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史上最完整版)艾灸排病反應及解決方案,請灸友收藏!(中)

上火

現象說明

1、灸後上火,就是指艾灸後,出現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乾舌痛、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癥狀。

2、灸後上火其實是體寒引起的。體內寒邪過盛,導致氣血不暢、經絡堵塞,一旦艾灸補充的陽氣無法及時疏導和傳輸,就會表現出上火癥狀。

3、一般而言,3類人群最易灸後上火——上熱下寒的人,下焦虛寒,陽氣不足,上焦的「熱」傳輸下不來,只能鬱積在上焦,導致「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中氣虛弱的人,中氣不足,氣路不通,火降不來了,就會「上熱」,同時腎水得不到火的溫煦,就會「下寒」;氣血不足的人,陰血不足,陽氣相對過剩,就會向外浮散,引起上火。

4、此外,灸量過大、配穴不當、手法不當等,也會導致上火。

解決方案

1、陰虛之人,一則建議滋陰,比如吃些銀耳、糯米、黑木耳等;二則建議引火下行,可以艾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如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湧泉穴),也可以用艾葉煮水泡腳;三則可以刮痧、拔罐等方法直接將餘熱泄出。

註:陰虛之人應當先艾灸中下焦,然後艾灸上焦。只有先灸通中下焦,補足中氣,氣路才能暢通,火才能下行,否則,火全堵在上面下不來,上火癥狀會更加嚴重。

2、陽虛之人,建議重灸關元穴(可同時艾灸中脘穴),使真元得以激發,有效祛除寒邪,等寒邪祛除後,真元就會恢復「藏而不泄」的功能,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上火癥狀就會自行消失。

3、如果上火癥狀嚴重,難以忍受,可以暫停幾天或減少灸量。

註:關於「灸後上火」,可閱讀:糾錯系列(一)|常見的艾灸錯誤觀點:「灸後上火」,就一定要引火下行嗎?

10

經期延後、經量變少、經血發黑或有褐色分泌物

現象說明

1、說明體內寒邪過重:儘管艾灸為身體培補了陽氣,但寒邪仍然堵塞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就會表現出經期延後、經量變少的現象,「寒則凝」,因此排出的經血中經常有黑色血塊、褐色分泌物。

2、說明處於調整期:一般艾灸的最初3個月為調整期,如果體內寒邪過重,在調整期內,寒邪尚未完全排除,就會出現正邪相爭的現象,上述現象都屬正常,要給身體自愈的時間。

3、說明艾灸方法有誤:最常見的就是只灸腰腹不灸腿。建議女性每次都要艾灸腿部,因為人體是個圓,腰腹部是上半圓,腿是下半圓,如果不灸腿,氣血只在上半圓打轉,不能形成完整循環,氣血不下行,就會經期延後、經量變少甚至閉經。

4、說明艾灸過量:艾灸過量就會補氣太過,氣有餘便是火,就會傷津耗血,經期延後、經量變少乃至閉經等現象就出現了。

解決方案

1、謹慎停灸,否則原先的調理會前功盡棄。而且月經問題多數由於寒濕入體、氣滯血瘀、經絡堵塞等引起,也就是體內的環境或氣象不好。艾灸顯著改善身體的內環境,祛寒除濕、活血化瘀、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內環境正常了,月經自然正常。所以,切忌停灸,如果實在擔心,可以適當減少艾灸時間或艾灸力度。

2、酌情加灸以下穴位:足三里穴,增強脾胃的氣血生化能力;然谷穴,主治月經不調,升清降濁,平衡水火;復溜穴,腎水不足,內火亢盛;湧泉穴,引血歸源。

3、配合刮痧等方法:先從命門穴刮到長強穴,打通這段經絡,疏通瘀堵;同時將兩側呈八字刮開,因為兩邊有膀胱經的穴位,這些穴位主生殖和泌尿,疏通兩邊的經絡,有助於氣血運行。

4、針對津液損耗的情況,可在艾灸前後適當補充溫水,多吃山藥等補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氣血轉化。

11

灸花

現象說明

1、灸花是邪氣外排反應,就是皮膚紅一塊白一塊,或出現水泡甚至化膿現象。

2、灸花說明體內寒濕氣重,經絡不通。艾灸過後,體內正氣要把邪氣逼出來,邪氣外排需要一個通道,灸花就是這個通道。

3、有灸花,是好事。古人認為,艾灸後出現灸花,甚至要灸到流膿生瘡,這樣排除病邪的效果才好,故而有「灸瘡若發,去病似把抓」之說(灸瘡就是灸花)。

解決方案

1、小水泡可以自行消失,大水泡可以用消毒後的針挑破,放出水液,「泡破邪出」,而後再用艾灰和麻油調配後塗抹,還可對著患處懸灸,藉助火力,增強殺菌效果。

2、如果創面較大還化膿了,可以用艾葉煮水(水少量即可),而後將化膿處用艾水浸泡半小時左右,讓創口自然乾燥,幾次下來就可以清理掉膿瘡,長出新皮膚。

3、如果擔心灸花有礙美觀,每次施灸可以溫和灸,每穴15分鐘為宜,一般不會出現灸花。

注意事項

一般水泡內的液體呈透明狀的白色或略帶黃色,若液體渾濁粘稠,說明可能感染了,如果情況嚴重,建議及時就醫。

12

走竄感

現象說明

1、走竄感,指艾灸時,艾火的熱力和藥性在肌表乃至體內呈現出動態的灸感。比如,艾灸大椎穴,整個督脈都能從上到下有所感應。

2、走竄感具有透熱、傳熱、擴熱3種形態——透熱,指艾火的溫熱之氣沿肌表向深層穿透,具有灸前透後、灸後透前的作用;傳熱,指艾火的溫熱之氣沿經絡或一定方向朝遠端傳遞,具有灸上傳下、灸下傳上的作用;擴熱,指艾火的溫熱之氣沿身體的一點向周圍擴散,有灸一點擴一片的作用。

3、走竄感好比武林高手輸注內力,感覺因人而異,有些人會覺得溫暖舒適,經絡通暢,病感減輕;有些人會覺得身體某些部位不適,這就是走竄感在「找病」,哪裡不舒服,說明相應部位極其對應臟腑潛藏疾患,比如艾灸期門穴,結果乳房脹痛不舒,就說明可能有乳腺增生等毛病,因為肝經上膈,布胸脅繞乳頭而行。

4、有無走竄感是艾灸效果好壞和經絡暢通與否的重要標準。走竄感強,說明經絡暢通,艾灸能夠「氣至病所」;反之,走竄感弱,說明經絡阻滯比較嚴重。

解決方案

1、走竄感弱的人,請堅持艾灸,以儘快疏通經絡。

2、由於走竄感「找病」的緣故,對於不舒服的地方,要重灸。

13

失眠

現象說明

1、灸後,人體陽氣在短時間內增強,如果患者本身就偏陰虛,那麼陽氣就會過盛,精神上就會出現亢奮狀態。

2、灸前,患者體內正氣不足,無法與邪氣抗爭,而一旦正氣增強,就不會乖乖地受邪氣控制,就會正邪相爭,進而引起失眠。

3、艾灸通過經絡、腧穴的刺激,在透熱、傳熱、擴熱的作用下,不僅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還能調和五臟六腑的功能,在此過程中,身體逐步建立新的秩序,會引起失眠。

解決方案

1、每次艾灸時,加灸太溪穴和湧泉穴,太溪穴滋陰,湧泉穴引火下行,可以幫助身體儘快調整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失眠癥狀會自然消失。

2、睡前可用艾葉煮水泡腳,有助睡眠。

14

嗜睡、乏力

現象說明

1、正常情況下,人體應該處於「陰平陽秘」的內穩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人體各項機能才能相互協調,否則就會出現一系列癥狀。

2、灸後嗜睡、乏力,是典型的浮陽歸元現象。「浮陽」就是陽虛外浮,陽氣不足好比無根之火,漂浮於外,人會比較興奮,但其實身體內部虧虛得厲害,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後果可想而知。而艾灸起到「歸元」的作用,灸後人體元陽得到補充,讓虛浮的陽氣歸位,人的興奮狀態得到調整,就會感覺到嗜睡、乏力。

3、這是身體的自然反應,也是身體功能得到調整並恢復正常的重要表現和最佳時期,此時好好休息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解決方案

跟著感覺走,想睡就睡。一般嗜睡一段時間後,睡眠就會恢復正常。

15

抑鬱、狂躁、易怒、愛哭

現象說明

多見於經常生氣、生悶氣、壓力大的人。這部分人體內鬱氣較多,灸後陽氣上升,逐步將鬱氣排出體外,鬱氣需要一條出路,就會以宣洩情緒的方式表現出來。

解決方案

1、情緒不佳的時候,可以多散散心,將不良情緒發泄出來,不要悶在心裡。

2、肝主怒,可以艾灸肝俞穴、期門穴、太沖穴,幫助疏泄肝火,也可以刮肝經和膽經。

3、肺主悲,可以艾灸大椎穴、肺俞穴、曲池穴,幫助宣降肺氣,也可以刮肺經,以雲門穴、中府穴、曲池穴為主。

16

冒涼風、發冷

現象說明

冒涼風、發冷,都是灸感。冒涼風是身體在往外排寒濕,說明體內寒濕極重;發冷說明陽虛。

解決方案

1、堅持艾灸,並且重灸冒涼風的部位,如果全身發冷,建議艾灸督脈補陽。

2、用艾葉煮水泡腳,每天艾灸前先泡腳,增強血液循環,加強艾灸效果。

17

便秘

現象說明

1、素體陽盛:艾灸補陽,如果患者本身陽氣偏盛,灸後加劇了積熱上火,火在大腸就會導致腸道燥熱、大便乾結,引起便秘。

2、命門火衰:如果命門的火不足以化解下焦的陰邪,就會寒極生熱,引發虛火,導致大腸主「津」功能太過,從而出現腸燥便秘。

3、中氣不足:排便需要藉助氣的推動才能完成,如果患者本身中氣不足,艾灸調理又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見效,機體氣機持續處於郁滯、不暢的狀態,大腸氣機就會連帶著通降失調、傳導失職,就無法排泄大便。

4、灸量過大:艾灸時間過長,會把津液烤乾,最終導致大便乾燥。

解決方案

1、素體陽盛屬於實性便秘,建議艾灸大腸俞穴、天樞穴、支溝穴、上巨虛穴,同時多飲水(空腹飲用蜂蜜水更佳),多攝入膳食纖維(新鮮蔬菜水果),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2、命門火衰需要補氣補陽,除了艾灸督脈、關元穴等以培補真陽,還應搭配滋陰的太溪穴、復溜穴,幫助補充體內津液,以助大便排出。

3、中氣不足需要補氣,以疏通腹中氣機為重,可重灸氣海穴。

4、對於氣血兩虛之人,可以艾灸長強穴,有助於人體氣血升降,改變大腸的舒張及收縮情況,緩解便秘。可以每天先艾灸長強穴20分鐘,然後再將雙手搓熱,順著腰椎尾骨向下連續搓100下。

5、注意把控灸量,艾灸時間過長會損耗津液,導致腸道燥熱。

注意事項

1、切勿使用大黃等滋陰瀉下的藥物,大黃性寒,常用易傷身。

2、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必須防止因便秘引發意外,家中可常備潤腸丸等有潤腸通便功能的中成藥,出現意外情況要及時就醫。

18

遺精

現象說明

灸後遺精,遺的是「敗精」,這是病理產物,多與鰥寡獨居、肝腎不調、痰濕濁邪下注等有關。而艾灸增強了體內的正氣,正氣會將阻滯體內的敗精排出體外,而後生成新的精液。

解決方案

1、肝腎不調的人,建議服用一些中藥調補肝腎,同時疏通腎經、肝經,並艾灸腎俞穴、肝俞穴、太溪穴等要穴,還要清淡飲食、不要熬夜、適度運動等。

2、腎虛的人分清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應該辯證施灸:腎陽虛之人應當補陽,可以艾灸督脈以及關元、命門等培補元陽的大穴;腎陰虛之人應當滋陰,可以艾灸三陰交穴、太溪穴、照海穴,並多食鴨肉、絲瓜、銀耳等滋陰食物。

3、痰濕體質的人基本都伴有脾胃虛弱的毛病,尤其以脾陽虛、脾虛濕滯最為常見,前者建議艾灸中脘穴、關元穴、足三里穴,後者建議艾灸陰陵泉穴、承山穴、豐隆穴、解溪穴。

19

頭痛

現象說明

1、《證治準繩》認為,頭就像天一樣,清陽之氣及臟腑精華都匯聚於此。因此頭痛比較複雜,一般根據頭痛的部位,結合經絡的循行走向,進行處理。

2、一般而言,頭痛是因為體內的寒、燥、火、風等外邪太重。艾灸補陽氣,陽氣得到增強就有能力與邪氣對抗,而氣具有走動、向上的特性,在對抗過程中,邪氣就會從頭部被驅趕出來,就會表現為頭痛癥狀。

3、腦後疼痛說明腎陽不足,導致邪氣存於膀胱經。因為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經又從腎臟發出,外邪就會順著膀胱經上達頭部。

4、頭部兩側疼痛及偏頭痛,說明膽經不通。因為此處是膽經所過之地,膽經半表半里,灸後寒、濕、風等外邪會從陰經轉入陽經,疾病逐漸痊癒,但接下來就可能由臟入腑,就會表現出偏頭痛。

5、頭頂疼痛多屬肝精不足、虛火上亢,肝經上行至額部,與督脈在頭頂相會,肝陽上亢就會頭痛。

6、前額疼痛多因脾陽不足、脾濕過重,灸後陽氣提升,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加強,就會將體內濕邪排出,濕邪被驅趕外泛的過程就會表現出前額痛。

解決方案

1、腦後疼痛,可以用刮痧板在頭部膀胱經、背部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同時溫通督脈、活血化瘀,使邪氣儘快排出體外。配合艾灸腎俞、命門、風池穴,晚上用桂枝、生薑泡腳,提高身體整體機能,有利於寒氣排出體外。

2、頭部兩側疼痛及偏頭痛,可以用刮痧板在頭部兩側膽經刮痧,將邪氣徹底發散出來,同時配合肝俞、膽俞進行刮痧,如果有結節,就進行按揉,然後艾灸5-10分鐘,進一步培補陽氣,防止邪氣再一次由陽入陰。

3、頭頂疼痛一般從肝經論治,可以在四神聰、合谷穴、太沖穴進行按摩,每個穴位3-5分鐘,然後每個穴位配合10-15分鐘艾灸。

4、前額疼痛應該補脾陽、祛脾濕,前者艾灸中脘穴、關元穴、足三里穴,後者艾灸陰陵泉穴、承山穴、豐隆穴、解溪穴。

5、如果分不清經絡,就直接按揉、艾灸阿是穴,哪裡不舒服就艾灸哪裡,基本都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6、堅持艾灸,待外邪被驅除出去之後,頭痛自然就會緩解。

20

流鼻涕、打噴嚏、鼻塞

現象說明

1、艾灸後陽氣增強,氣機鼓動,體內陰邪被正氣驅逐出體表。肺主氣,開竅於鼻,與鼻部、呼吸系統密切相關。陰邪聚集於上焦,為了趕跑它們,上焦真陽就會被大量消耗,而肺位於上焦,就會導致肺氣不足,肺功能就會暫時受影響,就會出現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的癥狀。

2、流鼻涕、打噴嚏、鼻塞是排寒濕的表現,說明體內寒濕重,與腎陽虛衰有關。

解決方案

隔姜灸大椎穴,同時用刮痧板疏通膀胱經、肺經,充分調動腎陽、宣通肺氣,癥狀會自行消失。

注意事項

不能誤認為是感冒,忌吃寒涼藥物,否則會把陰邪再一次阻滯在體內,前功盡棄。


推薦閱讀:

遊戲APP解決方案
金交所合作模式合規解決方案
客廳狹長太丑了?五個解決方案隨你挑!
「解決方案哪家強?」近600家智能製造解決方案供應商刮分千億市場
如何實現32.5萬筆/秒的交易峰值?阿里交易系統TMF2.0技術揭秘

TAG:收藏 | 方案 | 解決方案 | 艾灸 | 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