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經濟現代化之比較

摘要: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中日的交流頻繁,日本深受中國文化的熏陶和影響。隨著西方帝國主義殖民擴張歷史的開始,中日兩國都面臨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境地,在西方的步步緊逼之下,改革勢在必行,中日均開始了現代化的歷程,但是結果大相徑庭。本文主要探析中日經濟現代化的環境、路徑、結果之對比,在對比的過程中得到啟示,為今日中國的現代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日經濟現代化 比較 啟示  一、中日兩國環境之對比  (一)中國的社會環境  中國處於清王朝的統治時期,政治上厲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君主獨裁。對外政策上,閉關鎖國,清廷大小官員,貪污腐敗。整個政治生態環境極其惡劣。經濟上,實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導致民眾土地流向封建貴族和官員,農民僅僅依靠微薄的收入過活,天下蒼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教育上,自從隋朝就確立的科舉制度仍然是清王朝選拔人才的方式,熟讀四書五經,精通八股文才是登上權力寶座的不二法寶。文字獄的盛行更是將「反動」的知識分子打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識時務的知識分子已被文化體制上這個沉重的腳鐐控制的不可動彈,更奈何無知的廣大民眾。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孕育了早期的農耕文明,農民世代以耕種為生,基本上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力。中國自從漢朝以來儒家思想就佔有主導地位,儒家思想有好的一方面,如謙卑、忠孝、勤奮,但是壞思想(如封建、傳統、保守)的遺毒浸透了每個中國人的每一個細胞。教育上的專制和思想文化的結果其實是一脈相承的,當新事物剛剛降生,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的時候已經被扼殺了。這也許也是明朝中後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還沒來得及履行自己的使命就消失殆盡的原因之一吧。  當清廷拖著這樣一個古老的軀殼行進的同時,面對的複雜局勢不僅僅是以上的種種社會弊病,還有西方的侵略者。鴉片戰爭的炮聲宣告了天朝迷夢的結束,始終醒不來的確是億萬中國人一顆顆「唯我獨尊」夜郎自大的心。  (二)日本的社會環境  與中國一衣帶水、國情相似的鄰邦日本—似乎永遠是那個向中華帝國朝貢的謙卑小國—卻潛移默化的學會了兼容和並包,民眾之中孕育著變革的力量。  19世紀中期的日本處於德川幕府的統治時期。幕府是建立在封建經濟基礎之上的武士政權,實行幕府與藩國相結合的「幕藩體制」。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幕府的將軍不僅僅掌握著國家的實際權力,同時通過各藩的「大名」控制了地方,天皇只是名義上的君主。日本對外實行鎖國政策,除中國、朝鮮和荷蘭等不與外通商,通商地點也只有長崎一地,但是「德川幕府一直以長崎為窗口,保持同西方的一線聯繫」,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雖然是閉關鎖國,但是蘭學依舊能引進日本的原因之一;經濟上,在家庭手工作坊內實行僱傭工人制,資本主義生產形式初步形成。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封建體制嚴重製約了商業的發展、影響了商人的利益實現。武士待遇的下降,及其與富人通婚形成新的社會階層,並開始謀求自身利益。基層民眾對政府不滿,民眾起義風起雲湧。於是,所有要求變革的力量—大名、武士、商人、基層民眾很快組成倒幕聯盟、成為倒幕運動的中堅力量。加之日本天皇不滿於自己被排除在權利之外,遂加入到浩浩蕩蕩的倒幕運動中。  「在幕府末期時代,日本出現了像佐久間象山那樣既是荷蘭學者又是朱子學者的第一流人物。」他就主張「東方道德,西洋藝術」。與同時期中國的馮桂芬提出的「中體西用」的最大區別是前者體現了日本人眼中的文化可以多元並存的,積極吸收外來文明的精神。而「中體西用」說到底是為了維護中華民主所謂的「體」。日本人學習中國的「儒學」,但仍然不妨礙他們學習其他文明。在中英鴉片戰爭,日本看到被其一直視為東方大國的中國竟然被西方列強打敗,思想上產生極大的震動,1853年的「黑船事件」使日本思想意識進一步覺醒,眼光轉而投向西方文明。同時期的知識分子,不僅僅存在於政權周圍,還廣泛散落在民間,積極學習外來文明,這是幕府末期日本思想文化方面的狀態。  二、中日兩國經濟現代化路徑之對比  在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之下,中日兩國都開始了現代化的轉型,企圖通過改革能夠挽救民族危亡。19世紀後期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都是以政府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但是筆者認為中國的洋務運動是統治者在當時局勢下不得不進行的被動的改革,而日本但除政府之外的其他各方面力量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日本民眾。  (一)中國的洋務運動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在洋務派的極力倡導之下,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開展起來。洋務運動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方面。在經濟方面的主要措施有:  由政府出資從西方購買先進設備,引進先進技術,創辦一批新式軍事和民用工業。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江南製造局、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軍事工業。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又打出「求富」的口號。從70年代起,除了採取官辦的形式外還採用了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又創辦了輪船招商局—近代中國第一個輪船公司、漢陽鐵廠—近代中國第一個鋼鐵公司、天津電報局等民用企業。  但是,洋務運動企圖把西方的技術嫁接過來以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的統治根本就是行不通的。軍事工業完全由政府創辦,實行的還是封建衙門制管理方式,官員愚昧無知,貪污盛行,效率低下。後期的民用工業採用官督商辦的形式,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打壓,企業發展緩慢。雖然由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興辦的民辦工業也被帶動起來,但是這些民辦工業根本沒有能力與外國資本主義企業相匹敵,加之國內封建頑固勢力的摧殘,瀕臨破產。無論是官辦企業、官商合辦還是民辦企業,在一個腐朽的環境中等待它們的必定是一個腐朽的結局,中國的經濟現代化舉步維艱,工業化的康庄大道仍舊遠在天邊。  (二)日本的明治維新  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於1868年4月6日發布《 五條誓文》,內容涉及多方面,經濟上的措施主要有:  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農民與地主新型關係的改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作為日本的中央銀行,這些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拓了市場。與此同時,政府積極推行「殖產興業」政策,主要是先由政府出資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創辦了一批官辦工業,為人民做好示範;然後,政府以廉價、無息分期付款的方式向私人資本家出售這些官辦企業,同時又採取發放巨額貸款、進口優先、減免企業稅和出口關稅等辦法吸引民間的辦廠的注意力和提高其熱情,逐漸扶植起一批民辦工業。日本逐步建立起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經濟現代化的大門由此打開。   三、中日兩國經濟現代化結果之對比  (一)日本的經濟現代化  日本把解決鋼鐵自給看作是富強明治國家的最重要的任務。1874年,政府建立釜石制鐵所。1897年,在八幡村建立官營的八幡制鐵所。1916年,八幡制鐵所第二制鋼廠開始作業,後來逐步發展成為日本最大的、全世界著名的鋼鐵企業—新日鐵。明治時期還有其他的制鐵所逐漸興建,如神戶制鋼、日本制鋼所等。  1853年的石川島造船所,建造了日本最初的洋式大型帆船,後發展成為石川島播磨重工,是日本及世界著名的大型造船企業。1896年株式會社川崎造船所建立,研究西洋型船,製造了日本最初的潛水艇和軍艦。後來該造船廠發展成為川崎重工,成為日本重要造船企業之一。  航運業方面,明治三年成立的郵便汽船三菱會社發展成為著名的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後來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三菱公司。川崎船舶部發展成為川崎汽車株式會社。明治時期成立的東京電燈株式會社、京都電燈株式會社、九州水利株式會社等電力企業都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能源。  (二)中國的經濟現代化  洋務派興辦近代企業有兩種類型:一類是軍事工業,一類是民用企業。在1861年至1895年間,洋務派先後創辦了近代工礦交通電訊企業共51個,其中軍事工業19個,民用企業32個,到二十世紀初,民用企業發展到40個。洋務運動中的軍事企業主要是以鞏固清王朝統治的砝碼,並不是為了實現現代化的企業式生產方式。民用工業涉及航運、採礦、冶金等部門,但採取了官督商辦體制管理這些民用工業,雖然企業的資金來源有很大成分是屬於民間資本,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清王朝仍然掌握著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在管理方式上仍然具有封建落後性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政府主辦的工業大部分宣告停業或破產。  四、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的啟示  (一)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世界上長期處於領先地位。中華民族上千年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明,全世界的國家和地區均來我朝學習先進的文化和科技,儒學廣泛傳播,四大發明改變了世界…世界因中國而改變,中國很少吸收外國的一些思想和文化,即使借鑒了他們的文化也僅僅是作為自己文化的「輔助材料」,本民族文化的絕對主導地位是巋然不動的。因此,中國總是以自己為核心,認為除了自己大漢民族之外,其他的民族都是蠻夷。上千年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於此同時也塑造了中國人不輕易改變的絕對的民族自信心。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意識到了西洋的強大,但是在20年之後由領導階層開展的洋務運動才開始向西方學習技術,以求自強。中國的洋務運動學習的都是西方文明的外在事物,並沒有真正學習西洋文明的精神。福澤諭吉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文明有兩個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內在的精神。外在的文明易取,內在的文明難求…使歐亞兩國相差懸殊的就是這個文明的精神。」中國人的洋務運動學習的都是西方的器物和技術,屬於外在的事物,卻沒有學習內在的文明的精神。1853年,美國的佩里到達日本,要求與德川幕府統治時期的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和進行貿易,建立不平等條約,這之後日本便建立了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新政府—明治政府適時進行改革,成為亞洲第一個自主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固守傳統,不懂應變,後果便是比日本遲到一個世紀的現在仍舊在現代化道路上摸索的現狀和事實。  (二)樹立學無止境的精神  我國擁有燦爛的文明,長期主導著世界文化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便不會有輕易向學習別人的心態。與我們歷史的悠久相匹配的應該是中國人寬廣的心態,而不是固守傳統的思想。不得不承認,也許是日本的島國危機意識和一直以來向別人學習的態度推動了其進行現代化的積極性,造就了今日繁榮的日本。經濟現代化之前的日本人就認為即使是現在發達的西洋文明也不是人類文明的最高階段。能有這種思想意識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教育普及的結果,但是日本的教育並不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才普及的,初級教育早在江戶時期已經很顯著了,相反,明治維新之後的義務教育制是在這個基礎上完成的。俄國人列夫·伊里奇·梅契尼科夫在《回憶明治維新》一書中就曾對日本民眾的識字水平發出感嘆。所謂人不學 無智,無智者愚人,加強國民的素質教育以提高民眾的教育水平、增強民眾的危機意識,只有不斷加強教育,以學無止境、積極進取的精神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  參考文獻:  [1] 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M].商務印刷館,2009年.  [2].福澤諭吉.《勸學篇》[M].商務印刷館,1996年.  [3] 渡邊與五郎,李素楨,田玉誠.《西學東漸:中日近代化比較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4] 依田憙家.《近代日本與中國:日本的現代化—與中國的對比》[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年  [5] 康德拉·脫特曼.《日本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6] 蔣振文.《試論中日現代化起步之差異》[J].學術探討,2011(05):230-232.  [7]周樹立.《晚晴中日兩國現代化不同結局探析》[J].中州學刊,2011(03):179-181.  [8] 夏瑩.《論中日近代化中的「異」》[J].黑龍江史志,2010(01):191-192.  [9] 劉義程.《中國與日本的現代化之路—以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為中心》[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6(05):55-49.  作者簡介:步志昊 性別:女 籍貫:河北邯鄲 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工作單位:首都師範大學在讀碩士
推薦閱讀:

墨西哥經濟(一):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術
9成白領焦慮,如何提振內需?
2018年財稅獅——知識講座圓滿成功
中國遊客被視為經濟危機救命稻草 各國搶客源
經濟科普(7):大城市本地人收房租都能月入過萬, 感覺很不公平, 怎樣正確看待?│脫苦海

TAG:經濟 | 比較 | 現代 | 中日 | 現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