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老和尚:金剛經解讀10-03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解讀10-03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又向佛請問說這一種般若的法門甚深,一般的眾生他很難得理解,因為他也不信。因為在末法時代的眾生業深慧淺,對這種無相的法門他能生起正信心嗎?實信,實信就是信實,把它翻過來,實信,信實相法。但是須菩提這樣問,咱們可以根據咱們這個末法事實,現在佛法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現在我們還講般若波羅蜜經,那就說明了還是有很多的人生信。為什麼?因為他想學,不信他就不想學了,學了之後才能生起來甚深的信心,就是能進入的話。雖然我們沒有證得,但是理解上理解到,心裡嚮往也如是修。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因為須菩提向佛這樣說,佛就制止他了,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你不要這樣看待末法的眾生。在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段從文字上說,佛答覆須菩提的這個後五百歲。佛說法分了五個階段,五個五百歲,這個後五百歲是指著最後的五百歲。怎麼解釋呢?第一個五百歲,證道者多,就是解脫堅固,第一個五百歲的時間是解脫堅固。第二個五百歲修禪定者多,禪定堅固。第三個五百歲,那是多聞堅固,說者多,聽者多,多聞就是多聞佛法。第四個五百歲,修塔、修廟、修寺院,在佛經上說是五個堅固,就是修塔建寺堅固。第五個五百歲,不好了,純惡了,斗諍堅固。這個佛所說的後五百歲是指著第五個五百歲說的,因為現在咱們已經過了五個五百歲了,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在這個時間,現在我們處的這個時間,我們還來講解解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現在大家共同學習就證明佛所說的,佛說就在五個五百歲,後五百歲之後,有的眾生能生信心,能以此為實,因為金剛經所說的話,以此法而修行就叫以此為實。總的來說,末世的凡夫善根微薄,智慧沒有,所以很難得信入。這個信不是信說這部經,信實,信咱們這個佛性,生實信,翻過來,信實相。

須菩提這樣問,佛告訴他你不要這樣說,在後五百歲,兩千五百年之後,這時候還是有持戒修福的。我們大家就很慶幸,慶幸什麼呢?佛就是說我們這些人。現在我們在這學戒修福,金剛經是福報最大的了,沒有福不能進入。就是你能誦金剛經,你那個福報增長的就很大很大的,後頭經文會說的。在這個後五百歲的時候,還能夠來持戒修福;大家都說沒得福德,你持戒,持戒的福報最大了,把這四個字連到一起,持戒才能修福,修福最好的方法就持戒,金剛經如是說。因為你持戒才能夠相信,相信實相。要想修福,實相福德大。所以說持戒修福者,對於金剛經能生信心,就是能夠入,能夠進入。信者就是入,唯信能入,能入金剛經。

同時佛又讚歎這一類眾生能相信般若波羅蜜經的人,都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的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根據這一段的經文,我們現在諸位道友,我們共同來學習般若波羅蜜經,那我們知道我們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的善根,都在千萬佛所種了善根。何以證明呢?就像我們現在能共同學習金剛經。不然你遇不到金剛經,這個名字你也聽不到,不說學習了。佛這個教導駁斥須菩提說你這樣看法是不對的,在持戒修福的,在佛滅後的五個五百年之後都還有人來學。學就能知道,知者就是有智慧,知道了就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契合實相。能契合實相的人,就是有實信的人,信實,這才能進入大方廣,也才能夠得到佛法華經的授記,這都是有實信的人。就在最後最後的五百歲,也有持戒修福的,也依這個法門生起實信信心的,說明這些人的善根是深厚的,是在千萬佛所種的善根,不是三四五佛所種的善根。

那現在我們這個世代,當然是要分別說,斗諍堅固。最後的五百歲這當中,雖然有些人還能信實相,還能相信般若波羅蜜經,但多數的來說是斗諍堅固。斗諍堅固,現在我們看看整個世界吧!世界相我們不看,就看我們佛教內部現象吧!我所知道的三江兩湖,江蘇、浙江、江西這叫三江,湖南、湖北,這些寺廟林立,過去的祖庭我們佛法最盛的三江兩湖,寺廟跟寺廟打官司非常之多。如果你要在佛教會了解一下全國各地的佛教,三江兩湖加四川。說這個廟跟那個廟沒關係,不發生關係,為什麼還要斗諍?每省都有個省佛教會,每個縣都有縣佛教會,爭那個佛教會的會長、副會長、理事,因此廟跟廟發生衝突;或者在護法上這個護法大家搶,搶護法。因為我們在普壽寺你看不到,人與人之間、道友之間,因為大家在學戒,見不到這種斗諍。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所以我們這個道場,聞了金剛經這個章句能夠生起信心。能不能生清凈信,這非常困難。一般的信,信實相,但是佛教授我們生清凈信,哪管最少最少一念。不說你十分鐘,或者一個鐘頭,說你這一念,在你聽經這個時候生起一念來,就這一念,佛都能夠悉知悉見,一念能夠得到無量的福德。希望我們自己來問問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一念生起凈信?凈信,凈信是清凈的、無染的,不但沒貪瞋痴,也沒戒定慧,那才叫清凈信。直心、正念、真如,你的心只觀真如法界,一切法不立,這叫清凈信。能有這麼一念清凈信,那個福德無量的,不但沒有染著,什麼染著都沒有,這是一念。那就說明了一念清凈信都不可得,那還要說一小時,還要一天,還要一月,還要長期修行,那就難了,那就更難了。

這一念的信就是實信,咱們講華嚴經真心跟菩提相結合了,發菩提心,住在菩提心上,這一念能夠直至成佛。咱們講華嚴經的時候,信位菩薩滿心,登了初住,那清凈信,相信菩提。但是生了一念信的佛都加持你,如來悉知悉見,說明這一念信、這一念間跟佛相結合相通,就這一念能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這一念是沒有一切染著,沒有染法,也沒也凈法,直心、正念、真如就叫實信。這個人若過去沒有修為,達到這麼一念信都很不容易。說他過去修福修慧修得很好了,修得很多生了,才能生起這一念清凈信。為什麼?在末法,五個五百年之後,在那個斗諍堅固的情況之下,還能有生信心的,那是極其尊貴了。在這個時候能夠有清凈信相信實相的,佛以佛眼觀故,佛都悉知世人、悉見世人,就說明這個人一念信就能念念信,從這一念信漸漸增長就念念信,乃至於直至成佛。為啥呢?他這一念的知見就是佛的知見,所以佛跟他倆通的,這一念之間跟佛相通了,所以佛悉知悉見。這是一念的功德,相信不得到這麼無量的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在這一念的心契合般若,一切虛妄的念消滅,五蘊法、人我法、一切的法相全消滅了,直念實信,達到這一念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是四大相。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金剛經反覆的說,要我們消滅這個,不執著。因為四大不實,沒有真的。你這肉體不是真的,你能夠這樣常時觀無我,那得看破了放下了,真正自在,常時觀無我。無我就無人,無自就無他。無我、無人、無眾生,又誰來壽呢?我身本無,一切眾生的身都無,這把生滅的心消滅掉了。

那還有法沒有呢?法也不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無法相。法相就是離名絕相,不立名字,不立形相,當然也沒文字了,無語言,無文字。無法相相對的是非法相,法相沒有了,非法相也不存在了。對於般若不得言無言有,說有是錯誤的,說無是斷滅的,也是錯誤的,不立文字,不立語言,這種含義就是般若波羅蜜法。這經文裡頭後頭說得到的,若言有,佛有法可說,有文字相、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那就是謗法。「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說的法都是比喻過河的一個筏子、一個船,過了河,你還要船做什麼?要筏子做什麼?知我說法,法尚應舍,法應該舍掉,何況非法呢?非法更不立了。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說到這又假一個徵啟的意思,何以故,什麼原因我作如是說?這個意思就是讓你不要執著相。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就是學般若波羅蜜的眾生心不要取相,要一取相就執著了,就執著什麼了呢?我、人、眾生、壽者,就是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心不為相轉,心要轉相。這一切經論,凡是般若部的,乃至圓滿教義都如是說,心不被相轉就是佛,心要被相轉了就是眾生。佛跟眾生的分別點,就是你為相轉不?不為相轉即同如來,為相所轉即是眾生。

若取著了一切法相,那就叫執著我、人、眾生、壽者。不執著一切法,不執著一切相,就消滅了我、人、眾生、壽者。法相是對非法相說的,法相既然不著,非法相也不著,若取非法相也不可取、也不可著,這就是佛所說的邪知邪見。

迷了,迷人,就是對於般若經沒有開悟,不明白般若經佛說的義理,那就對佛相對菩薩相生起執著,對眾生相生起執著,有揀擇、有男女、有好醜,這都叫分別相。所以在一切法上不要執著,因為我們的執著就分善分惡、分好分丑,乃至於長短、方圓、大小,一切相對法。在這一切法上,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

在這個意義上,所以以前這些個跟佛出家修道學習已經二十年了,這法把他以前的執著都給他遣掉,不要再執著了。這個含義是什麼?不論凈法染法,你在法上去取執著;這不是世間相取執著,在法上取執著;到這個時候了,般若是遣除一切法的,是講空義的。所以說不應取法,這個法是佛所說的法,佛說的貪瞋痴法我們要舍掉,佛說的戒定慧法我們要保持。在這個法會當中,就是現在到了般若部了,不要再執著法與非法的差別。因為一切比丘執著,不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般若會上全是遣執著的。不要執著,如來平常的一切的談話說法都含著這個道理,是你們不理解。所以佛這時候跟他們說,說汝等比丘應該怎麼認識我說的法,你把我說的法當成一個過河的船,當成一個筏子,過了河了不要再執著法了,這一段的意思就是這個含義。

因為這些個大阿羅漢,現在這千二百五十人俱,佛給說般若波羅蜜經是當機眾。咱們前頭序分當中,佛只給千二百五十人比丘(都是證得阿羅漢果的)說的法,沒有優婆塞、優婆夷,也沒有凡夫,這千二百五十人就是常隨眾,佛是轉變他們的,都讓他們行菩薩道,都讓他們成佛。所以在我們學經的時候,第一個你要注意佛在這個法會當中對什麼人說法,而且這個法只是對這些人說的。

因此不應該取法和非法,沒有法,也沒有非法。這個道理一定弄清楚,弄不清楚你會墮斷滅知見的。學完般若經,戒學部也不要了,戒研部也不要了,那咱們就麻煩了,不是正學的,咱們還沒到這個地位,等你到了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時候。因為這些當機眾都證得大阿羅漢的,他把苦與樂、是與非分別特別清楚,不肯行菩薩道,不肯發大菩提心。佛是轉小向大的,般若經主要是轉小向大的,那才是真正當機眾。不但非法不應當取,就是法也不應當取,沒有法與非法的差別。

因此如來常說所說的法像筏子,像過河的船,像過河的筏子,你過了河了,那個筏還要它做什麼?還要船做什麼?你過了河,你還背著個船嗎?到岸則舍。你們這些二乘人已經到了岸了,出了到了生死彼岸了,向佛果去求。這是佛度有,說空法,度有法。如果你有法還沒具備,那你還不能捨棄,就是這樣含義。說空,只是為那些執著的人度有。那河就是能度,有河得有船,你過不去河,有船就過去了,所以這需要法;已經過到河那邊去了,那法就不需要了。因為有就需要空,就是空亦不空,這個含義要懂,空不是斷滅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於意云何,你聽到這些話,你怎麼樣想?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是不是有個佛道可成?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了?如來有所說法耶?都是問號。問須菩提說:你怎麼認識的,佛成的道業,無上正等正覺的道,有個得嗎?乃至於佛說法度一切眾生,佛說法了嗎?有所說法?這是佛問須菩提。佛不會問我們,為什麼?我們還沒到這個程度,我們還得見相懺悔,還得持戒,還得發心,你到什麼位子說什麼的話。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須菩提怎麼答覆的?為什麼須菩提是當機眾,須菩提本身就是空生,在佛弟子當中解空第一,在佛的大弟子中悟解空義的他是第一的,所以佛說這些法跟須菩提說,而且須菩提能理解,所以他才能夠作為請佛說這種法。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他也老老實實跟佛說,沒有個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定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個一定的法,不是從外邊得來的。假使我的心沒有我,無我相,沒有我了當然沒有人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相的意思。

佛說的法就像一個病人害病了,害病了得吃藥,那這就是緣起。因為他有病,這個緣得吃藥。佛說法是對著眾生有這個病,佛說法就是葯。因為眾生執著,貪瞋痴煩惱很重,佛給他說法,要斷煩惱,要消滅妄想。但是佛說法是對機的,對哪一類人說哪一類法。我們眾生他不管對象,也不管聽懂聽不懂,他也沒辦法來判斷,所以不能夠隨機說法;還一說,不能假善巧方便變通,盡說成語。咱們就現實例子說吧!我看過很多佛學院的法師講課的時候就是念念經文、念念註解,因為他自己也沒深入,也沒法把它變通來給學生講,這就是法滅的現象。法不對機,不對機他要謗毀。法不對機,他聽了他煩惱,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生出障礙,他要謗毀,這是法不對機的現象。

不但一般凡夫,就是聖人、大阿羅漢,在戒經裡頭舍利弗收了兩個弟子,教給他一個學定、一個學慧,這兩個弟子修了三年什麼也沒得到,退心了。佛就知道了,佛就跟舍利弗說:你把這兩個顛倒一下,學定那個人叫他學慧,學慧那個人叫他學定。舍利弗照著佛的囑咐給他倆顛倒,給他倆重新說,不到一百天兩個人都證得了,開悟了。為什麼?大阿羅漢能觀機的時候觀得很短。

那我們現在說法就是講經,你這個講經是照本宣科,法不見得對機。機呢?也是現在講經的很少,只要講經我就去聽,但是我能進入不能進入那是另外一回事,聽聽經種種善根就好了,是這種心情。說者沒有那種慧解,不能觀機。我上來就跟大家說,佛說般若經的時候是對千二百五十人說的,沒有另外的,沒有優婆塞、優婆夷。不像別的經,大乘經典,種善根的經典,四眾弟子、天、人很多,般若經沒有,金剛經沒有。般若經,大概大般若般若部分都是這樣子。咱們心經對什麼人說的?根本沒有說,開始就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對哪個人說?向哪些人照見五蘊皆空?咱們學華嚴經全是大菩薩,是果位上的大菩薩,舉的例也是大菩薩的例子,就舉個善財童子一生成佛。說法要對機,有機才有法。

須菩提答覆佛說,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他的理解力,他是當機眾,他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外頭來的,也不是從外頭得到的,怎麼樣能契合呢?我達到無心,這個心上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壽者,無一切法,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假其他解說了。這個人血壓很高,你再給他吃補藥,完蛋了,那就要送他快點死。他已經就血壓很高了,因為你不知道他的病,你再給他吃點補藥,那麻煩了,那血壓不更升高了。所以知病下藥,得對病投藥。咱們這末法說法,現在說法,種善根,只要有說法的我聞一聞種善根,並不是求證得。

我知道我們最近道友的心情,老和尚再講一講吧!只要有講經聽聽就好了,是這種心情;並不是想聽,我要證得般若波羅蜜,沒這個心。有嗎?你們哪位有想證得觀自在菩薩、想證得須菩提以上的位?須菩提是當機眾,他請佛說。說者,聽者,大家來種善根,是這樣一個過程。當然不會證得了,學,我們是學的過程。學什麼?學習無我。學習無我,也沒有人,沒有我,沒有他,我、你、他不存在,什麼男性的女性的、老人小人,一律平等,沒有這些差別相。金剛經還加了很多比喻,心經什麼都沒有,一開始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以後都是加以解說,怎麼照見五蘊皆空的,下頭是解說。就像此經,金剛經說須菩提請問佛怎麼樣住、怎麼樣降伏。什麼呢?心,就完了,我現在只求我怎麼樣住到我的心、怎麼樣能降伏它,那佛再分別解說。純粹對阿羅漢說的,他們都達到無生了、都達到空義了,但是只是半邊。佛說般若經是全面的,不是半邊,不是我空,法也空。須菩提這些大阿羅漢我是空了,法不空;佛就著重顯示法空,不要在法上執著,執著你解脫不了。

因此才說沒有一定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定法,哪有個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你得證得,你真正契入。例如我們禪宗祖師丹霞劈佛,很多的例子劈佛像,沒有個佛,但是他可以。如來的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沒有個證得的心,沒有個得的心,又有什麼證得。那是不是就說沒有?那又錯誤了,佛也沒說不得。明明佛證得了,不言不得。這是跟眾生的見看問題不同,見不同而已。所以就知道應機說法,對哪一類根機說哪種法,這叫種種方便。

所以為什麼說經說那麼多呢?單對那一類機說的。有的時候普通為一切人種個善根而已,達不到各個都證,那有時間、有地點、有條件,因、地、事、物、時這幾種都得具足。第一個是因,在什麼地方說什麼法。什麼時候,佛都是一時,因、地、事、物、時,因為什麼事情引起的佛說這個法。這幾種你先得把它研究明了了,所以佛以種種方便化導一切眾生。這些方面化導眾生,他的目的就是你離開執著就對了,教你離開執著。一切眾生就是妄心生滅永遠不停的,妄心生滅不停幹什麼?逐境,追逐一切境界相,就隨著境界相動,遇著什麼相動什麼心、遇著什麼相動什麼心,無緣無故的起些個妄念,完了隨這個妄念去轉。那菩薩是不是起妄念呢?照樣,但是菩薩他跟著個覺,剛一起念馬上他就警覺了,就停了。眾生不行,眾生學菩薩,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剛一動心,錯了!馬上就止住,這就是菩薩了。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念不起?那真是得觀音、地藏、文殊、普賢,沒有到等覺菩薩位子心還是起。心不生,到了不生不滅究竟不起,唯佛與佛才能究竟。

佛是大覺,佛是覺了,大覺圓明,大覺的意思含著他的功用就是不住,什麼都不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切無住。所以須菩提問佛怎麼樣生心?無住。無住怎麼會生?無住就生不出來,這就是無生,無生而隨緣,隨一切生滅的緣,隨一切眾生的緣。因為一切眾生執著,他的妄想心生滅、生滅,生滅不停的,不能停在一切的境界上。動要逐境界相,妄想生滅心永遠不停,逐著一切境界妄動,一天就這麼攀緣妄動。菩薩妄念剛一起,馬上就覺悟了,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者,是為菩薩。在金剛經上說一起念就是惡,起念就是惡。若不起念,不起念無念,無念就是菩薩了,無念無住。覺是什麼?覺就是無住,不住一切境界。所以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不住就對了,應如是不住,不住一切境界。云何降伏其心呢?不攀緣,知道境界是妄境,心不起念,不起念就無生無住了。所以佛跟須菩提說沒有定法,哪一法如來可說定法?如來說法如法喻一樣的,前頭說了像過河船一樣,過去就沒有了。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何以故,就是徵啟的意思,佛為什麼這樣說呢?佛又加以解釋。如來所說法,佛所說的一切法,皆不可取。無為法你取到個什麼?如來所說的法都是無為,你怎麼取?無為法,究竟。咱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妙體,法華經的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法界體,這都是無為法。無為法體是寂靜的,不動不滅,沒有名相可得,沒有形相,但是這個裡頭的深淺、大小可差別大了。佛的四阿含經,你去跟法華經、華嚴經去比,那怎麼能比?那不能比,一個是究竟了義法,一個是啟發眾生將入門。所以對那一類機說哪一類法,不可以取著。為什麼?無為法,無相、無願、般若、解脫。妙體,我們現在般若的體性是微妙的、是寂靜的;微妙寂靜,哪裡有名相、哪裡有語言,離開一切分別,也離開一切有為法。咱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這個道理解釋太多了。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賢人聖人,阿羅漢的聖人到諸佛的聖人同證,但是淺深、大小、方圓種種的不同。佛現在這樣說是空法,那眾生又執著空去了,那個空可不同,眾生一執著就是斷滅。佛又怕說空的時候怕人執著,佛在破相的時候一切不立了,那就撥無因果的一批人。像我上來所說的,一學到般若了,戒律也不要了,什麼都不要了,這就是破相的。佛法是圓融的,對執空的佛破空,對執有的佛破有。他本來不執空,他也不執有,那就對了,把有也空、空也空。空在大般若上有二十個,二十種,目的是達到什麼?契合實相。說空也好,說有也好,都叫無為法,以無為法契合實相,這就是般若經的義。它的什麼道理?就這個道理,契合實相的道理。怕人執著,如來給他說文字語言、說無相之理;又怕他不入無相的理,他不懂得這種道理,虛妄生出一些知解,妄加解釋,妄加判斷,社會上這一類知解的人很多了。居士問我,我給他下個定義,假佛教徒,不是真佛教徒。所以不能在語言上來取著,言不可取,要懂得這種道理。

我們大家都讀大乘經典,我們說要講就是我天天讀金剛經,一邊讀我就邊想,口裡誦的金剛經,等自己做起來不是金剛經,口裡誦,心不行。天天這樣,天天念,佛教我們不執著,我就是執著,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人我是非簡直不斷,這個能跟金剛經結合嗎?要口裡誦,心裡就像自己口裡誦的那樣子去做。要光口裡誦,心不行,了無所得。它不是有功德嗎?功德管什麼用。

同時功德不要解釋錯了,一般的把功德解釋錯了,說做好事有功德。功就是修行,德是得到的得,我是這樣理解的。你在修行了,你得到了,這就是功德。我修行沒得到,光有功而缺德。我們經常說你這人真缺德,不但他缺德,說的人也缺德,你沒得到,你得到什麼了?你說的是佛說的,要說跟心裡相合了。要念,念經的時候你要觀想我能做到幾分?做到一分都好、一厘都好。所以這經上佛說一念都好,一念相應了那都很不可思議了。一念相應了,這回一念相應了,下回又一念相應了,積累很多的一念就變成多念都相應了。

所以我想跟大家解釋金剛經,咱們就把它用到心上去,要做,哪管做到一分一點點都了不得了。你別光念光聽,念用口,聽用耳朵,都不管用,要轉變你的心,讓心跟法相結合。跟什麼法?跟無為法。我們有很多道友學禪宗,到禪堂參,他參什麼?他不知道這是無為法。禪堂是選佛場,那也在學,學什麼?各個學無為。你給禪堂要寫對子,「此是選佛場,各個學無為」,無為無作無說,成了!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賢聖就是因無為法而差別的。今天就講到這裡了。


推薦閱讀:

【十一】南亭老和尚聽凈空法師講經
虛雲老和尚門下的十大弟子
淨空老和尚開示
虛雲老和尚及其禪法
明海大和尚授三皈五戒

TAG:金剛經 | 解讀 | 金剛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