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五>---1
[作者簡介]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同叔。北宋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文港鄉(今屬進賢縣)人,北宋前期著名詞人。晏殊自幼聰明,七歲能文,被稱為「神童」,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遷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尚書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學士、左庶子,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進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加政事加尚書左丞,慶曆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有《珠玉詞》一百三十餘首,風格含蓄宛麗。其代表作為《浣溪沙》、《蝶戀花》、《踏莎行》、《破陣子》、《鵲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亦工詩善文,原有詩文二百四十卷,現存不多,大都以典雅華麗見長。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一一。有胡亦堂輯《晏元獻遺文》一卷。他的詞作很有成就,雖然內容上不過是歌兒侍女、風花雪月的,而且充滿了富貴氣息,但表現手法很含蓄,用詞造句工穩,意境優美高雅,風格蘊藉綺靡。[注釋]
①《浣溪沙》,詞牌名。浣:音(huàn)②香徑:散發著花香的小路。舊亭台:昔日的亭台樓閣。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譯文]我填上一曲新詞,倒上一杯美酒,這時的天氣,與去年相同。當夕陽西下,何時才能迴轉?令人無可奈何,看見花兒又殘落了;似曾相識,春燕又飛回。美好的事物無法挽留,只不過是似曾相識而已,想到這些令人感傷。我獨自在小徑里徘徊,感覺很傷感。
[賞析]這首詞抒寫光陰流逝的感傷。詞人以有限的生命來體察無窮的宇宙,把人生放到時空這一廣大範疇中來進行思考,於是,這首詞便具有某種厚重的哲理韻味了。上片三句貌似淡淡寫來,其中卻蘊涵著時間永恆而人生短暫的深長嘆惋。下片通過最有特徵的具體事物和生活細節來深化上片勾畫的意境:「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是人們心中所有但卻是筆底所無的一種「詩意」的感受。「花落去」與「燕歸來」每交替一次,便過了一年,而人生正是在這無窮的交替之中逐漸衰老直至死亡。晏殊雖然位極人臣,但是他無法挽迴流逝的時光,只能「無可奈何」地看著歲月的腳步匆匆離去。宦海風波中,晏殊也免不了有沉浮得失。在官場平庸無聊的應酬中,敏感的詩人當然會時時痛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無意義消耗。這就是詞人在舒適生活環境中也不能避免的「閑愁」,是擺脫不了的一種淡淡的哀傷。[附]晏殊才高學富,識見明決,深知治國本末。從三十五歲入樞府劉恕年少學博,「召至府,重德之,使講春秋」,「帥官屬往聽」(《宋史.劉恕傳》);鑒於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遂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大興學校,延范仲淹以教生徒,當時四方學者輻輳,其後顯身於場屋和朝廷者,多出於此。宋代興學,亦自殊始。當時重才、選才、育才,以晏殊為最力。范仲淹、孔道輔、韓琦、富弼、宋庠、宋祁、歐陽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門下。以此,仁宗朝被稱為宋代人才最多的朝代,造成了北宋鼎盛的政局。范鎮在輓詞中說:「平生欲報國,所得是知人。」對晏殊的這一評論,確是很中肯的。晏殊執政,正當北宋「承平」之時,也是最墨守祖宗成法之際,在政治上要有所改易更革,雖是宰輔,也難有所作為。但他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或在關鍵的時刻,卻敢於興革,興學僅其一例。又如:「仁宗即位,章獻明肅太后奉遺詔權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垂簾聽之,皆毋得見。』議遂決。」西夏元昊寇邊時,「陝西方用兵,殊請罷內臣監兵,不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及募箭手教之,以備戰鬥。又請出宮中長物助邊費,凡他司之領財利者,悉罷還度支。悉為施行」。凡此都反映出晏殊的識見明決、剛簡正直、兼具將相之才。晏殊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他能詩,善詞。文章贍麗,四六、書法無不工。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見歐陽修《晏公神道碑》)但統大部分已經散失。今尚流傳者,僅《珠玉詞》一卷(約一百三十首),詩百餘首,文章十數篇。他的詩,閑雅有情思,或敘事詠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時亦含哲理,意境比較深廣。如《春陽》、《七夕》、《中秋》、《寓意》、《示張寺丞王校勘》、《吊蘇哥》等,都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風迷戲蝶閑無緒,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無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斷長相望,豈獨人間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綠,大家攜酒哭青春」等,堪稱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貢獻,還是在詞這一方面。
《晏殊溪游圖》馬永欣作詞在宋初,風氣未開,作者尚少,詞壇還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詞,流風所及,影響甚大。當時重要詞人如歐陽修、晏幾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響。他的詞上繼南唐、「花間」遺緒,下開北宋婉約詞風,在詞的發展史上,有繼往開來之功,對宋代詞壇貢獻尤大。所以曾被人們稱為北宋初期詞家的「開山祖」。就思想內容而論,因囿於貴族生活,多祝頌酬答之詞,缺乏深刻的社會意義;長於即景抒情的小詞,亦多取離情別緒、花酒歌愁一類的傳統題材。其中有的結合了自己的心境,並非全是「無病呻吟」。但更高的成就還在藝術性上。不少,作品寫得風流蘊藉,溫潤秀潔,閑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韻和意境。同時語言清麗,聲調和諧。他摒棄了《花間》的濃艷纖佻,又吸取了《陽春》的清麗蘊藉,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膾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風格。他如《山亭柳》、《蝶戀花》、《菩薩蠻》、《浣溪沙》等,都是被人傳誦的名篇;其中「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高梧葉下秋光晚,珍叢化出黃金」;「昨夜西陽春」,都是廣為流傳的佳句,有的至今常為人們所引用。這就更奠定了晏殊詞在宋詞中的身價和地位。晏殊由於文學上、政治上資望都高,因而深受時人的尊敬。范仲淹功業彪炳,地位與之相似,而對晏殊終身以師禮敬之,書題門狀,必稱「門生」;晚年過訪,仍授以崇敬的詩句:「曾入黃扉陪國論,卻來絳受師資。」(見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遺事錄)宋庠、宋祁稍晚出,並以文名,「兄弟雖甚貴顯,為文必手抄寄公,懇求周潤。」(《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題於齋壁。」(《青箱雜記》)韓維官至太子少師,年六十餘,對晏殊勸子晏幾道,猶自稱「門下老吏。」(《邵氏聞見後錄》)於此俱見時人對晏殊是極其尊崇的。晏殊當官表裡如一務求誠信古往今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誠實守信的。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複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晏殊當官後,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裡閉門讀書。後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讚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遊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我是有愧於皇上的誇獎的。」皇帝又稱讚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晏殊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的故事說明,一個人為人的誠實,表裡如一,不弄虛作假,對於取得別人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啊!黃鶴樓唐 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簡介]崔顥(公元704?- 754年),汴州人。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天寶中為尚書司勛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後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入。顥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遂為口實。天寶十三年卒。有詩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他詩名很大,但事迹流傳甚少,現存詩僅四十幾首。[注釋]黃鶴樓:武昌西有黃鶴山,山西北有黃鶴磯,峭立江中,舊有黃鶴樓(故址在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 俯瞰江漢,極目千里。舊傳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故名。此詩格調優美,最為傳誦。傳說李白見題詩,曾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他的《登金陵鳳凰台》、《鸚鵡洲》皆是模擬此詩。昔人:指騎鶴的仙人。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漢江。漢陽:在武昌江北,中有鸚鵡洲。萋萋:芳草茂盛。鄉關:故鄉。
[譯文]傳說仙人已乘黃鶴飛去,這裡只留下空空的黃鶴樓。黃鶴飛去不會再回來了,而千百年來白雲卻依舊悠然自得地飄來飄去。登樓隔江相望,漢陽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的春草長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黃昏,極目遠眺,我的故鄉在哪兒呢?凝視長江上面浩渺的煙波,真使人發愁啊![賞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台》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髮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裡,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藉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正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①唐 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②,煙花三月下揚州③。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④。
[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讀書學道。25歲出川遠遊,客居魯郡。游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至天寶初,春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讒出京,漫遊各地。安史亂起,入永王李璘軍幕;及永王為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身陷囹圄,流放夜郎。後遇赦東歸,客死當塗令李陽冰所。唐朝另一詩人白居易詩「但是詩人最薄命,就中淪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涼身世的寫照。但他以富於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象情,因而成為光照千古的偉大詩人。[注釋]①黃鶴樓:舊址原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上,傳說三國時費文禕在此樓乘黃鶴登仙而去。廣陵:今江蘇揚州市。②故人:指孟浩然。辭:告別。因黃鶴樓在廣陵之西,所以說「西辭」。③煙花:指繁花盛開的景色。④孤帆:一隻帆船。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作者目送友人乘坐的「孤帆」遠去,最後唯見浩浩江水,流向天邊。[說明]這首詩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揚州所作。它通過對別離時候長江景物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摯感情。[譯詩]知心朋友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在這暮春三月時他要東去揚州。他乘著一葉小舟影子隨碧空而盡,只見那滾滾長江向天邊奔流。
[賞析]這首送別詩,大約寫於開元二十年(732)前後。陽春三月,友人孟浩然與詩人揮別於「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乘棹東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於碧水藍天之際,詩人卻仍久久佇立,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能載著他的深情,伴友人遠行。全詩意境闊大,情深意摯,不愧為一首傳誦千古的傑作。回鄉偶書唐 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鬃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作者簡介]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少以文詞知名,武后證聖元年(695)進士及第。開元十一年(723)遷禮部侍郎,後為太子賓客,秘書監。天寶二年(743)冬,因病請還鄉,獲賜鏡湖剡川一曲。次年正月起行,玄宗親賜詩,太子以下百官賦詩餞行。歸後不久即病逝,年八十六,後贈禮部尚書。他是"吳中四士"(賀知章、張旭、包融、張若虛)中仕途最得意者,其他三人都官小職卑,位沉下僚。但他並非功名利祿之輩。他同時人陸象先常謂人曰:"賀兄言論倜儻,真可謂風流之士。吾與子弟離闊都不思之,一日不見賀兄,則鄙吝生矣"(《舊唐書》本傳)。他在長安紫極宮一見李白,驚呼其"謫仙人",對其《蜀道難》讚不絕口,乃解金龜換酒,與白盡醉。可見其愛才及豪放。杜甫《飲中八仙歌》以他為"八仙"之首。他晚年更加放誕,自號"四明狂客"。他也好書法,"善隸草,嘗與張旭游於人間,凡人家廳館好壁牆及屏障, 忽忘機興發,筆落數行,如蟲豸飛走"(南宋陳思《書小史》卷9),今傳世有賀知章草書《孝經》,書如龍騰虎躍,真率狂逸,確為傑作。《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僅二十首。
[注釋]鬢毛衰:老年人鬚髮稀疏變白。衰:衰敗、疏落。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回鄉時已年逾八十。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相見:即看見我;不相識:即不認識我。[譯詩]青年時離鄉老年才歸還,口音未變卻已鬢髮疏落容顏衰老。村童看見我卻不能相認,笑著問我這客人是從何處而來。
[簡析]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第一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迹: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家以後,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餘,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離別家鄉歲月多」,相當於上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複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於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近來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內容,「訪舊半為鬼」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嘆,無不包孕其中。唯其不勝枚舉,也就只好籠而統之地一筆帶過了。三四句筆墨盪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餘里。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湧上了他的心頭,於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湧上了他的心頭,於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揮「半消磨」之意,強調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變化凈盡了。從直抒的一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彷彿閑閑道來,不著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還需注意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貫穿而下,使全詩籠罩在一種低回沉思、若不勝情的氣氛之中。與第一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進家門見到兒童時也曾感到過一絲置身於親人之中的欣慰的話,那麼,到他聽了親朋介紹以後,獨立於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感傷了。陸遊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回鄉偶書二首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惠崇《春江晚景》宋 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大文學家,自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縣人。他的散文、詩、詞、書法、畫等都有傑出成就,是古代的一個藝術全才。他一輩子三分之二的歲月過著官吏生活,早年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屢次遭到貶(biǎn)斥,歷任杭州、黃州等地的地方官,後來被起用,擔任京官。晚年又被貶謫(zhé)到惠州、儋(dān)州等邊遠地區,死在常州。他擔任徐州官職時,黃河潰堤,他號召並親自參加搶救,保全了一州人民的生命財產。在杭州刺史任內,疏導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頃(一百畝叫一頃),並築堤防,人民叫它「蘇堤」。至今以「蘇堤春曉」聞名。他的詩氣勢雄渾,語言奔放,想像豐富,不用古人用過的對事物的比擬,用多種形象來比擬事物,象串串明珠,構成了他詩中的浪漫主義色彩。[注釋]①惠崇:北宋大畫家,建陽人。《圖繪玉鑒》說他最會畫鵝、鴨、鷺鷥(lù sī)等小動物。②春江晚景:惠崇畫了兩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③蔞蒿(lóu hāo):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莖可以食。④蘆芽:即蘆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淺水裡。梅聖俞詩:「春洲生荻芽」,荻芽即蘆芽。⑤河豚(tún):魚名,味鮮美,但含有毒汁。⑥欲上:想浮上來。春江水暖,河豚魚就搶上水出遊。蘇東坡
石像圖
惠崇:秋浦雙鴛圖[譯詩]竹村外有盛開的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戲水的鴨子最先得知。蔞蒿已經遍地蘆葦才剛剛吐芽,這正是鮮美的河豚快要上市之時。
[賞析]這是一首題畫詩。為元豐八年(1085)所作。詩是藝術,畫也是藝術,而題畫詩則是詩畫兼備,寫好是不大容易的。題畫詩既要符合畫意,又要自出機杼才是上乘之作。蘇軾這首題畫詩就再現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詩人合理的想像,與原畫相得益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開頭兩句緊緊抓住畫面景物,又突出重點。竹林、桃花為江岸之景;鴨子為江中之景,是畫面的重心所在。據詩意,惠崇這幅畫是「鴨戲圖」,「春江水暖」用「鴨先知」來加以表現,令人擊節稱嘆。詩人在這裡憑感覺和想像再現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於物,把畫面無法表現的內容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前者仍是畫面之景,後者是出於詩人的想像。遍地蔞蒿,蘆葦剛剛吐芽,點出正是江南二月。詩人正是看到畫面上的蔞蒿和蘆葦,便想到以之做烹,調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河豚生活在近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漲的時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然後再游回到近海。江邊人捕捉後,便拿到市場上去賣。這句雖離開畫面,但仍寫春江,題畫而不拘泥於畫。這首詩有實有虛,虛實相生,不僅真實地再現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過想像彌補了所不能表現的內容,生動形象而又極富生活氣息。記承天寺夜遊宋 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尋張懷民。懷民亦未被寢,相與步於中庭④。庭下如積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橫⑥,蓋竹柏影也⑦。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⑧。
泉州承天寺今貌[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注釋]①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②念:想。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南,今廢。另一說蘇東坡曾被貶到福建泉州,故有可能地點是泉州。④相與:一塊兒。步:作動詞用,散步。⑤如積水空明:積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充滿著水,不是地上積水。其水澄澈,所以用「空明」來形容。⑥藻荇(xìng):泛稱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而綠背紫,夏季開黃花。⑦蓋:這裡是承接上文而推究其原因的一個虛詞。⑧閑人:這裡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並沒有事情可作,所以他自稱為「閑人」。[譯文]在元豐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裡,我解開衣帶,脫衣躺下來,正想入睡,忽見月光從門縫中射進來,明亮潔白,不由得心中一喜,高興地起身穿衣,走出門外。這樣好的月色,卻沒有人和我一起分離其中的樂趣,心中頗感缺憾。於是就緩步走到承天寺,找好友張懷民。正巧,懷民也不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起來到庭院里。庭院中,月光灑在地下,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那樣透明,水中好似圓葉的藻草和長葉的荇草縱橫交錯,搖曳不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大概那是竹葉和柏葉的蚊子吧。哪一夜沒有月光,哪一處沒有竹柏,為何在這尋常多見的竹柏月影中體味其中的樂趣呢?只是因為像我們這樣兩個閑人是不多見的罷了。
[賞析]蘇軾是有宋一代文學大家,宋文、宋詩、宋詞都在他的手中達到了高峰,其中蘇軾的敘事記游之文更是在文學史上為後人樹立了典範。他的遊記中,敘事、抒情、議論三種功能常常是結合得水乳交融。這方面的例子很多,這裡,我要向大家介紹是蘇軾的著名小品文《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像: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盪,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中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關鍵點有二。其一,初步領略蘇軾的人生觀。俗話說:「知人論世」,讀文章又何嘗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蘇軾的人生觀,正如前所言。其二,寫文章貴在精鍊。這不是說要盲目地刪減字數,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內涵。福樓拜說過,寫文章時,能恰當表現一種意思的只有一個詞,作家的任務就是要把那個詞找出來。我們看蘇軾的文章,都是以「辭達」為準則,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很少有蕪詞累句。這些都是同學們應當加以學習的。-
推薦閱讀:
※劉長卿詩詞鑒賞
※【古典詩詞】全唐詩選録(之二七:僧皎然、武元衡、劉復、張志和等)
※【光明詩詞.古詩詞】137期
※有哪些讓你念念不忘、感動不已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