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的要有信心(四)

學中醫的要有信心(四)

轉?)中醫藥戰略地位研究1斗轉星移,世事變遷。在世界文明進步的歷史長河中,眾多璀璨文明已漸衰頹,取而代之的是近代二百年來隨著主權侵略、資源控制和經濟掠奪而擴張全球的西方文明。而與之相伴的西方社會價值觀以及經濟、科技發展理論,超越國界和民族的疆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日益興盛。與傳統文化的命運相似,植根於各國文化、經濟 和宗教信仰基礎之上的傳統醫學,也面臨著西方醫學前所未有的衝擊。美洲文明的創造者印地安人,其傳統醫學已經隨著民族的衰落而消失;阿拉伯世界的醫學科學曾為世界醫學科學做出巨大貢獻,現也無法扭轉頹勢。唯有中醫藥學依然在逆境中艱難前行。 近百年來,是人民的信任和依賴維護了中醫藥的生存。自辛亥革命起,中醫藥學即被視為舊文化傳統的一分子,革命者反封建的強烈願望把傳統醫學的精華也視同糟粕,欲與封建社會一起埋葬。由於買辦資本的壓力,自北洋zhengfu以來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歷任統治者對中醫藥發展均採取壓制甚至消滅的政策。1914年北洋zhengfu 以「中西醫難兼采」為由,「決意廢棄中醫,不用中藥」;1929年南京zhengfu以「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能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 開展」為由,通過了《廢止舊醫案》。這些舉措違背民心,終未能得逞。新中國成立之初,衛生部有的領導人也提出中醫不能進入醫院的政策,***主席對此予以嚴厲批評,才使中醫藥學得到了生存和某種程度的發展地位。 但是,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做出偉大貢獻的中醫藥,近百年發展的道路一直比較坎坷,在今天再次面臨危機。用某任衛生部部長的話說,就是要「用今天的科學方 法,把中醫的經驗和理論給以證實和說明。」現代科學方法就像達摩克利特之劍,一直懸在中醫藥學的頭上,「科學」似乎已經成為中醫藥難以逾越的鴻溝。而反觀 近代科學發源地西方國家近年來興起的中醫熱,中醫特有的有效性、經濟性、非破壞性和整體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接受和關注。對於面臨醫療費用日益高漲而難以為繼的西方醫保體系,「簡便廉驗」的中醫無疑是調整醫保費用的一劑良藥。面對中醫在西方世界的興旺,我們完全有理由擔心,也許未來中國要到西方去取中醫藥的真經;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當西方人未來在醫學領域取得與傳統中醫歷年相一致的「開創性」科學成就,中國人所遭受的挫折感要比現在的相對落後來得更加強 烈、更加徹底。 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支持中國科技信息所聯合有關單位研究中醫藥戰略地位問題,得到了中醫藥學界的廣泛關注。區區軟科學課題引起中醫學界的熱烈響應,究其原因,有二:一,課題研究的出發點是研究中醫藥如何惠及13億人民的健康,而非服務於GDP和出口創匯增長指標;二,課題的支持單位首先來自於科技部,中醫 藥學百年來渴望被「科學」承認和接納,卻一直被科學大牆所阻擋。中醫學界對中醫日趨式微的深深憂慮,以及科技界的偏見對中醫所造成的痛苦,中醫界為此進行的艱難抗爭和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均深深地感動了課題組。 鄧鐵濤 先生等眾多中醫藥泰斗在耄耋之年冒著生命危險救助SARS患者,並為了中醫藥學發展親自赴 京到處呼籲,請求支持。捫心自問,科技界能否為振興祖國傳統醫學做出更大努力?科技工作出發點能否以服務於13億人民的福祉為中心?我們能否破除迷信,解 放思想,樹立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力爭在中醫藥學等眾多領域做出開創性、革命性工作? 「中醫藥戰略地位研究」課題組歷時一年,實地調查了50餘家單位,組織了10多次較大規模的座談會和研討會,公開發表了10餘篇論文,形成了一支由醫學、 藥學專家、科學家、科技管理專家、社會學家和海外學子參與的穩定研究隊伍,人數高達50餘人。課題研究在中醫藥界引發了關於中醫藥戰略地位、中醫藥基礎理 論研究等重大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並日益得到有關部門領導的關注和重視。課題研究形成了許多重要的結論和觀點,對中醫藥為人類科學技術和文明發展做出的貢獻,對中醫藥學與生俱有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對來自普通民眾的健康需求和渴望,認識更加深刻。 我們深信,中醫藥植根於中國文化的深厚土壤,發祥遠古,博大精深,是人民的信賴保護了中醫藥的生存,中醫藥也必將為人民的健康提供堅實保障。1840年之後,不少同胞產生了弱國心態,對西方科學頂禮膜拜,誤以為中醫藥不科學,是舊傳統;百十年來,或力圖消滅中醫藥,或力圖改造中醫藥,要將之 「提高」到西醫藥的「科學」之「水平」,致使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5000年貢獻的中醫藥今天處於從屬地位、輔助地位。中醫藥面臨滅頂之災。然 而,西方人依據大量事實,對建立在機械唯物論基礎上的西醫藥學提出了諸多質疑,更為迅猛增長的醫療重負而大傷腦筋,遂轉向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傳統醫學尋求解決辦法。事實上,西方科學僅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而非唯一方法;包括中醫藥在內的東方科學則是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方法。 本報告將論述中醫藥今天岌岌可危的地位,以及中醫藥應有的重要戰略地位――我國應建立以中醫為主、中西醫並重的醫療保健體系,方可惠及13億國人,尤其是 9億農民,並因此將為世界樹立一個健康醫療之嶄新模式,從而也就回答了「僅依靠西醫藥能否解決我國13億人健康」的問題。一、中醫藥是人類科技發展和文明進步史上的偉大創造(一)中醫藥學是系統先進的生命科學認知體系 中醫藥以中國系統思維為導向,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先進的醫學科學體系。其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理論、氣血津液理論、病因病機理論、辨證論治理論、五運六氣理論、藥性歸經理論等,並以辯證法思想為其哲學基礎。正是在這套系統理論的指導下,中醫藥在臨床上發揮出巨大的無可 否認的治療效果,保障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繁衍昌盛,歷久不衰。 中醫藥始於炎黃,形於秦漢,興於宋元,成於明清。據《史記》載,黃帝時期中國的醫術已相當發達。大將兼名醫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酒」,能夠「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至西周,醫學已開始分科,zhengfu對醫療衛生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年終要對醫生實行醫績考核。春秋戰國,中醫學受益於系統思維,逐漸形成體系。西漢時,醫理和醫術已成百花爭艷,各吐其香的局面。《漢書?藝文志》載,有醫經7家,經方11家,計490卷之多。《黃帝內經》至遲在西漢年間已經成書,奠定了中醫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中藥著作,成書於東漢年間,記載了365種藥物,提出藥性理論和藥物配伍組方原則。這兩部著作奠定了中醫藥的基礎,指導了臨床活動。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問世,標誌中醫臨床醫學走向成熟。三國以降,中醫學各門類、各學派競相獨立發展,造就出眾多 大醫家如璀璨群星,匯聚成一條奔流於世界東方的醫學長河。 中醫藥學是一門科學,是具有原創性和獨創性的科學,它作為一種關於人體生命科學的知識體系,存在於西醫和現代西方科學的視野之外。科學的具體形態,包括科學認識的結果和科學採用的方法,歸根到底以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建立何種耦合關係來決定。由於世界(包括每一具體事物)具有無限的多樣性、層面性和可能性,認識對象究竟呈現給人什麼性質和特徵,與認識主體所應用的概念體系、參照系和認識手段有密切關係,由此也就規定了認識主體選取何種科學方法以及所產生的知識體系會有何種形態。因此,那種認為對同一客體只能產生一種形態的科學知識體系的想法是不符合實際的。中醫藥學和西方醫學採用的是不同的認識方法,與認識客體建立了不同的耦合關係,認識客體即向他們分別展示了不同的特性和規律,因而形成了兩個有本質差別的關於生命科學的知識體系。中醫藥學研究的對象是人而非疾病,其理論形成的基礎並非物質性質的人體,而是作為生命整體的人以及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中醫強調的「天人相應,臟腑相關,生克制化,辨證論治、燮理 陰陽」等,均以系統的、整體的、動態的思想來研究人的生命狀態。 錢學森 先生於1988年在《中醫通訊》上發表文章指出:「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我們真正理解了,總結了以後,要影響整個現代科學技術,要引起科學革命」。 中醫和西醫兩大醫學體系的差別主要在哲學層面,東西方哲學的巨大差異導致了中醫和西醫在認知生命領域的差異。《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作者 李約瑟 博士於 1984年在世界第17屆內科學術討論會上指出:「中醫和西醫在技術上結合比較容易,但要使兩種醫學哲學取得統一,恐怕是極為困難的 」。這種認識的差異主要源自東西方哲學在時空關係選擇上的不同。時間和空間為物質存在外部聯繫的兩個基本環節,雖然不可分割,但各有其獨立意義。空間的特點是廣延和並存;時間的特點是持續和變異。時空概念構成一切認識的基礎和出發點,直接決定著描述萬物的整體框架。因此,科學認識上的任何一次比較重大的革命,都需要有時空概念的相應調整或改變作基礎。在人類的認識史上,主要有兩大類時空選擇:一類是廣義物理時空選擇,為西方人的主要傳統;另一類是廣義生命時空選擇,為中國人的主要傳統。西方的認識傳統以空間為主,時間為輔,空間統攝時間;中國的認識傳統以時間為主,空間為輔,時間統攝空 間。這兩類時空選擇產生了兩種不同的主體與客體的耦合關係,由此形成了中國和西方兩個不同的文化和科學技術體系。 中國傳統的泛生命觀促進了重時間的思維偏向;重時間的思維偏向又使中國的整體觀得以牢固存在,並不斷深化不斷豐富。時間只能共享,不能切割、佔有;時間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偏重時間性的思考會自然地傾向於同一和統一,傾向於天人、主客的融合。在價值上,合人與天為一個整體作尺度,主張萬物共存共榮,洋溢濃厚 的感情色彩。在認識上,側重研究事物的功能關係和演化,強調整體為局部的本根和統領,個體對群體的義務和責任。喜重整體觀察,擅長內省、體驗和意象思維。關注生命現象,並把生命概念普遍推廣。這樣的思維方式和由此而形成的基本觀念,決定了中國人創建醫學和認識其它事物時,注重研究的是世界和萬物的生成、演 化和持續,而不是其物質構成和空間中的展開。因此,中醫則重視人體的時間結構和依據系統的整體以應功能構建的藏象經絡理論,著重病因病機,將生物、心理、社會和自然等諸領域的認識有機結合。中醫學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所研究的人體對象始終是有思想感情的活人。它強調精神對生命的特殊意義和關鍵作用,因為精神 是人體最高層次的功能。它所要把握的不是機體的器官實體,而是人體作為活的整體的功能結構關係。這整體功能結構關係又表現為與日月天時的相應,表現為機體發育和生命維持的節律。從天人關係的意義上說,中醫學不是治病而是助人,是「贊天地之化育」(《中庸》)。它不一定直接針對病之所在,而是「窮理盡性」 (《易傳》),即幫助人恢復和提高自身具有的調節能力,調動和激發人的生命潛能,從而實現祛病健身。這正是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在治療學上的體現。對 空間的深入認識以分解為條件,這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與此相關,西方哲學思維習慣將天人、主客相對立,注重事物之間的差異。在價值上,單純以人為尺度,去判定和支配客體,征服萬物。人和萬物像並列的原子一樣,只有物理的關係,而沒有情感的融通。在認識上,側重研究事物的有形實體和物質構成。在群體中,強調個 體的獨立價值;在整體中,注重部分的基礎作用。喜重孤立研究,實驗研究。擅長形式邏輯、抽象思維和向外的思考。關注空間中機械、物理變化。這些特點決定了西醫學必定以解剖學為基礎,著重研究人體的形體器官和化學構成,而缺乏對人的自然整體即整體生命的考察。在病因學和治療學上,則著力尋找有形的致病因子和 人體受損的精確空間定位,然後依靠人工合成藥物和其他治療手段,直接排除病因和修復受損的人體部件。 應該看到,西方醫學作為應用科學,能夠及時地順暢地吸納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中醫卻不能或基本不能。這是因為西醫與各種現代科技有著共同的基礎和知識背景,而中醫學則屬缺乏同一時空體系科學技術的支撐。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在認識和詮釋客觀事物時具備統一觀和變動觀,在臨床醫療活動中,必須隨著疾病的不斷發展變化而調整認識和治療方案,「病萬變葯亦萬變」,辨證施治是中醫藥學的特色。因此,以沿襲西方傳統的現代科學為衡量一切認識的標準,並從而否定中國科學理念,否定中醫或按此標準制導中醫,是不可取的。 李約瑟 博士指出:「只有在中國、日本以及在整個東南亞都能看到的倫理思想,才是能夠糾正西方社會中偏重科學觀點的唯一法寶」。 2 0世紀後半期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交叉融合的趨勢,導致科技創新向系統化、整體化方向發展,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思維將會在理論上不謀而合。這一趨勢在21世紀將會進入高潮,由此我們相信,隨著現代科技向著更深層的整體化、智能化發展,即更多地體現時間性特徵,中醫藥終有一天會與後現代的科技結合在一起。 與這一趨勢相應,英國《自然》雜誌與美國《科學》雜誌近年來開始關注並發表有關針灸、中醫藥研究的文章。《自然》雜誌主編菲利普?坎貝爾博 士2001年10月訪華期間在接受採訪時說:「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將是世界科技中最活躍的兩個領域,兩者在未來有交叉融合的趨勢。從更廣的視野看,生命科 學處於剛剛起步階段。目前對生命科學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細節上,尚沒有從整個生命系統角度去研究。未來對生命科學的研究應當上升到一個整體的、系統的高度,因為生命是一個整體。從原則上說,未來對生命科學的研究方法應當是西方科學方法與中國古代科學方法的結合。中國古代科學方法重視從宏觀、整體、系統角 度研究問題,其代表是中醫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和學習。」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也積極倡導:「健康不僅在於沒有疾病,而且在於肉體、精神和社會各方面的正常狀態。」這就明確地強調了人的健康問題不僅是一個單純的 醫療和醫療進步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與人類精神和這個生存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的系統工程問題。這正是中醫「天人合一」思想的內涵。世界衛生組織 在關於《迎接21世紀的挑戰》報告中認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應當以人類的健康為醫學的主要研究方向。從這個方向出發,中醫學的辨證不只用於診斷疾病,也可用於評價亞健康、甚至健康狀態。可以認為,中醫藥的理論體系是21世紀醫學發展研究的主體之一,中醫藥代表世界醫學發展的方向。(二)中醫藥是體現人文與科學融合的知識體系 人是生物機體、心靈道德和審美求真的統一,是形和神的融會。現代醫學已開始意識到,醫學的職責應當從治病轉換成治人。而中醫學從來就是按照這樣的思想為自己定位。中醫藥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為依據,將人的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精神活動與生理活動視作不可分割的整體來對待,因而體現了人文與科學相融合的特徵。 中醫學認為人乃萬物之靈,最為寶貴,對人和人的生命必須尊重。敬重人就是敬重天道,這是中醫學的出發點。因此,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捨己救人,不問貴賤貧富,親疏愚智,普同一等,成為大醫精誠。因此,歷代中醫尊重人和人的生命,從不把病人看作消極被動有待處置的對象,而是看作有人格的能動的主體。診治處方,一定與病人平等商量,為病人保守隱私,讓病人了解病理病機,求得病人的配合。中醫強調,人從事社會活動,有思想感情,處於一定的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這些對於人的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因此,無論診斷和治療,中醫要求把病人的社會生活和精神因素考慮進去,指出過度的情志不僅會使氣運失常,還可能造成器質 上的損傷。而恢復和保持健康,則需要提高精神境界,協調人際關係,正確對待生活,使心情平和、恬靜、愉悅,還要懂得防病養生的道理,杜絕不利治療和健康的行為。所以,中醫診療實行形神合一、以神統形的原則,而不把疾病和治療看作純系形體上的問題。 中醫學主張防重於治,注重養生。中醫學的養生觀博大高遠,認為養生的動機和毅力應出自高尚的人生目的和社會責任感。養生的方法以心理衛生和心的調攝為首要,並要求將養自我、養他人、養萬物統一起來,講明此三者相互促進,相互為用。在中醫學看來,個人的健康,人類的健康和萬物的協調發展是相需互依的整體。 每一個人不僅要自己養生,還要幫助他人養生,還要保護生態環境,這樣才能把精、氣、神統一起來,才是完整的養生。 醫學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然生命,可是以還原論、解剖學為基礎的西醫學所依據的方法和觀念,有些卻是反自然、反生命的,因此不能不陷入許多誤區和死胡同。 1998年美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對美國和其他22個發達國家的調查結果表明:因化學合成藥物毒副作用導致死亡的人數,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依靠科學發明和製造的藥物竟然成為人類的第四殺手,這不能不讓世人震驚。所以近年來,中醫中的自然療法,即不採用藥物、手術等治療手段的療法,受到世界廣泛歡迎和關注。中醫自然療法把人與自然,心理與生理,道德修鍊與治療保健很好地統一起來。據悉,美國不少醫科大學成立了「自然療法系」,專門研究以中醫自然療法為 主的各種非藥物療法。 著名科學哲學家費耶阿本德指出:「在歷史上,中國的技術長期以來缺乏任何西方科學的支持,然而它卻遙遙領先於西方當代技術。」這是為什麼?由於中國傳統科 學在自然科學層面上,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這個道路被忽視和遺忘了,而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得到了系統保存。中醫藥仍然保持了傳統的術語、理論和技術,「中醫 葯」 作為一個「活化石」和「金鑰匙」,對它的系統繼承和整理研究,將有助於重新揭示中國傳統科學的獨特思維方式、方法和技術體系,找到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活 水源頭」。(三)中醫藥為世界醫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醫藥早在公元6世紀就經朝鮮傳至日本,成為朝鮮、日本的醫學。在10世紀,中醫藥逐漸被阿拉伯醫學所吸收,成為阿拉伯醫學的一部分。阿拉伯醫學的脈診就是吸收了中醫脈診的經驗。中醫藥學著作在16世紀以後,還直接介紹到歐洲,百餘種著作被翻譯為拉丁、法、意等文字,促進了近現代醫學的形成和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各種類型的中醫診所、學校、研究中心和中藥貿易公司等中醫藥機構。採用中醫藥、針灸、推拿、氣功治療疾病的人數已佔世界總人口的1/3以上。中醫藥、針灸的療效已得到各國zhengfu及人民的信任和不同程度的支持。一些國家和地區明確規定了針灸或中醫治療的合法資格,還將其納入了醫療保險範圍。許多國家成立了中醫藥學術團體,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世界醫學氣功學會等國際性學術組織也積極發揮作用。中醫藥的國 際學術交流極為活躍。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已為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了數萬名針灸專業人員和留學生(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博士),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zhengfu間中醫藥交流與合作關係。 1972年尼克松訪華,目睹了針刺麻醉的神奇效果。從此之後,我國針灸逐漸在美國和世界各國推行開來,美國至今仍有不少醫院採用針刺麻醉進行手術。70年 代中期,美籍華人在舊金山創建了美國第一所中醫學院。近10年,至少有80%的美國人在病中服用過中草藥。到80年代末,全美已有各種註冊的中藥店和各類中藥保健食品網約13,000餘家,針灸、中醫學院20餘所,每年可招生近千人。1987年,經批准合法的中醫師達2,500餘名,估計實際從事針灸的醫 生有萬餘人。2000年初,全美已建立中醫專科學校7所,高等中醫專科大學、研究院等44所(不包括綜合性醫科大學設立的中醫系,如美國自然醫科大學), 其中7所可授予中醫碩士學位。1992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設替代醫學辦公室,負責研究評估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各國傳統醫學。其經費逐年增加,1999 年達1.16億美元,2002年增加到2.47億美元。 中醫在歐、亞、澳、非各洲也有快速發展。法國是西方研究和推廣針灸最多的國家。1985年在12萬名註冊行醫的醫生中,就有9千名為病人使用過針灸療法, 並將針麻應用於外科手術。英國1993年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合辦了倫敦中醫學院,1996年英國Middlesex大學又與中國合作開辦了5年制中醫學歷教 育,並獲英教育部門正式批准,由英zhengfu下撥經費。幾年前,倫敦大學也附設了中醫學院,可授予碩士學位。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也開辦了多所中醫學府。巴西、阿根廷已建立多種針灸學會和學校,廣泛開展針灸治療和培訓。 在中醫藥對世界醫學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中,其最獨特的貢獻是中醫藥的完整理論體系及建立這個理論體系的認知方法。進入21世紀,人類會更加關注生命,關注生態,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隨著人類對生命探索的深入,醫學科學的認識也將發生質的飛躍。中醫學的發展,其意義遠遠不限於醫學和生命科學本身,而是為人類文明做出了獨特貢獻,將為世界文明的未來發展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要讓西方國家認可中醫藥,絕非一蹴而就的事。唐朝時中醫藥第一次走向世界,系因唐朝強大,據認為唐朝擁有世界財富的三分之二,唐朝醫藥也是世界最發達的,故周邊國家紛紛前來取經,中醫藥就傳到了周邊國家,並與當地文化相結合。今天,要讓中醫藥第二次走向世 界,被西方國家認可,首先要中醫藥在國內受到尊重,廣為應用,成為我國13億人的主要醫療保健體系之一,而非只是輔助醫療體系,更不是首先追求出口創匯的 那一點經濟利益。 二、中醫藥是建立適合中國國情醫療健康保障體系的必要支撐 (一) 中醫藥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1、中醫藥植根於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性 中醫藥是農業經濟社會的產物。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小農經濟,個體生產,手工勞作,自給自足,購買力低下,在這樣經濟背景下產生的中醫藥具有農業經濟特點。中醫主要為個體行醫,憑觀察的望聞問切四個方法,開創了多種全憑個人手工操作的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刮痧、拔罐等等。藥物以草藥為主,就地取材,葯源 極為豐富,蒲公英、蟬蛻、石膏都是葯。中醫從診斷到防治皆可個人完成,凸現出相當的便利性。許多藥物,如馬齒莧,野菊花不入葯即是野草,雞內金、海螵蛸不入葯即是垃圾,中藥因之價格低廉,決定了中醫藥的平民化和鄉土化。 中國古代文化孕育了中醫藥,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中醫的基本思想??整體論。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人體各部分是共同合作的,構成一個整體。中醫吸收了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概念,加以充實、改造,樹立了陰陽為「醫道之綱領」。《周易》對中醫影響深遠。《易》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中醫以變化的觀點審視人體生命現象,因而中醫關注人體狀態變化,並以維護人體健康狀態的穩定為醫療首要任務。古代科學不發達,中醫的巧妙之處在於以簡馭繁。人體結構複雜,中醫以五臟為核心,簡化了處理頭緒。從四診收集的眾多病人體征、癥狀,提煉出人體陰陽二氣之盛虛描述人體整體狀態,大大降低了人體空間的維數。儒家思想在中醫也有體現,中醫對病邪採取「和為貴」而不趕盡殺絕的做法,治療重點是「調理」人體,提高人體的驅邪能力。中 國古代 君臣上下各司其職的治國思想,中醫用於五臟,心為君,肺是相,肝是將,脾負責供應,腎負責水利。五臟既分工又合作,按照五行相生相剋法則維持穩定平衡。中藥組 方亦按 君臣佐使原則。 君葯起主要治療作用,臣葯為協助君葯加強治療的藥物,佐葯治療次要癥狀並制約君葯毒性,使葯調和藥性。因此中藥處方較西藥複雜,故有用藥如用兵之說。 2、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貢獻 中醫有一套完整的養生理論。中華民族在中醫養生理論的澤育下健康地生息繁衍。中醫的養生理論非常豐富,首先精神上心平氣和,此外要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三條。中醫特彆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自然有晝夜、四季時間節律,人體生物鐘與自然節律是相應的,中醫認為人的主觀行為也必須與自然節律相協調。中醫一個重要思想是治未病,即預防疾病,小病及時治,以免演變成為大病。古人認為葯食同源,食物不僅充饑,而且有自身的藥性,可以治病。中醫的飲食為水谷二字,中國人的飲食以糧食為主,與WHO提出的食物金字塔結構的基層為穀物不謀而合。我國有優良的衛生傳統,漢代就規定五日一沐浴,朱子治家格言一開 始就講「黎明即起,洒掃內外」,《論語》中都論述不食變質食物。從華佗的五禽戲到現在的太極拳,中國人形成自己的民族健身方式。中醫養生理論吸收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優秀思想,自然而然地融入平民百姓的心靈之中。中華民族自古寬容樂觀,生活規律,勤勞又有節制。平民百姓對中醫養生之道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舉手之勞即可養生健身,信手拈來即能治癒小病。綠豆清熱解毒,消暑利尿,中國人夏天就喝綠豆湯;羊肉性溫生津,中國人冬天就吃羊肉,這樣飲食安排完全符合自然節律。廚房裡的蔥姜蒜也是治病良藥。淋了雨,喝薑糖水,胃口暖和了,出點汗,次日健康如故。受了點涼,用蔥白、香菜煮水喝,表一表,身體立刻輕鬆了。夏天 吃些生蒜,可以預防腸道傳染病。中醫的刮痧、拔罐,百姓自己都能做,而且立竿見影。太極拳不需昂貴的器械,老少皆宜。清晨打一套不緊不斷的太極拳,一天神清氣爽,精力充沛。中醫養生之道的普及化、平民化,廣泛而有效地保障了人們的健康,避免了疾病。中醫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 3、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戰勝疾病的有力武器 每當歷史上出現重大疫情,即是中醫藥發揮威力之時,也是中醫藥發展的契機。東漢建安年間,傷寒病大量發生,死亡率很高。張仲景的族人,10年間死了 2/3。身為醫生的張仲景,在臨床第一線救死扶傷,潛心研究發病規律,在繼承《黃帝內經》和博採眾方的基礎上,終於摸索出傷寒病的辨證方法和治療方劑,徹底解決了治療傷寒病的難題。張仲景的《傷寒論》提出「六經辨證」,並把每一種病都列出脈象、病症和方葯。《傷寒論》奠定了中醫診斷和治療的理論基礎,是中醫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明代從永樂到崇禎年間,中國多次發生大疫,用《傷寒論》六經辨證去治,收效甚微。吳又可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古方不能治今病是因為今病不是傷寒病,而是由一種戾氣引起的,戾氣由人的口鼻進入人體內,引起人體發病。吳又可建立了新的病因說,採用了新的方劑,創立了溫病學說。其後葉天士提出「衛氣營血」辨證,完善了溫病學說。 天花曾是歷史上可怕的傳染病。我國北宋年間就通過種人痘預防天花,後傳入歐洲,才改進成為牛痘。 1956年石家莊流行乙型腦炎,師仲景法用白虎湯,療效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並不因為中醫無微生物學說而束手無策。1957年北京乙腦流行,白虎湯效果不明 顯。老中醫蒲輔周指出兩年氣候不同,處方應不同,只在原方加上一味蒼朮,療效又達90%。1958年廣州流行乙型腦炎,鄧鐵濤老先生曾參加救治,為暑熱伏濕之證,凡舌苔轉厚者必不死,暑濕得外達故也。統計中醫之療效亦達90%,且無後遺症。六十年代廣東麻疹流行,番禺等地麻疹肺炎死嬰不少,廣東中醫學院醫 療隊所到之鄉村,用透疹清熱之法,死亡病例便被制止。廣州六十年代亦曾流感流行,用吳又可法――達原飲,又收到良好的效果。中醫臨床考慮三因(因時、因 地、因人),中醫理論更為全面,因此更為收效。 國家在「七五」期間安排攻關計劃研究流行性出血熱,南京周仲瑛組治療1127例,其效果為:中醫藥組治療812例,病死率為1.11%;西醫藥對照組治療 315例,病死率為5.08%(P<0.01),中醫藥組明顯優於對照組。江西萬有生研究組治療413例,其效果為:中醫藥組273例,病死率為 3.7%,西醫藥對照組為140例,病死率為10.7%(P<0.01),療效優於對照組,由於時、地、人等有關條件不同,西醫辨病為同一病毒性疾病,但周氏、萬氏的辨證論治完全不同。 20世紀90年代,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對1988年中國上海以中醫藥為主治療乙肝重疊甲肝與1983-1988年美國本土以西醫藥為主治療同 類疾病的死亡率進行了統計對比,結果為0.05%∶11.7%,亦即1∶234。這說明此類疾病中國死1人,而美國死234人。從中可以顯示出中醫藥的優勢。 至2003年5月中旬,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院治療50餘名SARS患者,無一例死亡,平均退燒時間3天,平均住院時間9天,且醫護人員無一人感染。二附 院至4月初收治112例患者,平均退熱時間7天,平均住院18天;二附院甚至純用中醫藥治好了15例SARS患者。鍾南山院士所在的醫院到5月份共收治 117名病人,10人死亡;收治病人中,中醫介入治療71例,僅一例死亡。北京仝小 林 教授治療小組收治16名SARS病人,純用中醫藥治療,全部治癒,平 均退熱時間僅4.5天。 廣州中醫介入SARS治療最早最深,病死率全國最低,不到4%,低於全國的7%。北京有關權威人士稱,北京中醫介入抗SARS鬥爭雖然較晚,成效顯著,介入後的死亡率是介入前死亡率的五分之一。 由於大量使用激素等藥物,西醫治療的病人患肺部纖維化和骨股頭壞死的人至少佔1/3以上;迄今去醫院檢查者,基本都有骨股頭壞死現象。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03年10月聯合主辦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非典國際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認為,中醫搶救了大量非典患 者的生命;在預防和恢復期治療方面,迄今西醫尚無針對性治療方法,中醫有其獨到之處。專家一致建議,治療非典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儘可能早期全程、合理使用中醫藥;應將中醫納入公共突發事件臨床救治體系,中西醫配合治療非典經驗可作為其他國家防治傳染病的參考。 2003年4月13-15日,我們課題組赴廣州調研中醫治療SARS療效之後,寫出了《中醫完全可以解決非典問題》。報告最後建議:「火速撥款組織中醫藥 對特異性疾病的預防、預測的研究」。半年之後的今天看來,這一建議是切合實際的,應將中醫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體系。(未完,待續)(二)中國的衛生保健體系必須立足於國情現實 衛生保健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社會、生活水準等諸多因素決定的。與衛生保健體系直接相關的醫療保險制度,是指一個國家籌資、分配和使用醫療保險基金為個人和集體提供防病、治病等衛生保健服務的一種綜合性措施和制度。衛生保健體系的模式源於實行什麼樣的醫療保險制度,而醫療保險制度又 受社會政治制度、經濟水平、傳統習慣、醫療服務的組織及現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社會醫療保險制 度,例如,美國實行的是「以服務收費的市場化體系」,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實行的是「分散化的國家衛生模式」,而加拿大、英國、瑞典等國實行的是「社會化 的醫療形式」,但無論如何,都實行的是西醫醫療模式,或者說是生物醫學模式。 近年來,世界各國不同程度都面臨衛生保健成本增加的問題,諸多醫學人類學家、社會學家開展了一些衛生保健體系跨國研究工作,尤其是與美國不同的發達國家的衛生保健體系的比較研究。從下面介紹的美國和法國的模式就可以得知,我們必須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衛生保健體系,而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 1、西方國家的衛生保健體系面臨挑戰 由於現代生物醫學在近百年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大量的先進醫療診斷設備、技術和資源,但是也出現了「重治療、輕預防」,「治療醫學與公共衛生的分離」, 「追求高技術、新藥物治療疑難疾病」等趨勢,使得所有以現代生物醫學為主的發達國家的衛生保健體系都出現了危機。以美國為例:一是醫療費用逐年高漲。1980年,美國人均衛生保健費用為1,063美元,到1994年上升到3,510美元,達到世界上最高水平,醫療衛生總支出為 9,494億美元,(其中僅醫院費用一項就達3,385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達13.7%;2000年,美國醫療衛生總支出達到 1.3萬億美元。佔GDP的13%,佔全球醫療衛生支出總額的43%。在如此之高的支出費用下,美國仍有15%的人享受不到醫療服務,也就是說,約 4000萬人得不到起碼的醫療服務。由於費用高昂,許多公民無法支付基本的醫療保險, 到1995年只有29%的人參加「非管理收費服務」的保險計劃。也就是說,美國是通過浪費全世界43%的衛生資源來保障其佔世界4.7%人口的健康。 二是初級保健體系日趨弱化。由於現代醫學的引導,醫生偏好專業化,從事初級保健和家庭醫學的全科醫生的數量減少,限制了衛生保健的可及性和普及性。美國 1950年有全科醫生112,000人,1980年下降到47,000人,由於醫療照顧計劃等改革措施的實施,才在1994年恢復到73,163人。而且由於醫生職業高度專科化,各科之間相互推諉,沒有哪個醫生為病人健康全面負責。 三是醫患糾紛嚴重。美國現行的醫保模式採用的是直接向醫生和醫院支付「非管理收費服務」的傳統方式。由於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醫生確定病人的需求,醫生為 所提供的服務定價,醫生和醫院為提高收入而向病人提供不必要的治療和藥物,造成醫療費用超速上漲。近年來,引起最多批評的醫學專業是「外科」,人們不僅認 為美國的外科醫生太多了,而且還懷疑所有的外科手術是否都有必要。 四是人們認識到西醫的局限性。西醫在解決單一因素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難病等多因素疾病方面顯得十分無奈。西醫採用對抗療法,一定要找出病因、病理、病位,否則難以下藥。多因素病很難找到準確病位。而這類疾病卻佔到疾病種類的70%。也就是說西醫局限性很大。因而他們開始向世界各國傳統醫學尋找答案。

推薦閱讀:

土登翁修堪布:跑跑居士和空談居士的下場
你的信心越巨大,所獲得的加持效果越明顯,大致分為上中下三等
【翻譯】不住增長的信心(17)辨別諸靈的恩賜
信心銘
易學雖艱險,信心迎光明

TAG:中醫 | 信心 | 有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