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訓練原則

意拳訓練的原則無非「舒適得力」而已。這是一切訓練方法的綱,是原則,是大方向,其他都是目。我們的訓練違背了這個原則、偏離了這個方向肯定會犯錯誤。某些人對這個原則有這樣那樣的議論,其實都是一個認識方法的問題。就象王永祥老師常說的那樣:練意拳的人首先要接受意拳的哲學思想。這個思想說白了就是對立統一,就是矛盾論。意拳的一切運動都是在矛盾中產生的,都是在矛盾中完成的。對待「舒適得力」這個原則必須完整地、統一地理解、認識,如果靜止地、割裂地看待這個問題,那麼我們的練習將失去明確地指導,而妨礙我們的進步。對於「舒適得力」的正面闡述,在王薌齋先生和姚宗勛先生的拳論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健身與技擊都是從這四個字中出來的。能「舒適」但不「得力」,修為不高;似乎能「得力」但不「舒適」,必是下乘。這正是中國武術的優點所在:任你七老八十、重病纏身,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能練,而且能練好。下面談幾個與之相關的似是而非的問題:1.「站舒服樁不能出功夫」。首先不明白「舒服樁」為何物?這裡的「功夫」又是何意?強猜之,「舒服樁」說的是沒有這兒撐著、那兒抱著、還有哪兒托著,而是簡簡單單擺個姿勢、松靜祥和地往那裡一站吧?「功夫」說的是拳術所需要的各種力量吧?如果所猜不錯,這個問題就有些好笑了。首先,這種觀點認為站樁——甚至是健身樁就是意拳訓練的一切內容;其次,混淆了意拳訓練的階段性。有這兩點,其實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意拳訓練的科學性,就是說「舒適就不能得力」。意拳訓練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不注重這一招那一式,注重的是拳學的原則原理。落實到每一個練習者的身上各有不同,不要求整齊劃一。就像中醫看病要「望、聞、問、切」一樣,好的意拳老師對學生也要「察顏觀色」乃至伸手試勁,根據每一個學生不同的情況安排不同的訓練內容,相信每一個跟老師學過拳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就說站樁,跟老師學過拳的朋友都見過,在訓練場上大家的站樁姿態那真是千姿百態、不一而足,但都是老師擺的,你不這麼練老師肯定不高興。而且對所有的初學者,包括學習過其他門派很多年而初習意拳的,統統要求站「舒服樁」——就是簡簡單單擺個姿勢、松靜祥和地往那裡一站。只有舒適了,人的血脈才會流暢、神經才會敏感,只有這樣才能卸掉身上的「僵勁」——就是常人所習慣的局部用力,特別是卸掉思想上的「僵勁」——就是增強神經對肢體的統帥能力。如果您一上來就這兒撐著、那兒抱著、還有哪兒扥著,您還沒有學會最基本的意力統一運動,就把自己五花大綁起來,萬一把自己的心臟撐爆了,您負責么?這個火候必須由老師來掌握。學過的都知道,這個時間不會很長,反正老師第一天就教了我五分鐘,就讓我自己練了,第二天就加其他內容了。但這個「舒服樁」我每天必站,老師也每天必看,不斷地調——調姿態、調意念,這是一個長期的功夫,不管你現在已經學發力了、還是學推手了,「舒服樁」——也就是健身樁是絕對不能丟的,這是最根本的東西。另外,我也不知道這些看不起「舒服樁」的朋友們是怎麼站這個「舒服樁」的?最基本的「頭如線系」您做到了么?「如坐高凳」,您坐下去了么?反正我見過幾位朋友的「舒服樁」,不知是師傅把關不嚴還是沒有師傅教,真是「慘不忍睹」——下巴仰著、腰椎折著...真是不如不站,這樣的「舒服」不過是自以為是的「舒服」吧?!「舒適得力」講的就是健身與技擊的統一,意拳的任何功夫、任何練習內容莫不如此。最基本的要求都是一樣的。站樁可以健身,試力、走步就不能健身了?技擊對身形有要求,健身對身形就沒有要求了?這些都是統一的,割裂了就不是意拳了。2.「要吃大苦,要渾身酸痛」這話說得也是似是而非,看著挺對,但沒有說到點子上。練功夫,自然要下功夫,不吃苦還行?!我以前和一位王先生的學生一起練拳——其實是請人家邊練邊指導我,沒吃沒喝的,溜溜練一整天,到後來那滋味確實不好受,怎麼辦?忍著唄!後來天也晚了,我打聲招呼就先走了。過了幾天,他老兄看見我,問道:「那天你什麼時候走的?我練完了抬頭一看怎麼滿天都是星星了?怎麼周圍一個人都沒了?」嘿!非得對周圍不知不覺,象入魔了似的——這麼著才能出功夫呀。渾身酸痛也是自然,練拳渾身酸痛,爬山、跑步就不渾身酸痛了?是運動都這樣。但是這些都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沒有說出來,就是吃苦也好,渾身酸痛也罷,都不能違背生理衛生,也就是雖然筋骨肌肉酸痛難忍,但心跳、呼吸並不失常,甚至更加平穩,只有這樣才算對路子,才算是恰當的運動。如果抱著恨病吃藥的心態去鍛煉,認為越累越好、越痛越好,使得心跳、呼吸失衡,久而久之,這種損傷那是很難恢復的,那是要吃大虧的。從學理上講,這種認識其實就是認為「得力就不可能舒適」,這真是與意拳的訓練原則背道而馳。如果練完了神清氣爽那還好說,要是臉色越練越黃,那可要當心了。學拳是為了養生不是為了戕生,學者不可不察。3.「意拳不是站樁加意念,要有筋骨訓練。我實在不知道說這話的先生到底練的是什麼?意拳當然不是站樁加意念,當然要有筋骨訓練。哪個拳沒有筋骨訓練呢?不訓練筋骨還叫拳么?還算體育運動么?我看這個話不但說了等於沒說,而且還有副作用,因為這句話還把意拳的特色給抹了。意念誘導、神經支配、統一氣力、統一動作,這是意拳的心法所在,沒有了這套東西,那和體操還有什麼區別?當然,意念誘導必須落到實處,要借假成真。使得身心能夠一致地運動。不能夠借假成真的意念活動那肯定是胡思亂想。如果這位先生是為了強調身形間架的作用,那我還是贊成的。可惜這句話沒有說明白。總而言之,「舒適得力」是一個首要的訓練原則,它要普遍地、長期地指導著我們的訓練。下面我斗膽注釋一下姚承光先生的《意拳養生樁入門》一文,括弧內是我的文字: 意拳養生樁入門----姚承光意拳的養生樁,是意拳最基礎的入門樁法。(養生離不開,技擊也是從中而來。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意拳」實際上是只有一樁一勁,無非在不同的階段老師給加的東西不同而已,其實完全可以把所有的東西都擱到一個樁中。學好了一個別的就會觸類旁通。)意拳首要強調的是精神假借,意念誘導,運用良好的意念活動,使人體大腦的中樞神經得到了休息和調整,同時促進了血液循環,中樞神經得到休息調整後,調節皮質下中樞的功能就越強。血液循環的加強能使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功能就更旺盛,(這就是養生樁可以養生的原因)實際上,養生樁就是精神和肌肉、肢體同時鍛煉的一種醫療體育,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並給學習意拳技擊功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必須是精神與肢體的同時運動,不然就是妄想、妄動) 一、意拳養生樁法——撐抱樁雙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足心微涵虛,足趾似有微微扒地之意,自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頭頂上似有小線上提,頭似頂非頂虛領挺拔(頭頂懸很重要,大多數人都有揚下巴的毛病), 膝關節微曲似有上提之意,脊柱自然豎直。肩要自然舒展,不可聳肩,臀部似坐一高凳(一定要坐下去。坐不下去,腰部就容易前挺。長期下來會傷腰,而且不利於力量的傳導。)意念假借後腦部、後頸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後部似微*身後的大樹或牆上,似*非*。(最好一上來不要這麼做,掌握不好容易導致重心後移。)身體站好後,將雙手慢慢抬起 平步撐抱樁至胸前呈抱球狀,肩要放鬆,腋下涵虛,時與手掌呈45°角。雙手距胸部尺許略遠,掌心向內,五指相對,雙手五指之間距離為二至三拳。雙手五指微張,意有五指縫中各夾一棉球之意,不可用力分開,自然微張即可。(這些都是細枝末節,可以不必面面俱到。其實只要外形大致對了,意念活動調配得當,很快就會感到雙手發熱、發脹,手指自然就撐開了。)雙手雙臂抬起時意念假借懷中似抱一紙球或氣球之感,球與胸部、腹部、手臂、手心、手指內側,似有輕輕的接觸,用力抱球要癟,無心抱球要落,總之意念中的要求則是似有非有,要有不被微風吹走之意。(總是在矛盾狀態中。抱是矛盾的主動面,撐是矛盾的被動面,抱住了自然也就撐住了。)雙手雙臂抬起時,意念假借腋下及雙臂雙手下側似搭放在桌面上或抬起搭放在水中漂浮的球上,盡量運用意念假借,使雙臂放鬆,松到僅能維持手臂重量即可。練功時,面部表情要似笑非笑,兩唇稍露縫隙,頸部肌肉放鬆,雙目前視微向上方,不要仰頭或低頭,練功時也可閉眼去練,要呼吸自然。周身放鬆,忌用拙力,只要能使身體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確,即為達到站樁中松的要求。以上所談的是站樁時對姿式動作的意念要求,不可刻意一味追求姿式上的意念,而要將自己置身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意境。(意拳是大寫意,注重精神意感,不要被細枝末節所拘束。先從大的感覺找起,再逐步細化。總想著我這裡做得對不對?那裡做得對不對?自己和自己較勁,那是練不好的。)二、意念的運用①假借自身站在溫暖的泉水中,溫暖的泉水浸泡全身肌體有溫暖入微的舒適之感。這時要著意體會身體的腿部、腹部、胸部、頭部正面似有水催動身體的微微阻力和水與身體微微的摩擦之感。這時身體自然的有微微後*之動,就在身體向後微*運動時,要同時體會到身體的後部彷彿有水微微的阻擋,雙腳的五趾同時微微扒地, 一微*即止要保持身體的平衡,反之,水從後面緩緩催來,催動身體向前身體的正面彷彿有水微微的阻擋,總之要著意體會水推動身體時從前到後、從上到下時的阻力感。練習時,只可用意,自然一些,去體味水推動身體的感覺,不可用力去強求。(這既是養生法,也是技擊法。)②假借自身站在世外桃源中,蒼松翠柏,鮮花盛開,遠處高山流水,近處鳥語花香,空氣新鮮,微風拂面,毛髮衣服飄飄然,悅耳的歌聲隨風飄蕩而來,心情愉快,彷彿身臨其境中般的輕鬆舒適。③假借自身站在輪船甲板上,大船乘風破浪向前行進,和煦的陽光灑在身上,海風輕輕吹動我們的毛髮和衣裳,海鷗在船的上空飛翔和鳴叫,彷彿似能聽見海浪輕輕拍打船邊,自身彷彿與船體在水中上下沉浮,隨波逐流,和風日麗,胸臆大開。以上所舉之例都是意拳養生樁練習時的意念活動,意念活動可以多種多樣,只要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意念活動都可以去想,不可拘泥和執著,要順其自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拘泥與執著。關鍵在於調配。為什麼要老師看著練?不是老師有什麼秘方,而是要老師看著火候,隨時進行調整。)意拳養生樁的練習,與所謂氣功的氣沉丹田、大小周天,完全有著本質的不同。再說幾句題外話:1.和別人交流應注意些什麼?為什麼提這個話題?就是要學習者擺正心態。學拳學的是原則原理,不是一招一式,更沒有什麼屠龍術。大道至簡,凡是搞得神秘兮兮的東西,我勸朋友們還是離遠點。其中應該特別注意的一條就是:不要亂打聽別人的練功感受。這是一條老規矩了,各門各派都有。我見過的老師對凡是喜歡亂打聽別人練功感受的學生一律大聲呵斥,予以制止。為什麼呢?因為感受是*不住的。同一個人今天是這種感受,明天又會是另外一種感受。學習的內容不同,感受也會不同。一個練習者如果總想著為什麼別人有這種感受,我怎麼沒有呀?為什麼老師要別人那麼練,卻要我這麼練呀?等等,這樣就不能夠很好地配合老師的教學,分散了注意力,最後吃虧的是學生自己。當然,也有一些感受是共通的,但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比如,站樁到了一定的階段就特別想動,這是好現象;又比如練拳到了一定時間就會有一種打架的衝動,這不僅僅是學者的修養問題,也是長期心理訓練的一種反映,我就是讓姚承榮老師摔了個跟頭後才敗掉了這把心火。2.文字的缺陷在論壇上交往,就是文字往來。因為現代科學還沒有對意拳等運動作過科學的、全面的、深入的分析,所以大家交流起來只能使用日常的生活語言,而沒有象數、理、化那樣有一套精確的表示系統。因此詞不達意和望文生義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個人認為通過文字交流拳術的意義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想通過書本或者網路來學習拳術實在是勉為其難。找個老師練,比在網路上問這問那,不但效率高,而且效果也好多了。3.意拳是誰的?意拳不是王薌齋先生個人的,也不是什麼「姚家的」、「韓家的」,更沒有什麼「姚宗勛先生的『意拳』」和「王選傑先生的『大成拳』」之分。意拳只有一個,您練成了就是您的;您練不成,就永遠是別人的。站樁是通過「動靜合一」的方式來形成條件反射的最簡捷的途徑。站樁所選擇的姿勢都是在拳術運動中最常用、最有用的動作,進行固化、強化訓練,使人對該動作的完成可以迅速地達到泛化、分化,以至自動化。不能夠形成自動化的動作是毫無疑義的動作,因為戰鬥中不容思忖,思忖者寸步難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雙手要「遠不逾尺,近不粘身。」可是在猛烈的、殘酷的、通常又是短暫的——勝負乃至生死僅在霎那間就可判定的戰鬥中,在巨大的生理、心理壓力下,您能夠保證自己的雙手總是在這個合適的位置上么?這非要形成自動化不可,就像吃飯一樣,飯到嘴邊,不用想怎樣張口、怎樣咀嚼,一口下去就行了。為什麼要採取「動靜合一」的方式?因為只有動——比如不站樁而只做單操,不是不可以形成條件反射,所謂「拳打千遍,其義自現。」但因為這樣容易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對具體動作的完成上,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人的思維活動——對自身快速地的觀察、體驗與修正,而妨礙了條件反射活動的迅速形成。如果只有靜,雖然思維內斂——對自身的體察敏感、迅速,但畢竟不符合拳術的要求。當然為了因病設式或某種特殊目的而產生的卧式、坐式樁法又另當別論。站樁正是動靜結合的最佳契合點。總之,站樁的形式是「動靜合一」,站樁的目的是迅速地形成條件反射。另外,我覺得樁架無論怎麼擺,基本點無非是要求內三合與外三合而已。從這個方面講各門各派雖各有巧妙不同,但目標大體一致,看人站得好不好無非看這幾合到底合上沒有。當然,為了練出渾圓力,光三合還遠遠不夠,最終要通過無處不爭達到無處不合,而且靜態下要合,動態下也要合。再比如,為什麼要抱著個氣球?還不是為了加強雙手、雙臂以及胸部、腹部之間彼此的聯繫么?這種聯繫越多,身體就越完整。為什麼對這個氣球要抱一下、松一下?是因為我們需要的這種聯繫不是靜態的,而一定要是動態的。意拳的一切訓練都圍繞著渾圓力,沒有多餘的東西,如果有那必是偽造的。從養生開始,就與最後的實戰相符合、相統一。在激烈的實戰中,在不斷變換著位置、體態的狀況下,必須要有連續發力的能力才能夠與對手周旋,就是要一發即止、一止再發,無有窮盡。所以從最初的訓練開始就要在思想上、肢體上一松一緊,鬆鬆緊緊,無有窮盡,並不斷地擴展這個鬆鬆緊緊的範圍,達到「一枝動,百枝搖。」身體越完整、鬆緊轉換頻率越高力量就越強大。簡單說:只有具備了動態下、活步中連續發力的本領才算具備了進行實戰的最基本保證,才算為自己練習意拳淘進了第一桶金。練拳別的可以稍差一些,但必須要有打擊力,特別是連續的打擊力,這是本錢。只要掌握了這個本領,雖然可能在步法、控制能力、時機掌握等方面差一點,但別人就不敢小看。管他什麼高手、名人,只要挨上了,就夠他喝一壺。任何人在都會有所忌憚。當然,不是說就一定能贏。就好比打仗,光有武器未必打勝仗,但沒有武器又怎樣打仗呢?力量,就是最根本的武器。老規矩講:不要亂打聽別人的練功感受。我認為更不要道聽途說拳家們的隻言片語。學拳學的是拳學的原則原理,不是這一招那一式,更不是什麼屠龍術。對拳學的原則原理要進行完整、準確地鑽研,這樣才有前進的希望。如果把前進的希望寄托在什麼「真傳一句話」的所謂武林秘籍上,這樣不但未必會前進,還很有可能會繞大彎子。因為每個人——包括名家大師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針對著不同的事情,說給不同的人聽。如果把這些隻言片語絕對化,認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條,那麼很容易失之毫釐而謬之千里,是一種典型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的學習方法。舉個例子:有朋友得到了一句「把架子放大點做」的語錄,就認為放大就好,而不管自己的架子是否中和,是否有利於全面的體認。他們是否知道還可以「把架子放小點做」呢?記得我練三體步試力的時候,腳與地面的粘連感掌握不好,老師就說:「把前腳收回去點,把架子放小點做。」這樣我就很快找到了感覺,到一定程度後再恢復原位。所以說「把架子放大點做」還是「把架子放小點做」,這都是形式,形式都要為內容——進行全面的體認而服務。練拳要老師看著,不是老師有什麼秘方,而是要老師對學生不斷地從訓練形式和訓練內容上進行調配。這個調配的原則才是我們所需要去觀察、學習的東西。意拳從創立之初就反對形形色色的教條主義和形而上學,我們結合自己的體認來學習前輩們的立場、觀點、方法才是正路。現在有一些「拳學語錄」,看看不妨,但要全面分析。如果分析能力不夠,還是不看為妙。什麼「入門先站三年樁」,我看是武俠小說和武林神話看多了吧?讓人先站三年樁,那是有些老師逗傻小子玩,傻小子還當真了?我第一天學站樁,第二天學前後試力,第三天學左右試力...不到月底就開始玩兒推手了。鬧得我心裡直打鼓:"*,這麼快,玩死我呀?!"玩兒了幾回推手之後,老師又教我站樁,但這回和以前的東西不一樣了,加了新內容。只給講了一次,第二天又教試力,和以前的東西也不一樣了,也加了新內容...我的心理壓力那個大呀!老師給講的內容得趕緊學會,否則老師再講新東西就跟不上了。要是做不上來,一次、兩次老師不理睬,三次、四次還不行,就挨白眼吧!其實這就是崔先生所總結的「螺旋寶塔」式的教學方法。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學習方法?還是那句老話:學習意拳就要學習拳學的原則原理,不是這一招、那一式,更沒有什麼屠龍術。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很容易理解,是一句把大家的耳朵都磨出繭子來的老生常談了。可是在實際行動中我們都這樣做了么?意拳訓練的一切內容都圍繞著渾圓力,沒有多餘的東西,如果有那一定是偽造的。現在偽造意拳乃至偽造中國武術的傢伙們可是人丁興旺,學者不可不辨。一說意拳就想到站樁,因為意拳把站樁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求取渾圓力的最為重要的方法。那麼好了,咱的這個樁到底站得對不對呢?這可不是自我感覺良好就行了的。檢驗的辦法很簡單,去做做試力唄。試力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把站樁放大,這一放大,那就什麼都清楚了。站樁的時候,哥兒幾個一個個道貌岸然的樣子,好像都是那麼回事了,其實東西到底上沒上身,天曉得?!什麼這要求、那意念的,放大來做,在運動中求取,還都有么?要是沒了,對不起,咱的那個樁有毛病,改吧。是不是改好了?再試試力,如此往複。單人試力看著不錯了,什麼這要求、那意念的,在雙人試力中,在對抗中來求取,還都有么?什麼「撐三抱七 」,要是一推就癟,對不起,那個樁還是有毛病,改吧。特別是在對抗中挨上對手的幾記重拳,被打個眼冒金星、鼻血橫流,這就是最好的教育,不用老師苦口婆心地給我講什麼,自己個兒就知道哪兒錯了,下功夫去改了。所以說站樁是意拳訓練的首要的和基礎的內容,但她不是屠龍術,只站樁就能得到渾圓力了?別說站三年樁,就是站一百年,也不能得到渾圓力。光*站樁不行,光*試力也不行,光*走步、發力、推手、散手,都不行。渾圓力是湊出來的,也可以說是不斷修正出來的。籠統地說渾圓力的求取就是三個步驟:蓄力、試力和發力。細分的話何止「七妙法門」,「七十妙」、「七百妙」都有。渾圓力的求取是長期綜合訓練的結果。這個過程不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至少對我來講是這樣的:改變自身的習慣用力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把抽象的理念落實的身體上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然推手、散手時的失敗也不會好受。意拳訓練就是這樣的一個不斷循環、不斷反饋、不斷提高的過程,這完全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方法,「螺旋寶塔」式的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就在這裡。當然,中國是一個造神的國家,「科學」這東西在中國算個什麼玩意。政府一提起發展科學來,就高喊要在多少年內取得諾貝爾獎,這樣他們面子上有光呀。而多少兒童失學、多少大學生擁擠在沒有空調的上下鋪的宿舍中,對他們來講是無足掛齒的。武術界也一樣,漫無邊際的佚文軼事總比老老實實地科學訓練更有市場。看到某個網站上議論站馬步樁的佚文,正好我的肚子里也還有一個:有一個哥們向一位老師學習馬步樁,老師說:「能吃苦么?」學生說:「能!」好么,老師給學生調好樁,然後把學生的上半身綁在一棵大樹上,腿上給壓了200斤重的沙袋。然後老師就睡覺去了。當晚,就聽見學生在樹底下慘叫了一夜。這樣練了倆月,老師帶學生去參加聚會。幾位老先生和這個學生「摸了摸勁」,大為讚歎,異口同聲地說:「小老弟,你的樁功怎麼也得有十幾年了吧?」呵呵...再說一個我親眼所見的軼事:我在某位先生那裡學拳的時候,有一位戲校的哥們,祖傳的童子功,在桌子底下鑽進鑽出,桌子面兒、桌子腿兒根本沾不到衣服上。他老弟時不時地給哥兒幾個表演一把,兄弟們都大聲叫好,「低進低出,來無影、去如風」,這豈不是最高妙之武功么?!他老弟滿心想得到先生的誇獎,沒想到先生淡淡地說:「你功夫是有,可這不是武功。就這樣往我襠里鑽,倆字兒:『找死!』」。先生說完,哥兒幾個都暈了。呵呵...時光流逝,現在哥兒幾個摸到點門道,都明白:先生說的那可是千真萬確。我知道我說的有些話是最好在下面說,放到論壇上容易招人不待見。可我這副脾性,改也難。如果得罪了那一位,我先給他鞠個躬,道個歉。得罪!得罪!罪過!罪過!就當我什麼都沒說,行了吧?反正想得到點兒東西不容易呀,悠著點兒,祝願一路順風!要死站樁,不要站死樁。這是至理名言!越想著怎麼放鬆,越放鬆不了;越想著怎樣入靜,越無法入靜。這是一個辯證的問題。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精神假借上去,體會自身與自身、自身與外界的聯繫上。不要站死樁就是這個意思。你精神愉快了,身體舒展了,自然就覺得站樁有意思了,就不願意放下了。關鍵要自然而然,不能夠認為造作。最簡單的例子:站樁要求呼吸自然,什麼是自然?就是根本不管它。你雖然不管它,但它自己會變得勻細深長。如果你故意要控制自己的呼吸,要怎樣怎樣,它反而會不能夠達到要求。做精神假借也是如此。什麼抱球啦、坐凳啦,這些是局部的要求。站樁時總想著我這個球抱得對么?我那個坐凳符合要求么?自己和自己較勁,那絕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不是說那些要求不需要,而是不要一味追求,要在自然中逐步形成。你會游泳么?如果會,就想著自己站立在水中,水從四面八方輕輕推動自己的身體,自己隨波蕩漾但又不失平衡。你爬過山么?如果是,就想著自己站在高山之巔,風從四面八方輕輕吹拂過自己的身體,自己好像要隨著風微微起舞但又要保持平衡,不能被風從山上吹下去。諸如此類,總之首先要精神得到解放。身體有了舒適感之後,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這個感覺上去。這樣,沒有追求放鬆,已經得到放鬆;沒有追求入靜,其實已然入靜。為什麼站得久了,可以一次站一兩個小時,就是因為這種舒適感太美妙了,不願意放下。而精神、肢體在這種舒適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鍛煉。需要注意的是:戲水、拉絲等活動,都是在身體保持不動的情況下去完成、去體會,不要在外形上顯露出來。如果露出形跡的大動,那就不是站樁了。站樁不是擺個姿勢在那裡耗時間,要「摸勁」,當然在初期體會的都是輕鬆自然的感受。如果認為擺了個姿勢在那裡耗時間就算站樁,老天爺就會給你送大禮,那就想錯了。站樁要有內涵,沒有內涵的樁,每天站二十四小時,也收穫不大。一句話:站活樁。第一, 我不是明師,寫點東西僅作拋磚引玉,希望得到指正。第二, 渾圓力的求取是長期地、綜合地、艱苦地、困難地訓練的結果,有志於從事拳術事業的朋友請記住這幾個副詞。所謂長期的,就是說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耐心與毅力。所謂綜合的,就是說不是僅僅依*哪一個樁、哪一種方法就可以獲得。否則還要搞什麼「七妙法門」,就叫站樁功不就完了?意拳的每一種訓練方法都是圍繞著渾圓力的求取,都要進行反覆地訓練。這其中看重的是拳術的原則原理,沒有屠龍術。如果指望依*所謂「真傳一句話」式的「武林秘籍」就可以練成渾圓力,那麼與意拳學術的指導思想和科學態度無異於南轅北轍,正所謂:「抱石卵而盼司晨。」所謂艱苦的,就是必須要付出含水有些時候是血水。所謂困難的,就是說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成功,就像大家都喜歡踢足球,可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職業運動員。足球中就算參加專業訓練,成為職業運動員的比例僅為十六分之一。意拳的比例是多少?我沒有看到過統計,我想也不會太高。作為像我這樣的一般人,玩玩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太較真。能夠養生,能夠自保,也不錯了。其實,自衛也簡單,誰能碰到幾個會「渾圓力」的流氓呢?「夫戰,勇氣也。」關鍵是不能怕死!只要身體素質還可以,加上「一人拚命,十人難當」的勇氣,下手狠一點,問題不大。 第三,什麼叫「渾圓力」?老先生們以及象「意中人」老師等精英們都對這個名詞作過很好、很周密的解釋。我畫蛇添足,再談一點個人的看法。「渾圓力」不是王老發明的,也不是意拳所獨有,而是古已有之,並且各門各派都有,比如稱之為「整勁」等等。中國拳術的先賢大德們,在千百年來通過無數次的流血和不流血的實踐,逐步地、大體一致地認識到進行拳術實踐究竟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對這個力量的基本要求是:1.這個力量不能有絕對的方向。有方向的力量,必然要被人所乘。比如對手一個沖拳打來,稍微靈活一點的人是絕對不會和對手硬頂的,對手雖然前沖的力量可能很大,但僅僅是單一的力量,在上下、左右方向沒有任何力量存在,只要上挑、下砸或左右拍擊對方的手臂就可以破壞對方的進攻並進而破壞對方的平衡,造成人背我順,轉入優勢。但如果對手的力量沒有絕對的方向,卻又到處都是方向,就像炮彈爆炸一樣,四面八方無所不在,那麼同樣一個沖拳,不論上挑、下砸或左右拍擊都沒有辦法破壞對方的進攻,都要受到力量的打擊。從這個角度上講渾圓力也叫做「爆炸力」。在這個力量面前,見招拆招是沒有效果的,也是意拳不講究套路、招法的原因之一。2.這個力量猝然發生、戛然而止。這是先賢們在戰鬥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所謂:「猝然發生」就是準備時間很短。「兵貴神速」,絕對不能給對手留下充足的預警時間,要打得他暈頭轉向、手足無措。所謂:「戛然而止」就是力量的作用時間要短,這樣首先不給對手留下所謂「聽勁」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力量集中,不會形成一線平推而且便於不斷地進行變化。所謂:「藏於九地之下,動於九天之上。」3.這個力量能夠連續發動。套用一句軍事術語就是要進行「飽和攻擊」。一擊之後不管中與不中,必有第二擊,第三擊,要打得對手疲於招架、忙於應付,直至徹底解除對手的戰鬥力。英勇善戰的拳家決不會孤注一擲,永遠要有後手,才能「制敵而不制於敵。」 第四,怎樣求取「渾圓力」?求取的方法各門各派的方法各有巧妙不同,當然很多已經失傳。王老的重要貢獻之一就在於他提出了一整套比較迅速地獲得渾圓力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進行「爭力」訓練。根據對渾圓力的要求,「爭力」訓練也要注意一些問題:1.不斷加強自身與自身、自身與外界的聯繫。「爭」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合」,通過「爭」而產生「合」,「爭」得越充分,「合」得的越徹底,只有「合」 磁實了,渾圓力才有了產生的基礎。大家都知道站樁時要「推樹」、「拉樹」、「擠樹」、「合樹」、「拔樹」、「栽樹」,但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只有兩個胳膊在那裡「推、拉、擠、合、拔、栽」,而身體的其他部分沒有參加做功,這就是因為身體沒有「合」起來協同工作,還保留在「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的原始狀態,這樣訓練出來的力量大不了而且容易產生片面。這就首先要注意體內的爭力活動。胳膊與胸部、腹部、腿等是否已經建立了聯繫?同樣,身體的各個部位是否都與其它部位建立了聯繫?特別是頭與兩腳中心、頸部與手、兩手之間的聯繫如何?總之,這種聯繫越多,身體才會完整,「推、拉、擠、合、拔、栽」才會有的放矢。具體的方法可以說各個老師根據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都各有一套,由老師把著反覆體會都會有所收穫。2.不斷加強鬆緊轉換訓練。發力是否「脆」,條件之一就是鬆緊轉換頻率是否高。3.多做試力,不斷修正。「力由試而知。」站樁中的「推、拉、擠、合、拔、栽」到底做得對不對?是否真正落實到了身體上?這些都需要通過在定步試力、活步試力、腿試力、雙人試力等中,在放大的、運動的、對抗的條件下反覆地進行檢驗與修正。比如,在貽糖試力中,最常見的問題又是只有雙手在那裡前推後拉,又是 「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的原始狀態,就需要重新建立身體各部之間的聯繫,有時就要回到站樁中去重新體會。站樁與試力是密不可分的,沒有試力,渾圓力的求取也無從談起。第五,意拳是完整的綜合訓練體系,注重拳學的原則原理,要從整體上把握,不可片面。現在意拳成了「唐僧肉」,很多人都要咬上一口。有從名稱上進行分割的,分成「意拳」和「大成拳」;有從姓氏上進行分割的,分成「姚家的」、「韓家的」;有從地域上進行分割的,分成「北京的」、「外地的」;有從時尚上進行分割的,分成「流行的」、「原汁原味的」,不一而足,我看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我最不理解的就是從訓練內容上分,把站樁與試力分割開來。有朋友好像認為必須要站樁站到什麼程度以後才可以試力,我對此不敢苟同。站樁沒有夠的時候!哪天死了,哪天就可以不站了。那就只站樁,別的就甭練了?我看這是把站樁絕對化、教條化了。站樁就是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迅速形成條件反射以培養動力定型,是意拳的基礎這沒錯。但站樁站得對不對?需要反饋、需要修正,否則豈不是盲人摸象了么?!要求取渾圓力,必須大量地進行站樁和試力,不長的時間以後,還要進行大量的實作。認為求得了「渾圓力」才可以試力,才可以「實作」,豈不是守株待兔的做法么?!而且也永遠求不得「渾圓力」!沒有「渾圓力」,不敢「實作」,因為害怕挨揍,可是不挨揍,又怎樣求得「渾圓力」呢?莫說方位感、時機控制等等要通過實作來學習,就是站樁中的這要求、那要求是否真的達標了,在實作中才會真正地明白。呵呵,這個論壇真的很有意思.既有像"雁"兄弟所說的"不為拳術,只為找碴"的主兒,也有像您這樣認真的人.(也不知道"雁"兄弟現在幹什麼呢?祝他一切都好!)"雁"兄弟對我的勸諭我是一直沒有忘記的,不過還是沒有忍住,對"不為拳術,只為找碴"的主兒還是發過幾個帖子跟他們逗逗悶子.比如對"李自*"、對「童旭東」周圍的一幫混混和「意無意」、「wudao」等下三濫。呵呵...我保證今後不會再有了,因為不僅自降我的身份——我抬起腳底板來也比他們的臉面乾淨些,也更辜負了"雁"兄弟對我的一番美意。好了,言歸正轉。先問您個問題:您練過意拳么?是僅僅聽說過知道一個大概還是參加過系統的訓練?從您的發言中我推測您應該沒有系統地了解過意拳。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個人覺得您對意拳推手的理解就不夠全面。什麼是意拳推手?意拳推手是為了什麼?這兩個問題展開說就太大了,而且在姚先生的書裡面和其他先賢大德的著作中已經作了很好很詳細的說明,我再說什麼也不過是畫蛇添足。我只想針對您的問題做一點十分膚淺的解釋。您說:「有的人說好推手,推著推著就斷手,打壞別人。」您認為這很不正常么?很不公平么?我也正是從您的這句話中推測您應該沒有系統地了解過意拳。意拳訓練的「七妙法門」一切立足於渾圓力的求取,立足於實戰,絕沒有其他多餘的東西,如果有那一定是假的、一定是別有用心者的偽造。你會說了:意拳不是還有養生樁么?是的,意拳是有養生樁,但是平步站樁就只能是養生么?就不可以打人么?!同樣,斜步站樁就只能技擊,就不可以養生了么?!一門拳術如果不能達到健身、技擊和理趣的統一,這門拳術就決談不上「高妙」二字。對意拳如此,對其他拳術也是如此。李仲軒老人講:拳術有練法、打法、演法。我看李先生的拳術修養就談不上「高妙」二字,因為練法、打法、演法不一致,它必然導致訓練的散亂和應用的脫節,長此以往必會造成拳術要義的失真。李仲軒老人是前輩,是我必須尊敬的;李仲軒老人已經過世,也是值得我懷念的。我這樣說不是因為李先生過世了,我就可以膽大妄為;更不是因為李先生說過王薌齋先生什麼,我就在這裡「報復」——李先生說過王薌齋先生什麼對我來講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我更知道我的這種看法會遭到一些朋友的非議和反對,但是拳術不僅僅是一門技藝,她還是一門學術,更是一種文化,我覺得在學術面前談談個人的看法應該是沒犯王法吧?如果我的說法對李仲軒老人造成了傷害,我表示道歉!只要我們能夠明白意拳訓練的「七妙法門」都是立足於渾圓力的求取,立足於實戰,那麼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說打沙袋,決不是為了把沙袋打得東搖西晃鬧著玩,更不是為了顯示自己什麼或是發泄自己什麼,既然立足於實戰,就必須明白:沙袋不是死的,相反它是一個有頭有臉有胳膊有腿的大活人!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惕的思想、搏鬥的態度、做好周密的防護、設想好如何進攻與退卻才可以去打這個沙袋。當然,這個訓練也是循序漸進的,不可以一上來就要求面面俱到。同樣,意拳推手也是如此。意拳推手,是一種訓練的形式,是手段不是目的,籠統地說就是訓練「點」上的變化,直白地講就是「推人」。意拳推手決不是兩隻手或兩個胳膊在那裡揉搓、打圈,那是「跳交誼舞」,而根本不是武術了!什麼「守中用中」等等,說到底就是保持自己的平衡並破壞對方的平衡,只要平衡被破壞了,那好了,摔你沒商量!至於說「推著推著就斷手」,這說起來就有些可笑了。為什麼人家敢斷手?還不是因為你要麼癟了、要麼散了,總之是被控制了。在這時最經常的情況就是「脫點」。在意拳推手中,誰先「脫點」誰吃虧!這是意拳推手中的基本常識。只要你不「脫點」,人家倒是敢斷手呀?讓他斷個看看!只要你先「脫點」了,那好了,揍你沒商量!所以與其埋怨人家「推著推著就斷手」,不如先問問自己為什麼人家可以「推著推著就斷手」?!同時需要明白,既然意拳推手就是 「推人」,那麼就決不是兩隻手或兩條胳膊的運動,而是全身各部位的共同運動,是所謂:「手耍身子。」只會「推手」不會「推人」,那是根本不懂意拳推手的表現。我個人曾看見過某些人在練習「單推手」時,不推的那隻手就隨隨便便地耷拉著,不對自己的身體作任何防護,這樣做倒是溫文爾雅,但這是在訓練么?!他以為對方是「木頭」么?!人家空出來的那隻手為什麼不可以隨時襲擊他呢?!如果您也認為對方空出來的那隻手不可以襲擊他,那麼我將無話可說,因為這已經是完完全全地脫離了拳術,是在表演,是在做秀!這樣推手練一輩子也沒用,不客氣地講就是兩個字:扯淡!重複一遍:全身各部位都要共同運動,共同參加戰鬥。當然,在開始的時候需要作一些限制,比如不可以出腿等等。您如果有機會可以到意拳訓練場上去觀摩一下,您就會看到推幾下就放人、摔人的場面是多麼的普遍!不如此,怎能達到意拳推手的目的和意義呢?!而且不僅意拳推手如此,太極拳的推手就不是如此了么?!太極拳推手中連推帶摔,豈不也是家常便飯么?!您又說:「在推手中夾那麼多臟手幹什麼?」這還是不理解意拳推手的目的和意義所造成的。什麼叫做「臟手」?我不知道意拳推手中還有這種學問,我只知道「手不空回」卻是必需的和必要的。簡單地講就是要不斷地有各種各樣的假動作、小動作來干擾對方、阻礙對方,不能夠讓對方順順噹噹、舒舒服服地做動作。如果說這就叫做「臟手」,那麼各種體育比賽中無窮無盡的假動作、小動作豈不是「骯髒無比」了么?!至於您又說:「馮夏卓更不客氣說:『要打架就另找地方來一次較量。』」這個話就有些負氣了,而且根據一般的經驗來看,在推手中吃虧的一方在斷手中也不容易佔到便宜。尤為可貴的是姚承榮先生對待這種挑釁採取了「道歉」 的寬容的態度,維護了意拳同仁的團結,其高風亮節值得我們這些晚輩好好學習!至於說到那個「不開眼兒的房山縣」的張某,我就實在無話可說了。讓你體會一下,你連一點點自我保護的本能都沒有,還摔斷了手腕,就這種人還腆著臉去質疑人家的功夫,還腆著臉去要求人家賠償,還敢張嘴要三萬七,他也不害臊!他不是個混混是什麼?!您如果要為這種流氓鳴不平,那咱們就沒緣份了。這種人我提都不願意提,對中意武館的做法我就一個字:好!當然了,您如果是探討如何避免競賽傷害的問題。那倒是一個好話題,可以好好談談。其實這對意拳來講並不是個新鮮事了。聽說當年姚先生和某人比武后,王薌齋先生就和姚先生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怎樣能夠放開手腳又能夠盡量避免傷害,這一直是困擾武術界的一個難題。其實意拳在很早以前就引進了很多護具和教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歷史發展到今天,這個矛盾就更加突出。這需要研究、需要資金、需要時間,需要國家的重視和扶持,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幫助,更需要同仁們的努力。說來說去,您所提出的這些問題其實都是些「不成問題的問題」。之所以會有這些說法,是長期的訓練與實戰脫節所造成的。簡單地講就是對抗性訓練不夠,自己平時下大功夫訓練出來的技能在對抗中不能夠自如地運用出來,感到不舒服、不自在。這也是整個傳統武術都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只要能夠妥善地予以解決,以中華武術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科學內涵,必可在世界武林重放異彩。以上是我的一點點十分膚淺的看法,熱烈期待並歡迎著您與其他朋友們的批評與指教,謝謝!當然,"不為拳術,只為找碴"的主兒還是免了吧。呵呵...
推薦閱讀:

說話心理學:魅力說話3原則
癌症患者飲食療法原則及忌口
《原則》已售出一百萬本,但瑞·達利歐並沒有真正的門徒
笨方法讀《原則》(9):模型思考
美好婚姻十個原則【十個需要】

TAG:原則 | 訓練 | 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