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目的是實現「和諧社會,誠信中國」

  編者語:《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占筮書,同時也是一部遠古先民哲學著作,《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都與《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它通過觀察天地萬物,體認事物及其發展趨勢,判定人事的吉凶禍福,從而舉止動靜及進退取捨。而現代所稱「風水」,廣義上有人稱為易經,而有些人則認為是易經里的一個部分。曾仕強說:「每個研究《易經》的人,都好像進入北京城一樣,從哪個方向都是進入,但是都不是全面的。」本文作者從採訪易學大師潘光訓入手,著重了解風水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並從風水理論中感悟《易經》提倡的和諧與誠信。

結緣潘光訓大師

潘光訓,字康順,作者與他結緣是在1993年,當年潘光訓先生才25歲,作者也剛剛大學畢業,由於對中國哲學的喜愛,常向潘光訓先生請教易學,從此結成了好友,潘光訓先生對博大精深的易經著迷極深,在與其經常接觸的四年時間裡,除了工作,他易經從不離身。

2011年故友結緣重逢,潘光訓先生已從二十年前的易學愛好者變成了一代易學大師(我們以下稱他為大師),複雜難懂的易經理論從他口中述來變得通俗易懂。潘光訓大師介紹,在這十幾年中,他遊歷了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訪問了各地的易學大師、宗教名宿,把繁博的易經演變出一套簡單實用的風水理論。1997年到2003年用了六年時間不斷深入研究易學,2003年到2006年受聘到香港做了三年交流學者,2006年到2011年在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澳門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做了五年的風水大師,多年來融合了各國、各地、各家學派的易學精華,2011年回到廣東,準備與有緣有識之士創辦廣東省易學研究會,弘揚與推廣易學研究成果與風水文化。

潘光訓大師對《周易》的理解

潘光訓大師對易經的理解很簡單,他認為:「《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亦稱《易經》,簡稱《易》,《周易》的內容主要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傳為周人所作。《周易》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漢代儒家將《周易》、《易傳》合併,後稱《易經》。《周易》中相對《傳》而言的經文部分,傳統認為是流傳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書,其朴索辯證的觀點,表現為承認事物存在對立面;事物發展變化呈循環往複的規律。同時承認事物的互相轉化,認為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會轉向其反面,後「物極必反」就是這個意思。」

同時也認為:「《周易》是一部論變化的奇書。它的變法序列是用形象表達出來的。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憑心靈的任意創造、而是由它物化基礎及其實踐這個認識環節。受遠近諸事物變化的啟迪而揣度天地萬物變化的奧秘,並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質和規律,達到把握萬物基本運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是作卦畫的初衷」。「臆造的形象就不可能反映實在的本質,拼湊的形象更會出現無法彌合的代溝,難以體現出客觀的邏輯。然而,《周易》用形象刻畫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儘管有它物化的基礎和模式,但並不是原原本本的複寫或依葫蘆畫瓢,而是用間接、科學、抽象的形式來表達。」

按潘光訓大師的理解,《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

「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是易經的核心理論。一直來人們對《易經》的性質認識不一,有認為是卜筮書、哲學書和歷史書。對其書名也理解不一。「周」有周代、周地、周遍、周環等不同解釋。「易」有變易、易簡、不易、交易、對易等不同解釋。

關於《周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向有爭議。潘光訓大師認為,這種爭議是有益的,無論對錯,也起到百家爭鳴的作用,說明《周易》對後人的影響。有人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辭,孔子作傳解經。目前只有金景芳先生堅持認為《易傳》乃孔子所作。但長沙馬王堆墓穴中發現的「帛書」中已有不少記載證明,《易傳》作者基本不是孔子。其實研究表明《周易》是一部集體性著作,其體系內容本身不成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按照潘光訓大師的思路,凡是進行易經的研究和解釋的著作,統統都應歸為易學學說里的一部分。

《周易》研究流派紛呈。各派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長補短。目前基本分成兩大流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陽剛。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強調修身以有用於社會。道家則重坤卦,重陰柔。講「大道若水,弱能勝強。」強調精神自由,以無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潘光訓大師希望,自己能獨成一派。

潘光訓大師告訴我們,目前我國的易學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無重大進展,理論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亂,實際應用容易趨向神秘主義。蒙蔽了易學的真正價值。很多人把《易經》簡單地用來算命和看風水,這應該引起易學研究者的注意。同時由於很難讀到或讀懂《周易》的原著,後人所讀《易經》基本都是經過後人加工、翻譯、解讀而成(特別是現代版)。在譯者都無法領悟《周易》真諦的前提下,後來者對加工過的《周易》的理解有偏差已不可避免。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易經》理論,有一百個不同的理解。萬物本來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對《周易》的真諦理解越來越遠,就越無法推算出萬物的規律。所以在《周易》的應用中,應以客觀的辯證唯物主義出發,遵從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切勿加入太多個人的唯心史觀。否則,我們得到的結論就會與客觀現實相差越遠。

潘光訓大師的易經與風水的併合理論

潘光訓大師介紹,風水的叫法,其實最初為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古代稱堪輿術。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就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微觀物質(空氣、水和土)和宏觀環境(天地)的學說。風水流派很多,但基本都都遵循天地人合一原則;陰陽平衡原則;五行相生相剋原則等三大原則。現在比較流行的風水理論的核心是全面考察,綜合分析、統籌兼顧,核心內容主要包括:觀天、辨質、察形、乘氣、方位、定位、擇時、施工、循禮、積德。風水學是包括宇宙星體學、天文學、天體運行方位學、地球物理學、地磁方位學,水文學、地質地貌學、環境景觀學、自然生態建築學、社會倫理學、美學、人體信息學、氣象學、空間選擇學、時間選擇學、民俗學、做人哲學、玄學、預測學、陰陽學、五行學、形氣學、理氣學、日課學等等一門龐大的綜合類學科。

潘光訓大師說:「在易經與風水理論中,最講究的是陰陽結合,講究八卦中的相生相剋,由此得出萬物均有不同的特性,每個人的出生不同,所居住的地理位置不一樣,都會產生不同的經歷,和取得不同的成就」 。「易經和風水的真諦是通過觀察天地萬物,體認事物及其發展趨勢,判定人事的吉凶禍福,從而舉止動靜及進退取捨」。潘光訓大師介紹:「其實在理論界對易經與風水學說都有不同的看法與認知。有學者認為,風水只是易經里的一種,只是易經理論中的一個小分支,因為易經包括了很多哲理,包括天文、地理、軍事、政治、人生等;而風水僅局限於對陽宅陰宅布局的選擇,命理的推算,曆法及時辰吉凶等方面內容。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易經和風水不應分開而論,應把易經和風水看成是一個整體,易經是學名,風水是俗名,一般來說書面提的應以易經出現,而民間一提到易經其實就是風水,說到風水就是易經。而在潘光訓大師看來,易經與風水,其實應是各自獨立,而又不可分開的兩門學問,易經中包含風水,而風水中又包含易經,兩門學說互相交叉,根本無法分開哪些理論是易經,哪些理論是風水。潘光訓大師說:「與其把易經與風水區分出來,倒不如把他們合二為一,統稱《易學》或《易經風水學》」。

《易經風水學》在現在生活中的應用

對《易經風水學》的應用,潘光訓大師指出,「古代的風水單指堪輿術,而現代的風水理論卻把易經與各種學科的精華融合在一起。《易經風水學》與曆法學、面相學、心理學、命理學、色彩學和軍事科學中得到充分的應用。」

《易經風水學》在曆法學中的應用

曆法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計算時間的方法。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三種。所謂曆法,簡單說就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而易經風水大師根據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出生年月日、地理位置和曆法變化可以推算出時辰的吉凶,因此推算出是否適宜動士、進宅、出行、訪友、婚嫁、祭祀、入學的時辰等。

《易經風水學》在命理學中的應用

「命理學」是對人生命運規律的探索,以人的各式各樣的數字(出生年月日、姓名筆劃等等)來推測人的性格與命運並占卜推測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有相關方面的理論,周易系列對這方面探索最深,還有八字命理、紫微斗數和占星術等。《易經風水學》也注重命理的推算,在實踐中,無論是擇日還是堪輿,均首先從個人的生辰和八字入手,才能得出某項活動的準確結論,達到目的。

《易經風水學》在面相學中的應用

「面相學」,就是一種透過觀看一個人面部特徵、行為舉止等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健康,從而推測出一個人和命運。現在面相學融合西方的解剖學,最基本分為三質,心性質、筋骨質、營養質,從膚色五官高矮胖瘦皆可從這三質來論,三質定位後再依據流年細論,並搭配五官。也就是說「相由心生」,從一個人的面相可以觀察出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為人善惡。在《易經風水學》應用於面相學時,我們平時所說的觀言察色,通過對這個人的面相觀察,再結合他的生辰和八字,得知這個人的目前處境和未來可能遇到什麼問題,從而尋求解決之道。

《易經風水學》在心理學中的應用

「心理學」是是研究人類行為、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包括對個體的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研究。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如家庭、教育、健康等發生關聯。易經風水學大師幫人看相時,除了依據個人生辰八字、結合面相特徵外,更重要的是把心理學知識融合進去,靜觀其心理變化和舉止動態,以此掌握對方的內心真實想法,然後「對症下藥」,事半功倍。

《易經風水學》在色彩學中的應用

「色彩學」是研究色彩產生、接受及其應用規律的科學。因形、色為物象與美術形象的兩大要素,故色彩學為美術理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課題。它以光學為基礎,並涉及心理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美學與藝術理論等學科。《易經風水學》在日常應用研究中,教人如何逢凶化吉,在綜合曆法學、面相學、命理學、心理學等學問後,根據個人的面相特徵和精神狀況,運用色彩學的理論(主要是性格色彩學和色彩心理學)指導其合理搭配,以求對象達到心理和形象效果最大理想化。潘光訓大師說「比如在一張方型臉上,配上一幅半圓或全圓眼鏡,可以把臉上的方型輪廓圓型化;在一張很白的臉上,配一幅深色或黑色鏡框的眼鏡,讓個人皮膚顯得更加突出;根據一個人的性格,選擇不同顏色的衣服進行搭配,把個人個性表露無遺。」

《易經風水學》在軍事科學中的應用

「軍事科學」是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準備與實施的綜合性科學。又稱軍事學。戰爭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人們在戰爭實踐中,為了指導戰爭,不斷總結戰爭實踐經驗,探索戰爭的客觀規律,尋求克敵制勝的手段和方法,從而促進了軍事學的形成與發展。在中國,《孫子兵法》是一門專門研究軍事的著作,而《孫子兵法》很多理論與思想均出自《易經》,《易經》主張巧用天時地利。在地利上,《易經》有四點認識:一是作戰地域要廣闊,正如《坤卦》所言「直、方、大,不習,無不利」。二是駐紮地要選擇在平坦且靠近水邊之處,正如《漸卦》所「鴻於磐,飲食衎衎。吉」、「鴻漸於木,或得其桷,無咎」。三是戰場要選擇在丘陵或高山區域。那麼,迷路或迷失方向該怎麼辦呢?《易經》指出兩個辦法:第一,是按原路返回,「復自道,何其咎」。第二,是找嚮導,「牽復,吉」。在天時上,《易經》則有三點認識:一是要巧用烏雲密布而未下雨之時出兵作戰, 「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二是大雨過後不宜出兵作戰, 「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三是作戰時間常選擇在正午時分。 「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豐其蔀,日中見斗」、「豐其沛,日中見沫」等等。在軍事理論中,更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在古代戰爭中更顯突出,東晉時期「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現代戰爭中的從游擊戰、地道戰,到風雪大別山,二萬五千里長征,國外的莫斯科戰役、二戰中的諾曼底登陸等戰役,無不與天時、地理有關。

潘光訓大師說:「易經風水日益走進人們的生活當中,隨著生活日益提高,人們都喜歡購買一些貴重的珠寶首飾佩戴或擺設。但很多人根本無法知道自己的臉型與性格應佩戴什麼樣的珠寶更為合適,家裡或辦公室里更不知道把買回來的擺件擺在什麼位置,與當地的地理位置合適?大到樓盤座向,動土、竣工、開盤,房子裝修,均要請易學風水大師運籌一番,以求風調雨順,家庭和睦……「

「坐北向南」理論的應用

按照潘光訓大師思想,「坐北向南」理論貫穿中國風水建築,並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自古以來,中國的危害都是來自北方,故有防北的心理陰影,靠武力奪取政權的英雄都是面南稱帝——坐北向南。坐北向南理論的應用主要顯示在建築物上,無論從古代的皇宮,到寺廟道觀,再到普通百姓建房,基本以坐北向南為主。這理論的產生,主要是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徵為失敗、臣服。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者「北面稱臣」。正因為正南這個方向如此尊榮,所以一般老百姓蓋房子,誰也不敢取子午線的正南方向,都是偏東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諱而獲罪。根據考古發現,以偏東南方向的房子最多。

其實中國房子以坐北朝南,除了南面位尊之外,還是主要因為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古代的寺院和道觀均建在深山密林之中,往往背靠山面水,被稱 「風水寶地」。而這確實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背(北)靠青山,冬可擋住凜冽的寒風,夏可迎清涼的南風,不但建築物屹立不倒,居者健康長壽。

坐北面南的房子不僅是為了採光,還為了避北風。中國處於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冬天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風向變換不定。但大部分陸地位於北歸線(北緯)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人,朝南的房屋便於採取陽光。陽光充足的房子,既利於取曖,又可以用陽光來殺菌而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座北向南的房屋最大的好處一是採光好,二是利於通風。

坐北向南理論的延伸

在南尊北卑思想的影響之下,古人還「以東為首,以西為次」。皇后和妃子們的住處分為東宮、西宮,而以東宮為大為正,西宮為次為從;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現代漢語中的「東家」、「房東」等也由此而來,請客叫「做東」,東道主也包含這個意思。除了東西南北之外,左右也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皇帝面南背北而座,其左側是東方,「左」也隨著高貴起來,「左祖右廟」、「文左武右」、「男左女右」的觀念隨之建立起來。

潘光訓大師說「有趣的是戴戒指也有「男戴左女戴右」之分。就連我們現在開車,方向盤都是放在左側,駕駛員都是坐在左邊,副駕駛在右方。在開車時慢車走右道,左邊為超車道……這在西方則剛好相反,方向盤是在車的右邊,駕駛員也坐右邊,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很深的香港、台灣、新加坡這些國家與大陸的方位恰好相反。這並不是說這些地方與中國的東方文化易經文化的差異,而主要是他們一直處在殖民地的環境之下,祖先文化無法施展……」。潘光訓大師很有信心地說,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易經風水學》文化會得到不斷深入和發揚,走向世界。

《易經風水學》與交通對接

在潘光訓大師看來,「「易學」的「易」可以理解為「容易、便捷」的意思,《易》就是一門把複雜的事情如何變成容易與便捷的東西,拿來給人類直接使用的學問,這一解釋在現代應用中最為合適。」其實我們常說「想致富,先修路」、「路通,財通」也就是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正處於發展期,許多鄉鎮都沒有開通公路,交通極不方便,本地原有資源無法運出去,外面的商品也無法流通進來,導致與外界隔絕,經濟無法發展。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交通不斷改造,讓通路的地方經濟突飛猛進。按交通運輸能力來說,先輪船,後火車,最後才是汽車,而飛機作為快速運輸工具,則是三大物流的輔助。我們再縱觀古往,大凡交通方便的地方都成了商都,如果陸路不通,凡是有水路碼頭的地方都是人流比較集中的地方,多數成了城市。凡有大城市的地方,必有碼頭,靠海邊從北到南的大城市有比如大連、天津、上海、蘇州、杭州、福州、泉州、莆田、泉州、廈門、汕頭、深圳、廣州、珠海、湛江、北海等城市,內河城市就數不勝數。改革開放後,沿海城市發展迅速,與沒有海上運輸的城市拉開了距離。再比如香港、台灣、新加坡、澳門、迪拜等國家地區,他們的發達無不與有便捷的海路交通有關。

海路發達的地方經濟也最發達,而有火車的城市同樣比只通汽車的城市發達,從我國的省會分布來看,省會基本都通火車(但未必通大輪船),省會的經濟肯定要比不通火車的城市發達,通火車的非省會城市相對也比不通火車只通汽車的城市發達。通飛機則根據城市的發達程序布局安排。

既然路是如此重要,哪么路在易學風水中又是如何理解的呢?潘光訓大師說:「既然是以「容易與便捷」出發,「坐北朝南」的理論在這裡起不了太大作用,人們在無法滿足「坐北朝南」的前提下,寧舍其取而更加實用的「便捷」。我們不難發現,所有與靠近路的家居布局,均是以面向大路為主,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容易進出,同時門對大路,也容易發現從大路的來人,這是「防北」治安理論的一種應用。我們很難看到路在建築背後的,就算有也極少數,又或者受到地理的限制。因路在背後,破壞了易經風水中「背山面水」的理論,即「背無靠山,居而不定」。」

在「背山面水」的理論影響下,「背無靠山,也絕不靠水」。山厚重而有力,水卻柔軟無力,如果靠水則底氣不足,這不利於居住。同時,一般的建築物都選擇面向有水的地方,這或許是迷信,但據觀察,潘光訓大師說,面向水是有利的:一利於通風,風和水連在一起也代表吉祥,「風生水起」的成語最能表達這種意思;二水是無情物,水塘因雨天易滿,溪水、河水會因山洪暴雨而暴漲,海水因朝夕而漲退。家居如果面水,主人隨時可以觀察水勢的漲跌,這其實是出於自我保護的一種居家意識,如果水在背後,洪水一來,這是很危險的。三是美麗,面前是青綠河水(當然包括海水)性情自然舒暢。

易學風水與和諧、誠信理論的接軌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在《俠客行》中提到誠信的份量。中國是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美德,「人無信而不立」。幾千年前,孔子就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思想在《易經》中表述為「孚」。《易經》有4 0多處提到「孚」,還有專門談孚的《中孚卦》,「信及豚魚」是《易經》對孚信的經典性解釋。

易經中(準確地說是《易傳》)寫道:「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這一句意思是,有誠信於心,無需要問吉凶,不需要別人來幫忙改變命運,只要有誠於心,必然得到的回報。「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這一句原指只要是颳風的天氣,那江豚便準時浮現在江面上,南風則口朝南,北風則口朝北,從來如此。潘光訓大師說「其實江豚這一現象,只是動物的生活習慣,但後人泛指「人只要講誠信,萬事大吉」。」

縱觀各種理論對《易經》中誠信的小注釋,顯然都過於勉強,各家提到的誠信均是出於《易傳》中的內容,《易傳》只是《易經》的後一部分,他的產生時間與《周易》不同,產生於《周易》後代,《周易》約產生於公元前1105年前,《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產生於公元前479年之後,其學說成於孔子後學之手,由諸多學者共同加工而成,當時學術流派較少,能流行下來的只有儒家、道家、法家僅有的幾個流派,後人把《易經》稱作為儒家經典,其實也並不科學。起碼《易經》上部分《周易》與儒家無關,看起來更偏於道家。潘光訓大師:「如果作過多解釋,或許偏離《易經》的本意。」

《易經風水學》理論中,其內容包括:觀天、辨質、察形、乘氣、方位、定位、擇時、施工、循禮、積德十項。而把把「積德」放在最後一項,表明風水的所有活動歸根到底都是為了積德。在易經風水學理論中,「積德」除了宗教色彩很濃的求福而做好事求回報外,更指人們平時言行必須「德行善」,孝道、有禮、感恩、誠信、舍與、救助、捐贈等都是積德的行為。

其實易經風水學理論中,用陰陽平衡論來解說安居樂業,所追求的是利用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創造出適合人們居住的處所,營造出祥和安康的社會環境業。

守信、誠信才能讓社會達到陰陽平衡,才能讓社會和諧。失信,也就破壞了和諧的社會秩序。在經濟飛速發達的今天,我們更要用誠信的尺度來要求自己,規劃社會,以保證我們和諧的社會的秩序得以順利運營。

「構建和諧社會,促進誠信中國」,這既是中華兒女共同追求的理想,同時也是古人質樸願望。


推薦閱讀:

皓珺第二十一輯—中國古代金銀器
中國上古神兵之首究竟為何物?
母親節,康乃馨?不,中國的母親節花是它……
王鳳香:讀懂身體,發揮潛能--中國文化與本體心理學的契合
中國古代的三公九卿制

TAG:社會 | 中國 | 易經 | 誠信 | 和諧 | 目的 | 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