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分離主義日盛,中國該如何應對?

鴻觀察

港台分離主義日盛,中國該如何應對?

文| 鴻觀察 張洪平

最近有兩件事引起了我的關注。一是香港本地學生與大陸留學生之間的衝突,緣起本土學生排斥、甚至侮辱大陸學生;二是台灣政府主導的修訂教科書事件,希望減少甚至完全去除文言文(但沒能通過立法),結合之前的將少數民族語言納入官方語言,稀釋「國語」重要性一事,台灣的「去中國化」圖謀昭然若揭。兩件事雖然看似扯不上什麼關係,但我認為都有著內在的相似成因,所以今天一起聊一聊。

兩起事件的共同點就是,其核心都是「遠離大陸」,否認彼此之間的傳承與聯繫。無論是香港學生的排斥大陸學生和熱衷討論獨立、民主改革,還是台灣的教材「去中國化」、稀釋」國語「地位,都有一個內核,就是要和中國大陸「劃清界限」。藉助在你我之間划下一條清晰的分界線,來標示出彼此,強調「不同點」,淡化「相同點」。

往大了說,這是分離主義分裂中國的野心,但僅僅如此不能解釋為什麼在港台有眾多支持者。罵其沒良心或者低素質固然快意恩仇,但沒罵到點上,我們要深看一層。香港年輕學生群體,他們本應是最具知識,最具全球視野的,為什麼反倒有這麼多人「獻身」?支持不合理不合法而且不可能的妄想呢?再看台灣,民進黨政府屬於偏「綠」的台獨派,執行分離主義是其一貫的綱領,但為什麼此時要選擇打「文化牌」呢?

我的想法是,原本支撐「香港人」「台灣人」的自尊心正在塌陷,過去維持其高高在上俯瞰大陸人的那種心理優越感正在喪失,所以原先保有優越感的人群,必須通過其他手段來彌補這種心理上的空缺。

核心其實還是經濟實力、經濟地位的此消彼長。中國大陸日益強大的國力、經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對比香港、台灣地區停滯的經濟,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陸與港台的差距正越來越小,甚至可能超越。

此消彼長之下,「台灣人」「香港人」的優越感就會瓦解,小團體的內部認同感就會崩潰,作為一個自治個體遊離於中華文化圈邊緣的「張力」就會消逝。最終大而化之,分久必合,被淹沒在中華文化的大海里。

原本的優越感逐漸消逝,同時某些方面還產生了「自卑」的情緒。固化的社會階層,無望的未來,年輕人精神空虛。那些曾經打造了港台輝煌時代的先驅們,正成為社會階層的「盤踞者」,把持著資源,同時也讓年輕人更難向社會上層攀升。台灣由於特殊的國際環境,無論是營商環境還是文化環境,都天然帶有封閉性。香港高昂的房價讓人望而卻步,「土地出讓金」曾是香港政府推動城市發展的財政來源,但也越來越成為香港階層流動性頭上的「金箍」。

與其被比較、然後受傷害,不如一開始就不去比較。所以轉移視線,尋找自我,示威的香港學生把自己想像成「為民請命」的悲劇英雄,陷入虛幻的錯覺之中。

人多多少少都有「自戀」情緒的,但當外部環境不給你自戀的空間,傷害了你的自尊,人都會產生後退的情緒,退到一個「小國寡民」的角落,搞「孤芳自賞」。

由於喪失了對大陸人居高臨下的心理優越感,又被反華反政府勢力煽動,最後成為製造中國內部矛盾的道具與借口。「遙控者」並不關心「被遙控者」的前途與命運,只要當下可利用即可,用過之後就會棄之如敝履。至於他們未來幾十年的人生會受怎樣的影響,能不能找到一份正常的工作,沒有人會關心,除了他們的家人。

台灣的問題也是類似的。「以武拒統」無異於以卵擊石,同時經濟層面又越來越依靠大陸市場,搞實質性的「獨立」的經濟、政治代價越來越高,甚至得不償失。所以只能「曲線救國」,寄希望於強調「台灣人」的身份認同,激發台灣人民的「愛台」熱情,來抵禦與大陸更親密的趨勢。但結果只會是螳臂當車,玩火自焚。

歷史的大趨勢不可阻擋,中國的復興與崛起之勢,浩浩蕩蕩撲面而來。這個過程當然不會一帆風順,必然會有很多的障礙需要去克服與翻越,也會有舊的利益格局受益者來阻擋和拖延你的前進,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如何繞開這些陷阱,甩開這些搗亂的,是我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需要一直面對和思考的。

具體到香港和台灣,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去和他們講道理。「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方面,我們要堅決守好底線,絕不允許公開地宣傳、叫囂和實行「獨立」;另一方面,我們要堅定地發展自身;同時始終還要抱一種開放的態度歡迎港台與大陸的友好與融合,讓內部新增更多受益於中國更強大的群體,轉化、覆蓋掉持敵視態度的內部群體。只有你強大了,說話的底氣才能更足,阻礙、搗亂、拖後腿的人才會知難而退,內部的反對勢力才會更願意合作而非對抗。

9月開學,和4200位同學一起鴻觀經濟潛流

推薦閱讀:

余文唐:因應立案登記制:「雙重分流」與「審輔分離」
那些難以言喻的分離,那個我不舍的你
人和人之間真的是分離的嗎?
孫樹椿治療孕產婦恥骨聯合分離症經驗談
蒙氏與獨立 | 人生,我們註定是要漂萍離散的

TAG:中國 | 港台 | 分離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