脘痛時,曾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湯」等方,也注重了治肝,而療效卻不明顯。經臨床反覆揣摩體驗「用藥須避剛燥」乃第二心得。前賢夏 應堂氏云:「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但治肝應知肝為剛臟,內寄風火,若一味剛燥理氣,則肝木愈橫,胃更受傷矣。」清代醫家陳修園在變治胃脘痛方「百合湯」 時指出:「久病原來鬱氣凝,若投辛熱痛頻增」余擬「肝胃百合湯」乃是取「百合湯」、「丹參飲」、「小柴胡湯」、「金鈴子散」、「顛倒木金散」方意,篩選化 裁而成。方取丹參飲而不用檀香、砂仁;選「小柴胡湯」而去法夏;取「顛倒木金散」而不用木香,蓋檀香、砂仁、法夏、木香均屬辛溫香燥之品,雖能收到暫時止 痛之效,但久用則癥狀反而加重,對治療本病是不利的。 本病的發生、發展,氣滯為其重要的病機之一,故取性平之柴胡,微涼之鬱金,性寒之川楝,微溫之烏葯以疏肝解郁,理氣和胃。烏葯雖溫,但不剛不燥,能順 氣降逆,疏暢胸膈之逆氣,與苦寒性降之川楝為伍,相互抑其弊而揚其長,於氣陰無損也。 久病入絡,氣滯血瘀,絡損血傷,故用丹參、鬱金以活血通絡,祛瘀生新。氣鬱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熱,本方又取黃芩以清解肝胃之熱。久病致虛,當以補 之。但溫補則滯胃,滋膩之葯又礙脾,故重用百合、丹參清輕平補之品,以益氣調中,生血,養胃陰。 本方在歸經上,或入脾胃,或走肝經。合而為這,不燥不膩,能取得多方協調,標本兼顧,疏理調補,相配得當的作用。不僅緩解病情較快,而且宜於久服,從 而達到根治的目的。 [加減] 上腹痛有定處而拒按,舌質滯暗或見瘀斑者加桃仁10克;腹痛而見黑便者加生蒲黃10-15克;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蔞仁15-20克;口燥咽 干,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弦數者加沙參、麥冬各15克,或加生地12克,瓜蔞15克;神疲氣短者加太子參15克,白朮12克。 [按語] 本方葯簡量輕,集寒熱補瀉氣血於一爐,肝胃同治,療效頗著,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良方。這種組方配伍方法也值得學習師法。 3.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加味麥味地黃湯 [組成] 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熟地10克,山藥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肉桂3-6 克 [功能] 補腎納氣平喘 [主治] 老年性喘咳 [用法] 日一劑,文火久煎,分溫兩服 [方解] 喘咳為臨床常見病,而老年性肺腎兩虛的喘咳多難速效。肺主肅降司呼吸,腎主封藏而納氣,有升有降,則病無所生。年高之人,陰陽並衰,咳喘並 衰,咳喘病久,肺腎兩虛。故本方藥用麥冬滋陰潤肺,清熱止咳;五味子補腎固精,收斂肺氣;紫石英溫補腎陽;肉桂引火歸元,納氣歸腎,與六味地黃丸相配,既 能收斂肺氣,又能雙補腎之陰陽。以此納氣平喘之法,每獲良效。 余在臨床,治療多例老年喘咳患者,病史多在二三十年之上,用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常法屢不見效者,以本方從肺腎入手,納氣平喘,療效甚佳。 [按語] 腎主納氣,故久病喘咳,根源在於腎虛。本方以麥味地黃湯補腎陰;以肉桂微微生火,冀水中求火;紫石英納氣定喘。補而不膩,溫而不燥,故於腎氣 虧虛之喘咳有良效。 4.高血壓病 黃精四草湯 [組成] 黃精20克,夏枯草15克,益母草15克,車前草15克,(豕希)薟15克 [功能] 平肝補脾,通絡降壓 [主治] 眩暈,手麻,腫脹兼有高血壓者 [用法] 日一劑,水煎服 [方解] 高血壓屬中醫眩暈病證,多由脾腎不足,肝陽偏亢所致,為虛實挾雜之證。本方以黃精益脾腎,潤心肺;夏枯草清肝炎、平肝陽;益母草活血、車前草 利水,(豕希)薟草通絡。諸葯相配,能補脾,平肝,通絡以降血壓,宜於腦血管硬化、腎病水腫兼有高血壓者。 [按語] 本方葯少功著,驗之臨床多獲良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方中黃精、夏枯草、益母草均有良好的降壓作用;益母草、車前草又有良好的利尿作用,故又 可通過利尿而降壓。烏雞白鳳丸妙用 烏雞白鳳丸由烏雞,人蔘,黃芪,當歸,熟地等20多味中藥組成,具有補氣養血,調經止帶,滋陰壯陽,柔肝調經及健身益智等功效.適用於氣血兩虛所致多鍾病 症.常用於婦女身體虛弱,腰膝酸軟,月經不調,經行腹痛,產後虛弱和崩漏帶下,體弱乏力,陰虛盜汗等證.亦可用於男性>>>> 1.男性性功能減退 前列腺和精囊重量明顯增加,其肛提肌重量亦增加,說明該葯有性激素樣作用,可增強男子性功能.適用於陽痿,遺精等症,特別對因氣血兩虧,身體虛弱所引起的 陽痿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用法:用適量米醋調服,2丸,2次/日.可使功能陽痿癥狀得到改善,尤對精神型陽痿效果較佳. 2.男性不育症 經檢查無器質性病變,房事不衰,精子數目及活力正常,兩脈遲細無力,證屬腎陰陽俱虧者.服此葯有輔助治療作用 用法:黃酒送服,2丸/晚,節房事 3.精液不液化症 烏雞白鳳丸有助於促進前列腺分泌,縮短精液液化時間和降低黏稠度. 用法:6g,2次/日.療程1-2個月 4.前列腺炎 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多與腎氣不足,氣滯血淤,脈絡受阻等因素密切相關.烏雞白鳳丸能提高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加機體抵抗力,對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有一定 治療作用. 用法:1丸,2次/日,服藥2-3個月可見效 5.前列腺增生 ~是中老年男性多發病,屬中醫"癃閉"範疇,為濕熱淤阻膀胱,氣血不暢所致.烏雞白鳳丸能綜合調理,平衡人體的陰陽失調,適用於前列腺增生並有腎陽虛衰氣 血不足者 用法:1丸,2-3次/日,半月為一療程 6.神經性耳鳴 用法:內服,1丸,2次/日.治療氣血不足所致之神經性耳鳴有較好效果.一般服藥3-5天可見效. 7.慢性肝炎 烏雞白鳳丸能增強肝臟解毒功能,促進肝糖元和蛋白質的合成代謝,從而對肝損傷起保護作用. 用法:內服,1丸,3次/日.治療慢性肝炎有較好療效,特別是降低血清轉氨酶,麝香酚濁度作用較為明顯. 8.胃下垂 用法:內服,1丸,3次/日.有較好療效 9.隱匿性腎炎 用法:單獨服用,1丸,3次/日,30天一療程(有感染者可同時注射青黴素)治療本病.大多可獲得滿意療效. 10.再生障礙性貧血 用法:內服,1丸,2次/日,有較好療效.一般用藥3個月即自覺癥狀好轉,血象有較大幅度恢復.服藥半年至一年血象可基本復原. 注:服藥期間,部分患者會出現口乾舌燥現象,此時不必停葯,只要多飲水即可.另烏雞白鳳丸對於溫熱內盛患者不適用.服藥時,還應忌食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 物.若有傷風感冒或里熱證及其他急性病發作,則應暫停服用此葯. 民間驗方治皮膚病 1、皮膚癢:鮮韭菜、淘米水,按1:10重量配好,先泡二小時再連韭菜一起燒開,去韭菜用水洗癢處或洗澡,一次見效,洗後勿用清水過身,一日一次,連洗三 天永不再癢。 2、牛皮癬、頑癬(銀屑病):側柏葉*、蘇葉*、各200克,蒺藜*40克,共研粗末,裝紗布袋內,用水6斤沸煮後小火煮30分鐘,塗洗患處,日3次。 3、神經性皮炎(或過敏、或季節性發生):老豆腐三、四兩炒焦,用芝麻油調勻塗患處,一日3次,三、四天有特效。 4、濕疹(皮膚起紅點、水泡、發癢):用綠豆3兩炒焦研成粉,用醋調勻塗患處,一日二次,連塗一星期可根治。忌花椒、胡椒。 5、風疹塊、痱子:鮮韭菜汁每天塗患處,一次即明顯見效,一日三次,2-3天即愈。 6、白癜風:烏梅*30-50克浸泡在95%酒精100毫升中,2周後過濾再加二甲亞礬*5毫升,每日擦患處3次,每次用力擦5分鐘。 7、手氣、腳氣:生大蒜頭兩隻,去皮放入半斤醋內泡3天,再用大蒜頭擦患處,每日3次。連用7-10日,有消炎和殺死細菌之特效。 8、手汗、腳汗太多:明礬*5錢、熱水2斤,一起溶化浸手腳、一次10分鐘、浸後讓其自然涼干,一日一次,5天後手腳汗正常。 9、手足開裂、粗糙:生豬油二兩,加白糖1錢。搗勻擦手腳,一日2-3次。一般7天克愈,再擦幾天以後永不複發。 10、凍瘡未破:尖頭辣椒5錢,白酒或酒精半斤一起放入瓶內浸3天後,在凍瘡初起,皮膚紅腫發熱時塗患處,一日五次,有特效,連用十天至半月痊癒除根,來 年永不再發。 11、凍瘡已破:陳舊棉花(越陳舊越好)燒成灰,用麻油調勻塗患處,一日三次。 12、鵝掌風、灰指甲:醋1斤熬至半斤,加入去皮大蒜頭一隻,二日後用醋每天浸手二次,一次10分鐘,浸後再用清水洗凈,7天即可。 13、瘡、疔、癤:用生土豆搗爛,塗患處用布包好,日換一次,一般5天即可。 14、雞眼、侯子:先將患處外部老皮消去,再塗上清涼油,用香煙火熏烤,至疼時稍堅持後拿掉煙火,一日二次,5天可脫落不發。 15、燙傷:可選用蛋清、白糖水、醋、蜂蜜、在燙傷時馬上塗傷處,就不會起泡又易好。 16、流火、丹毒(多患於下肢、皮膚紅、腫、熱痛並伴有寒戰、高熱、頭痛):用鮮絲瓜葉汁拌金黃散*成糊狀,外塗患處,內服三妙丸*中成藥有奇效。 17、蚊蟲咬傷(紅腫、癢):可選用大蒜、生薑擦或用醋、牙膏、鹽水、香煙灰加水調勻塗,均可立即見效止癢、解毒消腫。狐臭特效驗方(簡單方便) 只一味葯:枯礬10g 用 法:將上藥用唾液(記好一定是唾液)調勻後外塗於腋下,2次/日,用 量:以剛剛覆於患處皮表為準。注 意:最好早上用藥後不要洗掉,待晚上用第二次葯的時候再將上次葯洗去。 本人用上述方法治療狐臭30餘例,病輕者一周即愈,重者二十天左右(治癒率50%)。大家可以用用,效果還是不錯的.
名醫經驗集
4.1竹茹清胃飲(姚子揚)〔組成〕竹茹12克蘆根30克公英15克枳殼10克石斛10克麥冬15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功能〕輕清涼潤,理氣止痛。〔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潰瘍偏熱者。其特徵是:胃脘輕痛,咽干口苦,舌紅,答黃,胃無大熱,服清胃散太過者。〔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二 飯前溫服。每周服5劑。〔方 解〕方中竹茹、蘆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熱,止嘔吵;公英甘苦而寒,清熱解毒,為清胃之要葯;枳殼、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氣止痛;石斛、麥冬滋養胃 陰。諸葯合用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對幽門彎麴菌有良好的殺滅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潰瘍之修復。故為治療慢性胃炎、潰瘍病偏熱者之有效方劑。〔加減〕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藥(30~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屬及十二 腸潰瘍者,加兒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萎20~30克;嘔吐者加生薑 10克。〔按 語〕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所致。肝鬱化熱,橫犯脾胃;嗜食辛辣,煙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熱。單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多有不效。 熱郁中焦有輕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噁心嘔吐,尿黃便秘,石膏、知母、芩連、硝黃清下可除;輕者,脘部熱痛不重,口乾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藥 則過猶不及。對此,本方最為適宜。 考方中蘆根、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對人體無害自不待言竹茹枳殼輕清之品,對胃氣也無大礙;石斛,麥冬,甘寒而潤,輕清潤胃,且無滯隔、膩胃之弊。總方,本方 用藥輕靈,清熱而不傷胃,養陰而不戀邪,且無壅滯之弊n有病可治。無病可養,寓治於養之中,故為治療胃炎、潰瘍偏熱者之良方。附 姚子揚簡介:生於1916年,山東省臨沂市人。現為山東省臨沂地區人民醫院中醫主任醫師,曾任山東省中醫學會理事、臨沂地區中醫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姚氏系 祖傳五世中醫,15歲受業於祖父, 19 3 7年獨立應診。 姚氏熟讀經典著作,博採眾家學說之長,精於辨證論治,深研內、外、婦、兒諸疾。治療乙腦、腎炎。尿毒症、外科急腹症、功血、頑固性小兒哮喘、病毒性肝炎、 血栓性靜脈炎、多發性神經炎等疑難病症,經驗豐富。4.2砂半理中湯(宋孝志)〔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殼9克(或炒枳實)砂仁9克(打碎)。〔功能〕理氣散寒,和胃止痛。〔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證屬寒凝氣滯者。臨床以胃脘近心窩處疼痛,泛酸曖氣,或吐誕沫,脘腹脹滿,痛引脅背或胸中,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遲或弦緊為特點。〔用法〕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面超出藥材5分。砂仁打碎後下,每劑煎二次,日服一劑;分二次溫服。〔方 解〕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中健脾,可做為肺胃痛之主葯。該葯外用能癒合創口,不留瘢痕,有促進潰瘍癒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氣止痛,化食積,並可 入腎,因此可做為腎胃痛之主葯。枳殼(或枳實)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內連年之積,放做為脾胃痛之主葯。香附舒肝理氣, 對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後,可用5~10劑共研細末,溫開水調服,每服6克,日1~2次,以鞏固療效。〔加減〕本方為治療胃痛的基本方劑,臨床可根據病情酌加藥物。肝胃痛證:見胃痛連脅,攻撐作痛,呃逆噯氣,苔多薄白,脈弦緊。治療將香附加至12克為主葯,餘四味藥量仍為9克。若日苦吐酸,為膽火較盛,加生桅子6~9克;脅痛較重者,可加川間子9克。心胃痛證見痛引胸中,心悸氣短,舌紅苔薄白,脈寸尺俱微,動見於關。治療將高良姜加至12克為主葯,餘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與小腸火有關,可加焦桅仁3克。脾胃痛證:見胃脘疼痛,脘腹脹滿,神疲乏力,自少納呆,舌苔白膩,脈緩或大,治療特炒枳殼(或炒枳實)加至12克為主葯,餘四味葯仍用9克。肺胃痛證:見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動則氣少,舌苦白膩,脈寸微關緊尺沉,治療將清半夏加至12克為主葯,餘四味仍用 9克。若兼大便乾燥或不通,為大腸有熱,可加大黃 2~3克。腎胃痛證:見脘痛及腰,腰酸,少腹脹滿,行則佝僂,舌苔薄白,脈沉遲或伏,治療將砂仁加至 12克為主葯,餘四味仍用 9 克。若腰酸小腹脹甚,可加沉香末2克(分沖);同時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分沖)。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癥狀,可加黃連2~3克,肉掛末2克(分沖)。〔按語〕本方是宋老積幾十年臨床經驗升華出的一首有效方劑。組方嚴謹,用藥精練,劑量輕微,反應出輕可祛實的「王道」思想。此外,以調整藥物用量來變換方劑的治療重點,以及從五臟論治胃痛的新思路,均給後學有益的啟示。附 宋孝志簡介:生於1911年,湖南宜章縣人。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內科教授。宋氏自幼在其舅父指導下熟讀經典著作,13歲即隨舅父臨床,後又 屢得名師指點。1956年調至北京中醫學院,先後在內經、傷寒、金匱教研組任教。1966年至今在東直門醫院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對內、外、婦、兒科均有 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運用經方治療各種疑難頑症,用藥精當,診治準確,療效顯著。4.3健運麥谷芽湯(趙棻)〔組成〕麥芽30克谷芽30克雞內金15克山藥15克 党參10克甘草5克〔功能〕健脾和胃,復元益氣。〔主治〕慢性胃炎。臨床凡見內傷或外感而致脾胃健運不及,臟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對症葯應用,單用能增進食慾。此外,大病久病之後胃氣受傷,食納不香者也可靈活隨症應用。〔用法〕加清水超過葯面一寸(指一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後置火上煎熬,佛後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方 解〕方中山藥性平味甘,補脾氣而益胃陰,合党參又能補氣。內金甘平,運脾健胃,有以臟補臟之妙,非他葯所能及。甘草引葯入脾,再加麥谷二芽,共奏復元益氣 之妙。考麥谷二芽,多認為屬於消積破滯之品,而怯用於內傷虛證,於是二葯因此而用亦寡。大好良藥,定效莫展,豈不可惜。實則二芽「開發胃氣,宣五穀味」 (《本草述》),其功用不在破,而在於開胃健脾,脾開胃健,則能運載藥力,以達病所,而使藥效發揮,功收倍盛。至於「化滯破積」乃脾胃功能得到開運的必然 結果,亦二味功能之徐緒而已。再者二芽之豐功,古人亦早有說論,茲略舉一二,以資借鑒。如繆仲淳謂:「此葯具生化之性,政為脾胃要葯」;王海藏謂:「胃所 虛人,直取麥芽、神曲」,是皆不破積而輕視二芽。二芽性味平和,稟天地生髮之氣,開發脾胃而無升騰傷陰之弊。麥芽補脾,谷芽入胃;麥芽主升,谷芽主降,能 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氣機更加活潑。現代研究發現,二芽含有多種有益人體的酶與微量元素,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此亦類似元氣在體內推 動、激發功能的表現。〔加減〕如傷風感冒加香蘇飲合用;傷風咳嗽加三拗場合用;既腹脹滿,大便塘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類推,但無論成人、兒童,麥谷芽用量不宜減少。〔按 語〕本方是趙老多年臨證自擬的經驗效方,葯雖平淡無奇,而功效持彭。驗之臨床,確有良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病之生亡, 不但在於邪之輕重,更重要的在於元氣之盛衰。所以,治病總要隨宜護養元氣;而李東垣謂:「脾胃為元氣之本」,因此,護養元氣又重在護養胃氣,惟脾健胃納, 才能生化元氣。本方運中求益,絕無餘補,故為健運脾胃的一首良方。所以本方對胃炎有卓效,對其他疾病導致脾胃失健,胃納不香者也有良效。附趙棻簡介:生於1911年,福州市人。現為福建中醫學院教授,曾任福建中醫學院副院長,兼附屬人民醫院院長,福建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趙氏早年拜前清御醫之後周良欽學醫,得其真傳。學宗補土,但不拘泥於溫補,能別樹一幟,對疑難重症,多有治驗。4.4滋胃飲 周仲瑛〔組成〕烏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參大麥冬金釵石斛丹參生麥芽各10克炙雞內金5克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功能〕滋養胃陰,舒肝柔肝。〔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或潰瘍病並發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臨床以胃脘隱隱作痛,煩渴思飲,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為主症。其病機為:胃痛日久不愈,或氣鬱化火,迫灼胃陰,下汲腎水,而致胃液枯稿。〔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服。〔方 解〕方中烏梅肉、白芍味酸斂津生津、養肝柔肝,北沙參、麥冬、石斛等益胃滋陰,一斂一滋,兩濟其陰,明虧則失其濡潤,胃氣失於和降,故少佐理氣而不傷陰的 玫瑰花、生麥芽和胃調肝,助胃運葯,且能防單純陰柔獃滯之弊。炙雞內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絡,營虛血滯,故配以養營和血之丹參。甘草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 奏酸甘化明,養胃生津之功。〔加減〕口渴甚,陰虛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鬱火,脘中燒灼熱辣疼痛,痛勢急迫,心中懊惱,口苦而 燥,加黑山桅6克。黃連5克;舌苔厚膩而黃,嘔惡頻作,濕熱留滯者,加黃連、厚朴、佛手各3克;津虛不能化氣或氣虛不能生津,津氣兩虛,兼見神疲氣短、頭 昏、肢軟、大便不暢或便溏者,加太子參、山藥各 10克。〔按語〕本方為周老經驗效方,粗看並不出奇,實則寓理頗多,值得玩味。 本方為胃陰虧虛而設,但組方用藥並不是只用甘寒養陰之品,而是酸甘配伍,冀酸得甘助而化陰,正如吳瑭所云:「復胃陰者莫若甘寒,復酸味者酸甘化陰也」此乃 本方妙處之一也。其二,肝胃同治。肝為風木,胃陰燥土,胃陰虧虛,肝易乘虛而入,克伐胃土,胃陰愈傷。烏梅、白芍柔肝斂肝,玫瑰花、生麥芽舒肝理氣,安撫 風水,不敢犯土。其三,陰虛者絡易滯,故於大隊滋陰葯中伍入玫瑰花、丹參和血暢血,有瘀能化,無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典 型病例〕卜某,男,38歲。胃痛5—6年,時時發作,此次發作持續兩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勢燒灼如辣,有壓痛,自覺痞悶脹重,細食不多,食後撐阻不 適,口乾欲飲,頭昏、舌質光紅中裂,無苔、脈細。是屬胃陰耗傷,胃失儒潤,而致納運不健,胃氣失和。治予酸甘化陰,調和胃氣。滋胃飲加減,藥用生地、麥冬 各 12克,白芍 10克,烏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劑,分早晚煎服。葯入三劑,脘痛灼熱痞脹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脘部微有悶感,原方再服三劑,癥狀 消失。附周仲瑛簡介:生於1928年,江蘇如東縣人。家世業醫,幼承庭訓,隨父周筱齋教授學習中醫,後就讀於上海中國醫學院中醫 師進修班現為南京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中醫學會會長等職。曾任該院副院長、院長。曾多次被國外選入 世界名人錄 是全國著名的內科專家。臨床44年,對中醫內科和疑難急症造詣頗深,著述頗豐,多次獲獎。4?5加味黃連溫膽湯(謝昌仁)〔組成〕黃連2克陳皮6克姜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 3克枳實 6克竹茹 6克〔功能〕苦降辛通,化滯和中。〔主治〕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胃竇炎,屬痰熱中困、胃失和降者。〔用法〕日一劑,水煎,分二次服。〔方 解〕胃為陽土,多氣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積滯會遏。不能受納腐熟使然,以實證為多。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及胃竇炎,臨床生症為痛、脹、嘈、熱,故病機當責之 痰熱中困,胃失和降。《類證治裁》即云:「其狀似飢非飢,似痛非痛,脘中懊惱不安,或兼噯氣痞悶,漸至吞酸停飲,胸前隱痛,丹溪謂皆痰火為患,或食郁有 熱」。故其治宜通不宜滯,當苦辛並用。苦能降而辛能通,和中焦且清痰熱,是以選擇黃連溫膽湯加味,取黃連苦能健胃而降,二陳和胃化痰,其中姜夏與川連配伍 寓辛開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煩,降逆止嘔;枳實下氣行滯,更助黃連之苦降。方中黃連一味,至關重要。《珍珠囊》載:「黃連其用有六:瀉心臟火,一也;去中 焦濕熱,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治赤眼暴發,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可見其清熱作用之強,使用範圍之廣。現代研究證實黃連有廣譜抗菌作 用,而胃炎患者多數幽門螺旋菌檢查陽性,則無論從辨證辨病角度此皆為良藥。使用時可根據患者素質痰熱輕重,斟酌其量。如熱重者用3克,熱輕者用2克,或伍 以它葯協同之,以使胃中痰熱得化氣機調暢而復其職。〔加減〕本方共十二種加味法:(1)肝鬱化火,嘈雜泛酸加吳英,為左金溫膽; (2)胃酸少加吳萸、白芍乃戊已溫膽;(3)脘脹痞滿加全瓜萎即陷胸溫膽;(4)肝胃不和,痛涉脅肋加柴胡、白芍,合四逆散意;(5)酸多加烏賊骨、大貝 取烏貝散意;(6)痛甚加玄胡、川楝子、白芍;(7)伴失眠者,胃不和卧不安也,加秫米、首烏藤、合歡皮;(8)胃脘灼熱重用黃連3克,加青木香、蒲公 英,寓青蒲飲;(9)胃陰不足加沙參、麥冬、石斛,養胃湯之意;(10)便秘者加瓜萎仁、火麻仁、郁李仁;(11)脘痞煩熱加桅子、黃羊;(l2)久痛入 絡,夾瘀血證者加紫丹參、赤芍。〔按語〕本方及十二加味法臨床使用多年,是治療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的代表方劑,尤能明顯改善痛、 脹、嘈、熱的臨床癥候。萎縮性胃炎因其胃酸匱乏,醫家責之陰虛,處方用藥輒以養陰為主,有效有不效。這既與臨床不符,也與中醫辨證論治精神相悖。本方則反 其道而行之,不養陰生酸而化痰祛濕,並靈活加減,收效頗著。可謂匠心獨運,另闢溪徑,給後學以有益的啟示。〔典型病例〕徐某,女,40歲,工人,住院號55816。胃脘痛10年,近2個月加重,無論饑飽均感不適,噯氣但不泛酸,胃脘嘈雜灼熱,多食尤甚。胃鏡檢查診斷: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苔薄黃、舌質紅、脈細弦。乃熱鬱氣滯,胃失和降,擬方苦降辛通,黃連溫膽湯加味主之:炒川連2克淡吳萸1克陳皮6克姜夏10克枳殼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竹茹6克蒲公英12克。青木香5克玄胡10克,4劑。二診:經治後,胃院嘈雜脹痛明顯減輕,納食增加,噯氣不多,大便偏干,苔薄黃中剝。原方既效,續用前法。原方加火麻仁10克,5劑。三診:連服上藥,諸症皆減,胃納亦增,大便質軟,日解一次。前法續進,原方去玄胡,5劑。迭經治療症情基本消失,精神亦佳。住院18天後出院。附謝昌仁簡介:生於1919年,南京人。幼承庭訓,後入國醫傳習所學習, 21歲執業行醫。現為南京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曾任江蘇中醫學會理事、內科分會副主任等職。謝氏從醫5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急重症及內、婦科雜症,有膽有識,葯簡而效宏。4.6安中湯(張鏡人)〔組成〕柴胡6克炒黃羊9克炒白朮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3克蘇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6克香谷芽12克〔功能〕調肝和胃,健脾安中。〔主治〕脘部脹滿、疼痛,口苦,食慾減退,或伴噯氣泛酸,脈弦、細弦或德細,舌答薄黃膩或薄白膩,舌質編紅。〔用法〕水煎,分二次,飯後一小時溫服。〔方 解〕胃居中焦,與脾以睦相連。胃屬腑而主表,脾屬臟而主里。脾氣宜升,胃氣肅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潤。二者相反相成,猶如稱物之「衡」,平則不病,病則 不平。其不平的病機,主要是升降的失調,燥潤的不適。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動,全賴肝膽的疏泄功能。肝膽的疏泄功能減退,則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於 是木郁化熱,土壅釀濕,中焦濕熱干猶,則脾胃的燥潤違和,故表現為脘部脹滿、疼痛,甚或噯氣泛酸,納谷不香。其症在胃,但從病機分析,顯系肝失條達,少陽 津氣不展,鬱熱犯胃侵脾,氣機阻滯所致。治療當遵吳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論,疏肝膽以調升降,適燥潤以和脾胃,糾其偏而達其平。嘗自訂安中場應 用於臨床,頗獲成功。方中柴胡疏泄肝膽,升清解郁;黃芩苦寒沉降,泄熱除濕;白朮、扁豆健脾助運;白芍、甘草緩急安中;蘇梗、制香附理氣暢隔,溫而不燥; 玄胡、八月札調營止痛,散而能潤;炒六曲消脹化滯;香谷芽和胃進食。〔加減〕疼痛較甚,加九香蟲6克;脹滿不已,加炒枳殼9克; 胃脘灼熱,加連翹9克(包),或炒知母9克;噯氣,加旅覆花9克、代鍺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嫖蛸15克;嘈雜,加炒山藥9克;苔膩較厚,加 陳佩梗9克;舌紅苔剝,去蘇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植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結,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腹脹,加大腹 皮9克;X線示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加鳳凰衣6克、芙蓉葉9克;胃粘膜活檢病理示腸腺化生,加白花蛇百草30克;腺體萎縮,加丹參。〔按語〕張氏臨床經驗豐富,善治胃病,聞名海內外。所創方葯,驗之臨床頗具良效,本方亦復如是。然葯多辛竄,有傷氣耗陰之虞,肝鬱濕阻用之相宜,而虛證則當禁用,即便實證亦當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學習名家,師其精髓而不為其名所困,是為會學者也。附 張鏡人簡介:生於1923年,。上海市人。張氏家世業醫,以擅治熱病而著稱於江南,由明末相傳迄今,張氏為其第十二代傳人。幼承庭訓,14歲隨父臨診。深 研靈素,博採眾才,學驗俱豐。臨床擅治萎縮性胃炎、外感熱病、冠心病等。現任上海市衛生局顧問,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上海醫科大學教授,中國中醫 藥學會副會長,上海中醫藥學會理事長等職。4.7養陰建中湯(姚奇蔚)〔組成〕北沙參 30克桑寄生20克玉竹20克青黛10克懷山藥30克白芍10克石斛30克焦山楂30克浙貝母 10克〔功能〕養陰建中。〔主治〕胃痛胃脹嘈雜灼熱,口乾苦,舌質淡紅,無首或少苦,脈細軟,表現為肺虛肝熱胃陰受傷,胃陰不足型萎縮行胃炎患者。〔用法〕將上藥置砂缽內加冷水浸過葯面,浸泡10分鐘即可煎煮。煮沸後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鐘,濾取藥液約 400毫升服用。〔方 解〕本方雖脫胎於葉天士的益胃湯,但去麥冬之膩、冰糖之甘,更增白芍、桑寄生柔肝平肝,淮山藥、焦山楂一補一消,益陰健脾,浙貝母、青黛舒肺達肝,解郁清 熱。全方甘淡味薄,清虛靈達,滋而不膩,清而不勝,清滋之中寓流動活躍之性。用其養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氣,又能達肝。喻氏治燥熱傷肺,善清胃熱以肅治 節;余治「萎胃」用益胃以舒肝肺,用藥不同,治法無異。〔按語〕對於「萎胃」的治療,多從肝胃論治,有效有不效。姚氏則不僅著眼於肝胃——沙參、玉竹、山藥、石斛甘淡養胃;白芍、青黛舒肝清肝,而且還養眼於腎——桑寄生補腎平肝。考「腎為胃之關」,肝胃相生相剋,故胃病可從腎、肝論治。視野開闊,思路清新,可師可法。附 姚奇蔚簡介:生於1916年,江西南昌人。現為江西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兼任江西中醫學會副會長等職。姚氏世代中醫,家學淵源,1937年於江西中醫 專門學校(五年制)畢業。從事醫療、教學、科研50餘年,近年來對萎縮性胃炎進行了專門研究,治療五千餘例,療效滿意。4.8益氣建中湯(姚奇蔚)〔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大棗3枚黃芪50克太子參30克懷山藥30克黃精20克〔功能〕益氣建中。〔主治〕胃痛胃脹,喜噯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幹,四肢欠溫,舌質淡,苔薄白,脈遲或緩,表現為中陽不振、肝氣升達無力、胃陽不足型之患者。〔用法〕將葯置入砂缽內加冷水浸過葯面,浸泡10分鐘,即可煎煮。沸後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鐘,濾取藥液約 400毫升服用。〔方 解〕本方源於《金匾要略》黃芪建中湯,但去飴糖之大甘,更加太子參、懷山藥、黃精益氣養液;重用黃芪補肺制肝,舒達肝氣,於溫建之中寓展運之用。黃茂甘溫 味淡,輕虛不變,於補氣之中含上升外達之性,對氣虛不足、肝氣升達無力者,確為」首選良藥。陳修園在《傷寒醫訣串解》中,主張重用黃芪助少陽生髮之氣逆轉 其不利之樞機。余用黃芪助肝氣升達之力,舒展其不達之郁滯,義正相同。此方雖經加減,但達到了溫不燥液,補不壅氣,寓舒肺達肝於建中益氣之中,以建中益氣 之劑,收達肝和胃之用。至於党參、白朮,只有當患者出現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乏力時,方可選用之。〔按語〕以上是治療「萎 胃」常用的兩個基本方,其有陰陽兩虛者,則合二方之意化裁為養陰益氣湯。若症現夾雜,則各守其方而加減之。其加減之法,隨症應變,總以平淡輕靈為務。慢性 萎縮性胃炎是器質性損害之病變,以中虛胃弱為基礎,肺虛肝鬱為主因。肺為嬌臟,以輕虛靈達為用;肝為剛臟,以舒運條暢為貴。胃氣直舒展活躍,通降和順。因 此,組方用藥必須注意輕靈。凡味厚甘膩、辛溫燥烈、氣味不純、有礙胃氣的壅滯之品,皆非所直。組方力求清潤不膩,寓流通之性;甘補不變,具展運之用,才能 達到寓舒肺達肝於建中養胃的目的。4.9加味香蘇飲(董建華)〔組成〕蘇梗6克香附10克陳皮6克畢澄茄6克枳殼10克大腹皮10克香櫞皮10克佛手6克〔功能〕理氣和胃通降。〔主治〕胃脹、胃痛。〔用法〕日一劑,水煎服。〔方 解〕胃病為古今臨床之常見病、多發病。其中尤以氣滯者為多,表現以胃脘作脹為主,治當理氣和胃通降。本方以蘇梗、香附、陳皮為主葯,蘇梗入胃,順氣開郁和 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氣止痛;陳皮行氣、和胃、化濕,為脾胃宣通疏利要葯,具有能散、能燥、能瀉、能補、能和之功,它與蘇梗、香附為伍,既能和胃理氣,又 可舒肝止痛。方中畢澄茄味辛性微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通障作用,專治胃脘脹痛,兼以降逆而止噯氣,配枳殼可消脹除滿,佐腹皮下氣行水,調和脾胃;香櫞 皮、佛手二葯具有寬胸、除脹、止痛之功。諸葯合用,共奏理氣、和胃通降之功。〔加減〕肝鬱脅脹加柴胡、青皮、鬱金;食滯加雞內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鈴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烏賊骨、瓦楞子。〔按語〕中醫泰斗董建華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收效卓著。胃氣以降為順,胃氣不降則清氣不升濁陰不降,變遏中焦,乃發胃病。所以治療胃病除辨證論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視。附 董建華簡介:生於1918年,上海青浦人。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華全國中醫內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衛生部學術委員和科委委員,並任人大常委會科教文 衛委員、全國人大常委等職。董氏早年拜上海名醫嚴二陵先生為師,得其真傳,從醫5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善治內、婦雜病,尤精於外感熱病和脾胃病 的辨證論治,創通降學說。4.10蘭洱延馨飲(梁劍波)〔組成〕佩蘭10克普洱茶5克?延胡索10克素馨花12克厚朴5克炙甘草5克〔功能〕芳香解郁,行氣止痛。〔主治〕適用於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胃痛。症見胃脘部灼熱感,脅脹曖氣,食欲不振,舌淡答白厚膩、脈弦等,中醫辨證屬肝鬱氣滯、濕法阻脾者。〔用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後煮煎。首煎沸後文火煎30分鐘,2煎沸後文火20分鐘,合得藥液300毫升左右為宜。每天取一劑,分二次空腹溫服。7—10天為一療程。〔方 解〕本方證多由情志不暢,肝胃不和,疏泄失職,濕阻氣機所導致。故見噯氣泛酸,一胃脘脅助諸痛,治宜疏肝化濕,理氣鎮痛。方中主葯素馨花味辛性平,疏肝解 郁,芳香醒脾;厚朴。佩蘭芳香化濕以為使;佐以延胡索行氣止痛;而普洱茶味甘,入肝、胃二經,消脹去滯,《綱目拾遺》謂之:「清香獨絕……消食化痰,清胃 生津、功力尤大」』;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葯以為使。諸葯合用,共奏疏肝化濁、行氣止痛功效。〔加減〕如痛甚可加白芍15克、廣木香6克;並脅肋脹痛加炒麥芽15克、鬱金12克;吐酸噯氣加淡魚骨15克、佛手花10克;納食不馨加炒谷芽 15克、雞內金 10克。〔按語〕本方是梁氏家傳秘方,臨床應用時凡見上腹部脹痛,噯氣頻頻,泛酸嘔吐,痛連胸脅,甚者有時攻痛遊走,技之則氣走散痛亦漸緩,或通情緒變化時更甚,屬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胃神經管能症者,本方確有良效。〔典 型病例〕范某,女, 41歲, 1989年 2月初診。患者主訴兩年多來每逢飯後均感胃痛,上腹中部有灼熱感,食欲不振,噯氣,吐酸或食後飽脹難耐。每因情緒波動而病情加劇。兩個月前曾住院治療,經 B型超聲波和纖維胃鏡等檢查,肝、膽、脾、胃等臟器均未發現異常器質性病變,遂診斷為胃神經官能症。經服中西藥治療 1個多月,癥狀無明顯改善而出院轉門診治療。來診時,胃院脹痛,噯氣頻頻,胸悶太息,時有乾嘔,胃納獃滯,口乾不欲多飲,睡眠欠佳,大便量少,音質偏紅, 苔白厚膩微黃,脈弦細。中醫辨證為肝胃不和,濕阻中焦。予蘭洱延馨飲加麥芽15克、佛手12克、竹茹12克,以疏肝理氣,化濁止嘔。每天一劑,清水煎兩 次,分早晚服。4天後複診,調服藥後,大便量明顯增多,已無噯氣頻頻,胃脘脹痛隨之頓減,嘔惡已除,惟胃納尚欠佳,舌苔白薄,脈弦。葯已中的,上方去竹 茹,加雞內金12克,煎服如前法。4天後三診,胃脘疼痛已消失,眠食均好,精神轉旺。擬方仍囑前法加入健脾益氣之品,調理月余而愈。隨訪至今,病未再發。附 梁劍波簡介:「1922年生於廣東肇慶,現為肇慶中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師,兼任廣州醫學院客座教授。梁氏三代業醫,家學淵源,少年秉承庭訓,勤習中醫典 籍,採擷各家之長,自成風格。四十年代初,懸壺濟世,五十年代研修西醫於中山醫學院、廣州中醫學院。擅長傷寒、溫病、雜病、婦兒等科。學貫中西,蜚聲東南 亞一帶。4?11沙參養胃湯(李振華)〔組成〕遼沙參20克麥冬15克石斛15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知母 12克雞內金 10克花粉 12克丹皮 10克烏梅肉10克陳皮10克生甘草3克〔功能〕養陰和胃,理氣清熱。〔主治〕適用於各種慢性胃炎病。症見胃脘隱痛,脘腹脹滿或牽及兩脅,暖氣,納呆食少,少食即飽,胃中灼熱嘈雜,口乾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體瘦小,舌質紅而缺津,少苔或花剝,脈細弱或細數等,中醫辨證屬於脾胃陽虛者。〔用法〕日一劑,小火水煎分二次服。〔方 解 〕 脾胃陽虛證,其病機變化側重在胃,胃主受納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為順,喜潤惡燥,燥則胃氣熱,失於通降,當治以甘涼請補酸甘養陰,理氣和胃。、李氏集數十 年臨床經驗,自擬沙參養胃場。方中遼沙參、麥冬、石斛、花粉甘涼濡潤、滋胃養陰;白芍、生甘草、烏梅肉酸甘化陰;知母清胃中燥熱;山楂、雞內金、陳皮理氣 和胃,以防甘涼滋膩礙脾;丹皮清血熱並行血中之氣。全方甘淡味薄,清虛靈達,滋而不膩,清而不泄,恰針對脾虛病機本質,順其升降之性,重在健運脾胃,選葯 精當,配方嚴謹,故療效顯著。〔加減〕兼氣滯者,加枳殼 10克、川間子 12克、鬱金 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參15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陰虛內熱、胃逆噯氣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加焦桅子10克、夜交 藤30克;大便乾結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氣虛者,加党參 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 15克。〔按語〕本方為陰虛胃病而設。葯證相符,收效頗著。雖以大劑養陰之品為主,但伍以陳皮、山楂、內金之屬則不致膩胃重滯。養陰而不膩隔,消導而不傷中,故為治療胃病之良方。附李振華簡介:生於1925年,河南洛寧人。現為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兼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河南分會副會長等職。出身中醫世家, 21歲始行醫,名聞桑梓。曾任河南中醫學院院長。臨床擅治疑難雜病,晚年致力於脾胃病研究,療效頗著。4.12香砂溫中湯(李振華)〔組成〕党參12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陳皮 10克半夏10克木香6克砂仁8克厚朴10克乾薑10克川芎10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功能〕益氣健脾,溫中和胃。〔主治〕適用於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等病。症見胃脘隱痛,喜噯喜按,遇冷加重,腹脹納差,暖氣泛吐清水,大便據薄,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形體消瘦,舌質淡,舌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等,中醫辨證屬於脾胃氣虛、陽虛者。〔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服。〔方 解〕慢性胃炎屬於中醫「胃脘痛」、「胃痞」等證範疇,臨床多因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損傷脾胃,中焦虛寒,以致脾不運化,胃失和降,氣機郁滯而形成。《景岳 全書》指出「胃脘痛證,多有因食、因寒、因氣不順者,然因食困寒,亦無不皆關於氣,蓋食停則氣滯,寒留則氣凝。所以治痛之要,……當以理氣為主。」故治療 脾胃陽虛證,不僅要溫中健脾,還要注意疏肝、理氣、和胃,才能達到治療目的。香砂溫中湯即是在上述原則指導下,根據《時方歌括》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而成。方 中党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陳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理氣和胃;乾薑、丁香溫中和胃,助脾運化;配合川芎以行氣活血。諸葯合用,虛實兼顧, 升降相協,順脾胃之性,恰中病機。〔加減〕 兼肝鬱甚者加香附10克,烏葯10克;兼血瘀加丹參15克、元胡10克;濕盛泄瀉者加苡仁30克、澤瀉10克、桂枝5克;濕阻嘔惡者,加蒼朮 10克、藿香 15克;食滯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陽虛甚者,加制附子10克;氣虛甚者加黃芪15~30克。〔按語〕本方為脾胃虛寒之「萎胃」而設。葯多香竄燥烈,易傷陰津,故若明虛者當屬禁用之列。所以,即為良方亦不可統治一病。〔典 型病例〕 王某,男54歲,幹部,1987年4月13日初診。患者自述10年前因飲食不當致胃脘疼痛,10年來雖經中西藥治療,病情時輕時重,每因飲食失宜、清志不 遂則癥狀加重。1987年 10月經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活檢:胃粘膜萎縮?性胃炎伴輕度腸上皮化生。病人恐懼癌變,前來請李氏診治、診視中見:胃脘隱痛,喜噯喜按,遇 冷痛甚,脘痛時連及兩脅,腹脹納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質淡,舌體胖大,邊見齒痕,脈弦細。證屬脾胃陽虛,兼肝鬱 氣滯。治宜溫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溫中場加香附10克、烏葯10克,水煎服。二診:上方服用 18劑,脅痛消失,胃痛大減,細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烏葯,加苡仁30克,以增健脾祛濕之力。三 診:上方又取18劑,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後腹脹。方中去政仁,加焦三仙各12克,繼服。上方前後共服3月余,精神飲食好,大便正常,諸 症消失,面色紅潤,體重增加。後複查胃鏡及胃粘膜活檢,胃粘膜輕度淺表性炎症。l年後追訪,知其身體健康,正常生活工作。4.13補中消痞湯(李壽山)〔組成〕黃芪15克党參15克枳實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參15克炙甘草10克生薑10克大棗5枚白朮 15克〔功能〕益氣溫中,導滯消痞。〔主治〕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症見胃脘痞滿,空腹隱痛,得食稍緩,喜暖喜按,噫氣矢氣,納呆食少,口淡乏味,倦怠消瘦,便溏,百淡脈弦等,中醫辨證屬於脾胃虛弱、氣滯偏寒、升降失調之胃痞證。〔用法〕日一 劑,水煎,分溫二次服。〔方 解〕 方中党參、黃芪、白朮、炙甘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為補益脾胃中虛的主葯;枳實寬中理氣,與白朮合用理氣導滯,消補兼施,以助其升清降濁之樞機;桂枝溫中 通絡,與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陽之效;白芍和中緩急,與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陰之功,兩組葯相合以調和陰陽氣血;丹參養血活血,寓補於消,為治久病入絡之良藥;輔 以姜、棗為佐以調和脾胃。諸葯合奏益氣溫中、導滯消痞之效。〔加減〕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脘中隱痛明顯者加元胡、香櫞皮;胸脘拘急、氣逆咽梗者加香附、蘇梗;脅背脹痛加廣木香、鬱金;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大便溏瀉加茯苓;大便秘結加肉蓯蓉;貧血、頭眩者加當歸、枸杞子。〔按語〕本方系由《金匱要略》枳術丸、人蔘湯化裁組成。證之臨床,頗具效驗。〔典 型病例〕遲某,男, 6 6歲, 198 6年 11月 2日初診。患胃病4年多,經常胃脘痞悶不舒,空腹尤甚,得食脹減,旋又不舒,納呆不飢,倦怠無力,日漸消瘦,大便多溏,噫氣矢氣。屢經中西醫診治不愈,曾 服維酶素等葯半年多,未見顯效。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診脈沉弦細,舌淡紅有瘀點,舌下脈絡淡紫粗長,舌苔薄白。四診合參屬胃 痞病,系中虛氣滯、升降失調所致。治以理氣導滯,補中消痞,予補中消痞湯加減。處方:黃芪25克党參15克丹參15克白朮10克 廣木香3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雞內金20克砂仁3克姜半夏75克陳皮10克香櫞皮15克炙甘草75克,姜棗為引,水煎服。進葯兩周後,諸症大減。原方 加減治療兩月余,食慾恢復,體重增加,痞滿盡除,二便自調。續服胃復康沖劑(李氏驗方,大連中醫院藥廠自製)以資鞏固,先後治療約半年,複查胃鏡及病理: 腸上皮化生消失,已轉淺表性胃炎。囑飲食調養,停葯觀察一年余,一切良好。4.14清中消痞湯(李壽山)〔組成〕太子參 15克麥門冬 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苛10克炒梔子 7. 5克丹皮 7.5克青皮 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功能〕養陰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症見胄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飢不欲食,口乾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脈細或數等。〔用法〕日一劑,水煎,分兩次口服。〔方 解〕方中太子參、甘草補中益氣,以助脾胃之氣陰;麥門冬甘寒清熱,養陰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氣流肝,導滯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暢胃;生白 芍和中緩急以抑肝和胃;桅子清泄三焦鬱火;丹皮涼血清泄陰火;丹參涼血祛瘀,調養胃絡;甘草又能調和諸葯。諸葯合用以太子參、麥門冬之補,柴胡之升,青 皮、半夏之降,梔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參之消,合請補、消、清、和、升、降於一爐,共奏養陰益胃,清中消痞之效。〔加減〕泛惡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乾舌燥者加黃連、生地、太子參、易沙參;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氣逆咽梗不適加旋復花、生赭石;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烏梅;大便溏薄加山藥、扁豆、減梔子、丹皮量;頭眩目澀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按語〕本方系中《全匱要略》麥門冬湯加味組成。僅適於陰虛型胃病。〔典 型病例〕.王某,女,32歲,1987年9月8日初診。患者病史10餘年,經常胃脘脹滿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胃中灼熱似痛,似飢不欲食,口乾不欲飲,舌辣 似痛,大便乾燥,2~3日一行,倦怠無力,納呆消瘦。屢經中西醫診治未愈。纖維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診脈沉細略數,舌質紅少津,龜裂無 苔,中脘穴及脾,胃俞穴有壓痛。脈證合參屬胃痞證,系中虛火郁陰虧胃熱所致。治以養陰益胃,請中消痞法,予清中消痞湯加減。處 方:沙參20克,麥門冬20克,清半夏7 5克,炒梔子7 5克,粉丹皮75克,青皮10克,生白芍15克,石斛20克,生地20克,柴胡3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服藥2周灼熱緩解,大便通暢,口乾舌辣均減,食 納略增。原方增減治療約3個月,諸症消失,食慾恢復,體重增加,面色紅潤,舌脈正常。繼服胃康復沖劑鞏固,半年後複查胃鏡及病理,已轉輕度淺表性胃炎,囑 飲食調養停葯觀察1年,一切良好。附李壽山簡介:1922年生,山東省平度市人。現為大連市中醫醫院顧問、主任醫師、教授,並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等職。出身中醫世家,40年懸壺於大連,長期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4.15 和中消痞湯(李壽山)〔組成〕党參15克制半夏10克黃連3克丹參15克蒲公英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乾薑3克〔功能〕益氣健胃,辛開苦降,和中開痞。〔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症見胃脘悶脹,或脘腹痞滿,嘈雜不舒,似痛非痛,飯後飽脹明顯,納呆食少,口苦口粘,大便不暢,舌苔厚膩,脈象弦滑等,中醫辨證屬於脾胃氣虛、痰濕中阻、寒熱夾雜之胃痞症。〔用法〕日一劑,水煎分兩次口服。〔方 解〕方中党參、炙甘草補中氣、健脾胃;制半夏燥濕化痰,與党參合用,助運化祛痰濕以消痞結;黃連清熱燥濕,乾薑溫中祛濕,二葯合用,辛開苦降為和中消痞之 主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熱和中之效;白芍緩急止痛,與甘草合用酸甘化陰,以益胃陰而防燥葯之急;乾薑與甘草合用,辛甘化陽,以扶脾陽而化寒濕之邪,兩 組葯對配伍有益陰濟陽、調和寒熱之功;伍丹參養血活血,寓補於消以和胃通絡。諸葯合奏益氣健胃、調和寒熱、辛開苦降、和中開痞之效。〔加減〕胃痛明顯加元胡、香櫞皮;胃中冷倍加乾薑、肉桂;灼痛口乾者乾薑易炮姜,加石斛;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枳殼;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等。〔按語〕本方系由《傷寒論》半夏瀉心湯、芍藥甘草湯、理中湯化裁而成,僅適用於寒熱錯雜症。〔典 型病例〕楊某,男,53歲,1987年4月25日初診。患者3年來經常胃脘悶脹或隱痛,迭經中醫診治,曾服維酶素半年,癥狀時輕時重,未見顯效。近因飲食 不節、情志不暢,痞滿隱痛加重,納呆食少,飯後脹甚,口苦口粘,大便粘滯不暢,日漸消瘦,倦怠乏力。先後兩次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診脈弦 滑,舌暗紅,苔黃膩,中脘穴壓之痛,脈證互參屬胃痞證,系中虛濕阻、寒熱夾雜所致。治以益氣健胃、和中開痞法,和中消痞湯加減。處 方:党參 15克姜半夏 15克黃連 3克乾薑 3克丹參 15克炒白芍 15克蒲公英 15克甘草 5克水煎服。進葯6劑,脹滿胃痛大減,食納略增,但飯後仍脹,黃膩苦少退。原方加減治療約3個月,諸症完全消失,食慾正常,偶有飲食不當而小脹,服藥即 愈,繼服胃康復沖劑以鞏固。約半年複查胃鏡及病理,已轉淺表性胃炎,面色紅潤,食納良好。
上一篇: "肝功能化驗單"全面解讀 下一篇: 奧運閉幕了!!!分享| 評論(10)| 閱讀(114) | 固定鏈接| 類別(中醫學的天空)| 發表於 09:05 |最後修改於 2008-08-26 22:36 提示:「固定鏈接」為您顯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變鏈接,如果您有還有疑問請點擊幫助鏈接地址: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98250859.html 複製此地址 評論
想第一時間搶沙發么? 搜狐白社會推薦:偷菜已經過時!免費投資建別墅現在最流行 | 還玩農場? 現在大家都已經流行玩釣魚了 1.消黃湯治濕熱下注之黃疸(關幼波)組成:茵陳蒿,萹蓄,金銀花,酒炒大黃,酒炒黃芩,瞿麥,澤蘭,赤芍、牡丹皮,六一散(包),木通。主治:尿黃赤而灼熱,尿頻、尿痛,大便干,時有發熱,舌苔稍黃,脈弦數。方 解:方中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為君;萹蓄、瞿麥、六一散、木通清熱利濕通淋,共為臣葯;牡丹皮、赤芍清血中瘀熱,涼血而不滯邪,使血脈通暢,熱邪得清,瘀 血得散,則黃疸易於消退;金銀花、黃芩清熱解毒,澤蘭活血利水,大黃通腑瀉濁,使濕熱毒邪從大便而出,正所謂「腸瀉膽亦瀉」。諸葯合用,使瘀熱濕毒之邪得 以清除。(徐春波,柳長華主編,肝膽病實用方,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07-108)
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2 回復
2.涼血活血降黃湯治重度黃疸(汪承柏)組成:赤芍,葛根,丹參,茜草,牡丹皮,生地黃主治:急性肝炎病程超過1個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黃疸(血清膽紅素>171μmol/l)。臨床見症:口咽乾燥,小便深黃,便干,皮膚瘙癢抓後有出血點,鼻衄,齒衄,肝掌,蜘蛛痣,舌質紫暗,舌下脈絡增粗延長,肝脾腫大等。方解:方中赤芍(重用)酸苦寒,《古書》中有赤芍「專泄肝火,蓋肝藏血,因此清熱涼血。」《本草綱目》中述及「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葛根、茜草、丹參、牡丹皮、生地黃均為涼血活血之品,善治血分熱。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上述諸葯有利膽退黃,改善肝臟及周身微循環作用。加 減:有心下停飲(胃脘振水聲)加桂枝、茯苓;有中焦虛寒者加乾薑;有陽明腑實者加大黃(後下)、元明粉(沖服);有皮膚瘙癢者選加牛蒡子、浮萍、連翹、薄 荷;有汗閉者加麻黃;有嘔吐者加生薑片或姜半夏;有夾濕熱者加黃芩,白茅根;有出血傾向或血漿白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水牛角粉。(柴國劍等,主編,中華當 代名醫妙方精華,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155)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2 回復
3.慢肝寧治療慢性肝炎(谷濟生)組成:党參,沙參,生地,熟地,川楝子,枸杞子,麥冬,當歸,垂盆草,雞骨草,丹參,鬱金,首烏。主治:慢性肝炎,肝腎陰虛證,辨證要點是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細數。方 解:本方以一貫煎化裁為「慢肝寧」方,生、熟地為君,滋陰養血以補肝腎;首烏、枸杞以養肝腎之陰;沙參、麥冬以養肺胃之陰,使胃陰充肺陰足,金水相生,滋 水涵木。少量川楝子加入大量甘寒養陰葯中則不傷正又能疏肝氣,以遂其肝木條達之性。當歸活血養血。根據經驗,當歸可改善肝內血流量,有保護肝細胞的作用, 促進肝細胞再生,抗脂肪肝等作用。丹參活血祛瘀,利膽清心,長期大量服用能使白蛋白增加,糾正蛋白倒置。党參補中益氣、健脾、生津。能促進網狀內皮系統的 吞噬功能,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況。雞骨草、垂盆草均為清熱解毒之中草藥,治療表明二葯有較好的降酶作用,諸葯合用使濕熱得清,肝陰得養,肝氣得疏,從而得到 治療慢性肝炎的目的。(米一鶚主編,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今日中國出版社,1999,15)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4 回復
4.化肝解毒湯治療乙型肝炎(周仲瑛):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蓮、土茯苓、垂盆草、貫眾、片薑黃、黑料豆、生甘草。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功效:化肝解毒,化瘀滯,通肝絡,具有抗乙肝病毒,改善肝細胞病理性損傷的作用。主治: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及病毒攜帶者,辨證為濕熱瘀毒,症見肝區痛,納差,或質紅有瘀斑,或淡白質胖隱紫,苔黃或白,或膩或薄,脈象細、數、弦、濡等幾類相兼如細弦、細數、濡數者。亦有無明顯自覺癥狀者。方 解:虎杖、平地木,二葯苦平,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入血解毒為君;垂盆草甘淡涼,清熱利濕,解毒降酶;半枝蓮辛平,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土茯苓甘淡平,清 熱利濕解毒,合而為臣,協同增效;貫眾苦微寒,清熱涼血解毒,片薑黃辛苦溫,活血行氣以緩痛脹;黑料豆甘微寒,清肝益腎,共為佐葯;生甘草甘平瀉火解毒, 調和諸葯而為使。加減:濕熱毒盛,根據病邪的在氣,在血,加用解毒祛邪之品,正氣不足者,按肝脾腎及陰血氣陽的不同虛候,分別補益,以加強正氣, 調整機體免疫功能。①邪實明顯:濕熱中阻,脘痞腹脹,口苦而粘,加炒黃芩、厚朴;濕熱在下,尿黃,有熱臭,加炒黃柏、炒蒼朮;腸腑濕熱,便溏,有粘液,加 鳳尾草、敗醬草;濕熱發黃,加茵陳、山梔:熱毒偏重(或肝功能檢查谷丙氨酶增高),選加龍膽草,大青葉、蒲公英濕重,去甘草,加生苡仁、佩蘭;濕濁偏重, 加煨草果、晚蠶砂(包);肝鬱血瘀,加丹參、桃仁;營分鬱熱,選加水牛角、丹皮、紫草;血分瘀毒,選加白花蛇舌草、馬鞭草、制大黃(大便溏者不用,膽濕熱 夾滯,腑氣不暢,大便雖溏而不爽者仍可用。)②正氣虧虛:肝血虛,加當歸;肝腎陰虛,選加制首烏,楮實子(或杞子)、制黃精、旱蓮草;肝功能谷丙轉氨酶增 高者,加五味子;陰虛有熱,加大生地、川石斛;脾氣虛,加炙黃芪、党參(或太子參);腎陽虛,酌加仙靈脾、補骨脂、淡蓯蓉。③其他隨症加味;如肝鬱氣滯脅 痛,加醋柴胡、香附;肝區痛甚配延胡索、廣鬱金;食欲不振,配炙雞內金,炒谷芽;脘痞、泛惡、口粘,酌配陳皮、竹茹、蔻仁;齒衄鼻血、小便黃,配白茅根 等。(周仲英,周仲瑛臨床經驗輯要,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86)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4 回復
5.復肝丸治療早期肝硬化(朱良春)組成:紫河車、紅參須、炙地鱉蟲、炮甲片、參三七、片薑黃、廣鬱金、生雞內金共研為極細粉末,水泛為丸。主治:早期肝硬化。症見脅痛定點不夠,伴見胸悶腹脹,消瘦乏力,面色晦滯,紅絲血縷或硃砂掌,舌暗紅或有瘀斑,脈象弦澀或弦細。方 解:本方針對肝硬化虛中夾實的病機,採用扶正祛邪的原則。方取紫河車大補精血,紅參須益氣通絡,兩味用以膚正;參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鱉蟲破血消 癥,和營通絡;更加鬱金、薑黃疏利肝膽、理氣活血;生雞內金、炮甲片磨積消滯、軟堅散結。全方具有益氣活血、化瘀消癥之功。(王伯祥主編,中醫肝膽病學,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629-630)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5 回復
6.草河車湯治熱毒內盛(宋孝志)組成:草河車,青皮,蘇木主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或單項轉氨酶增高。症見兩脅脹痛,心煩急躁,舌紅苔黃,脈弦數。方解:方中草河車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為主葯;青皮辛散溫通,苦泄下氣,入肝膽經,可疏肝破氣,清泄止痛,又防草河車苦涼太過;蘇木入肝經,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此方臨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顯而肯定。加減:若熱毒較甚,將草河車更為鳳尾草;大便溏者,減草河車,加貫眾;有黃疸者,加茵陳,梔子;肝硬化早期,加山楂;腹水較明顯,加鬱金,檳榔;伴見脾胃虛弱者,加茯苓,白朮,党參。(徐春波,等主編,肝膽實用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46)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5 回復
7.肝炎解毒飲治療急性肝炎(諶寧生)組成: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夏枯草、綿茵陳、生山梔、黃柏、木通、田基黃、甘草。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屬濕熱內蘊者。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生山梔、田基黃清熱解毒;茵陳、黃柏、木通利濕清熱退黃;甘草調和諸葯,增加解毒功能。急性肝炎患者無論有無黃疸,均可按此施治,療效顯著。(諶寧生等,肝炎解毒飲治療急性病毒性肝炎112例臨床觀察,北京中醫,1985,(4):14)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6 回復
8.三黃益肝湯治療乙型肝炎(蔣森)組成:黃芪、黃柏、淫羊霍、菟絲子、黃精、虎杖、党參、白朮、茯苓、蠶砂、桑寄生。主治:慢性乙型肝炎。方 解:本方黃芪、党參、白朮、茯苓以健脾補氣,淫羊藿、菟絲子、桑寄生、黃精以補腎益氣,佐虎杖、黃柏以清除餘毒。諸葯合用,共奏健脾固腎,兼清餘熱之功。 據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方中藥物有增強T細胞和網狀內皮系統功能的作用,並能促使機體干擾素產生和促進抗體提前形成等,其中蠶砂、虎杖、黃柏均有抑制 HBsAg的作用。另外應囑咐病人堅持服藥,一般以1年以上為好。本方長期服用未見明顯副作用。加減:黃疸、ALT高於500U者加茵陳、敗醬 草、連翹、龍膽草;若兼頭暈失眠,五心煩熱,兩眼乾澀者加生地、麥冬、鱉甲、北沙參;兼肝脾腫大、質硬,或有衄血、蜘蛛痣、肝掌,舌有瘀斑、瘀點者加鱉 甲、穿山甲、丹參、鬱金或三七參;若有水腫、腹水、白蛋白減少或白/球比值倒置者加重黃芪、白朮、茯苓的劑量,丙加懷山藥、澤瀉、車前子;若病程較長,氣 血虧損嚴重者加入人蔘、紫河車。(蔣森,慢性乙型肝炎治驗摘介,新中醫,1982,(12):20)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7 回復
五、單方驗方1.青黛,明礬,共研細末,裝入膠囊,一日量,分3次服,具有清熱退黃的作用。可用於黃疸經久不退,特別是淤膽型肝炎的患者。2.大黃甘草湯 生甘草,生大黃(後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於急性病毒性肝炎。3.茵板合劑 茵陳蒿,板藍板。水煎2次,將葯汁一起濃煎至200ml,加白糖,每次100ml,每日2次。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4.降酶合劑 貫眾、牡丹皮,敗醬草,茯苓。用於慢性肝炎谷丙轉氨酶升高者。5.復方水飛薊蜜丸 水飛薊、五味子各半,製成蜜丸,每丸含生葯,每次1丸,日3次。用於慢性肝炎ALT升高者。6.茅根木賊湯 白茅根,木賊草,板藍根,水煎服。適用於小兒急性肝炎,梗阻性黃疸。7.木瓜沖劑 木瓜生葯,加蔗糖製成粉末顆粒,包裝成藥品備用。每次1-2包。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8.泥鰍數條,放烘箱內烘乾(溫度100℃為宜),研成粉末。每服10-12g,每日3次,飯後服。功能清熱祛濕,退黃解毒。適用於急性黃疸性肝炎。9.柳芽10g,開水沖泡代茶頻飲。具有清熱、利尿、解毒。適用於黃疸型肝炎。10.車前草30g,煎服,日1劑。用治於急性黃疸性肝炎。11.田基黃、螃琪菊,煎服,每日1劑。用於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12.雞骨草30-60g,煎服。用於退黃。13.垂盆草30g,水煎服,每日1次,連服2周為1療程。適用於各型肝炎引起的脅痛。發布者 天 地 紫 氣
(http://tiandiziqi.blog.sohu.com/) 2008-08-26 09:17 回復 標籤: 胃健康
. 微博: 000002
000159
600056
000002
000003
000015
分享到和訊微博 [收藏到我的轉帖] [引用通告] [推薦] [評論] [舉報] [列印] 本文章被推薦到了0個圈子 點擊數: 67評論數: 0
- 1我 頂
-
vermifug
- !覺得精彩就頂一下,頂的多了,文章將出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推薦閱讀:
※內功養生法輔助治療脊柱問題的建議
※艾灸治療氣血虛弱
※1個小絕招降血糖,防治糖尿病,有效輔助治療!
※營養支持治療指南的讀與用
※治療男性不育症的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