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淺解1
轉載▼標籤:轉載分類:卡薩博文原文地址:金剛經淺解1作者:61096683金剛經淺解卡薩只要真心發願,無論是善的願望還是惡意的願望,所發之願望都是非常靈驗的。所以往往我們說誰好時,並不靈驗;而說誰不好的時候卻出奇的靈驗。為什麼?因為往往罵人比讚歎人時更發自內心。因為那種恨是真心飽滿無虛的。所以不管你說好話還是壞話,只要發自內心就會靈驗。因果,我們都懂,那麼什麼是不昧?不昧:就是不能逃脫!就是做了,你就要受!不可能上輩子殺了人,或這輩子做了傷天害理的事,然後說上一句:「我學佛了,不幹壞事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告訴大家,不可能!所以,我們有些學佛的人,家裡或個人一旦出現不如意或有病有災等煩心事時就犯嘀咕。心想:「我沒做什麼錯事啊,我這段挺好的,我這輩子沒缺德呀?為什麼這些不該發生的事兒會發生在我身上呢?」為什麼?這就叫不昧因果。無論是誰,不管經歷多少生,有業就要了。這就叫不昧因果!但這個受的滋味就是還債,就叫「消業」,就在了緣!修行的全部意義就是還、了、消!你自己的還了、了了、消了,你就去替眾生還,替眾生了,替眾生消!這個替眾生還、了、消的過程就叫承擔!如何消業?可不是像我們平時那樣嘴上說我信佛、我修行、我消業,就能消業啊!不是那麼簡單,不是上嘴皮加下嘴皮一張一合,念念佛就能消業!「上嘴皮和下嘴皮一張一合的念經那不叫念經啊!」或許有人要問:「那樣不叫念經,該怎麼念呀?」告訴大家,不是用你那兩片嘴去念,是用心!請記住,心與心相應,才是真念佛!否則是消不了業的。舉一反三,用在這裡就是要與《金剛經》相應,相應才能消業。那麼什麼叫相應,如何才能相應呢?就是要把經文的道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請問又有多少誦讀《金剛經》的人,真的把經文的內容融到生活中去了呢?倘若沒有,怎麼敢說自己在學佛、在修行、在消業增幅?試問一下自己究竟將佛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了多少?。什麼「真正修行人不見他人過」,你真的不見他人過嗎?倘若人家對你提點意見,有點看法,看你那個不高興。簡直過大了。更有甚者,什麼「你又不是師父,你又不是悟者,你有什麼資格管我?我除了師父的,誰的也不聽;除了經文,誰也不相信」,等等。那麼請問經文你真的能看懂嗎?如果都能看懂,還要那些善知識、明師幹什麼?可見一句話好說,若真去做要比說難多了。而追隨佛學就是把理論的說,變成真實的做。做到了就是在修行,做不到就是打妄語!由此可見一個人只有在沒有或在將憤恨燃盡了的時候,才會滋長釋放出無限的慈悲與愛來,正是這種愛,使她將其延伸滋長,播種到每一個曾經像她一樣的人的心田中去。去做什麼呢?去溫暖,慈愛,感化一顆顆如同父母般眾生的心,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全部意義和目的,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什麼是實相般若?其實這個問題用一句話就概括了,實相就是法說佛!為什麼?因為實相也就是真實的東西需要我們到實踐中去體會!那麼如何才能證得?見性開悟!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我記得有人曾經這樣說:「說他修得那麼好,講經講得那麼好,怎麼他的妹妹不聽他的呢?」在這裡,我不能說她沒有因緣福報,只能說是被業所牽,由於「業」的因緣使她聽不到正法的聲音,任憑你是誰,在修行的問題上是走不了後門的。不能說因為她是我的妹妹,是我的父母就可以給他們一個解脫。就能得好處。不!佛法是不能走後門的。無論是誰,只要沒有見性開悟,你就不可以說你懂得或證入了佛法。而只能說是理解或了解了佛法。這個理解和了解的程度,是要與修者自身的種性及因緣業力劃等號的。往往同一句話有時有人一聽就懂,有人聽幾遍都不會不懂。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一句話,被業所牽!一旦見性開悟就意味著由「解」向「證」也就是由理解向實相上轉移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見性開悟,也只能說是見到了道體上的空性。什麼是道體?道體就是本源,是根本的源泉。什麼是根本的源泉?就是宇宙萬有。這個宇宙萬有就是明心見性要見的那個真如佛性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實相般若。換句話說,實相般若就是道體上的空性。只有找到、證得了這個空性,才能認識什麼是自己生命的本源!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這個本源。《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金剛」意喻無堅不摧。「般若」意喻大智慧。「波羅密」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幹什麼?到彼岸離苦得樂!希望諸位能在《金剛經》的洗禮沐浴下,獲得大利益、大加持、大智慧、大自在!願智慧如海,與法界眾生同在!什麼是凡夫心?凡夫之心就是分別心!以這樣的心來聽經是不會有收穫的。這一點修者必需弄明白,然後放下自我,以無我的恭敬心來聽經的話,你們看看和以往會有什麼區別,那個收穫一定是非常大的。佛,要求弟子們擴大心量,不能只求自己解脫。也就是不能只求自救,因為只求自我的解脫,只求自救,這樣的「修行」太狹隘了。佛,要求大家應當以平等普度為目的。以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利益,以眾生利益為已任。要這樣的去修行,也只有這樣的修行才能夠擴展自我的胸懷。只有自我的胸懷擴展了,才能真正的無條件的去為他人做什麼,才能最後達到利他、利已的目地。從什麼是「苦集滅道」入首,並由懂得「苦集滅道」開始發心,然後由發心為了利益他人而勤修佛道,只有這樣才能最後究竟解脫我們自己。就是說你要先為別人,最後才能解脫自己。什麼是初發心的菩薩?就是從小乘步入為大乘的覺悟者。有些人經常問我:「為什麼我還不覺悟呢?」那麼我要問你覺悟了要幹什麼呢?即便是「悟」,也只能說你是體悟了當下而已,是「實踐」實相般若的開始,是真正修行的起步。要知道悟後起修才是成就的開始!但是,往往有許多修行人正是在體悟當下之後,由於不好好保任,不善自珍重而退失道心的。無論輪迴何處,只要能夠將我見、我慢、我執,減低!再減低!能夠將心中的煩惱、挂念、仇恨、冤苦、嗔心放下,那怕是片刻間的放下,也將會獲得與佛「感應道交」的感受。有了金剛般若智慧接下來需要做什麼呢?無疑是為了更好的利益眾生,這是所有經典的宗旨。不為自己,只為別人。通過利益別人長養自己,最終成就無上菩提。這一點修學者一定要記住!和尚二字含有破除一切煩惱和生死,證得最終果位的意思。「比丘」,翻譯成中文就是討飯的意思,注意啊!這裡這個「討不」是指到處乞討要飯吃,而是指尋求到不生不滅的精神食糧的意思。所以才會有上乞法與佛,下乞食與一切眾生的說法。也就是上乞法與佛,下乞食與一切眾生的人叫比丘。身為出家眾乾淨、整潔、威儀、禮貌、和藹、親切、慈悲、得體。這是應該的。但不能有損比丘「表法」的形象。這一點非常重要。其結論恐怕會讓每一個追隨佛學者目瞪口呆。因為除了自己之外,這個世上我們能夠看得起誰呢?這個世上就沒有幾個讓自己看著順眼的人。這就是我們。這就是人的習性。看誰都不順眼,唯獨看自己順眼,看別人都像豆腐渣,只看自己像一朵花,有哪一個人不這樣,我們都這樣不是嗎?那麼請你們告訴我,倘若帶著這樣的心態去修行,能夠平等嗎?不,是很不平等。是不是?我們現在之所以整體修行境界(認識)上不去,就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要知道不平等的心,是無法回歸的。只有在最平等、最平凡中才能展示出非凡的偉大和佛陀的境界來。而我們是什麼呢?我們是一個個都不甘心於平凡啊。這樣又怎麼能相應於佛的境界呢?就像許許多多的修行人只在高處找出路、找境界、找解脫、找靈感、找「往生」。唉!這樣的找法,怎麼又能找到呢?那真是世人都想成仙佛,卻不知「仙佛」成就在世間啊!這一段對佛陀日常生活的敘述實在是勝過千言萬語啊!如果我們能夠時常拿它以身作則的比一下,如果能夠常常拿這一段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相對比,你就會找出自己的不足。只有這樣才不辜負佛老人家的一片苦心,才能報「佛恩」啊!尊者出家前是印度的首富。雖然富有,但是他卻特別同情貧苦的人。正因如此,所以他所收的弟子都是窮苦的人。他所化緣的處所也都是貧民區。每當問起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時,他說:我要給那些窮苦的沒有「福報」的人去增福,好讓他們來世生活的富裕。而佛陀的另一個弟子。具有「談空第一」的須菩提,卻恰恰和他相反,他特別喜歡到富貴人家去乞食化緣。他也有他的說法,他說:「這些富貴人啊,不知惜福。所以要替他們下一生積些福報。免得他們來生沒飯吃」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佛陀為大家規定了沿街挨門挨戶乞討的戒律。他要求弟子們要挨家乞食。不分窮富。以視平等佛說,說什麼呢?他說:「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稀有世尊」,這四個字,是對佛陀的讚歎和尊稱。如來是統稱,確切的說是所有佛的統稱,是對成道、成佛者的統稱正如《金剛經》所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是不生不滅,無喜無憂,一切平等,永遠存在,不動也不靜的。換句話說,他永遠在這裡,無論生與死,只要你堅信不疑,他永遠都會伴隨著你,無論上天還是入地。這樣講能懂嗎?(記得有句話叫做「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就是說人死的時候金錢、名譽、地位什麼也帶不走,只有你的業會跟著你。其實這裡還要再加上一句話,那就是與業力共存著的還有智慧!請大家看一看「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就非常清楚明白了。其實我們那個所謂的能懂也只是理上的懂啊!否則,怎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去心外求法呢?這就說明許多人真的是不懂啊!儘管佛說心外求法實屬外道。可是人們還是一個勁的向外求,為什麼要向外去求呢?因為找不到向內的路途。找不到!自然就會「盲修瞎練、狐疑不定的向心外去求」!所以說,那些「盲修瞎練」的修行人比不修者更可憐。不要以為那心外求法的不是自己哦。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緊緊地抓住自己執著與己見不肯放卻的同時,又在向心外去求啊?豈不知我們的這種執著與固執其實就是和自己過不去。確切的說是和自己的解脫、超越、成就過不去!僅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許多修行人無可避免的進入了一個、一心想解脫但永遠也解脫不了的盲區。只是自以為最虔誠、最真修的我們被無明帶動著偏離了佛道誤入了「邪知邪見」而不自知!「菩薩」指覺悟者,確切地說,菩薩的全名應該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菩提薩埵」是梵文,釋成中文就是覺悟有情,簡譯成菩薩。我們現在知道了菩薩就是「菩提薩埵」。「菩提薩埵」就是覺悟有情。那麼為什麼要覺悟和成就呢?因為覺悟是為開佛知見。也就是與佛相融。所以僅「悟」是不夠的。悟。只是修行的開始。確切的說,悟。是實踐佛法的開始。正因如此,正因「悟」,對每一個修學佛法者來說都非常重要。覺悟。是成佛的第一步。是實踐菩薩行的開始。是通向無我的橋樑。無我,就是佛的境界。你們不是都想成佛嗎?告訴大家。要想成佛你首先必須覺悟。只有覺悟才能「開佛知見」。因此,不覺不悟不無我。是永遠也無法成就無上菩提的。一句話:心甘情願做白痴。覺悟的人必須去行菩薩行!菩薩行就是「利益有情!」什麼是利益有情啊?就是只講付出不講回報。就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利益,就是為人民服務不講條件。換句話說,只要是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在利益有情。「行持菩薩行」就是在覺悟有情。菩薩行的宗旨是什麼?就是心甘情願自動化的去為人民服務,懂不懂!好難啊是不是?放得下不難。不難嗎?看不破很難。到底難不難?這需要每一個大乘修行者、去親自做了才知道。沒有體會,沒有實證,是永遠行不了大乘菩薩行的。換句話說,沒有體會,沒有親證是永遠行不了大乘船,走不了大乘路,得不了大乘果的。佛,(如來)是無我者!菩薩,是利益有情者!好!下面讓我們看看什麼是:「善護念。」善,在這裡就是好好的「關照」看好自己。看好什麼?看好那顆覺悟的心,看好自己這頭牛不要到人家的麥地里去。也就是「善護念」,護念什麼呢?護念自己的思想,護念自己的念頭。「善護念」就是好好的照顧著自己的思想,念頭,意識,心念,念法。注意啊!這個念法才是念佛的念法啊!這個「善護念,」好理解,但如何才能做到「善護念?」可以說做到「善護念」很難。我時常聽一些人這樣說:修行就是要時時「關照」自己這顆心。我呀,現在時時刻刻都能看好自己這顆心。等等。現在我要問的是什麼是關照?你在怎樣的關照自己?能關照的住嗎?有的人或許會說,我念佛,持咒,照著佛說的去做,這就叫關照。那麼我還要問一句,在這樣做的同時你覺得「關照」住自己了嗎?似乎答案還是關照不住。為什麼?為什麼照不住?難道說「善護念』這三個字有問題嗎?否則為什麼照不住?告訴大家,關鍵的關鍵就在於你言行不一致啊!換句話說,我們只是把「關照」二字放在了嘴上。是用嘴在關照而不是行為上的做到。什麼意思啊?就是嘴上關照常喊,行為上的關照不做。再換句話說,關照自己只用嘴,關照別人才用心。所以你永遠照不住自己啊!更為可笑的是這些人竟然把這種行為叫做加持。說在寺里做事做活不覺得累,是因為有佛菩薩在加持等等。結果鬧得家裡孩子大人都跟著增煩惱。如果我們這樣的處理事情,這樣的生活和修行那就不叫「善護念」了,而應該叫「善護煩了。」不是嗎?用真實的行、住、坐、卧為我們現身說法啊!原來佛陀老人家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哪怕是日用生活中的繁瑣小事也是在為我們表法做示範啊!示範什麼呢?示範平凡中最深的般若道理啊!原來「善護念」不是嘴上高喊的啊!展示什麼是真正的「善護念」啊!「善護念」就是少說多做懂嗎?善護念,」就是護念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取相。不取人相、法相,非法相。人人都想成佛,人人都能成佛,你只要做到了「善護念」就一定能成!因為「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陀成就圓滿的先決條件。《金剛經》的重點就是「善護念」!「善護念」什麼呢?「善護念」這顆心脫離煩惱、念念清靜!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什麼是「善護念」?就是心甘情願沒有條件的去付出。告訴大家,其實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在這一生步入解脫。至於你是否能夠解脫,關鍵的關鍵是要看你自己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只想依靠佛力加倍的位置上,你永遠不可能成就。修行是分等級的啊!你是想當一等一的解脫者呢?還是想當最後一等的呢?想當一等一的,告訴你,一等一就是衝鋒陷陣跑在最前沿的人,就是為了利益別人而不為自己的人,也就是能夠解脫成就自我的人,如果你想做這樣的人,告訴你肯定會很難。而我身邊全是這樣的人,你說事多不多,難不難,這就是答案。你們要你們完全可以選擇去當去做那個坐享其福的人,但那樣的人你只能是最未等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簡稱為無上,「三」,是正,正知、正見的正。「藐」是平等。「菩提」是覺悟。這句話連起來,就是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呢?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就是佛的心。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就是發了要成佛的心。發成佛的心幹什麼?發成佛的心要上求佛道下度眾生啊!注意啊!這個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啊!懂嗎?對於初發菩提心的人應該如何使他們保持而不退呢?也就是云何應住?另一種就是為程度比較高的人請求開釋,開釋什麼呢?開釋對那些發了無上菩提心也就是了知了空性而覺悟的人向這些人,如何使之安住而不動搖呢?須菩提認為發了無上菩提心之後,之所以還會退失,之所以還會動搖,都是妄想心在作祟,即便你已是覺悟的者,如果放任自流、妄想四起也會被習氣所轉,而且怎麼轉的都不知道。所以能否降伏其心對於一個覺悟者來說更為顯得重要!至於那些有善根有佛緣的眾生,沒念佛時想念佛,念了佛後想覺悟,而真的覺悟了之後,由於不能降伏其心又退回去走老路就更不難理解了。因此,降伏其心對於每一個成就無上佛道的生命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有關這一點,我想每一個經歷過佛法實相冶煉的人。都會有切身體會的。佛說:「說法四十九年一字沒說」!注意:「一字沒說」和「無字真經」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而在這裡佛陀只說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後就不再說話了。諸位!佛陀這是在傳授我們上乘的法要啊!他老人家這是在用「行體」語言告訴我們。「就是這樣住,這樣降伏其心啊!」 佛陀老人家說完這幾句話不再說的這種行為舉止就是安心的「無上」法要。是在告訴我們安心及降伏其心的方法就是這個樣子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無論是誰,當你求道的一念發起的時,你的心已經安住與降伏了。這樣說聽懂嗎?所以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換句話說當你心中充滿了只為別人不為自己、只心甘情願的利益別人、甚至於連「只利益」別人這樣的想法都成了自動化般的該做就做,做完即完的一種自然形式時,這時你的心就已經安住已經被降伏了。摩訶薩就是大菩薩,連起來就是所有大菩薩們。佛在《金剛經》中說,如來為發大乘者說了這個金剛法門;為發「無上普提心」者說了這個金剛法門;所以此摩訶薩中的大菩薩,是指那些發大乘心、也就是發「最上乘心」的人而言的。大乘是什麼?大乘就是大車。是載著眾生奔向解脫的大船。但只要你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必須要發「無上普提心」,就必須行菩薩行。否則不能證得!大乘,不是你說你是大乘你就是大乘。大乘是需要做和行的。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說大乘就要這樣去修,就要這樣降服其心。怎麼去修怎麼降伏其心啊?佛所說的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其實就是無我的境界。就是說你要通過發普提心,行菩薩行來證得這個無我的境界,才能降伏其心!這就是答案。也不管你吃的是什麼?不管葷腥還是穀物,你既然吃了。你就應該升起慚愧和內疚的心來,即便你食用的是素食,你也應該為吃這些素食而生慚愧心。就如同佛告訴須菩提,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事一樣的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想成佛,想降服其心嗎?想!告訴你。就是這樣降伏。就在這裡呀!懂了么?不在天邊不在外面,就在你這裡啊!都自稱是我的學生,都說在幫我。既然是我的學生,若真的想幫我,你們就應該做到真實不虛的去為眾生服務,而做到更好的為眾生服務的前提和首要條件是,如何提高你們自己。第一、去除自己的人我見。二、消除貪嗔痴慢疑。三、速消舊業。而不是做這些住相的事情。譬如:什麼紙像不如瓷像,瓷像不如銅像了等等。經聽了不少,七也打了。自我也有所體悟。為什麼到如今你們還給我玩這些皮毛都不沾的東西。那麼請問:你們誰能告訴我,什麼是修行?難道只有吃完了飯去誦經,讀了經去念咒念完咒,就去跑寺廟,到了寺廟開始學敲打念唱,然後什麼五戒、八戒、菩薩戒,這戒、那戒、然後把自己戒的一個個都不食人間煙火似的。那才叫修行嗎?佛陀老人家以親身經歷給你們留下了那麼寶貴的修行參考,你不要。卻偏偏要去玩宗教的拜拜,那些東西能使你們解脫嗎?佛陀老人家慈悲、憐惜的、關懷每一位向佛、向法、向道的生命。因此充滿愛的把他的法義通過代言人一生又一生的留傳到這個人世間。可是你們一個個口口聲聲、千求萬呼的要求正法。然,真的正法擺在你們面前時,你們卻一個個被業所牽的、疑心重重的棄正法於不顧。你們真的讓他老人家傷心、流淚,嘆息啊。你們這哪裡是在修行?你們這是是在往他老人家心上捅刀子懂嗎?我們在上面談到了有色無色的眾生。現在讓我們來敘一敘有想無想的眾生。有想,顧名思義就是有思想有感覺的眾生。無想,就是沒有思想感覺的眾生。非有想,非無想,什麼是非有想,非無想呢?這是一種境界。迦舍佛「末法時代的一位比丘。坐在那裡和死人差不多但是又沒有死,因為你摸摸他的脈搏還在跳,只是什麼也不想的入定者。這種什麼也不想的境界就是非有想非無想的境界。注意啊!即便到了非有想非無想的境界,依然是不能解脫不能證悟的。為什麼?因為佛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不是神通的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佛法和其它宗教不同所在便是:佛法不是功夫、不是神通,而是智慧的成就。那麼什麼是智慧的成就呢?那就是性命雙修,悲智雙蘊。成就了智慧幹什麼?注意啊,我皆令入「無餘涅磐而滅度之」。換句話說就是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利益。這是成就後的目的。是的,佛的願力就是不為自己、只為眾生。你發心學佛,自然也應做到學佛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你說我做不到,做不到你就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大乘願力者。做不到你所謂的學佛就是在喊空話。有人把他譯成寂滅。有人把他譯成圓寂等等。其實「涅磐」只是一種境界,確切的說是佛陀的境界。請問諸位誰能具體的把佛陀的境界展現出來呢?很難是不是?可是譯經又不能說遇到難的、譯解不了的就跳過去。這是不可能的。無奈之下,還得尋求一個比較接近的,能夠盡量表達的辭彙來表達它。我覺得如果非要這樣做不可的話,還是「清靜無我」更為貼切一些。因為清靜無我就是菩提,清靜無我就是菩提心。而佛陀正是發無上菩提心者,也就是具足了清靜無我與涅磐境界的人。我們懂得了涅磐是清靜無我的、也就是無生無滅、常樂我靜的境界。那麼什麼是有餘涅磐和無餘涅磐呢?說白了這個有餘涅磐和無餘涅磐依然是境界。換句話說涅磐分為有餘和無餘兩種。什麼是有餘?余什麼?告訴大家:有餘涅磐就是羅漢境界的涅磐。為什麼說羅漢是有餘涅磐呢?羅漢還「余」什麼呢?就是那以絲絲習氣毛病啊!正如那個「迦舍佛「時期的入定羅漢,儘管羅漢一定能夠定上百千年,但是等他轉世輪迴投胎時,習氣毛病就都來了,所以又是功名、又是富貴、又是美女、又是香車的都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舊習未去啊!無「余涅磐」是佛的境界。令入「無餘涅磐而滅度之」,說白了就是佛陀老人家在教給我們一個成就自我的無上大法門啊!什麼無上大法門呢?就是發大願!發無上普提得大願!我們大家一定要記住:學佛你必須要有願力,修大乘佛法就更加要有願力。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如果沒有願力,沒有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滅度者的願力,學佛是不會成就的。切記!切記啊!「涅磐」不是死啊!「涅磐」是無生無死的。圓滿的寂滅也就是圓滿的清靜。這是很徹底的佛境界。告訴大家,只要出家人死了就說圓寂了這個論點是錯誤的。「圓寂」、「涅磐」不是死。圓寂和「涅磐」是成就無數無量無邊眾生而無眾生得滅度者的一種境界。所以不要誰死了你都說是圓寂了。所以緊接著下邊一句,就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陀老人家教化、救度了無數無量無邊的眾生,但心中卻沒有絲毫的眾生是由我教化、我救度的這樣的一點點的想法。你們看這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無我的境界!說佛老人家親傳了我們一個無上大法門,這個大法門也就是成就「無餘涅磐」的捷徑。這個捷徑是什麼呢?那就是發願呢。發什麼樣的願呢?「度一切眾生,使他們解脫痛苦與煩惱的願。」 不要一說發願,你就成了度者,眾生就成了被度者。一定要記住,這個被度者還包括你自己的啦。所以你要努力、要精進、要付出、要貢獻、要持咒、要消業、要有為了一切眾生利益而利益的願。為的是提高你自己。不要以為度,只是度別人而不度你自己噢,這是其一。然後接著佛陀老人家又教給我們一個成就「無餘涅磐」的大法門。什麼大法,無我大法。什麼是無我大法呢?那就是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說你不僅要有願力,還要有做了一切利於眾生的事,而沒有一點點我為眾生做了什麼好事的這樣念頭。換句話說你倘若能夠做到做了好事不留名,幫助了別人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功德可言。該做就做,做完便過。不計報酬、不求回報,做了就是做了。你倘若能做到這一點,你就能夠成就「無餘涅磐」了。你們說佛法難,還是不難?看的破、放的下,一點也不難。但真的做到了看破、放下,又真的很難啊。為什麼說很難呢?因為諸位真的放不下啊。所以說難。想要一生成就的大法門,有啊!但是沒有付出、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就想成就的法門普天之下不存在啊。難嗎?很難!難嗎?不難!為什麼?啪!放下即是啊!只是你不懂啊。只怨你心太疑惑!懂嗎?何以故?什麼原因會這樣呢?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說須菩提啊,如果一個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人,心裡還裝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話,那麼他就不是菩薩。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大乘的菩薩是無我而無相的。無相的菩薩是什麼樣子呢?告訴大家,一個大乘願力的菩薩,應該是救盡天下蒼生,而卻又沒有做任何救盡蒼生的念與想。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對於他來說,救人、利生、為人民服務是本份中應該做的事情,就如同為自己做事情一樣。是不講條件的、不擺功、不講姿態。做過即過。假使一個走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人,在行使利他救人的過程中,還存有利人、救人、度人的念,那麼他就已經不在菩薩道上了。這樣說能懂嗎?譬如有些人,自己都難保,卻沖著別人喊:唉呀!誰誰入魔了、誰誰修邪了,好可憐啊!我得去救救他們去啊!別人我可管不了,但某某人我不能不管,我們關係深厚呀等等。彷彿你比人家強多少似的。告訴你,強不強不在嘴上。強不強在你的行為、德行上。這就是我們成就不了的弊端和主要原因所在。自私!一個還有分別和自私的人又怎麼能夠做得到完全徹底的捨去呢?這也正是我們和大乘菩薩們的區別所在啊!區別在哪裡啊?大乘菩薩們是在行、在做、在無私的付出和奉獻,而我們則是用嘴、用眼、用相,把道理講給別人聽。換句話說就是讓人家去行,而我們自己卻不去做。所以一個個才成了道理上懂得多,行為上卻做不到的假行者。因為修行、追隨佛學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在道理上懂得之後,行為上也真正的能夠做的到。做的到什麼呢?做的到無我的去為人民服務。大家要知道,理上好明白,但真實的去做,是很難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有相,而且「四相具足」。碰碰哪一相,都鑽心的疼。不是嗎?說我說的和經文中說的不一樣。但是他卻不知,佛陀在《妙法蓮花經》中說:一切智者要以譬喻得解,就是要用這個時代所能聽懂的語言、例子來做比較。就如同你偏偏非要和美國人講早餐吃煎餅裹大蔥一樣,他們一定覺得費解。不是嗎?我們許多人嘴上說著我對佛法如何的護持,我對老師如何的好,我做了多少好事。但又不求回報等等。道理上比誰都懂。但倘若讓他幾個月或幾年如一日的都這樣去做的話,於此同時大家都不要發表一點點看法,倘若這樣時間一長。他心裡准犯嘀咕,准有委屈和不滿。嘀咕、委屈和不滿什麼呢?譬如,我給老師買的、送的、我給師這,給師那,我供養他那麼多的東西,怎麼他就對我一點反應都沒有呢?再譬如,我這麼大年歲了,比他大多了,整天給他做這、給他弄那,我整天侍奉他,說實話,我對我的爹媽都沒這樣好過,對他我什麼都肯干,可是他不僅不表揚我,還整天給我臉子看。於是就日久生怨:唉,我對他再好也沒用,還是算了吧。由此而灰心、而退道、而遠離。這樣的人不是沒有啊。還有的人心想:都說誰修的好,但一接觸卻發現他和普通人也沒有什麼區別。生活上也有這樣或那樣的習氣毛病。甚至有的地方還不如我等等,於是就心生不敬,由不敬而成為對其呼三喚四起來。卻不知這正是在增長自我的慢心、斷送自我的慧命啊!要知道你做的,他能做。而他做的你卻做不來啊!那種損失你是永遠無法彌補的。為什麼?因為你所影響的不是一個他,你所影響的是眾望所歸懂嗎?你們看看這個相、這個我、有多害人。這個相、這個我,有多可怕。最最可怕的是,我們深陷其中被自我所轉而自身不知啊!懂嗎?我的諸位。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0
頂閱讀(7)┊評論(0)┊收藏(0)┊轉載原文 ┊頂▼┊列印┊舉報已投稿到:
圈子前一篇:[轉載]金剛經淺解2後一篇:[轉載]上師最新開示---2011.1.10
推薦閱讀: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多識仁波切)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明.永樂皇帝)
※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八集之三
※.《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中卷:總釋經題——第一部分:釋經題:第三篇:依五重釋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