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分類和施灸方法

艾灸的分類和施灸方法除了特殊的灸法,在施行艾灸時都需使用到艾葉,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軟細,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因此,必須用陳久的艾葉,而且越陳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這也確有道理,因新艾含揮髮油多,燃之不易熄滅,令人灼痛;陳艾則易燃易滅,可以減少灼痛之苦。將陳艾葉經過反覆曬杵,篩選乾淨,除去雜質,令軟細如綿,既成為艾絨,方可使用。治療時可直接將艾絨捏成炷狀施灸,也可製成艾卷進行艾灸治療。不過艾絨和各種艾卷在各藥店和醫院均有成品出售,價格便宜,不需我們自己收集和製作了。

按照灸法分為艾灸和發皰灸(非艾灸,又叫天灸),後者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選一種,塗在穴上覆蓋包紮,讓其局部發皰,即為之發皰灸,現在廣為流行的「冬病夏治」多屬於此。

根據施灸的形式分為直接灸、間接灸、溫針灸、艾卷灸

直接灸則是將細艾絨捏成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溫度可達達70℃。此法又可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前者又稱為瘢痕灸、著膚灸、打膿灸,雖然對治療哮喘,慢性胃腸病,體質虛弱,發育不良,慢性氣管炎,肺結核,陽痿,遺精,早泄,縮陽症,其他慢性病、頑固性疾病均具有顯著的效果,但因燒灼皮膚,痛苦異常,復有擔心化膿後感染,現已較少應用。

非化膿灸則因操作方便,無痛苦,易於為大眾所接受。操作時取極細之艾絨,做成麥粒大小(比麥粒稍大也可以)的圓錐形艾炷,然後把它直立旋轉於穴位之上,再用香從頂尖輕輕接觸點著,使之均勻向下燃燒,知痛即去掉或按滅,每穴一般灸三、五壯,局部發紅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膿,不須處理。如果施灸過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針穿破放水,如需連續施灸,可在原處再灸,用這種方法比較方便,必須常灸,每次多灸幾穴,才能收效。

間接灸也叫隔物灸,間隔灸,即利用其他藥物將艾炷和穴道隔開施灸,這樣可以避免灸傷皮膚而致化膿,另外還可以借間隔物之藥力和灸的特性發揮協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此法早已被廣泛利用了,常用的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隔鹽灸,操作起來都相對比較簡單,唯要在施灸時需悉心照料,防止燙傷和室內著火。

溫針灸法最早見於《傷寒論》,又名傳熱灸,燒針尾。此法流傳已久,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醫生使用,在江浙滬一帶尤為盛行。此法有一舉兩得之妙,既達留針之目的,又加熱於針柄,借針體而傳入深部,其適應症很廣。但操作時頗為繁瑣,要求有一定的手法技巧,一般推薦在醫院或診所由專業醫生使用。

艾卷灸自明清以來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藥的,有不加中藥的。其名稱有太乙針、雷火針、葯艾卷、純艾條等。艾卷灸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實按溫熱灸法,資深針灸醫生偏愛使用,另一類是懸起溫和灸,最為常用灸法,一般有葯無葯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較方便易行。早期多由施灸者手持燃著艾卷垂直懸起,約離皮膚3~4厘米,直接照射在穴位上,使病人覺得溫熱舒服,或微有熱痛感覺。現代自針灸名家周楣聲老先生髮明灸架、灸筒和灸盒以來,懸灸法更是因為其操作方便、療效持久而廣為流行,既適合在醫院用於防病治病,又適合人們自己在家施灸養生保健,應該說是現代灸法的一次革命。


推薦閱讀:

常見的四十種風水型煞的化解方法
超度程序(方法)
用公曆推演120年前後每年日干支快速新方法
八字化卦方法
簡單記住天乾地子及其運用的好方法——艾平

TAG:分類 | 方法 | 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