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太極,先學「松」,何謂「松」?(zhuan)

與初學者聊練功習拳之松

「鬆鬆松,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鬆,學太極,先學松,不松難得太極功。」練功習拳之松,是理解文字較易而體悟身知較難,不同的太極拳師有不同的體認與練法。練功習拳要松的大道理,已有多篇文章指明,我就不再重複了。至於求松的具體練法,各師各法,加上篇幅有限,我也不多作介紹。在此我是想以三十餘年的練功習拳和教學經驗從實用簡明的視角來與初學者聊一下松。對練功習拳之松有不同的理解認識,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亦正常,讓練功習拳的實踐來檢驗看法認識吧。如下所述:

何謂松?

松是指修為的方法,是謂身心於符合太極拳規矩之中的自然放鬆,是作為練功習拳的一種手段。那麼,松有啥用?太極拳之松有以下目的: 1、為了心靜打拳和心不緊張的沉著推手較技,這樣有助於提高技術與較技的智慧,增強自信心和力量。2、為了減少乃至消除拙力和減少乃至去掉僵勁。3、為了肉骨乃至內氣的沉,松沉是較為重要的基礎;倘若沒有相應的松沉功夫,說什麼「收勁於腳」、「藉助地力」、「化發勁整」、「手輕腳靈」等都假的,不符合太極拳的技術要求。4、為了降低身體重心,提高下盤的穩固性,比如「氣沉丹田」的功效之一就有這個目的。5、為了動作的輕,倘若沒有輕的功夫,則無「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聽勁和蒙人假虛的「奸」活,但要沉中輕才好用。6、為了外在動作和內在勁力的靈活變化,有位明師說:「武就是講力量,術就是講靈活」,作為傳統武術的太極拳也不例外,比如身手的松跟不上,就做不到推手要求的「不丟不頂」。7、為了「動急則急應」的需要,身手腳出去更快收回更快,重在本能反應快、啟動速度快,疾迅誰能敵?說什麼「以慢制快」,是表面看來出招相對慢一點,其實終究是快取勝的,藝術一點的說法而已。8、為了柔化、軟接、縛人等用法和形成彈力的需要。9、為了形成似海浪如狂風的剛勢和擲拋、擊打勁力,發人不脆、打人不入內,是松的功夫不夠,還有拘滯之力牽制。10、為了鬆緊轉換的擊打與抗擊打。11、為了全身協調,令身體更多的部位聽從自己的使喚,謂之「周身一家」。12、為了更好的用意斂氣聚神。13、為了呼吸配合動作。

怎樣體現了符合太極拳技術要求的「松」?

1、穩靜的心不緊張。2、用意識導引放鬆,想松哪裡就能放鬆哪裡;用意識引導合理用力,做到不用拙力。3、松而不懈(懈的關節是閉合的,肌肉軟組織是萎縮的,皮膚腠理緊張,精神萎靡不振),重在脊柱要有懸掛力。4、松得沉而不滯,是動態的塌墜之勢;沉肩、墜肘、塌腰、沉胯、氣沉丹田、沉到腳底等都是不停運動的勢態。注意的是:松沉不是屈膝往下蹲低,不要拙力走腿膝(膝蓋)陽面的下到腳底;而是松腰沉胯沿著重力線自然塌落下沉,要勁力走腿膝(膝窩)陰面的沉至腳底。5、松而能活,周身各個環節都能達到圓活自如。6、十指指肚有麻脹感。7、雙手能感受到空氣的阻力。8、練出抻筋拔骨(亦稱伸筋拔骨),初級階段是外形修鍊為主的抻筋拔骨,比如肩胯、手足的對拉拔長法等。進階是以內氣運行的抻筋拔骨,以內勁運行修鍊為主,有意導引內氣在筋膜、骨膜、骨關節間隙中運行,外形要由輕微的「拉伸」之動作意識以配合,內氣、外形配合默契達到心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則筋抻骨關節自然伸展拔長,感覺不大用力。9、柔中有韌也體現了松,拳諺:「柔而不軟在於韌」,前輩指明:「松在靜中取,韌在動中求」。10、松能換勁。11、松得慢而不滯,慢如抽絲,重在勻。12、松得輕而不浮。13、松得快而不亂。14、松得緊而不僵,「柔過勁,剛落點」,「出手軟如綿,粘身硬似鐵,」發勁末端聚點上瞬間的緊就是剛就似鐵;拳諺:「剛而不僵在於松」,有意練松,無意求剛,自然而得。15、松而能彈,初級階段體現在一身五弓;進階是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蕩起來,產生強大而又靈敏的柔彈力。16、當意、氣、力都沉到腳底入地時,會覺得有一種東西從腳底向上升騰起來,漸漸充盈全身,將人向上挺拔而起。17、聽勁靈敏準確,敏銳感知對方勁路、勁力、勁速、意圖的變化。18、能克服自然反應,人們習慣性的遇到對方來力時會用本身拙力抵抗,要做到遇到對方來力時能自然放鬆的收勁於腳,然後邊沉邊轉的化掉來力。19、打拳和推手都能做到勁順氣和。20、推手時能做到「捨己從人」、「引進落空」。21、松而能大,身體鬆開了是張大,而不是縮小。22、打拳有氣感,說明血脈流通了,哪裡有氣的流動感,就說明哪裡是放鬆了;如能練到全身都有氣布滿、前後左右都撐滿抱圓,還會更好。23、松而能整,倘若是局部的放鬆,就練不了以腰胯帶動四肢,也打不出乾脆的發勁和乾淨的化勁,所以要練到整體放鬆。24、松而能節節貫串又周身協調。25、能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除了以上所言,當然還有其他體現松的感覺。

辯證看待松的不同說法

有些人說「五趾抓地」不是太極拳放鬆的練法,對此我和部分明師不認可,我認為關鍵問題是把握腳趾抓地的時機、腳趾該用多少力、腳趾抓多長時間,恰到好處的「五趾抓地」是符合虛實轉換真松的練法。另有些人說「松中有緊,緊中有松」的「緊」,是對「松」的離經叛道,對此我和李秒豐、張子英 、劉習文等明師也不認可,我認為關鍵問題是把握「瞬間高度鬆緊」和「鬆緊漸瞬突變」,恰到好處的鬆緊轉換是符合太極陰陽之道的練法,不要與拳外人日常表述為意念和形體上的那種「緊」混為一談。武功拳藝精湛的太極拳名家牛春明(楊健侯宗師賜名「鏡軒」)談到打拳裹襠時說:「裹襠的作用在使兩腿保持緊張姿態,如襠不裹,兩腿便散亂,進退不能自如。」 鏡軒公都不忌「緊」字,那些忌諱「緊」字的太極拳師和愛好者,難道還怕由「緊」而變成外家拳者嗎?鏡軒公「以手指代刀點開了罐頭盒」的內功,我想與鬆緊轉換成剛的練法有直接關係。

四存在的誤區

有些太極拳愛好者在理解認識松之「沉」與松之「空」的問題與練法存在一些誤區。在哪可見呢?這些人的松肩、松肘、松腰、松胯、松膝、松腳還沒練到位,松沉功夫的層次還沒夠,就以為憑意念想像能練出空肩、空肘、空腰、空胯、空膝、空腳來了,殊不知那是假空,不是太極拳中「空」的真義。太極拳中的松之「沉」與松之「空」是階段不同、層次不同的功課,先把松之「沉」練到位了又練出了相應的功夫,才進階學練松之「空」的。我認為:「空」的內涵之一是對輕靈和虛實的層次而言的;所謂「空」,就是人家摸不到自己肢體上絲毫的實點、滯點,是自己身體實中夠虛到好像沒有和對方手摸空好像沒有的精神感覺,並不是追求將自己的身體某部位練得消失了。「空」的另一內涵是有如「輕是有力不用(語出太極拳名家馬岳梁)」、「練勁扔勁,練意扔意(語出太極拳明師石明)」那樣,體現了太極拳功夫的進階層次,從有形到無形,走向自如。松之「空」也同理,夠虛的「空」是需要實、沉、剛等有力支持的。

比如還沒有練出「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的沉肩墜肘功夫,就認為自己能練出空肩、空肘了,這樣沒夠松沉功夫的空肩、空肘,在推手較技中是否管用?又如還沒有練出「命門後撐填腰直塌,腹松騰然氣沉丹田」的松腰整體功夫,就認為自己能練出空腰了,這樣沒夠松沉功夫的空腰能應對手快力猛的推手較技嗎?又如還沒有練出落胯、塌胯等沉胯功夫,就認為自己能練出空胯了,這樣的假空有何功效?不妨如下體驗一下:站個弓步,叫同門人用雙掌喂勁推你雙肩或胸膛,如果能穩住經得起推,說明是前腿落胯、後腿塌胯能沉的特徵。如果胯不能松沉,會很容易的被推起,實際上是被自已的前腳、後腳先後撐起的,感覺上就是浮了起來。又如還沒有練出膝挺拔有力的松沉功夫,就認為自己能練出空膝了,這樣的空膝有助於動作輕靈嗎?有助於發勁乾脆嗎?腿部支撐全身活動的重量,而以膝節負擔的重量較大,因此,膝節必須有力又靈活。只有在膝節有力,襠勁下好,腰勁松沉直豎,樁步穩固的情況下才能使動作輕靈,有助於化勁乾淨和發勁乾脆。再如還沒有練到「腳下有根」夠強的松沉功夫,就認為自己能練出「無根勝有根」的空腳了,這樣的空腳「無根」真的能在推手較技中勝過「有根」嗎?經過實戰對抗的檢驗就知道了。

在練習太極拳的技術要求上說,心靜才能體松,體松才能氣通,氣通才能勢塌勁沉。「沉」是「松」的功夫,「松」是「沉」的玄妙。拳諺:「一層功夫一層理」,不要以為練出一點松沉功夫就浮躁起來,不要過早追求沒有實際意義的「空」這個「空」那個,還是踏踏實實的練功習拳吧!


推薦閱讀:

陳氏太極拳的六步練習
太極法的論命程序
吳式太極刀新36式圖譜
《二水居士太極體悟錄》
陳氏太極拳內勁精髓之丹田力/陳顏勝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