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走近同性戀 || 劉思嘉 等

2017年5月24日,中國台灣修訂了關於同性戀婚姻的法律條文,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同性戀及其婚姻合法性的思考。

說到同性戀,很多年輕人可能會想到許多這一主題的電影。比如《Yes or No》, 《暹羅之戀》,《錯了性別不錯愛》等等等等等,甜蜜版、虐戀版、搞笑版、感人版,應有盡有。

實際上,同性戀從很早以前就有記載啦。古今中外有許多人們熟知的名人是同性戀者。比如,大家熟知的蘇格拉底、米開朗琪羅、達芬奇等,「據說」都是同性戀者。

當然啦,中國古代也有許多成語是用來形容同性戀愛情的。比如,龍陽之好(魏王與龍陽君)、斷袖之癖(漢哀帝與董賢)、分桃之情(衛靈公與彌子瑕)。

那麼,大家對同性戀又真正了解多少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吧~

「同性戀」(Homosexuality)這一術語最初是由醫生Benkert於1869年命名。這個詞描述的是對同性的人具有性愛吸引力並持續表現性愛傾向,同時對異性不能做出性反應(敲黑板,同性戀是一種性取向,僅僅對同性有愛慕或者崇拜心理是不算在內的哦)。

同性戀可以分為真性同性戀和假性同性戀。真性同性戀指對同性持續表現性愛傾向,而假性同性戀稱為情景性(或境遇性)同性戀,是為現實環境所迫而形成的。比如說,電影《霸王別姬》中,哥哥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只有在他將台詞說成「我本是女嬌娥,不是男兒郎」時才不會遭到師傅毒打、同伴欺凌,而只有師兄對他關愛有加,在這種情況下,久而久之,他對師兄產生了情愫,這就是境遇性同性戀。

那麼,同性戀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現代研究把同性戀成因主要分為兩方面,即生物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

一些學者曾猜想,可能是先天遺傳的原因,會導致一個人從幼兒開始便產生性倒錯,形成同性戀傾向。

其中,考爾曼對孿生子同性戀發生狀況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單卵孿生兄弟其中一人為同性戀,其孿生兄弟幾乎有100%的可能性也是同性戀!而且,孿生兄弟的同性戀傾向程度完全一致,均為真性同性戀。如果雙卵孿生兄弟其中一人為同性戀,其兄弟也有40%的可能性是同性戀。

大家都知道,同卵雙生子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而異卵雙生子的基因也有很大相似性。因此,可以確定同性戀性定向與性行為的發生確實與遺傳因素有關。

美國科學家海默等人在1993年提出,位於 X 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 Xq28 能夠預測男性的性取向。他們研究了40對同性戀兄弟的DNA,發現同性戀者和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在其X性染色體長臂頂端區域,有個叫做Xq28的基因決定了他們的性取向。

同時,科學家們對動物也做了許多研究。韓國科學家在2010年報道,假如胚胎期敲除雌性老鼠的一個特殊性基因——FucM,那麼該雌性老鼠就會變成雌性同性戀。它們會在性成熟後,將雄性老鼠拒於千里之外,而試圖與同性交配(心疼雄鼠一秒鐘)。

除此之外,同性戀的成因也與大腦結構和激素水平有關。據國外媒體報道,一些從事人類性傾向問題研究的科學家日前宣布,同性戀者的大腦和普通人的大腦在結構與功能上存在著些許差異。

科學家們指出,女同性戀者大腦中灰質(大腦中一種負責傳遞感官信號的細胞)所佔的比重要比普通女性少一些。也就是說,前者的大腦構造要更為「男性化」。而與此同時,男同性戀者與異性戀女性在大腦構造方面又存在著部分相似性。除此之外,男同性戀者對於男性汗液中所包含的性荷爾蒙的反應程度幾乎與異性戀的女性一樣強烈。

說到這,不知道大家是否和小編一樣有一個疑惑:既然同性戀的成因與基因有一定關係,那同性戀者不生產後代,這一基因又是如何遺傳呢?

其實,生物界中即使個體不育,其基因並非不能在進化中生存下去。「母系生殖能力增強」和「親族選擇學說」就是兩個不錯的解釋。

2004年,義大利科學家報告,同性戀者的母親有更強的生育能力,且差異十分顯著。男同性戀的母親平均擁有2.7個孩子,而異性戀男人的母親平均只擁有2.3個,在其姨媽身上也具有類似的趨勢。

這樣,就彌補了男同性戀者不能生育的劣勢,使同性戀基因通過家族中「特別能生養」的女性同胞延續下去(解釋,就是這麼機智)。

後來在2010年,加拿大的科學家提出了同性戀遺傳的另一個解釋:「親族選擇」學說。科學家在太平洋中的薩摩亞島上展開實地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男同性戀更多的關愛親族子女,比如他的侄女或者外甥,由此促進自身的種族延續。

為了彌補自身沒有後代的劣勢,薩摩亞島上的每一位男同性戀都可能間接地促進侄女、外甥的數量增多2個左右。所以,如果你有這樣一位「超級舅舅」,也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另外,讓我們大跌眼鏡的是,同性戀現象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會促進促進種族延續。

對動物的觀察和研究顯示,同性戀行為非但不會阻礙基因延續,更會促進種族繁育、社群穩定,讓整個家族生生不息。

例如,雄性寬吻海豚當中有一半都是gay,它們待在一起是為了加強團隊的凝聚力。而黑背信天翁種群中的1/3是拉拉伴侶,它們共同生活則是為了撫養後代而進行的合作。

這些策略性的同性戀行為,並不以繁殖為直接目的,但可以通過穩定種群社會關係或提升育雛成功率等途徑,來促進種族生存。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兩隻雌性企鵝相愛,它們就可以共同哺育後代,那雄性企鵝就不再需要擔此大任,便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去與更多的雌性企鵝交配,繁育更多的後代。(聽起來有一點小邪惡〒_〒)

其實,社會心理也是同性戀成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指出,兒童期3~ 5歲是人類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雙親對兒童的性本能既不採取過分抑制,又不採取過分刺激的合理態度,兒童就會順利通過這一階段。

與此相反,如果兒童在此期間心理遭受創傷,那麼戀母情結就會潛藏在意識里,並繼續影響個體的性心理發育,最終在性成熟後發生相似的性心理異常。

另外,根據行為主義理論,韋恩斯坦等人發現受試者自小家教環境越寬鬆,內心的性取向和外在表現出的性取向就越一致。

與之相反的是,倘若受試者從小就受到了很嚴厲的管教,那麼他/她就有可能隱藏自己的同性戀傾向。

而恰恰是那些內心帶有同性戀傾向,卻把自己的性取向公開為異性戀的人,對於同性戀會有憎惡的感覺。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會聽說「同性戀者反對同性戀」這句看似矛盾的話的原因,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在生理上有同性戀傾向,但是由於幼時家庭教育及社會輿論等因素讓他在心理上對同性戀愛有抗拒心理,因此他就會掩飾隱藏自己的同性戀傾向。

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趨於將同性戀婚姻合法化,這可能代表著同性戀婚姻正在被認可。

初步學習了同性戀的知識以後,你是否對它有更深刻的了解了吶?

繼續深入學習,請點擊如下視頻,繼續專業學習有關同性戀與遺傳的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

同性戀形成的生理基礎
我就這樣被掰彎了——關聖(十五)
淺談中國同性戀群體的生存處境
微博宣布不再封殺同性戀!
我之所以支持反同性戀者的理由

TAG:同性戀 | 同性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