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的智慧:第四章 止惡行善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上章讚歎頭陀苦行的殊勝,這第四章主要是勸人止惡行善。「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世人之行為,可善亦可惡,雖舉十事,亦能引申到做任何事,利益眾生的是善事,反之便成為惡行。眾生者,曾經歷無量生死,輪迴不息;又是集眾緣所生,從五蘊(色、受、想、行、識)之眾緣和合而成。於娑婆世界,要成佛作祖或自甘墮落,關鍵在於我們身口意三業,它可為善又可作惡,一念之差,便在六道循環,其實它的本性空寂,善與惡,盡在人為!我們可以把此十種事做成十善事。

 「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十事包括身口意三業,身業即身之所作;口業即口之所語;意業即意之所思。「身三者,殺、盜、淫」,何謂殺?是對有生命的動物,斷其性命。分有三品,殺人為上品,大罪也,殺畜生為中品,殺蟲蟻等為下品。殺又分自殺、教他殺與見殺隨喜三類。作為高等動物之人類,看見一切動物,應起憐憫心,要愛護它,給它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佛迴向。

  盜說的是物各有主,未得物主同意,不管東西多少,即使取去一針一線,所謂不與取者,是為盜也。五戒之中,有人認為盜戒比較容易持,實際上,盜戒既細且廣,歸納起來,約有八種:1、公開劫取;2、暗中竊取;3、花言騙取;4、以勢強取;5、訴訟巧取;6、威嚇脅取;7、借物不還;8、應稅不納。大家要牢記,不要認為是小惡而為之,小小積累起來,就會變成多多,對不義或不凈之財物,更不能擅自拿走。

  淫是於男女之間行不凈行。出家人要斷淫,沒有男女性關係。在家受持的是不邪淫,遵從一夫一妻制,禁非配偶間行淫,但也要有節制,為了脫生死,超越三界,一定要斷淫。欲界有愛,有淫,所以有六道輪迴,怎樣能脫離生死?也就是說,先要斷其根,若淫念不除,禪定修得最好,雖有大智慧,都是魔業,無怪乎《楞嚴經》說:淫是生死的根本。

 「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口有四惡,兩舌而言,是喜歡講兩邊話,挑撥離間,使兩方都得不到安樂,嚴重的話,更可以一言喪邦;惡口,是粗獷咒罵,說傷害對方的壞話;妄言即是謊言,有不老實之小妄語,又有未證謂證之大妄語,能破壞僧眾之和合;綺語包括一切無意義的輕浮語。有些人順口開河,講話很隨便,無慚無愧,還為自己的口業去辯護,要想一想,你的一句話,會帶給人多少煩惱與傷害。保持口業清凈,話到口邊要停一停,儘可能守口如瓶,隱人之惡,揚人之善,沒有利益的事就不要講了。

  「意三者,嫉、恚、痴。」嫉是妒嫉,他人勝於我,便懷有冷漠、排斥等心;恚就是瞋恚,怨恨之意,對我不利者,即憎恨憤怒;痴是愚痴,由於不明事理,不分真假,不知利害,生起種種邪見。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若不跟隨佛陀教導,如法地去做,上述十事,是十惡行,令眾生不斷做業,在生之時,招惹煩惱,障礙自己之修養及道德行持,死後招來輪迴六道之苦果。

 「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就是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痴。這樣轉惡行善,猶如反掌,必須好好去實踐。諸位同學,要有個認識,十善業是我們學佛的地基,萬丈高樓,從地基而建,假使沒有五戒十善的基礎,人格達不到,想要成佛,根本不可能,都是紙上談兵。太虛大師說:「仰止於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所以學佛之前導,就是先行十善。

  叮嚀語:

  這裡點出的十惡行,是不順聖道,其實這十惡行,也不利社稷,不利個人人格修養,必須去除。試問一個沒有品德修養的人,會受人歡迎愛戴嗎?而一個不受人歡迎的人,他個人的前途和人際關係,又會好嗎?所以去十惡,實是自利利他的修持;行十善,於現在世,即得安樂無憂。


推薦閱讀:

行善積德,只需做這六件事!
多行善事福自盈
曾六進監獄,如今卻放下屠刀拿起菜刀,一碗面免費了20年!
在路上遇到一對抱小孩的夫妻向你要錢給小孩子吃飯 該給還是不給好呢 不給就是不善良自私嗎?
燒香拜佛、念經打坐是行善嗎?

TAG:智慧 | 行善 | 四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