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製造業是製造強國的「車床」

  中國現在被稱為「世界工廠」,幾百年前的英國也曾經被這樣稱呼過。但簡單類比就可以發現,當年英國是以自己的製造業,源源不斷地為世界提供商品,從大型軍艦到布匹零雜,幾乎無所不包。今天中國雖然也在為全世界生產,但大部分卻是來料加工,或是按照對方的圖紙和標準,聯合生產佔領國內市場。在英國「世界工廠」的後面,是高度發達、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體系,是雄視全球的強大艦隊;比較而言,今天的中國其實只是「世界加工廠」而已。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製造業,中國與世界都還有著巨大的差距。正是由於這個差距,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分工,是處在利潤食物鏈中的最低端。

  「明治維新」之初,日本使節看到英國林立的工廠和礦山,驚嘆道:「經過夢中二千年,今後為國而謀者不可不發感於茲,不可不有所奮為。」 這種急起直追的情緒感染了自天皇以下的整個日本。使節團回國後不久,日本便開始了「殖產興業」運動,成為「維新」的第一要務和「富國強兵」「文明開化」的基礎。對比中日在那個年代的不同決策,可以清楚地看出後來兩國不同的命運。早在日本醞釀明治維新之前,被鴉片戰爭打疼的中國已經開始了洋務運動。1876年,日本自造的第一艘裝甲快速炮艦「清輝」號在官立東京石川島船廠下水,排水量只有900噸,而同時期中國的江南製造總局已可建造排水量2800多噸的「海安」號兵輪。應該說中國這時的造船技術是領先於日本的。但是,日本將「清輝」號的下水被看作是日本海軍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之一」,自此開始了自造軍艦。而清朝決策者卻感到造艦耗時費力,不如直接從英德等國購買現成軍艦省事。一個是不惜工本和錢財來扶植自己的造船產業,一個是投機取巧想走捷徑,中國同日本在造船工業方面的差距,在19世紀80年代開始拉大。這一差距很快被放大為雙方工業和社會形態的差距。到20世紀初日本已可以造出媲美歐美的重型航空母艦和無與倫比的7萬噸巡洋艦,而清朝由於在甲午海戰中失敗,被日本釜底抽薪,整個造船工業基礎蕩然無存,連帶地中國近代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體系也胎死腹中。伴隨著清朝的滅亡,中國近代第一次現代化進程就此被斷送。

  改革開放30年,我們經濟的確有很大發展,但並沒有達到當初設想的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都是人力密集型的低技術領域。今天中國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的「超級繁榮」,正說明這一點。中國不僅沒有建立起現代工業生產和科研體系,在很多領域也不擁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一些本應該成為「支柱」的汽車、航空、船舶、計算機等戰略產業,也沒有哪個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反而對國外技術形成越來越深的倚賴。這種狀況讓人憂慮。

  製造業是鍛造強國的根本,戰略產業是實現大國崛起的支柱,是基本的歷史常識。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說:航母是國家政治的筆尖。但擁有這個筆尖,是以強大的工業實力為後盾的。你想書寫世界和當代歷史嗎?你的筆尖呢?新中國為什麼很快就在世界上奠定了大國地位?那是由於中國的兩彈一星。今天和未來中國要想讓各種敵對勢力不構成實質威脅,光有和平的意願是不行的,必須要有可信的實力。這個實力是現代技術及工業體系。它不會說話,卻誰都聽得懂。

  我看了看中國富豪排行榜,遺憾地發現,大部分都是地產商,國家企業在世界上排名最靠前的也都是石油、金融、電信等壟斷性行業,真正能反映國家實力的領域,除了航天之外,其他諸如航空船舶機械信息技術等,幾乎空白。

  十七大又提出到2020年GDP翻兩番的口號。希望這個GDP的構成,也能有個天翻地覆的改變。

推薦閱讀:

TAG:製造業 | 車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