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筆跡學(二)

筆跡鑒定和文字鑒定:兩碼事!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任何一種筆跡,都必須以該種文字書寫符號的規範動作為依據。

因此,可以說,文字元號的書寫動作是構成筆跡的一個因素。手寫文字是通過筆跡表現出來的。但不能因此把筆跡作為文字的同位語。

文字既不等同於筆跡,也不宜把筆跡鑒定叫做文字鑒定。因為文字的範圍很廣,有手寫文字、列印文字、鉛印文字、雕刻文字等多種。兩種的內涵和外延都是不同的。兩者的鑒定對象、任務和科學原理都不一樣。文字學中有文字鑒定的任務,其目的在於確定文字的形體,判斷文字形成的年代,認讀文字記載的事實等。這種鑒定與司法鑒定沒有直接聯繫。

筆跡鑒定的步驟和方法

一、分別檢驗

這是筆跡的鑒定的第一步。其任務是分別發現和確定檢材筆跡與樣本筆跡各自的特徵,為比較檢驗提供條件。

分別檢驗的順序是:就檢驗對象而言,是先檢驗檢材筆跡,後檢驗樣本筆跡;就確定筆跡特徵而言,先發現和確定書寫動作一般狀況特徵和書面語言特徵,後發現和確定書寫動作特徵。

二、比較檢驗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比較檢驗是筆跡鑒定的一個重要階段。比較檢驗階段的任務,是在分別發現和確定檢材筆跡與樣本筆跡特徵的基礎上,通過核對和比較,進而確定兩者的相同特徵和不同特徵,為認定兩者是否同一人的書寫習慣體系提供具體的依據。

1)比較時,要堅持可比條件,必須以相同的單字、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部位的組成部分,相同的筆畫為基礎;

2)既要找出兩者的相同特徵,又要找出兩者的不同特徵;

3)既要比較明顯的特徵,也不能忽略那些看來微不足道,實則確有意義的細小特徵;

4)要從書寫運動的規律性出發,進行比較。

三、綜合評斷

在比較檢驗的基礎上,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對檢材筆跡與樣本筆跡的相同特徵和不同特徵的價值進行科學分析,確定兩者符合點和差異點的總和及其性質,即確定檢材筆跡和樣本筆跡兩者是否同一個書寫習慣體系的反映,並進而作出肯定同一結論或者否定同一結論。

綜合評斷一般是從研究差異點開始。如果差異點的總和及其性質能夠確定,符合點的總和及其性質問題便可迎刃而解,鑒定結論即不難作出。

筆跡鑒定結構,一般有兩種,即肯定同一結論和否定同一結論。前者是肯定檢材筆跡與樣本筆跡是同一個人書寫習慣體系的反映,個別案件可能作出推斷性的結論。後者是指檢材筆跡與樣本筆跡不是同一人書寫習慣體系的反映。若檢材筆跡和樣本筆跡相同點與不同點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均佔一定比例,則只能作出推斷性結論。

筆跡分析必備的工具和材料

筆跡材料是做為筆跡分析的唯一憑據,因此就顯得特別重要。如果一個人要做筆跡分析,必須在此之前了解對書寫工具和筆跡材料的要求:

一、使用的書寫工具,最好是鋼筆或鉛筆,其次是圓珠筆、毛筆。現代社會人們使用毛筆越來越少,毛筆字已經成為了一種書法藝術,所以,一般人的毛筆字不適於做筆跡分析,書法家或是經常用毛筆寫字的人,則可以。圓珠筆的筆尖處有一顆微小的金屬圓珠,書寫時圓珠滾動,油墨從圓珠邊滲出留下痕迹。但是由於筆尖過於圓滑,與紙張之間的摩擦力變小,書寫者不容易控制,會損失一些筆跡特徵的信息,因此使用圓珠筆則會影響筆跡分析結論的準確性。而使用鋼筆、鉛筆時,就不會有上述問題出現。使用鋼筆、鉛筆書寫的筆跡,其邊緣會產生一些毛邊,而這些毛邊也正是一項重要的筆跡特徵。因此,做分析時最好採用以鋼筆、鉛筆書寫的筆跡材料。

二、所採用的筆跡材料最好是書寫者平時最習慣、最自然的狀態下書寫的筆跡,完全不可採用為了做筆跡分析而故意書寫的筆跡。例如,工作報告、記錄,學習筆記、日記、日常信件及信封等,都是比較好的筆跡分析材料。如能同時提供數年中的各種書寫或是同一時期的幾份書寫就能更好地保證筆跡分析結論的準確性。很多人都學習了第二外國語如英語、德語、法語、日語等,如果是經常書寫這些國家的文字就可以用來作筆跡分析,否則就不可以。有些人可以書寫多種字體如楷書、隸書、篆書等,以最常書寫的為最好,當然,如果幾種字體都常寫,也可以。複印件、傳真不如原件效果好,因為會影響一些筆跡特徵的信息如筆跡的毛邊、經過複印後會在原來的筆跡上產生一些毛邊或失去一些毛邊;筆跡的壓力也會受到干擾。

三、最好在筆跡材料上署有簽名。因為很多時侯書寫內容的筆跡和簽名都有所不同,而簽名包含一些重要的筆跡特徵信息——這些信息往往會在書寫內容的筆跡中隱藏起來。簽名是一個人最為誠實的筆跡,它是書寫者的社會地位、自我評價以及自我形象的潛在揭示。例如,當一個人書寫內容的筆跡給人以謙遜的印象(筆跡特徵:字跡工整,壓力重,速度慢。),而他的簽名中流露出來的卻是極端的自負(筆跡特徵:簽名花、怪,速度快,有誇張的線條。)時,顯然,我們可以斷定其個性之中具有根本性的矛盾和衝突。

四、一份要進行分析的筆跡材料要註明年齡和性別。每個人的生理年齡並不一定與他的心理年齡相符,而筆跡中反映出來的是心理年齡。例如,有的人只有二十來歲,可他的筆跡就象四、五十歲的人寫出來的那樣成熟;而有些四十幾歲的人筆跡卻如同二十剛出頭的年輕人的字跡。性別的說明也很重要,有些男人偏女性化,寫出的字也一定具備女性的筆跡特徵;有些女人男子氣很足,寫出的字就很男性化。因此,註明被分析者的年齡和性別,會有助於對其筆跡進行更準確的分析。

五、對書寫者的社會文化層次以及文化程度的了解,會更加有利於對他的筆跡進行分析。舉例來說,一位科學家或藝術家,他的筆跡特徵可能是簡單、單純,象孩童的筆跡似的,但正是這樣的筆跡特徵反映了他豐富的創造力和孩子般純凈的心靈。

分析筆跡時要用哪些指標?

全面掌握一個人的筆跡特徵,就要掌握以下二十三個筆跡特徵來判斷他(她)的性格:

左留邊平均寬度,右留邊平均寬度,字行方向,字間平均距離,行間平均距離,是否連筆,是否清晰工整——這七個指標屬於篇章分析;

字體大小,字體長寬比例,開頭筆畫,結尾筆畫,筆畫是否散連,是否豐滿,是否簡化筆畫——這八個指標屬於字形分析;

字體向前還是向後傾斜,是內聚還是外散,是剛還是柔,有無彈性,是否鋒利,是否有曲棱性——這五個指標屬於字勢分析;

點筆畫特徵,橫筆畫特徵,豎筆畫特徵——這三個則屬於筆畫分析。

筆跡分析的原理與方法

筆跡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涉及書寫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個性心理學、文字學、書法學等多種知識。

筆跡學家認為,人的大腦與雙手是息息相通的,書寫運動像體態語言一樣是一個人個性和心態的自然流露。研究筆跡與個性、筆跡與心態關係的學科稱作筆跡心理學,它是筆跡分析的理論基礎。筆跡分析與筆跡鑒定不同,筆跡鑒定是判斷某些字是否為某人所寫,而筆跡分析是通過筆跡洞察書寫者的個性特點(氣質、性格、能力等)及書寫時的心理狀態(情緒、注意、疲勞等),前者主要用於緝拿罪犯,而後者有著更為廣闊的應用天地。

現代筆跡學發端於義大利和法國,宏揚於德國。對筆跡心理學影響最大的理論流派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說、阿德勒的個性心理學、法國心理學家勒森的人格類型理論等。

筆跡學家運用上述心理學理論和實證分析手段,辨認出西方字母文字筆跡中同書寫者個性和心態有關的300多種特徵,如壓力、速度、大小、方向、布局、形式、連續性、動勢、自由符號等。這些特徵的不同組合,便揭示了千姿百態的心性差異,例如,筆畫直重,表明書寫者精力充沛、行為果斷;帶有毛邊的慢筆畫,表明書寫者懶惰,意志消沉,不思進取,也可能是過於疲憊或身體不適;筆壓輕、運筆流暢、行距大、筆畫工整、字體端正表明書寫者心胸開闊、熱情坦率、興趣廣泛,辦事有條理;橫行向上傾斜,表明書寫者樂觀坦率,做事積極,富有進取精神,但也可能性格急躁,情緒不穩或野心勃勃字與字母相互銜接,表明書寫者個性隨和,待人友善,做事注重計劃,但也可能虛偽圓滑,缺乏主見,容易分心;紙邊空白參差不齊,表明書寫者性格直爽急躁,容易發火或精神懈怠懶散,不滿現實,缺乏上進心。

筆跡學家認為,不應孤立地對書寫特徵進行分析,而應把各種特徵綜合起來,從整體上做出判斷。

筆跡分析的最好材料是草稿、筆記等自然書寫材料,帶有簽名的信件、信封,同一時期的幾份書寫及數年中的各種書寫材料。 為了分析的更準確,還要了解書寫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習慣用手及文化程度等。筆跡分析所用的工具通常有照明放大鏡、透明長尺、角尺、透明方格紙等。

標點雖小,特徵不少

標點符號的特徵,主要是指書寫動作特徵,包括兩個方面。

1.標點符號的書寫形式與漢字筆跡特徵一樣,雖然每種標點和符號都有標準的書寫 格式,但大多數人都未完全受到它的約束,同一種標點符號出現多種書寫形式。

2.點符號的運筆特徵 標點符號筆畫簡單,但每種標點符號都有起筆、行筆、收筆動作,因此標點符號的運筆特徵主要表現在起筆、行筆、收筆三個方面。起收筆特徵主要表現在起收筆的位置、方向、形態方面。行筆特徵除分析其行筆方向、形態以外,有的(如問號、句號、刪節號、章節號、近似值號等)還有環繞、轉折動作特點。

筆跡真經(1)

1.左留邊大小與內外傾性有密切關係。左留邊相對較大者外向、熱情、善交際、輕鬆愉快、健談,一般樂觀向上。左留邊相對較小者內向孤僻,不善交際,善於內省,思想感情較豐富。(在沒有線格的白紙上書寫的自然筆跡更容易判斷。經統計男性左留邊平均8.5毫米,女性左留邊平均11毫米。)

2.行距大小與內外傾性也有明顯的關係,行距較大著外傾,行距相對較小者內傾。

3.左留邊大小與興奮性有明顯的關係。左留邊大較大者輕鬆興奮,隨遇而安,對人對事熱情而富有感情。左留邊較小者則嚴肅、審慎、冷靜、寡言、消極而陰鬱。

4.字體大小與有恆性有明顯關係。字體較大者有恆員責,做事盡職盡責。字體較小者則可能缺乏奉公守法精神,缺乏責任感。

5.左留邊與獨立性有關。左留邊越大越缺乏獨立性,通常依賴、隨群、附和。左留邊越小越具有獨立性,能自立自強當機立斷。

6.字距大小與獨立性有密切聯繫。字距越大,獨立性越強,能不受社會輿論的束縛,能自作主張,字距越小則獨立性越差,缺乏主見、附合眾議。

7.對男性來說,字體大小與憂慮性有密切聯繫。字體越大,越易憂慮抑鬱,煩惱自憂。易患得失,易沮喪悲觀。字體越小則越安祥沉著,有自信心。

8.對男性來說,有留邊大小與敏感性有關。右留邊越大越理智著重現實,自恃其力。右留邊越小則越敏感,感情用事。

9.字體大小與懷疑性有密切聯繫,尤其對男性來說,字體越大越多疑、剛恢、固執己見,不信任別人,字體越小則越信賴隨和,容易與人相處。

10.字距大小與敢為性有關。尤其對男性說,字距越大越冒險敢為,少有顧忌,字距愈小則愈畏縮退怯,缺乏信心。

11.字距大小與憂慮有關。對男性來說,字距越大越易憂慮煩惱,字距越小越有自信心。

12.對女性來說,左留邊大小與憂慮必表關。左留邊越小越易沮喪悲觀,自尋煩惱。左留邊越大則越易充滿信心,有安全感。

13.對女性言,字體大小與敢作性有關。但是字體越大反而內越是膽怯,字體越小反而有信心,敢作所為。

14.對女性而言,行距和字距的大小與聰慧性有關行為。行距和字距越大越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行距和字距越小則越聰明,富有才能,越善於抽象思維。

筆跡真經(2)

1、以下是20條從筆跡看性格的經驗性結論,這些結論來自國外文摘或國內一些經驗性材料,它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沒有科學根據或尚未找到科學根據。使用這些法則更應注意不可盲目全信。

書寫錯誤多,缺筆畫,拉字,表明此人有掩飾,不誠實。

2、字間距大表面似乎表示勇敢,實側內心虛弱。

3、書寫速度快者思維敏捷,易怒,動作迅速,反應快。書寫速度慢者溫柔、最平靜,善於給別人造成好印象,缺乏主見。

4、字體中的筆畫圓弧多者情緒不穩定,脾氣溫和,從容不迫。

5、字體中的 筆畫稜角多者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急於求成。

6、字體大,表明熱情,銳氣洋溢,有多方面的能力,但缺乏精益求精的態度。

7、字體小,表明注意力集中,辦事周密,對文學、藝術有鑒賞力。

8、字體向前傾斜者表明急功近利,喜歡探索。

9、字體向後傾斜者表明具有反省式的思維模式。

10、字間距較大並顯得鬆散者可能是一個喜歡直言誠實的人。

11、筆畫緊湊內聚者表明沉默謹慎,有些孤僻。

12、字體工整,筆畫齊全者墨守成規,做事有條理。

13、字寫得潦草者容易衝動,盲行草率,常會陷入難堪之中。

14、書寫時用力較重者自負狂妄。

15、書寫時用力較輕者謙虛文雅。

16、字行方向向上傾斜者有上進心,潛意識裡有凌駕於人隊之上的願望。

17、字行方向向下滑者沮喪,消沉,喪失鬥志。

18、字的末筆帶回鉤者有自我中心的傾向和防禦的本能。

19、字的豎筆畫拉得很長且帶鋒或帶鉤者意志堅強,慾望強烈。

20、連筆多且流暢者思維敏捷,智力水平高。

筆跡是只「變色龍」

一個人的筆跡總是在改變,為什麼呢? 大致說來,有以下幾種原因:

生理因素:如因為年齡的增長,書寫習慣發生相應的變化;由於疾病使神經系統或書寫運動器官發生障礙,導致書寫動作發生臨時變化。

心理因素:如書寫時精神疲乏、情緒不正常、心情緊張或劇烈運動後書寫都會引起書寫動作發生一定變化。

書寫工具和書寫物質材料:如運用平常長期習慣了的書寫工具(如自來水筆)和物質材料(白紙)書寫,書寫習慣可以較好地保持穩定,但若臨時換用筆筆在牆壁上書寫,則書寫動作可能會發生相應的臨時改變。

書寫環境和書寫姿態:人們在長期練習書法和書寫文字的過程中,都是在適宜的環境(如光線較好的安靜處所)和以特定的姿勢(身體端正、兩手伏案)進行書寫,如臨時改換在光線微弱的環境下、取站位書寫或蹲位書寫,由於不能適應這種客觀環境,書寫動作就會發生部分改變。

書寫速度和書寫形式:如書寫速度大大超過了平常慣用的書寫速度,書寫形式改變(如偶爾改為豎行右起或橫行右起)或書寫形式受拘束(如臨時改用方格稿箋書寫)都可使書定動作發生一些變化。

偽裝書寫:如偶爾改用左手書寫,故意放慢或加快書寫速度、改變字體字形、摹仿他人筆跡特徵,等等。

格式塔和特徵法筆跡學流派有什麼不同?

格式塔(Gestalt)是來源於德國的一個詞,它的意思是整體。在格式塔筆跡學流派分析筆跡時是把筆跡作另一個整體來看。它分析筆跡時主要是看字跡在紙上的布局,書寫形式,書寫運動,它注重地是對筆跡有種整體的直覺地印象,以此來對書寫者的筆跡做出分析。

而特徵法筆跡學流派是起源於法國,是對每個人的書寫筆跡特徵因素進行研究,這些特徵因素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對書寫者人格特徵詳盡地描述。

目前,為了對書寫者的筆跡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已把兩種筆跡學流派結合在一起應用於筆跡分析。但是,筆跡分析不能揭示書寫者的年齡、性別、種族、宗教或是用哪只手寫的,對於殘疾人如用腳寫,也不能知道,通過筆跡,還可以告知書寫者一些你的過去,如一些有痛苦的兒童經歷可以通過筆跡會有些反應,而不能預測你的將來。

左手寫出來的筆跡可以進行筆跡分析嗎?

很多人問,左手寫字的人的筆跡也可以進行筆跡分析嗎?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些筆跡學家做過試驗,發現:讓殘疾的人,如缺了右手或雙手的人用左手或腳寫字,或用嘴寫字,寫出來的筆跡和沒有殘疾前寫出來的一樣,雖然沒有以前熟練,但受過專門訓練的筆跡學家卻能看出該書寫的筆跡基本結構和以前的對比沒有很大的改變,也同樣揭露了書寫者的性格。筆跡學家們認為筆跡不僅僅是手在寫,大腦也在寫。筆跡的改變不僅緣於手的改變,最重要的是來源於腦的改變。因此它能反映人的深層次的無意識動機。

筆跡學與書寫心理學

筆跡是書寫運動的產物,而書寫運動是出自於手、進而受人腦支配的。因此,西方心理學家認為筆跡是被傳遞到手指上的思想和意識,寫字時的一筆一划都表達著書寫者的性格、氣質、情緒和潛能等心理特徵。北京大學心理學系陳仲庚先生在《人格心理學》一書中也提到了「筆跡即腦跡」的看法。

筆跡學(Graphology)正是通過觀察和分析書寫筆跡,對書寫者的人格特徵從心理學的角度加以推測和解釋。它的基本假設是:書寫筆跡是人格特徵的反映,是思想願意的投射。事實上,筆跡屬於人的一種外顯行為,筆跡研究正是從外部的表現來推斷人的內部心態。

筆跡學與書寫心理學(Psychology of handwriting)關係密切,但不完全相同。前者較注重書寫產物的分析和研究,而後者更關心書寫動作的研究,並使用嚴格分析的方法,應用各種測量儀器進行精確的觀察。香港大學的高尚仁先生在他的書寫心理學研究中就是側重書寫者「在書寫過程中的精神狀態和生理反應」的。實際上,書寫動作與書寫產物應該說是一致的。近些年來,筆跡學與書寫心理學的研究出現了更多交叉的內容,二者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可以說也是這種一致性的體現。

從筆跡看心理

關於筆跡與心理的關係問題,我國古代及西歐國家許多學者早有研究。提出「字如其人」之說,即:一個人的筆跡與個性和心理狀態有一定的關係。例如:北京抗金名將宗澤見到岳飛龍飛鳳舞的手跡時說:「此非凡品也」,於是提拔岳飛於行伍之中。

近年來,在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中,「筆跡學」已被公認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不少名牌大學已把它定為選修課。一些學者在繼承古代「筆相學」及西歐現代筆跡學理論中合理成份的基礎上,又從生理學、語言學、社會學以及書法藝術等不同角度對筆跡和書寫活動仍加以探索和研究,又提出筆跡的心理分析的觀點。筆跡心理分析的有關理論的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例如:美國已有300多家公司聘請了筆跡學家擔任顧問。他們認為,通過筆跡分析可了解應聘者心理狀態,把筆跡分析法應用於公司的招聘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可使員工做適合於自己性格的工作,做到人盡其才。另外,美國的許多醫院也藉助筆跡來對病人的病情進行分析,因為病人的心理狀態與病情有很大關係。一些心理治療專家認為:「筆跡是人類大腦的寫作」,例如,病人書寫時字母的一橫都從左向右地往上斜,表明病人是個樂觀主義者,他的病較易治好;相反,如果病人的字間隔或行間隔較大,說明他是個悲觀主義者,在治療前應做些思想工作。也有人將它作為一項科研技術運用於刑事偵查和審訊實踐中。

美國著名的心理療法專家威廉·希契科克對筆跡學研究已達20年,他藏有4萬份筆跡檔案,從中他得出了一些具體的結論:

筆跡是一個人的性格,智力水平和思維邏輯的具體反映。凡是筆畫輕重均勻適中,說明書寫者有自制力、穩重,對自己所喜歡的工作能竭盡全力去完成;反之,凡是筆畫不均勻的書寫者多半是個脾氣暴躁、喜歡破壞和妒忌心強、喜歡背後做小動作的「陰謀家」。筆划過重的人比較敏感,筆划過輕的人往往缺乏自信。

字行高低不平是機智或狡猾的人的筆跡;字跡有稜有角說明書寫者是個意志堅定、觀點鮮明,不會改變立場的人,但這種人一般說來 會與觀點不同者辯論得面紅耳赤。反之,字跡圓滑者則是性格隨和、辦事老練,能一唱百合,善於搞公關工作的人。

凡是在字的上部書寫得乾淨利落而又能緊緊護住下面的書寫者,象徵有進取心、接受能力強、好學,這些人是培養做領導者的好材料。

凡是字體豐潤、筆劃搭配勻稱,書寫速度又較快者是個理解能力強、忠於職守的人;而在字的結構方面嚴謹、方正以及點劃都能體現力度者是個記憶力強、辦事認真的人;字體方圓、長短、大小錯落有致者,其適應性及變通能力強,適宜做交際及公關工作。

凡能模仿別人的筆跡又缺乏新意者,可靠性強,但又能獨當一面;如果字跡書寫得較小,運筆輕重適度,阿拉伯數字寫得很美而簽字卻顯得比較拘謹者,是個內藏心機,喜怒不外露和能沉著應付大事的人。

敢於打破常規,另闢蹊徑,筆跡求異變形者,是個富於冒險精神的人;在字行間起伏不平的書寫者富於外交手段,善於發現別人的弱點;書寫時越寫越往上者是個樂觀主義者,而越寫越往下者則是個悲觀主義者。

字體大小也是個性的一種表現,字體寫得過大的人是舉止隨便、過於自信和做事比較草率的人;字體寫得過小則是有觀察力和會精打細算的人,字跡過於緊湊則具有吝嗇和善於盤算的性格。

總之,上述理論從字的筆畫輕重、勻稱性,字跡的稜角或圓潤,寫字速度的快慢,字的間架結構,字體的形狀、長短、大小,字的模仿性或創造性,字行的高低,傾斜度等特點的排列組合起來看人的心理,甚至有的由此預測未來和人生。

人的筆跡會隨著情緒發生變化嗎?

筆跡學認為筆跡中有大概2000種筆跡特徵因素。一些特徵是不受書寫意識控制而改變的,而另一些筆跡特徵是容易受條件的變化而改變的。

傾斜度和字體大小是最容易受情緒影響的因素。例如,你非常興奮或非常生氣,你書寫的筆跡就會比平時大,字體向右傾斜。如果你很傷心,沮喪或注意力很集中,你的字就會比平時的字體內斂。字體就不再向右傾斜而變的與水平線垂直。

不容易隨著情緒變化的筆跡特徵,是字體的空間排列和它在書寫者紙上的運動。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如果書寫者經歷了一次生命中重大事件(如傷殘、父母死亡、深愛的人去世),這些事件會給書寫者造成人格特徵的改變,那麼,他所書寫的筆跡也會相應的變化。

所以有的筆跡特徵改變是暫時性的(如當時情緒的變化),而有些筆跡特徵的改變是永久性的(如經歷重大遭遇後)。

筆跡線條動作思維

筆跡書寫的主動觸覺又是一種動作思維,對此我稱之為筆跡線條動作思維。

我們知道,動作思維是人類智慧的基礎,它對人類思維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動作思維促進和加速了人類智慧器官——大腦的進化過程,從而為人類其他高級思維形式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動作思維對人腦的影響在「手的思維」這種典型的動作思維形式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心理學研究認為,人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同時也是認識的器官。

動作思維的發展,是以圖式的建構和發展為基礎的。皮亞傑指出:「圖式是指動作的結構或組織,這些動作在同樣或類似的環境中由於重複而引起遷移或概括。」

動作思維在人類的思維活動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這表現在,一方面,動作思維的高級形態——操作思維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先決條件。操作思維又叫實踐思維,是人有目的的動作保持與外界環境平衡的思維過程。操作思維的是由動作思維發展而來的,雖然在操作思維過程中有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加入,有過去知識和經驗作為中介,因而操作思維是比動作思維高級得多的思維形式。但在用動作表達對事物的認識這一點上,它和動作思維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動作思維即使在人類其他思維形式高度發展的情況下仍然發揮著自己特殊的作用,我們分析一個人寫字時的思想活動就能發現這一點。寫字是人手的肢體動作,對人類來說手是最重要的動作器官,許多高難度的精細動作都是通過手來完成的。皮亞傑認為,思維是動作的內化,即動作對於人的思維形式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廣義地講思維也是一種動作,是發生於腦內的動作即內動作,而發生於人體或體表器官的物理性運動則是外動作狹義的動作。內動作是外動作的內化;非本能的外動作則是內動作的外化。單純的內動作(思維)不能改變物質世界的狀態,內動作(思維)只有通過外化為外動作才能對外部物質世界發生作用,取得主體所追求的效果。

進行無形的智力動作的內部器官,主要是大腦內部神經系統的一系列複雜的用以進行感知、反應、分解、組合、對照、篩選、綜合、概括、計算、語言表達等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大腦皮層的各個部位。動作器官的運動,有些是有意識控制的,也有些是在下意識支配下進行的。動作器官在意識和思維的控制下進行運動,達到熟練階段以後,有關神經信息的通路已牢固地建立起來,這時動作器官的動作也可以在下意識的支配下進行。

作為一般文字線條書寫的動作大都是下意識的動作。試驗證明,書寫時的握筆同其他有目的的操作(包括精確握在內)中的某些原理相同。

第一,感受器能靈敏地提供關於所握表面摩擦情況的精確信息。這信息不是來自一種感受器,而是來自指尖皮膚和結締組織中的全部感受器的總效果。

第二,運動系統利用這個信息在不同表面摩擦情況下產生握力和負載力之間的臨界平衡,以提起重量和維持在上提位置。這種握力與負載力的比率總在滑落比率水平之上。

第三,這種握力與負載力的配合是自動出現的.JohanssonBG和westling認為,這種自動性是由於傳入信息使預定程序的運動指令被釋放出來,而這些運動指令可能是由運動皮層和小腦所發出。眾所周知,小腦參與前庭和姿勢反射,並參與某些運動的啟動。

第四,精確握對力的調整是學會的,因此,在運動指令層所在的迴路組構中,包含記憶,包含一種有關高速握與負載力關係以適應摩擦條件的記憶。這種記憶不斷定赤了表面上或負載上出現的變化而充實補充。同時來自於手指的皮膚以及其他體感感受器的信息流,有助於控制文字線條書寫運動的完成。手指有高密度的感受器,這與它在皮層上的大代表區有關。這個代表區同手指運動肌肉的代表區相對應。在書寫時我們應用這種感覺能力來進行文字線條處理。手的這種用途,稱之為主動的觸。

觸覺個性化的筆跡線條

筆跡線條書寫的主動觸覺,不是感知外界物質屬性的感覺,而是我們製造的習慣性的個性化的感覺。我把書寫的主動觸覺總括為剛和柔兩大特性,二者又衍化出剛柔相濟的第三種主動觸覺。天地萬物非剛即柔,無剛柔則無萬物,剛柔相融,則萬物變化,姿態紛呈。早在《周易·疏》中,就有「以剛柔體象天地之數」,「剛柔相推,變在其中」之說。可見剛柔是萬物性理,剛柔的交互作用,推動了萬物的變化。由剛柔體性又導出了「陰」、「陽」抽象概念。相傳伏羲由於「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實踐觀察,悟出了剛柔陰陽的抽象概念,認定萬事萬物皆有陰陽剛柔之別。天地有陰陽,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於是,天地相托,日月交替,陰陽相濟,剛柔互濟,萬物生焉。《周易》早就說過:「天地不變,而萬物不興」,「剛柔相推,變在其中。」

《周易》是最初推測自然和人類社會產生變化的哲學著作。其根本思想是「變」,是「化」,是「興」,是生生不已的運動。這種思想,古人把它賦予了所有的創造物,故萬物或剛或柔或剛柔相濟,均為動的象徵,活的象徵,生命的象徵。

什麼是書寫主動觸覺的剛、柔呢?我把其規定為:握筆輕、下筆輕,書寫速度慢為柔性的書寫主動觸覺;握筆重、下筆重、書寫速度快為剛性的書寫主動觸覺。

柔性的書寫主動觸覺反映在筆跡上呈現較曲折的線條;剛性書寫主動觸覺反映在筆跡上呈現較平直的線條。

由於書寫主動觸覺的輕與重和徐與疾不同,所形成的筆跡線態也各異,因而引起心理感受也有差別。

大自然中的現象可以給我們理解筆跡線態以啟示,颶風中的冰雹、驟雨,划過長空的閃電,會留下視覺中迅疾的直、斜、折線,它給人以剛勁雄強的感受。輕風細雨,鱗鱗微波,會形成細柔的曲線,給人以輕柔悠遊的感覺。至於那些習見而又難以捕捉的瞬光線、幻覺線,由於它飄忽不定,瞬息即逝,往往給人以神秘、朦朧、虛幻的感覺。作為人個性心理世界外化形式的主動觸覺痕迹記錄的筆跡線條形態,自然反映了書寫者的個性心理。線條對書寫者來說,不只是冷冰冰無表情的形象,而是已被主觀參與和沉積了某種特定意念的形象。

筆跡線條的觸覺情結

筆跡最穩定的特徵,是筆跡中的線條。筆跡線條的書寫是憑手感,手的主動觸覺。觸覺以其原始的敏銳感存在於我們身中,它直接產生快樂、痛苦等各種各樣複雜的情緒(胎兒即使在子宮內也是有觸覺的)。書寫這種主動觸覺,是我們習慣性的動作和個性的體現。在筆跡線條書寫中無意識地反映出我們對自己所喜歡的觸覺情緒的依戀。

通常情況下,如果書寫者不去回味,並不會強烈感知自己在書寫中的這種主動觸覺,這是由於書寫的主動觸覺作為一種個人持久的習慣產生了感覺適應性。一旦產生這種感覺的適應性,感覺就不那麼強烈,也就容易忽略。這種適應性對書寫者不但不產生妨礙,反而使書寫者駕輕就熟,順其自然。如果我們對書寫的主動觸覺感知強烈的話,它必然會妨礙我們對筆跡結構的注意,反而不利於日常書寫目的達成。

如果說我們寫字時在字的結構安排上需要視覺和有意注意的控制,那麼在線條的書寫上就完全是憑主動觸覺的無意識參與。即使是不需要思考語言內容的單純的寫字,我們有意注意的中心也需放在字的結構上,而不是線條書寫的主要觸覺上,此時,線條書寫的主動觸覺就是一種無意識的自動化、習慣化的運動,它已成為我們個性的無意識外化動作。

我們握筆書寫時觸覺細胞可能因持續單調而遭忽略。當我們剛寫字時,可以敏銳地察覺握筆的鬆緊,書寫的快慢,下筆的松重。但不久後,我們就完全忘記了它的存在,只記得文字結構和文遼表達的含義。

觸覺神經末梢會「適應」刺激,停止反應,幸好如此,否則我們會因書寫時握筆的指尖皮膚感覺而發瘋,或因手的運動而發狂。疲乏的現象並不會發生在帕奇尼氏小體(人們於手、足、真皮深層的振動感受器)、路非尼氏終柱(位於韌帶、關節及皮下組織的壓覺輔助器)和弋爾吉氏腱梭這種給我們肉體情況資訊的部位,因為如果這些部位的感受體鬆懈下來,我們就會在走路時跌倒。但其他感受體,在起初保持警覺,渴望著新鮮,但稍後卻表現出「噢,又是那個」的電碼而松馳下來,使我們能繼續生活。也許我們常會有自我意識,但卻對自己的身體缺乏知覺。否則我們就會在各種知覺的風暴之下筋疲力盡。我們之所以在書寫時以一種一慣性的主動觸覺進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觸覺神經末梢「適應」刺激,使我們不至於很快產生知覺的疲勞而能繼續書寫。

筆跡線條主動觸覺

筆跡線條的書寫是一種主動觸覺,主動觸覺是動覺和膚覺的複合感覺。寫字時,手指握筆產生手指的膚覺,書寫運動又產生手的動覺。在書寫時人手的皮膚感覺和運動感覺互相結合,因人而異地形成各種主動觸覺。

筆跡線條書寫這種人類獨有的主動觸覺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行為。人的個性能夠在這種主動觸覺上充分體現,在於人類手的構造是如此的巧妙:手指尖上螺旋形的指紋,把手的接觸面變成了細線狀的突起物,從而提高了手的敏感度。指甲也有增加手的感受力的作用,假如手指尖全部是柔軟的肌肉,那麼手的感受力就會變得遲鈍,而指甲則是從後面較硬的面上增加了按壓寬度的構造.

的確,人類的觸覺是那樣的敏銳。細想一下,觸覺比視覺還重要,沒有觸覺動物就不能生存。觸覺還能幫助喪失視力、聽力和說話能力多重殘疾集於一身的人理解語言、學習語言和形成具體事物的概念。

如19世紀美國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海倫·凱勒,她在一歲半時因病不幸喪失了視力和聽力,隨後又喪失了說話能力。凱勒利用觸覺和保存的其他器官,以優秀的成績從大學畢業,並掌握了五國文字,寫過14部著作,成了一保傑出的盲聾女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在生活中人類還有著其他觸、握、扭、推、拉、開、關等多姿多彩的主動觸覺活動,這些活動由於使用的力是機械化的,而喪失了個性,或者其中的活動沒有留下痕迹,不易記錄和保留而難以觀察。書寫這種特殊的主動觸覺而形成的筆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穩定的可反覆重複的主動觸覺的記錄,並在筆跡這種穩定的主動觸覺中展示了充分的個性心理信息。因此,我們在筆跡上找到了研究個性化主動觸覺的素材和揭示個性心理奧秘的一種最好途徑。觸覺以其原始的敏銳感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反映在筆跡線條中。

筆跡線條特徵的形成,是由書寫時所付出的力的大小及其變化所決定的,是主動觸覺的一種特殊功能的結果。筆跡線條是靠手來完成的,是憑手感,手的運動來進行的,書寫這種主動觸覺有別於人的其他主動觸覺。

其他非書寫的主動觸覺的反映形式是,當手沿著物體運動,跟物體接觸時,肌肉緊張的運動感覺與皮膚感覺結合,形成關於物體的一些屬性,如彈性、軟硬、光滑或粗糙等的感覺;手臂運動和手指的分開程度,則能使人產生關於物體大小的感覺。這些都是反映外界物質屬性和形狀的感覺。這些都是反映外界物質屬性和形狀的感覺。而書寫這種主動觸覺是一種個性化的表現,它反映的是書寫者個性化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客觀物質世界。

觸覺按刺激的強度可分為接觸覺和壓覺。輕輕地刺激皮膚就會產生接觸覺。當刺激強度增大時就會產生壓覺。這種區分只是相對的,實際上二者通常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觸壓覺和觸覺。除觸壓覺外還有觸摸覺。觸摸覺是皮膚感覺和肌肉運動感覺的聯合,因此也稱為皮膚——運動覺或觸覺——運動覺。觸摸覺為人手所獨有,是人類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由於有人手主動運動的參與,觸摸覺又稱主動觸覺;觸壓覺由於沒有這種主動運動的參與,而稱為被動觸覺。主動觸覺在許多方面優於被動觸覺。在用觸覺感知物體的形狀和大小時,主要依靠手的主動觸覺。

只要我們細緻研究一下,就發現在書寫這種主動觸覺運動中,握筆的動作是根本,手的位置始終是和工作力保持平衡的。在非書寫動作中,彎曲手指時所付出的力中指是最強的,小指則最弱。而當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夾住筆書寫時付出的力的大小為拇指與食指最強,接下來是無指、無名指、小指順次減弱。

書寫時拇指、食指和中指握筆產生鬆緊的觸覺,同時指、腕、肘、臂等器官的協調運動產生輕、重、快、慢等的觸覺和肌肉運動感覺。握筆的鬆緊伴隨著書寫的輕、重、快、慢的運行而產生書寫這種特殊的動覺和膚覺的複合感覺。由此可見,人手是一種特殊的感覺器。在人類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人的皮膚感覺和運動感覺相結合,從而形成各種主動觸覺。盲人或正常人在黑暗中,往往只有靠手的主動觸覺來感知物體的位置和形狀。主動觸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中顯得特別重要。

筆跡線條特徵的形成

現代人都必須學會寫字,字字是我們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人們寫字是為了記錄自己的思想和與人交流。書法家還可以把寫字作為一種造型藝術來進行創作。作為藝術創作而寫的書法字與作為日常思想記錄與交流的字,有著明顯不同的動機和效果。筆跡是一種可視的圖形,因此有關論述筆跡的文章總把筆跡說成是在視覺控制下完成的。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從識字和學習字的結構來看的。字作為一個學習的對象,它有著標準的結構,這就需要學習者用眼睛去看,去記憶,並把它摹寫下來,這就離不開視覺的參與。在筆跡心理鑒定長期的實踐中,我發現最能體現書寫者個性心理的是筆跡中線條(即筆畫)的力度和速度,而不是字的結構。因此書寫者在書寫時的視覺不作為筆跡心理鑒定所關注的重點。

書寫時線條的力度和速度沒有什麼規則可言,不需要視覺的參與和控制,是憑書寫時的手感——手的主動觸覺的把握。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大家按平時的手寫習慣抄寫、默寫或聽寫一些意辯解並不連慣的文字,然後再閉上眼睛寫字,結果就會發現每個人寫出的字的結構和睜眼時寫的字差異很大,而線條的力度、速度和形狀卻不論是睜眼時所寫還是閉眼時所寫均相同。

在日常寫字時我們必須要集中注意,回憶再現字的筆畫結構,這是讓他人和自己能夠認識所寫之字進行交流的必要前提,線條就顯得無關緊要,而讓它放任自流。自己怎樣習慣就怎樣去進行,只有這樣在寫字時才感到輕鬆和熟練。寫字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勞動,它需要支出體力和腦力。因此,我們在寫字時就必然會根據自己的適應性,在筆跡線條的書寫上按照已固定的模式進行,以節約腦力和體力的能量消耗,提高寫字的效率。

作為圖形的認知、組成漢字的能力及手的運動機能的發展總的書寫學習能力,是在兒童五六歲時成熟的。這個時期正是入小學之前。在幼兒書寫能力的發展過程中,從字形、筆順方面,可以看到幼兒特有的錯誤。筆順方面常常是縱線比橫線、斜線比直線、右側比左側、複雜部分比簡單部分、線比點先寫。從字形的錯誤來看,多有鏡象文學和倒轉文字。

在書寫學習中,教師和學生注意的是糾正筆順規則和字形的錯誤,發展辨別字形、結構、正確模寫、再現的能力,而讓書寫線條力的付出形式上保留了個性的特性。因為在書寫線條的力度上本身並不需要標準的模式。因此兒童書寫中線條的表現能夠以自我中心動作思維而存在和發展。對書寫者來說線條無意於傳達任何意思,他人也不會去領會線條表示書寫者的意思。對於線條本身書寫者和人隊都不把它作為交流的形式,它是一種非社會性的動作。它完全按照書寫者個人的習慣和適應性進行,儘管它是那樣的自我中心,但它並不妨礙人與社會的交往,由於社會規則不對它進行干預,這種自我中心動作得到了充分的寬容,享有充分的個性自由。

筆跡與身體、生理狀況

Kanfer(1947)早已注意到桔核病、癌症和貧血症患者的字跡細弱且筆壓失常,比較患者在患病前後的筆跡時,發現患病期間的筆跡顯出筆壓極輕、筆劃欠勾,且有從圓形轉變為稜角的傾向。Melcher(1920)也報告了他不僅發現不同人格的書寫不同,還發現同一個人在正常狀態和酒精作用狀態下書寫也不相同。可見,若從生理的觀點來看,書寫行為能夠反映書寫者的生理狀況及身體功能方面的變化。

還有一些研究表明,書寫時的用筆壓力可以反映書寫者的活(vitality)和決斷性(assertiveness)(Mendel,1947),以及一個人精力的充沛程度(Hammer,1958;Saudek,1954)。

另外,對於書寫在心理病理、心理診斷及心理治療方面的應用也有過一些研究(immel,D.,& Wertheimer, M.,1966;Super, D.E.,)心理病理討論的是心理失常者的癥狀的成因和過程,而心理診斷和心理治療涉及的是心理測驗和測量以及對病人如何治療和使其康復的方法與步驟。國外的臨慶觀察及實驗可以從筆跡探測患者心理癥狀的類別,同時也有把書寫當作與繪畫相同的一種藝術治療(Art Therapy)為手段的。

在對腦癱瘓病人的書寫筆壓方面的研究中,高尚仁(Kao,1981)發現遊離症(athetoid)、痙攣症(spastics)患者與正常人在寫字時的用力程度都有差別,而且筆壓在字中的分布型態也彼此不同。類似的研究對於建立筆跡與書寫者心理及生理現象之間的關係,是極有意義的。

家庭成員間書寫相似

對同一家庭的成員間書寫進行比較的研究較多。研究發現,家庭成員筆跡相似,相似的最主要方面不是在書寫細節和字母設計上,而是表現在一般的運動模式、運動的流動性或穩定性這些方面。

Starch, D.(1917)報告,在對18對成年的兄弟姐妹的研究中,發現他們書寫速度相關為.72,書寫質量相關為.41。而書寫的相似在雙胞胎身上表現更加顯示(Kramer & Lauterbach, 1928),Norinder, Yngve(1946)在對雙胞胎研究中發現,隨時間發展,同卵雙生子和異卵雙生子書寫的相似性都增加,而異卵雙生子比同卵雙生子在拼寫上出現更大的偏離。實驗表明拼寫和想像力寫作比書寫習慣更受基因遺傳的影響。格塞爾(Gesell, A.L.,1931)和杜妮(1910)的研究也支持這樣的觀點,即家庭成員的書寫不僅僅是習得的相似性。

自殺者的筆跡

自殺者的筆跡是否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呢?Frederick, C.J.(1968)進行了這方面的調查。他先搜集到一些自殺者自殺前留下的筆跡,並請一些平常人聽寫相同內容的字條。研究中請求三類評判者:歐洲職業筆跡學家、美國偵探和秘書。結果發現,筆跡學家對自殺者的筆跡識別顯著超過機遇水平,而偵探和秘書卻沒能做到這一點。顯然,自殺者的筆跡是能夠區分辨別出來的,尤其是對於那些有訓練的職業人員。

Ostuni, Francesco(1981)報告的個案研究表明,對書寫筆跡的分析能夠發現存在個體無意識中的並影響其當前行為的早期的不幸經歷。

書寫與神經症

艾森克(1948)對神經症和書寫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研究中,一個知名的筆跡學家通過分析短文書寫樣本,對軍隊醫院中的176名病人的神經症程度在5點最表上打分。所打分數和一系列表明神經症的客觀測驗的結果顯著相關(r=.21),但和精神病學的診斷並不相關。看來,神經症的某些方面是可以在書寫中表現出來的,但客觀測驗的預測要比筆跡學家的分析更快更準確。Lester,D.,& Mclaughlin, S.(1976)從另外的角度也對神經症和書寫的關係進行過研究。

書寫和人格變數的關係研究

Castelnuovo-Tedesco, Peter(1948)曾對書寫與人格變數的關係做過研究。首先讓六個評判者給大量的「臨摹」和「自發」書寫打分,針對書寫者智力、創造性、焦慮、服從、生理性別和剛毅幾個方面。這些分數又和實驗被試在標準智力測驗和多項選擇分組羅夏測驗的得分相比較。在智力、焦慮、服從及剛毅四方面,書寫評分和客觀測驗得分之間的一致係數在.01水平上顯著。評分的生理性別和實際性別的一致在「臨摹」書寫中是74%,在「自發」書寫中是80%。可見,對於「自發」書寫的評判比對「臨摹」書寫的評判更能揭示書寫者的心理特徵。

這個研究也說明了為什麼在筆跡分析中要求用最自然自發的書寫。

筆跡與自尊

Benvenuto,J.(1983)對書寫與自尊的關係進行了考察,結果表明,被試的自尊主要表現在正文中小寫字母的大小上,簽名代表被試的公眾形象(public image),正文則揭示了他們真實的自我狀況。簽名和正文的比例失調則表明私下的自我和公開的自我之間的矛盾衝突。

該研究的結果和當前筆跡分析所應用的原理是一致的。

筆跡與內外向性格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楊國樞、林碧峰(1964)做過中文筆跡和人格的研究,結果表明,字體大小、字的潦草和字的境界這三個因素與內外傾之間存在相關,這種相關又因被試性別的不同而不同:對於大學女生,字體大小和字的境界與內外傾成負相關,字的潦草與內外傾正相關;而大學男生,只有字體大小可能與內外傾有負相關。該研究還表明字體大小、字的潦草、字的境界與神經質、焦慮、智力、攻擊需要、條理需要、成就需要都存在一定相關,這種相關又常受性別因素的影響。

香港大學的Chiu, K.M(1982)曾用心理測驗測定被試者的人格類別,然後探討圓珠筆寫字時的筆壓與書寫者的人格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外向型人書寫時的筆壓較輕,而內向型的人書寫筆壓較重。Rosenthal, D.A(1978)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外向和書寫存在相關關係。可見,在書寫與內外傾之間確實存在一定關係,儘管也有人提出過不同看法(lester, et al, 1977),但研究方法的不同很可能導致了結果的不一致。

筆跡與情緒心境

情緒與書寫的關係是重要而有趣的探討題材。書寫是表現性的動作,它會直接受到書寫者情緒變化的影響而有不同的發揮。杜妮(1919)在她的研究中發現心境對書寫有很大影響,她和另外一名被試每天記下她們的簽名,同時簡單記錄當時的心境和健康情況。這樣堅持了四個月之後,杜妮對這些書寫的不同特徵進行了測量,發現在精力充沛心境良好的「完全的書寫運動」增加了,而斜線和直線筆劃則不規則地受到情緒狀況變化的影響。Belin,C.J.(1981)報告在酒精作用狀態下和抑鬱狀態下的書寫存在某些共同特徵,包括對空間的不合理使用、缺少決斷性等。


推薦閱讀:

怎樣從筆跡了解兩個人是否相投?
筆跡分析術

TAG:筆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