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譯(35)
【經】悉知眾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
【論】問曰:云何悉知眾生心行?
【論】問:怎樣全知眾生心行?
答曰:知眾生心種種法中處處行,如日光遍照,菩薩悉知眾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言一切眾生趣,有二種:一者、心常求樂;二者、智慧分別,能知好惡。
(答:知道眾生心種種法中處處行,如日光遍照,菩薩全知眾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化他。說一切眾生趣向,有兩種:一、心常求樂;二、智慧分別,能知好惡。)
汝莫隨著心,當隨智慧,當自責心;汝無數劫來,集諸雜業而無厭足,而但馳逐世樂,不覺為苦。汝不見世間貪樂致患,五道受生,皆心所為,誰使爾者?汝如狂象蹈踖殘害,無所拘制,誰調汝者?若得善調,則離世患。
(你不要隨著心,當隨智慧,當自責心;你無數劫來,集各種雜業而無厭足,而但馳逐世樂,不覺為苦。你不見世間貪樂所致過患,五道受生,都是心所為,誰使你這樣的?你如狂象蹈踖殘害,無所拘制,誰調治你的?如果得善調御,則脫離世間禍患。)
當知處胎不凈,苦厄猶如地獄;既生在世,老病死苦,憂悲萬端;若生天上,當復墮落;三界無安,汝何以樂著?如是種種訶責其心,誓不隨汝,是為菩薩知眾生心行。
(當知處胎不凈,苦厄猶如地獄;既生在世,老病死苦,憂悲萬端;如果生天上,應當會再墮落;三界無安,你為什麼樂著?如是種種訶責他的心,誓不隨妄心,這是菩薩知眾生心行。)
問曰:云何名以微妙慧而度脫之?是中云何名微妙慧?云何名粗智慧?
(問:什麼叫用微妙慧而度脫他們?這中間什麼是微妙慧?什麼叫粗智慧?)
答曰:世界巧慧,是名粗智慧;行施、戒、定,是名微妙慧。
答:世界巧慧,這叫粗智慧;行施、戒、定,是名微妙慧。
複次,布施智是為粗慧,戒、定智是名微妙慧。
(又,布施智(這裡的智是智慧的意思下同)是粗慧,戒、定智叫微妙慧。)
複次,施戒智是為粗慧,禪、定智是名微妙慧。
(又,施戒智是粗慧,禪、定智是微妙慧。)
複次,禪定智是為粗慧,無倚禪是名微妙慧。
(又,禪定智是粗慧,無倚禪是微妙慧。)
複次,取諸法相是為粗慧;於諸法相不取不舍,是名微妙慧。
(又,取諸法相是粗慧;於一切法相不取不舍,是微妙慧。)
複次,破無明等諸煩惱,得諸法相,是名粗慧;入如法相者,譬如真金不損不失,亦如金剛不破不壞,又如虛空無染無著,是名微妙慧。如是等無量微妙慧,菩薩自得,復教眾生。以是故,說諸菩薩悉知眾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
(又,破無明等眾煩惱,得一切法實相,是粗慧;入如法相的人,譬如真金不損不失,也如金剛不破不壞,又如虛空無染無著,是微妙慧。像這樣等無量微妙慧,菩薩自得,再教眾生。所以說眾菩薩全知眾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他。)
【經】意無掛礙。
【論】云何名意無掛礙?菩薩於一切怨、親、非怨非親人中,等心無有礙。
【論】什麼叫意無掛礙?菩薩於一切怨、親、非怨非親人中,等心沒有障礙。
複次,一切世界眾生中,若來侵害,心不恚恨;若種種恭敬,亦不喜悅。如偈說:
(又,一切世界中眾生,如果來侵害,心不恚恨;如果種種恭敬,也不喜悅。如偈說:)
眾佛菩薩,心不愛著;
外道惡人,心不憎恚。
如是清凈心,名為意無掛礙。
(這樣的清凈心,叫意無掛礙。)
複次,於諸法中心無礙。
(又,於一切法中心無礙。)
問曰:是菩薩未得佛道,未得一切智,云何於諸法中心無礙?
(問:此菩薩沒有得佛道,沒有得一切智,為什麼於一切法中心無礙?)
答曰:是菩薩得無量清凈智慧故,於諸法中心無礙。
(答:因為這些菩薩得無量清凈智慧,於一切法中心無礙。)
問曰:諸菩薩未得佛道故,不應有無量智;有殘結故,不應有清凈智。
(問:因為眾菩薩未得佛道,不應有無量智;因有殘結,不應有清凈智。)
答曰:是諸菩薩,非三界中結業肉身,皆得法身自在,過老病死;憐愍眾生故,在世界中行;為莊嚴佛土,教化眾生;已得自在,欲成佛能成。
(答:這些菩薩,不是三界中結業肉身,都得法身自在,沒有老病死;因為憐愍眾生,為莊嚴佛土,教化眾生,在世界中行;已得自在,想成佛能成。)
問曰:如法身菩薩,則與佛無異,何以名為菩薩?何以禮佛聽法?若與佛異,云何有無量清凈智?
(問:如法身菩薩,則與佛無異,為什麼稱為菩薩?為什麼禮佛聽法?如果與佛不同,為什麼有無量清凈智?)
答曰:是菩薩雖為法身,無老病死,與佛小異。譬如月十四日,眾人生疑,若滿若不滿;菩薩亦如是,雖能作佛,能說法,然未實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滿足無疑。
答:這些菩薩雖是法身大士,沒有老病死,與佛小異。譬如月十四日,眾人生起疑惑,月圓或是不圓?菩薩也是這樣,雖能作佛,能說法,然而沒有真實成佛。佛如十五日月,圓滿沒有疑惑。
複次,無量清凈有二種:一者、實有量,於不能量者謂之無量。譬如海水、如恆河沙等,人不能量,名為無量;於諸佛菩薩,非為無量。菩薩無量清凈智亦復如是,於諸天人及聲聞、辟支佛所不能量,名為無量智;菩薩得無生道時,諸結使斷故,得清凈智。
(又,無量清凈有二種:一、實有量,在不能量的眾生面前說他無量。譬如海水、如恆河沙等,人不能量,稱為無量;對於一切佛菩薩,不能稱為無量。菩薩無量清凈智也是這樣,一切天人及聲聞、辟支佛所不能量,在他們面前稱為無量智;菩薩得無生道時,因為一切結使斷,得清凈智。)
問曰:若爾時已斷諸結,成佛時復何所斷?
(問:如果那時已斷一切結,成佛時再斷什麼?)
答曰:是清凈有二種:一者、得佛時余結都盡,得實清凈;二者、菩薩舍肉身得法身時,斷諸結清凈。譬如一燈能除諸暗,得有所作,更有大燈,倍復明了。佛及菩薩斷諸結使,亦復如是;菩薩所斷,雖曰已斷,於佛所斷猶為未盡。是名得無量清凈智故,於諸法中意無掛礙。
(答:此清凈有兩種:一、得佛時剩下的結使都斷完了,得到真實清凈;二、菩薩舍肉身得法身時,斷一切結清凈。譬如一燈能除眾暗,得有所作,更有大燈,倍復明了。佛及菩薩斷諸結使,也是這樣;菩薩所斷,雖說已斷,與佛所斷相比猶為未盡。這叫得無量清凈智,於一切法中意無掛礙。)
【經】大忍成就。
【論】問曰:先已說等忍、法忍,今何以故復說大忍成就?
(【論】問:先已說等忍、法忍,現在為什麼又說大忍成就?)
答曰:此二忍增長,名為大忍。
(答:此二忍增長,稱為大忍。)
複次,等忍在眾生中一切能忍;柔順法忍於深法中忍。此二忍增長作證,得無生忍;最後肉身,悉見十方諸佛化現在前於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譬如聲聞法中:暖法增長名為頂法,頂法增長名為忍法,更無異法增長為異。等忍、大忍,亦復如是。
(又,等忍在眾生中一切能忍;柔順法忍在深法中忍。此二忍增長作證,得無生忍;最後肉身,見十方眾佛化現在前於空中坐,這叫大忍成就。譬如聲聞法中:暖法增長稱為頂法,頂法增長稱為忍法,更無異法增長為異。等忍、大忍,也是這樣。)
複次,有二種忍:生忍、法忍。生忍名眾生中忍,如恆河沙劫等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
(又,有二種忍:生忍、法忍。生忍名眾生中忍,如恆河沙劫等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
複次,觀眾生無初,若有初則無因緣,若有因緣則無初。若無初,亦應無後。何以故?初後相待故。若無初、後,中亦應無。如是觀時,不墮常、斷二邊,用安隱道觀眾生,不生邪見,是名生忍。甚深法中心無掛礙,是名法忍。
(又,觀察眾生沒有開始的時候,如果有開始的時候則沒有因緣,如果有因緣就沒有開始的時候。如果沒有開始的時候,也應該沒有後。為什麼?因為始後相對。如果沒有始、後,中也應該沒有。這樣觀察時,不墮常、斷二邊,用安隱道觀眾生,不生邪見,這叫生忍。甚深法中心無掛礙,這叫法忍。)
問曰:何等甚深法?
(問:什麼甚深法?)
答曰:如先甚深法忍中說。
(答:如前面甚深法忍中說。)
複次,甚深法者,於十二因緣中展轉生果,因中非有果,亦非無果,從是中出,是名甚深法。
(又,甚深法的意思是,於十二因緣中展轉生果,因中不是有果,也不是沒有果,從此中出,這叫甚深法。)
複次,入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則得涅槃常樂故,是名甚深法。
(又,因為入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則得涅槃常樂,這叫甚深法。)
複次,觀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作非無作。如是觀中,心亦不著,是名甚深法。如偈說:
(又,觀察一切法,不是空不是不空,不是有相不是沒有相,不是有作不是沒有作。在這樣的觀中,心也不著,這叫甚深法。如偈說:)
因緣生法,是名空相,
亦名假名,亦說中道。
若法實有,不應還無,
今無先有,是名為斷。
不常不斷,亦不有無,
心識處滅,言說亦盡。
於此深法信心無礙,不悔不沒,是名大忍成就。
(於此深法信心無礙,不悔不沒,這叫大忍成就。)
【經】如實巧度。
【論】有外道法,雖度眾生,不如實度。何以故?種種邪見結使殘故。二乘雖有所度,不如所應度。何以故?無一切智,方便心薄故。唯有菩薩能如實巧度。譬如渡師,一人以浮囊草栰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懸殊;菩薩巧度眾生亦如是。
(【論】有外道法,雖度眾生,不如實度。為什麼?有種種邪見結使殘留。二乘雖有所度,不如所應度(此句的意思是,二乘人不能如實知道眾生的根基,不能應機說法)。為什麼?沒有一切智,方便心少。唯有菩薩能如實巧度。譬如渡師,一人用浮囊草栰渡他,一人用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差懸殊;菩薩巧度眾生也是這樣。
推薦閱讀:
※賴文俊《催官篇》白話解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五)
※姚來旺仗勢欺人 胡小哥怒斬奸商
※天機一貫青囊奧語李定信作白話解
※推廣課白話文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