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史記(譯註版·第四冊)【漢·司馬遷】

史記·年表(二)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②。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新聞!書曰「協和萬國」,遷於夏商,或數千歲。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後,見於春秋。尚書有唐虞之侯伯,歷三代千有餘載,自全以蕃衛天子,豈非篤於仁義,奉上法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③。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④,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後數世,民咸歸郷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⑤,富厚如之。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⑥,余皆坐法隕命亡國,秏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於當世之禁雲。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⑦,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⑧,於是謹其終始,表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後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索隱》述贊曰:聖賢影響,風雲潛契。高祖膺籙,功臣命世。起沛入秦,憑謀仗計。紀勛書爵,河盟山誓。蕭曹輕重,絳灌權勢。咸就封國,式盟罪戾。仁賢者祀,昬虐者替。永監前修,良慚固蒂。〔注釋〕①《正義》曰: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蕭、曹等。②應劭曰:「封爵之誓,國家欲使功臣傳祚無窮。帶,衣帶也;厲,砥石也。河當何時如衣帶,山當何時如厲石,言如帶厲,國乃絕耳。」③《索隱》曰:案:下文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④《索隱》曰:言十分才二、三在耳。⑤《索隱》曰:倍其初封時戶數也。⑥《正義》曰:謂平陽侯曹宗、曲周侯酈終根、陽阿侯齊仁、戴侯祕蒙、谷陵侯馮偃也。⑦《索隱》曰:言居今之代,志識古之道,得以自鏡當代之存亡也。⑧《索隱》曰:言觀今人臣所以得尊寵者必由忠厚,被廢辱者亦由驕淫,是言見在興廢亦當代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詳細注釋及譯文:〔吳樹平 馮曉林 註譯〕【譯文】太史公說:古時候人臣的功勞有五種,運用道德輔佐帝王建立宗廟、安定國家的稱「勛」,運用言論的稱「勞」,使用武力的稱「功」,明確等級制度的稱「伐」,累積資歷的稱「閱」。封爵的誓詞說:「使黃河變得狹如衣帶,泰山變得小如磨刀石,(封國才能滅絕。)國家因此而永遠安寧,你們的子孫後代爵位長存。」最初未嘗不想鞏固他們的根基,而是到了後裔就漸漸地衰敗弱小了。我閱讀高祖對功臣封侯授爵的記載,考察他們開始受封的情況,以及後來喪失封爵的原因,我說:與我所聽說的情況真是大不相同!《尚書》說,「使萬國關係和協」,到了夏、商時代,有的國家已經建國幾千年。周朝封侯八百,在幽王、厲王之後,有的還見載於《春秋》一書。《尚書》中有唐、虞時期的侯伯,經歷夏、商、周三代一千多年,還能自我保全,藩衛天子,這難道不是由於他們忠實地踐仁守義,尊奉天子的法規嗎?漢朝興起,功臣受封的一百多人。當時天下剛剛平定,原有的大城名都的百姓都逃亡了,可以統計上來的戶口數只有十分之二三,所以大侯封邑不超過一萬家,小侯封邑僅五六百戶。後來過了幾代,百姓都回到了故鄉,封邑戶數增加,蕭何、曹參、絳侯周勃、灌嬰之類的封邑或達到了四萬戶,小侯的戶數也增加了一倍,富有程度也同樣提高了。子孫驕矜放縱,忘掉了先祖的艱難,邪惡放蕩。到太初時,百年之間,現存的侯爵只有五人,其餘的都犯法獲罪,喪身亡國,泯滅無存了。法網也是稍微嚴密了一些,然而主要是他們自身不小心謹慎於當代的法令。處在今天的時代,記述古代的做事原則,是為了借鑒,不一定要與古代完全相同。做帝王的各自有不同的禮制,不同的追求,總的說來是以成功為原則,怎麼可以把古今混為一談呢?觀察人臣得到尊寵和遭受廢辱的原因,也是當代得失之林,何必求之於過去的事情?於是我恭謹地推究功臣受封的始末,把說明文字納入表中,其中頗有一些不完全了解來龍去脈的;記載那些清楚明白的,疑而不能定的闕而不錄。後來的君子,想要繼續加以記述,可以參閱這篇表。【原文及注釋】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1>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2>積日曰閱。封爵之誓曰:<3>「使河如帶,<4>泰山若厲。<5>國以永寧,爰及苗裔。」<6>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7>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8>〔注釋〕<1>「社」,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土神。「稷」,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穀神。「社」、「稷」連言,則用以代指國家。 <2>「等」,等級。這裡泛指各種帶有等級的國家制度。 <3>「封爵之誓」,漢高祖封侯時有約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傳。誓詞以丹色刻寫在鐵券上,即所謂「丹書鐵券」。 <4>「河」,黃河。「帶」,衣帶。「使河如帶」,使黃河變成衣帶一般狹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以此來譬喻久遠。 <5>「厲」,磨刀石。「泰山若厲」,使泰山變成磨刀石一樣短小,這同「使河如帶」一樣,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句意在表示久遠。 <6>「爰」,音(yuán,乃,於是。「苗裔」,子孫後代。「爰及苗裔」,此四句誓詞《困學紀聞》十二引《楚漢春秋》作「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世」。 <7>「根本」,指漢高祖時期始受封的功臣。 <8>「枝葉」,指功臣侯者的後裔。「陵夷」,衰頹。余讀高祖侯功臣,<1>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所聞!<2>《書》曰「協和萬國」,<3>遷於夏商,或數千歲。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後,<4>見於《春秋》。《尚書》有唐虞之侯伯,<5>歷三代千有餘載,自全以蕃衛天子,<6>豈非篤於仁義,奉上法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7>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後數世,民咸歸鄉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8>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間,<9>見侯五,<10>余皆坐法隕命亡國,秏矣。<11>罔亦少密焉,<12>然皆身無兢兢於當世之禁雲。<13>〔注釋〕<1>「余」,我。「讀高祖侯功臣」,閱讀高祖對功臣進行封爵的記載。這種記載,即是當時的侯籍。<2>「異哉所聞」,此謂異於下文提到的《尚書》、《春秋》記載的情況,並不是異於「使河如帶,泰山若厲」云云之意。 <3>「《書》」,即《尚書》。「協和萬國」,語出《尚書·堯典》。《堯典》作「協和萬邦」。「邦」改作「國」,避漢高祖劉邦諱。在《堯典》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堯使各個邦國之間關係和協。 <4>「幽」,周幽王,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在位期間,為政昏亂,被殺於驪山下,西周滅亡。事迹詳見本書《周本紀》。「厲」,周厲王,周夷王之子。執政期間,剝削繁苛,壓制輿論,公元前八四一年,國人暴動,厲王出奔彘(在今山西霍縣),十四年後死於彘。事迹詳見本書《周本紀》。 <5>「唐虞」,即陶唐氏和有虞氏,皆為傳說時期的遠古部落,其首領前者是堯,後者是舜。 <6>「蕃」,與「藩」字通,屏障的意思。 <7>「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據表間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實際上,高祖功臣受封為侯的,本表尚有漏載者。 <8>「蕭、曹、絳、灌」,指蕭何、曹參、絳侯周勃、灌嬰。 <9>「太初」,漢武帝年號,凡四年,時當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10>「見」,與「現」字同。「見侯五」,指平陽侯曹宗、曲周侯酈終根、埤山侯仁、戴侯秘蒙、谷陵侯馮偃。 <11>「秏」,與「耗」字同,音(hào,義為無、盡。 <12>「罔」,與「網」字同,法網。「少」,稍略,略微。 <13>「兢兢」,小心謹慎。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1>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於是謹其終始,表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後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注釋〕 <1>「緄」,與「混」字通。● 以下注釋,參見表文內容順序太史公自序曰:維高祖元功,輔臣股肱,剖符而爵,澤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殺身隕國。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附表】(一)國名①侯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建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侯第②平陽③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侯。以將軍入漢,以左丞相出征齊、魏,以右丞相為平陽侯,萬六百戶。④七六年十二月甲申,懿侯曹參元年⑤。五其二年為相國。二六年十月,靖侯窋元年。八十九四後四年,簡侯奇元年。三十三四年,夷侯時元年。⑥十元光五年,恭侯襄元年。十六元鼎三年,今侯宗元年。二⑦信武⑧以中涓從起宛、朐,入漢,以騎都尉定三秦,擊項羽,別定江陵,侯,五千三百戶。以車騎將軍攻黥布、陳豨。七六年十二月甲申,肅侯靳歙元年⑨。七五三六年,夷侯亭元年。十八後元三年,侯亭坐事國人過律,奪侯,國除。十一清陽⑩以中涓從起豐,至霸上,為騎郎將,入漢,以將軍擊項羽功,侯,三千一百戶。七六年十二月甲申,定侯王吸元年⑾。七八七元年,哀侯彊元年。⑿十六八年,孝侯伉元年。⒀四十二五年,哀侯不害元年。七元光二年,侯不害薨,無後,國除。十四汝陰⒁以令史從降沛,為太僕,常奉車,為滕公,竟定天下,入漢中,全孝惠、魯元,侯,六千九百戶。常為太僕。七六年十二月甲申,文侯夏侯嬰元年。七八八七九年,夷侯竈元年。八十六年,恭侯賜元年。十六七十九元鼎二年,侯頗坐尚公主,與父御婢奸罪,自殺,國除。八陽陵⒂以舍人從起橫陽,至霸上,為騎將,入漢,定三秦,屬淮陰,定齊,為齊丞相,侯,二千六百戶。七六年十二月甲申,景侯傅寬元年。五二六年,隨頃侯靖元年。八十四九十五年,恭侯則元年。二十三前四年,侯偃元年。十八元狩元年,侯偃以與淮南王謀反,國除。十廣嚴⒃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為連敖,入漢,以騎將定燕、趙,得將軍,侯,二千二百戶。七六年十二月甲申,壯侯呂毆元年⒄。七八一二年,戴侯勝元年。九十三十一年,恭侯嘉元年。至後元七年嘉薨,無後,國除。二十八廣平⒅以舍人從起豐,至霸上,為郎中,入漢,以將軍擊項羽、鍾離昩功,侯,四千五百戶。七六年十二月甲申,敬侯薛歐元年。七八元年,靖侯山元年。十八五後元三年,侯澤元年。八中二年,有罪,絕。平棘五中五年復封,節侯澤元年。十其十年,為丞相。五元朔四年,侯穰元年。三元狩元年,穰受淮南王財物,稱臣,在赦前,詔問謾罪,國除。十五博陽⒆以舍人從起碭,以刺客將,入漢,以都尉擊項羽滎陽,絕甬道,擊殺卒,追功,侯。七六年十二月甲申,壯侯陳濞元年。⒇七八十八五後元三年,侯始元年。四前五年,侯始有罪,國除。塞中五年,封始。《索隱》注曰:塞在桃林之西。二後元元年,始有罪,國除。十九表中標註:①《正義》曰:此國名匡左行一道,咸是諸侯所封國名也。②《索隱》曰:姚氏雲「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酈商六,奚涓七,夏侯嬰八,灌嬰九,傅寬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陳武十三,王汲十四,薛歐十五,周昌十六,丁復十七,蟲達十八。「史記」與「漢書」表同。而楚漢春秋則不同者,陸賈記事在高祖、惠帝時。「漢書」是後定功臣等列,及陳平受呂后命而定,或已改邑號,故人名亦別。且高祖初定唯十八侯,呂后令陳平終竟以下列侯第錄,凡一百四十三人也。」《漢書音義》曰:曹參位第二而表在首,以前後故。③《索隱》曰:《漢書地理志》:平陽縣屬河東。④《集解》如淳曰:「謁主通書,謂出納君命。石奮為謁中涓,受陳平謁是也。春秋傳曰涓人疇,漢儀注,天子有中涓如黃門,皆中官者。」⑤《索隱》曰:懿謚也。⑥《索隱》曰:時或作畤,音止,又音市。案:曹參系家作「時」,今表或作「畤。」案:漢書衛青傳平西曹壽尚陽信公主,即此人,當是字訛也。⑦《索隱》曰:《漢書音義》曰:曹參位第二而表在首,蕭何位第一而表在十三者,以封先後故也。又按封參在六年十二月,封何在六年正月;高祖十月因秦改元,故十二月在正月前也。漢表具記位次,而亦依封前後錄也。⑧《索隱》曰:地理志無信武縣,當是後廢也。⑨《索隱》曰:靳,姓,音紀覲反;歙音攝,又音吸。⑩《索隱》曰:漢表作「清河」。地理志清陽縣屬清河郡。⑾《索隱》曰:楚漢春秋作「清陽侯王隆」。⑿《索隱》曰:彊音其良切。⒀《索隱》曰:伉音苦浪切。⒁《索隱》曰:汝陰縣屬汝南。凡縣名皆據地理志,不言者,從省文。⒂《索隱》曰:陽陵縣屬馮翊。楚漢春秋作「陰陵」。⒃《索隱》曰:晉書地道記,廣縣在東莞。嚴,謚也,下又雲「壯」,班馬二史並誤。⒄《索隱》曰:毆烏後切。⒅《索隱》曰:縣名,屬臨淮。⒆《索隱》曰:博陽縣在汝南。⒇《索隱》曰:楚漢春秋名隤。【續上表·二】國名侯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侯第曲逆①以故楚都尉,漢王二年初從修武,為都尉,遷為護軍中尉;出六奇計,定天下,侯,五千戶。七六年十二月甲申,獻侯陳平元年。七其五年,為左丞相。八其元年,徙為右丞相;後專為丞相,相孝文二年。二三年,恭侯買元年。十九五年,簡侯悝元年。四十二五年,侯何元年。十元光五年,侯何坐略人妻,棄市,國除。四十七堂邑②以自定東陽為將,屬項梁,為楚柱國。四歲,項羽死,屬漢,定豫章、折江,都折江自立為王。壯思,侯,千八百戶。復相楚元王十一年。七六年十二月甲申,安侯陳嬰元年。七四四五年,恭侯祿元年。二二十一三年,夷侯午元年。十六十一元光六年,季須元年。十三元鼎元年,侯須坐母長公主卒,未除服奸,兄弟爭財,當死,自殺,國除。八十六周呂③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為侯。還定三秦,將兵先入碭。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複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三六年正月丙戌,令武侯呂澤元年。④四九年,子台封酈侯元年。⑤七有罪。建成⑥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擊三秦。漢王入漢,而釋之還豐沛,奉衛呂宣王、太上皇。天下已平,封釋之為建成侯。⑦七六年正月丙戌,康侯釋之元年。二三年,侯則元年。五有罪。胡陵元年,五月丙寅,封則弟大中大夫呂祿元年。七八年,祿為趙王,國除。追尊康侯為昭王。祿以趙王謀為不善,大臣誅祿,遂滅呂。留以廄將從起下邳,以韓申徒下韓國,言上張旗志,秦王恐,降,解上與項羽之郄,為漢王請漢中地,常計謀,平天下,侯,萬戶。七六年正月丙午,文成侯張良元年。⑨七二六三年,不疑元年。四五年,侯不疑坐與門大夫謀殺故楚內史,當死,贖為城旦,國除。六十二射陽⑩兵初起,與諸侯共擊秦,為楚左令尹,漢王與項羽有郄於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七六年正月丙午,侯項纏元年。賜姓劉氏⑾。二三年,侯纏卒。嗣子睢有罪,國除。酇⑿以客初起從入漢,為丞相,備守蜀及關中,給軍食,佐上定諸侯,為法令,立宗廟,侯,八千戶。七六年正月丙午,文終侯蕭何元年。元年,為丞相;九年,為相國。二五三年,哀侯祿元年。一七二年,懿侯同元年。同,祿弟。十筑陽。⒀九元年,同有罪,封何小子延元年。一後四年,煬侯遉元年。三五年,侯則元年。一有罪。武陽七前一年,封煬侯弟幽侯嘉元年。八中一年,侯勝元年。十元朔二年,侯勝坐不敬,絕。三元狩三年,封何(曾)孫恭侯慶元年。酇|三元狩六年,侯壽成元年。十元封四年,壽成為太常,犧牲不如令,國除。一曲周⒁以將軍從起岐,攻長社以南,別定漢中及蜀,定三秦,擊項羽,侯,四千八百戶。七六年正月丙午,景侯酈商元年。七八二十三元年,侯寄元年。九有罪,絕。繆|七中三年,封商他子靖侯堅元年。九元光四年,康侯遂元年。五元朔三年,侯宗元年。十三元鼎二年,侯終根元年。十八後二年五月,侯終根坐呪詛誅,國除。六絳⒂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為侯。定三秦,食邑,為將軍。入漢,定隴西,擊項羽,守嶢關,定泗水、東海。八千一百戶。七六年正月丙午,武侯周勃元年。七八其四年為太尉。十一元年,為右丞相,三年,免。復為丞相。六十二年,侯勝之元年。條六後元二年,封勃子亞夫元年。十其三年,為太尉;七年,為丞相。有罪,國除。平曲|三後元元年,封勃子恭侯堅元年。十六元朔五年,侯建德元年。十二元鼎五年,侯建德坐酎金,國除。四舞陽⒃以舍人起沛,從至霸上,為侯。入漢,定三秦,為將軍,擊項籍,再益封。從破燕,執韓信,侯,五千戶。七六年正月丙午,武侯樊噲元年。其七年,為將軍、相國三月。六一七年,侯伉元年。呂須子。八坐呂氏誅,族。二十三元年,封樊噲子荒侯市人元年。六七年,侯它廣元年。六中五(六)年,侯它廣非荒侯市人子,國除。五潁陰⒄以中涓從起碭,至霸上,為昌文君。入漢,定三秦,食邑。以車騎將軍屬淮陰,定濟、淮南及下邑,殺項籍,侯,五千戶。七六年正月丙午,懿侯灌嬰元年。七八四其一,為太尉;三,為丞相。十九五年,平侯何元年。九七中三年,侯彊元年。六有罪,絕。九元光二年,封嬰孫賢為臨汝侯。侯賢元年。元朔五年,侯賢行賕罪,國除。九汾陰⒅初起以職志擊破秦,入漢,出關,以內史堅守敖倉,以御史大夫定諸侯,比清陽侯,二千八百戶。⒆七六年正月丙午,悼侯周昌元年。三建平四四年,哀侯開方元年。有罪,絕。八四前五年,侯意元年。十三有罪,絕。安陽八中二年,封昌孫左車。建元元年,有罪,國除。十六表中注釋:①《索隱》曰:縣名,屬中山,章帝改曰蒲陰。②《索隱》曰:縣名,屬臨淮。③《索隱》曰:應劭云:「周呂,國也。」案:「周」及「呂」皆國名。濟陰有呂都縣。④《索隱》曰:令,邑;武,謚也。又改封令,令,縣名,在滎陽,出晉地道記。⑤《索隱》曰:酈音歷。一作「鄜」,音敷,皆縣名。⑥《索隱》曰:縣名,屬沛郡。⑦《索隱》曰:呂宣王,呂公謚也。⑧《索隱》曰:韋昭云:「留,今在彭城。」⑨《索隱》曰:漢表「文平。」案:良傳謚「文成」也。⑩《索隱》曰:縣名,屬臨淮。射,一作「貰」。⑾《索隱》曰:即項伯也。⑿《索隱》曰:酇音贊,縣名,在沛。劉氏雲「以何子祿嗣,無後,國除;呂后封何夫人於南陽酇」,恐非也。⒀《索隱》曰:築音逐,縣名。⒁《索隱》曰:縣名,屬廣平。⒂《索隱》曰:縣名,屬河東。子亞夫為條侯。⒃《索隱》曰:縣名,屬潁川。⒄《索隱》曰:縣名,屬潁川。⒅《索隱》曰:縣名,屬河東。⒆《索隱》曰:如淳云:「職志,官名,主幡旗。」【續上表·三】國名侯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侯第梁鄒①兵初起,以謁者從擊破秦,入漢,以將軍擊定諸侯功,比博陽侯,二千八百戶。七六年正月丙午,孝侯武儒元年②。四三五年,侯最元年③。八二十三十六六元光元年,頃侯嬰齊元年。三元光四年,侯山柎元年。④二十元鼎五年,侯山柎坐酎金,國除。二十成⑤兵初起,以舍人從擊秦,為都尉;入漢,定三秦。出關,以將軍定諸侯功,比厭次侯,二千八百戶。七六年正月丙午,敬侯董渫元年⑥。七元年,康侯赤元年。八二十三六有罪,絕。節氏五中五年,復封康侯赤元年。⑦二建元四年,恭侯罷軍元年。五元光三年,侯朝元年。十二元狩三年,侯朝為濟南太守,與成陽王女通,不敬,國除。二十五蓼⑧以執盾前元年從起碭,以左司馬入漢,為將軍,三以都尉擊項羽,屬韓信,功侯⑨。七六年正月丙午,侯孔藂元年⑩。七八八十五九年,侯臧元年。十六十四元朔三年,侯臧坐為太常,南陵橋壞,衣冠車不得度,國除。⑾三十費⑿以舍人前元年從起碭,以左司馬入漢,用都尉屬韓信,擊項羽有功,為將軍,定會稽、浙江、湖陽,侯。七六年正月丙午,圉侯陳賀元年⒀。七八二十三元年,共侯常元年。一二年,侯偃元年。中二年,有罪,絕。八中六年,封賀子侯最元年。巢四後三年,最薨,無後,國除。陽夏⒁以特將將卒五百人,前元年從起宛、朐,至霸上,為侯,以游擊將軍別定代,已破臧荼,封豨為陽夏侯⒂。五六年,正月丙午,侯陳豨元年。十年,八月,豨以趙相國將兵守代。漢使召豨,豨反,以其兵與王黃等略代,自立為王。漢殺豨靈丘。隆慮⒃以卒從起碭,以連敖入漢,以長鈹都尉擊項羽,有功,侯。⒄七六年正月丁未,哀侯周竈元年⒅。七八十七六後二年,侯通元年。七中元年,侯通有罪,國除。三十四陽都⒆以趙將從起鄴,至霸上,為樓煩將,入漢,定三秦,別降翟王,屬悼武王,殺龍且彭城,為大司馬;破羽軍葉,拜為將軍,忠臣,侯,七千八百戶。七六年正月戊申,敬侯丁復元年⒇。七五三六年,趮侯寧元年。九十四十年,侯安成元年。一二年,侯安成有罪,國除。十七表中標註:①《索隱》曰:縣名屬濟南。②《索隱》曰:漢表儒作「虎」③《索隱》曰:最,音辭取反。④《索隱》曰:柎,音夫也。⑤《索隱》曰:縣名,屬涿郡。⑥《索隱》曰:渫,音息列反。子赤,封節氏侯。⑦《索隱》曰:節氏,縣名。⑧《索隱》曰:縣名,屬六安。⑨《索隱》曰:即漢五年圍羽垓下,淮陰侯將四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是也。費將軍即下費侯陳賀也。⑩《索隱》曰:姚氏案:孔子家語云「子武生子魚及子文,子文生冣,字子產。」說文以「冣」為「積聚」字,此作「藂」,不同。⑾《索隱》曰:案:孔藂雲「臧歷位九卿,為御史大夫,辭曰:『臣經學,乞為太常典禮。臣家業與安國,綱紀古訓。』武帝難違其意,遂拜太常典禮,賜如三公。臧子琳位至諸侯,琳子璜失侯爵。」此雲臧國除,當是後更封其子也。⑿《索隱》曰:費,音秘,一音扶未反。縣名,屬東海。⒀《集解》徐廣曰:「圉,或作為『幽』。」⒁《索隱》曰:縣名,屬淮陰。⒂《索隱》曰:豨,音虛紀反。⒃《索隱》曰:縣名,屬河內。音林閭隆,避殤帝諱改也。⒄《索隱》曰:徐廣以連敖為典客官。官長鈹為官名,說文雲「鈹者,劍刀裝也」。鈹,音敷皮反。漢表作鉟,音丕。⒅《索隱》曰:哀,漢表作「克」。⒆《索隱》曰:《漢志》闕,晉書地道記屬琅邪。⒇《索隱》曰:復,音伏。〔注釋〕 <1>「侯功」,此格所載內容為功臣封侯者的功勞狀況。司馬遷所載當本於高後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陳平所錄侯籍。 <2>「高祖十二」,漢高祖在皇帝位共十二年,時值公元前二○六年至前一九五年。 <3>「孝惠七」,孝惠帝在位七年,時值公元前一九四年至前一八八年。 <4>「高後八」,高後臨朝稱制八年,時值公元前一八七年至前一八○年。 <5>「孝文二十三」,孝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時值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前一五七年。 <6>「孝景十六」,孝景帝在位十六年,時值公元前一五六年至前一四一年。 <7>「建元」,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三五年。「元封」,亦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一○年至前一○五年。「三十六」,是說從建元元年至元封六年共三十六年。 <8>「太初」,漢武帝年號,共四年,元年為公元前一○四年。「後元」,亦為漢武帝年號,共二年。「後元二年」,即公元前八七年。「十八」,是說從太初元年至後元二年共十八年。 <9>「侯第」,各侯的位次。位次的先後,是高後二年命陳平根據諸侯的功勞大小排定的。<10>「平陽」,縣名,故地在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11>「中涓」,負責宮中清潔掃除的人。《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顏師古注云:「中涓,親近之臣,若謁者、舍人之類也。涓,潔也,主居中掃潔也。」「涓」,音(juān)。「從起沛」,跟隨劉邦起兵於沛。沛故地在今江蘇沛縣。劉邦、曹參皆為沛人。 <12>「霸上」,亦作「灞上」,為古代軍事要地,因地處霸水西高原上而得名,在今陝西西安市東,接藍田縣界。據本書《高祖本紀》,漢元年(公元前二○六年)十月劉邦引軍至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亡。 <13>「侯」,秦亡,漢王劉邦始封曹參為建成侯,見本書《曹相國世家》。 <14>「左丞相」,丞相是全國最高行政長官,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秦時分置左右,劉邦為漢王時,承襲秦制,丞相亦分左右。為皇帝後,只設一丞相。「出征齊、魏」。漢高祖二年(公元前二○五年),曹參拜為假左丞相,屯兵關中。月余,魏王豹反,曹參與韓信東攻魏將孫遬於東張(故地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北東張)。又攻安邑(故地在今山西夏縣西北),俘獲魏將王襄。遂進擊魏王豹於曲陽(故地在今河北曲陽縣),追至武垣(故地在今河北河間縣西南),生擒魏王豹,平定了魏地。此後,曹參以右丞相屬韓信,平定齊地七十餘縣,俘虜齊王田廣相田光等人。 <15>「萬六百戶」,本書《曹相國世家》雲漢高祖六年,曹參賜爵列侯,食邑平陽萬六百三十戶。 <16>「懿」,是曹參的謚號。如下文「靖侯窋」之「靖」,「簡侯奇」之「簡」,「夷侯時」之「夷」,「恭侯襄」之「恭」,皆為各侯謚號。 <17>「相國」,即丞相。也有人認為漢代相國與丞相是兩官,兩官性質相同,但相國的地位高於丞相,權力也大於丞相。 <18>「元光」,漢武帝年號。「五年」,為公元前一三○年。 <19>「元鼎」,漢武帝年號。「三年」,為公元前一一四年。 <20>「今侯宗」,當今的諸侯曹宗。司馬遷稱曹宗「今侯」,可見此表成於元鼎年間或稍後的時間。 <21>「二」,曹參侯位第二。侯位第一的是蕭何。此表列曹參於首位,而蕭何在後,是因為此表是按封侯時間先後排列的,曹參之封早於蕭何。 <22>「信武」,今地不詳。 <23>「宛朐」,故地在今山東菏澤縣西南。「朐」,音(qú)。 <24>「騎都尉」,武職官名,其地位低於將軍。「三秦」,秦亡後,項羽分封諸侯,秦降將章邯為雍王,領有今陝西中部咸陽以西和甘肅東部地區;司馬欣為塞王,領有今陝西咸陽以東地區;董翳為翟王,領有今陝西北部地區。因為這些地區是秦國故地,所以合稱三秦。 <25>「江陵」,縣名,故地在今湖北江陵縣。在楚漢相爭中,靳歙平定江陵,生獲江陵王共尉,迫使江陵柱國、大司馬以下八人投降。這是靳歙較為顯赫的戰功。 <26>「車騎將軍」,為漢代將軍之一。本書《靳歙列傳》云:「以騎都尉從擊代,攻韓信平城下,還軍東垣。有功,遷為車騎將軍,並將梁、趙、齊、燕、楚車騎。」是靳歙為車騎將軍時,統領車騎。「黥布」,即英布,以協助劉邦滅項羽之功,被封為淮南王。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起兵反漢,身亡國滅。靳歙攻黥布,當在漢高祖十一年。「陳豨」,宛朐人,漢高祖七年(公元前二○○年),以趙相國監趙、代邊兵。十年九月,叛漢,自立為代王。本書《陳豨列傳》云:「十一年冬,漢兵擊斬陳豨將侯敬、王黃於曲逆下。」又《靳歙列傳》云:「擊陳豨丞相敞,破之,因降曲逆。」是靳歙攻陳豨在高祖十一年冬。「豨」,音(xī)。 <27>「坐」,坐法,坐罪。「事」,役使。「國人」,此指信武侯國中的民眾。「過律」,違反法律規定。 <28>「清陽」,縣名,故地在今河北清河縣東南。 <29>「豐」,秦時為鄉,屬沛縣。因是劉邦故鄉,所以漢代改置為縣,故地在今江蘇豐縣。 <30>「騎郎將」,是一種地位較低的武官。 <31>「三千一百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為二千二百戶。 <32>「汝陰」,縣名,故地在今安徽阜陽市。 <33>「令史」,此指縣令史,為縣令下的主要屬吏之一。「以令史從降沛」,謂夏侯嬰以縣令史的身份跟隨劉邦降服了沛縣。 <34>「太僕」,漢代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車馬,親自為皇帝駕車,又主管馬政。劉邦初起,降服沛縣,以夏侯嬰為太僕。這時的太僕之職,主要是負責劉邦的車馬,為劉邦御車。 <35>「奉車」,指為劉邦駕御車乘。 <36>「滕公」,據《漢書·夏侯嬰傳》,嬰擊秦軍雒陽東,以功賜爵封,轉為滕令,常以滕令奉車,故號滕公。「滕」,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滕縣西南。 <37>「漢中」,秦郡,在今陝西秦嶺以南及湖北西北部,治所在南鄭(今陝西南鄭縣)。項羽殺死秦王子嬰,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劉邦被立為漢王,領有巴(今四川東部)、蜀(今四川西部)、漢中地。「入漢中」,即指夏侯嬰隨從漢王劉邦進入封國巴、蜀、漢中地。本書《夏侯嬰列傳》云:「沛公為漢王,賜嬰爵列侯,號昭平侯,復為太僕,從入蜀、漢。」 <38>「全孝惠、魯元」,劉邦與呂后生一男一女,男名盈,劉邦卒後,立為皇帝,是為孝惠帝。「孝惠」為謚號。女即魯元公主,為孝惠之姊,嫁給了張耳之子張敖,生子張偃,封魯王。漢王二年(公元前二○五年),劉邦、項羽戰於彭城,漢軍大敗。劉邦欲過沛,帶走家室。楚軍使人追到沛地,也想掠取劉邦家室。劉邦家中人都逃散了,在路上遇到孝惠、魯元,就把他們載於車上。楚兵追擊劉邦,劉邦打算丟棄孝惠、魯元,輕車逃遁。當時夏侯嬰御車,在他的保護下,得以脫險,後來把他們送到了豐地。「全孝惠、魯元」即指此。 <39>「常為太僕」,夏侯嬰在劉邦時期即為太僕,後來又以太僕之職奉事孝惠帝、呂后和孝文帝。 <40>「尚」,匹配,多用於匹配皇家女兒。「公主」,據《漢書·夏侯嬰傳》,嬰曾孫頗尚平陽公主。 <41>「陽陵」,縣名,故地在今陝西高陵縣西南。按漢馮翊有弋陽,景帝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更名陽陵,次年作景帝陵陽陵。是傅寬封侯時尚無陽陵縣。司馬貞《索隱》云:「《楚漢春秋》作陰陵。」可能是正確的。陰陵故地在今安徽定遠縣西北。 <42>「舍人」,戰國、秦和漢初王公貴官都有舍人,為左右親近的人,後來為私屬官稱。「橫陽」,邑名,故地在今河南商丘縣境。 <43>「淮陰」,淮陰侯韓信,事詳見《史記》本傳。 <44>「為齊丞相」,漢代制度,所封王國也置有丞相。當時傅寬為齊王韓信右丞相。 <45>「元狩」,漢武帝年號。「元狩元年」,為公元前一二二年。 <46>「淮南王」,指劉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封淮南王劉長子安為淮南王。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劉安謀反,事敗自殺。當時受牽連的列侯、二千石、豪傑數千人,傅偃亦為其中之一。事詳見本書《淮南王列傳》。 <47>「廣嚴」,《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雲廣嚴侯召歐。召歐封於廣,故地在今山東益都縣西南。謚庄,或作「壯」,避諱改作「嚴」。此當為國名,不應有「嚴」字,「嚴」字恐是後人所增。 <48>「連敖」,接待賓客的官員,春秋戰國時為楚官。 <49>「廣平」,縣名,故地在今河北雞澤縣東南。 <50>「郎中」,官名,負責侍衛和扈從,無固定員額。 <51>「鍾離眜」,姓鍾離,名眜,為項羽部將,項羽敗死後,逃歸故友韓信。劉邦下令捕眜,被迫自殺。據本書《項羽本紀》、《高祖本紀》,漢四年(公元前二○三年),楚漢交戰,漢軍曾圍困鍾離眜於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薛歐擊鐘離眜或在此時。「眜」,音(miè)。 <52>「平棘」,縣名,故地在今河北趙縣東南。此列平棘,意思是說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年)薛澤改封平棘。 <53>「元朔」,漢武帝年號。「元朔四年」,為公元前一二五年。 <54>「謾罪」,欺謾之罪。漢代律條有謾罪,官吏王侯多有因謾罪被處治者。沈家本《歷代刑法考·漢律摭遺》卷四云:「張斐《注律表》:『違忠欺上謂之謾。』……欺謾與詐偽義頗相通,以張斐之言分別之,則欺謾者,事之對於君上者也;詐偽者,事之對於人民者也。」 <55>「博陽」,縣名,故地在今河南商水縣東南。 <56>「碭」,縣名,故地在今河南永城縣東北。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八年),秦兵進入楚地,至碭。劉邦引兵攻碭,三日取碭,因收碭兵得五六千人。陳濞「以舍人從起碭」,當在此時。 <57>「都尉」,秦於郡置尉,協助郡守掌管軍事。都尉的地位低於將軍,大體相當於郡尉。「擊項羽滎陽」,漢三年、四年間,楚漢相持於滎陽,陳濞擊項羽滎陽,應在此時。 <58>「甬道」,兩旁築有牆垣的通道,以便運送糧食等軍需物資,不被敵人劫奪。漢三年,漢屯兵滎陽南,曾築甬道,與河(即黃河)連接,以便取食於當時的糧倉敖倉(在滎陽西北敖山上)。 <59>「塞」,疑在平棘境內,《後漢書·郡國志》載,常山國平棘有塞。司馬貞《索隱》認為塞即桃林塞,在今河南靈寶縣閿鄉以西,接陝西潼關界。<60>「曲逆」,縣名,得名於曲逆水,秦、漢時為大縣,故地在今河北完縣東南。 <61>「故楚都尉」,項羽略地至河上,陳平歸楚。項羽稱王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後,因擊降殷王司馬卬之功,拜為都尉。 <62>「修武」,縣名,故地在今河南獲嘉縣。 <63>「護軍中尉」,陳平歸附劉邦後,先拜都尉,使為驂乘,監護諸將。後來拜為護軍中尉。中尉本是負責徼循京師之官,後來改稱執金吾;為九卿之一。陳平所拜護軍中尉,當是臨時特設之官,專門負責監護諸將。 <64>「略」,強取。「略人妻」,漢代法律規定,略取他人妻為犯罪行為。 <65>「棄市」,在街市上當眾處死,是漢代死刑中的一種。 <66>「堂邑」,縣名,故地在今江蘇六合縣西北。 <67>「東陽」,縣名,故地在今安徽天長縣西北。 <68>「項梁」,項羽的叔叔,繼陳勝起義後,起兵反秦。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被秦將章邯擊敗身亡。事詳本書《項羽本紀》。 <69>「柱國」,即上柱國。戰國時楚官名,地位尊寵,相當於後世的相國。秦末起於楚地的義軍沿襲楚制,設置此官。 <70>「豫章」,郡名,轄境大體相當於今江西省地,治所在南昌(今江西南昌市)。「浙江」,水名,指今浙江杭州市以下的錢塘江。「浙」,地名,當在浙水流域。「壯息」,人姓名,在豫章、浙江一帶自立為王。「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為王壯息」,意思是說陳嬰平定了佔據豫章、浙江一帶,建都於浙,自立為王的壯息。 <71>「楚元王」,劉邦弟劉交。漢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劉交被封為楚王,在位二十三年,卒謚元。事見本書《楚元王世家》。 <72>「長公主」,漢制,皇帝女兒為公主,儀制與列侯相同;姊妹為長公主,儀制與諸王相同。 <73>「未除服奸」,古代親人去世,穿喪服的時間有一定規定。到時間才能除去喪服,謂之「除服」。在未除服時期,如有男女奸事,是禮制與法制所不允許的。 <74>「周呂」,呂澤的封號,並非地名。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一一認為:「呂為姜姓,姜之先封於呂,子孫從其封姓,至周益顯。意謂呂澤佐漢定天下,猶周有呂尚,故曰周呂。其後改封呂王,亦以此。」也有人認為周與呂皆為國名。 <75>「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漢二年,項羽北上擊齊,漢王劉邦劫得五諸侯王的軍隊,佔領了項羽的都城彭城。項羽回軍,與漢軍大戰彭城東睢水上,漢軍大敗。丟棄彭城。當時周呂侯呂澤帶領漢兵屯於下邑(今安徽碭山縣),漢王劉邦往從之。事見本書《高祖本紀》。 <76>「令武」,謚號。有人認為令是縣名,武是謚號。 <77>「酈侯」,封於酈縣,故地在今河南南陽市西北。 <78>「建成」,西漢縣名建成者有三,一為勃海郡之建成,二為豫章郡之建成,三為沛郡之建成。此為沛郡之建成,故地在今河南永城縣東南。 <79>「呂宣王」,即呂公,呂后之父。卒謚宣王。「太上皇」,劉邦之父。 <80>「胡陵」,縣名,故地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南。 <81>「大中大夫」,官名,職掌論議,無固定員額。 <82>「留」,縣名,故地在今江蘇沛縣東南。早期張良在留會過劉邦,漢高祖六年封侯時,依張良之願封於留。 <83>「廄」,音(jiù)),馬房。「廄將」,管理軍馬的官吏。「下邳」,縣名,故地在今江蘇邳縣南。 <84>「以韓申徒下韓國」,項梁為了扶植反秦勢力,採納張良的計謀,把韓國後裔韓成立為韓王,使張良為韓王申徒。張良先與韓王略取韓地數城,後來又與劉邦下韓十餘城。事詳本書《留侯世家》。「申徒」,即司徒,為韓王的最高執政官。「下」,攻下,降服。 <85>「言上張旗志,秦王恐,降」,秦二世被趙高殺死後,劉邦西入武關(在今陝西丹鳳縣東南,為秦之南關),打算攻打嶢關(又稱藍田關,在今陝西藍田縣東南)的秦軍。張良勸說劉邦,不要立刻攻打兵力尚強的秦軍,應該派人用重利去引誘秦將,另在各處山上虛置旗幟,廣設疑兵。劉邦聽從了張良的計謀,秦將果然叛秦,想要與劉邦聯合西襲秦都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張良又對劉邦說:「這只是秦將想叛離,恐怕士卒不答應。士卒不答應,事情就危險了,不如乘敵人懈怠之際進擊。」於是劉邦大破秦軍,不久攻下咸陽,秦王子嬰投降。詳見本書《留侯世家》、《高祖本紀》。「志」,與「幟」字通。 <86>「解上與項羽之郄」,劉邦攻下咸陽後,旋即還軍霸上。項羽至鴻門(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北),欲進擊劉邦。經張良策劃,劉邦到鴻門去見項羽,緩解了項羽對漢軍的攻勢。事詳見本書《項羽本紀》。「郄」,嫌隙。 <87>「為漢王請漢中地」,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劉邦被封為漢王,領有巴、蜀。劉邦又通過張良賄賂項羽的叔叔項伯,向項羽請得了漢中地。 <88>「門大夫」,侯的屬官。「內史」,王的屬官,負責治理王國的民政。 <89>「贖」,漢代法律允許以金錢贖罪。「城旦」,服役四年的一種刑罰。服此役的罪犯,被輸送到邊地修築長城,警戒敵人。 <90>「射陽」,縣名,故地在今江蘇寶應縣東北射陽鎮。 <91>「左令尹」,楚國令尹有時分置左右。本書《項羽本紀》又稱「左尹」,有人解為令尹之佐,是不正確的。 <92>「項伯纏」,名纏,字伯。項羽的叔叔。素與張良相善,劉邦破咸陽,屯兵霸上,項羽駐鴻門,欲擊劉邦。項伯夜間馳告張良,並在劉邦、項羽之間斡旋。在劉、項鴻門宴上,保護劉邦,免遭殺害。事詳見本書《項羽本紀》。 <93>「酇」,縣名,西漢沛郡、南陽郡皆有酇縣,蕭何所封乃沛郡之酇縣,故地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北酇城鎮。 <94>「備守蜀及關中」,劉邦為漢王,據有巴、蜀、漢中,引兵東定三秦時,丞相蕭何留守巴、蜀,供給前方軍糧。漢二年,劉邦與諸侯并力擊楚,蕭何又留守關中,輸送軍糧。事詳見本書《蕭相國世家》。「關中」,所指範圍大小不一,一般指函谷關以西,散關以東。秦統一六國前,長期佔有關中一帶,因此通稱故秦地為關中。 <95>「筑陽」,縣名,故地在今湖北谷城縣北。 <96>「武陽」,據《漢書·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泰山郡有南武陽,東海郡有武陽,犍為郡亦有武陽。東海郡武陽下《志》云為侯國,此當是蕭嘉封地所在,故地在今山東剡城縣。《漢書·蕭何傳》記載,景帝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下詔,「以武陽縣戶二千封何孫嘉為列侯」。 <97>「不敬」,漢律有不敬之罪。不敬的法律內容繁苛,如有奉詔不敬,出使不敬,失大臣禮不敬,事宗廟不敬,等等。《晉書·刑法志》引張斐《律表》云:「虧禮廢節,謂之不敬。」 <98>「酇」,地屬南陽郡,有別於沛郡酇縣,故地在今湖北光化縣西北。 <99>「太常」,秦時置設,名奉常,漢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改名太常,為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兼管選試博士。 <100>「犧牲」,古代祭祀所用牲畜。毛色純一者為「犧」,祭祀用牲體全者為「牲」。「不如今」,不符合法令。漢制,太常奉祀及所用牲都有定製,如果祠事有闕或犧牲違制就要被治罪。 <101>「曲周」,縣名,故地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北。 <102>「岐」,確切地點不詳。本書《酈商列傳》云:「沛公略地至陳留,六月余,商以將卒四千人屬沛公於岐,從攻長社。」是岐應在陳留、長社一帶。陳留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陳留城,長社在今河南長葛縣東。 <103>「四千八百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同。據本書《酈商列傳》,商先封涿侯,食封五千戶,後來因功改封曲周侯,食封五千一百戶。不可能因功勞加多而封曲周侯時,食封反倒少於為涿侯時。此四千八百戶不可信,當以《酈商列傳》為是。 <104>「繆」,其地不詳。 <105>「咒詛」,指咒罵皇帝。漢代法律規定,咒詛皇帝要處以死刑。如廣陵厲王劉胥、鄗侯劉舟、彭侯劉屈氂、埤山侯其仁、戴侯秘蒙、按道侯韓興等皆因咒詛處死。 <106>「絳」,縣名,故地在今山西侯馬市東北。 <107>「食邑」,據本書《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周勃隨劉邦從巴、蜀、漢中還定三秦,賜食邑懷德(今陝西富平縣西南)。 <108>「隴西」,郡名,轄有今甘肅東南部,治所在狄道,即今甘肅臨洮縣。周勃隨劉邦平定三秦後,率軍攻漆(今陝西彬縣),西定汧(今陝西隴縣南),還 下郿(今陝西眉縣東北),頻陽(今陝西富平縣東北),破西(今甘肅天水市西),攻上邽(今甘肅天水市),東守嶢關,擊項羽。其中西縣、上邽皆屬隴西。 <109>「定泗水、東海」,本書《絳侯周勃世家》記載,項羽死後,周勃東定楚地泗水郡、東海郡,凡得二十二縣。泗水郡為秦所置,轄有今安徽、江蘇淮河以北,宿遷、泗洪以西,蕭縣、渦陽、鳳台以東地區,治所在沛縣,漢初更名沛郡。東海郡,秦置,楚漢之際也稱郯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西漢時轄有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 <110>「八千一百戶」,本書《絳侯周勃世家》雲食封八千一百八十戶,此取其整數言之。 <111>「太尉」,本為秦官,漢代沿置,漢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改稱大司馬。為全國最高軍政首腦,與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 <112>「條」,故地在今河北景縣南。 <113>「平曲」,縣名,故地在今江蘇東海縣東南。 <114>「酎金」,漢代制度,皇帝祭祀宗廟,諸侯要隨同酎酒奉獻黃金助祭,謂之酎金。所獻助祭黃金如果成色不足,或者數量短缺,或者不依時送到都城長安,都要治罪,王者削縣,侯者削除封爵,取消封國。漢代諸侯因此獲罪的頗多,尤其是武帝時為甚。「酎」,音(zhòu)。 <115>「舞陽」,縣名,故地在今河南舞陽縣西北。 <116>「從破燕」,臧荼封於燕,為燕王。項羽分封時,封臧荼於燕,為燕王,都薊(今北京市西南)。劉邦即帝位後,臧荼仍為燕王。漢高祖五年十月,臧荼反,樊噲隨劉邦平定燕地,俘獲臧荼。 <117>「執韓信」,漢高祖六年十月,有人上書揭發楚王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之計,偽游雲夢(澤藪名,在南郡華容縣南。華容縣在今潛江縣西南),會諸侯於陳(今河南淮陽縣)。樊噲隨從劉邦至陳。韓信往陳,遂被樊噲所執。 <118>「五千戶」,本書《樊噲列傳》載,噲定食舞陽五千四百戶。 <119>「呂須」,呂后之妹,樊噲之妻。呂后卒,大臣誅諸呂,呂須被鞭笞致死。呂須曾封臨光侯,為中國歷史上婦人封侯之始。「須」,或作「?」。 <120>「侯他廣非市人子,國除」,據《樊噲列傳》記載,樊他廣為侯六年,侯家舍人上書揭發說,荒侯市人無生育能力,令其夫人與其弟亂而生他廣,他廣非市人子,不當嗣為侯。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他廣被奪去侯爵,廢為庶人,取消侯國。 <121>「潁陰」,縣名,今河南許昌市。 <122>「昌文君」,此前灌嬰又號宣陵君,皆為賜予的美號,並無爵土之封。 <123>「食邑」,本書《灌嬰列傳》云:漢三年,「以列侯食邑杜平鄉」。 <124>「車騎將軍」,是漢代列將軍中地位比較高的將軍之一。「屬淮陰」,歸屬淮陰侯韓信統轄。本書《灌嬰列傳》記載:灌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先後平定了齊地和淮南一帶。 <125>「下邑」,縣名,故地在今安徽碭山縣。 <126>「臨汝」,鄉名,在今河南臨汝縣境內。 <127>「行賕」,進行賄賂。「賕」,音(qiú)。 <128>「汾陰」,縣名,故地在今山西萬榮縣西廟前村北古城。因在汾水之南而得名。 <129>「職」,主管。「志」,通「職」,旗幟。「職志」,掌旗幟之官。 <130>「內史」,漢代中央有內史,掌治京師。地方王國亦有內史,掌治國中民政。周昌為內史堅守滎陽西北敖山上大糧庫敖倉時,正值楚漢爭戰之際,漢內史當是臨時設置,未為定製。周昌所為內史,應屬中央之職。 <131>「御史大夫」,秦時為中央最高監察官。入漢,佐丞相,其職主要是負責執法、糾察,可以劾奏不法大臣,奉詔收縛或審訊有罪大吏。 <132>「比清陽侯」,謂周昌功績高下與清陽侯王吸相比類。 <133>「建平」,縣名,故地在今河南夏邑縣西南。 <134>「安陽」,縣名,據《漢書·地理志》,汝南郡、漢中郡皆有安陽,汝南安陽曾為侯國。五原郡又有西安陽,代郡又有東安陽。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戰國魏寧新中邑,秦改名安陽,周左車所封即此地。寧新中故地在今河南安陽市西南。<135>「梁鄒」,縣名,故地在今山東鄒平縣東北。 <136>「謁者」,為國君負責傳達事務的官員,始設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沿置。 <137>「柎」,音(fù)。 <138>「成」,《漢書·地理志》涿郡有成縣,云為「侯國」,董渫所封當即此。故地在今河北中部永定河、子牙河之間一帶。古人有的認為董渫所封是郕邑,故地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 <139>「厭次侯」,即元延,本表略載其事迹。 <140>「渫」,音(xiè)。 <141>「節氏」,司馬貞《索隱》雲是縣名,其地理位置已不能確考。 <142>「濟南」,郡名,轄有今山東濟南市、歷城縣、章丘縣、鄒平縣、濟陽縣一帶。治所在東平陵(今章丘縣西)。「太守」,管轄一郡的最高官吏,郡中民政、財政、司法、選舉、教育等權皆集於一身,又兼掌兵權。 <143>「成陽王」,即城陽王。元狩三年為城陽王者是劉延,為城陽王劉章之孫。劉延為王始立於景帝後元年,終於元狩五年,共在位二十六年。「通」,通姦。漢律規定,與王女通姦是違法行為。 <144>「蓼」,音(liǎo),縣名,故地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北。 <145>「執盾」,左右親近的護衛武士。 <146>「左司馬」,司馬為武職官員,執掌軍政,有時分置左右。 <147>「為將軍,三以都尉擊項羽」,本書《高祖本紀》記載,漢五年,劉邦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戰垓下(聚落名,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淮陽侯韓信統兵三十萬與楚軍正面相抗,孔將軍統兵居左,費將軍統兵在右,劉邦殿後。此表所載蓼侯孔藂,當即垓下擊項羽之孔將軍。 <148>「南陵」,漢文帝母薄太后之陵,陵在今陝西西安市西。 <149>「衣冠車不得度,國除」,孔臧為太常,太常是負責宗廟禮儀之官,皇家寢廟園陵如有破壞,祭祀社稷、宗廟和朝會、喪葬等方面有失禮儀,都要治罪。所以南陵的橋樑損壞了,舉行禮儀時衣冠車子不符合制度,孔臧被剝奪了封國。因太常所職是皇家宗廟和典禮,稍有不慎,便會得咎。自漢武帝至西漢未,太常因過失而被免官或取消封國的多達二十餘人,孔臧即為其中的一人。 <150>「費」,縣名,故地在今山東費縣西北。 <151>「會稽」,郡名,轄境在今江蘇東南部和浙江東北部,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湖陽」,縣名,故地在今河南唐河縣西南湖陽鎮。 <152>「陳賀」,即與韓信、孔將軍一起與項羽決戰垓下之費將軍。 <153>「巢」,鄉邑名,故地在今安徽巢縣東北。 <154>「薨」,音hōng。按封建等級制度,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 <155>「無後」,沒有後嗣。 <156>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陳賀侯第為三十一,《史記》各種版本此格皆脫「三十一」,當補入。 <157>「陽夏」,縣名,在今河南太康縣。「夏」,音(jiǎ)。 <158>「特將」,率軍獨當一面的特殊將領。 <159>「游擊將軍」,為漢代雜號將軍之一。「代」,郡名,轄境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帶。 <160>「已破臧荼」,燕王臧荼於漢高祖五年十月反漢,同年即被俘。 <161>「靈丘」,縣名,在今山西靈丘縣。 <162>「隆慮」,縣名,在今河南林縣。 <163>「長鈹都尉」,武職官員,其地位當與騎都尉相類。「鈹」,音(pī),長矛。《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鈹」作「鉟」,顏師古注認為鉟是長刃兵器,為刀而劍形。又認為鈹也是一種刀器。 <164>「陽都」,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沂南縣南。 <165>「鄴」,縣名,故地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 <166>「樓煩」,中國的少數部族之一,善騎射,分布在今陝西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秦末被匈奴征服,移居河南地,即今鄂爾多斯草原。 <167>「翟王」,即董翳,項羽分封諸侯時所封。漢二年,歸降於漢。「別降翟王」,是丁復另又參加了使翟王董翳降漢的鬥爭。 <168>「悼武王」,即呂后長兄呂澤,為漢將,本封周呂侯,漢高祖八年卒,謚令武。後迫謚悼武王。 <169>「殺龍且」,漢四年十一月,韓信與灌嬰擊破楚軍,殺楚將龍且。「且」,音(jū)。 <170>「葉」,縣名,故地在今河南葉縣南。 <171>「趮」,古「躁」字。【續上表】(四)國名侯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侯第新陽①以漢五年用左令尹初從,功比堂邑侯,千戶。七六年正月壬子,胡侯呂清元年。三四四年,頃侯臣元年。八六二七年,懷侯義元年。十五九年,惠侯它元年。四五五年,恭侯善元年。七中三年,侯譚元年。二十八元鼎五年,侯譚坐酎金,國除。八十一東武②以戶衛起薛,屬悼武王,破秦軍槓里,楊熊軍曲遇,入漢,為越③將軍,定三秦,以都尉堅守敖倉,為將軍,破籍軍,功侯,二千戶。七六年正月戊午,貞侯郭蒙元年。七五三六年,侯它元年。二十三五六年,侯它棄市,國除。四十一汁方④以趙將前三年從定諸侯,侯,二千五百戶,功比平定侯。齒故沛豪,有力,與上有郤,故晚從。七六年三月戊子,肅侯雍齒元年。二五三年,荒侯巨元年。八二十三二十三年,侯野元年。四中六年,終侯桓元年。二十八元鼎五年,終侯桓坐酎金,國除。五十七棘蒲⑤以將軍前元年率將二千五百人起薛,別救東阿,至霸上,二歲十月入漢,擊齊歷下軍田旣,功侯。七 六年三月丙申,剛侯陳武元年。七八十六 後元年,侯武薨。嗣子奇反,不得置後,國除。十三都昌⑥以舍人前元年從起沛,以騎隊率先降翟王,虜章邯,功侯。七六年三月庚子,庄侯朱軫元年。七八元年,剛侯率元年。七十六八年,夷侯詘元年。二元年,恭侯偃元年。五三年,侯辟彊元年。中元年,辟彊薨,無後,國除。二十三武彊⑦以舍人從至霸上,以騎將入漢。還擊項羽,屬丞相寧,功侯,用將軍擊黥布,侯。七六年三月庚子,庄侯庄不識元年。七六二七年,簡侯嬰元年。十七六後二年,侯青翟元年。十六二十五元鼎二年,侯青翟坐為丞相與長史朱買臣等逮御史大夫湯不直,國除。三十三貰⑧以越戶將從破秦,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千六百戶,功比台侯。二六年,三月庚子,齊侯呂元年。⑨五八年,恭侯方山元年。七八二元年,煬侯赤元年。十二十二年,康侯遺元年。十六十六元朔五年,侯倩。⑩元年。八元鼎元年,侯倩坐殺人棄市,國除。三十六海陽⑾以越隊將從破秦,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頨羽,侯,千八百戶。七六年三月庚子,齊信侯搖毋余⑿元年。二五三年,哀侯招攘元年⒀。四四五年,康侯建元年。二十三三四年,哀侯省元年。十中六年,侯省薨,無後,國除。三十七南安⒁以河南將軍漢王三年降晉陽,以亞將破臧荼,侯,九百戶。⒂七六年三月庚子,庄侯宣虎元年。七八八十一九年,共侯戎元年。四後四年,侯千秋元年。七中元年,千秋坐傷人免。六十三肥如⒃以魏太僕三年初從,以車騎都尉破龍且及彭城,侯,千戶。七六年三月庚子,敬侯蔡寅元年。七八二十四三年,庄侯成元年。七後元年,侯奴元年。元年,侯奴薨,無後,國除。六十六曲城⒄以曲城戶將卒三十七人初從起碭,至霸上,為執珪,為二隊將,屬悼武王,入漢,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羽軍陳下,功侯,四千戶。為將軍,擊燕、代,拔之。七六年三月庚子,圉侯蠱逢元年。⒅七八八元年,侯捷元年。有罪,絕。五後三年,復封恭侯捷元年。十三有罪,絕。垣五中五年,復封恭侯捷元年。一建元二年,侯皋柔元年。二十五元鼎三年,侯皋柔坐為汝南太守知民不用赤側錢為賦,國除。⒆十八河陽⒇以卒前元年起碭從,以二隊將入漢,擊項羽,身得郎將處,功侯。以丞相定齊地。七六年三月庚子,庄侯陳涓元年。七八三元年,侯信元年。四年,侯信坐不償人責過六月,奪侯,國除。二十九表中標註:①《索隱》曰:漢表作「陽信」。縣名,屬汝南。②《索隱》曰:縣名,屬琅邪郡。③ 「以戶衛(《集解》徐廣曰:一雲「從」)起薛」。「為越(《集解》徐廣曰:一作「城」)將軍」。④《集解》如淳曰:「汁音什。邡音方。」《索隱》曰:什邡。縣名,屬廣漢。音十方。汁,又如字。⑤《索隱》曰:漢志闕。⑥《索隱》曰:漢志闕。⑦《索隱》曰:漢志闕。⑧《索隱》曰:縣名,屬鉅鹿。貰音世,一音時夜反。⑨《集解》徐廣曰「呂,一作『台』。」《索隱》曰:齊侯呂博國。謚法:「執心克庄曰齊。」⑩《索隱》曰:倩音青練反,又七凈反也。⑾《索隱》曰:海陽,亦南越縣。地理志闕。⑿《索隱》曰:案:毋余,東越之族也。⒀《索隱》曰:漢表作「昭襄」也。⒁《索隱》曰:縣名,屬犍為。建安亦有此縣。⒂《索隱》曰:亞將,漢表作「連將」也。⒃《索隱》曰:縣名,屬遼西。應劭云:「肥子奔燕,燕封於此。肥,國也;如,往也;因以為縣也。」⒄《索隱》曰:曲成縣,漢志闕,表在涿郡。⒅《索隱》曰:楚漢春秋雲「夜侯蠱達」,蓋改封也。夜縣屬東萊。又謚法:「威德彊武曰圉」。子恭侯捷封垣,故位次曰「夜侯垣」,亦誤。⒆《索隱》曰:時用赤側錢,而汝南不用為賦。⒇《索隱》曰:縣名,屬河內。【續上表】(五)國名侯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侯第淮陰①兵初起,以卒從項梁,梁死屬項羽為郎中,至咸陽,亡從入漢,為連敖典客,蕭何言為大將軍,別定魏、齊,為王,徙楚,坐擅發兵,廢為淮陰侯。②五六年四月,侯韓信元年。五六年四月,侯韓信元年。十一年,信謀反關中,呂后誅信,夷三族,國除。芒③以門尉前元年初起碭,至霸上,為武定君,入漢,還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侯。三六年,侯昭元年。④九年,侯昭有罪,國除。張十一孝景三年,昭以故芒侯將兵從太尉亞夫擊吳楚有功,復侯。三後元年三月,侯申元年。十七元朔六年,侯申坐尚南宮公主不敬,國除。⑤故市⑥以執盾初起,入漢,為河上守,遷為假相,擊項羽,侯,千戶,功比平定侯。三六年四月癸未,侯閻澤赤元年。四九年,夷侯毋害元年。七八十九四後四年,戴侯續元年。四十二孝景五年,侯谷嗣。二十八元鼎五年,侯谷坐酎金,國除。五十五柳丘⑦以連敖從起薛,以二隊將入漢,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籍軍,為將軍。侯,千戶。七六年六月丁亥,齊侯戎賜元年。七四四五年,定侯安國元年。二十三三四年,敬侯嘉成元年。十後元年,侯角嗣,有罪,國除。二十六魏其⑧以舍人從沛,以郎中入漢,為周信侯,定三秦,遷為郎中騎將,破籍東城,侯,千戶。七 六年六月丁亥,庄侯周定元年。七四四五年,侯閑元年。二十三二前三年,侯閑反,國除。四十四祁⑨以執盾漢王三年初起從晉陽,以連敖擊項籍,漢王敗走,賀方將軍擊楚,追騎以故不得進。漢王顧謂賀:「子留彭城,用執圭東擊羽,急絕其近壁。」侯,千四百戶。⑩七六年六月丁亥,谷侯繒賀元年。⑾七八十一十二十二年,頃侯湖元年。五十一六年,侯它元年。八元光二年,侯它坐從射擅罷,不敬,國除。⑿五十一平⒀兵初起,以舍人從擊秦,以郎中入漢,以將軍定諸侯,守洛陽,功侯,比費侯賀,千三百戶。六六年六月丁亥,悼侯沛嘉元年。一十二年,靖侯奴元年。七八十五八十六年,侯執元年。十一中五年,侯執有罪,國除。三十二魯⒁以舍人從起沛,至咸陽為郎中,入漢,以將軍從定諸侯,侯,四千八百戶,功比舞陽侯。死事,母代侯。⒂七六年中,母侯疵元年。七四五年,母侯疵薨,無後,國除。七故城⒃兵初起,以謁者從,入漢,以將軍擊諸侯,以右丞相備守淮陽功,比厭次侯,二千戶。七六年中,庄侯尹恢元年。二五三年,侯開方元年。二三年,侯方奪侯,為關內侯。二十六任⒄以騎都尉漢五年從起東垣,擊燕、代,屬雍齒,有功,侯。為車騎將軍。七六年,侯張越元年。⒅七二三年,侯越坐匿死罪,免為庶人,國除。棘丘⒆以執盾隊史前元年從起碭,破秦,以治粟內史入漢,以上郡守擊定西魏地,功侯。七六年,侯襄元年⒇。七四四年,侯襄奪侯,為士伍,國除。表中標註:①《索隱》曰:縣名,屬臨淮。②《索隱》曰:典客,漢表作「粟客」,蓋字誤。傳作「治粟都尉」,或先為連敖典客也。③《索隱》曰:縣名,屬沛。④《集解》徐廣曰「昭,一作『起』,漢書年表雲芒侯耏跖。」《索隱》曰:耏跖音而只;耏,又音人才反。字林以多鬚發曰耏。耏,姓也,左傳有耏班。⑤《索隱》曰:南宮公主,景帝女。初,南宮侯張生尚之,有罪,後張侯耏申尚之。⑥《索隱》曰:縣名,屬河南。⑦《索隱》曰:縣名,屬渤海。⑧《索隱》曰:縣名,屬琅邪。⑨《索隱》曰:縣名,屬太原。⑩《集解》徐廣曰:「戰彭城,為尉敗斬將。」又云:「漢王顧嘆賀祁,戰彭城斬將。」⑾《索隱》曰:謚法:「行見中外曰谷」。⑿《集解》徐廣曰「射,一作『酎』。」⒀《索隱》曰:縣名,屬河南。⒁索隱》曰:縣名,屬魯國。⒂《集解》徐廣曰:「漢書雲魯侯涓,涓死無子,封母疵」。《索隱》曰:涓無子,封母侯疵也。⒃《索隱》曰:漢表作「城父」,屬沛郡。⒄《索隱》曰:縣名,屬廣平。⒅《索隱》曰:任侯張戉,漢表作「張越」。⒆《索隱》曰:漢志棘丘地闕。⒇《索隱》曰:襄,名也。史失姓及謚。【續上表】(六)國名侯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侯第阿陵①以連敖前元年從起單父,以塞疏入漢。②七六年七月庚寅,頃侯郭亭元年。七八二二十一三年,惠侯歐元年。一 八前二年,侯勝客元年。有罪,絕。南四中六年,靖侯延居元年。十一元光六年,侯則元年。十七元鼎五年,侯則坐酎金,國除。二十七昌武③初起以舍人從,以郎中入漢,定三秦,以郎中將擊諸侯,侯,九百八十戶,比魏其侯。七六年七月庚寅,靖信侯單寧元年。④五二六年,夷侯如意元年。八二十三十六中四年,康侯賈成元年。十元光五年,侯得元年。四元朔三年,侯得坐傷人二旬內死,棄市,國除。四十五高苑⑤初起以舍人從,入漢,定三秦,以中尉破籍,侯,千六百戶,比斥丘侯。七六年七月戊戌,制侯丙倩元年。⑥七元年,簡侯得元年。八十五八十六年,孝侯武元年。十六二建元元年,侯信元年。建元三年,侯信坐出入屬車間,奪侯,國除。四十宣曲⑦以卒從起留,以騎將入漢,定三秦,破籍軍滎陽,為郎騎將,破鍾離昧軍固陵,侯,六百七十戶。七六年七月戊戌,齊侯丁義元年。七八十十三十一年,侯通元年。四有罪,除。發婁中五年,復封侯通元年。中六年,侯通有罪,國除。四十三絳陽⑧以越將從起留,入漢,定三秦,擊臧荼,侯,七百四十戶。從攻馬邑及布。以越將從起留,入漢,定三秦,擊臧荼,侯,七百四十戶。從攻馬邑及布。七六年七月戊戌,齊侯華無害元年。七八三十六四年,恭侯勃齊元年。四後四年,侯祿元年。三四年,侯祿坐出界,有罪,國除。四十六東茅⑨以舍人從起碭,至霸上,以二隊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破臧荼,侯。捕韓信,為將軍,益邑千戶。七六年八月丙辰,敬侯劉釗元年。七八二三年,侯吉元年。十三十六年,侯吉奪爵,國除。四十八斥丘⑩以舍人從起豐,以左司馬入漢,以亞將攻籍,剋敵,為東郡都尉,擊破籍武城,侯,為漢中尉,擊布,為斥丘侯。千戶。⑾七六年八月丙辰,懿侯唐厲元年。七八八十三九年,恭侯晁元年。二後六年,侯賢元年。十六二十五元鼎二年,侯尊元年。三元鼎五年,侯尊坐酎金,國除。四十台⑿以舍人從起碭,用隊率入漢,以都尉擊籍,籍死,轉擊臨江,屬將軍賈,功侯。以將軍擊燕。七六年八月甲子,定侯戴野元年。七八三二十四年,侯才元年。二三年,侯才反,國除。三十五安國⒀以客從起豐,以廄將別定東郡、南陽,從至霸上。入漢,守豐。上東,因從戰不利,奉孝惠、魯元出睢水中,及堅守豐,封雍侯,五千戶。七六年八月甲子,武侯王陵元年。定侯安國。七其六年,為右丞相。七一八年,哀侯忌元年。二十三元年,終侯游元年。⒁十六二十建元元年,三月,安侯辟方元年。八元狩三年,侯定元年。元鼎五年,侯定坐酎金,國除。十二樂成⒂以中涓騎從起碭中,為騎將,入漢,定三秦,侯。以都尉擊籍,屬灌嬰,殺龍且,更為樂成侯,千戶。七六年八月甲子,節侯丁禮元年。七八四十八五年,夷侯馬從元年。一後七年,武侯客元年。十六二十五元鼎二年,侯義元年。三元鼎五年,侯義坐言五利侯不道,棄市,國除。四十二辟陽⒃以舍人初起,侍呂后、孝惠沛三歲十月,呂后入楚,食其從一歲,侯。七六年八月甲子,幽侯審食其元年。七八三二十四年,侯平元年。二三年,平坐反,國除。五十九安平⒄以謁者漢王三年初從,定諸侯,有功秩,舉蕭何,功侯,二千戶。七六年八月甲子,敬侯諤千秋元年。二五孝惠三年,簡侯嘉元年。七一八年,頃侯應元年。十三十十四年,煬侯寄元年。十五一後三年,侯但元年。十八元狩元年,坐與淮南王女陵通,遺淮南書稱臣儘力,棄市,國除。六十一蒯成⒅以舍人從起沛,至霸上,侯。入漢,定三秦,食邑池陽。擊項羽軍滎陽,絕甬道,從出,度平陰,遇淮陰侯軍襄國。楚漢約分鴻溝,以緤為信,戰不利,不敢離上,侯,三千三百戶。七六年八月甲子,尊侯周緤元年。十二年十月乙未,定蒯成。七八五緤薨,子昌代。有罪,絕,國除。鄲一中元年,封緤子康侯應元年。⒆八中二年,侯中居元年。⒇二十六元鼎三年,居坐為太常有罪,國除。二十一表中標註:①《索隱》曰:縣名,屬涿郡。②《集解》徐廣曰:「一雲『塞路』一雲『以眾入漢中』。」《索隱》註:起單父塞路入漢,一雲「塞疏」,一雲「以眾疏入漢」。案:「塞路」字誤為「疏」。小顏雲「主遮塞要路也。」③《索隱》曰:漢志昌武闕。④《索隱》曰:單寧音善佞。⑤《索隱》曰:高宛,縣名,屬千乘。⑥《索隱》曰:倩,音七凈反。⑦《索隱》曰:漢志闕。⑧《索隱》曰:漢志闕,漢表作「終陵」也。⑨《索隱》曰:漢志闕。一作「柔」也。⑩《索隱》曰:縣名,屬魏郡。⑾《集解》徐廣曰:「一雲『城武』。」《索隱》曰:破籍武城,初為武城侯;後擊布;改封斥丘。⑿《索隱》曰:臨淄郡有台郷縣。⒀《索隱》曰:縣名,屬中山。⒁《索隱》曰:徐廣曰「游,一作『昭』。」⒂《索隱》曰:漢志闕。⒃《索隱》曰:縣名,屬信都。⒄《索隱》曰:縣名,屬涿郡。⒅《索隱》曰:漢志闕,晉書地道記屬北地。案:緤封池陽,後定封蒯成。音苦懷反。小顏音普肯反。《漢表》作「

(圖片字)」,音péi。⒆《索隱》曰:鄲,音多。⒇《索隱》曰:中音仲。<172>「新陽」,縣名,故地在今安徽界首縣北尹城子。 <173>「東武」,縣名,故地在今山東諸城縣。 <174>「戶衛」,地位低下的武職人員。據裴駰《集解》引徐廣說一本作「戶從」。「薛」,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滕縣南。 <175>「破秦軍杠里」,秦二世三年,楚懷王遣劉邦西略地,至成陽,與杠里秦軍交戰,打敗了秦軍。郭蒙參加了此役。杠里在成陽西,成陽為秦縣,故地在今山東鄄城縣東南。 <176>「楊熊軍曲遇」,此承上言郭蒙又破楊熊軍於曲遇。此役發生在秦二世三年劉邦與秦軍杠里之戰後。「楊熊」,秦將。「曲遇」,聚邑名,故地在今河南中牟縣東。 <177>「越將軍」,是一種雜號將軍。《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雲「為城將」,顏師古認為是統率築城之兵的將領。 <178>「二千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雲「三千戶」 <179>「汁方」,或作「什方」、「汁防」,縣名,故地在今四川什邡縣。 <180>「平定侯」,齊受,呂后元年封,事詳見本書《惠景間侯者年表》。 <181>「豪」,豪傑。 <182>「棘蒲」,古今學者多數認為今地無考。《左傳》哀公元年載,齊、衛等聯合伐晉,取棘蒲。本書《趙世家》載敬侯六年,借兵於楚伐魏,取棘蒲。本書《靳歙列傳》載歙攻安陽以東,至棘蒲。由這些記載看來,棘蒲當在漢代魏郡(包有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以及山東與河北東南部接壤的少數地區,治所在鄴縣,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境內。本書《趙世家》張守節《正義》云:「今趙州平棘縣,古棘蒲邑。」平棘在今河北趙縣,今天的學者有的相信《正義》的見解,其實是不對的。平棘與棘蒲是兩個地方,不能混而為一。 <183>「起薛」,秦、漢戰亂之際,薛為兵家往來之地,戰禍頻仍,所以在薛地起兵者頗多,僅本表所載,拔起薛地者就有郭蒙、陳武、戎賜、陳胥、華寄、秦同等人。 <184>「別救東阿」,秦二世二年,齊將田榮曾被秦將章邯圍困在東阿,反秦軍隊救東阿,打敗了秦軍。陳武救東阿,即指此役。「東阿」,縣名,故地在今山東陽谷縣東北。 <185>「擊齊歷下軍田既」,漢三年,齊王田廣、齊相田橫為了防備漢韓信軍東進攻齊,屯重兵於歷下。劉邦派酈食其說服了田廣、田橫,與漢和好。齊乃解除了歷下的守備。十月,韓信乘機襲破了齊歷下軍。陳武「擊齊歷下軍」,即指此役。田既為齊歷下軍將領。「歷下」,邑名,因城在歷山北,故名。舊地在今山東濟南市西。事詳見本書《田儋列傳》、《資治通鑒》高帝三年。 <186>「嗣子奇反」,淮南王劉長謀反,陳奇預謀事。 <187>「都昌」,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昌邑縣西。 <188>「騎隊率」,率領騎兵的將領。 <189>「武彊」,鄉邑名,故地在今河南鄭州市東北。 <190>「丞相寧」,當時丞相名寧者,僅此一見。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一一認為:「是時丞相無名寧者,疑誤。」 <191>「侯青翟坐為丞相與長史朱買臣等逮御史大夫湯不直」,漢武帝時庄青翟為丞相,張湯為御史大夫,會有人盜發孝文帝園陵中埋在土中的送給死者的錢幣。庄青翟與張湯約定到武帝面前請罪。屆時,庄青翟如約請罪,張湯並未請罪。武帝令御史調查此事,張湯打算乘機加害庄青翟。庄青翟很憂慮。這時他的屬官長史朱買臣等以它罪上告張湯,武帝親自責問,張湯不服,自殺。張湯死後,發現他的家中十分清貧,葬事極簡。武帝得知此事,處死了朱買臣等,庄青翟自殺。事詳見本書《酷吏列傳》。「長史」,丞相的屬官,輔佐丞相署理諸曹之職,有時甚至可以代表丞相參與丞相府以外的事務。 <192>「貰」,音(shì),縣名,故地在今河北束鹿縣西南。 <193>「千六百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六百戶」。 <194>「台侯」,即戴野,漢高祖六年八月封,見本表。 <195>「呂」,司馬貞《索隱》雲「齊侯呂博國」,可見貰齊侯姓呂,名博國,本表脫「博國」二字。 <196>「海陽」,縣名,故地在今河北灤縣西南。 <197>「越隊將」,統率越人軍隊的下級武官。 <198>「千八百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千七百戶」。 <199>「南安」,縣名,故地在今四川樂山市。 <200>「河南將軍」,是一種權宜設置的雜號將軍。「晉陽」,縣名,故地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源鎮。 <201>「亞將」,猶雲副將,地位僅次於主將。《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重將」,為主管輜重的將領。「破臧荼」,漢高祖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漢高祖親自率軍俘臧荼,南安侯宣虎參加了這次戰爭。 <202>「肥如」,縣名,故地在今河北盧龍縣北。 <203>「魏太僕」,魏王咎或魏王豹太僕。 <204>「車騎都尉」,《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車騎將軍」。「破龍且」,時在漢四年十一月。 <205>「曲城」,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掖縣東北。 <206>「執珪」,本為楚爵名。人臣有功,以珪賞賜,謂之「執珪」。本書《夏侯嬰列傳》載,嬰從劉邦,初賜爵七大夫,後以軍功賜爵五大夫,再以軍功賜爵執帛,又以軍功爵位升至執珪。 <207>「二隊將」,兩支部隊的將領。 <208>「陳」,縣名,故地在今河南淮陽縣。 <209>「擊燕、代」,指漢高祖五年擊燕王臧荼事,詳見本書《高祖本紀》。 <210>「垣」,縣名,故地在今山西垣曲縣東南。 <211>「汝南」,郡名,轄有今河南潁河、淮河之間,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太守」,一郡最高行政長官,並握有兵權。「赤側錢」,漢武帝時,郡國鑄錢,民間往往違法私鑄,雜以鉛錫,謀取暴利。武帝元鼎二年,令京師官鑄赤側五銖錢,製作比較精工,法定價值規定為一赤側錢當五個普通五銖錢。充賦及給官用皆令用此錢。皋柔為汝南太守,知道百姓不用赤側錢納賦而未予糾正,是違犯法律的行為。「赤側錢」,或作「赤仄錢」,又稱「子紺錢」,以赤銅為其郭。 <212>「河陽」,縣名,故地在今河南孟縣西。 <213>「身得郎將處」,《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雲「得梁郎將處」。 <214>「丞相」,陳涓未為漢丞相,此指某王國丞相。 <215>「責」,與「債」字通。<216>「淮陰」,縣名,故地在今江蘇淮陰市西南甘羅城。 <217>「至咸陽,亡從歸漢」,謂項羽軍至秦都咸陽時,韓信逃亡歸附於漢。本書《淮陰侯列傳》記載,「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 <218>「連敖典客」,謂韓信為連敖之官,負責接待賓客。此「典客」是說韓信所掌,不是官稱。《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連敖票客」。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典」字乃是「粟」字之誤,韓信「入漢為連敖,繼為治粟都尉,則連敖是司庾之官,而粟客是治粟內史之異名也」。可備一說。 <219>「別定魏、齊」,分別平定了魏地、齊地。韓信俘虜魏王豹,平定魏地,置河東、太原、上黨三郡,事在漢三年。同年,韓信又襲破齊,漢四年,完全平定了齊地。可參閱本書《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 <220>「為王」,韓信平定了齊地,派人對劉邦說:「齊地靠近楚地,如果我權力小,不暫且讓我為王,恐怕不能安定齊地。」劉邦為了利用韓信,聽從張良的建議,立韓信為齊王。 <221>「徙楚」,漢高祖五年十二月滅項羽,正月,即把齊王韓信徙為楚王。 <222>「坐擅發兵」,漢代法律規定,發兵要有皇帝的命令,以虎符為驗。未得虎符而發兵,常常要處以死罪。 <223>「夷三族」,處死三族。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漢初蕭何制定法律,承襲秦制,有夷三族的法律規定。這是一種最嚴酷的律條。 <224>「芒」,縣名,故地在今河南永城縣東北。 <225>「門尉」,一種地位比較低下的武官。 <226>「昭」,裴駰《集解》引徐廣說「一作起」。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芒侯姓耏,名跖。昭乃跖之子。耏,音(ér)。跖,音(zhí)。 <227>「張」,縣名,故地在今河北邢台市東北。據本表,漢高祖十二年以此張縣封毛澤,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國除。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封耏昭者必別為一張。今地已不能確考。《史記志疑》卷二六據《讀史方輿紀要》認為是山東壽張縣南的張城。 <228>「亞夫」,周亞夫,絳侯周勃之子,封條侯,事詳見本書《絳侯周勃世家》。「擊吳楚」,漢景帝三年,以吳王濞為主謀,發動反對漢中央政權的吳楚七國之亂。吳王濞之外,參加這次武裝叛亂的有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西王卬、膠東王雄渠。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擊吳楚,僅經過三個月的時間,即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吳王濞被人殺死,楚王戊兵敗自殺。 <229>「南宮公主」,漢景帝女,王夫人生。王夫人長女號平陽公主,次為南宮公主,次為林慮公主。南宮公主,初南宮侯張坐尚之,後來張侯耏申尚之。 <230>「故市」,縣名,故地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北。 <231>「河上」,郡名,秦時為內史,漢二年更名河上,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內史,太初元年更名左馮翊,地處今陝西中部,為漢京畿地區的一部分。「守」,郡太守。 <232>「假相」,代理丞相。此「相」當指某王國之相。 <233>「柳丘」,今地不詳。司馬貞《索隱》云:「縣名,屬渤海。」渤海郡有柳縣,為侯國,並非柳丘。 <234>「千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巨表》作「八千戶」。 <236>「魏其」,縣名,故地在今山東臨沂縣東南。 <236>「破籍東城」,漢五年,楚漢決戰垓下,項籍軍敗走,漢騎將灌嬰追殺項籍東城,斬首八萬,略定楚地。魏其侯周定破項籍東城,即指此次戰役。「東城」,縣名,故地在今安徽定遠縣東南。 <237>「祁」,縣名,故地在今山西祁縣東南。 <238>「子」,汝,你。 <239>「從射擅罷」,隨從皇帝大射而擅自罷去。大射為古代躬禮之一,其儀可參閱《儀禮·大射》。 <240>「平」,縣名,故地在今河南孟津縣東。 <241>「洛陽」,縣名,故地在今河南洛陽市東。秦三川郡,漢高祖更名河南郡,洛陽為其郡治。 <242>「魯」,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曲阜縣。封魯侯者,本表姓與名皆失載,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知姓名為奚涓。 <243>「母代侯」,漢代婦人封侯者寥寥,奚涓母封魯侯,是漢代婦女封侯先例之一。 <244>「疵」,《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底」,並載底封地改為重平(今河北吳橋縣南)。 <245>「故城」,此誤,當從《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城父」,秦時為聚落,漢置以為縣,故地在今安徽亳縣東南城父集。「父」,音(fǔ)。 <246>「右丞相」,從下文「備守淮陽功」來看,尹恢為淮陽王右丞相。「淮陽」,王國名,漢高祖十一年置,惠帝時改為郡,轄有今河南淮陽、扶溝、太康、柘城、鹿邑等縣地。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縣)。 <247>「關內侯」,漢代爵位分二十等,第十九級為關內侯,僅次於最高的爵位徹侯。 <248>「任」,縣名,故地在今河北任縣東。 <249>「東垣」,縣名,秦時稱東垣,漢高祖十一年改稱真定,故地在今河北石家莊市東。 <250>「屬雍齒」,為雍齒的部下。雍齒封汁方侯,見本表前。 <251>「匿死罪」,藏匿犯有死罪的人。這是漢代法律所不容許的。 <252>「庶人」,秦漢時泛指沒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253>「棘丘」,今地不詳。《水經注》載潁水徑上棘城,在陽翟縣(今河南禹縣)西,或許棘丘即上棘,是一鄉邑。 <254>「治粟內史」,秦官,西漢沿置,為主管全國財政經濟的官員,錢穀的收取和財政支出都由治粟內史負責。 <255>「上郡」,郡名,轄有今陝西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河套以南一帶。治所在膚施,即今陝西榆林縣東南。「西魏地」,謂魏王豹故地。項羽分封諸侯,封魏豹為西魏王,領有河東(郡名,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以東),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 <256>「襄」,為棘丘侯之名,姓失載。 <257>「士伍」,無爵的成年男子。<258>「阿陵」,縣名,故地在今河北任丘縣東南。 <259>「單父」,音(shàn fù,縣名,故地在今山東單縣。 <260>「塞疏」,當作「塞路」,《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塞路」,據裴駰《集解》引徐廣之說,《史記》舊本亦有作「塞路」的。意謂負責堵塞要路。 <261>「南」,《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皆無南縣。《三國志·孔融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載融在徐州,「轉至南縣」。是南縣在徐州境內。《呂布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又載丁原「為南縣吏」。 <262>「昌武」,今地不詳。疑在今山東平度縣、萊西縣一帶。 <263>「九百八十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九百戶」。 <264>「魏其侯」,謂周定,見本表前。 <265>「棄市」,死刑的一種。把罪犯在街市處死,暴屍街頭。 <266>「高苑」,即高宛,縣名,故地在今山東鄒平縣東北苑城鎮。 <267>「千六百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千六百五戶」。 <268>「斥丘侯」,謂唐屬,見本表後。 <269>「出入屬車間」,擅自出入於隨從皇帝的車馬衛隊之間。這不但失禮,而且也是一種違律行為。 <270>「宣曲」,今地不詳。 <271>「破籍軍滎陽」,漢三年、四年間,楚漢圍繞滎陽一帶進行了持久的大規模的軍事對抗,它關係到雙方的成敗。詳見本書《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宣曲侯丁義即參加了此役。 <272>「固陵」,聚落名,屬陽夏縣,故地在今河南太康縣南。 <273>「發婁」,今地不詳。 <274>「絳陽」,《漢書·地理志》無此縣。《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列「終陵齊侯華毋害」,「終陵」疑當作「於陵」,華無害所封即此,故地在今山東鄒平縣東南。 <275>「從攻馬邑」,漢高祖十年,趙相國陳豨反代地,高祖親自率軍擊破陳豨。十一年,陳豨殘餘勢力尚存。太尉周勃從太原進軍,平定代地。至馬邑,馬邑不降,即進兵摧破了馬邑。華無害「從攻馬邑」,當即此役。「馬邑」,縣名,故地在今山西朔縣。「布」,黥布。 <276>「勃齊」,《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名勃。勃齊父華無害謚齊,勃齊不當以「齊」為名。 <277>「坐出界」,漢律規定,諸侯不許私自越出封國界域,官員也不得擅離部署,隨意逾越自己的管轄區域。因出界觸律受到法律制裁的,頗多其例。 <278>「東茅」,其地不詳。司馬貞《索隱》云:「一作『柔』也。」柔在琅邪郡,《漢書·地理志》云為侯國,其地在今山東蒙陰、膠南之間。 <279>「斥丘」,縣名,故地在今河北成安縣東南。 <280>「東郡」,郡名,轄有今河南延津縣、濮陽縣、南樂縣以東,山東聊城縣、東阿縣以南,鄆城縣、成武縣以西,山東定陶縣、河南封丘縣以北。治所在濮陽,即今河南濮陽縣西南。 <281>「武城」,以此為名者有三,一在平陽西,一在鄴縣南,一在戰國趙東境,即今山東武城縣西北。此處武城,疑即後者。《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云:「破籍,侯成武。」與這裡的記載不同。 <282>「中尉」,秦官,兩漢沿置,負責巡察京城,防備盜賊,武帝改名執金吾。 <283>「台」,故地在今山東歷城縣東北。 <284>「臨江」,地域大體相當於南郡,即今襄樊市以南的湖北地區。 <285>「賈」,劉賈,漢王元年即為將軍,以功封荊王,王淮東五十二城。漢高祖十一年淮南王黥布反,賈為布軍所殺。事詳見本書《荊燕世家》。 <286>「安國」,縣名,故地在今河北安國縣東南。 <287>「南陽」,郡名,轄有今河南西南部和湖北北部,在秦為大郡,治宛縣,即今河南南陽市。 <288>「睢水」,即濉河,自河南杞縣流經河南東部、安徽西北部,到江蘇宿遷縣西,注入泗水,今多淤斷。「睢」,音([suī)。 <289>「雍侯」,封食於雍。「雍」,縣名,故地在今陝西鳳翔縣南。 <290>「五千戶」,安國侯王陵功狀各處記載不同,本書《陳丞相世家》云:「高祖起沛,入至咸陽,陵亦自聚黨數千人,居南陽,不肯從沛公。及漢王之還攻項籍,陵乃以兵屬漢。……陵卒從漢王定天下。以善雍齒,雍齒,高帝之仇,而陵本無意從高帝,以故晚封,為安國侯。」《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云:王陵「以自聚黨定南陽,漢王還擊項籍,以兵屬,從定天下,侯,五千戶」。 <291>「樂成」,縣名,西漢有兩樂成,一為河間國之王都,故地在今河北獻縣東南。一在南陽郡,故地在今河南鄧縣西南。丁禮所封,當在今鄧縣地。 <292>「五利侯」,即欒大,為武帝時有名的方士。經樂成侯丁義上書推薦,得到武帝信任,拜為五利將軍,後因其方不驗被誅。事詳見本書《封禪書》。本書《孝武本紀》裴駰《集解》引徐廣云:丁義「後與欒大俱誅也」。「丁義」,《漢書·郊祀志》作「丁登」。 <293>「辟陽」,縣名,故地在今河北冀縣東南。 <294>「三歲十月」,審食其與劉邦同為沛人,劉邦初起,審食其侍從呂后、孝惠在沛二歲十月。此雲「三歲」有誤。「食其」,音(yì jī)。 <295>「呂后入楚」,漢王二年,劉邦被項羽大敗於彭城西,劉邦父太公、呂后被項羽楚軍俘獲。審食其又以舍人侍從呂后一歲。 <296>「安平」,縣名,故地在今河北安平縣。 <297>「淮南王」,指劉安,本書與《漢書》有傳。「陵」,性聰慧有口才,淮南王劉安愛之,多予金錢,在長安偵察朝廷消息,培植私黨。與淮南王劉安後荼、太子遷專擅淮南王國大權,奪民田宅,囚系民眾。 <298>「蒯成」,當從《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

成」,鄉邑名,故地在今陝西寶雞市西。「

(圖片字)」,音(péi)。 <299>「池陽」,鄉邑名,惠帝四年置縣,故地在今陝西涇陽縣西北。 <300>「平陰」,縣名,故地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境內有平陰津,為黃河渡口。 <301>「襄國」,即秦信都縣,項羽分封諸侯,改名襄國,為常山王張耳國都,故地在今河北邢台市。 <302>「楚漢約分鴻溝」,漢王四年,劉邦奪回軍事要地成皋(故地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獲得了楚的物資財富,屯軍廣武(故址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北廣武山上)。楚軍乏食。韓信進攻齊地,項羽派大將龍且率兵二十萬救齊,被漢軍擊敗,齊地盡歸漢所有。劉邦立韓信為齊王,團結他一同攻楚。又立黥布為淮南王,使黥布在梁地往來游擊,斷絕楚軍給養。楚軍睏乏,項羽乃與劉邦相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歸漢,以東歸楚。鴻溝原是戰國魏惠王時開通的運河,故道從現在的河南滎陽縣北引黃河水,東經中牟縣北,至開封市南流,經通許縣東、太康縣西,由淮陽縣東南注入潁水。 <303>「鄲」,縣名,故地在今安徽渦陽縣東北。 <304>「中」,讀作「仲」。《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仲」。 <305>「居坐為太常有罪」,《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元鼎三年,坐為太常收赤側錢不收,完為城旦。」赤側錢是漢武帝元鼎二年令京師所鑄,施行二年,民間盜鑄嚴重,於是下令廢止。【續上表】(七)國名侯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侯第北平①以客從起陽武,至霸上,為常山守,得陳余,為代相,徙趙相,侯。為計相四歲,淮南相十四歲。千三百戶。七六年八月丁丑,文侯張倉元年。七八二十三其四,為丞相。五歲罷。五八六年,康侯奉元年。三後元年,侯預元年。四建元五年,侯預坐臨諸侯喪後,不敬,國除。六十五高胡②以卒從起槓里,入漢,以都尉擊籍,以都尉定燕,侯,千戶。七六年中,侯陳夫乞元年。七八四五年,殤侯程嗣。薨,無後,國除。八十二厭次③以慎將前元年從起留,入漢,以都尉守廣武,功侯。七六年中,侯元頃元年。④七八五元年,侯賀元年。六年,侯賀謀反,國除。二十四平皋⑤項它,漢六年以碭郡長初從,賜姓為劉氏;功比戴侯彭祖,五百八十戶。六七年十月癸亥,煬侯劉它元年。四三五年,恭侯遠元年。八二十三十六元年,節侯光元年。二十八建元元年,侯勝元年。元鼎五年,侯勝坐酎金,國除。百二十一復陽⑥以卒從起薛,以將軍入漢,以右司馬擊項籍,侯,千戶。六七年十月甲子,剛侯陳胥元年。七八十十三十一年,恭侯嘉元年。五十一六年,康侯拾元年。十二元朔元年,侯彊元年。七元狩二年,坐父拾非嘉子,國除。四十九陽河⑦以中謁者從入漢,以郎中騎從定諸侯,侯五百戶,功比高胡侯。三七年十月甲子,齊哀侯元年。⑧三十年,侯安國元年。七八二十三十六中四年,侯午元年。中絕。二十七元鼎四年,恭侯章元年。埤山三⑨元封元年,侯仁元年。二十征和三年,十月,仁與母坐祝詛,大逆無道,國除。八十三朝陽⑩以舍人從起薛,以連敖入漢,以都尉擊項羽,後攻韓王信,侯,千戶。六七年三月壬寅,齊侯華寄元年。七八元年,文侯要元年。十三十十四年,侯當元年。十六十三元朔二年,侯當坐教人上書枉法罪,國除。六十九棘陽⑾以卒從起胡陵,入漢,以郎將迎左丞相軍以擊項籍,侯,千戶。六七年七月丙申,庄侯杜得臣元年。七八五十八六年,質侯但元年。十六九元光四年,懷侯武元年。七元朔五年,薨,無後,國除。八十一涅陽⑿以騎士漢王二年從出關,以郎將擊斬項羽,侯,千五百戶,比杜衍侯。六七年中,庄侯呂勝元年。⒀七八四五年,庄侯子成實非子,不當為侯,國除。百四平棘⒁以客從起亢父,斬章邯所署蜀守,用燕相侯,千戶。六七年中,懿侯執元年。⒂七七一八年,侯辟彊元年。五六年,侯辟彊有罪,為鬼薪,國除。六十四羹頡以高祖兄子從軍,擊反韓王信,為郎中將。信母嘗有罪高祖微時,太上憐之,故封為羹頡侯。六七年中,侯劉信元年。七元年,信有罪,削爵一級,為關內侯。深澤⒃以趙將漢王三年降,屬淮陰侯,定趙、齊、楚,以擊平城,侯,七百戶。五八年十月癸丑,齊侯趙將夜元年。⒄七一奪,絕。三年復封,一年絕。四十四年,復封將夜元年。六後二年,戴侯頭元年。二七三年,侯循元年。罪,絕。更五中五年,封頭子夷侯胡元年。十六元朔五年,夷侯胡薨,無後,國除。九十八柏至⒅以駢憐從起昌邑,以說衛入漢,以中尉擊籍,侯,千戶。⒆六七年十月戊辰,靖侯許溫元年。⒇七一二年,有罪,絕。六三年,復封溫如故。十四元年,簡侯祿元年。九十五年,哀侯昌元年。十六七元光二年,共侯安如元年。十三元狩三年,侯福元年。五元鼎二年,侯福有罪,國除。五十八表中標註:①《索隱》曰:縣名,屬中山。②《索隱》曰:漢志闕。③《索隱》曰:漢志闕;晉書地道記屬平原,後乃屬樂陵國也。④《集解》徐廣曰:「漢書作『爰類』。」⑤《索隱》曰:縣名,屬河內。⑥《索隱》曰:縣名,屬南陽。複音伏。應劭云:「在桐柏山下,復水之陽也。」⑦《索隱》曰:縣名,屬上黨。⑧《漢表》云:其侯其石。⑨《索隱》曰:埤音卑。⑩《索隱》曰:縣名,屬南陽。⑾《索隱》曰:棘音紀力反,縣名,屬南陽。⑿《索隱》曰:縣名,屬南陽。⒀《索隱》曰:五侯斬項籍,皆謚「庄」。漢表以避諱皆改,作「嚴」,誤也。⒁《索隱》曰:縣名,屬常山。⒂《集解》徐廣曰:「漢書作『林摯』。」⒃《索隱》曰:縣名,屬中山。⒄《索隱》曰:漢表作「將夕」。⒅《索隱》曰:《漢志》闕。⒆《集解》漢表師古曰:「二馬曰駢憐,謂駢兩騎為軍翼也。說,讀曰稅。說衛謂軍行止舍主為衛也。」《索隱》曰:姚氏憐鄰聲相近,駢鄰猶比鄰也。說衛者,說,稅也,稅衛謂軍行初稅之時,主為衛也。⒇《索隱》曰:漢表作「許盎」,靖音凈。【續上表】(八)國名侯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侯第中水①以郎中騎將漢王元年從起好畤,以司馬擊龍且,復共斬項羽,侯,千五百戶。六七年正月己酉,庄侯呂馬童元年七八九三十年,夷侯假元年。十一十三年,共侯青肩元年。十六五建元六年,靖侯德元年。一元光元年,侯宜成元年。二十三元鼎五年,宜成坐酎金,國除。百一杜衍②以郎中騎漢王三年從起下邳,屬淮陰,從灌嬰共斬項羽,侯,千七百戶。六七年正月己酉,庄侯王翳元年。③七五三六年,共侯福元年。四七五年,侯市臣元年。十二十二年,侯翕元年。十二有罪,絕。三後元年,復封翳子彊侯郢人元年④。九元光四年,侯定國元年。十二元狩四年,侯定國有罪,國除。百二赤泉⑤以郎中騎漢王二年從起杜,屬淮陰,後從灌嬰共斬項羽,侯,千九百戶。六七年正月己酉,庄侯楊喜元年。七元年,奪,絕。七元年,奪,絕。七二年,復封。十一十二十二年,定侯殷元年。三四年,侯無害元年。六有罪,絕。臨汝五中五年,復封侯無害元年。七元光二年,侯無害有罪,國除。百三栒⑥以燕將軍漢王四年從曹咎軍,為燕相,告燕王荼反,侯,以燕相國定盧奴,千九百戶。五八年十月丙辰,頃侯溫疥元年。七八五十七六年,文侯仁元年。一後七年,侯河元年。十中四年,侯河有罪,國除。九十一武原⑦漢七年,以梁將軍初從擊韓信、陳豨、黥布功,侯,二千八百戶,功比高陵。五八年十二月丁未,靖侯衛胠元年。⑦三四四年,共侯寄元年。八二十三三四年,侯不害元年。十三後二年,不害坐葬過律,國除。九十三磨⑧疑作曆以趙衛將軍漢王三年從起盧奴,擊項羽敖倉下,為將軍,攻臧荼有功,侯,千戶。五八年七月癸酉,簡侯程黑元年。七二六三年,孝侯釐元年。十六七後元年,侯竈元年。七中元年,竈有罪,國除。九十二稾⑨高帝七年,為將軍,從擊代陳豨有功,侯,六百戶。五八年十二月丁未,祗侯陳錯元年。⑩二五三年,懷侯嬰元年。八六十四七年,共侯應元年。三後五年,侯安元年。十六十二不得,千秋父。⑾七元狩二年,侯千秋元年。九元鼎五年,侯千秋坐酎金,國除。百二十四宋子⑿以漢三年以趙羽林將初從,擊定諸侯,功比磨侯,五百四十戶。四八年十二月丁卯,惠侯許瘛元年。⒀一十二年,共侯不疑元年。七八九十四十年,侯九元年。八中二年,侯九坐買塞外禁物罪,國除。九十九猗氏⒁以舍人從起豐,入漢,以都尉擊項羽,侯,二千四百戶。五八年三月丙戌,敬侯陳遫元年。⒂六一七年,靖侯交元年。八二十三二三年,頃侯差元年。薨,無後,國除。五十清⒃以弩將初起,從入漢,以都尉擊項羽、代,侯,比彭侯,千戶。五八年三月丙戌,簡侯空中元年。⒄七元年,頃侯聖元年。八七十六八年,康侯鮒元年。十六二十元狩三年,恭侯石元年。七元鼎四年,侯生元年。一元鼎五年,生坐酎金,國除。七十一彊⒅以客吏初起,從入漢,以都尉擊項羽、代,侯,比彭侯千戶。三八年三月丙戌,簡侯留勝元年。二十一年,戴侯章元年。七八十二十三年,侯服元年。二十五年,侯服有罪,國除。七十二彭⒆以卒從起薛,以弩將入漢,以都尉擊項羽、代,侯,千戶。五八年三月丙戌,簡侯秦同元年。七八二二十一三年,戴侯執元年。二三年,侯武元年。十一後元年,侯武有罪,國除。七十吳房⒇以郎中騎將漢王元年從起下邽,擊陽夏,以都尉斬項羽,有功,侯,七百戶。五八年三月辛卯,庄侯楊武元年。七八十二十一十三年,侯去疾元年。十四後元年,去疾有罪,國除。九十四表中標註:①《索隱》曰:縣名,屬涿郡。應劭云:「易、滱二水之中」。②《索隱》曰:縣名,屬南陽。③《索隱》曰:漢表作「王翥」。④《集解》徐廣曰「彊,一作『景』。」⑤《索隱》曰:《漢志》闕。⑥《索隱》曰:縣名,屬扶風,音荀,故周文王封其子之邑。河東亦有郇城也。⑦《索隱》曰:《漢志》闕。《索隱》曰:《漢表》胠,作「

〔圖片字〕」,音脅,又音怯。⑧《索隱》註:磨,《漢志》闕,表作「歷」。歷縣在信都。劉氏依字讀,言天下地名多,既無定證,且依字是不決之詞,地之與邑並無「磨」,誤也。⑨《索隱》曰:漢志稾縣屬山陽。⑩《索隱》曰:錯,漢表作「鍇」,音楷。三倉云:「九江人名鐵曰:『鍇』。」⑾《集解》徐廣曰:「千秋父以元朔元年立。」⑿《索隱》曰:漢志宋子縣屬鉅鹿。⒀《集解》:瘛,音充志反。《索隱》曰:瘛,音尺制反。《郭璞》音胡計反。亦作「憠」,《字林》音巨月反。⒁《索隱》曰:縣名,屬河東。⒂《索隱》曰:遫音速。⒃《索隱》曰:縣名,屬東郡。⒄《集解》徐廣曰:「空,一作『窒』。」《索隱》曰:窒中,姓,見風俗通。⒅《索隱》曰:漢志彊闕。⒆《索隱》曰:漢表屬東海郡。⒇《索隱》曰:縣名,屬汝南。【續上表】(九)國名侯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侯第寧①以舍人從起碭,入漢,以都尉擊臧荼功,侯,千戶。五八年四月辛酉,庄侯魏選元年。七八十五八十六年,恭侯連元年。三元年,侯指元年。四年,侯指坐出國界,有罪,國除。七十八昌②以齊將漢王四年從淮陰侯起無鹽,定齊,擊籍及韓王信於代,侯,千戶。五八年六月戊申,圉侯盧卿元年。③七八十四九十五年,侯通元年。二三年,侯通反,國除。百九共④以齊將漢王四年從淮陰侯起臨淄,擊籍及韓王信於平城,有功,侯,千二百戶。五八年六月壬子,庄侯盧罷師元年。七八六七年,惠侯黨元年。八十五年,懷侯商元年。五後四年,侯商薨,無後,國除。百十四閼氏⑤以代太尉漢王三年降,為雁門守,以特將平代反寇,侯,千戶。⑥四八年六月壬子,節侯馮解敢元年。一十二年,恭侯它元年。薨,無後,絕。十四二年,封恭侯遺腹子文侯遺元年。八十六年,恭侯勝之元年。五十一前六年,侯平元年。二十八元鼎五年,侯平坐酎金,國除。百安丘⑦以卒從起方與,屬魏豹,二歲五月,以執鈹入漢,以司馬擊籍,以將軍定代,侯,三千戶。五八年七月癸酉,懿侯張說元年。⑧七八十二十一十三年,恭侯奴元年。二一三年,敬侯執元年。十三四年,康侯訢元年。十八元狩元年,侯指元年。九元鼎四年,侯指坐入上林謀盜鹿,國除。六十七合陽⑨高祖兄。兵初起,侍太公守豐,天下已平,以六年正月立仲為代王。高祖八年,匈奴攻代,王棄國亡,廢為合陽侯。五八年九月丙子,侯劉仲元年。⑩二仲子濞,為吳王。以子吳王故,尊仲謚為代頃侯。襄平⑾兵初起,紀成以將軍從擊破秦,入漢,定三秦,功比平定侯。戰好畤,死事。子通襲成功,侯。五八年後九月丙午,侯紀通元年。七八二十三九七中三年,康侯相夫元年。十二元朔元年,侯夷吾元年。十九元封元年,夷吾薨,無後,國除。龍⑿以卒從,漢王元年起霸上,以謁者擊籍,斬曹咎,侯,千戶。五八年後九月己未,敬侯陳署元年。七六二七年,侯堅元年。十六後元年,侯堅奪侯,國除。八十四繁⒀以趙騎將從,漢三年,從擊諸侯,侯,比吳房侯,千五百戶四九年十一月壬寅,庄侯彊瞻元年。⒁四三五年,康侯昫獨元年。⒂八二十三三六四年侯寄元年。七中三年,侯安國元年。十八元狩元年,安國為人所殺,國除。九十五陸梁⒃詔以為列侯,自置吏,受令長沙王。三九年三月丙辰,侯須毋元年。⒄一十二年,共侯桑元年。七八十八五後三年,康侯慶忌元年。元年,侯冄元年。十六二十八元鼎五年,侯冄坐酎金,國除。百三十七高京周苛起兵,以內史從,擊破秦,為御史大夫,入漢,圍取諸侯,堅守滎陽,功比辟陽。苛以御史大夫死事。子成為後,襲侯。四九年四月戊寅,侯周成元年。七八二十後五年,坐謀反,系死,國除,絕。繩中元年,封成孫應元年。侯平嗣,不得元。元狩四年,平坐為太常不繕治園陵,不敬,國除。六十離⒆失此侯始所起及所絕。⒇九年四月戊寅,鄧弱元年。表中標註:①《索隱》曰:《漢表》寧陽屬濟南郡。②《索隱》曰:縣名,屬琅邪。③《索隱》曰:《漢表》姓「玈」,玈即「盧」,古「玈弓」字。④《索隱》曰:縣名,屬河內。⑤《索隱》曰:縣名,屬安定。⑥《索隱》曰:《漢表》太尉作「大與」。大與,爵名,音余。⑦《索隱》曰:安丘縣屬北海。⑧《索隱》曰:說,音悅。⑨《索隱》曰:合陽屬馮翊。⑩《集解》徐廣曰:「一名『嘉』。」《索隱》曰:仲名嘉,高祖弟。⑾《索隱》曰:縣名,屬臨淮。⑿《索隱》曰:廬江有龍舒縣,蓋其地也。⒀《索隱》曰:地理志有繁陽。恐別有繁縣,志闕。⒁《索隱》曰:漢表作「平嚴侯張瞻」。⒂《集解》一雲「侯煢」。⒃《索隱》曰:如淳據始皇紀所謂「陸梁地」。案今在江南也。⒄《索隱》曰:漢表作「須無」。⒅《集解》徐廣曰:「一作『景』。」《索隱》曰:《漢志》闕。⒆《索隱》曰:漢志闕。⒇《索隱》曰:案楚漢春秋亦闕。漢表成帝時光祿大夫潛堪曰旁占驗,曰「鄧弱以長沙將兵侯」,是所起也。<306>「北平」,縣名,故地在今河北滿城縣北。 <307>「陽武」,縣名,故地在今河南原陽縣東南。 <308>「為常山守」,公元前二○六年,項羽分封諸侯,張耳為常山王。明年,陳余襲常山,張耳敗走歸漢,劉邦乃以張倉(「倉」字或作「蒼」)為常山守。事見本書《張丞相列傳》。 <309>「得陳余,為代相」,漢王三年,遣韓信、張耳擊趙,於井陘(故地在今河北井陘縣西北)大破趙軍,斬陳余,追殺趙王歇。當時張蒼隨韓信擊趙,得陳余首,以功為代相,防守邊境。 <310>「徙趙相」,當時張耳為趙王,張蒼徙為趙王張耳之相。 <311>「計相」,中央主管天下郡國計簿和計吏的長官。張蒼在秦時曾為柱下史,熟悉天下圖書計籍,又擅長律歷計算,所以用張蒼為計相。據本書《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漢高帝六年,張蒼為計相,九年遷為相國。 <312>「淮南相」,當時淮南王是劉邦少子劉長,張蒼為劉長之相。 <313>「千三百戶」,據本書《張丞相列傳》、《漢書·張蒼傳》《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當作「千二百戶」。 <314>「其四為丞相,五歲罷」,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一一云:「『四』下缺『年』字,『五』上缺『十』字。孝文四年張蒼為丞相,凡十五年而免也。」 <315>「預」,本書《張丞相列傳》,《漢書·張蒼傳》《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皆作「類」。據《張丞相列傳》《集解》引徐廣說,古本又有作「□」的。 <316>「高胡」,《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陽河齊侯其石功狀云:「功比高湖侯。」是高胡即高湖。其地不可確考。 <317>「以都尉定燕」,《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云:「以都尉擊籍,將軍定燕。」這是正確的。擊項羽時為都尉,後來擊燕時當升為將軍。如以都尉定燕,「都尉」二字不當重出,重出則文繁。 <318>「殤侯」,《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煬侯」。 <319>「厭次」,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惠民縣東桑落墅。也有人認為在今山東陵縣神頭鎮。 <320>「慎將」,《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顏師古注云:「以謹慎為將也。」有的學者認為「慎」是地名,「慎將」即慎地的將領。可備一說。慎地未詳。 <321>「元頃」,《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爰類」。 <322>「平皋」,縣名,故地在今河南溫縣東北。 <323>「碭郡長」,主管碭郡最高政務官員。碭郡本為秦郡,轄有今河南開封市、通許縣以東,永城縣以北,山東曹縣、嘉祥縣以南和安徽碭山縣、亳縣等地區,治所在碭縣。 <324>「功比戴侯彭祖」,《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云:「功比軑侯。」 <325>「復陽」,縣名,故地在今河北故城縣西南。 <326>「陽河」,當作「陽阿」,縣名,故地在今山西陽城縣西北阿陵。 <327>「中謁者」,君主的親近之臣,在宮中負責為君主傳達事務。本書《曹相國世家》《集解》引《漢書音義》謂「中涓如中謁者」。其實中謁者職位高於中涓。灌嬰初從劉邦,官中涓。劉邦為漢王,拜嬰為郎中,不久,又升為中謁者。 <328>「七年十月甲子」,《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封侯月份為十一月。 <329>「齊哀侯」,《索隱》雲「陽河齊侯卞保茄艉雍鈈氈澹,謚齊,「哀」字衍文。但《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為「陽河齊侯其石」,其為姓,石為名。 <330>「埤山」,其地不詳。 <331>「祝詛」,即咒詛。 <332>「朝陽」,故地在今山東鄒平縣西北。也有人認為在今河南鄧縣東南,因在朝水之北,故名。 <333>「棘陽」,縣名,因在棘水之北,故名。故地在今河南南陽市南。 <334>「千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二千戶」。 <335>「涅陽」,縣名,因位於涅水之陽而得名。故地在今河南鄧縣東北。「涅」,音(niè)。 <336>「關」,指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漢武帝元鼎三年,移至今新安縣東,與故關相距三百里。漢王二年初,劉邦出關至陝,安撫關外父老。涅陽侯呂勝從漢王出關,當在此時。 <337>「以郎將擊斬項羽」,項羽兵敗自刎烏江,王翳取其頭,楊喜、呂馬童、楊武、呂勝各得其一體。 <338>「庄侯」,即「壯侯」,因斬項羽而被封之五侯,皆謚壯侯。 <339>「亢父」,音(gāng fǔ,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濟寧市南。秦二世二年,劉邦的軍隊殺死秦泗川守壯後,曾還軍亢父。平棘侯執從起亢父當在此時。 <340>「執」,《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林摯」。 <341>「鬼薪」,服役三年的刑徒。東漢應劭認為「取薪給宗廟為鬼薪」。 <342>「羹頡」,爵號,不是縣邑名。劉邦兄弟四人,長兄伯,伯早死。劉邦寒微時,常與賓客到大嫂家吃飯。大嫂討厭他。一次大嫂假裝羹盡,用杓子刮著鍋底作響。賓客以為羹盡,就都走了。劉邦一看鍋里還有羹,由此怨恨大嫂。待劉邦為帝分封兄弟時,獨不封伯子。劉邦的父親太上皇出來替伯子說話,劉邦說:「我不是忘了封伯的兒子,只是因為他的母親不配做一個年輩大的人。」於是就封伯子信為羹頡侯。事見本書《楚元王世家》。也有人認為羹頡是地名,在今安徽舒城縣西。還有人認為是山名,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 <343>「深澤」,縣名,故地在今河北深澤縣。 <344>「城平」,縣名,故地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 <315>「趙將夜」,《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趙將夕」。 <346>「循」,《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修」。 <347>「更」,《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臾」。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一一認為「更」誤,並疑臾「即顓臾,在泰山南武陽」。南武陽即今山東平邑縣。 <348>「柏至」,其地不詳。 <319>「駢憐」,《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駢鄰」,顏師古注認為:「二馬曰駢。駢鄰,謂並兩騎為軍翼也。」《索隱》引姚氏說云:「憐、鄰聲相近。駢鄰猶比鄰也。」二說均可備參考。由於缺乏佐證,很難弄清楚哪一說法是正確的。「昌邑」,縣名,故地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秦二世三年,劉邦與彭越軍遇於昌邑,聯合進攻秦軍。柏至侯許溫從起昌邑當在此時。 <350>「說衛」,軍隊止宿時負責防衛者。「說」,讀作「稅」,舍止的意思。 <351>「許溫」,《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許盎」。<352>「中水」,縣名,故地在今河北獻縣西北。 <353>「郎中騎將」,又稱郎中騎,隸屬郎中令,下統一定數量的郎中。當時為郎中騎將者頗多。「好畤」,縣名,故地在今陝西乾縣東。「畤」,音(zhì)。 <354>「司馬」,軍隊中的中級武官,其地位低於將軍、校尉。「龍且」,項羽的驍將,曾為司馬,故又稱司馬龍且。漢王四年,韓信定河北之地,項羽派龍且將兵往擊韓信,韓信、灌嬰大敗龍且軍,擊殺龍且。中水侯呂馬童擊龍且當在此時。「且」,音(jū)。 <355>「假」,《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瑕」。 <356>「青肩」,《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青眉」。 <357>「宜成」,《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宜城」。 <358>「二十三」,宜成在位年數,依本表計算方法,從元光元年(公元前一三四年)至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為二十二年。此作「二十三」,多計一年。 <359>「杜衍」,縣名,故地在今河南南陽市西南。 <360>「赤泉」,其地不詳。或雲在今河南魯山縣。 <361>「杜」,縣名,故地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南。 <362>「殷」,《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敷」。 <363>「栒」,縣名,故地在今陝西旬邑縣東北。 <364>「曹咎」,項梁、項羽起義反秦前,曾為蘄縣(在今安徽宿縣南)負責刑獄的官吏,有德於項梁。後為項羽軍大司馬,封海春侯。漢王四年守成皋時兵敗自殺。栒侯溫疥從曹咎軍,即在漢王四年曹咎守成皋時。 <365>「盧奴」,縣名,故地在今河北定縣。 <366>「河」,《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何」。 <367>「武原」,縣名,故地在今江蘇邳縣西北泇口鎮。 <368>「磨」,此字誤,當從《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歷」,縣名,故地在今河南景縣西南。下文宋子侯許瘛「功比磨侯」之「磨」亦當作「歷」。 <369>「槀」,當作「槖」,縣名,故地在今山東鄒縣西南。 <370>「陳錯」,《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陳鍇」。 <371>「宋子」,縣名,故地在今河北趙縣東北宋城村。 <372>「羽林將」,統領宿衛士卒的將領。 <373>「五百四十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五百三十六戶」。 <374>「十二月」,《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二月」。 <375>「瘛」,音(chì)。 <376>「不疑」,《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留」。 <377>「猗氏」,縣名,故地在今山西臨猗縣南。 <378>「二千四百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千一百戶」。 <379>「遬」,音(sù))。 <380>「清」,縣名,故地在今山東聊城縣西。 <381>「弩」,音(nǔ),使用機栝發箭的弓。「弩將」,統率使用弓弩的軍卒的將領。 <382>「代」,此語意不清楚,似當雲「定代」。下文彊侯留勝、彭侯秦同所述侯功「擊項羽、代」,似皆當雲「擊項羽,定代」。 <383>「空中」,《集解》引徐廣說古本有作「窒中」者。《索隱》雲「清簡侯空中同」。又云:「空,作『窒』。」《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室中同」。按:當作「窒中同」,「窒中」,複姓,「同」,名。此處姓有誤字,名又脫去。 <384>「彊」,其地不詳。 <385>「彭侯」,即下文彭簡侯秦同。 <386>「留勝」,《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留肹」。 <387>「服」,《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章服」。 <388>「彭」,今地不詳。《索隱》認為在漢東海郡,可是《漢書·地理志》東海郡未載彭地。 <389>「吳房」,本書《項羽本紀》作「吳防」,縣名,故地在今河南遂平縣。 <390>「下邽」,縣名,故地在今陝西渭南縣東北。「邽」,音(guī))。<391>「寧」,即漢河內郡所屬修武縣,故地在今河南獲嘉縣。 <392>「選」,本書《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皆作「遬」。 <393>「昌」,縣名,故地在今山東諸城縣北。 <394>「無鹽」,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東平縣東。 <395>「共」,縣名,故地在今河南輝縣。 <396>「商」,《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高」。 <397>「閼氏」,即烏氏,縣名,故地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 <398>「代」,秦郡,戰國時為趙地,故地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帶。閼氏侯馮解敢為代太尉,當時王代者是陳余。「太尉」,當依《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大與」,是王國主管爵祿的官員。 <399>「雁門」,郡名,轄有今山西北部和與此相連的內蒙古自治區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帶。 <400>「馮解敢」,《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馮解散」。 <401>「安丘」,縣名,故地在今山東安丘縣西南。 <402>「從起方與」,秦二世二年,劉邦引兵攻胡陵、方與,安丘侯張說追隨劉邦當在此時。方與為縣名,故地在今山東魚台縣北。 <403>「魏豹」,魏公子寧陵君咎之弟。陳勝攻佔魏地,立咎為魏王,後咎被秦章邯打敗自殺。豹又再起,收復魏地,繼立為魏王。項羽分封諸侯,想佔有魏地,便徙封豹為西魏王,建都平陽。魏豹怨恨項羽,遂背楚歸漢。事詳見本書與《漢書·魏豹傳》。 <404>「鈹」,音(pī),長矛。「執鈹」,左右親近的護衛武士。《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執盾」。 <405>「三千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二千戶」。 <406>「上林」,秦王朝營建的營苑,漢初一度荒廢。武帝時重新營建,造離宮、觀、館數十處,苑內放養禽獸,供皇帝遊獵。其地在今陝西西安西及周至縣、戶縣境內。秦代法律即規定不得盜取國家苑囿中的獸類。漢承襲秦律,盜竊上林苑及其他國有苑囿放養的禽獸屬犯罪行為。 <407>「合陽」,縣名,故地在今陝西合陽縣東南。 <408>「太公」,漢高祖劉邦的父親。 <409>「襄平」,縣名,故地在今遼寧遼陽市。 <410>「龍」,鄉邑名,故地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南。 <411>「繁」,縣名,故地在今四川彭縣西北。 <412>「庄侯彊瞻」,《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嚴侯張瞻師」。 <413>「侯昫獨」,據《集解》,古本有作「侯惸」的,《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也作「侯惸」。是「昫」乃「惸」之誤。「惸」,音(qióng)。無兄弟曰惸,無子孫曰獨。「惸獨」之名十分怪異。 <414>「陸梁」,據《索隱》,古本有作「陸量」的,《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陸量」,其地不詳。 <415>「高京」,據《集解》,古本有作「高景」的,本書《周昌傳》、《僅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周昌傳》皆作「高景」。「京」乃「景」之訛,其地不詳。 <416>「堅守滎陽」,漢王三年四月,楚圍劉邦於滎陽。五月,劉邦與數十騎遁去,令周苛等守滎陽。六月,項羽引兵攻拔滎陽,俘獲周苛,欲令周苛為楚將,遭到拒絕。項羽遂烹殺周苛。 <417>「繩」,其地不詳。 <418>「離」,其地不詳。 <419>「失此侯始所起及所絕」,《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於漢高祖行記載:「四月戊寅封。《楚漢春秋》亦闕。成帝時,光祿大夫滑湛日旁占驗曰:『鄧弱以長沙得兵侯。』」有關離侯鄧弱事,史書僅記載了這些。【續上表】(十)國名侯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侯第義陵①以長沙柱國侯,千五百戶。四九年九月丙子,侯吳程元年。三四四年,侯種元年。六七年,侯種薨,無後,國除。皆失謚。百三十四宣平②兵初起,張耳誅秦,為相,合諸侯兵鉅鹿,破秦定趙,為常山王。陳余反,襲耳,棄國,與大臣歸漢,漢定趙,為王。卒,子敖嗣。其臣貫高不善,廢為侯。四九年四月,武侯張敖元年。七六信平薨,子偃為魯王,國除。③十五元年,以故魯王為南宮侯。八十六年,哀侯歐元年。九七中三年,侯生元年。七罪,絕。睢陽十八元光三年,封偃孫侯廣元年。十三元鼎二年,侯昌元年。太初三年,侯昌為太常,乏祠,國除。三東陽④高祖六年,為中大夫,以河閑守擊陳豨力戰功,侯,千三百戶。二十一年十二月癸巳,武侯張相如元年。七八十五五十六年,共侯殷元年。三後五年,戴侯安國元年。三十三四年,哀侯彊元年。建元元年,侯彊薨,無後,國除。百十八開封⑤以右司馬漢王五年初從,以中尉擊燕,定代,侯,比共侯,二千戶。一十一年十二月丙辰,閔侯陶舍元年。一十二年,夷侯青元年。七八二十三九景帝時,為丞相。七中三年,節侯偃元年。十元光五年,侯睢元年。十八元鼎五年,侯睢坐酎金,國除。百十五沛⑥高祖兄合陽侯劉仲子,侯。一十一年十二月癸巳,侯劉濞元年。十二年十月辛丑,侯濞為吳王,國除。慎陽⑦為淮陰舍人,告淮陰侯信反,侯,二千戶。二十一年十二月甲寅,侯欒說元年。⑧七八二十二十二四中六年,靖侯願之元年。二十二建元元年,侯買之元年。元狩五年,侯買之坐鑄白金棄市,國除。百三十一禾成⑨以卒漢五年初從,以郎中擊代,斬陳豨,侯,千九百戶。二十一年正月己未,孝侯公孫耳元年。⑩七八四五年,懷侯漸元年。九十四年,侯漸薨,無後,國除。百十七堂陽⑾以中涓從起沛,以郎入漢,以將軍擊籍,為惠侯。坐守滎陽降楚免。後復來,以郎擊籍,為上黨守,擊豨,侯,八百戶。二十一年正月己未,哀侯孫赤元年。七八元年,侯德元年。二十三十二中六年,侯德有罪,國除。七十七祝阿⑿以客從起嚙桑,以十隊將入漢,以將軍定魏太原,破井陘,屬淮陰侯,以缻度軍擊籍及攻豨,侯,八百戶。二十一年正月己未,孝侯高邑元年。七八四五年,侯成元年。十四後三年,侯成坐事國人過律,國除。七十四長修⒀以漢二年用御史初從出關,以內史擊諸侯,功比須昌侯,以廷尉死事,千九百戶。二十一年正月丙辰,平侯杜恬元年。⒁二五三年,懷侯中元年。八四十九五年,侯喜元年。八罪絕。陽平五中五年,復封;侯相夫元年。三十三元封四年,侯相夫坐為太常與樂令無可當鄭舞人擅繇不如令,闌出函谷關,國除。百八江邑⒂以漢五年為御史,用奇計徙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相而代之,從擊陳豨,功侯,六百戶。二十一年正月辛未,侯趙堯元年。七元年,侯堯有罪,國除。營陵⒃以漢三年為郎中,擊項羽,以將軍擊陳豨,得王黃,為侯。與高祖疏屬劉氏,世為衛尉。萬二千戶。二十一年,侯劉澤元年。七五六年,侯澤為琅邪王,國除。八十八土軍⒄高祖六年為中地守,以廷尉擊陳豨,侯,千二百戶。就國,後為燕相。二十一年二月丁亥,武侯宣義元年。⒅五二六年,孝侯莫如元年。八二十三二十四三年,康侯平元年。五建元六年,侯生元年。八元朔二年,生坐與人妻奸罪,國除。百一十二廣阿⒆以客從起沛,為御史,守豐二歲,擊籍,為上黨守,陳豨反,堅守,侯,千八百戶。後遷御史大夫。二十一年二月丁亥,懿侯任敖元年。七八二一三年,夷侯竟元年。二十四年,敬侯但元年。十六四建元五年,侯越元年。二十一元鼎二年,侯越坐為太常廟酒酸,不敬,國除。八十九須昌⒇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中,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後為河閑守,陳豨反,誅都尉相如,功侯,千四百戶。二十一年二月己酉,貞侯趙衍元年。七八十五四十六年,戴侯福元年。四後四年,侯不害元年。四五年,侯不害有罪,國除。百七表中標註:①《集解》徐廣曰:「一作『義陽』。」《索隱》曰:義陽縣在汝南。②《索隱》曰:楚漢春秋「南宮侯張耳」,此作宣平侯敖。敖,耳子。陳平錄第時,耳已薨故也。③《集解》徐廣曰:「改封信平。」④《索隱》曰:縣名,屬臨淮。⑤《索隱》曰:縣名,屬河南。⑥《索隱》曰:縣名,屬沛郡。⑦《索隱》曰:慎陽,屬汝南。如淳曰:「音震」。闞駰云:「合作『滇陽』,永平五年,失印更刻,遂誤而以『水』為『心』。續漢書作『滇陽』也。」⑧《索隱》曰:漢表作「樂說」。⑨《索隱》曰:漢志闕。⑩《索隱》曰:漢表「耳」作「昔」。⑾《索隱》曰:縣名,屬鉅鹿。⑿《索隱》曰:縣名,屬平原。⒀《索隱》曰:縣名,屬河東。⒁《集解》一雲「杜恪」。《索隱》曰:案位次曰「信平侯」。⒂《索隱》曰:《漢志》闕。⒃《索隱》曰:縣名,屬北海。⒄《索隱》曰:包愷云:「地理志,西河有土軍縣。」⒅《索隱》曰:案位次曰「信成侯」也。⒆《索隱》曰:縣名,屬鉅鹿。⒇《索隱》曰:縣名,屬東郡。【續上表】(十一)國名侯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侯第臨轅初起從為郎,以都尉守蘄城,以中尉侯,五百戶。二十一年二月乙酉,堅侯戚鰓元年。四三五年,夷侯觸龍元年八二十三三十三四年,共侯忠元年。三建元四年,侯賢元年。二十五元鼎五年,侯賢坐酎金,國除。百十六汲①高祖六年為太僕,擊代豨,有功,侯,千二百戶。為趙太傅。二十一年二月己巳,終侯公上不害元年。②一六二年,夷侯武元年。八十三十十四年,康侯通元年。十六一九建元二年,侯廣德元年。元光五年,廣德坐妻精大逆罪,頗連廣德,棄市,國除。百二十三寧陵③以舍人從陳留,以郎入漢,破曹咎成皋,為上解隨馬,以都尉擊陳豨,功侯,千戶。二十一年二月辛亥,夷侯呂臣元年。七八十十三十一年,戴侯射元年。三四年,惠侯始元年。一五年,侯始薨,無後,國除。七十三汾陽④以郎中騎千人前二年從起陽夏,擊項羽,以中尉破鍾離眛,功侯。二十一年二月辛亥,侯靳彊元年。七二六三年,共侯解元年。二十三四十二五年,康侯胡元年。絕。江鄒十九元鼎五年,侯石元年。太始四年五月丁卯,侯石坐為太常,行太僕事,治嗇夫可年,益縱年,國除。九十六戴⑤以卒從起沛,以卒開沛城門,為太公僕;以中廄令擊豨,侯,千二百戶二十一年三月癸酉,敬侯彭祖元年。⑥七二六三年,共侯悼元年。七十六八年,夷侯安國元年。十六十六元朔五年,侯安期元年。十二元鼎五年,侯蒙元年。二十五後元元年五月甲戌,坐祝詛,無道,國除。百一十六衍⑦以漢二年為燕令,以都尉下楚九城,堅守燕,侯,九百戶。二十一年七月乙巳,簡侯翟盱元年。⑧七三二四年,祗侯山元年。三六年,節侯嘉元年。二十三十六二建元三年,侯不疑元年。十元朔元年,不疑坐挾詔書論罪,國除。百三十平州⑨漢王四年,以燕相從擊籍,還擊荼,以故二千石將為列侯,千戶。二十一年八月甲辰,共侯昭涉掉尾元年。⑩七八一三二年,戴侯福元年。四五年,懷侯它人元年。十五九年,孝侯馬童元年十四二後二年,侯昧元年。三十三元狩五年,侯昧坐行馳中更呵馳去罪,國除。百十一中牟⑾以卒從起沛,入漢以郎中擊布,功侯,二千三百戶。始高祖微時,有急,給高祖一馬,故得侯。一十二年十月乙未,共侯單父聖元年。⑿七八七五八年,敬侯繒元年。十一十三年,戴侯終根元年。十六十元光五年,侯舜元年。十八元鼎五年,侯舜坐酎金,國除。百二十五邔⒀以故群盜長為臨江將,已而為漢擊臨江王及諸侯,破布,功侯,千戶。十二年十月戊戌,庄侯黃極中元年。七八十一九十二年,慶侯榮盛元年。三後五年,共侯明元年。十六十六元朔五年,侯遂元年。八元鼎元年,遂坐賣宅縣官故貴,國除。百十三博陽⒁以卒從起豐,以隊卒入漢,擊籍成皋,有功,為將,布反,定吳郡,侯,千四百戶。一十二年十月辛丑,節侯周聚元年。七八八十五九年,侯遬元年。十一中五年,侯遬奪爵一級,國除。五十三陽義⒂以荊令尹漢王五年初從,擊鐘離眛及陳公利幾,破之,徙為漢大夫,從至陳,取韓信,還為中尉,從擊布,功侯,二千戶。一十二年十月壬寅,定侯靈常元年。七六二七年,共侯賀元年。六七年,哀侯勝元年。六十二年,侯勝薨,無後,國除。百十九下相⒃以客從起沛,用兵從擊破齊田解軍,以楚丞相堅守彭城,距布軍,功侯,二千戶。一十二年十月己酉,庄侯冷耳元年。七八二二十一三年侯慎元年二三年三月,侯慎反,國除。八十五德⒄以代頃王子侯。頃王,吳王濞父也;廣,濞之弟也。一十二年十一月庚辰,哀侯劉廣元年。七二六三年,頃侯通元年。二十三五十一六年,侯齕元年。二十七元鼎四年,侯何元年。一元鼎五年,侯何坐酎金,國除。百二十七高陵⒅以騎司馬漢王元年從起廢丘,以都尉破田橫、龍且,追籍至東城,以將軍擊布,九百戶。一十二年十二月丁亥,圉侯王周元年。⒆七二六三年,惠侯並弓元年。十二十一十三年,侯行元年。二三年,反,國除。九十二表中標註:①《索隱》曰:漢表作「伋」。伋與汲並縣名,屬河內。②《索隱》曰:公上,姓;不害,名也。③《索隱》曰:縣名,屬陳留。④《索隱》曰:縣名,屬太原。⑤《索隱》曰:戴地名,音再。應劭云:「章帝改曰考城,在故留縣。⑥《索隱》曰:漢表彭祖姓祕,音轡;韋昭音符蔑反。今檢史記諸本並作「祕」。今見有姓祕氏。⑦《索隱》曰:《漢志》闕。⑧《索隱》曰:盱,音況干反。⑨《索隱》曰:漢志闕。晉書地道記屬巴郡。⑩《索隱》曰:昭涉,姓;掉尾,名。⑾《索隱》曰:縣名,屬河南。⑿《索隱》曰:漢表作「單父左車。」⒀《集解》:漢書音義曰:「音巨己反」。《索隱》曰:邔縣,屬南郡。周成雜字解詁云:「邔音跽。」⒁《索隱》曰:縣名,屬彭城。⒂《集解》徐廣曰:「一作『羨』。」《索隱》曰:縣,屬宜陽。漢表「羨」作「美」。⒃《索隱》曰:縣名,屬臨淮。⒄《索隱》曰:漢志闕;表在濟南。⒅《索隱》曰:高陵縣,屬琅邪。⒆《索隱》曰:漢表作「王虞人」。【續上表】(十二)國名侯功高祖十二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盡後元二年十八侯第期思①淮南王布中大夫,有端,上書告布反,侯,二千戶。布盡殺其宗族。一十二年十二月癸卯,康侯賁赫元年。②七八十三十四年,赫薨,無後,國除。百三十二谷陵以卒從,前二年起柘,擊籍,定代,為將軍,功侯。一十二年正月乙丑,定侯馮溪元年。七八六十七七年,共侯熊元年。二二三年,隱侯卬元年。十二五年,獻侯解元年。三建元四年,侯偃元年。百五戚③以都尉漢二年初起櫟陽,攻廢丘,破之,因擊項籍,別屬韓信破齊軍,攻臧荼,遷為將軍,擊信,侯,千戶。一十二年十二月癸卯,圉侯季必元年。④七八三二十四年,齊侯班元年。十六二建元三年,侯信成元年。二十元狩五年,侯信成坐為太常,縱丞相侵神道壖,不敬,國除。九十壯⑤以楚將漢王三年降,起臨濟,以郎中擊籍、陳豨,功侯,六百戶。一十二年正月乙丑,敬侯許倩元年。七八二十三一十五二年,共侯恢元年。一建元二年,殤侯則元年。九元光五年,侯廣宗元年。十五元鼎元年,侯廣宗坐酎金,國除。百十二成陽⑥以魏郎漢王二年從起陽武,擊籍,屬魏豹,豹反,屬相國彭越,以太原尉定代,侯,六百戶。一十二年正月乙酉,定侯意元年。七八十十三十一年,侯信元年。十六建元元年,侯信罪鬼薪,國除。百一十桃⑦以客從漢王二年從起定陶,以大謁者擊布,侯,千戶。為淮陰守。項氏親也,賜姓。一十二年三月丁巳,安侯劉襄元年。七一奪,絕。七二年,復封襄。九十四十年,哀侯舍元年。十六景帝時,為丞相。十三建元元年,厲侯申元年。十五元朔二年,侯自為元年。元鼎五年,侯自為坐酎金,國除。百三十五高梁食其,兵起以客從擊破秦,以列侯入漢,還定諸侯,常使約和諸侯列卒兵聚,侯,功比平侯嘉;以死事,子疥襲食其功侯,九百戶。一十二年三月丙寅,共侯酈疥元年。七八二十三十六八元光三年,侯勃元年。十元狩元年,坐詐詔衡山王取金,當死,病死,國除。六十六紀信以中涓從起豐,以騎將入漢,以將軍擊籍,後攻盧綰,侯,七百戶。一十二年六月壬辰,匡侯陳倉元年。七二六三年,夷侯開元年。十七六後二年,侯陽元年。二三年,陽反,國除。八十甘泉⑧以車司馬漢王元年初從起高陵,屬劉賈,以都尉從軍,侯。一十二年六月壬辰,侯王竟元年。⑨六一七年,戴侯莫搖元年。八十十三十一年,侯嫖元年。⑩九十年,侯嫖有罪,國除。百六煮棗⑾以越連敖從起豐,別以郎將入漢,擊諸侯,以都尉侯,九百戶。一十二年六月壬辰,靖侯赤元年。⑿七八一二十二二年,赤子康侯武元年。八中二年,侯昌元年。二中四年,有罪,國除。七十五張⒀以中涓騎從起豐,以郎將入漢,從擊諸侯,七百戶。一十二年六月壬辰,節侯毛澤元年。⒁七八十二十一年,夷侯慶元年。十一十三年,侯舜元年。十二中六年,侯舜有罪,國除。七十九鄢陵⒂以卒從起豐,入漢,以都尉擊籍、荼,侯,七百戶。一十二年中,庄侯朱濞元年。七三五四年,恭侯慶元年。六七年,恭侯慶薨,無後,國除。五十二菌⒃以中涓前元年從起單父,不入關,以擊籍、布、燕王綰,得南陽,侯,二千七百戶。一十二年,庄侯張平元年。七四四五年,侯勝元年。三四年,侯勝有罪,國除。四十八表中標註:①《索隱》曰:縣名,屬汝南。②《索隱》曰:賁,音肥,又如字。③《索隱》曰:漢志闕。晉地道記屬東海。④《索隱》曰:案灌嬰傳雲重泉人李必,此作季,誤也。⑤《集解》徐廣曰:一作『庄』。」《索隱》曰:漢表作「嚴」,避明帝諱。⑥《索隱》曰:縣名,屬汝南。⑦《索隱》曰:縣名,屬信都。⑧《集解》徐廣曰:「一作『景』。」《索隱》曰:案志甘泉闕,疑甘泉是甘水。漢表作「景侯」。⑨《索隱》曰:漢表作「王競」。⑩《索隱》曰:嫖音匹妙反。漢書作「嬹」,音火孕反。說文:「嬹,悅也。」⑾《索隱》曰:徐廣云:「在宛句」。⑿《索隱》註:煮棗端侯棘朱。漢表作「端侯革朱」,革音棘,亦作「束」,誤也。棘,姓,蓋子成之後也。元年。⒀《索隱》曰:縣名,屬廣平。⒁《索隱》曰:亦作「釋之」。⒂《索隱》曰:縣名,屬潁川。⒃《集解》徐廣曰:「一作『鹵』。」《索隱》曰:漢志闕。菌音求隕反。徐作「鹵」,音魯。又作「齒」。<420>「義陵」,縣名,故地在今湖南漵浦縣南。 <421>「吳程」,《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吳郢」。 <422>「宣平」,其地不詳。有人認為是封號,與後漢宋弘所封宣平侯同例。 <423>「張耳」,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人,早年投奔陳勝起義軍。陳勝部將武臣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右丞相。項羽分封諸侯,立張耳為常山王。後歸漢,與韓信平分趙地,被封為趙王。事詳見本書與《漢書·張耳傳》。「誅」,討伐。 <424>「合諸侯兵巨鹿」,秦二世二年閏九月,秦將章邯軍攻佔邯鄲,趙王歇和張耳退守巨鹿,章邯部將王離圍之。章邯軍巨鹿南,支援王離。陳余軍巨鹿北,兵少,不敢進擊秦軍。各路起義軍為了救趙,皆會巨鹿。項羽率先引兵擊秦,其他義軍配合,大敗秦軍。此為有名的巨鹿之戰。巨鹿在今河北平鄉縣西南。 <425>「貫高不善」,貫高為趙王張敖之相。漢高祖七年,劉邦從平城路過趙國,張敖以禮相待,而劉邦慢易無禮,貫高大怒。八年,劉邦又路經趙地,貫高派人埋伏,準備擊殺劉邦。九年,貫高怨家上告,逮捕了張敖、貫高等。貫高自殺,張敖由趙王改封宣平侯。事詳見本書與《漢書·張耳傳》。 <426>「信平」,即新平,縣名,故地在今河南睢陽縣東北。 <427>「南宮」,縣名,故地在今河北南宮縣西北。 <428>「生」,《漢書·張耳傳》同,《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壬」。 <429>「睢陽」,地屬梁國,為梁王國都,故地在今河南商丘縣南,偃孫廣絕無食封睢陽之理。《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百官公卿表》《張耳傳》「睢陽」皆作「睢陵」,這是正確的。睢陵,縣名,故地在今江蘇泗洪縣東南。 <430>「廣」,《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百官公卿表》《張耳傳》皆作「廣國」。 <431>「中大夫」,郎中令屬官,無固定員額,掌論議,武帝元年改名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 <432>「河間」,郡名,郡治在樂成,即今河北獻縣東南。 <433>「開封」,縣名,故地在今河南開封縣西南。 <434>「中尉」,漢中央和諸侯王國皆設此官,負責都城的治安。 <435>「慎陽」,縣名,故地在今河南正陽縣北。 <436>「欒說」,《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樂說」。 <437>「白金」,銀與錫合金製成,用來作為貨幣的材料。武帝元狩四年,為了應付日增的財政支出,又鑄行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幣。白金幣分為三種,一種是圓形龍幣,名為「白撰」,重八兩,值三千錢。一種為方形馬幣,重六兩,值五百錢。一種是橢圓形龜幣,重四兩,值三百錢。規定盜鑄白金幣者處以死刑。但由於白金幣作價過高,犯法盜鑄者不可勝數。慎陽侯欒買之即因盜鑄而被棄市。 <438>「禾成」,即和城,「禾」乃「和」之殘,「成」、「城」二字《史記》中多通寫。故地在今河北寧晉縣東北。 <439>「公孫耳」,《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公孫昔」。 <440>「堂陽」,縣名,故地在今河北新河縣西北。 <441>「惠」,當為封地,今地已不可考。 <442>「上黨」,郡名,轄境在今山西和順縣、榆次縣以南,沁水流域以東。郡治在長子,即今山西長子縣。 <443>「祝阿」,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歷城縣西南。 <444>「齧桑」,邑名,故地在今江蘇沛縣西南。「齧」,音(niè)。 <445>「上隊將」,當作「二隊將」。 <446>「定魏太原」,漢王二年,魏王魏豹叛漢歸楚。八月,韓信擊豹,九月俘虜豹,平定魏地,置河東、上黨、太原三郡。祝阿侯高邑定魏太原即在此時。太原轄境在今山西霍縣以北,句注山以南。 <447>「破井陘」,漢三年十月,韓信、張耳將兵數萬擊趙王趙歇,歇與陳余聚兵井陘,韓信用計大破趙軍,斬陳余,俘獲趙王歇。祝阿侯高邑破井陘即在此時。詳見本書《淮陰侯列傳》。井陘為縣名,故地在今河北井陘縣西北。境內井陘山上有井陘關,為古代軍事要地。 <448>「缻」,音(fǒu),陶制容器,腹部粗圓,底與口略小。 <449>「八百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千八百戶」。 <450>「長修」,縣名,故地在今山西新絳縣西北。 <451>「御史」,在君主左右掌管文書檔案記錄等事,又負責監察執法,討奸治獄。 <452>「廷尉」,中央掌管司法刑獄的長官,秩中二千石。 <453>「喜」,《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意」。 <454>「陽平」,縣名,故地在今山東莘縣。 <455>「元封四年」,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百官公卿表》,杜相夫於元封三年免,與此相差一年。 <456>「與」,選擇。「樂令」,即大樂令,為太常屬官,掌管國家祭祀大典所用的音樂。「無可」,文字有誤,《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中可」是正確的。過去治《史記》者多認為「無可」、「中可」是人名,不可信。「鄭舞」,鄭國女子之舞。又楚懷王幸姬鄭袖善歌巧舞,其舞名鄭舞。鄭舞是被當作不嚴肅的舞蹈來看待的,與莊重肅穆的廟堂祭祀之舞不同。「侯相夫坐為太常與樂令無可當鄭舞人擅繇不如令」,意謂侯相夫犯了罪,為太常而選擇大樂令所屬人員中能為鄭舞的人擅加役使,使為鄭舞,違反了法令。《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陽平侯杜相(下脫「夫」字)為太常,五年坐擅繇大樂令論。」顏師古註:「擅役使人也。」文字雖簡略,但意思比較明白。 <457>「闌出函谷關」,謂私自出函谷關。漢代在大多數時間裡規定出入關要有符傳,無符傳便謂之「闌」。 <458>「江邑」,其地不詳。 <459>「用奇計徙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相而代之」,漢高祖寵姬戚姬子如意為趙王,年十歲,高祖擔心他死後如意保全不了自己。趙堯年少,為符璽御史。趙人方與公對御史大夫周昌說:「您的屬吏趙堯是個奇才,您一定要另眼相侍。他將要替代您的職位。」周昌不相信。過了不久,高祖悶悶不樂,趙堯問:「陛下所以不高興,是不是因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矛盾呢?怕您萬歲之後趙王不能保全自己?」高祖說:「是的。」於是,趙堯向高祖獻計,讓堅忍質直的周昌為趙王相。高祖採納了趙堯的建議,遂徙周昌為趙相。過了很久,趙堯為御史大夫,取得了周昌原來的職位。事詳見本書《周昌列傳》。 <460>「營陵」,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昌樂縣東南。 <461>「衛尉」,秦官,漢代沿置,負責統轄衛士,警衛宮廷門戶。 <462>「萬二千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萬一千戶」。 <463>「土軍」,縣名,故地在今山西石樓縣。 <464>「中地」,漢王二年,漢軍打敗雍王章邯,章邯自殺於都城廢丘(今陝西興平縣東南)。漢佔有其地,置河上、渭南、中地、隴西、上郡五郡。中地即後來的三輔之一右扶風,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465>「千二百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一千一百戶」。 <466>「廣阿」,縣名,故地在今河北隆堯縣東。 <467>「須昌」,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 <468>「雍軍塞陳」,此句與下句「謁上」,《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雍軍塞渭上」,是「謁」乃「渭」字之誤。謂雍王章邯的軍隊列陣渭上,遮塞漢軍通道。也有人另主他說。本書《高祖本紀》記載:漢元年「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有人據此認為「雍軍塞陳」即漢元年八月事,「陳」下脫「倉」字。陳倉地屬章邯。 <469>「己酉」,《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己丑」,比己酉早二十日。<470>「臨轅」,今地不詳。 <471>「蘄」,音(qí),縣名,故地在今安徽宿縣南。 <472>「二月乙酉」,漢高祖十一年二月丙戌朔,不應有乙酉,可能與前須昌侯同於己酉日封。 <473>「汲」,縣名,故地在今河南汲縣西南。 <474>「太傅」,漢制,中央有皇太子太傅,輔翼教誨皇太子;王國亦有皇帝任命的太傅,負責匡輔諸侯王。王國太傅不豫國政。如果諸侯王觸犯法紀,太傅應諫諍或向朝廷舉奏。有時王為非法,太傅要連坐。 <475>「二月已巳」,此月丙戌朔,無己巳日,所記封侯日期有誤。 <476>「公上不害」,姓公上,名不害。 <477>「寧陵」,縣名,故地在今河南寧陵縣東南。 <478>「郎」,侍衛帝王、給事宮禁的官員的通稱。漢初郎官分為中郎、郎中、外郎三大系統,各有不固定員額的郎官。 <479>「隨」,與「追」字同。「為上解隨馬」,為劉邦解除了追趕他的敵騎。 <480>「汾陽」,縣名,故地在今山西靜樂縣西。 <481>「前二年」,當作「漢二年」。 <482>「江鄒」,其地不詳。《百官公卿表》雲「江都侯靳石」,「江鄒」乃「江都」之誤。江都故地在今江蘇揚州市西南。 <483>「嗇夫」,漢代縣令、長之下的各官之長和鄉的主管官員往往稱嗇夫。在中央官署中,太常、光祿勛、少府、太僕、將作大匠等中二千石、二千石屬下的各官之長,品秩與縣令、長相當,其下轄的各官之長,有的稱為嗇夫。此處嗇夫屬於太僕系統。 <484>「戴」,故地在今河南民權縣東北。 <485>「中廄令」,中央官署中掌管輿馬的長官。 <486>「彭祖」,據司馬貞《索隱》,古本《史記》作「秋彭祖」。《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秘彭祖」。 <487>「衍」,邑名,故地在今河南封丘縣西南。 <488>「燕」,縣名,故地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北。 <489>「挾詔書」,利用詔書來威脅他人。 <490>「平州」,邑名,故地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南。 <491>「昭涉掉尾」,姓昭涉,名掉尾。 <492>「行馳道中更呵馳去」,車馬在馳道中行駛,經過呵斥而馳去。馳道是供皇帝專用的,臣民不得在上面駕駛車馬。 <493>「中牟」,縣名,故地在今河南中牟縣東。 <494>「單父聖」,司馬貞《索隱》引《漢表》作「單父左車」。「單父」是姓,「聖」是名,「左車」是字。今本《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單右軍」,誤。 <495>「邔」,音(qǐ),縣名,故地在今湖北宜城縣北。 <496>「臨江」,項羽分封諸侯,以共敖為臨江王。漢王三年,共敖卒,子尉嗣立。 <497>「慶侯榮盛」,《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夷侯榮成」,「慶」、「夷」為榮盛的謚號,可能有二謚。「盛」、「成」二字古通。 <498>「遂坐賣宅縣官故貴」,《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雲遂「坐掩搏奪公主馬」,與此不同。「縣官」,官府。 <499>「博陽」,當作「傅陽」,縣名,故地在今山東棗莊市南。 <500>「隊卒」,《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隊率」。 <501>「吳郡」,楚、漢之際分割會稽郡設置,治所在吳縣,即今江蘇蘇州市。 <502>「中五年」,《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雲「孝景元年」。 <503>「陽義」,《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陽羨」,「義」是「羨」字之訛。「陽羨」,縣名,故地在今江蘇宜興縣南。 <504>「荊」,楚國的別稱。「令尹」,楚官名,為執政首相。 <505>陳公利幾為楚將,曾官陳縣(故地在今河南淮陽縣)令。縣令可以稱公。項羽敗亡,利幾降漢,侯之潁川(郡名,治所在陽翟,轄地在今河南中部)。漢高祖五年,徵召諸侯,利幾因舊為楚將,很恐懼,遂反叛。 <506>「大夫」,《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中大夫」。漢制,七大夫、公乘以上皆為高爵,大夫是一種較低的爵位。《漢書·高帝紀》載:漢高祖五年詔曰:「軍吏卒會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顏師古註:「大夫,第五爵也。」陽羨侯靈常所為不應是大夫,當是中大夫。中大夫為郎中令屬官,無固定員額。 <507>「下相」,縣名,故地在今江蘇宿遷縣西南。因地處相水下流,故名。 <508>「田解」,齊王田廣將。漢王三年,齊王田廣派華無傷、田解屯兵歷下以拒漢,漢王使酈生說服了齊王田廣,叛離項羽,與漢聯合。韓信平定趙、燕後,乘機襲破齊歷下軍,進入齊都臨淄舊臨淄。下相侯冷耳從擊田解軍,當在此時。 <509>「冷耳」,《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泠耳」。「泠」字是,音(líng)。 <510>「德」,鄉邑名,據《漢書·王子侯表》,德在泰山郡。《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有德侯景建,據表所載,德在濟南郡,今地已不可確考。 <511>「高陵」,地屬琅邪君,今地已不可確考。 <512>「東城」,縣名,故地在今安徽定遠縣東南。漢五年,劉邦與項羽決戰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項羽大敗,逃至陰陵(在今安徽定遠縣西北),轉赴東城,相隨者僅二十八騎。南陵侯王周追項羽至東城,即在此時。 <513>「王周」,《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王虞人」。<514>「期思」,縣名,故地在今河南淮濱縣南期思集。 <515>「谷陵」,當作「谷陽」,故地在今安徽固鎮縣西北。 <516>「柘」,音(zhè),縣名,故地在今河南柘城北。其地有柘溝,故名。 <517>「戚」,縣名,故地在今山東微山縣。 <518>「櫟陽」,縣名,故地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北。「櫟」,音(yuè)。 <519>「齊侯班」,《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躁侯瑕」。 <520>「壖」,音(ruán),餘地,空隙地。 <521>「壯」,聚邑名,故地在今山東陵縣界。 <522>「臨濟」,聚邑名,故地在今河南封丘縣東。因地臨濟水而得名。 <523>「倩」,古本《史記》有作「猜」者。《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亦作「猜」。 <524>「成陽」,縣名,故地在今河南信陽市西北。 <525>「尉」,郡尉,協助郡守掌管一郡甲卒。 <526>「意」,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意姓奚。 <527>「鬼薪」,徒刑的一種。《漢書·惠帝紀》顏師古注引應劭云:「取薪給宗廟為鬼薪。」《漢舊儀》云:「鬼薪者,男當為祠祀鬼神伐山之蒸薪也。」這是對鬼薪名稱來源和早期服役情況的傳統解釋。秦漢時代,鬼薪從事的勞役是多方面的。 <528>「桃」,縣名,故地在今河北冀縣西北。 <529>「大謁者」,謁者之長。謁者掌賓贊受事。 <530>「高梁」,鄉邑名,故地在今山西洪洞縣東南。 <531>「食其」,姓酈,高陽(在今河南杞縣西)人,家貧,好讀書,年六十餘見劉邦,為劉邦說客,常奉命出使諸侯。事詳見本書與《漢書》本傳。 <532>「衡山王」,即劉賜,本書與《漢書》有傳。 <533>「紀」,今地不可考。 <534>「甘泉」,今地不可考。裴駰《集解》引徐廣說古本有作「景」者,《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景」。疑「景」字是,「景」字上下裂分為二,訛誤成「甘泉」。「景」,即景城,故地在今河北交河縣東北。 <535>「劉賈」,漢王初年為將軍,漢高祖六年,封荊王,王有淮東。十一年,淮南王黥布反,賈為布軍所殺。事詳見本書《荊燕世家》。 <536>「莫搖」,《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真粘」。 <537>「嫖」,音(piāo)。《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嬹」,音(xìng)。 <538>「煮棗」,聚邑名,故地在今山東曹縣西北。 <539>「毛澤」,司馬貞《索隱》作「毛澤之」,又雲亦作「毛釋之」,與《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相合,是今本「澤」下脫「之」字。「澤」、「釋」二字古通。 <540>「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鹿」。 <541>「鄢陵」,縣名,故地在今河南鄢陵縣西北。 <542>「七百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二千七百戶」。 <543>「菌」,當作「鹵」,據裴駰《集解》,古本有作「鹵」者。今地不可確考,大體在今甘肅東部、寧夏南部一帶。 <544>「中涓」,《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中尉」。 <545>「南陽」,秦漢時大郡之一,治宛縣,即今河南南陽市。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太史公讀列封至便侯①,曰:有以也夫!長沙王者,著令甲,稱其忠焉②。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③。至孝惠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④,以無嗣絕⑤,竟無過,為藩守職,信矣。故其澤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數人⑥。及孝惠訖孝景間五十載,追修高祖時遣功臣,及從代來,吳楚之勞,諸侯子弟若肺腑⑦,外國歸義,封者九十有餘。咸表始終,當世仁義成功之著者也。〔注釋〕①《索隱》曰:便音鞭,縣名。吳淺所封。②鄧展曰:「漢約,非劉氏不王。如芮王,故著令使特王。或曰以芮至忠,故著令也。」瓚曰:「漢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③異姓國八王者,吳芮、英布、張耳、臧荼、韓王信、彭越、盧綰、韓信也。《索隱》曰:非同姓而王者八國,齊王韓信、韓王韓信、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准南王英布、臨江王共敖、長沙王吳芮,凡八也。④《索隱》曰:禪者,傳也。案:諸侯王表,芮國至五世而絕。⑤徐廣曰:「孝文後七年,靖王薨,無嗣。」⑥《索隱》曰:案:此表芮子淺封便侯,傳至玄孫;又封成王臣之子為沅陵侯,亦至曾孫。⑦《索隱》曰:沛府二音。柿,木札也;附,木皮也。以喻人主疏末之親,如木札出於木,樹皮附於樹也。詩云「如塗塗附」,注云「附,木皮」也。【譯文】太史公讀有關列侯分封的檔案資料,讀到便侯時,說道:真是事出有因啊!長沙王被封為諸侯王,著錄在法令的第一篇,他的忠誠受到稱讚。當初高祖平定天下,功臣之中不是皇室同姓宗親而分疆裂土受封為諸侯王的共有八國。到孝惠帝時,只剩下長沙王能夠保全自己的封國,接連傳承五世,最後因為沒有後嗣才絕封,自始至終沒有犯什麼過錯,作為國家的藩守,盡心盡職,事情果真就是這樣。所以他的德業能使旁系子孫也沾受恩惠,未立功勛而受封為列侯的就有數人。從孝惠帝之初以至孝景帝之末,其間五十多年,追錄高祖時遺漏未封的功臣,以及追隨孝文帝從代國入繼大統的舊臣,孝景帝時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戰事中功勞卓著的將相官員,身為皇室骨肉至親的諸侯王子弟,前來投順歸化的外邦異族的首領等等,先後受封為列侯的有九十多人。現把他們受封傳承等情況列表記載如下,這些都是當代有仁義、成大功的人物中比較突出的。【原文及注釋】太史公讀列封至便侯(1),曰:有以也夫!長沙王者(2),著令甲(3),稱其忠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4)。至孝惠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5),以無嗣絕,竟無過(6),為藩守職(7),信矣。故其澤流枝庶(8),毋功而侯者數人(9)。及孝惠訖孝景間五十載,追修高祖時遺功臣(10),及從代來(11),吳楚之勞(12),諸侯子弟若肺腑(13),外國歸義(14),封者九十有餘。咸表始終,當世仁義成功之著者也。〔注釋〕(1)「列封」,此指有關列侯封爵的檔案材料。「便侯」,指吳淺。吳淺於惠帝元年(公元前一九四年)以長沙王吳芮之子的身份受封為便侯。「便」,音biān,縣名,故治在今湖南永興城關鎮。  (2)「長沙王」,姓吳名芮,秦末為番陽令,頗得民心,後舉兵反秦,從項羽入關,被封為衡山王,歸漢後,改封長沙王,卒於高祖五年(公元前二○二年)。 「長沙」,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湖南安鄉、益陽、新化、隆回以東地區,廣西、廣東、江西三省區及貴州東部、越南北部地區,都臨湘,即今湖南長沙市。 (3)「令甲」,當時法令以甲、乙、丙、丁為序,「令甲」即法令編次中的第一篇。據《漢書·吳芮傳》,高祖曾制誥御史:「長沙王忠,其定著令。」 (4)「疆土」,此用作動詞,謂分疆裂土,劃分出一定的地域。「王」,音wàng,用作動詞,為王,稱王。「八國」,指漢初八個異姓諸侯王的封國:齊王韓信、韓王韓信、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臨江王共敖、長沙王吳芮。 (5)「禪」,傳。「五世」,據本書《諸侯王表》,長沙國共傳五世:吳芮、吳成、吳回、吳右、吳差。吳差卒於文帝後七年(公元前一五七年),無子,絕封。 (6)「竟」,自始自終,最終。 (7)「藩守」,「藩」原指籬笆,是房舍的外蔽。分封在外的諸侯國有屏蔽、捍衛中央皇朝的義務,又稱藩國、外藩。此「藩守」即指作為朝廷屏藩,有守土之責的諸侯王。 (8)「澤」,恩澤、恩德。「枝庶」,古代宗法制度以嫡長子以外的諸子為庶子,庶子及其子孫被認為是宗族中有別於嫡系的旁出的支派,稱為「枝庶」。 (9)「毋」,通「無」。 (10)「迫修」,清理前事。 (11)「代」,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北蔚縣、懷安、康保、陽原、尚義以西,內蒙古化德以南,察哈爾右翼中旗、卓資、涼城以東,以及山西北部、中部地區,都晉陽,故治在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按,漢文帝劉恆原封代王,呂后死後,漢將相周勃、陳平等誅滅呂氏,迎立劉恆為帝,「從代來」,即指追隨劉恆從代國來到長安的舊臣。 (12)「吳」,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江蘇睢寧、宿遷、漣水、阜寧以南,上海西部,浙江北部,安徽長江以南及嘉山等地,都廣陵,即今江蘇揚州市。「楚」,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山東大汶河下游、費縣、臨沂、臨沭及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曲阜、滕縣及江蘇徐州以東,江蘇灌南、沭陽、駱馬湖以北及安徽濉溪東部、靈璧北部部分地區,都彭城,即今徐州市。按,高祖封弟劉交為楚王,封兄子劉濞(音bì)為吳王。劉交傳子郢(一作郢客),郢傳子戊。漢初同姓諸侯王封國地域較大,並且自置官吏,擁有軍隊,形成割據勢力,威脅中央皇朝的統治。為了改變尾大不掉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景帝在即位之初就接納晁錯的建議,削減諸侯王封地。劉濞、劉戊竭力反抗,聯結膠西王劉濞、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於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舉兵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這次叛亂旋即被漢將周亞夫等平定。「吳楚之勞」,即指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功勞。 (13)「諸侯」,指諸侯王。「肺腑」,這裡用以比喻帝王的骨肉至親。 (14)「歸義」,投順歸化。● 以下注釋,參見表文內容順序太史公自序曰:惠景之間,維申功臣宗屬爵邑,作《惠景間侯者年表》。【附表】(一)國名侯功孝惠七高後八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建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以後便①長沙王子,侯,二千戶。七元年九月,頃侯吳淺元年。八二十二一後七年,恭侯信元年。五十一前六年,侯廣志元年。二十九元鼎五年,侯千秋坐酎金,國除。軑②長沙相,侯,七百戶。六二年四月庚子,侯利倉元年。③二六三年,侯豨元年。十五八十六年,侯彭祖元年。十六元封元年,侯秩為東海太守,行過不請,擅發卒兵為衛,當斬,會赦,國除。三十平都④以齊將,高祖三年降,定齊,侯,千戶。二五年六月乙亥,孝侯劉到元年。八二二十一三年,侯成元年。十四後二年,侯成有罪,國除。右孝惠時三。表中標註:①《索隱》曰:《漢志》:縣名,屬桂陽。便,音鞭。② 音大。《索隱》曰:縣名,在江夏。③《索隱》曰:《漢書》作「軑侯朱倉」。④《索隱》曰:屬東海。【續上表·二】國名侯功孝惠高後孝文孝景建元至元封六年太初以後扶柳①高後姊長姁子,侯。七元年四月庚寅,侯昌平元年。八年,侯平坐呂氏事誅,國除。郊②呂后兄悼武王身佐高祖定天下,呂氏佐高祖治天下,天下大安,封武王少子產為郊侯。五元年四月辛卯,侯呂產元年。六年七月壬辰,產為呂王,國除。高後八年九月,產以呂王為漢相,謀為不善。大臣誅產,遂滅諸呂。南宮③以父越人為高祖騎將,從軍,以大中大夫侯。七元年四月丙寅,侯張買元年。高後八年,侯買坐呂氏事誅,國除。梧④以軍匠從起郟,入漢,後為少府,作長樂、未央宮,築長安城,先就,功侯,五百戶。六元年四月乙酉,齊侯陽成延元年。二七年,敬侯去疾元年。二十三九七中元三年,靖侯偃元年。八元光三年,侯戎奴元年。十四元狩五年,侯戎奴坐謀殺孝父棄市,國除。平定⑤以卒從高祖起留,以家車吏入漢,以梟騎都尉擊項籍,得樓煩將功,用齊丞相侯。⑥八元年四月乙酉,敬侯齊受元年。一四二年,齊侯市人元年。十八六年,恭侯應元年。十六七元光二年,康侯延居元年。十八元鼎二年,侯昌元年。二元鼎四年,侯昌有罪,國除。博成以悼武王郎中,兵初起,從高祖起豐,攻雍丘,擊項籍,力戰,奉衛悼武王出滎陽,功侯。三元年四月乙酉,敬侯馮無擇元年。四四年,侯代元年。高後八年,侯代坐呂氏事誅,國除。沛⑦呂后兄康侯少子,侯,奉呂宣王寢園。七元年四月乙酉,侯呂種元年。一為不其侯。高後八年,侯種坐呂氏事誅,國除。襄成⑧孝惠子,侯。一元年四月辛卯,侯義元年。高後四年,侯義為常山王,國除。軹⑨孝惠子,侯。三元年四月辛卯,侯朝元年。高後四年,侯朝為常山王,國除。壺關孝惠子,侯。四元年四月辛卯,侯武元年。高後五年,侯武為淮陽沅陵⑩長沙嗣成王子,侯。八元年十一月壬申,頃侯吳陽元年。十七六後二年,頃侯福元年。十一四中元五年,哀侯周元年。後二年,侯周薨,無後,國除。表中注釋:①《索隱》曰:縣名,屬信都。②《索隱》曰:,縣名,屬沛郡。一作「洨」。③《索隱》曰:縣名,屬信都。④《索隱》曰:縣名,屬彭城。⑤《索隱》曰:漢志闕。或郷名。⑥ 註:一雲項涓。⑦《索隱》曰:縣名,屬沛郡。⑧《索隱》曰:縣名,屬潁川。⑨《索隱》曰:縣名,屬河內。⑩《索隱》曰:縣,近長沙,漢志屬武陵。【續上表·三】國名侯功孝惠高後孝文孝景建元至元封六年太初以後上邳楚元王子,侯。七二年五月丙申,侯劉郢客元年。一孝文元年,侯郢客為楚王,國除。朱虛①齊悼惠王子,侯。七二年五月丙申,侯劉章元年。一孝文二年,侯章為城陽王,國除。昌平②孝惠子,侯。三四年二月癸未,侯太元年。高後七年,太為呂王,國除。贅其③呂后昆弟子,用淮陽丞相侯。四四年四月丙申,侯呂勝元年。八年,侯勝坐呂氏事誅,國除。中邑以執矛從高祖入漢,以中尉破曹咎,用呂相侯,六百戶。五四年四月丙申,貞侯朱通元年。十七六後元二年,侯悼元年。十五後元三年,侯悼有罪,國除。樂成以隊卒從高祖起沛,屬皇訢,以郎擊陳余,用衛尉侯,六百戶。二四年四月丙申,簡侯衛無擇元年。三六年,恭侯勝元年。二十三十五一後元三年,侯侈元年。五建元六年,侯侈坐以買田宅不法,又請求吏罪,國除。山都高祖五年為郎中柱下令,以衛將軍擊陳豨,用梁相侯。五四年四月丙申,真侯王恬開元年。三二十四年,惠侯中黃元年。三十三四年,敬侯觸龍元年。二十三元狩五年,侯當元年。八元封元年,侯當坐與奴闌入上林苑,國除。松茲④兵初起,以舍人從起沛,以郎吏入漢,還,得雍王邯家屬功,用常山丞相侯。五四年四月丙申,夷侯徐厲元年。六十七七年,康侯悼元年。十二四中六年,侯偃元年。五建元六年,侯偃有罪,國除。成陶⑤以卒從高祖起單父,為呂氏舍人,度呂氏淮之功,用河南守侯,五百戶。五四年四月丙申,夷侯周信元年。十一十二年,孝侯勃元年。三十五年,侯勃有罪,國除。俞⑥以連敖從高祖破秦,入漢,以都尉定諸侯,功比朝陽侯。嬰死,子它襲功,用太中大夫侯。⑦四四年四月丙申,侯呂它元年。八年,侯它坐呂氏事誅,國除。滕⑧以舍人、郎中,十二歲,以都尉屯霸上,用楚相侯。四四年四月丙申,侯呂更始元年。八年,侯更始坐呂氏事誅,國除。醴陵⑨以卒從,漢王三年初起櫟陽,以卒吏擊項籍,為河內都尉,用長沙相侯,六百戶。五四年四月丙申,侯越元年。三孝文四年,侯越有罪,國除。呂成呂氏昆弟子,侯。四四年四月丙申,侯呂忿元年。八年,侯忿坐呂氏事誅,國除。東牟⑩齊悼惠王子,侯。三六年四月丁酉,侯劉興居元年。一孝文二年,侯興居為濟北王,國除。錘⑾呂肅王子,侯。二六年四月丁酉,侯呂通元年。高後八年,侯通為燕王,坐呂氏事,國除。信都⑿以張敖、魯元太后子侯。一八年四月丁酉,侯侈元年。孝文元年,侯侈有罪,國除。樂昌以張敖、魯元太后子侯。一八年四月丁酉,侯受元年。孝文元年,侯受有罪,國除。祝茲⒀呂后昆弟子,侯。八年四月丁酉,侯呂榮元年。坐呂氏事誅,國除。建陵⒁以大謁者侯,宦者,多奇計。八年四月丁酉,侯張澤元年。高後八年九月,奪侯,國除 。⒂東平⒃以燕王呂通弟侯。八年五月丙辰,侯呂庄元年。坐呂氏事誅,國除。右高後時三十一,孝文二十三,孝景十六。表中標註:①《索隱》曰:縣名,屬琅邪。②《索隱》曰:縣名,屬上谷。③《索隱》曰:縣名,屬臨淮。④《集解》徐廣曰「松,一作『祝』。」《索隱》曰:縣名,屬廬江 。⑤《集解》徐廣曰:「一作『陰』。」《索隱》曰:漢志地闕。⑥《集解》如淳曰:「音輸」。《索隱》曰:縣名,屬清河。⑦《索隱》曰:它音駝。⑧《索隱》曰:劉氏雲作「勝」,恐誤。今按滕縣屬沛郡。⑨《索隱》曰:縣名,屬長沙。⑩《索隱》曰:縣名,屬東萊。⑾《集解》一作「鉅」。《索隱》曰:縣名,屬東萊。⑿《索隱》曰:縣名,屬信都。⒀《索隱》曰:漢書作「琅邪」。⒁《索隱》曰:漢表在「東海」。⒂《索隱》曰:澤,一名釋。⒃)《集解》徐廣曰:「一作『康』。《索隱》曰:縣名,在東平。(1)「孝惠七」,指漢惠帝在位的七年,公元前一九四年──前一八八年。漢代標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每個皇帝的謚號前都加「孝」字。 (2)「高後八」,指呂后執政的八年,公元前一八七年──前一八○年。 (3)「孝文二十三」,指漢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公元前一七九年──前一五七年,其中前元十六年,後元七年。 (4)「孝景十六」,指漢景帝在位的十六年,公元前一五六年──前一四一年,其中前元七年,中元六年,後元三年。 (5)「建元」,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四○年──前一三五年。「元封」,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一○年──前一○五年。建元、元封之間尚有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年號,自建元元年至元封六年共三十六年。 (6)「太初」,漢武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一○四年──前一○一年。「太初已後」謂太初元年以後。「已」通「以」。 (7)「頃」,謚號。 (8)「元鼎」,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一六年──前一一一年。 (9)「坐」,觸犯某條刑律,因為某種因由而獲罪。「酎金」,漢代制度規定,皇帝祭祀宗廟,諸侯要獻金助祭,稱為酎金。如果所獻之金成色不足,數量不夠,或不按時送到長安,就要削除爵位,取消封國。「酎」,音zhòu。按,吳千秋嗣位之年史籍缺載。 (10)「軑」,音dài,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息縣南。 (11)「相」,官名,諸侯王國的相統率王國眾官,輔佐諸侯王掌管政務,其職權和地位與郡守(太守)相當。 (12)「利倉」,《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黎朱蒼」。 (13)「豨」,音xī。 (14)「秩」,《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扶」,並謂彭祖於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嗣位,在位二十四年,則侯扶(秩)當於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嗣位。「東海」,郡名,轄境約當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治郯縣,故地在今山東郯城北。「太守」,官名,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本稱郡守,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改名太守。 (15)「行過」,謂皇帝出行車駕經過。按,元封元年春,武帝曾東巡海上。 (16)「不請」,未經請示。 (17)「當」,判罪。 (18)「平都」,縣名,故治在今陝西安塞東,或以為在河北武強東平都村。 (19)「齊」,此指秦漢之間由戰國田齊舊貴族建立的齊國,當時齊王田廣及其相田橫擁兵自保,既抗楚,亦拒漢。 (20)「高祖三年」,公元前二○四年。 (21)「孝」,謚號。(22)「扶柳」,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冀縣西北。 (23)「姁」,音xū。 (24)「呂氏事」,呂后執政期間,重用自己的弟侄,呂氏集團密謀全面奪取政權,並篡奪皇位。呂后死後,忠於劉氏的漢將相斷然採取行動,用武力消滅了呂氏集團。呂平即在這次政變中自殺,所以說他「坐呂氏事誅」。 (25)「郊」,當作「洨」,縣名,故治在今安徽固鎮東。「洨」,音xiáo。《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汶」,當系形近致誤。 (26)「悼武王」,指呂后長兄呂澤。呂澤從劉邦起兵,為漢將有功,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周呂侯,高祖八年卒,謚「令武」。高後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被執政的呂后追尊為王,改謚「悼武」。 (27)「武王」,即「悼武王」。 (28)「七月」,本書《呂太后本紀》作「十月」。「壬辰」,本書《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作「丙辰」。 (29)「呂」,當時為呂氏封王專設的諸侯王國,所轄即濟南郡地,約當今山東章丘、濟陽、鄒平及濟南市等地,都東平陵,故治在今章丘西。 (30)「產以呂王為漢相」,按,呂產前此於高後七年(公元前一八一年)被改封為梁王,呂后又改梁國為呂國,所以呂產仍稱呂王。呂后死於高後八年七月,遺詔以呂產為相國。漢代統率百官、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高級官員或稱丞相,或稱相國,為三公之一,相國位望較丞相稍尊。 (31)「南宮」,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南宮西。 (32)「大中大夫」,官名,即太中大夫,為郎中令屬官,掌議論。《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中大夫」。 (33)「梧」,縣名,故治在今安徽蕭縣南。 (34)「軍匠」,一種軍職,負責管理軍中匠人。「郟」,音jiá,縣名,故治即今河南郟縣城關鎮。 (35)「漢」,秦亡後,項羽分封諸侯,以劉邦為漢王,領有今四川東部、中部、陝西南部和湖北西北一小部分地。此「漢」即指劉邦當時的封國。 (36)「少府」,官名,九卿之一,掌管山海地澤的稅收,供皇帝私用。 (37)「長樂、未央宮」,漢代長安的兩座主要宮殿。長樂宮故址在漢長安故城東南隅,未央宮故址在漢長安故城西南隅。高祖時皇帝在長樂宮視朝,惠帝末,皇帝移至未央宮視朝,長樂宮改為太后居處。 (38)「長安」,漢長安故城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長安城牆在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一九四年──前一九○年)分五次築成。 (39)「齊」,謚號。「陽成」,複姓。 (40)「敬」,謚號。 (41)「靖」,謚號。 (42)「元光」,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三四年──前一二九年。 (43)「元狩」,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二二年──前一一七年。 (44)「季父」,父親的幼弟,最小的叔父。「棄市」,古代在鬧市區執行死刑,並陳屍示眾,表示與眾共棄,稱為棄市。 (45)「平定」,鄉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 (46)「留」,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沛縣東南。 (47)「家車吏」,王侯家吏的一種,專管王侯私家用車。 (48)「梟騎都尉」,武官名。「梟」,音xiāo。「梟騎」,意謂勇猛的騎兵。 (49)「得」,生擒活捉。「樓煩」,族名,當時游牧於今內蒙古南部、陝西北部,精於騎射。此「樓煩將」當指項羽軍中的樓煩將領。 (50)「用」,因。「齊」,諸侯王國名。劉邦於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漢初,齊國轄境約當今山東北部及山東半島地區,都臨菑,故地在今淄博市東臨淄鎮。「丞相」,諸侯王國的相本稱丞相,景帝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年)後才改稱相。 (51)「一雲項涓」,意謂另一種說法認為齊受的軍功不是「得樓煩將」,而是生俘了項涓。項涓當系項羽族人。 (52)「齊受」,本書《呂太后本紀》謂其人名「壽」。 (53)「康」,謚號。 (54)「博成」,縣名,即博縣,故治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 (55)「郎中」,官名,為帝王或高級貴族的侍從,內充侍衛,外從作戰。 (56)「豐」,邑名,屬沛縣,故地在今江蘇豐縣城關鎮,劉邦即豐邑人。 (57)「雍丘」,縣名,故治即今河南杞縣城關鎮。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八年),劉邦、項羽曾合兵大破秦軍於此。 (58)「滎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滎陽東北。楚漢戰爭時,項羽、劉邦二軍曾在此相持。「滎」,音xíng。 (59)「沛」,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沛縣沛城鎮。 (60)「康侯」,指呂后次兄呂釋之。呂釋之於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建成侯,惠帝二年(公元前一九三年)卒,謚「康」。 (61)「呂宣王」,指呂后父呂公。呂公史失其名,於漢王元年(公元前二○六年)封臨泗侯,漢王四年卒。高後元年(公元前一八七年)被呂后追尊為呂宣王。「宣」,謚號。「寢園」,陵園。皇帝、諸侯王陵墓設有寢殿,作為祭祀之所,故名。呂公被呂后追封為王,其墓園即稱寢園,視同諸侯王。按,「奉呂宣王寢園」,《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奉呂宣王國」。 (62)「不其」,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嶗山西北。「其」,音jī。 (63)「襄成」,縣名,故治在今河南襄城城關鎮。 (64)「常山」,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北保定市,安國、欒成、趙縣以西,高邑、贊皇以北,滿城、阜平以南地。都真定,故地在今石家莊市東。按,「常山」本作「恆山」,後因避文帝劉恆之諱改「恆」為「常」。據本書《呂太后本紀》,呂后立外孫女張氏(張敖及魯元公主之女)為惠帝後,張後無子,冒後宮美人所生之子為子而鴆殺其母。惠帝死後,呂后即以此子繼位,作為名義上的皇帝,自己臨朝稱制。又封惠帝後宮所生之子彊、不疑、山、朝、武、太等為諸侯王、列侯。初封常(恆)山王的是不疑,不疑封不久即死。又改封襄成侯山為常(恆)山王。山改名為義。後所立少帝知自己並非張後所生,頗出怨言,呂后恐他長大後為變,於高後四年(公元前一八四年)藉口少帝久病不癒,心智昏亂,廢其位,幽殺宮中,另立常(恆)山王義為帝,改其名為弘。呂后死後,雙將相誅滅呂氏,迎立代王劉恆為帝,並稱少帝弘及其弟朝、武、太等其實是呂氏之子,並非惠帝親生,把他們全部殺死。 (65)「軹」,音zhǐ,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濟源市。 (66)「侯朝為常山王」,呂后既立常(恆)山王義為帝,改立其弟軹侯朝為常(恆)山王。 (67)「壺關」縣名,故治在今山西潞城西。 (68)「淮陽」,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及項城、鄲城部份地區,都淮陽,故治即今淮陽城關回族鎮。按,呂后初封惠帝後宮子彊為淮陽王,彊死,又以其弟壺關侯武為淮陽王。 (69)「沅陵」,縣名,故治在今湖南沅陵南沅江東岸。 (70)「長沙嗣成王」,長沙文王吳芮之子,名臣,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嗣位,在位八年,惠帝元年(公元前一九四年)卒,謚「成」。 (71)「頃侯福」,按,此記吳福與其父吳陽同謚「頃」,必有一誤。 (72)「哀」,謚號。 (73)「薨」,音hōng,漢代諸侯王、列侯死稱薨。(74)「上邳」,邑名,屬薛縣,故地在今山東微山西北。本名「邳」,因與下邳(今江蘇邳縣東南)為別,改稱上邳。「邳」,音péi,一音pī。 (75)「楚元王」,指漢高祖幼弟劉交。劉交於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受封為楚王,在位二十三年,卒於文帝前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謚「元」。其事迹詳見本書《楚元王世家》。 (76)「劉郢客」,本書《楚元王世家》及《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記其人名「郢」。郢客在位四年,文帝前五年(公元前一七五年)卒,謚「夷」。 (77)「朱虛」,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臨朐東南。 (78)「齊悼惠王」,指漢高祖庶長子劉肥,劉肥於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受封為齊王,在位十三年,惠帝六年(公元前一八九年)卒。謚「悼惠」。其事迹詳見本書《齊悼惠王世家》。 (79)「城陽」,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莒縣、沂南和蒙陰東部地,都莒縣,故治即今莒縣城陽鎮,按,劉章為朱虛侯時宿衛長安,娶呂祿(呂后弟釋之子,後封趙王,與呂產同為呂氏集團核心人物)女為妻。呂氏死後,呂氏集團策劃奪取政權,劉章知其陰謀,與漢將相周勃、陳平等盡誅諸呂,立有大功,文帝繼位後,先益封二千戶,後又封城陽王。在位二年,文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七七年)卒,謚「景」。其事迹詳見本書《齊悼惠王世家》。 (80)「昌平」,縣名,故治在今北京昌平東南。 (81)「太」,《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及《外戚恩澤侯表》記其人名「大」。 (82)「為呂王」,呂后本以呂產為呂王,後改封呂產為梁王,立劉太為呂王,隨即又改梁國為呂國,呂國為濟川國,劉太改為濟川王。 (83)「贅其」,縣名,故治在今江蘇盱貽西南。 (84)「昆弟」,兄弟。 (85)「中邑」,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滄州市東南。 (86)「中尉」,官名,負責都城治安。此當為以漢中尉的身份率軍出戰。「曹咎」,項羽部下大將,官大司馬,封海春侯。漢三年(公元前二○四年)項羽攻克漢軍重要據點成皋(今河南榮陽汜水鎮),九月引兵東下,命曹咎堅守,曹咎輕易出戰,兵敗自殺,漢軍復取成皋。 (87)「貞」,謚號。「朱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其人名「進」。 (88)「樂平」,鄉邑名,屬清縣,故地在今山東聊城西。 (89)「隊卒」,《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隊率」,即隊長,一種低級軍職。 (90)「皇?」,本書《高帝本紀》作「皇欣」,魏王豹部將,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七年)十二月,劉邦(時稱沛公)曾與皇媳テ魄鼐!剝」,音xīn。 (91)「郎」,官名,負責禁衛宮廷門戶,帝王出行則扈從護衛。「陳余」,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人,秦末名士,與張耳一起參加陳勝起義軍,受陳勝之命北略趙地。武臣自立為趙王,以陳余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武臣死於內亂,陳余、張耳又立趙歇為趙王,後陳、張二人不和,項羽分封諸侯,分趙地立張耳為恆山王,徙趙王歇為代王。陳余攻逐張耳,復迎趙歇為趙王,自為代王,並任趙相。張耳歸漢。漢三年(公元前二○四年)漢將張耳、韓信攻趙,陳余兵敗被殺。其事迹詳見本書《張耳陳余列傳》。 (92)「衛尉」,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管宮廷禁衛。 (93)「簡」,謚號。 (94)「求」,通「賕」,賄賂。 (95)「山都」,縣名,故治在今湖北襄陽西北。 (96)「郎中柱下令」,謂以郎中任柱下令。「柱下令」,官名,即柱下史,掌管文書並記事,因其經常侍立於殿柱之下,故名。 (97)「衛將軍」。將軍名號之一,所設不止一人。「陳豨」,宛朐(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從劉邦起兵,以功封陽夏侯,官鉅鹿郡守,後為趙相國,統率趙、代邊兵,結客養士,為朝廷所疑,高祖十年(公元前一九七年)九月反,勾結匈奴,自立為代王。高祖十二年冬兵敗自殺。其事迹詳見本書《韓信盧綰列傳》。 (98)「梁」,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南開封、通許以東,永城以北,山東曹縣、嘉祥以南和安徽碭山、亳縣等地,都睢陽,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南。 (99)「王恬開」,其人本名王恬啟,司馬遷為避景帝劉啟之諱,改「啟」為「開」。 (100)「惠」,為謚號,《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中作「憲」。(101)「闌入」,擅自闖入。漢制,宮殿禁苑皆有門籍,一一登錄可以進入的人的姓名、官爵、年齡、容貌等,著於門籍的人隨身帶有符驗,由門衛驗明無誤,方能進入。如無符擅入,即為闌入。「上林苑」,秦漢時的皇家苑囿,故地在今陝西長安、周至(盩厔)、戶縣(鄠縣)一帶,佔地廣大,內有宮殿,並畜禽獸,供皇帝遊覽行獵。 (102)「松茲」,縣名,故治在今安徽宿松東北。《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祝茲」,似誤。 (103)「舍人」,王侯貴官侍從賓客的通稱。 (104)「雍王邯」,即章邯,秦二世時官少府,曾統率秦軍鎮壓反秦武裝,先後攻破周章、陳勝、項梁、魏咎等部,後兵敗歸於項羽,秦亡後被項羽封為雍王,領有今陝西中部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劉邦自漢中東出爭天下,章邯為項羽阻遏漢軍,兵敗自殺。其事迹可參見本書《項羽本紀》高祖本紀》有關記載。 (105)「夷」,謚號。 (106)「成陶」,《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成陰」,疑為鄉邑名,今不可考。 (107)「單父」,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單縣南。「單」,音shàn。 (108)「度」,通「渡」。「度呂后淮」,當指在危急時保護呂后渡過淮水,擺脫了追兵。 (109)「河南」,郡名,轄境約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治雒陽,故址在今洛陽市東北。「守」,即郡守。 (110)「俞」,或作「鄃」,音shū,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平原西南。 (111)「連敖」,本春秋戰國時楚國官名,相當於司馬,掌管軍政軍賦,一說為典客之官。劉邦、項羽皆楚人,故其軍中沿用楚國官名。 (112)「朝陽侯」,指華寄,華寄以舍人從劉邦,以連敖入漢,又以都尉擊項羽,攻韓王信,於高祖七年(公元前二○○年)被封為朝陽侯。「朝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鄧縣東南。「朝」,音zhāo。 (113)「它」,或作「他」,音tuó。 (114)「滕」,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滕縣西南。 (115)「屯田」,謂組織軍隊在屯駐之地開墾耕種土地,以取得給養。「霸上」,一作「灞上」,因地處霸水西高原上得名,為長安附近的軍事要地,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 (116)「醴陵」,縣名,故治在今湖南醴陵城區。 (117)「櫟陽」,縣名,故治在今陝西臨潼北渭水北岸。自漢王二年(公元前二○五年)十一月至五年五月,劉邦曾都於此。「櫟」,音yuè。 (118)「卒吏」,即「卒史」,高級官員的屬吏。 (119)「河內」,郡名,轄境約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治懷縣,故地在今武陟西南。「都尉」,此指郡都尉,是輔佐郡守主管一都軍事的官員。 (120)「呂成」,或作「呂城」,縣名,即呂縣,故治在今江蘇徐州市東南。 (121)「東牟」,縣名,故治即今山東牟平寧海鎮。 (122)「濟北」,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茌平、平陰、長清、肥城等地,都盧縣,故治在今長清南。按,劉興居以助大臣誅諸呂及迎立文帝功於文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封濟北王,封國僅數縣,自以為功大封小,心懷不滿,文帝前四年乘匈奴入寇之機舉兵反,旋即被漢將柴武擊敗自殺。其事可參見本書《齊悼惠王世家》。 (123)「錘」,當從《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腄」,音chuí,一音zhuì,縣名,故治在今山東煙台市西南。 (124)「呂肅王」,指呂后長兄呂澤之子呂台。呂台本封鄜侯,高後元年(公元前一八六年)被呂后封為呂王,高後二年卒。「肅」,謚號。 (125)「燕」,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北北部、北京市、遼寧大部及內蒙古赤峰市以南一小部分地區,都薊,故址在今北京城區西南。 (126)「信都」,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冀縣城關鎮。 (127)「張敖」,趙王張耳之子,高祖五年(公元前二○二年)嗣位,並娶高祖及呂后之女魯元公主為後。漢高祖九年,因其臣屬謀殺高祖未遂,廢王位,降封宣平侯。敖死於高後六年(公元前一八二年),謚「武」。「魯元太后」,漢高祖及呂后之女,因其食邑於魯,且為長女(元有長義),號魯元公主。嫁張敖,為趙後。惠帝時呂后專政,齊悼惠王為避禍,獻城陽郡為魯元公主湯沐邑,尊魯元公主為太后,所以又號魯元太后。後死於高後元年(公元前一八七年)。按,張侈為張敖前妻(一說是後宮美人)之子,並非魯元公主親生,呂后封魯元公主之子張偃為魯王,憐其年少孤弱,所以又封其同父異母的兄弟侈、受(壽)二人為侯。 (128)「侯侈有罪」,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信都侯張侈在文帝即位之初「以非正免」,就是說免爵的原因是他既非魯元公主所生,當初就不當封侯。 (129)「樂昌」,縣名,故治在今河南南樂西北。 (130)「張受」,本書《呂太后本紀》及《張耳陳余列傳》記其人名「壽」。按,張受(壽)亦非魯元公主親生,後即因此與信都侯張侈同於文帝初被削爵。 (131)「祝茲」,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臨沂市東南。 (132)「建陵」,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新沂南。 (133)「大謁者」,官名,掌接待賓客,引見贊禮。按,《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張釋(澤)封侯的原因是「勸王諸呂」。 (134)「宦者」,即宦官、寺人。宮廷中供使役的閹人。張釋(澤)後任宦者令,成為宦官的首領。 (135)「張澤」,本書《呂太后本紀》及《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其人名「釋」,《漢書·高後紀》記其人名「釋卿」。 (136)「奪侯」,按,張釋(澤)本呂后親信,呂氏被誅滅後,他也就失勢免爵。 (137)「東平」,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汶上北。 (138)「呂庄」,《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其人名「庀」。「庀」,音pǐ。【續上表】(四)國名侯功孝惠高後孝文孝景建元至元封六年太初以後陽信①高祖十二年為郎。以典客奪趙王呂祿印,關殿門拒呂產等入,共尊立孝文,侯,二千戶。十四元年二月辛丑,侯劉揭元年。九十五年,侯中意元年。五景帝六年,侯中意有罪,國除。軹②高祖十年為郎,從軍,十七歲為太中大夫,迎孝文代,用車騎將軍迎太后,侯,萬戶。薄太后弟。十元年四月乙巳,侯薄昭元年。十三十一年,易侯戎奴元年。十六一建元二年,侯梁元年。壯武③以家吏從高祖起山東,以都尉從之滎陽,食邑。以代中尉勸代王入,驂乘至代邸,王卒為帝,功侯,千四百戶。二元年四月辛亥,侯宋昌元年。十三十一中元四年,侯昌奪侯,國除。清都④以齊哀王舅父侯。⑤五元年四月辛未,侯駟鈞元年。孝文前六年,鈞有罪,國除。周陽⑥以淮南厲王舅父侯。五元年四月辛未,侯趙兼元年。孝文前六年,兼有罪,國除。樊⑦以睢陽令從高祖初起阿,以韓家子還定北地,用常山相侯,千二百戶。十四元年六月丙寅,侯蔡兼元年。九十五年,康侯客元年。⑧九七中元三年,恭侯平元年。十三元朔二年,侯辟方元年。十四元鼎四年,侯辟方有罪,國除。管⑨齊悼惠王子,侯。二四年五月甲寅,恭侯劉罷軍元年。十八六年,恭侯戎奴元年。二三年,侯戎奴反,國除。瓜丘⑩齊悼惠王子,侯。十一四年五月甲寅,侯劉寧國元年。九十五年,侯偃元年。二三年,侯偃反,國除。營⑾齊悼惠王子,侯。十四年五月甲寅,平侯劉信都元年。十十四年,侯廣元年。二孝景前元三年,侯廣反,國除。楊虛齊悼惠王子,侯。十二四年五月甲寅,恭侯劉將廬元年。⑿十六年,侯將廬為齊王,有罪,國除。朸⒀齊悼惠王子,侯。⒁十一四年五月甲寅,侯劉辟光元年。十六年,侯辟光為濟南王,國除。表中標註:①《索隱》曰:表在新野,志屬勃海,恐有二縣。②《索隱》曰:縣名,屬河內。③《索隱》曰:縣名,屬膠東。④《集解》徐廣曰:「一作『鄡』,音苦堯反。」《索隱》曰:漢表「鄔侯」,鄔,太原縣。⑤《索隱》曰:舅父即舅,猶姨曰姨母也。⑥《索隱》曰:縣名,屬上郡。⑦《索隱》曰:縣名,屬東平。⑧《集解》徐廣曰:「客,一作『容』。」⑨《索隱》曰:管,古國,今為縣,屬滎陽。⑩《索隱》曰:縣,在魏郡。⑾《索隱》曰:表在濟南。⑿《索隱》註:楊虛共侯劉將廬。漢書作「將閭」,齊悼惠王子,襲封,王子也。⒀ 註:音力。《索隱》曰:縣名,屬平原。⒁《索隱》曰:為濟南王。【續上表·五】安都齊悼惠王子,侯。①十二四年五月甲寅,侯劉志元年。十六年,侯志為濟北王,國除。平昌②齊悼惠王子,侯。③十二四年五月甲寅,侯劉卬元年。十六年,侯卬為膠西王,國除。武城④齊悼惠王子,侯。⑤十二四年五月甲寅,侯劉賢元年。十六年,侯賢為菑川王,國除。白石⑥齊悼惠王子,侯。⑦十二四年五月甲寅,侯劉雄渠元年。十六年,侯雄渠為膠東王,國除。波陵⑧以陽陵君侯。五七年三月甲寅,康侯魏駟元年。孝文十二年,康侯魏駟薨,無後,國除。南

⑨以信平君侯。七年三月丙寅,侯起元年。⑩孝文時坐復父故奪爵級,關內侯。表中注釋:①《索隱》曰:為濟北王。②《索隱》曰:縣名,屬平原。③《索隱》曰:為膠西王。④《索隱》曰:漢志闕。凡闕者,或郷名,或尋廢,故志不載。⑤《索隱》曰:為菑川王。⑥《索隱》曰:縣名,屬金城。⑦《索隱》曰:為膠東王。⑧《索隱》曰:漢表波作泜,音坻。⑨《集解》徐廣曰:「一作『朝』。」《索隱》曰:《韋昭》音貞,一音程。李彤云:「河南有

(圖片字)亭。」音赬。⑩《索隱》曰:起,名也,史失其姓。【續上表·六】阜陵①以淮南厲王子侯。八八年五月丙午,侯劉安元年。孝文十六年,安為淮南王,國除。安陽②以淮南厲王子侯。八八年五月丙午,侯勃元年。孝文十六年,侯勃為衡山王,國除。陽周以淮南厲王子侯。③八八年五月丙寅,侯劉賜元年。孝文十六年,侯賜為廬江王,國除。東城④以淮南厲王子侯。七八年五月丙寅,哀侯劉良元年。孝文十五年,侯良薨,無後,國除。犂⑤以齊相召平子侯,千四百一十戶。十一十年四月癸丑,頃侯召奴元年。三後五年,侯澤元年。十六十六元朔五年,侯延元年。十九元封六年,侯延坐不出持馬,斬,國除。缾⑥以北地都尉孫卬,匈奴入北地,力戰死事,子侯。十十四年三月丁巳,侯孫鄲元年。二孝景前三年,侯鄲謀反,國除。弓高⑦以匈奴相國降,故韓王信孽子,侯,千二百三十七戶。八十六年六月丙子,庄侯韓頹當元年。十六前元年,侯則元年。十六元朔五年,侯則薨,無後,國除。襄成⑧以匈奴相國降侯,故韓王信太子之子,侯千四百三十二戶。七十六年六月丙子,哀侯韓嬰元年。一後元七年,侯澤之元年。十六十五元朔四年,侯澤之坐詐病不從,不敬,國除。故安(⑨孝文元年,舉淮陽守從高祖入漢功侯,食邑五百戶;用丞相侯,一千七百一十二戶。五後元三年四月丁巳,節侯申屠嘉元年。二十四前三年,恭侯元年。十九元狩二年,清安侯臾元年。五元鼎元年,臾坐為九江太守有罪,國除。章武⑩以孝文後弟侯,萬一千八百六十九戶。一後元七年六月乙卯,景侯竇廣國元年。六十前七年,恭侯完元年。八元光三年,侯常坐元年。十元狩元年,侯常坐謀殺人未殺罪,國除。南皮⑾以孝文後兄竇長君子侯,六千四百六十戶。一後元七年六月乙卯,侯竇彭祖元年。十六五建元六年,夷侯良元年。五元光五年,侯桑林元年。十八元鼎五年,侯桑林坐酎金罪,國除。右孝文時二十九。表中標註:①《索隱》曰:縣名,屬九江。②《索隱》曰:縣名,屬馮翊。③《索隱》曰:為廬江王。④《索隱》曰:縣名,屬九江。⑤《索隱》曰:縣名,屬東郡。⑥《索隱》曰:縣名,屬琅邪。⑦《索隱》曰:漢表在營陵。⑧《索隱》曰:志屬潁川。⑨《索隱》曰:縣名,屬涿郡。⑩《索隱》曰:縣名,屬勃海。⑾《索隱》曰:縣名,屬勃海。(139)「陽信」,縣名,故治在今山東無棣東北。 (140)「典客」,官名,掌管接待少數民族首領及諸侯來朝事務,後改稱大行令、大鴻臚,為九卿之一。「趙王呂祿」,呂后次兄呂釋之子,高後元年(公元前一八七年)封漢陽侯(一作胡陵侯),八年,封趙王,又為上將軍,統率北軍,與呂產同為呂氏集團的核心人物,呂后死後在漢將相誅滅呂氏的事變中被殺。「趙」,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北中部、南部,山東高唐、德州市以西,臨清以北地區,及河南內黃、浚縣(濬縣)、滑縣等地,都邯鄲,故治在今河北邯鄲市城區。 (141)「車騎將軍」,漢代將軍名號,是一種高級武職。「太后」,指漢文帝生母薄氏,薄氏本是魏王豹宮人,後入漢王劉邦後宮,生子劉恆。劉恆被封為代王,薄氏從子居代,為代王太后。代王被漢大臣迎入長安為帝,薄氏後亦至長安,改號皇太后,死於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其事迹詳見本書《外戚世家》。 (142)「易」,謚號。按,薄昭於文帝前十年(公元前一七○年)因殺死皇帝使者,畏罪自殺。文帝因是外家至親,未絕其封,命其子戎奴嗣位。 (143)「壯武」,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膠縣東北。 (144)「家吏」,漢代家吏是太子官屬,但劉邦初起,為漢王之前不置太子,此家吏當是泛指王侯貴官私家所用的管事人員。「山東」,戰國秦漢時期對崤山(今河南洛寧北)或華山(今陝西華陰南)以東廣大地區的習慣稱呼。 (145)「代中尉」,王國中尉掌管國中軍事,職權與郡都尉相當。 (146)「驂乘」,古代乘車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居車右,以免傾側。驂乘即乘車時在車右陪乘。「驂」,音cān。「邸」,音dǐ,王侯府第。漢制諸侯王皆在長安置邸,以供入朝時居住。(147)「卒」,終於。 (148)「清都」,《漢書·文帝紀》作「清郭」,本書《孝文本紀》作「靖郭」,鄉邑名,其地今不可考。又《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駟鈞封「鄔侯」,鄔為縣名,故治在今山西介休東北。 (149)「齊哀王」,齊悼惠王劉肥之子,名襄,惠帝七年(公元前一八八年)至文帝前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在位,謚「哀」。其事迹詳見本書《齊悼惠王世家》。 (150)「鈞有罪」,據《漢書·外戚恩澤侯表》,駟鈞獲罪是因為在濟北王劉興居舉兵反叛時,沒有採取必要的行動救援被叛軍攻擊的郡縣。 (151)「周陽」,縣名,故治在今山西絳縣西南。 (152)「淮南厲王」,指漢高祖劉邦幼子劉長,劉長於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封淮南王。文帝前六年(公元前一七四年)因驕恣不法,並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反,擅殺無辜等罪名被廢,流放蜀郡嚴道邛郵(今四川滎經西),途中不食而死。謚「厲」。其事迹詳見本書《淮南衡山列傳》。「淮南」,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南信陽市,湖北紅安、黃岡以東,安徽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及河南固始、商城等縣和江西全省,都壽春,故治即今安徽壽縣城關鎮。 (153)「樊」,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濟寧市東。 (154)「睢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市城區。 (155)「韓家子」,謂戰國時韓國貴族舊家之子。「北地」,郡名,轄境約當今寧夏賀蘭山、青銅峽、山水河以東及甘肅環江、馬蓮河流域,治義渠,故地在今甘肅寧縣西北。 (156)「元朔」,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二八年──前一二三年。 (157)「侯辟方有罪」,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蔡辟方「坐搏揜,完為城旦」,也就是因博擊他人並奪取財物而判剃去鬢毛,服築城四年的徒刑。 (158)「管」,邑名,屬故市縣,故治在今河南鄭州市城區。王先謙認為「管」為「菅」之誤。菅,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濟陽東。 (159)「侯戎奴反」,當是參加吳楚七國發動的叛亂。下「侯偃反」「侯廣反」,皆指此事。 (160)「瓜丘」,《漢書·王子侯表》作「氐丘」,似皆誤,當從司馬貞《索隱》作「斥丘」。斥丘,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魏縣西北。 (161)「營」,故地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營丘山下。一說在今山東昌樂東南,後置縣,名「營陵」。 (162)「平」,謚號。 (163)「楊虛」,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茌平東北。 (164)「恭侯劉將廬」,本書《齊悼惠王世家》《漢書·諸侯王表》《王子侯表》及《高五王傳》皆記其人名「將閭」。將閭後為齊王,死後謚「孝」,此記其謚「恭侯」,顯然有誤。按,據《漢書·王子侯表》,齊悼惠王子另有名安者封楊丘侯,謚「共」。「共」與「恭」通。《史記》本表無此人,而把他的謚號及「有罪國除」之事記在楊虛侯將廬名下,似有脫誤。「楊丘」即「陽丘」,亦縣名,故治在今山東章丘西北。 (165)「侯將廬為齊王」,當時文帝分齊地封齊悼惠王子六人為王,齊王僅領一郡之地,轄境約當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較漢初大為縮小。 (166)「有罪國除」,按劉將閭為齊王,共在位十一年,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吳楚七國之亂時,齊國沒有參加叛亂,膠西、菑川、濟南三國以兵圍齊,情勢危急,劉將閭不得不與三國通謀,尚未定約,漢將欒布、曹寄擊破三國兵,將移兵伐齊,劉將閭畏罪自殺。景帝認為他曾同叛軍對抗,與三國通謀是迫不得已,並非本意,非但沒有追究罪名,而且予以謚號,立其太子壽為齊王。文帝前十六年「有罪國除」之說不確。據《漢書·王子侯表》,楊丘侯劉安之子偃嗣位後因罪削爵,《史記》此表可能把楊丘侯之事誤放在楊虛侯名下。 (167)「朸」,或作「扐」,音lì,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商河東北。 (168)「濟南」,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鄒平、章丘、濟陽及濟南市地,都東平陵,故治在今章丘西。濟南王劉辟光為吳楚七國之亂的發動者之一,於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兵敗自殺。(169)「安都」,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高陽西南。 (170)「侯志為濟北王」,濟北王劉志後亦參與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自殺。 (171)「平昌」,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商河西北。 (172)「卬」,音áng。 (173)「膠西」,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膠河以西高密縣及其附近地區,都高密,在今高密西南。膠西王劉卬後亦參與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自殺。 (174)「武城」,邑名,即春秋魯之南武城,漢於其地置南城縣,故地在今山東費縣西南。 (175)「菑川」,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淄博市及壽光、益都等縣部分地區,都劇縣,故治在今壽光南。菑川王劉賢后亦參與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自殺。 (176)「白石」,邑名,屬安德縣,故地在今山東陵縣南。 (177)「膠東」,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山東平度、萊陽、萊西等縣及即墨、膠縣北部地區,都即墨,故治在今平度東南。膠東王劉雄渠後亦參與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自殺。 (178)「波陵」,《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沶陵」,古地名,疑在今湖北保康、南漳、宜城一帶沶水所經地區,確切地點今不可考。「沶」,音yí。 (179)「陽陵君」,魏駟何以封陽陵君,今不可考。「陽陵」,當系地名,但非漢景帝所葬之陽陵,確切地點亦不可考。 (180)「南

(圖片字)」,地名,今不可考。「

(圖片字)」,音zhēn。 (181)「信平」,地名,今不可考。(182)「侯起」,此人史失其姓,亦不知原先因何得封信平君。 (183)「後」,用作動詞,居後。「後父」謂侯起在朝會之時不顧朝廷按爵秩排列先後的規定,而居於沒有爵位的父親之後,違反了禮儀。「奪爵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削爵一級」。漢承秦制,定爵位為二十級,列侯(徹侯)是最高一級,削爵一級則為關內侯。 (184)「關內侯」,秦漢時二十等爵中的第十九級,僅低於列侯(徹侯),受封這種爵位可以在京畿地區食邑若干戶,但不象列侯那樣有自己的封國。(185)「阜陵」,縣名,故治在今安徽和縣西。 (186)「安為淮南王」,依文例,「安」上當有「侯」字。劉安封淮南王,封國僅九江一郡,轄境約當今安徽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東,巢湖以北地區,較漢初大為縮小。劉安後於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因謀反被人告發,畏罪自殺。其事迹詳見本書《淮南衡山列傳》。 (187)「安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正陽南。 (188)「衡山」,諸侯王國名,分淮南國之衡山郡置,轄境約當今河南信陽市、湖北紅安、黃岡以東,安徽霍山、懷寧以西,南至長江、北至淮河地區,都邾縣,故治在今湖北黃岡西北。衡山王劉勃後於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徙封濟北王,卒於景帝前五年,謚「貞」。其事迹詳見本書《淮南衡山列傳》。 (189)「陽周」,鄉名,屬莒縣,故地在今山東莒縣一帶。 (190)「廬江」,諸侯王國名,分淮南國之廬江郡置,轄境約當今安徽巢縣、舒城、霍山以南,長江以北,湖北英山、黃梅、廣濟及河南商城等地,都舒縣,故治在今安徽廬江西南。廬江王劉賜後於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徙封衡山王,至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因謀反被人告發,畏罪自殺。其事迹詳見本書《淮南衡山列傳》。 (191)「東城」,縣名,故治在今安徽定遠東南。 (192)「犁」,或作「黎」,縣名,故治在今山東鄆城西。 (193)「召平」,廣陵(今江蘇揚州市)人,呂后時任齊相。呂后死,齊哀王劉襄欲發兵爭奪帝位,召平力阻不成,自殺。文帝封其子為侯,當與此有關。 (194)「澤」,《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其人名「潰」。 (195)「不出持馬」,「持」,當作「特」,「特馬」謂牡馬,亦即公馬。據《漢書·食貨志》,武帝時因與匈奴作戰需要大量馬匹,曾頒布法令,規定自列侯封君以下至三百石以上的官吏都要依不同的等級向國家提供不同數量的公馬。「不出特馬」,即把應按規定提供軍用的公馬匿藏起來,不肯獻出。 (196)「缾」,音píng,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臨朐東南。 (197)「匈奴」,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名,散居大漠南北,以游牧為生,精於騎射。漢初,勢力強盛,屢屢入侵邊地,對漢王朝形成重大威脅。匈奴入北地,孫卬戰死,事在文帝前十四年(公元前一六六年)冬。漢初以十月為歲首,冬在春前,其子三月封侯,事在同年而時間為後。 (198)「弓高」,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景縣西北。 (199)「韓王信」,姓韓名信,戰國時韓襄王的庶孫,秦末參加反秦武裝,曾從劉邦入關中,又鼓動劉邦出漢中與項羽爭天下,漢二年(公元前二○四年)被劉邦封為韓王,略定韓國故地。後一度降於項羽,旋又歸漢。漢六年,劉邦已定天下,因其封國為軍事戰略重地,徙韓王信王太原以北地,防禦匈奴,匈奴勢力強盛,韓王信遣使求和,受到朝廷責問,害怕因此被誅,與匈奴約共攻漢,公開反叛,屢次帶領匈奴騎兵襲擊邊地。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被漢將柴奇擊斬於參合(今山西陽高南)。其事迹詳見本書《韓信盧綰列傳》。「孽子」,庶子,非正妻所生之子。 (200)「庄」,謚號。「韓頹當」,《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其人名「隤當」。 (201)「侯則元年」,本書《韓信盧綰列傳》記韓頹當「傳子至孫,孫無子,失侯」,《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亦記韓頹當死後「不得子嗣侯者年名」,韓則為韓頹當之孫,於元朔五年嗣位,同年薨,無後。疑此表有誤,景帝前元年嗣韓頹當侯位的當是韓則之父,而非韓則。 (202)「襄成」,縣名,故治在今河南襄城城關鎮。 (203)「詐病不從」,漢制皇帝出巡,列侯當扈從。韓釋之假稱有病,不去扈從,是對皇帝的不敬。 (204)「故安」,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易縣東南。按,故安侯申屠嘉本梁人,早年曾從劉邦擊項羽、黥布,為都尉,惠帝時任淮陽郡守,文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七六年)任御史大夫,後二年(公元前一六二年)任丞相,封故安侯。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因與鼌錯不和,憤激嘔血而死。其事迹詳見本書《張丞相列傳》。 (205)「舉淮陽守從高祖入漢功侯」,此「侯」指關內侯。文帝前元年六月,曾封當時二千石以上官員中曾從劉邦入漢者三十人為關內侯,申屠嘉受封食邑五百戶。 (206)「節」,謚號。「申屠」,複姓。 (207)「恭侯蔑」,《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其人名「共」。 (208)「清安」,地名,今不可考。申屠臾改封清安侯,《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在元狩三年。按本書《張丞相列傳》記共侯蔑嗣位三年即卒,子去病嗣,三十一年卒,子臾嗣。此表無去病一代,與之異。 (209)「九江」,郡名,元狩初淮南王劉安因謀反事發自殺,漢廢淮南國,即以其地復置九江郡。「太守」,官名,即郡守,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改郡守之名為太守,職權不變。 (210)「國除」,據本書《張丞相列傳》,申屠臾是因為「受故官送」,亦即接受了前任官員贈送的財物而獲罪削爵。 (211)「章武」,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黃驊西南。 (212)「孝文後」,姓竇,清河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人,呂后時入宮,被賜給代王劉恆,深受寵幸,生一女二男,長男即景帝劉啟,後代王入繼帝位,即漢文帝,其後已先死,乃立竇氏為後。至景帝時被尊為皇太后,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去世,從夫謚稱孝文皇后。其事迹詳見本書《外戚世家》。 (213)「景」,謚號。「竇廣國」,字少君,幼時曾被人掠賣為奴,後至長安與竇後認親。其事詳見本書《外戚世家》。 (214)「恭侯完」,《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其人名「定」。 (215)「侯常坐」,《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其人名「常生」。 (216)「南皮」,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南皮西。 (217)「竇長君」,長君為字,其人名建。【續上表】(七)國名侯功孝惠高後孝文孝景建元至元封六年太初以後平陸①楚元王子,侯,三千二百六十七戶。元年四月乙巳,侯劉禮元年。②孝景三年,侯禮為楚王,國除。休楚元王子,侯。二元年四月乙巳,侯富元年。孝景三年,侯富以兄子戊為楚王反,富與家屬至長安北闕自歸,不能相教,上印綬。詔復王。後以平陸侯為楚王,更封富為紅侯。沉猶③楚元王子,侯,千三百八十戶。十六元年四月乙巳,夷侯劉穢元年。四建元五年,侯受元年。紅④楚元王子,侯,千七百五十戶。四三年四月乙巳,庄侯富元年。⑤一前七年,悼侯澄元年。九中元元年,敬侯發元年。⑥十五元朔四年,侯章元年。一元朔五年,侯章薨,無後,國除。宛朐⑦楚元王子,侯。二元年四月乙巳,侯劉執元年。⑧孝景三年,侯執反,國除。魏其⑨以大將軍屯滎陽,扞吳楚七國反,已破為侯,三千三百五十戶。十四三年六月乙巳,侯竇嬰元年。九建元元年為丞相,二歲免。元光四年,侯嬰坐爭灌夫事,上書稱為先帝詔,矯制害,棄市,國除。棘樂楚元王子,侯,戶千二百一十三。十四三年八月壬子,敬侯劉調元年。二十建元二年,恭侯應元年。元朔元年,侯慶元年。十六元鼎五年,侯慶坐酎金,國除。俞⑩以將軍吳楚反時擊齊有功。布故彭越舍人,越反時布使齊,還已梟越,布祭哭之,當亨,出忠言,高祖赦之。黥布反,布為都尉,侯,戶千八百。六六年四月丁卯,侯欒布元年。中元五年,侯布薨。十元狩六年,侯賁坐為太常廟犧牲不如令,有罪,國除。⑾建陵以將軍擊吳楚功,用中尉侯,戶一千三百一十。十一六年四月丁卯,敬侯衛綰元年。十元光五年,侯信元年。十八元鼎五年,侯信坐酎金,國除。建平⑿以將軍擊吳楚功,用江都相侯,戶三千一百五十。十一六年四月丁卯,哀侯程嘉元年。七元光二年,節侯橫元年。一元光三年,侯回元年。一元光四年,侯回薨,無後,國除。平曲⒀以將軍擊吳楚功,用隴西太守侯,戶三千二百二十。五六年四月己巳,侯公孫昆邪元年。⒁中元四年,侯昆邪有罪,國除。太僕賀父。江陽⒂以將軍擊吳楚功,用趙相侯,戶二千五百四十一。四六年四月壬申,康侯蘇嘉元年。⒃七中元二年,懿侯盧元年。⒄二十建元三年,侯明元年。六元朔六年,侯雕元年。十一元鼎五年,侯雕坐酎金,國除。遽⒅以趙相建德,王遂反,建德不聽,死事,子侯,戶千九百七十。六中元二年四月己巳,侯橫元年。⒆後元二年,侯橫有罪,國除。新市⒇以趙內史王慎,王遂反,慎不聽,死事,子侯,戶一千十四。五中元二年四月乙巳,侯康元年。三後元元年,殤侯始昌元年。九元光四年,殤侯始昌為人所殺,國除。①《索隱》曰:縣名,屬西河。又有東平陸,在東平。②《集解》註:一雲「乙卯」。③《索隱》曰:漢表在高苑。④《索隱》曰:楚元王傳,休侯富免後封紅侯,此則並列,誤也。漢表一書而已。紅、休,蓋二郷名。王莽封劉歆為紅休侯。一雲紅即虹縣。⑤ 註:一雲禮侯。⑥ 註:發,一作「嘉」。⑦《索隱》曰:縣名,屬濟陰。⑧《索隱》曰:蕭該執音藝。⑨《索隱》曰:縣名,屬琅邪。⑩《索隱》曰:俞音輸,縣名,屬清河。⑾ 註:一雲元朔二年,侯賁元年。⑿《索隱》曰:縣名,屬沛郡。⒀《索隱》曰:漢表在高城。⒁《索隱》曰:漢書昆作「渾」。⒂《索隱》曰:縣,在東海。⒃《集解》徐廣曰:「蘇,一作『籍』。」《索隱》曰:漢表作「蘇息」。⒄《集解》徐廣曰:「一作『哀侯』⒅《索隱》曰:漢表,郷名,在常山。⒆《索隱》曰:史失其姓。⒇《索隱》曰:縣名,屬鉅鹿。【續上表·八】商陵①以楚太傅趙夷吾,王戊反,不聽,死事,子侯,一千四十五戶。八中元二年四月乙巳,侯周元年。二十九元鼎五年,侯周坐為丞相知列侯酎金輕,下廷尉,自殺,國除。山陽以楚相張尚,王戊反,尚不聽,死事,子侯,戶千一百一十四。八中元二年四月乙巳,侯當居元年。十六元朔五年,侯當居坐為太常程博士弟子故,不以實罪,國除。②安陵以匈奴王降侯,戶一千五百一十七。七中元三年十一月庚子,侯子軍元年。五建元六年,侯子軍薨,無後,國除。垣③以匈奴王降侯。三中元二年十二月丁丑,侯賜元年。六年,賜死,不得及嗣。遒④以匈奴王降侯,戶五千五百六十九。中元三年十二月丁丑,侯隆彊元年。不得隆彊嗣。後元年四月甲辰,侯則坐使巫齊少君祠祝詛上,大逆無道,國除。⑤容成⑥以匈奴王降侯,七百戶。七中元三年十二月丁丑,侯唯徐盧元年。十四建元二年,康侯綽元年。二元朔三年,侯光元年。十八後三年,五月壬辰,侯光坐祠祝詛,國除。易⑦以匈奴王降侯。六中元二年十二月丁丑,侯仆黥元年。後元二年,侯仆黥薨,無嗣。范陽⑧以匈奴王降侯,戶千一百九十七。七中元三年十二月丁丑,端侯代元年。七元光二年,懷侯德元年。二元光四年,侯德薨,無後,國除。翕⑨以匈奴王降侯。七中元三年十二月丁丑,侯邯鄲元年。九元光四年,侯邯鄲坐行來不請長信,不敬,國除。亞谷⑩以匈奴東胡王降,故燕王盧綰子侯,千五百戶。二中元五年四月丁巳,簡侯它父元年。三後元元年,安侯種元年。十一建元元年,康侯偏元年。二十四元光六年,侯賀元年。十五征和三年七月辛巳,侯賀坐太子事,國除。隆慮⑾以長公主嫖子侯,戶四千一百二十六。五中元五年五月丁丑,侯蟜元年。⑿二十四元鼎元年,侯蟜坐母長公主薨未除服,奸,禽獸行,當死,自殺,國除。乘氏⒀以梁孝王子侯。中元五年五月丁卯,侯買元年。中元六年,侯買嗣為梁王,國除。桓邑以梁孝王子侯。一中元五年五月丁卯,侯明元年。孝景中六年,為濟川王,國除。蓋⒁以孝景後兄侯,戶二千八百九十。五中元三年五月甲戌,靖侯王信元年。二十元狩三年,侯偃元年。八元鼎五年,侯偃坐酎金,國除。塞以御史大夫前將軍兵擊吳楚功侯,戶千四十六。三後元元年八月,侯直不疑元年。三建元四年,侯相如元年。十二元朔四年,侯堅元年。十三元鼎五年,堅坐酎金,國除。武安⒂以孝景後同母弟侯,戶八千三百一十四。一後元三年三月,侯田蚡元年。九元光四年,侯梧元年。五元朔三年,侯梧坐衣襜褕入宮廷中,不敬,國除。周陽⒃以孝景後同母弟侯,戶六千五十一。一後元三年三月,懿侯田勝元年。十一元光六年,侯彭祖元年。八元狩二年,侯彭祖坐當歸與章侯宅不與罪,國除。右孝景時三十(一)。表中注釋:①《索隱》曰:漢表在臨淮。②《集解》徐廣曰:「程,一作『澤』。」③《索隱》曰:縣名,屬河東。④《索隱》曰:縣名,屬涿郡。音茲鳩反。⑤《集解》徐廣曰:「漢書雲武后二年」。⑥《索隱》曰:縣名,屬涿郡。⑦《索隱》曰:縣名,屬涿郡。⑧《索隱》曰:縣名,屬涿郡。⑨《索隱》曰:漢表在內黃。⑩《索隱》曰:一作「亞父」,漢表在河內。⑾《索隱》曰:音林閭。縣名,屬河內。⑿《集解》徐廣曰:「案本紀乃前五年,非中元五年。」⒀《索隱》曰:縣名,屬濟陰。⒁《索隱》曰:《漢表》:在勃海。⒂《索隱》曰:縣名,屬魏郡。⒃《索隱》曰:縣名,屬上郡。【索隱述贊】曰:惠景之際,天下已平。諸呂構禍,吳楚連兵。條侯出討,壯武奉迎。薄竇恩澤,張趙忠貞。本枝分蔭,外腑歸誠。新市死事,建陵勛榮。咸開青社,俱受丹青。旋窺甲令,吳便有聲。(218)「平陸」,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汶上北。一說為鄉名,屬尉氏縣,故地在今河南尉氏境。 (219)「侯禮為楚王」,劉禮曾任漢宗正,立為楚王后在位三年,景帝前六年(公元前一五一年)卒,謚「文」。按,劉禮為楚王,楚國的轄境約當今山東微山、江蘇徐州市、銅山、沛縣東南部、邳縣西北部及安徽濉溪東部,較漢初大為縮小。 (220)「休」,鄉名,或以為故地在今山東滕縣境。 (221)「兄子戊」,指楚夷王劉郢(郢客)之子劉戊。劉戊於文帝前六年(公元前一七四年)嗣位為楚王,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參加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自殺。 (222)「北闕」,指未央宮北面的門樓,是官員等候朝見或奏事的地方。漢制並允許臣民赴北闕向皇帝上書言事。「自歸」,自行歸罪,請求處分。 (223)「印綬」,漢制不同等級的官員和封君用不同的印璽、印紐,上系有不同的綬帶。列侯印用白玉,綬為紫色。「上印綬」,是表示要求削除自己的爵位。 (224)「詔復王」,謂不絕楚國之封,復立楚元王他子為楚王,奉元王宗廟。 (225)「紅」,鄉名,今不可考。一說「紅」通「虹」,虹為縣名,放治在今安徽五河西北。 (226)「沈猶」,鄉名,屬高苑縣,故地在今山東博興境。 (227)「劉穢」,《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歲」。 (228)「宗正」,官名,為九卿之一,掌宗室(皇室宗親)事務。「聽謁不具宗室」,謂接受別人的私下請求以至沒有辦好照顧宗室的事宜。 (229)「庄侯富」,《漢書·王子侯表》記劉富謚「夷」。 (230)「悼侯澄」,《漢書·王子侯表》作「懷侯登」。「悼」「懷」,皆謚號。 (231)「敬侯發」,《漢書·王子侯表》記其人名「嘉」。 (232)「宛朐」,又作「冤句」,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曹縣北。「朐」,音qú。 (233)「埶」,音yì。 (234)「反」,指參與吳楚七國發動的叛亂。 (235)「魏其」,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臨沂市東南。「其」,音jī。 (236)「大將軍」,官名,為最高軍職,一軍統帥。 (237)「扞」,音hàn,通「捍」,抵禦。 (238)「竇嬰」,竇皇后從兄之子,文帝時曾為吳相,景帝時官詹事,又以大將軍主持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軍事,封魏其侯。後官太子傅,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任丞相,二年後罷相家居,因同武帝母王太后之弟丞相田蚡爭勢失和,於元光四年(公元前一三一年)被陷害處死。其事詳見本書《魏其武安侯列傳》。 (239)「灌夫」,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曾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戰爭中立功揚名,為中郎將,又任代相,武帝時先後官淮陽太守、太僕、燕相,因事免官,家居長安,為人剛直,與魏其侯竇嬰交好。竇嬰與丞相田蚡失和,元光三年(公元前一三二年)夏,灌夫在田蚡的婚宴上醉酒罵座,被田蚡逮捕,竇嬰為救灌夫,上書自稱曾受景帝遺詔可以隨時求見皇帝言事,但宮中檔案並無景帝有遺詔賜竇嬰的記載。竇嬰因矯詔棄市,灌夫亦同時於元光四年十二月被處死。其事詳見本書《魏其武安侯列傳》。 (240)「矯制」,詐稱皇帝的詔書。「害」,謂已造成嚴重後果。 (241)「棘樂」,鄉邑名,今不可考,或以為即棘亭,屬酇縣,故地在今河南永城附近。 (242)「建元二年」,《漢書·王子侯表》作「建元三年」。 (243)「俞」,或作「鄃」,音shū,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平原西南。 (244)「擊齊」,當時齊未反,欒布所擊當是膠西等國圍齊之兵。 (245)「布」,俞侯欒布。本梁(今河南南部)人,早年與彭越交好,曾流落齊地為酒保,又被人掠賣至燕為奴。後為燕王臧荼部將,臧荼反漢,欒布被漢軍俘獲,時彭越為梁王,出金贖之為梁大夫。高祖十年(公元前一九六年)奉彭越命出使齊國,未還,彭越因謀反嫌疑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被殺,梟首示眾。欒布至雒陽哭祭彭越,並為彭越鳴冤,感動了劉邦,得以免死,被任為都尉。文帝時為燕相,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戰事中以功封俞侯,卒於景帝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年)。其事迹詳見本書《季布欒布列傳》。「彭越」,字仲,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人,秦末起兵,初無所屬,漢王二年(公元前二○五年)率三萬餘人歸漢,劉邦任以為魏相,奉命略定梁地。在楚漢戰爭中助漢攻楚,最終會同漢軍擊滅項羽,因功於高祖五年(公元前二○二年)封梁王。後被人告發謀反,於高祖十一年遭滅族之禍。其事詳見本書《魏豹彭越列傳》。 (246)「梟」,音xiāo,斬頭而懸於木上示眾。 (247)「亨」,通「烹」,古代的一種酷刑,即把人活活煮死。 (248)「舍」,赦免。 (249)「黥布」,本姓英,名布,六(音lì),今安徽六安北)人,秦時曾受黥(音qíng,用刀在人面額上刺刻然後塗墨)刑,因又稱黥布。秦末率驪山刑徒起義,後為項羽部將,以作戰勇猛著稱,常為諸軍前鋒。秦亡後受項羽之封為九江王。在楚漢戰爭中又歸漢,於漢王四年(公元前二○三年)被劉邦封為淮南王,在擊破項羽的鬥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見功臣韓信、彭越等先後被殺,心中恐懼,舉兵反漢,次年兵敗被殺。其事迹詳見本書《黥布列傳》。 (250)「太常」,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管宗廟禮樂祭祀之事。「廟」,《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雍」。雍,縣名,故治在今陝西鳳翔南。漢時其地有鄜畤、密畤、吳陽上畤、吳陽下畤、北畤等五畤,分別祭祀白帝、青帝、黃帝、赤帝、黑帝。「畤」,音zhì,祭祀天地神靈之處。「犧牲」,用於祭祀的牛、馬、羊、豕等牲口,純色為犧,全體為牲。 (251)「建陵」,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新沂南。 (252)「衛綰」,代國大陵(今山西文水西北)人,文帝時曾任中郎將,景帝初為河間王太傅,受命率河間兵擊吳楚叛軍,以功拜中尉,封建陵侯。又先後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景帝後元年(公元前一四三年)為丞相,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免相,元光四年(公元前一三一年)卒於家,謚「敬」。其事迹詳見本書《萬石張叔列傳》。 (253)「建平」,縣名,故治在今河南虞城東南。 (254)「江都」,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今江蘇長江以北,射陽湖西南、儀征以東地區,都廣陵,即今揚州市。 (255)「哀侯」,《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程嘉謚「敬」。 (256)「平曲」,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東海東南。 (257)「隴西」,郡名,轄境約當今甘肅東鄉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西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地區,治狄道,故地在今甘肅臨洮南。 (258)「公孫昆邪」,昆,音hún,《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公孫渾邪」。其人本義渠(今甘肅西峰市境)胡種。 (259)「太僕」,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輿服車馬和牧畜之事。「賀」,指公孫昆邪之子公孫賀。賀,字子叔,武帝時曾任太僕,又先後以輕車將軍、騎將軍出擊匈奴,因功於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封南奅侯(奅,音pào),五年後坐酎金失侯。至太初二年(公元前一○三年)又以太僕為丞相,封葛繹侯。征和元年(公元前九二年)因子敬聲有罪,下獄死。其事迹詳見《漢書·公孫賀傳》。《漢書·公孫賀傳》記公孫渾邪為賀祖父,與此異。 (260)「江陽」,縣名,司馬貞《索隱》謂屬東海,當在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一帶,確切地點今不可考。本書《孝景本紀》作「江陵」,亦縣名,故治即今湖北江陵荊州鎮。 (261)「蘇嘉」,《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其人名「息」。一說其人姓「籍」。 (262)「懿」,謚號。 (263)「侯明」,《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其人名「朋」。 (264)「遽」,鄉名,今不可考。或以為在今河北曲陽、趙縣、內丘以西一帶。 (265)「建德」,史失其姓。 (266)「王遂」,趙幽王劉友(高祖子)之子,文帝前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受封為趙王,景帝前五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參與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自殺。 (267)「新市」,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正定東南新城鋪。 (268)「內史」,官名,王國內史掌管治理國民。「王慎」,《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及《高五王傳》記其人名「悍」。 (269)「王康」,《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其人名「棄之」。或以為「康」為謚號,「棄之」為名,《史記》《漢書》兩表俱有脫誤。 (270)「殤」,音shāng,謚號。(271)「商陵」,當依本書《張丞相列傳》及《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作「高陵」。高陵,縣名,故治在今陝西高陵鹿苑鎮。 (272)「趙周」,據本書《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其人武帝時曾任太子太傅,於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為丞相,元鼎五年獲罪自殺。 (273)「廷尉」,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管刑獄之事。 (274)「山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焦作市東。 (275)「程」,按照規章進行選擇。「博士弟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採納丞相公孫弘的意見,置博士弟子五十人,由博士官向他們傳授儒家經典。選擇博士弟子是太常的職責。 (276)「安陵」,鄉名,屬召陵,故地在今河南郾城境。一說屬傿陵,故地在今河南鄢陵境。 (277)「子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其人名「于軍」。 (278)「垣」,《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桓」,故治在今山西垣曲東南,一說當即武垣,故治在今河北肅寧東南。 (279)「遒」,音qiú,或作「逎」,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淶水北。 (280)「戶五千五百六十九」,脈食邑不當如此之多,《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千五百七十戶」,疑此「千」上「五」字系誤衍。 (281)「隆彊」,司馬貞《索隱》作「李隆彊」,《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陸彊」。 (282)「不得隆彊嗣」,謂不知隆彊死於何年以及其子嗣位者之名。 (283)「後元年」,武帝後元元年,即公元前八八年。 (284)「侯則」,此名則者當是第三代或第四代遒侯。「巫」,所謂能與鬼神交通的人。「祝詛」,向鬼神祭祀祈禱,請求降禍於某人。侯則祝詛的對象是漢武帝。「大逆無道」,罪大惡極,多指針對皇帝的犯上作亂。 (285)「容成」,縣名,故治即今河北容城城關鎮。 (286)「唯徐盧」,《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徐盧」。 (287)「康侯綽」,《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其人名「纏」。 (288)「後二年」,武帝後元二年,即公元前八七年。 (289)「侯光坐祠祝詛」,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其人時任太常。 (290)「易」,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雄縣西北。 (291)「仆黥」,《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仆

」。

(圖片字),音dá。 (292)「范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北定興南固城鎮。 (293)「端」,謚號。 (294)「翕」,音xī,鄉邑名,屬內黃縣,故地在今河南內黃西。 (295)「請」,謁見。漢制諸侯要定期到長安朝見皇帝,春朝曰朝,秋朝曰請。「長信」,宮殿名,為太后所居。此即用以代稱太后。當時的太后是武帝母王娡(音zhì)。「行來不請太后」,謂來長安入朝,不去長信宮謁見太后。 (296)「亞谷」,城邑名,本名渾泥,屬容城縣,故地在今河北容城南。一說屬河內郡,在今河南西北部的黃河以北地區。「亞」,音 è ,或作「惡」。 (297)「東胡王」,東胡本族名,戰國時散居在今西遼河上游一帶,居匈奴之東,漢初被匈奴擊破,匈奴即於其地置王統轄降眾。 (298)「盧綰」,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劉邦同鄉,兩人自幼相交。後從劉邦起兵,先後任將軍、太尉,封長安侯,是劉邦的親信。高祖五年(公元前二○二年)被立為燕王。高祖十二年因受劉邦懷疑,懼罪逃入匈奴,為匈奴東胡王,一年多後死於匈奴。其事迹詳見本書《韓信盧綰列傳》。按,據本書《韓信盧綰列傳》及《漢書·盧綰傳》,盧它之(它父)是盧綰之孫,此記為盧綰之子,似誤。 (299)「它父」,本書《韓信盧綰列傳》作「他之」,《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及《盧綰傳》作「它之」。「它」「他」字通。 (300)「康侯偏」,《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其人名「漏」。 (301)「征和」,漢武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九二年──前八九年。 (302)「太子」,指漢武帝長子劉據。據生於元朔元年(公元前一二八年),母衛子夫,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被立為太子。武帝晚年多病,懷疑是有人埋蠱(音gǔ。把代表怨家仇人的木偶埋在地下,用符咒之術使之受災)詛咒的緣故,命親信江充查辦此事。江充與太子不和,於徵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誣稱在太子宮中掘得巫蠱用的桐木人,太子驚俱憤怒,把江充殺死,武帝以為太子造反,派丞相劉屈氂(音lǐ)領兵攻打太子,太子率領部分軍隊抵抗,兵敗後外逃躲藏,被地方官發覺,自殺身亡。在這次變亂中喪生的有幾萬人。亞谷侯盧賀因接受太子發兵的符節被拷掠致死。 (303)「隆慮」,縣名,故治即今河南林縣城關鎮。 (304)「長公主」,皇帝的女兒稱公主,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母稱大長公主。「嫖」,音piāo,漢文帝及竇後之女,景帝之姊,封館陶長公主,嫁堂邑侯陳午,又稱堂邑大長公主。 (305)「中五年」,本書《孝景本紀》記為前五年,此作「中五年」似誤。 (306)「蟜」,音jiǎo,其人姓陳。 (307)「服」,喪服。古代喪禮規定人死後其居喪的親屬要按血緣的親疏穿不同的喪服,居喪時間也有不同。「未除服」,指陳尚在居母喪的期限之內。 (308)「禽獸行」,違背人倫的行為。 (309)「乘氏」,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巨野西南。「乘」,音shèng。 (310)「梁孝王」,指漢文帝之子劉武,景帝同母弟,於文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封代王,文帝前四年徙封淮陽王,文帝前十二年又徙封梁王。景帝時,竇太后想讓景帝立劉武為皇位繼承人,遭到朝臣袁盎等反對,景帝亦不欲傳弟,其事未成。劉武心中怨恨,派人到長安刺殺袁盎等人。事發,幸賴竇太后救援,得以免罪,後卒於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謚「孝」。其事迹詳見本書《梁孝王世家》。 (311)「桓邑」,一作「垣邑」,地名,或以為即陳留長垣縣,故治在今河南長垣東北。 (312)「濟川」,諸侯王國名,分梁國地置,轄境約當今河南民權、寧陵以西,開封、尉氏以東,延津、長垣以南,杞縣、睢縣以北地,都陳留,故治在今開封東南。 (313)「蓋」,音gě,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沂水西北。 (314)「孝景後」,指漢景帝後王娡,為武帝生母。本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人,父王仲,母臧兒。初嫁金王孫,生一女。景帝為太子時,王娡被臧兒從金家奪走送入太子後宮,大受寵幸,生三女一男。太子繼位為帝,王娡於景帝前七年(公元前一五○年)被立為皇后,武帝時被尊為皇太后,卒於元朔四年(公元前一二五年)。其事迹詳見本書《外戚世家》。 (315)「侯偃」,《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第一代蓋侯名「充」,嗣位之年是元光三年,亦非元狩三年,充之後又有名「受」者嗣位,至元鼎五年坐酎金免。與此表大異。 (316)「塞」,地名,本古塞國,約在今河南靈寶以西,陝西潼關以東地區。 (317)「御史大夫」,官名,為三公之一,職責為協助丞相處理政務,掌監察彈劾之事,並管理國家圖籍。「前將軍」,漢代將軍名號。 (318)「直不疑」,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一帶)人,文帝時由郎官累官太中大夫,景帝初為前將軍,擊吳楚軍有功,後拜御史大夫,封塞侯。為人忠厚,人稱長者。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免官,以侯家居,卒於元朔四年(公元前一二五年),謚「信」。其事迹詳見本書《萬石張叔列傳》。 (319)「侯堅」,本書《萬石張叔列傳》記其人名「望」,《漢書·直不疑傳》作「彭祖」。 (320)「武安」,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武安西南。 (321)「孝景後同母弟」,景帝後王娡母臧兒初嫁王仲,生子王信及女王娡、王兒姁,後改嫁田氏,又生子田蚡、田勝。田蚡、田勝是王娡同母異父之弟。 (322)「田蚡」,景帝後王蚡同母弟。景帝末官太中大夫,武帝即位之初封武安侯,官太尉,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為丞相,驕恣弄權,後於元光四年(公元前一三一年)病故。其事迹詳見本書《魏其武安侯列傳》。「蚡」,音fén。 (323)「侯梧」,本書《魏其武安侯列傳》及《漢書·田蚡傳》《外戚恩澤侯表》皆記其人名「恬」。恬,音tián。 (324)「襜褕」,音chān yú,短衣,非正式朝服。 (325)「侯彭祖」,《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其人名「祖」。 (326)「元狩二年」,《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元狩三年」。 (327)「歸與」,歸還。「章侯」,時無封章侯者,當從《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軹侯」。王符《潛大論·斷訟》言及此事亦稱「軹侯」。當時的軹侯是文帝母薄太后弟薄昭之孫薄梁。
推薦閱讀:

《史記選讀》部分常見成語整理
《史記》選讀
史記 : 本紀 : 秦本紀
讀《史記》儒林列傳—書生並非百無一用,救世興邦都是英雄
讀《史記》之呂太后本紀—亂世之功,治世之能

TAG:史記 | 司馬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