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開示: 【三十七道品

1三十七道品是整個大乘佛法修學的綱領,任何一個法門它都用得上。 2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正道。 3四念處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4四念處是四種智慧觀察,文殊菩薩代表的,教我們看破,它的作用是破迷開悟。 5四念處,第一個是「觀身不凈」。眾生最大的障礙是太愛惜自己的身體,把這個身當自己,這是不了解事實的真相。 6要曉得身是不幹凈的東西,我們世間人最貪愛的就是身體,為這個身體不知道造多少罪業,不值得! 7曉得身不凈,你的人生觀就不一樣了。你會把這個身當作是你成佛、了生死、斷煩惱的工具,你會好好地利用它。你不會糟蹋它,也不會把它當作性命一樣的愛惜,用不著,好好地善於運用它就好。 8第二個是「觀受是苦」。受是什麼?感受,或者說享受。你今天享受的是苦,這是實在的。我們在這世間,不要說在世間,天上也不例外,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他所受的還是苦,三界統苦,這個要覺悟! 9欲界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全都要受。苦苦裡面包括八大類: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八苦交煎。 10要想真正離苦得樂,說老實話,唯獨西方極樂世界,不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苦你永遠沒有辦法離開,決定要受。 11第三個是「觀心無常」。我們這個心是生滅心,生滅心是無常的,這個心定慧全無,一天到晚妄念紛飛;佛教我們只想阿彌陀佛,如果我們一天到晚只想阿彌陀佛,那你功夫成片,就一心不亂了。 12第四個是「觀法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這是我的定義。 13我們這個身體,身也是一法,這裡面有沒有我?想想你有沒有自在?你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 14如果自己真正能做主,年輕貌美多好!年年一十八多好!偏偏一年比一年老,這就做不了主。 15沒有一樣自己能夠自在、做主的,所以「我」是空有其名而已,沒有真正的我。你要是對於身心世界常常提起這樣的觀察,你就有智慧,就不會被身心世界迷惑。 16四正勤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17四正勤就是慈悲,彌勒菩薩代表的,教我們斷惡修善,教我們精進。 18四如意足是: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19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神是神通,足是滿足,這四種神通都滿足,滿足就如意,如意就是滿足。 20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就自在了。 21四如意足不大好講,講了也不太容易懂,我把它解釋為「知足常樂」,這個大家好懂。佛在此地教給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都要知足,知足,心就定了,定才能開慧。 22第一個是「欲如意足」,人在這個世間都有慾望,如果你沒有慾望,你不會到人間來,你也不會到六道里輪轉,六道眾生統統有慾望。 23世間人講「欲海難填」,人的慾望沒底!所以叫你慾望要知足,知足才能夠得常樂,心安理得。 24第二個是「念如意足」,前面「欲」是物質,慾望要知足,這個心也要知足,心是講精神,所謂心安理得,這個非常的重要。 25心安就是定,心要是真正清凈了,心定了,世出世間一切事理你都能明了通達,那就是「念如意足」。 26四如意足里,這兩條最重要;後面「精進如意足、慧如意足」這兩條是增上緣。 27「精進如意足」也叫「勤如意足」,勤就是精進,你真的專心!專勤於一個法門,自利利他,這是「精進如意足」。 28「慧如意足」,亦名「思惟如意足」。慧是從前面定來的,是從心如意足來的,你的心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了,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是慧如意足。 29四如意足實在講就是這四句,「知足常樂,心安理得,成就一心,不退菩提」,我們要修這個。一個修道人一定要做到這四個條件,能做到這四條,你佛號一定念得好,一定得力。 30今天我們的佛號念不好,我們的妄念伏不住,那就是你不知足,常常苦惱,常常憂慮,患得患失,你的心不安,理不明白,所以你這句佛號念不好。 31真正做到知足常樂、心安理得,佛號怎麼會念不好?你的生活怎麼會不自在?怎麼會不快樂?一定是非常快樂。 32「念處、正勤、如意足」統統具足了清凈平等覺;不但具足,圓滿具足。

33我們修行,不管修哪個法門,修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如果沒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你就不能往生。 34以「念處、正勤、如意足」幫助自己,使佛號能與清凈平等覺相應;有這樣的基礎,才會得到五根、五力。 35世尊在阿彌陀經裡面,三十七道品他是從五根、五力說的。為什麼?因為五根、五力第一個是「信」,說明這個法門是以「信」為主。佛在此地從五根、五力講起,含義非常之深。 36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全是自心培植;這個培植是從信開端,所以「信」是一個關鍵字樣,非常重要。 37阿彌陀經里只提「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那是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前三科道品他也圓滿了,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功德之處。 38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佛法僧三寶統統包括了。 39通常佛門講的善根,「某人有善根」,這個善根就是泛指五根:信、進、念、定、慧。 40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是五根的作用。 41平常我們講「注意」。看,你要注意看;聽,你要注意聽,這兩個字就是從佛法來的。什麼叫注意?意就是意識。 42五力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43五根,絕大多數的同修都具足,但他們不認真修學,雖有根就是不得力;根要是不得力,不能成就。 44大多數的同修在初學的時候,勇猛精進,可是進沒有多久,他就懈怠、就退轉,甚至墮落,原因是什麼?就是有根沒有力。 45有根,為什麼不能增長成為五力?這與緣有很大的關係,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遇到善緣;雖有根,遇到些惡緣,他就會退轉。 46我們今天常說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是沒有五力,不得力;不但不得力,它連根都沒有,它力從哪來!為什麼沒有根?前面三條(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沒有。 47七菩提分也叫做七覺支。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悟,這就是說明這七種法是覺悟的方法。 48七菩提分都是屬於智慧的揀擇,也就是選擇,是一種智慧的選擇。它的作用是叫我們對一切世出世間法「善能覺了」,能夠覺悟,能夠明了,這是屬於修學的功夫。 49它是從四念處的慧,五根、五力的慧力所發出來的,這是真正無漏的智慧。 50七覺支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舍覺支、定覺支、念覺支。 51七覺支最重要的是擇法覺支,你選擇這個法門是正確的,是真覺。在一切法門裡面,這個選擇實在不容易;給諸位說,八萬四千法門,念佛法門是第一法門。 52十方一切諸佛都推薦念佛法門,這個法門要不是第一法門,怎麼會勞動一切諸佛來推薦?菩薩說說就可以了,何必要諸佛來推薦? 53正行要精進,不正行要捨棄。苦行對我們的道業沒有真正的幫助,所以佛不教我們修。 54第二個是精進覺支,「進」是進步,「精」是精純,這樣進步才得力。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在專精,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的。經論那麼多,我們選擇之後就要懂得一門深入。 55一般學佛的人也天天在求進步,他不是精進,他是雜進,因為他學得很多、很雜,所以功夫不得力,光陰浪費了,很可惜,不懂得佛跟我們講的「精進」這兩個字是成功的秘訣。 56第三個是喜覺支,喜覺支是「住真法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 57「真法喜」是你修學確實有心得,從內心裏面生起的喜悅,這是真正的法喜。這個喜是你對於什麼叫做學佛、什麼叫做念佛法門,這些常識你懂得了,你很歡喜。 58真正的法喜是你理論明白了,在實際生活上確實用這個功夫,使自己煩惱減少、智慧增長,那個時候的歡喜才叫真正的法喜。 59第四個是除覺支,第五個是舍覺支。「除」與「舍」很接近,但是裡面還是不一樣。「除」是內斷煩惱,如如不動;「舍」是不取於相,外面的境界可以受用而不執著它。 60「除」是「斷除諸見煩惱,不損真正善根」;「舍」是對境界上來說的,正如《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什麼境界相現前,要能舍,不要執著。 61「除」是斷煩惱,「舍」是不著相;即使三寶的瑞相現前也不執著,如果著相,這個事情就很麻煩。 62對於外境沒有得失之心,沒有好惡之心,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對了。佛教我們不要去執著它,執著就生煩惱,執著就迷惑顛倒,正知正見就喪失了。 63不但現前不執著,過去的不要去回憶,未來的不要去希求,你的心才能夠永遠住在正定上,有正定才有真正的智慧,有智慧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你的生活才充實、才美滿。 64定覺支,「於諸禪定境界,不生愛見妄想」;這個「定」,是從這上面來說的。你得禪定,定中有境界,你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有境界。

65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觀音菩薩,見到七寶行樹,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或者見到蓮花,這些都是好現象,都是瑞相,這是與我們自己修學完全相應。 66如果你見到釋迦牟尼佛來了,見到藥師佛,見到他方世界,這就是魔境,為什麼?與我們這個法門不相應。 67境界現前,不打妄想,見到也好,見不到也好,總而言之,絕對不影響自己,這就是好境界。 68如果見到生歡喜,見不到老是常常想著,這個麻煩事情就來了,常常想境界就會著魔,所以學佛的人什麼境界都不想,叫老實念佛。 69定慧均平,這是七菩提分裡面的念覺支。定慧要能夠相等,才能入得了境界,才能夠證入;慧多定少不行,定多慧少也不行。 70要把定慧調得相等,就得定。此地的慧是什麼?就是妄想。這裡的定慧是這個意思,不是戒定慧那個定慧,你不要弄錯。 71妄想太多,一坐到那裡去,你定不下來,心裡七上八下,這就是慧多定少。 72如果反過來,這一坐下來就昏沉,就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那就是定多慧少。 73定慧均平,既不昏沉又不起妄念,功夫就能上軌道。 74八聖道分,又名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75每一宗里都有它的八正道,每個法門也有它的八正道。 76譬如念佛法門,對於八正道的解釋,跟教下的解釋就不一樣,跟禪宗的解釋也不一樣,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77決定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這個地方,確實有阿彌陀佛,這個見解就是「正見」。 78你念佛,曉得你將來決定能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這就是智慧,這是正確的見解。 79「正思惟」,就是正確的思維;正思惟不需要通過思想的,所謂是離心意識。 80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是思。心地清凈光明,遇到事情,不接觸則已,一接觸就明了,這叫正思維。

81正思惟實際上沒有思惟,直覺的通達明了,所以說「無所不知」。 82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這是正思;不起作用的時候,心地清凈一念不生,所以「般若無知」。 83無知是般若之體,無所不知是般若的作用,這才叫做正思惟。 84佛在楞嚴會上講「心直言直」,這是入道的不二法門,這就叫「正語」。 85造業,在三業當中比較,口業造得最多最重;真正修道人,不但心沒有邪思,而且決定不犯口業。 86要攝四口業,住四善語。四善語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87口四善業雖很重要,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顆善心;心善,語當然就善。 88念佛人的正語,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非必要的言語都是邪語。念念都念阿彌陀佛,那四種口業決定不會造。 89佛教給我們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凈業、是「正業」。 90我們從事的事業,既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又叫自己得清凈心,這就是正業。 91「正命」是正確的生活,簡單地講,生活要簡單樸實,儉樸知足。 92我們既然有這個生命在世間,我們需要生活,生活要正常,不要走邪道,我們依靠正當的職業維持生活,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正命」。 93「正精進」,「勤行精進,修涅盤道」,就是修無上的佛道。 94我們選擇凈土法門,能不能成就要靠精進。具足深信切願,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95經典的教訓要記住:一定要在身心清凈上求進步,總是一年比一年精進,那你往生就決定有把握。 96第七個是「正念」,什麼是「正念」?一定要常常「念正道及助道法」,這是「正念」。 97正道,在經典就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是佛法裡面的正道,正道當中的正道。 98我們今天修念佛法門,我們憶佛念佛,這是「正道」;凡是能夠幫助我們往生的,幫助我們得一心不亂的方法,都屬於「助道」。 99念阿彌陀佛,這是正道法;助道法是什麼?還是一句阿彌陀佛。「正」也阿彌陀佛,「助」也阿彌陀佛,你決定往生。 100八正道最後一個是「正定」,「正定」是以真實的智慧(真心),與理相應。 101無量壽是理,無量壽的梵名叫阿彌陀。如果我們心心都念著阿彌陀,念念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你就是「正住於理」 102因為你能念的心是始覺心,這是覺心;迷惑的人不會念阿彌陀,覺悟的人念念念阿彌陀。 103念阿彌陀就是破迷開悟,念阿彌陀就是背塵合覺,這句阿彌陀是本覺理體,這就是正定。 104決定不移,世出世間一切法門擺在面前,心裡頭決不動搖,這是本宗的正定。 105我們修凈土法門,你的心就定在《阿彌陀經》上,這你得定了,這個定是正定。 106在修行方法上,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也都離開了,這是你在行門上得正定了。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六一一卷——第一六二0卷
凈空法師開示輯要
凈空法師語錄摘抄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