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領先他所在時代的人——伯川德?羅素

一個領先他所在時代的人——伯川德?羅素本文來源於《財經網》 2012年01月19日 16:49 我要評論(3) 列印| 字型大小:

早在1922年,羅素的最大擔憂就已經是未來之中國可能會是一個集中了中國本身最大劣根性和西方「發展進步」最壞一面的可怕社會,它為了追求高效的經濟和強悍的軍隊而不惜拋棄自身精神與文化之核心

  【《中國壹周》/文】很多關於中國的書都只有幾個月的實用價值。中國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以至於當一本書輾轉得以出版時,書中的信息常常已經過時了。所以一本寫於1922年的關於中國的著作至今仍具有實用性實在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1922年,英國哲學家伯川德?羅素髮表了他自己對於中國的透視。這位學者曾在中國教書並覺察到這個國家正在經歷的變革。隨後他出版了一本薄薄的書,題為《中國的問題》(Problem of China)。

  這個題目可能傳遞出了一種與中國對立的語氣,不過事實與這大相徑庭。其實,羅素預言了中國的再次崛起並且將目光放在了中國文明的力量上。羅素寫這本書時,大多數歐洲人都認為中國是很衰敗的,這使得羅素的成就要遠高於他那個時代的偏見。

  他在書的最後一章里寫道:「中國在她的資源與人口優勢下,很可能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最大的強國」。他的預言已經被證明是正確的,儘管是在書出版的九十年後。

   羅素的書在很大程度上被遺忘了,(《中國壹周》從未聽說過這本書,直到一個讀者推薦了它)。也許是因為這本書的大多部分聚焦在二十世紀初發生的事件——例如對於山東鐵路控制權的談判等——這些對於當今的讀者來說是沒有意思的。但是羅素也詳細闡述了中國從封建社會到近代的文化歷史以及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影響。正是這些真知灼見使得這本書對現在的讀者來講,仍然具有重大意義。

  以前,《中國壹周》曾就約瑟夫?尼德姆的關於中國的著作進行了論述(見《中國壹周》23期)。他對於回答以下問題很感興趣:為什麼現代科技是在歐洲得以興盛發展而不是在中國?有趣的是,羅素的書中也提及這個問題,比尼德姆整整早了二十年。

  羅素認為原因之一是教育體系——他記述了中國人學習古代經典的方式是如何在長達兩千多年中僵化了中國人思想的。

  不過,他也懷疑這個民族的生活質量減少了他們追求改變的動力(羅素從這個民族的幸福程度及物質需求來定義生活質量)。他認為如果一個文明已經到達了很高級的境界並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人們就會覺得沒有必要去改變或者改善任何東西。此外,「進步」這個詞對於一個注重平衡(陰陽)的社會來說並不很適用,因為這個社會通常是更推崇傳統和歷史的(通過對祖先的崇拜)。

  即便如此,羅素對他所認識的中國比對西方社會更加鍾情,雖然他只於1920-21年在中國生活了一年。他在書中寫到:「當初我去中國時,我本是去教書的;可是在那裡的每一天,我想的很少是我要去教他們什麼,而更多的是我要從他們那裡學到什麼。」

  他很快地抓住了文化差異的關鍵:「典型的西方人希望可以在他們生活的環境里儘可能多地製造變化;典型的中國人則希望儘可能多地去享受生活環境的舒適和安逸。」

  他舉了一個例子:「當一個歐洲人給你推薦住所時,他會告訴你那裡有好的列車服務;他認為一個地方的最大的優勢是可以便捷地離開那裡……而一個中國人則會告訴你這裡有一座古代皇帝的宮殿,有一個逃離俗世的學者湖心養心居所,這個居所為唐朝某著名詩人所建,等等。正是這個方面的差別使西方人感到缺乏文化素養。」

  這使得羅素去責備那些傲慢的與他同時代的人:「我們時常遇到一些歐洲人,他們誤以為中國不是一個講文明的國家。其實,這些人很大程度上忘記了文明的涵義和構成。」

  羅素隨後描述了中西方文化起源之差異。

  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認為西歐與美洲有一種「幾乎共通的精神生活」: 「我能追溯至三個源頭:1.古希臘文化;2.猶太教及道德倫理;3.現代工業主義,這是現代科學的結晶之一。我們也許可以用柏拉圖,舊約全書和伽利略來作為這三個源頭的代表」。

  中國文明正好相反,它不包含這其中的任意一個脈絡。羅素認為中國文明是由行為準則(這多來自儒家思想)和被動接受(源於道教和佛教)所決定的。

  他寫道:「其結果便是中國在很多年都由猜疑者掌控者,他們的政權缺乏西方社會所要求其掌權者的那種能量和破壞力。事實上,他們與莊子(一位道家先賢)格言中所說的非常吻合,其結果就是中國人大多數時間是快樂的,除了受內戰困擾的時候;而那些隸屬中國的邦域享有自治權;中國境外的民族都無需懼怕中國,儘管它有著龐大的人口和資源。」(這一點應該會讓當今共產黨政治局也點頭同意。)

  古典中國曾有過一個對於應該如何生活的展望,這一展望更多是建立在「對於美的享受與思考的美德」之上的,而這位英國學者認為這一點「比我們(西方)的生活更加文明」。

  當羅素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觀察中國社會時,他評論道:「不同於工業民族,他們保持了一種能力,使他們能享受文明,能娛樂和歡笑,在陽光下和哲理中感受快樂……我認為他們是世界上唯一能真誠地相信智慧比紅寶石更有實用價值的民族。這也是為什麼西方人認為他們是不開化的。」

  在羅素看來,與奉行儒家思想的中國極端對立的是現代的西方:工業化的資本主義社會。羅素(一個社會學家與和平主義者)認為西方企業家從來都只談論「進步」。他寫道:「我們西方人迷戀的『進步』是對其想成為變化之源的道德掩飾。我們所認為的熱衷進步其實十有八九是對權力的熱衷,是對我們的政令可以帶來變化的享受。為了這一享受,一個美國青年可以廢寢忘食,可是等到他達到百萬富翁的目標時,他已經心力交瘁,只能靠麵包和水來維持生命,而眼巴巴看著他的食客們享受美味佳肴了。當然他也可以自我安慰,想著自己可以靠資本來呼風喚雨,掌控政治、經濟。正是這種性格特徵造就了西方的『進步』」。

  但對於羅素來說,發展進步並不一定等於幸福快樂(他無疑會成為不丹國的全民快樂指數的擁戴者,或者是法國總統薩科奇提倡建立的「超越GDP委員會」的粉絲)。

  當然,雖然羅素十分欣賞中國,他也毫不隱諱地指出了中國的弊病。

  他總結的中國國民性格中三個主要劣根性是貪婪,麻木與懦弱。「為了金錢,幾乎所有人都可能會犯貪污罪。」

  早在1922年,羅素的最大擔憂就已經是未來之中國可能會是一個集中了中國本身最大劣根性和西方「發展進步」最壞一面的可怕社會,它為了追求高效的經濟和強悍的軍隊而不惜拋棄自身精神與文化之核心。

  羅素於1970年去世,因此他得以看到在1922年之後發生的一些事。在他的書出版後的三十年中,中國經歷了更大的混亂,直到毛澤東贏得內戰後,在1949年重新統一了中國。

  但是,毛澤東很討厭儒家思想,甚至想要整個摧毀深為羅素傾慕的中國文化(是呵,世上還有哪個國家曾發動過規模如此浩大、行為如此殘暴「文化大革命」呢?)

  毛澤東以現代化與工業化的名義宣布要除「四舊」(舊習慣,舊文化,舊思想與舊風俗)。但是他並沒有創造出強大的經濟:他太痴迷於永遠的革命了。

  這使羅素另一個有趣的預言變為了現實。他在《中國的問題》中寫道:「我毫不懷疑,只要中國能夠有穩定的政府和充足的資金,它能在三十年中在科學領域取得偉大成果。」

  他預言的「三十年」這一時間範圍是不可思議地精確。記得在1978年,一位謙遜的鄧小平去日本訪問,了解他們的生產技術和方法;整整三十年之後,中國經濟就超越了日本。

  毫無疑問,鄧小平倡導了市場經濟,並且把數以百萬的民眾拉到貧困線之上。他的遺產隨處可見,特別是由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構成的風景線,只不過這些高樓大廈也取代了昔日的衚衕和古塔。真不知道羅素對今日之中國和它突飛猛進的變化又會有何感想呢。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特別是當今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問這個問題。一個結論是當代中國太過於迅速地拋棄了它的過去。正如《中國壹周》先前報道過的,有些人已經開始質疑中國這些年走過的道路。越來越多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目前的發展模式只是中國正在失去的更深層的東西的空虛替代品:一些人認為這些深層的東西是道德的核心,抑或說是文明、禮節並且善於思考的品質,而這些品質在羅素看來恰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財富。

  那麼結果如何呢?大家現在對佛教與道教又重拾興趣,並且再次興起學習古代著作。一些商人開始熱衷國學(見《中國壹周》第5期),他們花錢去復旦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特別進修儒家課程。甚至人們對於傳統中醫以及風水重新有了興趣。

  羅素最大的願望就是中國的古代智慧能夠與西方科學相結合,這樣就可以創造出一個比他當時所看到的歐洲及美國都更美好的社會。

  所以如果他在天之靈了解到今天中國人已經又開始熱愛他們的文化遺產,並且把這些文化遺產應用到當前遇到的問題中,他應該會是很欣慰的。

  舉一個相關的例子:傳統上中國的賢士都會告訴人們不應該與大自然爭鬥,而應該與它和諧相處,這個觀點也為當今的環境保護者所提倡。

  就像我們在去年七月報道的,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在中國引起了一場就現代中國及其發展方向的廣泛討論。有的人把這個悲劇作為鄧小平推動的高速增長模式的暗喻。一個網民甚至呼籲中國放慢發展的腳步,以便重新發現這個國家的「靈魂、道德與良心」——這個觀點一定會被羅素所認同。

  羅素這個英國人在認識了解中國及其重要性方面是絕對超出他的時代。當他撰寫《中國的問題》的時候,他的同時代人更關心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俄國革命的政治後果。就在1922年,墨索里尼張攬大權並在歐洲發展了法西斯主義。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看上去是落後並且無足輕重的。但對於羅素來說卻並非如此。「在未來兩個世紀中,整個世界都將會受到中國事務發展的重要影響,中國的發展,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可能在國際事務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他如此預言。

  《中國壹周》 客觀展現當代中國

  Week in China is a three year-old publication that seeks to give international readers an objective and engaging digest of what"s happening in Chinese business and society.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Week in China go to: www.weekinchina.com/access

【作者:《中國壹周》 】 (責任編輯:朱鈺)


推薦閱讀:

圖揭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防火防盜防群眾的時代(組圖)
婚戀交友網站進入實名制時代
鄧正來 ||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社會科學發展
男人眼中的新時代好老婆標準
龍虎鬥:神話時代,父憑女貴(0023)

TAG: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