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實陶淵明生前無人知 唐宋後才負盛名

真實陶淵明生前無人知唐宋後才負盛名發布日期:2017年05月22日文章來源:凱風網作者:菲兒今天,如果我們提起田園詩人,首先想到第一人就是陶淵明,尤其是他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被都市現代人視為內心深處的情感家園,令無數人心神嚮往。事實上,真實的陶淵明生前非常的落寞,並無人知曉,他生命的光輝在他去世後近百年才逐漸放射出來。

陶淵明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其祖父做過太守,祖上家業尚豐,只是在陶淵明八歲時,父親意外去世,家境才逐漸沒落,他曾寫詩稱「弱年逢家乏」。20歲時,陶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經過一番折騰, 29歲的陶淵明才步入仕途,出任州祭酒的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由於年輕所盛,這份公差沒幹多久,陶淵明便辭官歸家了。後來,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幹了沒多久,又受不了官場生活,依舊在家閑居。直到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淵明又最後一次出任彭澤令。三個月後,妹妹意外去世,他幫助料理完後世後,便正式辭官歸田,開始了他的歸隱田園生活。通過其身世不難發現,陶淵明一生五次出仕均不得志,歸隱後,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一詩中,表達了自己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也說出了自己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歸田而居後,陶淵明生活一開始過得還算悠閑,在此期間,他飲酒作詩,創作了大量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等。不過,遺憾的是,他所創作的詩文在當時並沒得到認可,比如在《晉書》《宋書》《南史》等史料中,都有陶淵明的相關傳記,均被收入《隱逸傳》。不難看出,陶淵明在當時只是被人們當作一位隱逸者看待,他所倡導的田園生活並不被人欣賞。然而,農民收入的局限性,以及其他的家境情況決定了陶淵明的悠閑生活不可能長久,以至於後來他雖然半世躬耕不輟,卻連最低溫飽水平的生存條件也難以持久。最要命的是,他最後所居住的「草廬」還意外遭遇了一場大火,僅有的家底也付之一炬。生活日益艱難的陶淵明在《移居二首》其一中表述「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可見他只求衣能禦寒,食能充饑,室能蔽床而已,生活過得十分的潦倒。尤其是到了晚年,陶淵明在《答龐參軍詩序》中稱:「本既不豐,復老病繼之」,其處境變得更加凄慘,再加起一生連遭亂世、喪妻、火災、旱澇之患,那種「鼓腹無所思,朝起暮歸眠」的安適情景竟然難以再現了。

我們今天所認知的陶淵明,其實是宋人重塑的。因為陶淵明的隱逸詩從多個角度全面地體現了詩人的生命情結:鄙棄功名利祿,忘掉對社會的關懷意向,熱愛自然、美好的田園環境,眷戀安寧、質樸的躬耕生活,而這種精神也最終成為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

到了唐代,陶淵明的詩篇才大放光彩,其倡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骨氣,以及固窮守節的精神境界和順天任情的達觀的生活狀態才逐漸被人認知。許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厭倦了官場時,都會回歸到陶淵明身上,借從他的詩篇中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以慰藉內心的苦悶厭世之情。如白居易、蘇軾、陸遊、辛棄疾等等,莫不如此。陶淵明一生寫有上千首詩,不過傳世作品卻只有125首詩、12篇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這些詩文中,絕大多數以田園詩數為主,充分表達了他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因此他也被後人稱為最著名的田園詩人。比如其代表作《桃花源記》,至今讀起來,仍讓人感到這是一個令人嚮往的精神世界。陶淵明生前是孤獨的,他的詩不被人理解,不受人關注,與西方一些大師一樣,陶淵明身後盛名與他生前的落寞形成鮮明對比,他生命的光輝在他去世後才逐漸放射出來,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一種遺憾和悲哀。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推薦閱讀:

一個90後眼中的陶淵明
陶淵明後人做主播月入百萬,這到底是不是坑祖宗
說陶淵明先生愛酒
複習簽到19:第叄章 陶淵明
大詩人陶淵明才華橫溢,但五個兒子卻一個比一個蠢笨

TAG:真實 | 陶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