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嚴與人生智慧(釋如瑞)

華嚴與人生智慧

(2009年12月26日講於「復旦佛學講壇」)

演講/如瑞法師整理/李文靜

非常感恩夢老和尚和王教授的因緣,能來此與大家聚會!上午老和尚以禪為主題直接契入,讓我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老和尚面前,我是小和尚,從淺入手,探討生活中如何接近佛教,行以次第的修行。

老和尚讓我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實講的是《大方廣華嚴經》,其核心就是人人和佛都有同一的智慧體性。但為什麼我們找不到真心呢?因為我們迷了!要開發佛性,需要方法。「華嚴」的華,是一個比喻,指因地的行;嚴是莊嚴。有句話,「敷萬行之因華,嚴一乘之道果」,意思是開發我們的佛性,也需要有次第,有福德和智慧來莊嚴我們的佛國。

從持戒開始

佛的意思是覺悟,從自覺,到覺他,最後到覺行圓滿。既然有這個次第,那最初的一步從哪裡做起呢?「戒定慧」三學,是以「戒」為根本!有句話「常持於凈戒,福慧自莊嚴」。「敷萬行之因華」,萬行就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以「持戒」為根本,不管出家還是在家,都要從戒律開始。出家人的戒律,從三皈五戒開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往往想得到最高的,忽視的卻是最低的。在座有哪位敢舉手說「我不打妄語」嗎?學佛是從戒律開始。《華嚴經》有云:「戒能開發菩提本,學是勤修功德地。」「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

戒者,禁也。持戒,要禁止惡法,警策「身口意」三業。身要離開殺盜淫;口要不打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一個人身口還在作惡,卻說心已經清凈,這肯定要打一個問號。一個人身不做殺盜淫,口能夠離開「口四過」的時候,心也會隨之清凈起來。

當探究明心見性時,需要知道佛的智慧,佛的善巧方便。戒不是最高的,而是一個方便,引導眾生成佛。所以,常說「戒德」,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是佛告訴眾生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如果希望再得一個人身,要從持五戒開始;希望解脫,要持別解脫戒;希望成佛,要持菩薩戒——用「攝律儀戒」來止惡,用「善法戒」來修善,用「饒益有情戒」來度眾生。這三戒相應於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持戒,要離惡,順應如來的清凈本性。心的清凈一定是從止惡開始。菩薩的精神是出三界又不離三界,用菩薩的六度萬行來廣度眾生。既然知道了人人都有一顆妙明真心,需要好好地修福,修慧來讓心真正起作用。我們常說「皈依佛兩足尊」,即福德具足,智慧具足。

我來自五台山,五台山的文殊菩薩表智慧,意思是妙智慧,妙吉祥。如果沒有錢,可以去賺;需要什麼都可以想辦法去得到,但沒有智慧,一定從頭開始學、開始修、開始證。佛法離不開「聞思修」三慧。

明因果

為什麼有的人富貴,有的人貧窮,有的莊嚴,有的有欠缺,於是常有人抱怨老天不公。但是不要埋怨,因為持戒的第一個認識是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做殺盜淫妄的事情會墮落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佛陀在菩提樹下體證到的智慧,他發現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然後關心勸誡他的弟子們,不要做殺盜淫妄的事,否則會循著自然的因果律去受地獄、餓鬼和畜生道的痛苦。所以,佛制戒是讓弟子知道做這些事情不好,不做就不會種這樣的惡因,不種惡因就不會受惡果。我們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最根本是從戒律開始。

世界上種種的不平等現象,可以用四個字解釋「自作自受」。既然做了,為什麼不敢去面對呢?學佛在於要知道因果的道理,要認識自己,改變自己。佛之所以成佛,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些道理,並去實踐這些道理。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告訴眾生如何離惡行善,如何成佛。峨眉山的普賢菩薩所表的是實踐,有智慧後一定要照著佛的方法去做,要理論聯繫實踐的。

「華嚴」二字,就是要用因地的種種行來莊嚴我們所求的佛國。所以成佛是靠我們一點點做出來的。佛陀通過體證,真正知道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我們只是聽到了,並沒有證到。為什麼要用「證」字,而不用「得」字呢?因為這不是從外面得到的,而是憑自己聽聞佛法、次第地修學,親自去證得。那麼在做的過程中,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在證呢?學佛法後,生活中有了智慧,能去除煩惱。如果你生活中煩惱少一點,就說明你學的佛法在起作用。智慧增長一點,煩惱減少一點。

增長心力,不為境轉

大家都關心如何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學佛要從持戒開始,從斷惡修善開始,同時要來調服、訓練我們的心。上午看到老和尚九十六歲坐在這裡講佛法,一般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如沒有訓練我們的心,身體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如果修行佛法,雖然年齡大了,身體衰弱了,但心能保持年輕。修行佛法能開發心智,增長心力。到你生命結束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如果心力很強,才能把握最後的一念,才能夠清清明明。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呢?其實就是來訓練我們的心。如果一個人念阿彌陀佛還去做殺盜淫妄的事情,那根本就沒有用阿彌陀佛來訓練、調柔這顆心,那就是與阿彌陀佛是相違背的。如果在實際生活中,無論修什麼法門,都能時刻照顧到這顆心,讓心與所做的事情在當下得到統一,那生活就能慢慢得到快樂。

學佛,要鍛煉心不被境轉。對一般人來說,當心愛之物被人打碎,心全部在這上面,也隨之而碎。如果你覺得自己學佛學得很有定力了,那就要試驗試驗,當聽到別人罵你的時候,有沒有動心?如果我罵你一句,打你一下,心還是為這個所轉,那說明你對心的訓練還是不夠的。沒有經過訓練,人的心都是隨境轉。結果是常常覺得很累,吃得飽,玩得好,但心累得不行。工作的壓力,要面對上司同事等,乃至於回家還有牢騷,累的是心。人常常需要別人給快樂,聽到讚美高興,批評就不高興,總是希望聽到愛語。如果能夠離開外面的境,真正從內心生起快樂,把佛法用到心的時候,便不需要外物給予快樂。所以要找到安心的法門,讓自己快樂起來,讓心歸於零。今天不管在外面受了什麼委屈,把種種不快樂統統放下,重新開始,把心回到零。

當我們受三皈依的時候,發願道:從今開始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當每天結束的時候,要審視今天所做是否按照發願而行。每天要留出十分鐘來訓練自己的心,讓心的萬念歸於一念時,會發現心越純越輕鬆。天天訓練,即使十分鐘過去了,繼續去忙,中間已經讓心休息十分鐘,斷開雜念。每天這樣的訓練,能把雜念的的急流變緩慢,甚至歸於平靜。

善用其心

學佛從恭敬三寶、皈依三寶、止惡修善、善用其心開始。《華嚴經》的《凈行品》講的是如何「善用其心」的密法。由於發心不同,所做的種種都會隨之改變。比如,工作只為賺錢,那麼工作一天只能得到發心的內容,賺錢。如果換一個心,不管工作內容是什麼,都發成佛的誓,也願見到的每個人都和我共成佛道,所做的每件事情都作為成佛的資糧。那我就恭喜你真的發財了!發的是「功德法財」!由於發心的不同,今天所作的一切都是成佛的資糧。會用「心」,同樣的事情,結果差別很大。

比如上洗手間,好像是一件不幹凈的事情,但懂得發心,「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痴,蠲除罪法。」種種排泄都像排泄出貪嗔痴,也願一切眾生都一樣迅速把貪嗔痴去掉。這樣大小便也是積累功德。然後出來去洗手,「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凈手,受持佛法。」想一切眾生都能凈手,行善止惡,受持佛法,廣度眾生,洗手也變成成佛的福德資糧。今天坐在這裡聽法也是,可以聽了只為自己單獨受用,也可以發願「若聽法時,當願眾生,願一切人,共成佛道」,那功德就大了,如果是「願一切有情,共成佛道」,那功德就更大了!所以用的心不同,得的功德也不同。正如《凈行品》里的一句話:「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修行從哪裡開始呢?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在舉手投足當下的這一念!再高深的佛法也要從當下開始修,從當下所做的事開始,從當下所起的一念開始。這一念錯的時候,不要懊悔,後一念應該覺悟。「阿彌陀佛,住於弟子心中,惡念消滅,善念快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來訓練自己。做一件事情要思考和學佛是否相應,善的則做,不善的則不做,需要「正念」。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處處可以正念,並不是說只有在拜佛、打坐的時候是修行。當明白這個道理時,一切時,一切處都會修行。

所以一個修行人是非常快樂的,因為在當下就解脫,自在。每一個人都可以當下從自己的內心解脫。出家人更幸運一點,有在家信眾的護持,能把世間的東西放下,專心一意地「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因緣福報出家,出家人比起來還是很少的。出家人是有願做老師的人,「高潔尊嚴人天師」,信眾在護持,在成就我,所以要把自己培養成更合格的老師。前提是有自我的修證,我還需要和大家一起學、修、證。當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出家,我說「出家無家,為大家」。五台山普壽寺住眾600多,佛學院200多,還有老人院等等,上下有一千來人,在發展過程中,也有非常艱難的時候。那時候我抱著一個什麼心念呢?我自己就合掌:「三寶加被!如果做的這件事情對眾生是有利的、對國家是有利的、對人民是有利的,三寶加被!讓我善緣具足,得以完成」。當你懂得在修行的路上,常常發這種善願,善緣自然來。

修學佛法從發願開始,從慚愧、懺悔開始。有一顆慚愧的心,能夠激勵自己向上;有一顆懺悔的心,能夠不斷更新自我。因為惡業沒有體相,看不到。所以很多凡夫,愚痴,就在於看不到自己的惡,然後肆無忌憚去作惡。我進普壽寺的時候,發願就八個字「慚愧、懺悔、敢當、敢為」。因為有一顆慚愧的心,我做錯了就懺悔,而不能不做,就要勇敢地去做。當碰到困難的時候,不管有什麼煩惱和委屈,到佛前說說,或者誦一部經,用佛法來去除自己的障礙和煩惱,要藉助外面的佛菩薩,真正喚起我們內在的智慧,這樣才能有希望來改變自己。當我有困難時,都是跪在佛跟前向佛述說。然後告訴自己,要把心融入佛的大悲海中。我們伸出手希望佛陀拉我們,那我們的心一定要和佛陀相應。所以我清楚,不能埋怨別人,千錯萬錯都是自己錯,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讓大家滿意,譴責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所以,我調整心態,不管今天有沒有太陽,我心裡都充滿陽光,佛陀是我世界裡的太陽,菩薩是我世界裡的月亮,我的世界裡從來沒有黑暗!我的世界裡從來沒有悲傷!我的世界到處洋溢著熱情!我的世界裡從來都是積極進取向上!

正因為有這樣的信念,我們從只有105塊錢到建起普壽寺,建起以「華嚴為宗,戒律為行,凈土為歸」的修學道場。

知三世,負責任

作為凡夫,找不見自己的真心,被妄想心所迷。我們都有肉團心,也有思想,但這都是妄想心。當我們迷的時候,就喪失智慧,當用佛法來開發智慧,就達到覺悟。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有佛法。為什麼要誦經?越誦越熟,在八識田中種下種子。比如《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就這麼一句夠不夠用?是不是讓我們正確地看待世界,正確地看待人生啊?學佛就是要覺悟,覺悟什麼?就是要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啊!

這句話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看待生死,看待人生。學佛即覺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今生只是生命的現象,還有過去生和未來生,我們的生命體是相續的。我們生命的現象是過去所造的因,在緣熟下所現,也就是因緣果報。我們種下的因遇到這樣的緣就會受這樣的果。正因為解開了生命的真相,我們不得不對我們的未來負責,就像你知道有明天,難道不應該好好珍惜今天嗎?而你知道有來世,那我們這一生得好好地把握,因為「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如果只有這一世,怎麼活都可以,死了就一了百了!但是如有來生,那就不能這樣,所以,我們也好好地死,好好地生。

學佛是覺悟「因果相續」的道理。據統計,世界每年有25至28萬人自殺,我覺得很惋惜。自殺能逃避現在,逃避不了再生,如果他們懂佛法,就不敢放棄,因為自殺不能了因果,還是要隨著苦因去受報的。「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眾生是互相纏繞在三界六道中。人應該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以一個很好的心態去勇敢面對自己過去所造的業,真正用佛法去看破,放下,最後達到圓滿。

有些人說這些道理都能接受,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感到很累,為人處世都特別難。我說:「得失之心處事難,不得不失自坦然,回歸無求心自在,原來心安一切安」。因為有求才覺得難,出家人自在是因為不想當官,不想發財,什麼都不怕。所以「畏難兩字佛經無,無畏方為佛教徒。無盡眾生無盡願,一肩挑起莫躊躇」。一個好的心態來自於學佛法的智慧,用智慧來管理情緒。

人生需要設計,還需要好好管理,不管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一生的美麗。真正有智慧的人會設計人生、管理人生。管理需要智慧,否則活一天隨意一天,人生很糟糕。佛法對於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要,要住在正知正念當中,不能走偏,離了佛法就失去了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方法,就不能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釋迦牟尼佛解決了他的人生問題,皈依佛,是希望以佛的智慧和教導來幫助眾生解決問題。

無常與老病死三大問題

佛在《無常經》里告訴我們有三種問題,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學習解決方法。這三種問題即是:老、病、死。而且它是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沒有人希望變老、生病、死亡,但又不可逃避。世界是成住壞空,是無常的。人的老病死也是無常的,思想剎那的變化也是無常。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東西,新的科學理論也是不斷推翻前面的理論,科學越發展越證明釋迦牟尼佛是對的。比如「佛觀一杯水,八萬四千蟲」以前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有顯微鏡發現這是真的。佛如實地發現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但不是創造者。佛曉之以理,提供方法讓眾生如實了解世界和人生,如果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就能如實認識世界人生,解決好種種的問題。

跟大家分享下我學佛的過程。我從小特別怕死,死後就沒有玩的快樂。人死後到底有沒有的問題?困擾我很多年,直到讀高中,十六歲那年開了小悟。老師上課,把一張紙用火柴燒成一堆灰,說這就是物質不滅定律。我開始思考人死了轉化成什麼?總以某種方式存在。我出家時問蓮老法師這個問題,她說了很多「十二因緣」之類的道理,當時都不懂。最後她說:「當你死了,我死了,就知道有沒有了」。後來才明白,死後還會生,區別在於生在哪裡。想生在佛的世界,應該存佛的心,發成佛的願,說佛的話,做佛的事,一定會到佛國的世界。

世界上有十法界,佛的法界、菩薩的法界,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界是界限的意思,各有界限。想成佛,要發成佛的願,做成佛的事;想當聲聞緣覺,出離六道輪迴,要發出離心;想下輩子再為人,要做人的事。相對於儒教告訴人們要做一個好人,佛法則說明為什麼要做一個好人,因為好人下輩子還能做人。沒有人願意下輩子當牛馬貓狗,即使畜生很有福報,也不能聽聞佛法。佛是覺悟了的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無私奉獻眾生的人。菩薩是有度眾生的願,努力修學,行六度為人民服務,但還沒達到圓滿境地。所以,這輩子要受五戒,下輩子繼續當人,希望能成佛,要做菩薩的事,行六度,處處幫助別人。

生活中的修行

佛法的智慧體現在生活中。會修行的人吃飯也是修行。很多人好的愛吃,不好的不吃。愛吃是貪心,不愛吃是嗔心,不好不壞是愚痴心。寺廟過堂,師父們正身端坐,先做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出家人也是有色身,要吃飯穿衣,但出家人會吃飯,能吃出功德,第一口誓斷一切惡,第二口誓修一切善,第三口誓度一切眾生,端起一缽飯,要感恩一切為我們付出的人。有些人一頓飯要吃天上飛的,地上爬的,為一口食造了很多業。吃飯也需要智慧,不要錯過每一個修行的機會。要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沒有飯吃的人。出家人吃飯要減口食,能吃兩個饅頭就吃一個半,那半個節省給眾生。穿衣服幾件就夠了,不用名牌,起到衣服的作用即可。萬貫家產都不如學佛,來積聚智慧福德的資糧。

學佛從早晨發願開始,從每天晚上臨睡前的懺悔開始。新的一天來臨時,依《凈行品》中所說的「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來用心。睡覺落入無記中,睡多了也會喪失智慧。一覺醒來的時候,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從無明中醒來,都能用智慧觀照世間人生。這時候虔誠地合掌,「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願三寶慈光,攝照弟子,給弟子智慧和力量,一切善願成就」。接著,把今天所要期望的都可以加進來。到晚上回來時候,反思今天有沒有全部住在正念,完全用佛的教導去做事,肯定有犯錯,所以在臨睡前要懺悔:「三寶攝照,弟子慚愧,今天在身口或者內心有出錯的,希望三寶加被,弟子懺悔。如果做了一點善,都希望歸給家人和一切眾生,善根增長,和我一起成佛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少念上十聲。這是最基本的,帶著佛對你的慈光入睡,一定會休息得很好。這個方法供大家參考,早晨發願,晚上懺悔。早晨的發願和晚上的懺悔相續,心念一直存在,堅持下來,三寶一直不會離開我們。修行就從這裡開始:從皈依開始,從發願開始,從懺悔開始!

小結

今天用最淺顯的語言來告訴大家,佛陀的智慧可以用到生活當中。歸納一下:

第一、華嚴是要注重因地的修行,修行福德智慧,莊嚴一乘道果,所以成佛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第二、積聚福德智慧,從持戒開始。戒如大地,能生萬善。有清凈的戒,才能有清凈的定慧。

第三、佛制種種法都是為了治我們種種的心,心太難治了,就先用戒來訓練。佛行方便用戒來幫助先調伏身口,一切惡不做,一切善去修,來調伏心。《金剛經》告訴我們如何降伏其心,《心經》經常念讓我們遠離顛倒夢想。

第四、持戒的同時一定要改變其心,還要善用其心。這是文殊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文殊菩薩是妙智慧妙吉祥,人人想得到幸福吉祥,不要忽視前面的智慧。妙智慧,不是世間的一般的聰明,要用妙眼來看世界。世間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就人生來講,除了有小問題,還有老病死的大問題。佛都提供了方法,離開佛法的智慧,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持戒還要不離善用其心。生活中要經得起境界的誘惑,換境不如換心。工作不愉快再換一個環境,都沒辦法真正從心底達到一種安樂,境中總有順眼和不順眼。在六道里輪迴,曾經多少次會遇,表面的偶然,是前生前世結的緣。大部分人都這樣的經驗,莫名其妙的討厭,莫名其妙的喜歡,這也就是人有一見鍾情的原因。你想在人群中,人人都喜歡,就看你生生世世所結的緣分。

能轉境者佛,被境所轉者凡夫。妄想的心都需要攀援之物。人有肉團的心,妄心,即思想,還有一顆真心被埋沒而找不到。聽說現在社會流行「全民偷菜」,偷菜偷蘿蔔,心都被虛妄所轉了。這之所以大家喜歡玩,因為這順應習氣,這叫等流習氣。前世貪慣,偷慣,今生被引誘,就很會去做。如果被偷菜所轉在生活中也會去偷。心被境所轉後,從妄入妄,從無明入黑暗。當心能轉境時,覺悟堅決不偷菜,用偷菜的功夫來念佛誦經,鍛煉心來轉境。戰勝自己一次、兩次,最後又形成一個習慣,再也不會動心去偷了。

最後,再次感恩促成這次相聚的種種因緣。願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得到妙智慧、妙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刊於《佛教觀察》總第九期,2010年3月

佛教觀察網站:http://www.buddha-eye.com/

佛教觀察博客:http://blog.sina.com.cn/buddhaeye09

版權所有,歡迎轉載。轉載時請註明本刊出處。


推薦閱讀:

【智慧背囊】母愛的力量
林忠軍:從《易經》的符號里讀懂智慧
徐帆式婚戀智慧:將愛情和事業完美結合
【智慧】權謀奇書《韜晦術》,教你如何出奇制勝!(下)
智慧看生活 ( 延參法師文集)

TAG:人生 | 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