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公阿婆做過的上海街頭老行當,儂曉得伐?

有人說,

上海是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它把發展的觸角伸向了每一寸土壤,

創造著日新月異的神話,

老上海的味道就這樣慢慢地淡了。

今天的上海,

熱鬧而繁華,

當一切色彩褪去,

時光倒回,

弄堂里傳來了一聲聲吆喝,

那些老上海的街頭行當,

你還認識幾個?

從前不比現在,

東西壞了就買一個新的,

那時候信奉的是「縫縫補補又三年」,

所以有很多從事修補行業的人。

補缸

舊上海許多人家都有水缸,壞了的時候就需要找補缸工進行修補,現在這門老手藝,學的人少,都成了絕活了。

補生鐵鍋

家裡的大鐵鍋壞了也要找人補,生活不易啊。

換鍋底

以前一個普通的鍋一用就要上幾十年,自然要換上好幾回鍋底。

補碗

甚至有些人家裡的碗壞了,也捨不得扔,就得找補碗人補。

修傘

「修陽傘,阿有啥壞的陽傘修伐……」小時候經常聽到這樣的吆喝聲,現在已經很少了。估計也只有年紀大了的朋友才會去修傘,年輕人早就隨手扔了。

修棕棚

「阿有壞格棕棚修伐」……這句耳熟能詳的叫賣聲,現在也漸漸消失了,如今家家戶戶都是睡著席夢思入眠。

修表匠

那時候的手錶,可算得了是家裡的大件了,因此壞了是一定要修的,就跑到修表鋪交給修表師傅。師傅總是神情自若,用各種琳琅滿目的小零件,修好了不知多少塊表。

從前的零食沒有現在多,

但是走街穿巷的小攤販們總會拖著長長的聲音吆喝著,

魯迅先生當年就曾風趣地說:

「這些叫賣聲實在是使我似的初到上海的鄉下人

一聽到就有垂涎欲滴之概」。

賣糖粥

「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吃儂肉,還儂殼,張家老伯伯勒拉伐……?」這首耳熟能詳的上海童謠,依稀還在記憶中歌唱,小時候吃的那一碗香濃的甜粥,味道還記得多少?

爆草米花

這個大家都不陌生吧,每當要「爆」之前,師傅必然會通知路人:「要爆了!要!爆!啦!快捂住耳朵…」只聽「嘭」的一聲悶響,周圍所有的小寧小囡馬上逃得遠遠的,捂上耳朵,路人匆匆掩耳加快腳步,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熱氣騰騰的米花香味,隨後一大群小朋友蜂擁而上。

小時候特別喜歡吃棉花糖,就算不吃,光看著師傅做棉花糖,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大大白白的棉花糖,像天上的雲一樣,吃起來甜滋滋的,很是可口。

炸油墩子

對於很多上海人來說,油墩子是兒時美食中抹不去的記憶。童年印象中,放學後校門口的那個油墩子攤頭,總是圍著很多人。那時候五毛錢一個油墩子,沾一點小販阿姨自製的甜蜜醬,咸中帶甜,油而不膩,格外好吃。

炸臭豆腐

上海人對臭豆腐有句俗語:「聞聞臭,吃吃香」。那些年頭的街邊小攤,每天晚上都有5、6個人排隊,眼看一屜屜豆腐沒有了,生意那個好。臭豆腐炸得酥酥脆脆的,咬一口裡面的豆腐嫩嫩滑滑的,味道也是好的沒話說。

賣冰棍

特別是夏天,人們在街上乘風涼的時候,總會有人背著個箱子,兜售冰棍,旁邊總有幾個小寧小囡眼巴巴地看著,砸吧著嘴。

時代的發展,

讓這些行當日益消失在歷史的縫隙中。

我們不再需要他們,

但匠人的情懷總讓我們動容。

銀匠

銀匠,把銀子打成銀葉或銀箔,或者製作銀器。這個職業在老上海還是蠻受歡迎的。從黎明到深夜那抑揚頓挫的敲擊,如跳躍的音符叮叮噹噹。

箍桶

箍桶,是用箍把做桶的板捆在一起。現在,上海人家中也不常用木桶,因此很少有人再從事這個行業了。

裁縫

30年前的上海引領了最早的服裝時尚。上海裁縫,是中國第一代時裝設計師,在他們的手中,服飾有了時代的特徵,承載著當時人們的情感與追求。他們創造的不只是衣服,更是一種文化。

彈棉花

在不少老上海人的記憶里,曾走街串巷背著「彈棉弓」吆喝的彈棉郎如今已基本看不到。那時,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就被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彷彿是一種魔術。

剪影

剪影屬於剪紙的一種,是運用剪刀和黑色紙剪制人物、動物或其它物體的典型外輪廓。習慣手機照相的我們,大概很難理解這種複雜又費時的手藝。

賣花

「梔子花,白蘭花,噴噴香的梔子花,白蘭花」,這樣的吳儂軟語叫賣聲好像很久沒有聽到過了,但很久以前,上海女人都喜歡在斜襟旗袍上別一朵白蘭花,散發出一縷縷清香。現在在地鐵口還是會偶爾遇見一兩個賣花的老太太,她們總愛說:「今生賣花,來世漂亮」。

老虎灶

老上海有句閑話叫「老虎灶里泡開水」,意思指到老虎灶去打熟水。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隔著幾條弄堂就有一個老虎灶,老虎灶的店面完全是磚石結構,老虎灶因爐膛口開在正前方,像一隻老虎嘴巴,灶尾高高豎起的煙囪管,像老虎翹起的尾巴,上海人很形象地叫它為老虎灶。

磨剪刀

舊上海的巷子里,經常會有人背著小板凳,四處找人家磨刀,伴隨著「鏘刀磨剪刀,鏘刀磨剪刀」的吆喝聲。

剃頭匠

以前上海弄堂里經常有流動的剃頭匠,他們挑著擔子,每次選擇過街樓的一個陰涼地方,停留下來,服務市民。按照以前的風俗,哪位新剪了頭髮,就要被打三下,否則要觸霉頭。上海俚語叫作:新剃頭,要打頭,不打三下觸霉頭。

緔鞋

緔鞋是指把鞋幫和鞋底縫在一起。現在很少有人再去緔鞋,這個街頭行當也很難在如今的上海街頭看到。

篾匠

篾匠又稱竹編匠,篾」指劈成條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種各樣的篾。只要一把將竹子盤成細篾的篾刀,再加上小鋸、小鑿子等,篾匠往馬路邊一坐就可以開始幹活。

捏麵人

看著圖片中的小面人,是不是就想起自己小時候是如何喜歡它們了吧。那時候的小面人五顏六色的,大都是孫悟空、豬八戒等經典的神話人物。

小人書攤

老上海有很多這種書攤,經常是放著凳子,供路人看書。那時候小朋友們特別喜歡在書攤上看小人書,被一個個有趣的故事逗得呵呵大笑。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

這些街頭行當已經不屬於上海,

但是它們永遠屬於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上海人。

從未遺忘,歷久彌新。


推薦閱讀:

上海航天八院待遇?
上海哪兒有比較有文化有氛圍的地方可以逛,或者有什麼文化活動之類的可以參加的?
如何看待上海一產婦「捂月子」中暑身亡?
張愛玲的上海寫作
上海的摩托車滬A黃牌超40萬元 一張,你怎麼看?

TAG: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