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之八十八:江蘇興化鄭板橋——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揚州八怪」領銜人物。
鄭板橋出身寒微,幼喪母,由乳母撫養。少年聰穎,隨其父學。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曾任范縣(今屬河南)、濰縣(今屬山東)知縣,為政清廉,關心民瘼,頗有政聲。去官後定居揚州,以書畫為生。
鄭板橋善詩,工書畫,且能熔於一爐,時稱「鄭燮三絕」。他擅畫蘭、竹、石等,尤以蘭、竹著稱;書法在楷、隸之間,以畫法作書,筆法縱橫錯落,整整斜斜,人稱「亂石鋪街」,自稱「六分半書」(後人稱「板橋體」);詩、詞、道情、書札等皆有獨特風格,為文主張「理必歸於聖賢,文必切於日用」。著有《鄭板橋集》。
鄭板橋故居
鄭板橋故居,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東城外鄭家巷7-8號。坐北朝南,前後兩進,有正屋3間,朝北南屋3間,另有門樓、小書齋、廚房各一間。故居面積不大,修竹數竿,石筍數尺,庭院清幽,寧靜簡樸,充分體現了鄭板橋所寫「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故居最初為土坯茅屋,後為便於保護,改為磚瓦結構。鄭板橋在此度過青少年時代,直至乾隆元年(1736年)44歲中進士,才從這裡走出家門。故居內陳列有鄭板橋生活用具、相關書畫作品和研究資料等,堂屋條台上立有古銅色鄭板橋全身塑像。
鄭板橋家書
鄭板橋在外應試、遊學、為官期間,不忘對家鄉的思念,對家人的囑託,對子女的教育,寫下了許多家書,後精選十六篇付梓成《鄭板橋家書》。
鄭板橋家書的受方主要是鄭板橋的堂弟鄭墨。鄭板橋無同胞兄弟,與鄭墨感情深厚,他在外做官時,家中事務大多由鄭墨照應,所以他對家人和幼子的訓誨大都是通過給鄭墨寫家書進行的。這些家書的內容涉及讀書治學、人品修養、家庭教育等方面,情真意切,讀來如話家常,誠如板橋所言「十六通家書,絕不談天說地,而日用家常,頗有言近旨遠之處」。家書中,板橋教育兄弟要與人為善,孩子要平等友愛,家人要遵紀守法……殷殷之情,溢於言表。而其中所包含的讀書治學見解、持身處世經驗等,更是給予後人很多啟迪和教益。無怪乎有人評價:(板橋)十六通家書,皆世間不可磨滅之文字。
●視頻腳本
鄭板橋:暖老溫貧 家書流芳
水鄉興化
「臣家江淮間,蝦螺魚藕鄉」,這是鄭板橋眼裡的水鄉興化,一片多情而又充滿著文字馨香的土地。千垛油菜、水上森林、萬畝荷塘,水墨般地蕩漾在時光的記憶里。詩書畫大家、著名廉吏鄭板橋就出生並生活在這裡,直至乾隆元年(1736年)44歲中進士,才離開興化,晚年辭官又回歸故里。在興化市中心的四牌樓上,歷代朝廷旌表的47塊牌匾中,有一塊叫「才步七子」,就是頒給鄭板橋的。
鄭板橋(1693-1765年),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年幼時,生母汪氏、後母郝氏相繼病逝,由淳樸善良的乳母費氏照料長大。母親的言傳身教,父親鄭立庵和師父陸種園的教誨,對板橋品性的養成和才華的積澱產生了重要影響。
後來,鄭氏家道中落,困窘落魄。父親、師父相繼去世,繼而,幼子早夭、髮妻亡故。但是倔強的鄭板橋,克服了命運加之於身的種種慘痛,活出了自己的腔調與風骨。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載征途發達遲。「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一路艱難走來,板橋從未放棄「立功天地,字養生民」的理想。乾隆七年(1742年),鄭板橋才做了范縣(今屬河南省)縣令,那一年,他已經五十歲。在任上,他體察民情,予民休息,政績斐然。後來他調任濰縣(今屬山東省),受命於危難之時,救民於水火之中。直到今天,濰縣百姓還深深地懷念著他。
鄭板橋《竹石圖》
鄭板橋不僅是良臣廉吏,還是一位傑出藝術家,世稱「詩書畫三絕」。他擅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可見其品格之高潔。在書法上,他獨創「六分半體」,自成一家。他的詩作清新自然,直抒胸臆,表達著他自由樸素的思想。
作為著名書畫家流派「揚州八怪」之一,板橋的作品聲名遠揚,為文人雅士和普通老百姓所喜歡,他「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的人生哲學深入人心,關於他的很多民間故事,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
板橋僅任過兩縣縣令,為官不長,但卻留下了清正廉潔、愛民如子的好官聲。
鄭板橋後人、上海書畫研究院院長 鄭炎風:
鄭板橋為官清正廉潔,不謀私利。他曾有文寫道:「宦貧何畏,宦富可惴」、「吾既不貪,爾亦無恚」。有一年,鄭氏族親中有人想進衙門供職,修書一封給鄭板橋,鄭板橋沉思良久,提筆寫道:「豈能為私人謀枝棲?」由此可見板橋的廉潔自守。
板橋為官關心民間疾苦,時刻為百姓著想。「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首創作於濰縣知縣任上的詩,充分反映了他的愛民之心和勤政之意。
板橋在任濰縣知縣時,趕上百年未遇的大饑荒。濰縣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板橋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毅然決定開倉放糧。但按照清代律令,凡動用官倉里的糧食,必須有朝廷批文。板橋說:「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遣,我任之!」擲地有聲的話語,體現了鄭板橋為官勇於擔當、敢於負責的可貴精神。
鄭板橋辭官回鄉時,「百姓遮道挽留」,走後「家家畫像以祀」。為民請命,不畏權貴,終換得百姓真心。對懷揣民本思想的板橋來說,不求官有多大,但得百姓銘記便是最大的福澤。
板橋在外為官期間,不忘對家鄉的思念,對家人的囑託,對子女的教育,留下了影響深遠的《鄭板橋家書》,內容涉及讀書治學、人品修養、家庭教育等,情真意切,讀來如話家常,誠如板橋所言「十六通家書,絕不談天說地,而日用家常,頗有言近旨遠之處」。其中,關於持身處世、教育子女等方面的做法,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板橋樂於助人,每遇別人有困難時,往往慷慨解囊,所得俸祿「隨手散盡,愛人故也」。在寫給弟弟的信中,他說「汝持俸錢南歸,可挨家比戶,逐一散給」,還特別關照弟弟要尋訪一個「無父無母孤兒」,好生資助。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毛佩琦:
他可以把自己的俸錢捐出來,可以穿著草鞋去走訪,出行可以不坐轎子,讓人打一個燈籠,上面寫著「板橋」二字,不講排場,不講享樂,不搜刮民財,可以說是一個難得的清官。他後來以賣畫謀生時,常常在畫作上蓋一方印,叫「七品官印」。是他留戀官場嗎?不是,他留戀的是那一段為百姓做事的時期。
鄭板橋的善良不僅體現在幫助別人、體恤別人上,還體現在對天地萬物的關愛上。他「平生最不喜籠中養鳥」,也反對孩子們用線拴住蜻蜓、螃蟹逗玩,因為「萬物都是天地所生」,應該「體天地之心以為心」,善待萬物。
江蘇省泰州市文聯主席 劉仁前:
現代社會,我們強調融合發展、和諧發展,倡導保護生態環境。從板橋先生的思想當中,應該能夠得到有益的啟迪。
鄭板橋《難得糊塗》
鄭板橋一生命運坎坷,但面對挫折、苦難之時,卻十分淡然,他教誨後人,要用「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的心態來化解自己人生中的痛苦與糾結,辯證地看待「糊塗」和「吃虧」。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毛佩琦:
這是一個讀書人的擔當。中國的讀書人講究「修齊治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讀書不是為了黃金屋,不是為了千鍾粟,不是為了顏如玉,是「修齊治平」,是為了治理國家,安定天下,讓百姓得到幸福。這不是吃虧,這是最大的福澤。所以他每一個舉動言行,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首先考慮百姓的利益。
鄭板橋貌似疏狂,內行實則醇謹。他在家書中曾說,「天寒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可見他內心的柔軟與細膩。
他寫信囑咐弟弟,對「貧家之子,寡婦之兒」等弱勢群體,要傾注一份愛心。如果有人沒有錢買筆買紙,「當察其故而無意中與之」。這「無意」二字,便體現了板橋的良苦用心。不是居高臨下地施捨,而是在尊重對方人格和尊嚴的基礎上幫助別人。
他還特地在家書中吩咐:「至陰雨不能即歸,輒留飯;薄暮,以舊鞋與穿而去。」這也是非常人性化的做法。隔著幾百年光陰,於細節中積攢的溫情仍讓人動容。
板橋老年得子,甚為開心。但做過私塾先生、深諳教育之道的他,擔心在家主持家務的弟弟過於溺愛,興奮之餘仍不忘揮筆諄諄囑咐:「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
江蘇省首批名教師、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任祖鏞:
這是《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中的一段話。鄭板橋首先表明自己愛子心切的初衷,要讓孩子和他人享受同等的權利,即使是自己傭人的孩子。孩子讀書,不以中舉人、進士、做官為第一要務,首先要明白事理,做個好人。
《鄭板橋家書》是中國古代「齊家」文化的代表作,傳世以來,一直受到很高的評價。在清代,就有人評價《鄭板橋家書》「曲盡人情,多見道語」,「語語真摯,肝肺槎牙,躍然紙上」。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毛佩琦:
《鄭板橋家書》的核心,實際上是義利之辯。我們立人、立命,站立於社會,每天從事各項工作,主旨是什麼?我們不僅僅要有物質的追求,更要有「義」的追求、倫理道德的追求。雖然各個時期的倫理道德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但是捨己為人,推動社會進步,對人善良,讓社會更加和諧、大家更加親近,這些都是普遍之「義」。所以《鄭板橋家書》現在有它應有的地位。
鄭板橋故居內小院
蘭香竹影伴書聲,濃墨淡彩畫世情。不管是書畫藝術,還是為官做人,鄭板橋都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鄭板橋故里興化,鄭板橋已經成為興化人精神世界的一個標識,這種精神深深印記在血液里,為後人所傳承。
先生故居綠草如茵,翠竹青青。「板橋體」是興化人眼中最親切的字體,不管身在何方,觀其字,總有如見舊識之感;而賞其畫,吟其詩,則好似隔著三百年的時光與其對話,欣賞他的才情,感悟他對百姓的大愛與悲憫,彷彿他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鄭板橋家書摘編
周恤親鄰
設我至今不第①,又何處叫屈來?豈得以此驕倨朋友!敦②宗族,睦親姻,念故交,大數既得;其餘鄰里鄉黨,相周③相恤,汝自為之,務在金盡而止。
——摘自《范縣署中寄舍弟墨》
【注釋】
①第: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
②敦:厚待。
③周:接濟。
【譯文】
假如我沒有考取進士,又能到哪裡去叫屈?怎敢因為自己當了官就在朋友面前自高自大?我們要厚待族中親人,與親友處好關係,關心舊時朋友,大概就是這樣。至於鄰里鄉親,應當如何接濟,你就自己做主,一定要將我給你的俸銀全部用完。
暖老溫貧
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
——摘自《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
【譯文】
天寒地凍的日子裡,如果有窮親戚朋友到家裡來,要先泡一大碗炒米遞到他們手中,用一小碟醬、生薑來下飯,這都是最能溫暖老人與窮人心靈的好東西。
平等互愛
家人①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他。凡魚饗②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嬉跳躍……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
——摘自《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
【注釋】
①家人:僕人。
②饗,熟食。
【譯文】
僕人的兒女與我們家的孩子,都一樣是人,應當一般疼愛,切不可讓我的孩子去欺負他們。只要家裡有魚餅水果之類的吃食,就要平均分給他們,大家一起快樂分享……像讀書中舉人,中進士,當官,這都是小事情,第一重要的是明白事理,做個好人。
存心仁厚
若事事預留把柄,使入其羅網,無能逃脫,其窮愈速,其禍即來,其子孫即有不可問之事、不可測之憂。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直是算盡自家耳!
——摘自《雍正十年杭州韜光庵中寄舍弟墨》
【譯文】
如果事事都預先留一招,讓人家往裡鑽,這樣的人將來也難逃困厄,災禍很快就會降臨,甚至會殃及子孫,使他們遇到不可推測的事情和無法提前預料的憂患。試看這世上那些會算計的,又何曾佔到了別人一點便宜,不過是把自己算個乾淨罷了。
與人為善
以人為可愛,而我亦可愛矣;以人為可惡,而我亦可惡矣。東坡一生覺得世上沒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處。愚兄平生謾罵無禮,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長,一行一言之美,未嘗不嘖嘖稱道。
——摘自《淮安舟中寄舍弟墨》
【譯文】
一個人如果喜歡別人,那麼他也會被人喜歡;一個人如果討厭別人,那麼他也會被人討厭。蘇東坡一生都覺得世上沒有不好的人,這是他最大的優點。我平素輕狂無禮, 隨意謾罵別人,但是對別人的才華和技能,哪怕一點點兒,我都會讚不絕口;對別人所做的一件小事或一句美言,我都會稱道的。
鄭板橋故居·小書齋
●專家觀點
毛佩琦:「糊塗」板橋 「吃虧」為官
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有八個字廣為流傳:「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糊塗何以難得?吃虧了,福從何來?看似矛盾的筆墨背後,恰恰體現的是鄭板橋豁達開闊的人生哲學,樸素高潔的堅定人格和清正廉潔、愛民如子的好官聲。
「難得糊塗」完整地說來是:「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意思是,人要聰明難,要變成糊塗也難,裝著明白表現出糊塗來,就更難了。因為一個人要面對世間萬物,對於他所看到的東西,對他的行為舉止要有所取捨,在明白的基礎上轉向糊塗,這就是鄭板橋的境界。面對官場是非,板橋「糊塗」:拒絕同流合污、金錢往來,寧可損失官場利益,得罪官員,也要為百姓做事;面對百姓疾苦,板橋「糊塗」:私自開倉賑濟,捐出自己的俸錢幫助窮苦百姓;面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板橋「糊塗」:讓利周邊鄰里,付出愛,竭盡給予。作為一介官員,鄭板橋面對百姓的疾苦,沒有熟視無睹,而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一心為別人著想,一心為公家著想,一心為正義著想,所以他變得看起來「糊塗」,各種「吃虧」。
在乾隆前期,山東連續發生饑荒,百姓糧食奇缺。作為一個地方官,鄭板橋沒有貪圖個人的安逸,而是把自己的俸錢捐出來,穿著草鞋去走訪,出行不坐轎子,讓隨行打了一個燈籠,上面寫著「板橋」二字,不講排場,不講享樂,積極想辦法幫助百姓安家樂業。因為他深知自己不是到這兒來搜刮民財的,而是來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
後來,鄭板橋去官後,以賣畫為生時,也常常在他的畫作上留個印,叫「七品官印」。他念念不忘這個七品官,不是因為他留戀官場,恰恰是他辭去了官,留戀那一段能夠為百姓做事的時期。他作為父母官,心心念念的是怎樣給百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種情懷,不僅體現在板橋為官上,在他的畫作當中也有體現。鄭板橋畫竹子,說「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這體現的是一個讀書人的擔當。中國的讀書人講究修齊治平,讀書不是為了黃金屋,不是為了千鍾粟,不是為了顏如玉,而是為了治理國家,讓天下安定,讓老百姓得到幸福。所以他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個言行,都考慮百姓的利益,即使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到竹子的聲響,也會想到百姓的福祉。
這種民本思想、為民情懷,在鄭板橋的家書中也多有體現。由於自身有過「爨下荒涼告絕薪,門前剝啄來催債」的經歷,在范縣任上,鄭板橋剛拿到俸銀,首先想到的就是遠方的窮苦鄉親,面對家鄉方向,舉筆在家書《范縣署中寄舍弟墨》中嘆道:「可憐我東門人,取魚撈蝦,撐船結網,破屋中吃秕糠,啜麥粥……每一念及,真含淚欲落也。」這樣的句子,質樸深情,真實自然,觸動人心。他不僅在紙上感慨,還積極付之行動,自掏腰包,資助鄉鄰。再三囑咐家人道:「汝持俸錢南歸,可挨家比戶,逐一散給……」一併連姓氏、住址,各家貧苦狀況,都記得清清楚楚,一一交待俱全,道是「敦宗族,睦親姻,念故交,大數既得;其餘鄰里鄉黨,相周相恤,汝自為之,務在金盡而止」。
「糊塗」板橋,「吃虧」為官,數百年歷史變遷之後,透過薄薄的紙頁,穿過歷史的塵埃,我們仍能感受到鄭板橋的處世智慧和真摯情感,綿綿不斷地給予著我們教益和啟迪。(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毛佩琦)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農曆月份的別稱,名字簡直美到醉。
※中國傳統文化之易經玄學文化
※中國傳統十二屬相文化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與太極拳
※中國傳統文化(易醫與養生)之四—子午流注話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