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哲學中的「道」究竟是什麼?

老子哲學中的「道」究竟是什麼?

有關老子哲學思想中的「道」究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學術界有兩派一直在爭論,至今沒有爭出個所以然來。這個「道」關乎給老子哲學體系的定位,即老子的宇宙觀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學術界一派觀點認為老子的「道」不是物質實體,而是絕對精神之類的東西,有點像黑格爾的哲學觀點;一派則認為老子的「道」 具有物質性,他的宇宙觀是唯物的。第一種觀點認為,老子把「道」放在物質存在之前,看成空虛的、絕對的東西,把思維從實踐中分離出來,先於實踐和經驗而存在。《道德經》中含有大量自覺的臆測成分。他把宇宙萬物的本體看做「道」或「朴」有時也稱「玄」「無名」,具體表現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這個玄而又玄的「道」人們看不到、聽不見,也抓不到,永遠超出感覺之外。而且也超先於天地而存在。老子認為,「道」是一個混成的實體,是產生宇宙萬物的產門。關於道與德的關係問題,老子的意見是:「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於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現它的功能。這裡,「道」之所顯現於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稱為「德」,「道」產生了萬事萬物,而且內在於萬事萬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也就是表現了它的「德」,在人生現實問題上,「道」體現為「德」。老子思想學說中,「道」的最高原則以「自然」為法,乍一看來,這個觀點是唯物的,可老子的自然不是真實的自然界,而是主宰萬物的東西。即是自然神一類的絕對精神,他凌駕於萬物之上,先與物質而存在。另一派的觀點是傾向於「道」是具有物質性的。因為老子說了「道之為物」,又說「道」中有物、有象、有精,這顯然不屬於觀念性,而是屬於物質性的東西。

以《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為例,看看兩派的觀點: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主張老子的「道」是唯物的觀點的一派認為,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運行,「有物混成」,用以說明「道」是渾樸狀態的,它是圓滿和諧的整體,並非由不同因素組合而成的。「道」無聲無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環運行不息,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母」。「道」是一個絕對體。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道」是「獨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這四個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會隨著變動運轉而消失。它經過變動運轉又回到原始狀態,這個狀態就是事物得以產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即「道」是物質性的、最先存在的實體,這個存在是耳不聞目不見,又寂靜又空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永遠存在,無所不至地運行而永不停止。任繼愈說:「道不是來自天上,恰恰是來自人間,來自人們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道路。比起希臘古代唯物論者所講的「無限」來,似乎更實際些,一點也不虛玄,可能人們受後來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觀念的影響,才認為它是狀態的物體,包括有和無兩種性質,由極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虛空中運動所組成。它是獨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動。宗教迷信的說法,認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說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經出現;傳統觀念認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還原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產生萬物,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湯一介說:「老子講的道是先於天地存在,只是說在時間上先於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邏輯上先於天地存在。老子講的道雖是無形無象,但不是超空間的,而是沒有固定的具體的形象,這樣的道才可以變化成為有固定具體形象的天地萬物。」老子曾說「道在物先」,又說「物在道中」,這種判斷是把「天地」作為「物質」的同義語了。而主張老子的「道」是唯心的一派的觀點則認為,老子在這一章里反覆強調的,正是「道」的創始性、虛無性、普遍性、永恆性、絕對性。所謂「有無混成」,並不等於天地為判以前的混沌實體,而是一些不可知的要素混而為一,實際上是「無物之物」人們所能捉摸到的,正是一種觀念的實在。正是在闡述萬物起源這一命題上,老子的思想體系本末顛倒,充分表現出唯心的曖昧。二十五章中的「自然」,並不是大自然這個實體,而是獨立於物質之外的絕對精神或者說是「自然神」。

筆者認為,老子的哲學思想閃耀著樸素的唯物主義的光輝,在《道德經》五千言中,隱藏著深刻的智慧,它創造性的探索了宇宙本體,發展了辯證法思想。但同時,他在整個體系中留下了許多不徹底的、不相協調的部分,有著明顯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說,他的唯物論是不徹底的,只是處於萌芽狀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他的思想植根於現實社會,植根於自己的感知與實踐經驗,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下所能認知的最高程度。老子的「道」「德」學說中綜合運用了一些科學知識,諸如天文、數學、物理、生物等和社會經驗,他力圖從「道」的普遍存在中探索宇宙萬物的秘密,呈現出直觀唯物主義的精神。他指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人、地、天、道、自然 ,其中的人、地、天「三大」,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然界,其中的「道」又是什麼呢?老子說是「無象之象」先天而生的靜寂和虛空,是人們看不到聽不見的永恆的存在。這裡似乎解釋了宇宙產生的本源,但問題就出在這裡,天地人是宇宙中的自然界,宇宙這個實體先於自然界而存在,這種觀點是科學的唯物的。但後面又出現了「自然」而且統轄前面的四個「大」,這個「自然」 是什麼呢?如果說「道法自然」是「道取法自然」和前面的話就產生了矛盾,總不能兩頭都是自然界。說這個自然是「純任自然」,在語法結構上和前面的話又不一致。我認為,這裡的「自然」如果解釋為「自然規律」比較合適。然而,老子的唯物觀點是模糊的、不徹底的。他的「道」超出感覺之外,超乎天地而存在。他把道看成一個混成的實體,其中的物只有著恍惚的狀態。他的所謂「自然」不是真實的自然界,而是虛無的「實體」,是帶有「泛神」的抽象。正是這一「玄之又玄」的抽象,使他的唯物論帶有了不徹底性,給後世的「道家」走向唯心主義的宗教開了門徑。2011.5.13.

推薦閱讀: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麼?
首屆哲學書評獎 徵稿啟事
《萬物皆道、吾自為德》19
抑鬱者的幻覺(上)
人類究竟是上帝創造出來的,還是自然進化而來的?

TAG:哲學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