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通道:詩情畫韻里的一抹鄉愁

(金羊網訊)長久以來,我一直想為美麗的通道寫點文字,只為一份情緣,一種眷戀。

月是故鄉明。通道是我難以割捨的精神故鄉。我外公家就在湖南懷化。我小時候就是在通道長大的。這麼多年來,我對她的山水如數家珍,對她的文化頂禮膜拜,對她的思念刻骨銘心。這裡有「小布達拉宮」美譽的芋頭古侗寨,有「萬佛朝宗」勝景的萬佛山,還有美麗如畫的小灕江——玉帶河。那蒼翠欲滴的群山,那原始質樸的侗寨,那掠人心懷的侗歌,那恭城書院里的紅色史詩……無不讓我魂牽夢縈。無數次夢回侗鄉,淚水早已沾滿衣襟。

是的,我喜歡通道,是因為她的厚重、宜居和清涼,是因為她的文雅、精緻和古樸。我眼裡的通道,有一種特別的風、雅、頌。

山水洗心,通道是我不願醒來的夢

「一腳踏三省,雞鳴黔桂聞。」通道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西南邊陲,坐落於湘、桂、黔三省交界的莽莽群山中,是湖南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縣,素有「南楚極地」、「百越襟喉」美譽。

通道縣城

通道如一幅巨畫,這畫里有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侗家寨,有精美絕倫、詩情畫意的風雨橋,有悠揚動聽的大歌、氣勢恢宏的蘆笙,有甜醇醉人的苦酒……揮毫潑墨,洒脫丹青,勾破得法,彰顯大氣。細細品味,又精緻到位,意境深遠,定格成一道美麗的圖騰。

在我眼裡,通道的美是獨特的。縣城所在的雙江鎮,是一個小巧寧靜而溫馨的山城。小城不大,但碧山圍抱,山青水秀。繞縣城而下的是清澈透底的恭城河。山水相依,各有情趣。路旁時時可見茂密的森林、陡峭的懸崖、嶙峋的巨石和奔騰的溪流。無處不是禪意,無處不是生活。

通道值得一看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有人曾很精闢地概括了她的奇景:「一座佛教聖山、一曲玉帶流觴、一片千年古寨、一處紅色轉兵、一席合攏盛宴、一場侗族歌舞」。

於是,在不經意間,就邂逅了大名鼎鼎的萬佛山。

萬佛山 攝影:楊安軍

「通道東北萬佛山,萬座丹峰擁翠環」。萬佛山是中國四大峰林之一,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範圍罕見的特大型丹霞地貌群之一。這裡風光迷人,峰巒挺秀、林泉幽深。丹霞赤壁與碧水綠蔭相映成趣。神秘莫測的萬佛群峰與晨霧、水、樹、石、棧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浩茫宏闊的氣勢。

細細品味,整個萬佛山就像一座巨大的石鐘罩在地面上,氣勢磅礴,紋絲不動,且表面光滑,不要說人,就是飛鷹靈猿也只能望之興嘆。極目遠眺,西南方向有一丹霞巨石酷似海龜,背部、頭部形象逼真,令人嘆為觀止;獨岩峰、大寨岩、將軍山的主峰,則雲霧繚繞,神奇迷離;那玻璃棧道,通透見底,步步驚心。那歸隱的神佛、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和野人之謎都瀰漫在這一片的絢麗山色中。

登臨萬佛山頂,俯視山下,群峰在縹緲的雲海中時隱時現,恍若置身於蓬萊仙境之中。極遠處是一片茫茫的綠色,萬佛山彷彿屹立在一片綠色的海洋之中。不一會,雲霧散去,周圍山峰紛紛露出圓圓的峰頂,看起來就像萬座佛像朝拜一般。靜心凝視,依稀可聽到佛歌陣陣、木魚聲聲。

原來,古人因萬佛山四周石山林立,好似萬佛朝聖,故稱之為「萬佛山」。後來,人們在此依山建廟,立庵造寺,曾有「南七十二廟、北三十六寺」之盛況,萬佛山因此成為香火不斷的佛家聖地。由於這裡地處山區,遠離喧囂,宛若一顆未曾雕琢的紅寶石鑲嵌在幽靜、原古的茫茫林海中,堪稱山水之經典,所以素有「來往賓客笑相問,錯把通道當桂林」之譽。

除了雄奇厚重的萬佛山,通道還有靈氣四溢的玉帶河。

玉帶河 攝影:王啟友

「早知有玉帶,何必去灕江」。剛剛被開發的玉帶河還是旅遊的處女地,恰如她的名字一樣,安靜安逸,就像一個睡美人靜靜地躺在青山秀水之間。河的兩岸,古老的村莊傍河而居。水車悠悠流轉,兩岸楊柳依依,河水波光粼粼,孩子在河裡盡情嬉戲。漁民撒網捕魚,孤舟點綴在山水之間。水面白鷺齊飛,岸上竹翠柳垂。朝陽破水霧,夕煙映山嵐。浣女弄倩影,牧童奏笛清,美如童話。

乘船漂流,可以盡覽玉帶河的奇山秀水。竹筏緩緩前行,兩岸的青山一一展開美麗的畫卷。和煦的秋風輕輕地撫摸臉頰,如同一隻溫柔的手,軟軟的,嫩嫩的。

此時,能聽老艄公哼一曲山歌小調,講一段民間傳奇,真是無比愜意的事情。藍天、碧水、綠葉、峻岩融為一體,給人的感覺是如在畫中游。此時,我的心已經和玉帶河的山與水融合在一起了。空靈的山水,可以蕩滌人靈魂之塵埃。在這裡,戲水蕩舟,體味孤帆遠影入山去的美景;唱山歌,喝米酒,嘗腌魚,吃酸肉,體驗萬般的侗鄉風情,最是一番悠然自得!

一方佛教聖山,一曲玉帶流觴。是的,通道的山水是雋秀的,充滿靈性的。她的柔美與妖嬈,只有身處其中才能領略。在這令人痴迷的山水底色上,通道就像一位蕙質蘭心的女子。曲水流觴、小橋風荷的皮相之下,是蘊在骨子裡的溫情與優雅……

侗鄉風情,通道是我永遠的精神家園

通道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通道的人文之勝,或隱匿於山巒溪澗之畔,或活躍於古樹古寺之間,或遺落於民間古祠之隙。這個一張口就含清幽蒼翠,一落筆就有山嵐水氣,一潑墨就頓生雲煙的靈秀之地,用她的寧靜簡拙和閑適古樸,把我最純凈、最美好的回憶留在了那裡……

通道是著名的侗鄉。徜徉在她的山水之間,強烈的侗族文化氣息,濃郁的侗族民俗風情更讓我不能揮別衣袖。

芋頭古侗寨 攝影:申國貴

芋頭侗寨是感受通道侗族文化的必到之地。因位居形若山芋頭的「芋頭界」而得名,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至今已走過了六百年的風風雨雨。整個古寨自東向西因山就勢、沿河而建,除了獨具特色的侗族古民居,侗族傳統的風雨橋、寨門、鼓樓、古井均完好保存,淳樸民風依舊。時光在這裡好像被慢慢拉長了一樣。

芋頭侗寨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玉都」,寓意「神仙居住的地方」。侗寨里保留了最原始的迎客傳統。每當有客人前來,侗鄉人會端著攔門酒,擺出合攏宴,跳起原汁原味的侗族歌舞,熱情接待著來自遠方的客人。

通道的民居建築讓我知道了什麼叫天下最浪漫的民族。侗族有三多——寨門多,古鼓多,花橋多。那雄偉壯觀的風雨橋、工藝精湛的鼓樓、古樸典雅的寨門,是侗族村寨最典型的景觀。在這裡,我頓有穿越時空,夢回明清之感,久居鬧市的心靈也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不遠處,侗族人圍繞著火堆勞作、休憩,日復一日保持著這份安寧。老人圍坐在火堆旁,時而與身邊納著鞋底的婦人閑嘮,時而安靜凝望,梭梭的紡線聲與咚咚的捶布聲和燃燒的火苗一唱一和。此時,臨風坐著,看水,看橋,看夕陽,看人,我頓疑身置夢境。

蘆笙鼓樓 攝影:寒殘一葉

鼓樓是侗鄉的標誌之一。在侗族叫做「堂瓦」,是侗族人聚會、議事、休息和娛樂的場所。夏日遮陰納涼,冬季圍爐取暖,可謂是侗家兒女安放精神之所。芋頭寨村中廣場就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蘆笙樓。沿小路拾級而上,走到位於半山的崖上鼓樓,視野變得開闊起來。繼續沿路而上便到了村中最高的龍脈鼓樓。在如屏障濃密竹林的映襯下,俯瞰古寨山腳下的村舍、魚塘和稻田,芋頭寨儼然就是現實版的桃花源。「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從芋頭寨繼續南下,目光所及處全是蒼翠欲滴的群山,眼前突然豁然開朗,只見一座如長龍卧波的風雨橋氣勢如虹。這便是遠近聞名的普修橋。走過此橋便進入了皇都侗文化村。相傳,古代夜郎國國王路過此地,被這裡的迤邐風光吸引,許下諾言在此建都,「皇都」一名由此得來。

皇都侗文化村

傳說雖虛無縹緲,但皇都之美卻是實實在在的。遠遠望去,整個寨子籠罩在一片蒼茫中。岸邊泊著一隻孤舟,霧氣氤氳,宛若瑤池仙境。沿著濕漉漉的石板路進到寨子深處,有女人在火塘邊包著粽子,有老人坐在門口編著竹筐,有漁人挑擔從小巷走過……宛如一幅靜默的炭筆素描,與黛色的山巒、黑色的吊腳樓、鼓樓、風雨橋組成的水墨山水畫相映成趣。

皇都讀橋,意蘊深長。風雨橋又叫「福橋」和「花橋」,寓意「帶來福氣,通往吉祥」,集廊、橋、亭、塔於一體,選址講究山水相依。走在這條「侗文化長廊」,不斷有風雨橋從眼前晃過,就如打開一幅天人合一的侗族文化風情畫卷,處處動心、步步生情。不遠處,侗族男女穿著民族服飾,演奏著蘆笙。樂聲裊裊傳入耳中。目之所及是斑斕的高山,金色的陽光,青黑的瓦片,碧綠的河水,古韻悠揚,畫意流淌。

是的,在通道,品芋頭村、看坪坦村、訪皇都,無疑是一種與文化的碰撞。悄然走近那雕刻精美的木窗,輕撫歲月的精緻;推開那駁跡斑斑的木門,走入院落,體驗古樸的民風。無論是敘事或抒情,無不激發人追思懷古的情懷。一切都讓人覺得親切。難怪通道能榮獲「全國蘆笙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最佳休閑旅遊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目的地」、「中國最具潛力的的十大縣域旅遊縣」等榮譽稱號。

所以,在外漂泊的日子,我時常會想起通道,還有宛轉悠揚的蘆笙和飄蕩的侗歌。那與鄉愁有關的夢境是恬淡婉約的,流淌著小城特有的氣息。如今,通道已成為我心靈的故鄉。那綠、那清、那秀、那美,如同一幅幅插圖,姿態優雅,溫婉嫵媚,讓我難以揮別衣袖……

人文閱讀,通道是我割捨不斷的鄉愁

「山繞清溪水繞城,白雲碧嶂畫難成。處處樓台藏野色,家家燈火讀書聲。」

在通道,我享受到的是一種慢生活的愜意。這裡古樸而淡雅,寧靜而溫婉,朦朧而閑適。這裡,可以用心感受著大自然最淳樸、最純凈、最原生態的濃鬱氣息,可以感受著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世無爭的淳樸寧靜的生活,可以穿越古與今的風景,將前生今世的心事掩藏在歷史的故事裡,留給以後慢慢品讀。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通道民風古雅淳樸,是歌的海洋、舞的天堂、酒的故鄉,使人陶醉其中、回味無窮。難怪有位專家曾用「四個半」來形容這裡的生活,那就是「日子半忙半閑,生活半豐半儉,喝酒半醉半醒,心境半佛半仙」。

侗族合攏宴

尤其是侗族的合攏宴讓我記憶深刻。合攏宴舉行的地方在寬敞的木樓,還有一個很大的天井,大廳的中央擺放著一排木長凳和條桌,熱情好客的侗族人從自家拿出腌魚、腌肉、苦酒、油茶等,用洗乾淨的木板連在一起,擺成長龍式的宴席。喝糯米酒,嘗農家菜,真是一場文化的盛宴。

「飯養身,歌養心」。侗族兒女天生愛好歌舞,以侗族大歌、喉路歌、琵琶歌、蘆笙舞、哆吔舞、侗戲為代表的侗族歌舞文化,以其深厚的內涵和獨特的旋律享譽世界舞台。

侗族蘆笙舞 攝影:粟義勇

有人說,凡有侗族居民處,必有蘆笙、侗歌和哆吔舞。的確如此,對於久居城市的人們來說,能看一場原汁原味的哆吔舞,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哆吔舞,漢語中是「唱歌跳舞」的意思。演出是寨民們自發組織的。除了傳統的蘆笙伴舞,蘆笙鬥雞舞趣味十足,春牛舞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鄉土特色。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還有行歌坐夜表演。

「行歌坐夜」,一個格外浪漫的名字。其實,這是侗族青年男女交流情感的主要方式,地點一般在姑娘家的木樓,時間在後半夜。遇到「特殊」日子時,寨子里也會邀請遠道而來的遊客一起加入「行歌坐夜」。節目內容豐富多彩,有歌,有舞。小夥子英俊堅毅,姑娘們美麗多情。這時,整個文化村似乎都處於歡快之中。人們在歡樂中愉悅了身心,更了解了侗族文化的獨特內函。

現在想來,那真是一幅溫厚的情景,更是一抹濃濃的鄉愁……

此心安處是吾鄉。此時,凝望地圖上通道的方向,我心中不知不覺又蕩漾起「明月千里寄相思」的眷戀……


推薦閱讀:

記住鄉愁是什麼節目?
聽!余光中老人親自誦讀他的「鄉愁」
月到中秋 你鄉愁了嗎?
無限鄉愁·蘆葦花開
秦腔,扯不斷的鄉愁

TAG: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