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佛幾人是真信?為何仍懈怠懶散,甚至陽奉陰違?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62集 2014年6月14日講於香港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佛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

  請看《大經科注》第二百七十三頁第五行,從當中下半看起:

  【解】古謂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也。

  這就是為什麼經藏裡頭佛說經的時間沒有明確說明年月日,只說「一時」。「一時」很有道理,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古大德有說「三乘凡聖」,三乘是聲聞、圓覺、菩薩,這裡頭有凡、有聖。每一個人見到的佛身,或者報身、或是化身,佛年歲的長短,成佛是久遠劫成佛,還是現在成佛,各個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是由眾生差別、妄念裡面反應出來的。

要記住:佛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阿羅漢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只有六道眾生妄想、分別、執著都有,這些東西全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佛的現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無非都是為了教學方便所設施的。教學方便一定是因眾生的根性,就是佛法講契機。現前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機感不相同,所以佛的示現不相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沒有一定的身。《法華經·普門品》裡面說,觀世音菩薩三十二種應身,應以佛身而得度,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就現菩薩身。

  我相信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裡頭,肯定有佛菩薩應化來的。三皇、五帝、孔子、老子,是不是佛菩薩在中國這個地區所現的身?中國地區的人民,自古以來尊重聖人、尊重聖賢,佛菩薩到中國來教化中國人,不能用佛菩薩的身,中國人不習慣;中國人對於聖、賢、君子非常熟悉,所以佛菩薩到中國來教化中國人,要現聖賢身;中國人對於皇帝非常尊重,可以現皇帝身,三皇、五帝都是大聖人,佛菩薩示現的。我這個想法曾經跟李老師報告過,向李老師請教,這個想法、說法行不行?老師笑著告訴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這是真的,事上沒證據,他們自己沒有暴露身份,應化到這個世間來的多,我們凡夫不認識,他不暴露身份。

  你不知道,明明是聖賢來應化,都把他當作一般人看待,一直到現在亦如是。海賢老和尚我們要不細心觀察,細品表法的法味發現了,再來人。他在世的時候,每個人還不是把他當作普通人看待,沒有人尊重他,沒有人認真發心向他學習。

  佛菩薩在印度示現,印度人尊重佛菩薩、尊重佛陀(什麼叫佛陀?下面「主成就」就學到了),所以在印度這個地方示現,教印度人,那就用佛、菩薩、比丘、比丘尼的身份,這個印度人歡喜。佛是應機說法,佛絕沒有主動我要現什麼身,沒有。如果有主動,他變成凡夫了,為什麼?他有起心動念,他有分別、執著,那跟我們有什麼兩樣!隨緣示現的身相一樣;語言一樣;智慧、神通、道力不一樣;教學的方式、手段不一樣。

  佛法的教育是活活潑潑的,經上有一句話形容的非常好,叫「善巧方便」,真的是善巧方便到極處,這我們不能不佩服!善巧方便是智慧的落實,應用在事上,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古謂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每個人都不一樣。其實許許多多佛菩薩久遠劫之前他就成佛了,這一次示現是什麼身份、示現是什麼樣的年齡,都是這個地區眾生的感應,感應道交,然後才曉得佛的示現。平等示現,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妙到極處了!菩薩、聲聞也都能示現。

  現在黃念老註解這部經,根據什麼?「止取佛及弟子」。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以及他的一些學生們,「師資機感相遇之頃」,在這一段時間、時空當中,遇到了,老師遇到了這些學生,學生又遇到這些老師。

  在這一段時間裡面,「說聽事畢」,老師給學生說法,說完之後,這就叫「一時」。所以沒有記載年、月、日。因為年、月、日、時中國跟外國不一樣,印度跟中國不相同;又何況現在又隔兩千年了,這兩千年變化很大,寫出來也是白寫的,還是「一時」是正確。我們把時空的觀念放下,容易契入實相、容易契入自性,那這跟佛陀的教誨完全相應了。大乘法裡頭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放下,才能回歸一真,回歸自性。

  【解】又《佛地論》云:「說聽究竟,總言一時。」 是故經中不言某年某月,但以師及弟子,機應和合,說聽事畢,即名一時。

  好!這一次,現在我們這個地區,把「說聽」稱作論壇,論壇的時間不長,短的一天,長的三五天,更長的聽說有三個星期,這三個星期就叫做「一時」。

  【解】又經中不舉年月者,各地曆法不同。又世界時分不一,四天王天一日,便是人間五十年。且現代科學證明,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一周(即太陽上之一年),相當於地球時間之二萬萬年;且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則時間隨物體運動速度而變異,本非定量。故經中只言「一時」,最切實際。

  這個用得非常的巧妙,用得好,這「一時」用得好,為什麼?我們有機緣參加釋迦牟尼佛的法會。像智者大師,唐朝時候人,誦《法華經》,念到藥王品,大師入定了,定中他到靈鷲山去了,釋迦牟尼佛還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換句話講,他在定中回到過去了,佛陀在世的時候,他還聽了一座。出定之後,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現在還在講,還沒有解散。如果一定說某年、某月、某日不就過去了嗎?這什麼?機感相應。

  時間隔一千年還能入一千年前釋迦的法會,還在,沒解散。這麼說來,無論是過去、無論是未來,只要有緣,緣會就叫「一時」,因緣聚會,這個好,我們都有機會參加諸佛菩薩的法會。所以說用「一時」是最切實際的。

學佛、念佛幾人是真信?為什麼懈怠懶散,甚至陽奉陰違?

  【科】丁四、主成就

  【經】佛。 

  【解】「佛」者,主成就也。佛為一切眾生之宗主,故名為主。

  「宗」什麼意思?主要的。他是說法之人,最主要的、大眾最尊崇的,故名為「主」,這一堂教課之主。

  【解】又六成就中,主成就最為主故。

  六種成就為什麼?統統是為了主。如果沒有佛了,六種就不能成就了,所以六種成就當中成就的成就就是「主」,「主成就」。

  【解】「佛」者,梵語為佛陀,今只言佛,乃省文也。

  佛法當年傳到中國來,為了翻譯佛經,造了不少新字,因為中國文字不夠用。這個「佛」字就是新造的,沒有「人」字邊的「弗(fú)」是中國古字,諸位在古時候你能夠看到,篆字甲骨文裡頭有這個「弗」字,有這個字,沒有「人」字邊。佛陀耶,這個「佛陀」跟沒有「人」字邊這個「弗」的音相近,但是「佛」是人,所以「弗」字旁邊加個「人」;這個字翻譯經裡頭專用的,專門對「佛」,翻「佛」這個字。

  「佛陀耶」是尾音,中國人喜歡簡單,這一個主音就夠了,尾音就省掉了。只有在講解的時候提一提,平常都不用「佛陀耶」,就用一個「佛」字。

  佛教到中國要隨順中國人的習慣,中國人就喜歡接受,歡喜親近你。中國人敬祖宗,中國人修孝道,那佛教中國人,你看「凈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中國人看到這一句歡喜;第二句「奉事師長」,正合中國人的意思。中國人最重視的就是「孝親尊師」,所以佛教到中國來沒有遇到任何障礙,中國人,從朝廷皇上到人民百姓人人歡喜,為什麼?它講「孝親」,它講「尊師」,跟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完全相同;而且佛教真的是從這奠定基礎的,跟其他宗教不一樣。

  那麼再翻它的意思,佛陀是什麼意思?

  【解】譯為華言,則為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覺者」就是這個是人,覺悟的人,他不是神。這個「覺」有三個意思,一個是自覺;第二個是覺他,自己覺悟了,幫助別人覺悟;第三個是覺行圓滿,自己覺悟這種行持達到圓滿了,也就是圓滿的覺悟,這個人印度稱之為佛陀。

  ……

  跟佛有緣,我們這一生得人身遇佛法,遇到能夠歡喜接受,過去生中阿賴耶種的緣。如果沒有過去世的緣,怎麼可能生起誠信愛好之心!這生不起來的。

  看看我們現在學佛人、念佛人當中,有幾個是真信?為什麼還是懈怠懶散、甚至陽奉陰違?那是什麼?他的善根不夠厚。沒有善根遇不到;有善根,善根不厚,善根還不到位,這就是陽奉陰違。

  隨眾學習不肯真干,甚至於對佛還有懷疑,那怎麼辦?這一生遇到佛又學一點,每一次得人身遇到的時候都把它加幾分。加到什麼時候你那個分數及格了?一遇到就能真信。

  ……

  【解】覺他異於二乘之獨覺;覺滿異於菩薩之在因。

  「覺滿」就成佛了,跟菩薩不一樣;菩薩雖然覺悟了,還沒有圓滿,佛圓滿了。

  【解】三覺俱圓,

  「自覺」圓滿、「覺他」圓滿。

  【解】眾聖中尊,故稱為佛。

  阿羅漢是聖人,小聖;菩薩也是聖人,地位比阿羅漢高;佛是聖中之聖。「三覺俱圓,眾聖中尊,故稱為佛」。

  「佛」是老師,我把他稱為「學位」。佛陀教育裡頭最高的學位是佛陀;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好像現在大學,最高的學位是博士,佛是博士學位;菩薩是碩士學位;阿羅漢是學士學位,大學畢業了,拿到學位了。

  佛菩薩不是神、不是仙,是佛門三個學位的稱呼。你只要肯學,依照它的理論跟方法,這三個學位你可以得到。所以大乘經里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

佛法與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學很多;佛法里功夫是放下

  因為佛法的修學跟我們世間不一樣,世間要學很多東西,要學夠多少學分;佛法里不如是,佛法里功夫是放下。你在一念之間真正覺悟了,世間一切萬法都是假的,你能下定一個決心一下放下、統統放下了,那你就成佛了,這學位你就拿到了。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成佛了。學東西多少沒關係,與這個沒關係,它講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是放下無始無明煩惱;放下分別,分別是「塵沙煩惱」,像塵沙那麼多,從比喻說的;放下妄想,妄想是「見思煩惱」。這三種煩惱障礙了我們的自性,我們迷了,迷而不覺;這三種障礙放下了,自性現前了,自性覺。自性覺完全恢復了,這叫成佛。所以六祖慧能大師開悟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對於學,學什麼?經教、學文字什麼,與這個不相干。

  佛陀教育我們得認識清楚,佛陀教育,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的真心,真心就叫做自性。「性」是什麼意思?不生不滅這叫「性」,永恆不變。自性裡面本來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樣樣都無量、一樣也不缺,只要你見性了,智慧、德相統統現前,你受用不盡!沒有一樣是心外之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見了真心,樣樣具足,是這麼回事情。

  三種障礙都去掉了,「佛陀」這個學位就拿到了;如果無始無明還在,三種煩惱,這種煩惱還在,分別、執著放下了,與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了,真放下了,恭喜你,你拿到佛教第二個學位——菩薩,你真的成菩薩了;如果你還有分別、沒有執著,執著放下了,那你拿到是第三個學位——阿羅漢。

  釋迦牟尼佛做給我們看了,他十九歲出家,他是王子,放下王位的繼承權,放棄宮廷裡面榮華富貴的生活,他出家修道去了、求學去了,這個表示放下「煩惱障」。「煩惱障」是什麼?七情五欲,功名富貴。出去求學,學了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學術他都去學過,為我們示現一個年輕的知識分子,好學多聞。學了十二年,發現了這些東西不能見性,所學的這些東西都見不了性、都不能開悟,放棄了,到菩提樹下去入定,定中覺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拿到佛的學位。開悟之後,這「自覺」,「自覺」之後馬上就「覺他」是教學。每天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中斷,而且是義務的,沒有收學費。義務教學,不分國家(現在講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什麼信仰,都不分,只要你肯來學,他就教你,非常認真的教你,幫助你成菩薩、成阿羅漢。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就是他的教科書,就是他所教的東西。這些東西,哪一樣是他學來的?他跟誰學的?他沒有老師,任何一部(無論是大部、小部)經典,都不是跟別人學來的,完全是自己智慧流露出來的。這個智慧從哪裡來的?開悟來的。佛講了:智慧是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沒有,他跟我們說真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平等的;只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就這麼回事情。

  他把他怎麼得到的這個經驗告訴我們:放下萬緣,回歸一心清凈、平等。清凈,沒有染污;平等,沒有動搖,那就是真心,真心是如如不動的。六祖大師見性的時候告訴我們:自性是清凈的,自性沒有動搖,沒有動搖就平等的。六祖的報告第一句就是「清凈」,第四句是「平等」,教給你這個方法。

  你只要真肯干、真肯放下,智慧、德能馬上就現前。難在哪裡?難在不肯放下!對這個世間七情五欲堅固的執著;對於這一切法(一切法是夢幻泡影,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把一切虛妄相當作真實,念念想怎麼樣?想佔有它,想控制他、想支配他,這三個念頭造業!造什麼業?造六道輪迴業。六道從哪裡來的,就從這裡來的。佛覺悟了、明白了,知道這假的,所以他把控制放棄了、佔有放棄了,心地恢復到清凈、平等。清凈、平等心裡頭,自性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前。佛教教育教這個東西,不是教別的,這是大圓滿,而且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教實實在在是教育,我學佛首先認識了這一點。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是佛陀的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個教育會給我們帶來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幸福美滿、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德能,應當要學!一切教育裡頭無比殊勝。

學佛做事,事上有、心上無,做而無做是真學佛

  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跟他一樣要成佛;成不了佛要成菩薩;最低也要成個阿羅漢,不要再搞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就是三個原因:佔有,控制,支配。你只要有這三個念頭,六道出不去,為什麼?天天在製造。

  那現在我有工作、我領導一個團體,我必須要管理它、要控制他們、要支配他們,這怎麼辦?你有心去做,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這就是輪迴業。菩薩怎麼樣?菩薩做得很好,不放在心上;事上有制度、有方法,心上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妙用!凡夫什麼?幹什麼心上有,「有」就壞了、就不妙了。有什麼?有輪迴、有報應,這個麻煩大!心上沒有,沒有輪迴、沒有報應,那變成什麼?變成功德;心上有是福德。造得好是福德,人天福報;造得不好是罪業,三途苦報,你天天干這個!

  佛教我們不造罪業,教我們積功累德。那就是要做,事情隨緣,有這個緣要做,沒有緣不攀緣;做的時候不著相,就是「做而無作」,事做了,心沒做,這叫妙!本事在這個地方。領導,會領導的人很快樂,他沒事、他沒煩惱,他有智慧,指導別人去做。

  佛法學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用得上,叫真妙!沒有一樣不得圓滿成就。不但圓滿成就,究竟圓滿成就,世間法裡頭找不到,永遠保持心地清凈、平等(一塵不染叫清凈;絲紋不動叫平等)。所以佛確實聖中之聖,印度人稱為「佛陀」。

  【解】又雲智者,智即覺之義。

  這個「佛」也翻成「智」、翻成「覺」,「覺」是它起作用。「智」是「覺」的體,「覺」是「智」起的作用,所以它又翻為「智者」,「智」就是「覺」的意思。

  【解】智無不知,所謂得一切種智,即覺滿之義。

  這個智慧是自性本具的。這個智慧現前,叫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裡頭有兩個意思,一個叫「一切智」,一個是「種智」。

  「一切智」知法總相,「總」是什麼?「總」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叫「一切智」,阿羅漢證得了,所以他能放下。

  「種智」是講現象,現象太多了,無量無邊,所以叫種種。這種種現象怎麼來的、種種現象是怎麼回事情?對於這個東西要是懂得了,這叫「種智」。所以「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本體;「種智」是知一切法的現象、作用,無量無邊全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就叫「覺滿」的意思,「滿」是圓滿,他的智慧、他的覺是圓滿的。

皈依三寶」佛、法、僧「的含義

  【解】在本經中,此處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是什麼關係?這裡說得很清楚,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上加個「本」,是根本的老師,佛教是從他教出來的;他沒有開班教學的時候,世間沒有佛陀教育,佛陀教育從他開始,他是佛陀教育裡面根本的老師,所以稱他「本師」;我們自己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的關係搞清楚了,是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什麼?教學裡面有師生。我們跟阿彌陀佛也是稱「本師」,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師。無量無邊諸佛,那是在無量無邊剎土裡面示現的那個剎土裡面的本師,不能不搞清楚!這要錯了,你就錯到底了。

  「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拜老師,我們中國講拜老師。我願意跟你學習、請你教導我,「皈依」是這個意思。「皈」是回歸,我以前在人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到處流浪,現在我認定了釋迦牟尼佛做老師,我願意跟他學習,我有了目標、我有了方向,是這個意思。老師教我們什麼?老師教我們三個原則,叫「三寶」(「寶」是無比珍貴),他傳授給我們、教我們學習。這個三寶叫「佛寶、法寶、僧寶」。

  「佛、法、僧」寶要取它的意思:

  什麼是「佛寶」?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是「佛寶」。

  什麼是「法寶」?自性裡頭本具的德能是「法寶」。

  什麼是「僧寶」?自性本具的清凈、平等是「僧寶」。

  我們跟佛學什麼?就學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在自性裡頭,開發我們自性裡面的三寶:智慧,德能,相好。清凈是相好。三寶的意思:「佛」是自性覺、自性智慧;「法」是自性德、自性能(自性裡頭本有的道德、本有的能量,現在講正能量);自性本有的清凈、平等、心,這是佛陀教育裡頭三大綱領。學什麼?就學這三樣,學智慧,學能量,學相好。相好就是幸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清凈,清凈、平等是最高的享受!

佛弟子欺騙佛菩薩、欺騙眾生,是無間地獄罪

  佛門裡面供奉的佛菩薩的像很多,這些佛像就是教具,教學的工具,讓我們看到了,知道我們學什麼。看到佛就想到自性覺;看到法就想到自性正,正能量;看到出家人想到自性凈。這三個都是表法的,讓我們時時刻刻看到它,不要忘記自性三寶。

  自性三寶從哪裡下手?從戒律下手。你看「三皈」完了之後,落實在「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你沒有做到,你沒有學佛,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拜了老師沒有跟老師學習,老師給我們的,我們完全置之於外面,一樣也沒用上,這樣的「皈依」是欺騙。欺騙佛菩薩,欺騙眾生,欺騙自己,這個罪就重了。因為你欺騙佛菩薩,欺騙自己,讓外面人看到,你這個佛弟子是這樣的行持,對佛教產生懷疑,對佛教信心喪失掉,遠離佛教,不要學這個東西了,把別人的慧命斷絕了。這個罪過是什麼?無間地獄。

  我們在此地,把這個佛字講清楚講明白了,果然能夠依教奉行,你要是遇到凈土法門,你這一生決定成佛去了,功德殊勝,不可思議!習氣再重、迷得再深,如果真正遇到善知識,他一口氣還沒斷,都還來得及,有緣人是他信得過的人,這叫「有緣」。功夫再好,智慧、德能再高,他不相信,那一點辦法都沒有。一定要遇到他自己心裏面最相信最佩服的這個人才管用。

  ……

  什麼叫善知識?是你自己對他有十足信心,這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不是攀比外面的,是學生內心的問題,它不在外。我對他沒有信心就遠離他,在他面前時間愈長愈浪費自己時間,學不到東西。所以求學有求學的條件、有求學的方法,都離不開那個「信」字,離開「信」字無有一法可得。

一乘就是成佛的理論跟方法

  【科】丁五、處成就

  【經】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解】王舍城古有二說,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舊城),一曰寒林城(新城),兩說不一。今據《智度論》中曰:「佛涅槃後,阿闍世王,以人民轉少故,舍王舍大城,其邊更作小城。」

  這是經典上有記載的,阿闍世王他的都城原來是大城,就是舊城,因為人民少了,捨棄這個大城,更做一個小城,聚集人眾,便於防守,這是在戰爭的時候一種手段。這些地名,在這一段註解裡頭地名很多,在我們參考資料裡頭都收集了一些,便於同學們自己做參考,我們不必一一細說,耽誤時間。

  ……

  【解】《法華論》云:「如王舍城勝餘一切城舍故,顯此法門最勝義。」

  這說的地方,佛為什麼在王舍城說這部經。在當時,佛講經這個當時,王舍城是印度十六大城市之一,現在講大都會、大城市、文化水平高、物產資源豐富,有高度的文化,又是一個經濟範疇發達的大城,在這個地區應當要說大乘經,應當要說最殊勝的經典。在最殊勝的地方講的,所謂時節因緣,都有表法的意思在裡頭。這個第二段就講到了,《法華論》云:「如王舍城勝餘一切城舍故,顯此法門最勝義。」這個第一裡頭最重要的文化水平高,不像現在,現在是把經濟貿易擺在第一,古時候,第一都是講文化水平。佛在這裡講經教學,這不是普通地方。

  ……

  【解】耆闍崛山,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凈影疏》曰:「耆闍山,此翻名靈鷲山也。此山多有靈仙居住,故名為靈。亦有鷲居止此山,故名為鷲。」又「此山頂似鷲頭,又名鷲頭山。」《西域記》志此山曰:「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台,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

  《法華經》也在這講的,叫靈山一會。靈山就是耆闍崛山。

  他到印度去取經,旅途當中的見聞他寫了一本書,介紹他所見所聞,王舍城他到過,靈鷲山他也上去看過,所以這個裡頭記載說:「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台,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

  這是玄奘大師記的,筆記里寫的,這個山在王舍城的北面,所記載的跟經典上所說的都相同,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御世」。「御世」就是住世,四十九年,我們中國人講虛歲,虛歲就是五十年;釋迦牟尼佛滅度,中國人講八十歲,外國人講的是七十九歲。七十九歲過世就是四十九年,八十歲過世那就是五十年,這是佛講經教學,佛在世講經教學五十年。在這個山上講的很多,而且都是很重要的大經,最著名的《法華經》,「一乘圓教,會三歸一」。在這個山上,釋迦牟尼佛把他一生說法做總結,總結就是《法華》。《法華經》上佛才說出,他老人家一生教學,「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過去所講的都是方便說。說《阿含》、說《方等》、說《般若》都是方便法,最後會三乘歸一乘。

  為什麼要說三乘?因為一乘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理解。所以教學從小學、中學、大學,最後到研究所。研究所是真正要教你的,他的教學是順這個順序來的。法華會上,回小向大。那些小乘統統發菩提心,都入了菩薩的行列。世尊教學的本懷這才圓滿。

  【解】《智度論》曰:「耆山於五山中最勝故。」

  王舍城外有五座山,這個山最殊勝,他說出五種。

  【解】① 山精舍,近城而難上,近城故乞食不疲,難上故雜人不來。故多住此,不在余處。

  佛所住的地方,最重視的就是這個問題,離城市不能太遠,太遠乞食不方便;雖近城,難上。難上什麼?一般人不願意去,出家人在裡面就樂得清凈。所以雜人不來,「故多住此,不在余處。」

  【解】②是耆山福德吉處,諸聖人喜住處。佛為諸聖主故多住。釋迦牟尼佛一生到處流浪,但是在這個山上住的時間最長,這是福地,福地福人居,釋迦牟尼佛這福德最大。

  【解】③耆闍山是三世諸佛住處故。

  這就是久遠劫以前,諸佛如來在這個地區度化眾生,都曾經在這個山上住過,古佛住世教化的道場,這是從歷史上來說。

  【解】④是中清凈,有福德閑靜故。

  這個地方我們看到福德。什麼叫福德?閑靜是福德,人住在這個地方修心養性,遠離煩惱,身心自在,福壽綿長,真正是福德寶地。

  【解】「一切諸佛行處,十方諸菩薩讚歎恭敬,八部大力眾神所守護、恭敬供養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⑤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薩,常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法華論》云:「耆闍崛山勝余諸山。佛在於此說,顯此法最勝。」故本經即在此山說。

  不是大福德之處所,怎麼能感動佛在那個地方長住為菩薩大眾說成佛的大法。《華嚴》、《法華》都叫一乘,一乘就是成佛的理論跟方法,都在這個地方講。《法華論》雲,耆闍山勝於諸山,其他山比不上這個山。佛在此說法,顯此法最勝。

  ……

釋迦族被琉璃王追殺,也是因果報應

  釋迦族被琉璃王滅了。釋迦牟尼佛勸導大家逃難,這一族遷移。佛為什麼不救他,佛知道因果。為什麼有這個戰爭?為什麼有這麼一場災難?是因為過去之中釋迦族是一群漁夫打魚的,琉璃王他前世就是那個魚塘裡頭的魚,魚也有領導。他們打魚把這個池塘水放干,把那個魚一網打盡。人家怨恨在心,你滅了他的族,現在這一世到人間來了,又遇到了,他要把你這族滅掉。這個事佛也沒辦法化解,佛只能勸族人逃難,翻過喜馬拉雅山,就是西藏。

所以釋迦族的後裔,那個時候逃到後藏之後,就再沒有回去了,在後藏就落腳了,變成西藏人,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所以佛教整個都到中國來了,連釋迦族當年逃難逃到西藏沒回去。說明人在世間,與一切眾生不能結冤讎。這不是跟人結冤讎,跟魚,要吃它,會惹這麼大的災難。

  釋迦牟尼佛都束手無策,因果多麼可怕!我們得罪人,跟人結怨,有意無意輕而易舉,那個人懷恨在心念念不忘,以後麻煩大了。這些事實丟在面前,稍稍留意你都能看到。真正學佛的人不敢;真正學佛的人寧願受委屈修忍辱波羅蜜,絕不敢怨恨一個人,怨恨一個人會招來無盡的麻煩。不要自以為聰明,那就是愚痴到極處才跟人結怨。真正有智慧的人決定不幹這個事情。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我的十餘年學佛修持小結
雪廬老人凈土選集-述學語錄--學佛網
什麼叫學佛修行
居士學佛100問(2)
學佛問答 >> 道場篇

TAG: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