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的《尋槍》
也許是代際意識不發達的緣故,我對所有振臂一呼便宣布改朝換代的事都抱懷疑態度。最近看了陸川導演的《尋槍》後,更堅定了這一立場。
《尋槍》當然是近年來不錯的一部國產片,情節吸引人,影像風格突出。但我對它還是有很多不滿意。就說姜文的表演,我總覺得電影中姜文儘管衣著打扮、形體語言都到了位,但他的眼睛還是出賣了他。這雙眼睛裡有太多審視,太多想法,太多的理念,泄露了他不是吃那個環境的飯長出來的。拿20年前積累的觀影經驗打個比方,姜文的眼神兒,使他就像一個打入敵人內部的地下黨,一打眼就能看出是「我們的人」,氣度不凡,與他周圍的人看上去幾乎就像兩個星球上的人。
在影像風格上,我想蓋依·里奇導演的《兩桿老煙槍》和《偷拐搶騙》的華麗和速度肯定啟發過陸川,所以我並不覺得格外新鮮,我只能說陸川把好東西學到手了。
但叫我最不滿意的還不是這些。我最不滿意的是,《尋槍》沒有感動我。我看電影的標準非常狹隘:要麼叫我感動,要麼叫我大笑。很抱歉,《尋槍》在這兩方面都沒叫我得到充分滿足。在一些場面和對話里,《尋槍》展示了類似小品的智慧和噱頭,但就整體而言還不夠打動我。
在這種感受下,當影片剛剛公映就有報紙用超粗黑的字體在那裡歡呼「第六代導演終結第五代導演」時,就令我格外「友邦驚詫」:這才哪兒到哪兒呀?全國不就才幾百個觀眾剛剛看到電影嗎?他們不還沒有發言嗎?再說了,就算《尋槍》已經拍得盡善盡美了,那報道的角度也沒必要這麼選擇吧,彷彿導演們拍片子不是因為對電影的熱愛,反而是出於彼此間將對方放倒的目的,而電影不過是決鬥的武器罷了。何必將與電影有關的事弄成你死我活的江湖呢?
黑澤明拍過一部與《尋槍》同樣主題的片子,片名叫《流浪狗》,是1949年拍的,黑白片,講的也是一個警察把槍弄丟了然後尋槍的故事。這個警察叫木村,由三船敏郎扮演。片子到最後,案犯也是在剩下3顆子彈的情況下被逮到了,在歷盡辛苦並且胳膊中了一槍後,木村終於把槍找了回來。影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演得很棒,特別是那個探長佐藤和僅露幾分鐘面的中年女賊。半個世紀前的片子了,圖像免不了斑駁模糊,黑澤明拍此片時似乎還沒有成名,他也沒有機會利用現代的發達技術拍出眩目的影像,但這部影片是令人難忘的,因為它除了有一個好故事之外,演員們演繹得真是漂亮,不留痕迹地就能叫你感受到生命之輕、存在之痛。
推薦閱讀:
※幾百部電影到底看哪些?北影節不完全觀影指南來了!
※生之欲為何?
※致敬——大師和廚藝
TAG:黑澤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