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抱母」感動世界
3月2日,台灣一位女學生用手機拍下了丁祖伋抱母就醫的感人畫面。3月2日,在台灣台南市奇美醫院的候診室里,一位中年男子抱著用花布包裹著的老人,老人身材瘦弱、白髮蒼蒼,頭緊緊地靠在男子的手臂上;男子眉頭緊蹙、穿著樸素,一手有力地托住老人的身體,一手輕撫著她的胸口。這個溫馨感人的畫面被台灣一位學生記錄在了手機里,並傳到了網上,立刻引來數萬網友的轉發,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孝行哥」。這張照片的足跡甚至遍及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埃及、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溫暖了無數人心。當世界各地都在熱議這一舉動,當媒體鏡頭對準了照片中的男主人公時,他卻淡淡地說了一句:「這是本分的事,不值得你們關注。」有網友感慨:「一句樸實簡單的話,做到卻多麼不簡單!」更有人回過頭來反思:「小時候父母抱我們,長大了我們會抱父母嗎?」很多人可能都不敢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國傳統的孝道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遺忘。他成了母親的「媽媽」這位「孝行哥」名叫丁祖伋(音同「及」),台南人,今年62歲,家裡有一位85歲的老母親,曾經因為中風行動不便。作為老大,又是唯一一個留在母親身邊的兒子,丁祖伋包攬了母親所有的日常起居料理。在外人看來,就職於台灣調查局的他家境不錯,事業大有可為,但為了方便照顧老母親,他放棄了很多。丁祖伋曾在彰化縣調查站當了四年副主任,為了照顧母親,他每天往返台南、彰化兩地;後來他申請調回台南,6年任滿後,本來有機會升遷,但被他婉言拒絕,原因是去台北上班離母親太遠。丁祖伋選擇了在台南市某機關就職,儘管從一名領導變成普通職員,但他每天都很高興,因為他可以早早起床,為母親做好早餐,帶著她呼吸新鮮空氣,並可以趕在8點前上班,中午12點一下班就可以回家給母親做飯。五年前,他為了滿足母親「回大陸探親」的心愿,50歲就提前退休,退休後每天在家服侍母親,幾乎24小時陪在她身邊,喂飯、翻身、梳洗、擦身、換藥,無微不至的照顧讓丁祖伋看起來就像母親的「媽媽」。上個月,丁祖伋的母親不慎摔傷,腿上打了厚厚的一層石膏,因為母親左腿無法彎曲,坐輪椅會重心不穩,他便細心地用花布把母親包裹起來,像孩子一樣抱在胸前,到離家較近的奇美醫院看病。他抱著母親坐在候診室,引來了無數人關注的目光,醫院的醫生、護士和現場病人、家屬,都紛紛上前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助,但他微笑著,用一句「我還抱得動」來婉拒外界的關心。這一幕被台灣崑山科技大學研究生周雨朣看在眼裡:「17點10分左右,我正等待取葯,忽然注意到對面的一對母子。他把花巾系在脖子上,盡量讓母親以最舒適的方式躺在自己懷裡。他為母親撥撥頭髮,輕拍胸口,像抱著一個嬰兒一樣。當時有很多人在看,我愣了三五秒,就想把畫面拍下來。」7分鐘後,周雨朣把這張照片上傳到網上,短短几天時間,這張照片被轉載數萬次,傳遞到世界多個國家,人們用不同語言表達著相同的情感:「我們看到了人性中光明且美好的一面。」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網友發出了這樣的聲音:「百善孝為先,孝是很正常的事情,可為什麼現在卻要如此宣揚它?是人變了,還是社會變了?」現代社會的孝道「變形」了一張小小的照片之所以在網路上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不僅和孝道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息息相關,也與生活中孝道的扭曲、錯位和「久病床前無孝子」的現象關係密切。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學智指出,孝道作為中華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備受推崇。《論語》里有「孝悌為人之本」的說法,古人更是講究「百善孝為先」,可以說「孝」是一切善行的發端和根本。「如果你連家裡的事情都做不好,對父母不好,你還怎麼能對陌生人好,為陌生人服務呢?」,「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孝經》里,孝有不同等級,最低一級就是要贍養父母。」張學智說。可就是這作為子女最基本的德行,有些人都做不到。在網路搜索里輸入「遺棄老人」幾個關鍵字,會彈出諸多令人齒冷的新聞:重慶84歲老人遭6個兒女遺棄,春節睡樓道四天三夜,被鄰居送到醫院時幾近昏迷;廣州一位87歲的老婦,退休金被兩個兒媳婦把持,每天吃垃圾果腹……「目前處於社會轉型期,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確飽受衝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師夏學鑾說,特別是「一切向錢看」的觀念讓很多人喪失了道德底線。北京佑安醫院的張醫生對幾年前發生的一件事記憶猶新:一位70多歲的老人病重住院,老伴早已去世,家裡只有一個獨子。兒子只是在老父親入院時來過一次,以後就一直不露面。後來老人病情加重,醫生多次聯繫他的兒子,每次他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最終老人因醫治無效去世了,這時候他的兒子終於出現了。他沒有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不但沒有絲毫悔意,還和醫護人員大吵大鬧,質問醫院「怎麼把我父親治死了」,其目的就是為了訛點錢。在我們身邊,上述極端的案例雖不常見,但對於父母來說,最不能承受的便是子女對他們的忽視。我們剛剛在父母的供養下長大,取得了學位,離開父母的羽翼,一進入社會,就用「我忙」、「應酬太多」、「太累了」等說辭讓自己和爸媽的關係逐漸疏遠。父母心疼孩子在職場上的辛苦,不願意給孩子添麻煩,只能默默忍受著這份孤獨和失落。北京某三甲醫院腫瘤科周醫生的診室里經常上演著這樣的悲劇。有一位60多歲的女病人腫瘤已經發生了轉移,周醫生給她開了葯,囑咐她別累著、要開心。病人說:「你說的這些我都做不到。」原來,她家有90歲的老父親,丈夫又中風卧床不起,都要靠她一個人照顧。她唯一的女兒人近中年,成天喊忙,什麼都不管。得知母親患腫瘤,其反應卻是「別跟我說得病的事,煩死了」。所以老人只能獨自一個人拖著病弱的身子來看病,說到傷心處,眼淚就止不住。周圍人聽了,都陷入了沉默。「當今社會,中青年在經濟上、心理上壓力很大,但都不應該成為不盡孝的理由。」夏學鑾教授說。「雖然我們大多數人不可能像台灣的丁祖伋那樣辭掉工作去專門孝敬老母,但以『沒時間』作借口,連探望老人、陪老人看病都做不到,一定是態度問題。」夏學鑾說,他非常支持河南提出的「不孝的人不得提干」的規定,「一個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愛的人,你能指望他誠信對人嗎?」如何做孝順的兒女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孝」呢?古人「父母在,不遠遊」的觀點,在如今競爭激烈、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已經難以做到了。對於現代社會中的「孝」,專家也有很多新的見解:每年給父母做次全面體檢。年紀大了,身體機能逐漸下降,抵抗力也在走下坡路,各種慢性病開始盯上老人。一方面,要督促老人科學保健;另一方面,一定要至少保證每年體檢一次。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郭惠琴說,很多疾病最初的癥狀不明顯,特別是腫瘤,如果能早點發現,可以把疾病消滅在萌芽里,減少日後很多痛苦。把家居做些調整,更適合老人居住。北京市老年心理研究所所長韓布新說,老人最怕摔倒,一次摔倒很容易導致各種併發症,甚至把命搭上。所以,在馬桶邊、浴室、卧室牆上,應該安上扶手,另外要鋪防滑的地面,以防意外。考慮老人的感受,不炫耀,不張揚。韓布新說,畢竟是兩代人,很多觀念不同。比如老人從艱苦的時代走過來,往往很節儉,看不慣子女的消費習慣。子女買了較貴的東西,就別在老人面前炫耀了,可以善意地瞞著他們。老人的事情要跟他們商量。郭惠琴在臨床中發現,很多子女不願意告訴老人真實的病情,特別是腫瘤病人,總以「怕他們承受不了」為理由。其實,接受治療的是老人自己,老人應該有發言權,除非老人失去行為能力,否則他們有權利為自己做主。另外,家裡的一些大小事情,也可以問問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從心理上感到被重視。多跟老人聊聊工作上的事。張學智教授說,忙事業和盡孝看似不能兩全,其實處理得好也能做到。不妨和父母聊聊自己工作上的事情,一方面有了傾訴對象,另一方面父母能把自己的人生經驗拿出來分享,對晚輩會有很好的啟發。多陪陪老人。韓布新說,家人的影響對消除老人的負面情緒非常重要,社區服務可以讓老人增加快樂,但解除內心煩惱還要靠家人。所以,子女多陪父母絕對是正確的。陪老人出去玩玩,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一起去外地旅遊,對老人的身心健康都大有益處。▲
推薦閱讀:
※張召忠說 | 關於中國新航母不能不說的秘密
※第七章 死後的世界
※這個世界理應是怎樣的?
※最驚人身高差!世界最高和最矮男人同聚倫敦
※世界最兇猛的14種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