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化的戰略思考

作者: 來源:新浪博客 添加日期:11年04月25日近代以來,在西方工業化和城市化浪潮的衝擊下,古老的中國開始蘇醒。由於封建專制統治腐朽不堪,統治者和國民的愚昧無知,中國內憂外患不斷,戰亂頻仍,使近代中國進一步沉淪。肇始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洋務運動的中國工業化,一直步履蹣跚。與此同時,日本卻在美國佩里將軍黑船來航事件之後,打開國門,發動了明治維新運動,進而迅速實現工業化,日本一躍成為與西方列強比肩的第一個亞洲強國。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徘徊動蕩之後,中國終於開始走上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之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以改革開放為契機,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據官方統計,中國的工業產值已經遠遠超過農業產值,城市人口已達六億,城市化率已達約45%.雖然有學者質疑城市化率被高估,有二億農民工被統計成了市民,但中國城市化率已經大大提高,卻是不爭的事實。環顧世界,城市化總是伴隨工業化而來,二者是一對孿生兄弟。農村人口持續減少,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持續降低,是城市化的顯著特徵。成熟的城市化國家,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70%以上,直接從事農業的人口甚至低於10%.按照這個標準,我國的城市化還任重道遠,發展空間極其廣闊。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世界再次將目光聚焦中國,關心中國經濟是否可以持續高速發展,或者象上世紀末的日本一樣泡沫破裂,從此一蹶不振。樂觀派如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預言中國經濟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相信中國還可以繼續以目前的速度發展三十年。悲觀派如經濟學家謝國忠,預言中國已經形成巨大的泡沫,2012年前後泡沫破裂,中國經濟將會急劇減速,失去發展的動力。學者的激辯引起官方的注意,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回應,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將來源於城鎮化,要以大規模的城鎮化創造巨大的消費需求,進而創造經濟發展的巨大空間。官方的表態又引起了學者討論的熱潮,城市化一時成為標語口號似的辭彙,炙手可熱。薄熙來在重慶率先發起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進城運動,誓言將一千萬農民轉變為城市居民,再次引起廣泛爭議。其實,以城市化帶動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個新命題。翻開《世界文明史》,相關記載真是史不絕書,這是一條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道路。城市化此時在中國引起熱議,說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時期。如何在中國實現城市化?這是當前爭論的核心。與毛澤東時代不同,城市化已是人心所向,反對城市化的論調已經失去聽眾。毛澤東首創了戶籍制度,在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城市之後,築起了一道高不可攀的城牆,將城市與農村分割,阻斷了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集中的道路,形成城鄉二元化的社會結構與管理體制。文化大革命時,毛澤東又驅趕數千萬狂熱崇拜擁護他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導演了一幕幕人間悲劇。毛澤東的政策,是反城市化,反現代化的,其結果是百業凋敝,民不聊生。推動中國的城市化,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著眼,必須破除隔絕城市和鄉村的制度屏障,拆除各種無形的城牆,打通城鄉之間人口、資本、信息自由流動的通道,打造城鄉共同發展的空間。歷史證明,中國城市化的方嚮應當由上帝的看不見的手指引,不能由政府決定。政府的戰略選擇是,逐步放開農民進入中小城鎮的戶籍限制,發展中小城鎮。我認為這是南轅北轍,無法達到快速推進城市化的目的。政府的選擇當然有其合理性,其目的在於尋求地區發展的平衡,防止人口過於集中於大城市,帶來大城市病。但這一政策忽視了基本國情,我國的工業和服務業高度集中於沿海地區特別是大城市,二億農民工的絕大部分也在這裡就業,如何讓這支大軍返鄉,可不能僅憑政府號召,須知毛澤東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此,對於已經在城市就業生活一定時間的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家庭成員,應當就地吸納為城市居民,不能再驅趕他們「上山下鄉」。何況,他們已經生存在城市,接納他們並不會加重城市負荷,失去他們城市卻可能運行失調。雖然,有人指出,歐洲的大城市也不多,小城市遍地開花,但歐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行了幾百年,逐步實現了均衡發展,中國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中國的地區和城鄉差距巨大,農村和小城鎮仍然十分落後,缺少必要的基礎設施,不具備發展現代工業和服務業的基本條件,無法解決農民的轉移就業問題,讓農民就近轉移到小城鎮,難以實現。大城市則可以發揮產業集群優勢,形成強大的人口吸納能力。因此,將城市化改為城鎮化,人為阻礙大城市發展,不是明智的選擇。戶籍制度是城市化的樊籬,必須堅決廢除。戶籍制度的鼻祖應當是西漢初年的編戶齊民制度,但漢朝的目的只是防止人民串聯造反,沒有太多的其他功能,也沒有附著什麼權利。各國都沒有戶籍制度,因為限制人民遷徙自由是嚴重的侵犯人權行為。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廢除戶籍制度會導致人口蜂擁而入,城市將人滿為患。這是違背生活常識的,純粹是杞人憂天。中國的城市為市民提供的福利沒有想像的那麼多,誘惑力沒有那麼大,城市居民中沒有或者僅有一丁點社會保障的人比比皆是。中國不是英國,單憑失業救濟金就可以過上不錯的生活。沒有在城市生存的技能而想進城乞討或者偷盜、搶劫的人,估計不會太多。何況現行的戶籍制度,並不能阻止乞丐、小偷和強盜進城。說穿了,這是政府的政治意願和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問題。土地制度是城市化最大的的絆腳石,必須堅決砸碎。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早已名存實亡,家庭經營的發展潛力已盡,中國農業經營方式已經窮途末路,奄奄一息了。我曾經在飛機上俯瞰廣袤的東北平原,就像是一件巨大的百衲衣,縱橫交錯著一塊塊補丁,不由百感交集。中國以如此原始的耕作方式生產,難怪需要九億農民,我們的農業又如何與美國的農業競爭呢?廢除落後的不切實際的土地制度,還土地於人民,毫不猶豫地實行城市和鄉村土地私有化,使土地回歸其生產要素的本質。通過土地所有權的轉移和集中,實現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既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的生產率和競爭力,又可以把大量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成為產業工人的後備軍,這將為城市化帶來巨大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從此以後,土地徵用將會成為歷史,土地的主人可以自由地行使權利,除非為了社會公共利益,任何人也不能加以侵犯或者剝奪。那些駭人聽聞的拆遷自焚事件,從此銷聲匿跡,這將是歷史性的進步。為了使人口有序流動,必須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消除城鄉差別。大量國有企業是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推手,是腐敗的溫床,應當實行私有化。通過出售國有資產和資源,可以籌集巨額的社會保障資金,同時打破壟斷,極大地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國民經濟的活力。國家應當扶持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促進地區之間的平衡發展。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合理引導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大力進行交通、通信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以吸引人口和產業向中西部地區集聚,減輕東部地區的壓力。對於自然條件惡劣的山區和荒漠化地區,政府可以引導幫助居民外遷,以恢復生態環境。現行的扶貧政策,應當進行調整。城市化的必要條件除了就業,就是住房。居民的基本住房應當由政府提供,輔以市場調節。政府應當保障居民安居樂業,防止形成城市貧民窟。中國目前的貧富分化和分配不公十分嚴重,基尼係數達到0.48,大大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因此,提高普通居民勞動收入,擴大內需,改善經濟結構,實現社會公平,已是當務之急。為了適應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應當普及高中和職業教育,提高人口素質,為中國城市化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中國的城市化正方興未艾,前景光明。雖然中國的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越來越多地受制於人口、資源、環境的約束,但是只要政策得當,這些問題可以在發展中解決。即使由於政府政策失誤或者社會動蕩可能出現短暫的波折,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遠未枯竭,在未來數十年內,將會繼續以較快速度向前發展,城市化也會繼續向前推進。錄入:胡雁霞 責編:鍾欣將本文分享到:

免責聲明: 本文系轉載相關媒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城市發展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文章僅供參考。本站對其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

用戶名: 密 碼: 匿名發表:內容

驗證碼:

相關內容中國城市化的戰略思考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廣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戰略思考大城時代是都市圈時代關於我國城市文化建設的戰略思考
推薦閱讀:

幾種酌定情節法定化思考
怎樣才算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如何做到?
對「換位思考」的換腦思考
做自己(RAP)
天真簡單的我 怎麼才能在紛亂複雜的社會簡單的活下去?為什麼現實生活這麼可怕!?

TAG:城市 | 中國 | 思考 | 中國城市 | 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