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國民性批判

摘要:在沉睡千年的「鐵屋子」中,魯迅以無比的勇氣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以一個人間「摩羅」的姿態開始了他對舊時代的痛斥,鞭撻與抨擊。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卻保持著異常的清醒。魯迅以筆為矛,戳穿了在中國國民中沉積了千年的積痾。他對中國傳統的封建文化,對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與批判。今天,只有讀魯迅,你才會知道我們提高國民素質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才會了解國民的劣根性依舊存在。關鍵詞:魯迅國民劣根性生存哲學封建制度傳統文化魯迅精神 緒論國民、國民性等詞語並不是魯迅的創造,但魯迅對於國民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他認為國民是國家的主人,他把國民作為社會的基礎,實行徹底的反封建革命的力量來研究.他當年和許壽裳討論國民性三個相關聯的問題:一是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是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三是它的病根何在?魯迅筆下的國民性,常常作為民族性的同義語使用.在隨感錄上十八一文中,魯迅不僅揭示了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他還總結到:昏亂的祖先養出昏亂的子孫,正是遺傳的定理,民族性造成之後,無論好壞,改變都是不容易的.另一方面,魯迅探詢中國人的國民性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探詢中國人和其他民族的不同,而是從不同中揭示出中華民族的國民性的劣根性,暴露國民的弱點,讓國民認識到自己的弱點,進而去改正這些缺點. 魯迅一生都十分重視改革國民性的工作.他把這一工作當作自己畢生努力的目標.他清楚的知道這是一項曲折艱難的歷程,雖然他也曾失望消沉過.但他仍然毫不妥協,不留情面地痛斥國民性弊端.魯迅的三部小說集《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都是揭示國民劣根性的作品.另外,他的雜文對國民性的生存哲學等劣根性也有無情的批判. 魯迅是中華民族革命精神的偉大代表.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他是五四文學革命的偉大旗手和主將,也不僅僅在於他在現代短篇小說,歷史小說,散文詩,雜感等方面都是偉大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除了文學貢獻,他的精神貢獻更為寶貴和重要.他以天才的洞察力對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最深刻,最犀利和最獨特的解剖,反思和抨擊.同時,他也以自己的生命實踐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是沉睡千年的國民的醫生,目的是要改變他們的精神。即使在今天,魯迅那深邃的目光仍然放出懾人的光彩,像一柄利劍,會看穿一切事故人情,也看穿你的一切託詞.然而魯迅的形象在今天並不可愛,也不容易親近.當瓊姚的言情劇充斥著無數影視頻道溫柔纏綿時,當席娟的現代愛情吸引著痴情男女燈紅酒綠時,當無數網站鏈接著木子美的肉體寫作肉慾橫行時,魯迅卻離我們越來越遙遠.21世紀的今天,在全球化嚴峻形勢下,中國要全面走向世界,擴大在國際社會影響最終依靠的是人.這裡的人就是人的素質,或者說是中國人的國民素質,也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面對逼人的形勢,我們必須走進魯迅.學習他的民族憂患意識,自強意識,找到自身的弱點,並且努力克服缺點. 國民劣根性的主要表現一庸眾和看客魯迅的小說從廣闊的社會層面揭示了庸眾的普遍存在.魯鎮上嘲弄孔乙己的酒客和閑話祥林嫂的不幸的平民,縣城裡圍觀夏瑜受刑和跟著阿Q的刑車看熱鬧的閑人,吉光囤里合謀禁錮瘋子的方丈闊亭之流,還有冷眼蔑視子君和涓生愛情生活的庸眾......他們把主人公的悲劇遭遇當作無聊生活中的賞心樂事.正如魯迅所說:君的臣民,只願暴政暴在他人的頭上,他卻看著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魯迅的小說中看客也是普遍存在的.狂人日記里一路上的人,葯開頭刑場上遊動的幾個人,示眾中的長子,明天里的藍皮阿五......甚至理水裡的夏禹,當他作為一個勝利者回到京城是,也仍沒有擺脫被看的命運.看客們麻木不仁,冷酷無情,對別人的苦難表現出與己無關的平常心,並懷著好奇心想看看這苦難的熱鬧.二阿Q精神精神勝利法是阿Q性格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精神勝利法只是阿Q愚昧麻木的國民劣根性中的一個方面.大的特點是:不甘正視自己的奴隸地位,用自欺欺人,妄自尊大的方法麻醉自己,在強者面前甘於忍受屈辱,自輕自賤,麻木健忘,對於弱者則加以欺侮,還自鳴得意.阿Q通過「精神勝利法「的心理操作與補償行為,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失敗「轉化為」優勝,使「恥辱」轉變為「光榮」。他在這樣無限的階梯上自由的上下,無論是被打還是被踐踏,總是處於「第一」的優越地位。在這條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懦,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又覺得日見其光明。三奴性在《〈燈下漫筆〉》中,魯迅指出中國人所處的時代:一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奴性,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國人身上的典型而集中的體現。魯迅深刻而通徹地指出中國人的根性中的奴性,已經浸透了國民的骨腔和靈魂,是國民都有兩種身份,兩種人格,在主子面前是奴才,在地位比他低的奴才面前是君,對於羊顯凶獸相,而對於凶獸則顯羊性。「縱為奴隸,也處之泰然。「這是已淪為奴但卻坦然為奴的更讓人可悲的事情。在魯迅的筆下,奴隸和奴才是有區別的。奴隸不安於被奴役的生活,不平著,掙扎著,意圖擺脫這種被奴役的地位;奴才卻要是自己和別人永遠處於奴隸生活。另外,「從奴隸生活中尋找出"美來讚歎,撫摩,陶醉.奴才較之於奴隸也是更可悲的.他們安於奴才生活,勞作較少,失了悲憤. 可笑可悲的生存哲學一差不多與難得糊塗差不多先生是中國人的代表.一提起他真是人人皆知,處處聞名.對差不多先生來說,凡事不必太精確,只要查不多,就好了.對他來說,紅塘和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陝西差不多,十和千之間也只不過差一小撇,也是差不多的.臨終之前,他仍然奉行差不多原則: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胡適《差不多先生論》》雖然看似滑稽荒誕,但卻揭示出了積澱在中國人性格深處的劣根性。魯迅對這一現象也進行了犀利的批判。中國人「漠視精確」,實際上是缺乏一種科學精神。魯迅在《起死》中指出:莊子的哲學,是一種無是非無真假的滑頭哲學。而這種日常生活中模稜兩可的是非判斷又可以稱作「糊塗主義」。魯迅在《難得糊塗》中批判說:「糊塗主義,是無是非觀等等——本來是中國的高尚道德。你說他是解脫,達觀罷,也未必。他其實是固執著,堅持著什麼,例如道德上的正統,文學上的正宗之類」。.而所謂的「糊塗主義」並不是真的不問是非,而是在激烈鬥爭之時,在此遮羞布下固執著,堅持著自己的「正統」與「正宗」。二「哈哈論」的生活態度在《書鬍鬚》中,魯迅指出,在這充滿虛偽與謊言的國家裡,人們往往以真話為笑話,以笑話為真話。你若是不通事故,較起真來,卻反而會弄得無所適從。對付這種現象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不說話。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一書中,魯迅又指出在中國做文和做人,必須東拉西扯,補綴得看不出逢來,所以就有了今天天氣,哈哈哈哈......哈哈論的處世法,不僅是人品的問題,而且是是非善惡顛倒的腐敗社會的產物,是被壓迫的弱者為了免於大過,不致遭打的一種消極避世和巧滑的自衛之法.魯迅指出,中國處世法中最得法的是騎牆,或是巧妙的隨風倒,而不盲從,不附世,或別有獨特的見解者,其境遇是很危險的.在揭露中國國民深於人情世故這一劣根性中,字裡行間流露出魯迅的憤怒與不屑.三面子主義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最講面子的民族.即使遭受巨大屈辱,只要能保住了面子,也就心安理得,甚至覺得是獲得了勝利或榮耀了.講面子的虛偽風氣,幾乎是瀰漫於中國的每一個角落,腐蝕著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靈.魯迅對這種虛偽的民族風氣,觀察得很深入,也很深刻的認識到了它對民族的危害.在說面子一文中,魯迅就中國人的面子問提展開討論,甚至談到了車夫和上等人的面子區別.文中魯迅揭穿了講面子的實質,徹底撕下了所謂體面的外衣,中國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這面子是圓機活法善於變化,於是就和不要臉混起來了.要面子,使得我們民族諱疾忌醫,不願正視落後,不願正視缺點.不能放下面子,我們就不能進步,不願正視我們的落後,我們就很難前進. 國民劣根性的根源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說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所以,魯迅不僅對國民劣根性有著淋漓盡致的揭露和無情的批判,他也以犀利的筆鋒揭示了產生國民劣根性的根源.一封建制度及其文化專制魯迅把批判的鋒芒指向整箇舊中國黑暗的封建社會制度.他借狂人的胡言亂語,深刻揭露整個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譴責封建倫理道德是掩飾吃人罪惡的外衣.整個中國社會像一掛張開著吃人大口的大網,從統治中心的首都到偏遠的鄉村城鎮,無數勤勞善良的人都被吃掉了:夏俞被砍殺,孔已己默默倒弊,阿Q遭槍決,陳士成落水身故,祥林嫂凍餓而死,魏連殳吐血身亡......這些人物觸目驚心的悲劇強烈控訴著舊社會的罪惡,舊制度必須徹底改革!封建社會不但吃人,整箇舊社會就是安排人肉筵席的廚房.封建專制統治及禮教道德對於被壓迫群眾有著深入骨髓的思想腐蝕與毒害.他們在封建思想的桎梏下,心靈麻木,愚昧無知,守舊冷漠.皇權統治觀念支配了華老栓和七斤的思想;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箍緊了祥林嫂的靈魂;等級觀念和未庄意識助長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綱常倫理道德的陰影和奴性的魔障扼殺了愛姑的叛逆性格.勞苦民眾的身心畢生遭受戕害,哀哀無告,甚至不覺得精神的苦痛.魯迅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和透視到了下層人民不易被看到的精神苦痛.黑暗生活的重壓使潤土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阿Q被衙役穿上刑衣,反縛雙手,才覺到要被殺頭,急得兩眼發黑,似乎發昏了.卻又沒有完全的發昏,有時雖然著急,有時卻也泰然,完全沒有意識到被殺的痛苦.他們在黑暗社會裡悲苦無告,孤寂無助和心靈上無法擺脫的壓抑感,正是由於封建傳統思想的嚴酷壓迫.封建思想文化造成了無數庸眾,庸眾又反過來維護封建統治與封建意識.他們用流言閑語和冷漠眼神擠殺不幸的小人物和叛逆者.孔乙己,魏連殳,子君等人,就是在庸眾組成的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和彌散著封建臣民思想氛圍的社會環境中孤寂地死去.閑人庸眾成了封建統治得以延續的社會基礎.祥林嫂的摻死不能說就是魯四老爺一手造成的.魯鎮的人們從魯四老爺到柳媽,誰都無意要殺死祥林嫂.是他們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卻不約而同的織成一張大網,是祥林嫂這樣的弱者無處可逃.而織成這張網的經緯的便是人們習焉不察,代代相傳,甚至奉為神聖的所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生辰八字,輪迴正道之類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及嚴重的封建迷信思想扼殺了祥林嫂。 故鄉破敗的過程,在貧苦農民身上烙上一道道清晰的印痕.潤土從少年到中年 的深刻變化,凝結著他大半生手盡封建社會壓迫和剝削 的苦難歷程.封建的宗法觀念讓他從"英雄"轉變成中年的"奴隸".封建傳統觀念深深的刻入他的骨髓,讓他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封建專職者"一面制禮作樂,尊孔讀經"強迫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馴馴服服當奴隸,"而一面又坦然的放火砂仁,姦淫掠奪,做著蠻人對於同族也還不肯做的事".用封建禮教禁錮人們的思想只外,還有眼民的社會組織結構把人們制服駕馭得動彈不得.另外,時代相傳的經驗,也使中國人都安分守己的蜷縮在自己的位置上,馴服 的做奴隸了.二 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魯迅對中國傳統的批判是激烈而徹底的. 中國幾千年文化傳統就是吃人的傳統。著中「吃人」不僅是肉體上的「吃人」更是精神上的吃人。在魯迅看來,奴化精神現象在讀過聖賢書的傳統知識分子身上表現的更為明顯。 孔乙己的悲劇,在於他所追求的出路和藉以走上這條路的手段——科舉制度,已經失去了可靠的依附。可是子君和涓生等接受了欣賞西鄉的人,他們的人生也是悲劇的人生 。以後為他們還身手封建傳統文化的腐蝕,不能擺脫自身的局限性。方玄卓之流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階級鬥爭的風暴面前退縮著,迴避著。欣慰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軟弱的。他們深手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驕傲和諂媚相糾結的,是沒落的中國人民的精神特色。認識到封建社會重孝的目的,魯迅舉起受中之筆毫不手軟的抨擊了封建孝道的荒誕與殘忍。魯迅在問中列舉《二十四孝圖》所表彰的孝子事迹進行了潑辣犀利的諷刺.70多歲的老萊手持小鼓,裝跌賣傻的行為其實是"裝佯","將肉麻當有趣",這樣做的結果是"侮辱了孩子,污衊了古人,教壞了活人".而卧冰丘鯉","郭巨埋兒"是"有性命之虞"的行經,只能是"自己不敢再想做孝,並界怕我父親去求子".封建孝道酒麴了人的本性,對人進行了財務人道的吞噬.魯迅對所謂"國粹"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刻的揭露與批判.我們的國粹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無生命的東西.它簡直就成了一個有生命而且是有著極頑強生命的殺人兇手了.那些大保而特保"紅腫"與"潰爛"之國粹的人,也就成了借刀殺人者了.他們不原推出歷史舞台.對於準備與呼喚迎接革命風暴來臨的新文化運動,他們一齊出動,抵制,譏罵,抗拒,破壞.他們視"國粹"為賈寶玉頸上的那塊玉石一樣,是須臾不可惶缺的命根子.在一批 新文化運動 的洪流衝擊得如喪考妣,惶惶不可終日的老朽中,還跳出一個林琴南要"抱殘守缺,至死不易其操".他發誓"拼我殘年,極力衛道".另一方面,從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體統中演化出來的面子,正是「中國精神的綱領」。在等級制度下,人的價值並不取決於自己本身的真正價值,而是需要有一套東西來維護。因此,中國人特別注重「面子」,以維持這種外在的權威。他們認為一旦破壞了這種面子,便是喪失了威風,似乎這種發號施令的權威也失去了。在愛面子這一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像一個赤身裸體而衰老患病的夢遊者。被鴉片戰爭驚醒後,發現自己所處的窘境,不思改進去反過來認為驚醒他的人該死。西洋人打進了我們的國門,我們還不能正視他們的長處,死要面子活受罪。中國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要面子,"器」是人家的好,「道」還是我們的好。這種要面子,讓舊中國越來越落後。國民性批判的動機一.對國民深深的熱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精神真實而全面的寫照。在魯迅那裡,一切的憎都源於愛。無愛的憎是冷漠,有愛的憎才是偏激與斥責!愛與恨本是不可分割的兩面,只有濃濃 的 愛,才會有深深地恨與痛。怒其不爭的另一面是哀其不幸,憎惡與痛斥的另一面是希望他們覺醒與強大。魯迅有著冷與憎的一面,但同時他也有著濃烈的熱與愛。對反攻統治者對那些無聊的幫忙和幫閑反動文人,他總會舉起投槍以筆為矛,毫不客氣的加以抨擊和撻伐,而對於進步的青年,魯迅卻有著濃濃的關愛。魯迅是從沉睡千年的鐵屋子醒來的覺醒者。他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敢於痛斥,痛斥苟延殘喘陰險狡詐的「落水狗」,痛斥奴顏婢膝貌似中庸的偽君子:他敢於揭示,揭示國民眾生的劣根性,揭示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劇之源「他敢於抨擊,抨擊狂人眼中的吃人世界,抨擊吧孔乙己推上絕路的封建禮教,他敢於吶喊,為艱辛而盲目生活著的閏土吶喊,為受三座大山壓迫的祥林嫂吶喊。因為他疾惡如仇,所以病態社會的千瘡百孔被他暴露無遺。二 拯救國民的決心魯迅對於國民劣根性有這情形的批判,他有著強烈的自我犧牲精神。作為診斷國民病症的醫生,魯迅希望開出救治國民性的「濟世良方」。然而,在民族不能獨立,國家不能富強的歷史時代中,魯迅或許只能在「怒」與「哀」之間「彷徨於無地」。即便是彷徨,他還是說:「我們還是走好吧。魯迅在《文化偏執論》中提出了「立人」的主張。他認為「歐美之強,根柢在人」,「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事物,其 首在 立人」。「人力而後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其個性而張揚精神」,使大家「漸悟人類之尊」和「個性之價值」,也就是悟出自身的奴性,不甘於再做奴隸,受人奴役。這樣「國人之自覺至,」「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在那個特定時期內,身懷救國救民思想的魯迅,雖然沒有找到拯救國民的靈丹妙藥,但是他提出了一些有益的主張他提出一種人道主義:維護人的尊嚴,同情社會底層,爭取人民的解放。他希望打破人肉的宴席,維護人最起碼的生存權利。他認為爭取人道必須更多的關注下層人民,因為他們所遭受的壓迫最深重,精神上的毒害最深。再次,他說爭取人道的目的在於實現人的解放。對於文化的態度,魯迅也給出了他自己的見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一觀點在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他希望人民能夠正確的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擺脫那些糟粕的束縛,汲取文化中的精粹,為我所用。

魯迅國民性批判的現代意義一依然存在的劣根性魯迅說改造過敏性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路。儘管他留下了一個未完成的世界,但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卻永遠的成為了歷史。今天我們不再受封建制度的剝削,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時也在抵觸著封建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然而,中國的國民劣根性依然存在於21世紀的中國人身上。在中國,尤其在大都市裡,假如有人暴病倒地會有圍觀的人,去少有人伸出援手。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接受這樣的故事:有人打架,圍觀者起鬨「打,使勁打」的吶喊聲。遇有歹徒行兇,圍觀者膽戰心驚,無人挺身而出見義勇為。正是由於這依然延續的看客和持續著的冷漠,才使得原本平常的事件一次次感動著中國。有人甚至提出雷鋒是否存在過這樣的疑問,不能不說這是今天過人的悲哀。在今天還是有那麼多的人不僅僅是看客,他們也充當著林一種角色。2008年娛樂圈的「艷照門」事件大大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人們只停留在滿足自己的一點私心,很少有誰估計到受害人的死活。縱使那些明星們有錯,他們也有保護隱私的權利啊。可是「奇拿」絕不會放過這一新聞,因為中國人對於別人的悲哀一想缺少關懷,而對於無關自己同樣的花邊新聞總是特別關注。除去這些看客和庸眾,中國人好面子這一事實也沒有改觀。中國人都習慣於把別人的榮譽加到自己身上,彷彿那就是自己的榮譽。所以對於勝利者,鮮花和掌聲永遠都不會少,而對於失敗者,出去同情,更多的是責備。不少人對奧運賽場上劉翔的棄權表示失望。而很受有人想到失敗者在拼搏的路上同樣灑下心酸的汗水。缺乏客觀看待世界的態度,這仍然是今天國民的一大弱點。在今天的中國比這些更林人心寒的是那些貪官污吏們。在現階段,腐敗現象是普遍存在的,經常聽到或看到這樣的新聞:**高官因貪污受賄被判刑。所談金額之高常常令人瞠目結舌。仔細談就這一現象的根源就會發現,還是因為沒有擺脫傳統文化的束縛。腐敗者罷工只是為一種經營活動,把公共權力是為特殊商品,通過操縱公共權力來達到私人目的,換取私人利益。他們是把自己看成了人民的主子。他們認為不能吃國家的那麼吃百姓愛的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以為百姓正如自己的奴才。他們不認為特權是舊社會的糟粕,反而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為擁有特權而沾沾自喜,以為可以為所欲為。導致官員們打死貪污的另一個原因不得不說是民眾的漠然。許多人對不正之風漠不關心,有些人確實敢怒而不敢言。他們認為制度化逃避對他們自身沒有直接損失,也沒有直接好處,或者他們的反對並沒有改變結果時,他們就放棄了與不正之風的鬥爭。這些小雞的做法減輕了對制度化逃避的阻力,無意中助長了腐敗現象。今天的社會裡,中國人普遍存在著信仰的缺失。有些人缺乏對文化的正確認識。他們中的一些工於心計,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以為自己是聰明人。相比之下,今天無門仍然缺少魯迅大力提倡的「傻子」。還有一些人練就了一套表演的本領。他們能夠做到口是心非逢場作戲。坐而言之,21實際的今天我們民族的劣根性依然部分的保留在中國人身上。我們民族的素質並沒有真正與世界接軌。社會現實需要我們繼續改造國民的劣根性,使國民素質得到真正的提高。 魯迅留給我們的遺產不可否認21世紀必將是一個全球化更加深入的世紀。在全球化趨勢日益加深的今天,面對著逼人的形勢,我們有必要像魯迅學習,汲取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魯迅有著濃厚的民族憂患意識。他燃燒自己的整個生命,集中全力的去思索中華民族的命運與前途,焦灼而無味的反抗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對人的壓制。他闡述和控訴了以等級特權未及時的社會制度,深刻揭示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衰退和社會生活的停滯。今天,我們也應該居安思危,應該以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應當承認魯迅對普通民眾最強烈的關懷。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這樣的關懷,需要魯迅這樣的執著精神。現實生活中的豪華大宴和農村的粗茶淡飯依然有著巨大的懸殊。面對此景,現在的知識分子卻仍在漠然,甚至沉溺在平庸、所寫、無聊的炒作氛圍里,熱衷於謳歌貪婪與殘暴的帝王和放蕩的渲染著性愛何不堪入目的床第之歡。他們對民眾的悲歡與命運漠不關心。這些都是魯迅所不願看到的,也是我們的時代所不應發生的事情。只有學習魯迅的無畏精神,勇敢的揭露時弊,才會是這一現狀有所改觀。最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學習魯迅的犧牲精神。否則,空有一顆官還普通民眾的心,卻畏首畏尾無從表現,一切也就於事無補。魯迅對社會有這情形的認識,而這人是集中體現了他的興盛精神。他同封建倫理道德進行不妥協的鬥爭,促進新文化的產生。終其一生,魯迅都在用實際性多實踐者改造過敏性和中國面貌的使命,這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氣和毅力。魯迅是從就營壘中走出來的封建社會的逆子,是封建傳統文化的貳臣。當他認識到自己時刻詛咒的就事物的一部分時,他選擇了走加速器滅亡的道路。可以說,堅決的毀滅自己,是。魯迅自我興盛精神的典型體現。魯迅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他從不求回報。他把自己看成進化路上的橋樑。「老的讓開道,催促著,鼓勵著,讓他們走去。路上有深淵,便用那個死填平了。」魯迅不但這樣說了,而且身體力行,在自己的一生中實踐者這種犧牲精神。在已跨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面對魯迅這樣巨大的精神現象,需要在完全自由探討的氛圍中,憑著科學的學歷精神,嚴肅認真,有理有據的與魯迅對話,從而追卻的闡述魯迅做出的巨大貢獻和存在的不足。今天我們確實應該像魯迅那樣想著深刻的思想真曾挺進,想著關懷和升華整個民族的道德境界攀登。 結論通過對魯迅國民性批判的研究,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過敏的劣根性弱點,也可以對號入座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從研究中,我們也得知改造過敏劣根性這一艱巨任務真的是任重而道遠。面對今天依然存在的國民劣根性,我們有必要學習魯迅精神。通過幾去魯迅身上和精神上的可貴之處,幫助我們干政自身的缺點,進而更進一步乾燥我們的國民性。在這個周作人向我們走來,而魯迅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時代,我們更需要走進魯迅。我們在今天不那麼容易走進魯迅的原因並不是魯迅作品本身的問題,而是闡釋體系的問題。這個體系「就像一道橫在魯迅和青年人之間的鴻溝一樣,很對人都難以跨越」。所以,我們必須出去障礙,跨越鴻溝,還原一個真實的魯迅。面對當今對魯迅的批判,我們不能盲從,必須回到魯迅那裡。我們不能改變魯迅「本相」而懷揣自己的目的對魯迅進行「重塑」。我們必須去閱讀魯迅原著,進而走近魯迅,端正對魯迅的認識。對今天的青年而言,只有關心現實,關注中國的進步及路向,才能從魯迅的文字中感受到強大的時代脈搏。唯有真正與魯迅對話,閱讀魯迅原著,才能真正「回到魯迅那裡」。只有這樣,才能認識到魯迅的意義,並由此認識自我,認識中國。當我們真正的走近魯迅,了解魯迅之後,便會對魯迅有一個全新的印象。他給與我們所有赤裸裸的真相,既逼的你無路可逃,讓你不得不重新打量自己,重新打量這個世界,又讓你不得不靠近他,傾聽他的教誨,還有他那熾熱而豐富的生命。魯迅給於人的永遠不是獲得智慧之後的愜意,而是看到真實的缺陷之後產生的痛苦;不是跳出蒙昧而產生的救世主般的自足,而是陷入永遠存在的矛盾而產生的焦慮;不是得到藥房後產生的快樂,而是無可療救而激發的迷茫、徘徊。魯迅給予人的是一種真正生命的展示。一個真實而真正的民族,只必須充分正視現實的慘烈與缺陷,充分理解歷史的殘酷與現實的無奈,充分體味擺脫的艱辛與拯救的艱難的勇氣和力量。這種勇氣和力量的嚮導,是一種真正意義的獨立精神,自有品格和生命真諦的展現。無論如何,魯迅永遠是一個開放並真實的魯迅。21世紀的今天,需要我們積極與魯迅對話。我們要做好與之對話的準備,繼續完成魯迅未完成的精神世界,否則我們就會被魯迅拋棄。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魯迅,從魯迅那裡得到借鑒,讓我們總共國人民在21世紀挺起脊樑走的更遠。參考文獻:魯迅:《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 錢理群:《走進當代的魯迅》,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傑、楊燕麗選編:《魯迅其人》,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張傑、楊燕麗選編:《魯迅其書》,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正一:《論魯迅精神》,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申平華《再造中國人——國民素質的思考》,湖南出版社,1996年溫元凱、倪瑞:《改革與國民性改造》,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歐陽元權、劉澤民:《國民素質——面相21世紀的國民素質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推薦閱讀:

懸崖絕壁上鋪路的中國民工
]中國國民性的成因
Darwin:方紹偉,腐敗跟國民性無關!
巴倫.特朗普為什麼引起了美國國民的反感?
中國民間傳統圖案含義

TAG:魯迅 | 國民 | 國民性 | 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