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心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邏輯研究

   內容提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邏輯",即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各自有著內在的產生與發展的規律,同時它們相互之間又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繫。作為理論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內在邏輯證明,需要著重深入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改革開放的關係、與毛澤東思想的關係以及這一理論體系迄今為止所包容的三大理論成果之間的邏輯關係。作為道路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內在邏輯證明,需要著重深入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選擇這樣一條正確道路、這條道路的主題、本質、內涵、目標是什麼。作為制度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內在邏輯證明,需要著重深入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邏輯依據、基本內容、內在本質和主要特徵等重大問題,從而深入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邏輯關係/理論/道路/制度

  

   一、引言:"內在邏輯"問題的提出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經過90年的奮鬥、創造、積累,黨和人民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斷發展的成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P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之所以成為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不懈奮鬥、創造、積累的結果與歸宿,之所以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征途上必須始終堅持的方向與趨勢,不僅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獲得了"歷史必然性"的證明。歷史經驗表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奠定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制度支撐。也不僅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在獲得"現實必要性"的證明。現實生活表明,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才能防止"左"的或右的主張和思潮的干擾,確保黨和人民始終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才能正確澄清和回答現實生活提出的種種問題,在科學理論的基點上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才能真正鞏固我們正在進行著的各項事業的制度基礎,經受住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與考驗,奠定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制度根基。更重要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內在邏輯性"的證明。

   恩格斯說:"歷史事件似乎總的說來同樣是由偶然性支配著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蔽著規律支配的,而問題只是在於發現這些規律。"[2](P247)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邏輯性",即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各自有著內在的產生與發展的規律,同時它們相互之間又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繫。深入研究與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邏輯,無疑具有極其重大而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有助於人們更加深透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所深蘊的內在規律,更加科學地把握這三大形態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從而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上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深入研究與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邏輯,同時具有極其重大而深刻的理論價值。它有助於拓展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視野和理論視野,以嚴謹的邏輯思維深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規律,從而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研究水平,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更加科學和縝密的理論品格和理論魅力,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正成為一門科學。

   二、作為理論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邏輯

   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時期所獲得的最重要的科學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形態。人類思想理論發展史表明,理論是實踐經驗的升華,又反過來指導新的社會實踐;一種正確理論的形成,必然有它內在的邏輯動因;一種正確理論對社會實踐發揮重要指引作用,也必然有它內在的邏輯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這樣符合思想理論規律的深刻邏輯體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證明,需要著重深入回答相互關聯的三大基本問題: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實踐是一種怎樣的邏輯關係;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是一種怎樣的邏輯關係;其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迄今為止所包含的三大理論成果相互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邏輯關係。實踐證明,搞清楚以上三大邏輯關係,是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與指導性、提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覺性與堅定性的重要前提。

   第一,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實踐的邏輯關係

   一種正確理論的科學性,首先在於它是符合歷史要求和適應時代需要的產物。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真理性和重大時代價值,離不開當代中國改革開放這一最重要的社會實踐。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與逐步形成的邏輯起點,也是這一理論體系不斷完善與發展的動力源泉。

   首先,改革開放將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首當其衝地提到我們黨的面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以探索和回答這一根本問題為邏輯起點的。

   30多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以要提出改革開放的歷史任務,我們黨所以要帶領人民義無反顧地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從根本性的歷史原因來說,就是由於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沒有搞清楚"。而對這一問題沒有搞清楚,又是同沒有搞清楚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聯繫在一起的。這就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包括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脫離了時代的新變化和實踐的新發展,抽象地談論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一些論斷當成不可更改的圭臬,甚至用那些已經落後時代變化乃至已經過時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現實的實踐,從而使我們的社會主義陷入了嚴重的本本主義和"烏托邦"空想。對此,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作了鞭辟入裡的分析。他指出:"多年來,存在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馬克思去世以後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3](P291)鄧小平尤其對時代的新變化向馬克思主義提出的新要求作出了深刻分析:"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3](P291-292)正是引導黨和人民摒棄了從"本本"出發來理解和堅持社會主義的思想方法和思維定勢,著眼於時代變化和現實國情來理解和堅持社會主義,鄧小平明確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P3)的重大科學命題,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系統形成了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理念、新論斷、新思想,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命題的提出和一系列相關理論的形成,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始。

   其次,改革開放推動著我們黨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正是在這樣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科學理論形成與完善的過程,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並在探索和回答新問題中不斷把握和運用事物發展規律的過程。改革開放30多年,正是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規律和思想進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發動、領導和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明確提出並不懈探索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同時明確提出"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黨"的重大課題,實施"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形成了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緊密結合進入21世紀世界格局的新變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新問題,在進一步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重大課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不僅進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等重大課題,而且創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課題。總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推動著我們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回答現實問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三大重大課題、三大基本規律、三大階段性成果,相互聯繫,融為一體,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的偉大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於和發展於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又極其深刻地指導著和推動著改革開放偉大實踐。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產物,是以鄧小平、江澤民以及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刻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和人民群眾實踐創造的基礎上形成並不斷豐富和完善的科學理論體系。改革開放既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踐源泉和邏輯起點,又是不斷豐富發展這一理論體系的邏輯依據和強大動力。遊離改革開放這一偉大社會實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難以作出深刻的理解和科學的把握,甚至會產生種種偏頗的或扭曲的認識。

   第二,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的內在邏輯關係

   以改革開放的視角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然提出如何認識毛澤東以及毛澤東思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係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4](P11)對於這一科學結論,一些人不理解甚至很"糾結",常常發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什麼不包括毛澤東思想"的疑問。深入地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深入地研究與搞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獨特創造。馬克思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於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5](P54)因此恩格斯強調:"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認識到什麼程度。"[2](P337-338)列寧更加鮮明地指出:"只有不可救藥的書獃子,才會單靠引證馬克思關於另一時代的某一論述,來解決當前發生的獨特而複雜的問題。"[6](P162)依據不同的時代主題和時代需要,研究不同時代條件下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經驗和特殊規律,回答和解決時代變化和實際發展提出的特殊的歷史任務和現實問題,從而形成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與規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鮮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發展本質與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主要是在帝國主義戰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深入發展的時代條件下與社會實踐中進行的。這次飛躍所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進行什麼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這一根本問題,成功地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並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一偉大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是在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日漸形成並深入發展的時代條件下和社會實踐中進行的。這次飛躍所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及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成功地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次歷史性飛躍,兩大科學理論體系,相互聯繫、交相輝映,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生生不息的偉大歷史進程。由兩次歷史性飛躍相互之間的邏輯關係,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毛澤東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拓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但是由於時代和歷史的局限,毛澤東思想並沒有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更沒有明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明確形成並不斷豐富完善的。

   第三,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包涵內容的內在邏輯關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動態的理論創新過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構成迄今為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體內容。這三大階段性理論成果,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與時俱進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形成了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就是理論創新與發展的普遍性。而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下和不同的社會實踐中,這三大階段性理論成果,在同一主題下又具有不盡相同的歷史地位,呈現出不盡相同的理論特色和時代價值。這就是理論創新和發展的特殊性。我們既要深刻認識和把握理論創新和發展的普遍性,又要深刻認識和把握理論創新和發展的特殊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只有準確地把握各個發展階段理論成果的特殊性,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性、架構性組成部分。所謂基礎性、架構性,即是說,這一科學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拓和理論體系的形成,作出了創造性的獨特貢獻,具有長遠性的奠基作用。主要表現在: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基石,這就是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就是明確形成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發展戰略論、社會主義改革動力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論等一系列帶有規律性的基本理論;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科學方法,主要包括,把一切從實際出發作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邏輯起點,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有機統一起來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法寶,把人民滿意、人民答應、人民放心作為制定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根本標準。顯然,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內涵和創造性貢獻,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完善和拓展,具有根本性、長遠性的奠基作用與支撐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征途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性組成部分。所謂開創性,突出表現在,密切適應經濟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發展潮流,密切適應國內經濟、政治、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的發展趨勢,把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先進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命力的根本體現,作為加強黨的建設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從而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視野,啟發和引導人們在更加適應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進一步堅持、豐富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意義突出表現在,既積極借鑒當今世界各國科學的發展理念,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又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作出了進一步科學揭示;既繼承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基本思想,又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進一步揭示了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本質核心、價值目標和基本要求,進一步回答了"為誰發展、靠誰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

   以上邏輯關係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有機整體,是一種探索真理、把握規律的認識深化和理論創新過程。迄今為止三大階段性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上具有內在一致性,必須緊緊圍繞主題一以貫之地理解和把握。同時,這三大階段性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又佔有各自特殊的地位,體現著各自特殊的時代價值。

   三、作為道路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邏輯

   民族的復興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關鍵在於道路的正確選擇。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對這樣一條道路,除了進行"歷史必然性"證明和"現實必要性"證明之外,我們還有必要進一步追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選擇這樣一條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題、本質、內涵、目標是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其他現代化道路相比有何特殊價值?只有深入地搞清楚這些內在邏輯問題,我們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動搖,並不斷拓展這條道路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加美好的未來。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和精髓:從中國實際出發做好"結合"的文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是以重新恢復和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為前提與起點的。這種恢復和確立,不是對歷史的簡單重複,而是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創新特色,這就是將"解放思想"同"實事求是"有機融為一體,創造性地解決了必須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做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文章這一根本方向。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黨在實踐中逐漸發現"蘇聯模式"的弊端,為此毛澤東曾明確提出搞社會主義不一定全照搬蘇聯那套公式,不能教條主義地學習蘇聯經驗。在這一正確思想指導下,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正確的指導方針。正是這種獨立自主式的探索,成功開闢了一條符合當時實際情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道路。可惜這一探索未能長期堅持下去,50年代後期即開始發生嚴重失誤,以至逐步形成嚴重背離社會主義本質的"左"的理論和"左"的路線,最終導致"文化大革命"的發生。產生這一挫折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是沒有選擇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邏輯起點。這一時期,儘管毛澤東也不斷地強調要繼續做"結合"的文章,但是這種"結合"更多的是從"本本"出發,企圖在馬恩列斯書本中尋求實現理想化社會的方案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路徑,嚴重忽視了中國國情,由此導致關於社會主義的理念期待和現實狀況之間的強烈反差,導致脫離具體的現實條件加快社會主義進程的路線和政策,乃至在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上,使人們陷入了迷惘和困惑。

   總結這段歷史教訓,鄧小平提出一個重要思想:要重新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決好走什麼樣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打破僵化思想的束縛和固定模式的羈絆,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中國的實際建設社會主義。他深刻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7](P141)"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7](P364)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有機統一,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成為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思想武器。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現實指向,是改變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尋找社會主義答案、把"本本"作為"結合"的邏輯起點的傾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把實踐作為"結合"的邏輯起點和根本依據。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所解決的最關鍵問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和精髓。正是由於突破一切僵化觀念和固定模式的束縛,堅持把實踐作為"結合"的邏輯起點,我們黨對世界格局新變化作出了正確判斷,得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科學結論;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方位作出了正確判斷,得出了我國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結論。這兩個"正確判斷",兩個"科學結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的兩大理論基石。實踐有力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充滿活力,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就在於一切從實際出發,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題和目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

   實現現代化,是億萬中國人的百年夢想。許多仁人志士為實現這一夢想奔走呼號、上下求索,耗盡畢生心血以至獻出寶貴生命。然而作為一個古老的東方大國,作為一個長期飽受外患內亂的弱勢國家,尤其作為一個後髮型的社會主義大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何其艱難!在一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曾經面臨著如何走向現代化的痛苦選擇:要麼照搬英美模式,走西方現代化道路;要麼照搬蘇聯模式,走高度集權的東方現代化道路;要麼與資本主義世界完全對立,走封閉式的現代化道路。如此種種探索、試驗,最終無不歸於失敗,唯有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探索出的"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才是中華民族真正走向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的道路。

   "中國式的現代化",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題,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目標。"中國式的現代化",概括起來就是,既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動搖,牢牢把握現代化的正確方向,又堅定不移地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民主政治,不斷拓展走向經濟現代化和政治現代化的路徑;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又堅定不移貫徹以人為本,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環境建設全面進步,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既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不動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在不斷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既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動搖,依靠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實現現代化,又堅定不移緊跟時代潮流,引進來、走出去,積极參与全球化的競爭與合作,包括與西方世界的溝通與合作,在全方位對外開放中提升現代化水平;既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不動搖,又堅定不移與時俱進,積極吸納、借鑒世界各國先進文化和價值理念提升人的現代化素質,建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等。正是這些成功的做法、經驗及其成就,詮釋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題,豐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張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價值。

   在"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整體架構和發展過程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具有十分特殊意義的發展階段。30多年前當中國改革開放帷幕剛剛拉開的時候,人們對中國究竟要走一條什麼樣的現代化道路,還處在一種似明非明狀態。這個重大問題,自然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深入思考的"熱點"問題。所以,1979年12月6日,當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向鄧小平提出"中國將來會是什麼樣的情況?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問題的時候,鄧小平陷入了沉思,進而便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影響中國今後幾十年命運的戰略設想,這就是"小康社會"。鄧小平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所以,我只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7](P237)"中國式現代化"、"小康之家"、"小康社會",這些在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嶄新概念,初步指明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過程和方向。正是在這次重要談話的基礎上,鄧小平經過反覆思考並經過黨中央領導集體反覆論證,高屋建瓴地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描繪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展示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雄心壯志。30多年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基本上是按照鄧小平"三步走"戰略穩步推進的。到上個世紀末,我們已勝利實現了第一步、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在實事求是分析我國小康水平現狀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一個重大戰略目標,這就是"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對鄧小平"三步走"戰略的重大豐富和發展,它把"中國式的現代化"的特有內涵和實現步驟進一步科學化和具體化了。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深入分析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明確提出"今後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進一步揭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過程中的歷史方位和重大意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拓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與意義。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與特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建設協調發展和全面推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關於中國社會全面變革和全面發展的道路,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建設進程及其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經濟形態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徵是,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就是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更好地保障和發展人民民主權利;這一政治形態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徵是,堅持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前提下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一文化形態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徵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就是在堅持以人為本這一本質和核心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和諧發展;這一社會形態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徵是,堅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相互協調、整體推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實踐雄辯地證明,這樣一條發展道路,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形態以內在的優越性和發展潛力。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生產資料公有製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時容納一切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其他經濟成分。這樣一種經濟制度,既能為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提供有利的制度條件,又可以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私人佔有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從本質上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並以發展高度民主為目標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這樣一種政治制度,可以從根本上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消除資本主義民主的階級局限性和狹隘性,使社會機體充滿生機和活力。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社會公正和平等作為價值目標,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是要消滅階級,消除剝削,實現共同富裕,為社會成員自由全面地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證。這樣一種社會制度,可以消除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不均和人的畸形發展現象,使社會全面發展建立在人的內在活力基礎之上。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全面發展的特性和戰略,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不斷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和諧以及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目標邁進,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能力消除一切舊制度下所特有的貪婪、腐敗、墮落現象,使整個社會在文明健康的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中生機勃勃地向前發展。

   總之,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寶貴品格和不懈追求,是符合東方大國走向現代化和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規律的內在邏輯體現。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四、作為制度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拓展,必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有機融為一體。何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依據是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哪些基本內容、有哪些基本特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內在邏輯關係界定有何現實價值?深入搞清和科學把握這些基本問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並在新的實踐中不斷完善這一制度的重要前提。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邏輯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長期積累、逐步形成、不斷完善的過程。依據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我國社會制度不斷變革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我們可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定義為: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既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動搖,又充分吸收其他社會制度的優秀成分,緊跟時代潮流,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基點,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的,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民主公平正義為價值,堅持以人為本,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的新型社會制度。

   這樣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既是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內在邏輯體現,又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在當代中國創造性運用的內在邏輯證明。它內在地包容著以下幾個方面的有機統一:

   一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其本質特徵的每一個方面,都深刻體現著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基本原則的內在要求。其中最重要地體現在兩個基本方面:其一,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基本出發點和根本任務。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既是社會主義的首要本質,又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正是在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這一基本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現和實踐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基本原則的基本要求。其二,以實現全社會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價值目標。在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又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不斷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為奮鬥目標,深刻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基本原則的又一基本要求。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管長期的,具有普遍性,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是分階段的,具有特殊性,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上,我們黨實現了堅持科學社會主義長期性與階段性的有機統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機統一。

   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動搖與積極吸收其他社會制度優秀成分的有機統一。改革開放將中國推向了世界、融入了世界,正是在世界大變革大發展潮流中尤其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得以與世界發達國家社會制度溝通與交流,在比較、鑒別與吸收中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涵,張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我們黨領導和推進改革開放的一個突出貢獻在於,既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中最基本的方面不動搖,又大膽吸收和充分借鑒世界發達國家社會制度中的優秀成分,在對外開放中有力促進社會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創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有效實現形式和發展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以能夠緊跟時代潮流,所以能夠與時俱進,所以能夠在全球化激烈競爭中不斷鞏固發展並在世界舞台上愈益顯示出強大競爭力和內在活力,根本原因正在這裡。

   三是堅持社會差距的客觀性與社會公正的必然性的有機統一。在消除剝削和社會差別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公平與公正,是社會主義的鮮明特徵和價值追求。然而實現社會公平與公正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奮鬥的過程。無視社會公平與公正,容忍社會差距不斷拉大,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不承認社會差距的客觀存在,企圖在很短時間內實現完全公平與公正,那也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鄧小平關於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和地區都富裕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正是深刻體現了社會差距的客觀性與社會公正的必然性的有機統一。這樣一種有機統一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實際出發,既顧及了社會差距的客觀性與現實性,把追求效率、提高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又顧及了社會公平與公正的必然性和目標性,堅定不移在發展中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差距與公正的統一。堅持這種辯證統一,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產生的現實依據,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現實任務。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具體體現在:一,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的地位和權利的真實實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礎;二,廣大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調動與發揮,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的主體依靠力量;三,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維護與實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與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四,人民受惠不受惠、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是衡量制度優劣的根本標準,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改革中不斷完善的根本動力。以上四點,在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進程中得到了比較鮮明的體現和完整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源於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初創時期,形成於和發展於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社會主義改革時期,所謂"源於毛,始於鄧,成於鄧,鞏固發展於江、胡"。

   以人民民主為本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主要由五大基本制度構成,其核心就是"五大民主":

   (一)以選舉民主為主要標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的最基本的國家形式。從1949年新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能,到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誕生,再到改革開放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完善與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得到不斷發揮與體現。其最大優越性在於,它既能有效地保障全體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有利於國家機關分工合作、協調一致地組織社會主義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人民民主本質的根本之處在於選舉民主。選舉和投票是現代民主制的一大優勢和主要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選舉民主的根本體現。全體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公民通過廣泛民主選舉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廣泛民主選舉組成各級國家權力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從而使廣大人民的意志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得以充分體現,確保各類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國家權力。我國現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需要在改革中進一步完善,改革的根本方向和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擴大選舉的覆蓋面,進一步增強選舉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更好地發揮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重任。

   (二)以協商民主為主要標誌的政治協商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協商制度的主要載體是人民政協。人民政協是我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中體現在協商民主上。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是現代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在我們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多黨派的社會主義國家,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通過人民政協進行廣泛協商,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見,再由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進行決策,由人民政府執行實施,這樣一種政治體制,集中體現了廣泛民主與科學集中的統一。堅持與完善人民政協這種民主形式,既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又體現了中華民族兼容並蓄的優秀文化傳統,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創造。

   (三)以直接民主為主要標誌的群眾自治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不僅是以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為主要內容的間接民主制度,而且要逐步創造條件發展直接民主,不斷拓展直接民主的廣度和深度。包括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社區以及部分縣鄉以下直接民主在內的基層群眾自治,是發展直接民主的重要途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最廣泛實踐。這一廣泛的直接民主實踐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發展極不平衡、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東方大國,更有其特殊意義,不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生長點。同時要注重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不斷增強社會自治功能。儘管當前我國的群眾自治制度還處在初級階段和探索之中,還存在著種種亟待完善的地方,但是作為一種億萬人民參與的直接民主實踐,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形成與完善,將發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四)以黨內民主為主要標誌的政黨政治制度

   現代民主政治是政黨政治,關鍵在於執政黨能否民主建黨、民主執政,要害則是發展黨內民主,同時按照民主協商的原則處理好"黨際民主"即執政黨與其他參政黨的關係。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從根本意義上說,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黨的民主執政確保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以執政黨黨內民主帶動黨際民主及其民主黨派黨內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鮮明特色和關鍵環節。黨內民主的核心是確保黨員民主權利,關鍵在於制度建黨。

   (五)以經濟民主為主要標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調節社會資源的一種基礎手段,而且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基本制度,同時還是適應時代潮流把中國推向世界的一種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徵是經濟民主,即賦予和確保企業及生產經營者個人以經濟自主權。只有擁有經濟自主權,遵循價值規律自主生產、自主經營,才能充分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增添基礎活力。市場經濟離不開政府調控,但這種調控與傳統計劃經濟制度下的政府調控有著本質區別,主要表現在,一個是民主式的調控,一個是集權式的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本質決定,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必須建立在充分保護和發揮企業及生產經營者個人自主權基礎之上,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與條件,通過行政調控手段和經濟調控手段的有機結合,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與平等。

   五、結語:"三大形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大基本形態,理論、道路、制度三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邏輯聯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踐形態,是鞏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根本制度支撐,是作為理論形態和道路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保障。歷史與現實一再表明,只有深刻揭示和科學把握理論、道路、制度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才能夠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定不移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作為理論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著重點是"主義"問題。"主義"指引方向,"主義"指導行動。在我國現階段,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方向,就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有機地統一起來,全面貫徹落實。當前在究竟要堅持什麼"主義"問題上的種種思潮,再一次警示我們,始終不渝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必須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共識,不斷提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覺性,不斷提高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在邏輯的科學性。

   作為道路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著重點是"發展"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著力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科學發展之路。在我國現階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不斷拓展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道路,在全面發展中逐步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

   作為制度層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著重點是"建設"問題。制度重在改革、重在建設。在我國現階段,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要緊緊抓住人民民主這一本質,不斷推進各項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在深化改革中不斷促進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社會管理制度的建設,把改革與建設有機地融為一體。通過堅定不移地改革與建設,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民性、科學性、包容性和時代性,更加有力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有力保證和堅強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版)[M].人民出版社,1995.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M].人民出版社,200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版)[M].人民出版社,2002.

   [6]列寧選集:第1卷(第3版)[M].人民出版社,1995.

   [7]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NU1DA20121012

  

  

推薦閱讀:

王英:中國現代啟蒙的內在困境
成熟魅力是女人發自內在的最誘人的吸引力
內家三拳為一家的內在訓練形式
放射出內在生命的光芒
【一點資訊】表面溫柔,內在報復心極強的生肖女,你惹不起! (Yidianzixun.com)

TAG:社會 | 中國 | 中國特色 | 邏輯 | 特色 | 內在 | 主義 | 研究 | 社會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