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遊記】秭歸屈原祠
秭歸屈原祠——三面牌樓通高20米。郭沫若先生手書「屈原祠」三個蒼遒的大字鑲嵌在牌樓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陽王樹人所書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額枋;大門門儲匾額上閃爍著「光爭日月」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整個山門氣勢宏偉,浩氣蕩蕩。
2011年10月31日,從三峽起點奉節乘船沿長江而下,過瞿塘峽——穿巫峽——出西陵峽。11月1日11點46分到達湖北秭歸碼頭,上岸後租小麵包車到附近的屈原祠觀光。
秭歸地名的來源:屈原故里就在香溪河口,屈原的姊(姐姐)自屈原沉汨羅江後,天下的水系是相通的,相傳一條金色神魚先將其屍體吞下,游至香溪河口再吐出來。屈原之姊便將其弟屍體安葬於此,姊迎屈子歸來,秭(姊)歸之名出由此而產生。
當地人說:到秭歸來的人一定要看「三人」——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絕代和親美人王嬙(昭君);絕跡的神農架的野人。
我們首先瞻仰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館:
。
屈原祠的山門
從屈原祠遠眺大霧中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三峽水庫蓄水水位已經達到175米高程。屈原祠在大壩上游,從上游看三峽大壩,平湖寬闊、水平如鏡、風不揚波,別有一番風味。
屈子歸來圖
屈原祠殿宇恢宏
屈原祠最早建於屈原的誕生地——秭歸縣屈原鎮樂平里,名曰屈原廟。 據《歸洲志》記載,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歸洲(秭歸縣舊治)剌史王茂元,在屈原故里修建了屈原祠,並鐫刻《楚三間大夫屈先生祠堂銘並序》石碑,讚頌屈原「義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厲貪。」銘文哀悼屈原「麟出外時,終困於人。劍有雄芒,不用無神。矯矯先生,不緇不磷。舉世皆醉,抱志歿身。汩水悠悠,言問其濱。歸山高高,獨抱清塵……」。
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為:「清烈公」,將屈原祠修繕並更名為「清烈公祠」。
後,自元、明到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歷任州官,對清烈公祠多次進行維修,並曉州民:「歲以五月五日致祭」。
清烈公祠座落在秭歸城東五里的一個山丘上,坐坡朝江,面對楚台山。南宋詩人陸遊路過此地曾借詩憑弔與描述:「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濤聲似舊時。」
屈原祠是1976年因葛洲壩工程的興建江水升高,由屈原沱搬遷重建。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修建,三峽水庫水位達175米,舊址淹沒。 秭歸縣人民政府將其遷往距縣城3公里的向家坪,它作為"三峽移民"第二次搬遷,東遷至新縣城茅坪鎮的鳳凰山重更名屈原祠。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接待中外遊客。
遷徙後的屈原祠佔地14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倚山面江,整座祠字被環繞在滿園飄香的柑桔林和蒼翠欲滴的翠柏之中。
屈原祠包括山門、屈原青銅像、東西碑廊、紀念屈原陳列館、屈子衣冠冢,五大部分。
山門建築風格獨特,三面牌樓,六柱五間,三級壓頂。
屈原祠正殿
三面牌樓通高20米。郭沫若先生手書「屈原祠」三個蒼遒的大字鑲嵌在牌樓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陽王樹人所書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額枋;大門門儲匾額上閃爍著「光爭日月」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
整個山門氣勢宏偉,浩氣蕩蕩。
屈原青銅像原來矗立在屈原祠中心的大壩上,通高6.42米,像高3.92米,總重3噸,現在已搬進大殿內。
設計者根據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欲橫奔而失路兮,堅志而不忍。」「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的思想與性格而設計鑄造。表現出屈原愛國愛民的滿腔激情和孤忠高潔的精神境界。
屈原衣冠冢也為屈原墓,隨屈原祠遷徒而建,佔地120平方米,墓四周石階石欄環布,
紀念屈原陳列館正面匠額上懸掛著郭沫若先生1964年手書:《屈原廟、屈原故里》。
館內分上下兩層。下展廳陳列有介紹屈原生平的圖片、繪畫、詩詞、樂曲、書法、屈原研究論文和歷代各種版本的《楚辭》。上展廳陳列有在秭歸境內出土的各種珍貴文物。
陳列館四周柑桔樹、竹林、桃園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幽靜雅緻,環境迷人。 屈原青銅像的東西碑廊呈南北走向。廊柱撐架,歇山大角屋頂。廊內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22篇詩作和歷代文人墨客歌頌屈原的詩句手跡,鐫刻在青石碑上。
屈原是戰國時楚國大詩人,他自沉汨羅江後,天下的水系是相通的,相傳一條金色神魚先將其屍體吞下,游至香溪河口再吐出來。香溪河口在屈原故里附近,屈原之姊便將其弟屍體安葬於此,並定居於此,秭(姊)歸之名出由此而產生。
屈原衣冠冢(亦說屈原墓——屈原之姊便將其弟屍體安葬於此)
古迹牌坊——屈原故里
屈原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縣樂平里,是我國最早的偉大愛國詩人。他曾在古代楚國做過左徒和三閭大夫,後因奸臣排擠而被放逐江南,當楚國被秦兵攻破時,他憤而以身殉國,投淚羅江而死。其《離騷》、《九章》、《九歌》等詩篇,聲貫古今,名揚中外,195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屈子懷鄉圖
屈子橋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寫作年代被當作於被放逐以後。
《離騷》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是極其豐富的。
全詩大致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敘述詩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積極自修,鍛煉品質和才能。
第二部分:詩人在實現自已政治理想的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在詩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後,不退縮不氣餒,興辦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
第四部分:詩人的特立獨行,立即引起世間庸人的饞毀,從而使詩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詩人陷入孤獨絕望的境地。但詩人依舊矢志不屈,甘願「伏清白以死直」,也不願意屈服認同世俗:「背繩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遭遇苦難挫折,陷入孤獨絕望境地的詩人內心深處進一步展開矛盾、彷徨、苦悶與追求理想,以及靈魂搏鬥的過程,最終堅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由於女媭的勸誡,詩人不得已來到重華面前,向他陳述自已的觀點,期冀引起同情共鳴。
第七部分:詩人在重華面前闡述了自已的「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後,引出神遊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達詩人不被世人理解的強烈感情
。第八部分:詩人聽了巫鹹的話,最後決定離開楚國。這一部分把詩人複雜的矛盾心理,萬千思緒,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
第九部分:詩人在接受靈氛、巫鹹的勸告,決定離開楚國遠遊,最後終不忍離開的經過。這是詩人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展開的最後一次幻想。
全詩最後是尾聲,以當時的楚國名曲《亂》作結。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 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 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史記·屈原列傳》:「《國風》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毛澤東1961年秋。
【橘頌】——屈原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鄂教版語文八上寫的是「類可任兮」)。 紛緼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願歲並謝,與長友兮。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 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傳說【橘頌】是屈原是用橘作比喻寫弟子嬋娟風格的,屈原寫後送給弟子宋玉。但宋玉後來背叛了屈原,屈原被逐流放,嬋娟為屈原而身亡,屈原悲憤填膺,仰天長嘯,把題有桔頌的詩稿復蓋嬋娟身上祭奠下葬。
名人題屈原
屈原——《天問》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楚辭》中的一篇,全詩373句,1560字,多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錯落有致。該作品全文自始至終,完全以問句構成,一口氣對天、對地、對自然、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提出173個問題,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原文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自湯谷,次於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 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 伯強何處?惠氣安在?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 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 洪泉極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河海應龍?何盡何歷? 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 九州安錯?川穀何洿? 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東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順墮,其衍幾何? 崑崙縣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門,其誰從焉? 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焉有虯龍、負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長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華安居? 靈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壽何所止? 鯪魚何所?鬿堆焉處? 羿焉彃日?烏焉解羽? 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閔妃匹合,厥身是繼。 胡為嗜不同味,而快朝飽? 啟代益作後,卒然離蠥。 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 皆歸射鞠,而無害厥躬。 何後益作革,而禹播降? 啟棘賓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 馮珧利決,封豨是射。 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 浞娶純狐,眩妻爰謀。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窮西征,岩何越焉? 化為黃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營。 何由並投,而鯀疾修盈? 白蜺嬰茀,胡為此堂? 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 天式從橫,陽離爰死。 大鳥何鳴,夫焉喪厥體? 蓱號起雨,何以興之? 撰體脅鹿,何以膺之? 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釋舟陵行,何之遷之? 惟澆在戶,何求於嫂? 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 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 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 湯謀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尋,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湯何殛焉? 舜閔在家,父何以鱞? 堯不姚告,二女何親? 厥萌在初,何所意焉? 璜台十成,誰所極焉?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 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終然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 吳獲迄古,南嶽是止。 孰期去斯,得兩男子? 緣鵠飾玉,後帝是饗。 何承謀夏桀,終以滅喪? 帝乃降觀,下逢伊摯。 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說? 簡狄在台嚳何宜? 玄鳥致貽女何喜,該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 干協時舞,何以懷之? 平脅曼膚,何以肥之? 有扈牧豎,云何而逢? 擊床先出,其命何從? 恆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 昏微遵跡,有狄不寧。 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 眩弟並淫,危害厥兄。 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 成湯東巡,有莘爰極。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濱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 湯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勝心伐帝,夫誰使挑之? 會晁爭盟,何踐吾期? 蒼鳥群飛,孰使萃之? 列擊紂躬,叔旦不嘉。 何親揆發,何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爭遣伐器,何以行之? 並驅擊翼,何以將之? 昭後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環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號於市? 周幽誰誅?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側,何罰何佑? 齊桓九會,卒然身殺。 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 何惡輔弼,讒諂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開何順,而賜封之? 何聖人之一德,卒其異方: 梅伯受醢,箕子詳狂? 稷維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於冰上,鳥何燠之? 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 既驚帝切激,何逢長之? 伯昌號衰,秉鞭作牧。 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 遷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婦,何所譏? 受賜茲醢,西伯上告。 何親就上帝罰,殷之命以不救? 師望在肆,昌何識? 鼓刀揚聲,後何喜? 武發殺殷,何所悒? 載屍集戰,何所急? 伯林雉經,維其何故? 何感天抑墜,夫誰畏懼?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湯臣摯,後茲承輔。 何卒官湯,尊食宗緒? 勛闔、夢生,少離散亡。 何壯武歷,能流厥嚴? 彭鏗斟雉,帝何饗? 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中央共牧,後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驚女採薇,鹿何祐?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兩,卒無祿? 薄暮雷電,歸何憂? 厥嚴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處,爰何雲? 荊勛作師,夫何長? 悟過改更,我又何言? 吳光爭國,久余是勝。 何環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長。 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
《屈原廟賦》蘇軾
浮扁舟以適楚兮,過屈原之遺宮。覽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鄉。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濤而南遷。去家千里兮,生無所歸而死無以為墳。悲夫!人固有一死兮,處死之為難。徘徊江上欲去而未決兮,俯千仞之驚湍。賦《懷沙》③以自傷兮,嗟子獨何以為心。忽終章之慘烈兮,逝將去此而沉吟。吾豈不能高舉而遠遊兮,又豈不能退默而深居?獨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爭而強諫兮,死猶冀其感發而改行。苟宗國之顛覆兮,吾亦獨何愛於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馮夷④教之以上訴。歷九關而見帝兮,帝亦悲傷而不能救。懷瑾佩蘭而無所歸兮,獨惸⑤乎中浦。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載兮,世愈狹而難存。賢者畏譏而改度兮,隨俗變化斫,方以為圓。黽勉⑥於亂世而不能去兮,又或為之臣佐。變丹青於玉瑩兮,彼乃謂子為非智。惟高節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與。違國去俗死而不顧兮,豈不足以免於後世。
嗚呼!君子之道,豈必全兮。全身遠害,亦或然兮。嗟子區區,獨為其難兮。雖不適中,要以為賢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自從屈原沉江而死一百多年之後,漢朝賈誼,在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被貶為長沙王太傅,經過湘水,寫一篇辭賦投入江中,以此祭弔屈原。
《吊屈原賦》 賈誼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鬱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蟥?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雲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於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征兮,遙曾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鱣鯨兮,固將制於螻蟻。
屈原的學生——宋玉,又名子淵,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
鳳凰山秋色
最早據《漢書·藝文志》載,有16篇。現今相傳為他所作的,《九辯》、《招魂》兩篇,見於王逸《楚辭章句》;《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 5篇,見於蕭統《文選》;《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 6篇,見於章樵《古文苑》;《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 3篇,見於明代劉節《廣文選》。但這些作品,真偽相雜,可信而無異議的只有《九辯》一篇。《招魂》頗多爭議,一般認為是屈原所作。
屈子當年讀書洞
其他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篇,也有人認為不是宋玉所作,不過它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相當重要的。
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於細膩工緻,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 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人多以屈宋並稱,可見宋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屈子當年走過的「千喜橋」
戰國時代屈原輔佐楚懷王,起初很受懷王信任重用,懷王讓他「造為憲令」,即主持國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項。「憲令」涉及推行變法之事。懷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為,曾爭到合縱抗秦之長,屈原希望變法更新,一度受到懷王的支持。可是,楚國的變法本來就不夠徹底,政權主要掌握在貴族重臣手中,他們為了保持個人祿位而反對變法。
當時楚廷中佞臣充斥,與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他心懷嫉妒,與屈原爭寵,屈原起草憲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奪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懷王進讒言,說:「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懷王庸懦昏聵,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遠,根本原因在於他的政治改革計劃觸犯了貴族利益,遭到舊貴族們的中傷打擊。
屈原和舊貴族集團的鬥爭,還表現在對外政策上。屈原分析了當時形勢,堅決主張聯合齊國、抗擊秦國,對楚國有利,策略正確,懷王曾採納他的主張,並派他出使齊國。屈原被疏遠後,秦國派張儀出使楚國,以土地誘惑楚懷王。目光短淺的懷王就改變了對外政策,採取絕齊親秦方針,結果使楚國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虧。懷王惱怒,又輕率出兵伐秦。由於沒有齊國的支援,被秦國打得大敗,還喪失了漢中之地。在危殆的形勢下,屈原曾被懷王再次派往齊國,以圖修復兩國交好。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兩國聯姻,要與楚王會面,屈原諫阻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子蘭卻勸懷王去秦,說:「奈何絕秦歡?」懷王終於去了秦國,果然被扣留,最後客死於秦。當時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漢北地區。
楚懷王死了以後,長子頃襄王繼位,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責怪子蘭勸懷王入秦的過錯。但子蘭非但不思其過,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誹謗屈原。頃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
郭沫若的大型歷史劇《屈原》編得非常有趣:
屈原有兩個學生——男為宋玉,女為蟬娟。 嬋娟是屈原的侍女和弟子,是一個純潔可愛、天真稚氣的少女。她深明大義,愛憎分明,她熱愛屈原,敬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導做人;她蔑視世俗的榮華富貴,具有不畏權貴的骨氣。
嬋娟敢於鬥爭,在屈原遭到陷害的關鍵時刻,她始終和屈原站在一起,同黑暗勢力作鬥爭,而宋玉雖然很有才華,卻是個「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
嬋娟是虛構的理想人物。作者創造她是把她當作「詩的魂」、「光明的使者」、「道義美的象徵」來寫的。在藝術構思中,作者把嬋娟作為屈原形象的補充和烘托,力求以嬋娟的詩魂來展現屈原辭賦的精神,嬋娟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繼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郭沫若的話劇《屈原》梗概:
戰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反對腐敗,推行仁政,對外主張聯合抗秦,遭到貴族大臣上官大夫靳尚等的反對。靳尚利用懷王的昏聵及南後的貪婪,收受賄賂,與秦使張儀同流合污。張儀遊說以600里地歸楚為餌,誘楚絕齊親秦,受到南後的款待。他們為除屈原,在一次預謀好的酒宴歌舞上,南後佯裝酒醉,倒向屈原,屈原無奈攙扶,適遇懷王臨場所見,於是屈原被誣革職,囚禁太廟。 屈原的學生嬋娟,崇仰屈原愛國的政治主張,聞師受陷,四齣尋找,好容易在太廟重見時,已是饑寒交迫,屈原以酒為嬋娟暖身,誰知酒中有毒,嬋娟身亡。屈原悲憤填膺,長嘯天問,並把題有桔頌的紗巾復蓋嬋娟身上,以作祭奠,在旁監禁的衛士深為感動,救出屈原,火燒太廟,共謀救國大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