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老師問答講座下

沈洪老師講座問答下12--19         12 學人4:老師怎麼常有出離心?  老師:出離心就是說,經常的要觀察世間一些萬法,它是不是都是恆常的,是不是無常的,觀察這些。觀察要用心來,大家知道一切萬法,不光是外在內在的,外在的山河大地,而內在的自己的起心動念都是無常的,都是不可得的,那自然他就會有出離心。自己的財色名食睡只會增加自己的煩惱和痛苦,認識到它的有害性就有了出離心了,因為無明執著,他才沒有出離心。你知道所有世間法有為法生滅法,它給我們帶來的只是煩惱和痛苦,那這個時候你就會有出離心。就像燒紅的鐵一樣的,你知道摸到它會燙傷你的話,你說要不要出離?你肯定是避之唯恐不及,跑得遠遠的,這時候為什麼你會有這個出離心?你知道它有害,所以你對世間法出離心不夠,你還是對世間法有所期望,有所寄託,有所期待。那還是不管是對對方,對世間,還是對自己的起心動念,還是有所期待的,所以只是粘著在境界上,粘著在起心動念、念頭上面。知道這些都是無常的,執著它的話,不光無常,而且還會有害,那慢慢就相應生起了出離心,對一切世間法都不做任何的期待了,你知道這個期待也是無常的,你如果執著的話,他還會是有害產生煩惱的,那你說還能夠跳進去嗎?你知道這是個坑,而且是個火坑。那你還需要說服自己去出離嗎?跳都不敢跳,更不要說出離了,如果跳進去,你肯定要想辦法要爬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出離。這個出離心是建立在之前的智慧的這種觀察和認識上,你不認識的話,你出離心不俱足,你真正認識它危害的話,你就自然會生起相應的出離心。這個事情平時要經常看,從小到大,隔壁家、鄰居家的事情,世間法的事情,自己的經歷,看看這些之間的教訓,有哪些東西是有什麼真正的意義的?生老病死,種種的苦惱,那麼是不是真是這樣的?深陷其中的話,是不是真的是無法擺脫的?如果確實認識到這點,這個心要用起來,經常要觀察來反省,這個出離心不是單獨的建立一個出離心,而是觀察一些世間法,從世間法上讀到它的一個共性之後,自然生起的一個判斷和出離心的這個意願。  學人2:老師說這個菩提心,這個最初聽老師、師兄們開示,反覆強調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我最初認為就是每天這個上供前的發願文,我認為發願文不就是發菩提心嗎?  老師:這個是口頭髮的。  學人2:因為我現在的感覺就是我把這個發願文當作懺悔文來看,  老師:也可以。  學人2:是不是就是可以檢視我的菩提心,生起的力度怎麼樣。我發願文來當作懺悔文來看,就是我檢視我自己有沒有做到,是不是?  老師:這就是說相對來講不光停留在口頭上,在心理上也進行檢查了,但力度還不夠,還要真正的每字每句,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你真是要了解,為什麼要成佛,為什麼要速開成智慧成佛,成佛的意義是什麼?都要一個字一個字完全明白它內在的含義,或者相對更加直接的明白它的一個含義,而不僅僅是一個名詞。那你針對它的認識,這個發願菩提心,對你的心的這種影響和提升就相對更直接有力了,而不是只是流於一個口頭禪。什麼叫成佛?成佛是要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什麼叫自覺?什麼叫覺他?它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以後要做哪些事情?意味著你要內心,他的這種願力、熱情、無畏、智慧是什麼樣的標準?什麼樣時空上的行持。為什麼要速開智慧,慢點開行不行,為什麼速開?知道自己的兒女、親人都在火宅裡面,再慢的話他們有滅頂之災,所以就是說每句話的意義。那你如果這樣多想想的話,你就知道跟之前光是口頭禪式的,那還是相對來講有所進步了。13 學人2:我現在覺得我面對這種問題就是智慧不夠。  老師:說的智慧不夠,只是有時候你覺得這個事情該怎麼取捨,這還不是智慧的含義,智慧的含義就是你如何讓他成長,能夠成就他,這是真正智慧的含義。智慧的含義不是說,我這個事情不知道往東還是往西,我拿個骰子扔一下吧,實在智慧不夠我只好扔一下,這不是智慧,智慧是你應該怎麼辦,你發什麼心能夠讓他成長,但最終的話能夠讓他成佛,這就是我們跟菩提心完全一致的。  學人1:一種圓融,把這件事圓融好。  老師:首先是發心。首先發心就是讓對方——當然是很久很久以後要成佛——但至少現在按照這種智慧,按照世間法要成長,走向圓滿,管理終極目標,或者真正的發心有健康的這種管理的原則,就是共同成長,能力的成長,財富的成長,多方面的成長,心性上的這種成熟的成長。要認識到這些,既要關心他的薪資,要關心他的經濟,也要關心他的力所能及的那個能力,在這個情況提供他,提示他怎麼來學,怎麼來做,怎麼來為人,事情該前後始終該怎麼來觀察,注意哪些點,來帶他。所以這個要管理的話,就是讓對方圓滿,讓對方成長,這是管理,我覺得是更好的一個管理目標,對方這種每個職員成長,你的機構肯定在成長,甚至一個抵兩,兩個抵十個都有可能,而不是說這個人能夠幫我多賺點錢,少賺的話或者耽誤事情,我就把他pass掉。這個還是功利化的,那你如果是真正一個有菩薩道的話,你就想辦法要培育他。知道人人都有佛性,都有智慧,要啟發他。  學人3:沈老師,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做,在關掉它一扇窗的同時,給他開一扇門,像這樣做可以嗎?  老師:你把他門要開了,你不開門先關窗也不行。  學人3:也就是說在關掉這個的同時,幫它開一扇門。  老師:那當然了,當然可以。  學人3:可以這樣理解?  老師:對,他要願意進門,你說這個是門,他說不是門,這是個洞我不鑽。  學人3:也就是要把你剛才所說的那些,那些值得的話,我們可以這樣做嗎?  老師:也不見得關上,就說這個窗子,他原來沒有好好的用,教他這是窗子該怎麼用。  學人3:有的就是教他會,我不關掉它,他的惰性又出來。  老師:就是具體運用,剛才已經講了發心了,具體的應用上面那是法無定法。14 老師:特別是二祖的印證分,就是要叫我們來驗證的,是要驗證的,這是一個事相上的驗證,根本性的驗證的話,因為你的驗證還是用自己的認識來分析,來認識自己,對吧?你這個驗證的能力是哪裡來的?還是你自己來的,驗證什麼呢?還是驗證你自己,它就是一個自我循環,最後就變成自我驗證自我。那就是說我們二祖他為什麼還要講驗證呢?他說你看看你之前100分跟80分之間的差別還有沒有?有了,那修法就得益了。他是印證之間的變化,在座上座下,在境界上、遊戲中,在事例上面來發現這些,需要驗證一下。那你根本性的這種的話,如果像佛法我們講的你開悟不開悟,這個印證要找老師的,因為你自己沒有能力,自己有能力印證的話,那人人都會印證自己的。這個天生的這種我愛我見,他都會想要來肯定自己的。與生俱來的執著,他總是認為所思所想最真實的,最最的那個堅信不疑的,哪怕過兩天他就推翻前兩天的東西,當時的話他都認為是非常清晰,非常確信無疑,所以這個事情,這個以我們經驗,活了這麼幾十年也要看到,自己的這種知見很不可靠的。所以你要找自己的毛病,你只有找外來的鏡子來照。  學人2:自己認為知見對的時候,不一定是對的。  老師:那當然了。但你也可以看之間的差別,也不完全說是沒有鑒別,二祖的印證分,他說你幾天之後在改變吧?改變的這一塊是對的吧,這個不錯的。這相對的改變會有相對的印證,但是如果要絕對的印證,那就是要有個鏡子來幫你照照,就是要有師承,老師來幫你印證,這樣子才行。相對的印證,自己找點事例,自己心境的變化,能夠找到一些證據的,但如果徹底的這種印證的話,那是要老師,需要老師的這種印證,就我們經常講的這種開悟的印證。二祖講的印證就是自己的功夫在座下的一種對照,在對照上的這種加深對這種功夫的認識,是這個意思,這個指的印證,就是說座上用功,座下來把心用起來,在境界上的相應,這種叫印證。或者事相上的一種相對的印證,也是幫助我們如何啟用,但不代表說是你就能夠這樣子在某一點哪件事情上,我遊戲,原來非常喜歡玩遊戲,現在不喜歡了,所以我開悟了,那不行,那達不到的。從這種根本性的這種印證的話,那最需要老師發揮作用了。這個當年我的老師他就說的,老師的作用一個傳法,第二個解惑,還有印證,幾個作用。  學人3:沈老師,在我的印象當中,有的是說很多地方我也看見,就是沈老師,在很多地方就讓我們多讀多看《乙亥講演錄》,這個你最初的想法是什麼?  老師:最初想法因為很多大家修行,很多基本的理路不清楚,甚至基本常識都不清楚,為什麼要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是如何來修行的?修行的過程原理著眼點在哪裡?都不清晰,還有修行本身的它的要點,跟其他宗派這種差別,那麼哪一篇文章他講的既全面又周到又簡潔,就《乙亥講演錄》。我們好多有的是其他的宗派轉過來的,也有的之前連這個佛法的一些基本的名相也不了解,直接上座的很多。那我們講不管哪裡,個人有個人的經歷,那通過我們心密的話,無相密,配套相應的這種修證的體系,就是般若的修證體系,二祖的這個《乙亥講演錄》,系統化的論述各位祖師著作裡面,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而且篇幅也不長,所以就推薦大家反覆多看。它包含了啟機分,包含了正修分和印證分,也非常全面。  學人2:從發願到修行。  老師:對。我們修行,為什麼有時候走走,不往前,甚至走到偏路上。很多首先發心不正,發心他不是為了自己的生死,他只是一個心裏面要有一個新的寄託。這個還算健康的,有的甚至還要滿足這些名聞利養,有污染的。15 但要看到自己缺點。如果修行覺得心裡還不安,然後對某些事情的觀察,體性上面還不了達,如果真的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那你就自己能夠觀察到。如果你失去對自己的這種客觀的觀察,那你自己是觀察不到的。這個世間的心態也是這樣的,自己都很難發現的,那麼就是還要對照經論,對照祖師的開示來看,好多地方要檢查自己,可以檢查得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就是說,任何時候都不能認為自己的知見對,也不能認為自己的行為很圓滿,所以任何時候,普賢菩薩說你的行願都要放到無窮無盡,你的行願也是沒有底的,知見也沒有底的。任何時候你說我的知見已經有底了,我的行願已經有底了,那已經開始停滯不前了,甚至是倒退了,因為有所執著了。所以從修行角度來講,他永遠沒有滿足,不會自滿,不會產生自滿。17 學人3:沈老師,是不是剛才所說的那個念起念落,相起相落,只不過說它是佛性的作用而已。  老師:你如果著相的話,它還是一個煩惱的啟用,你就認清它,它是佛性的啟用,它才是佛性的啟用,不能籠統地看,你不了解它的體性。那比如我說,雖然在輪迴,雖然六道輪迴也是佛性的啟用,但你施以對治,施以調製,對境還在起貪嗔痴,那其實這個話只喊了個口號。如果是真正都是佛性啟用,在一切境界面前自然的,而且是自然的起慈悲心,如果這句話沒有改變你的思想,沒有改變你的心地,也沒有改變你的行為,那這句話就是個空談。所以,不是光是這句話喊得漂亮不漂亮,而是這句話真正的有沒有跟你的心相印?你說一切都是佛性,那你為什麼看到張三還起嗔恨心對吧?如果你說我雖然對他是有嗔恨心,但是我還是一切都是有佛性,那就是什麼?比較虛偽。你真的認識一切都是佛性,張三、人人都是佛,不可能對誰有嗔恨心的。所以它會有直接現實的利益,或者證據拿出來。你對這個人還是有貪嗔痴慢疑,那說明你說的這個佛性沒有現前、沒有落實,如果落實的話,你不會在某個物上再起嗔恨心,再起貪心,因為其他的也很好,你為什麼特別覺得這個佛性更多一點,對不對?  學人3:就看心相不相應。  老師:對的,還有事上要檢驗的,事上檢驗不過,那你只是口號。  學人1:所以老師說了今晚上,其實我講觀照原因就是讓你對大家說,因為講實在話,我們師兄妹,修心中心法一千座也有,兩千座也有,五百座也有,其實對照功夫不會用,就沒有辦法進步,因為你對照功夫,你沒有啟用,然後呢,你都談不上對境了。比如說你就妄念起自己都不知道,那麼你對境就力量不大,那你要進行自然覺照就更不可能了。  老師:對,有過程的,一開始是要調伏的,自己貪嗔痴慢疑還很重的話,那肯定是要調伏。  學人1:所以關鍵今晚上老師講得最有利的就是調伏,要調伏其心,不是說你一下子就能夠回歸本位的,那是不可能的。像我是修得最不好了。  老師:在最後就是說修不修行這還是在心地上面看,有沒有調伏,或者需要調伏的調伏,或者不需要調伏的調伏,都非常清晰明了的。你說的不需要調伏的調伏,實際上有的時候只是在逃避,那不是真正的不調伏的調伏,不調伏的調伏是你的智慧更加明澈,你的慈悲喜舍心更加的強大,才會所謂的無調伏的調伏。所以這個無調伏它不是說是個逃避的心理,其實恰恰是最最認真的。  學人1:進入自然覺照的功夫,其實這個功夫就是說平時對境、對人、對事不執著、平等了,他自然這個功夫就會出來,這樣用功?這個功夫本身就是自然就出來了。  老師:最後的實踐都是在心地上面,心地上面的就是說最後的這個功夫到不到家,光靠理論,理論反正就剛才講的那些幾大樣。一開始要發心,第二要修行,修行先要調伏粗大的煩惱障,進而要破除相應的所知障這兩大類,你煩惱障肯定要調伏好的,這個就是你情緒啊貪嗔痴啊劇烈的這種波動啊,不能起來,起來的時候,及時要觀照,這個肯定要。慢慢的你這個煩惱會越來越少,那你少的時候,你的智慧就開始越來越透徹,透徹的時候你就注意,這時候主要的任務,因為煩惱少了,所以調伏煩惱的任務暫時告一段落,但是破除背後的所知障,又是作為目前主要要完成的,就是說你不要以調伏為可以調伏,有調伏的調伏作為成果,而是要認識到它無生的法性,這就開始要破所知障了。你還是認為有所度眾生,有所忍辱,那還是在所知障裡面。所以般若的話,它就說你一方面要度眾生忍辱來調伏煩惱障,同時還要無我相無人相的來破所知障,這個的話才是般若。那有的人,確實他因為好大喜功,他煩惱障也不調服,直接想要來一下子能夠直證後面的,這種根性也有,但是很少,那很多的話,表現他的言行不一致,本身功夫也做不起來,座上功夫也做不起來,座下的行持從戒律、從言行上面也不相應,這個就是很現實的一個需要靠自己檢查,所以要看。  學人1:所以說眾生就是煩惱,在度眾生過程中,其實就是在除去煩惱,這個果報是圓滿。  老師:眾生也是成佛的資糧,沒有眾生的話,你成佛也沒有資本。  學人3:沈老師,般若智慧是用自己來驗證,還是人家來驗證,還是事上來驗證,還是心境來驗證。  老師:都有可能驗證的,它體現在很多的方面,會體現在很多的方面。自己如果你夠明智,首先你自己不騙自己,那你可以驗證的,有時候自己還在騙自己,那你自己是驗證不了的,你自己有貢高我慢心的話,你自己找不到自己的缺點的。所以自己可以驗證,但很難。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己誤區的,眼睛它看不到眼睛,更看不到後腦勺,是先天的缺陷,你說我自己,我就認為已經成就,已經成佛了,八地十地了。怎麼驗證啊?所以這個自己驗證,它裡面會有很大的一個盲區誤導的。旁人的話,他看你如果真的無相智慧現前的話,你自然會知見上很圓融,行為上很慈悲,對佛法很有信心,工作生活學習樣樣越來越圓滿積極,這人家看得到的。最看得到,首先是慈悲心,第二個就是能夠了解你的知見偏不偏,不光是不是偏有還是落空,還要看是不是偏理、還是偏事,很多種可能性。所以這個應該從外觀也看得到一部分,最根本的話,你說從自己,你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優點17 般若就是無生法忍。雖然看到一切現象,但一切現象它是透徹的,它是無礙的,沒有得失的,沒有生滅的,沒有生滅的意思,就是沒有真正的生滅的,只有假相的緣起的示現上的生滅。就像波浪一樣的,它這個浪我們看到浪,噢,有一個浪,又沒一個浪,但浪沒有生滅,就是這個相有生滅,但水的多少沒有生滅,濕性更沒有生滅,濕性沒有增減,一潭水,它不是因為有個浪它就多一塊水、少一個,所以它雖然浪多浪少,從法性來講的話,它沒有多少的,也沒有垢凈的,不是因為浪多了,它就變得污垢一點,平靜了就變得清凈一點,水質還是一樣的水質,所以它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這個浪起來了,起來了它沒有多,忽然生出一塊浪來,滅也不是說突然缺了一塊水,所以從法性來講,它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這個道理。要著相的話,你就會有生滅有垢凈有增減,在念頭上在進行對治,在境界上進行壓制。如果你目光明澈的話,在境界上以無我的心態行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對內的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非法非非法,不是說刻意壓制念頭,也不會攀緣念頭,你知道這個念頭本身是無相的話,你不會跟著它跑的,也不會刻意壓制它的。無相的東西,就像虛空中一樣的,虛空中的一個空花亂墜,你不會抓這個花的。你這個眼睛一捏好多金星,但你不會說,唉呀好多金星,我趕忙要抓它,不會抓它的,為什麼不會抓?你知道自己的眼睛捏出來的一個相狀,它不實有。我們的念頭也是這樣的,念頭也是緣起捏出來的一個妄想,它不實有,但你一方面不要跟著它流轉,第二個方面不要刻意的對治它,了了覺知,不失正見。這個知也沒有知相,不隨它轉。這就是剛才又要回到之前修行,打座這種智慧,無相的智慧,不落能所的這種智慧,只有它才真正的能夠覺悟。  我們前兩天也講的,我們經常講的功夫不到,其實是我們要關注自己的知見到不到,你認為功夫不到這句話,就體現了你的知見不到。你還是用一個功夫,但是我們佛法是要用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說,不是說你的功夫到不到,我們只衡量你的般若現不現前,不談功夫不談禪定解脫。六祖講的:「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你要考慮不是功夫,不是禪定,只是見不見性,或者說是你是不是,六祖講的見性,當然不是說見了什麼,你是不是時時刻刻的依智不依識,依般若來,說修也是比較勉強,因為它是無修無證的,就是說只論般若,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這就跟我們無相的心中心法是配套的無相的般若正見,不是有無造作的。  對初修的來講,因為習氣很大,確實需要調服,甚至妄念紛飛的時候要進行對治,這個肯定是需要的。但修了三五百座之後,之前是以功夫作為主要的對治,三五百座之後,也就必須要以智慧為修行的一個立足點了。因為你的根性越來越成熟了,三五百座你的智慧相對已經起現要相對比較充分了,這時候你還是用功夫的話,那不免還是落入小乘下乘,這時候就要以智慧來進行覺醒、覺照,而不是用功夫進行觀照對治,這裡面就要轉換。  之前因為智慧不夠透徹,不夠靈敏,那麼它需要對治,需要觀照的,起心動念的時候,跟著境界執著的時候,需要看住它,不光看住它,還有刨根究源,知道它背後的誰在起心動念,為什麼會起心動念,它的危害是什麼?如何來認識他?這個心是貪心還是痴心,都要分門別類的給它貼好標籤,要了解它的體性表現,要對治好。越來越這種之間的執著越來越少,掛礙來越少,那智慧越來越強化,然後後來就以智慧,就切換到以智慧,依智不依識,以智慧覺照覺醒。之前是有觀照的觀照,後面是什麼?是無觀照的觀照。之前的觀照有對治,後面的觀照,你見境不迷就是觀照,不落能所對立就是觀照,不在能所對立裡面取捨就是觀照,常攝在定,定慧等持,這就是已經是觀照了。18 老師:念起念落,我們用功,一方面當然要在對境上面,不光是外境,也包括自己的念頭的內境,講的觀照不隨外境所轉,不為妄念所遷,本身就包含了這兩方面,當然外境相對粗大一點明顯一點,內境細微一點。但比在這個上面的這種不隨轉更關鍵的,更重要的是你對它的認識,對它的認識,所謂就是不跟著念頭生和滅,比這個更重要的是你認識念頭本身是什麼。  學人1:還要去認識它?  老師:認識之後,你的心它就沒有念頭生滅,沒有念頭生,沒有念頭滅,而不僅僅是說是有個念頭在生滅,你保持不動。就是說你認識念頭它本身沒有生滅,那念頭就沒有生滅,沒有生滅的話就沒有所謂的對治,這是真正的對治。一定說是要一個念頭生滅,然後我保持不要跟它走,那從這種認識上來講,還是認為有個法有所生,有個法有所滅,這個即便你在這個生滅的過程當中沒有跟著它轉,但是這裡面的見,法見還在的,所以比這個不隨著它轉更重要的,或者我們真正的不隨它轉是什麼含義,不是說是它在動你不動,這叫不隨它轉,而是說它雖然動,你知道它雖然動,本身也是清凈無礙的,動中有不動。動中有不動,這是真正的智慧的用法,而不是功夫的用法。功夫的用法就是說,一個蒼蠅飛過來,一個蒼蠅飛過去,你眼睛不要眨,這叫不動,這是一種用功方法,還有一種,蒼蠅飛過來飛過去很正常啊,沒什麼起煩惱的。你說我一定要不要跟著它轉,一定要增強我的定力,不要跟著蒼蠅轉,這是一種方法,但這個方法是種克制的,還是有所對治,但你知道,它只是一個緣起法,來來去去,任它來任它去的,沒有掛礙,這是一種智慧的方法,一種是用功夫的對治、壓制的方法。所以我們講的般若的話,就是雖然說外境有來去,但知道來去裡面沒有來去,念頭有生滅,但知道生滅的念頭沒有生滅,那這個時候就是沒有什麼第二念的需要對治的,沒有對治的必要,念頭生滅的時候,本身它就是妙用,因為念頭生滅的時候,它本身沒有生滅。有沒有生滅?  學人3:也是說生滅不二?  老師:不是,就是念頭本身它沒有體性的。沒有體性,它生沒有生,滅沒有滅,不是生和滅是不二的,而是本身它生滅跟無生滅是不二的。因為它生滅沒有實際生,一個念頭它沒有實際生,那我們就應該知道它是無生的,無生的話,你說一下子沒有了,那沒有沒有,因為它沒有生談得上滅嗎?無生才叫無滅,所以佛法是了知它的無生滅,無生法忍,不是說是硬在那個有生的、有壓制的這種忍,它是無生法忍。就是你知道這個念頭生了,無生的生,滅了,無滅的滅。生沒有生,這個杯子生起來了,但裡面沒有一個真正的杯子的實性在裡面。那反覆觀察你就知道這個杯子是杯子,但沒有實性的杯子,那這個是什麼,沒有真正的勝義的杯子,這個杯是沒有真正的誕生,只是緣起的誕生,它沒有實,所以它是無生的。如果你一旦知道這個無生的話,你就有無生法忍了。為什麼?你認識它無生的話,你就不會見到它心動了,不會的吧,這就叫忍。你如果認為它有生了,你的心就會動的,你會分別它實有性,那就沒有忍住,那就沒有忍了,你認為它實有了,這個心一分別,就失去無生法忍了,就忍不住了,心裡就開始有掛礙了。如果又覺得這個杯子自己又非常喜愛,非常好,最好能夠佔有它,佔有不了還日思夜想,那心更是狂亂,那就更談不上無生法忍,也談不上無生,更談不上忍。心在跟著這個境界,跟著這個杯子,在取捨在執著,煩惱就更大了,所以只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杯子是無生的,雖然有這個杯子,沒有任何一個杯子的實性在裡面。那你想要執著,你說來執著一個無自性的杯子,你哪個人能夠執著得了?你說:「我要執著一個無自性的杯子!!!」,你說三遍,能不能說一下?  學人3:執著不了。  老師:執著不了。你說:「我要執著一個無自性的杯子!」,這個話它就不成立的,自己也知成立不了,這叫無生法忍,因為你認識到它是無生的,所以就執不了它,那也沒什麼忍不忍的了,叫無生法忍。同樣的,你在所有的這種了了見、如如見之前,念頭也是這樣的。無生念,所有的來去都是無生的,顯現上它有生,實際上是沒有生、真正的生,不是說沒有生,是沒有真正的生。念頭有啊,我看到大家一個一個腦袋,男女老少,這有反應的,我心裏面也有印象的,但我不會認為它有任何的一個實有性,那雖然看到了,但是心不起波瀾,叫無生法忍,沒有刻意的忍,因為知道它的無生性,我自然就安住,心不顛倒,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為什麼能夠降服其心呢?因為它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它自然的這個心,不降服而自然降服。如果眾生他要度一切眾生,但是有相度眾生,那雖然度了,他心裡還有掛礙,還是有所忍的,那他下面就度不了很多的,多多多多,越多,他還是有執著有分別:度得了,他會有我慢,因為著相了,有分別了;度不了,他會氣餒,這兩者對他的利生事業都是有害的。為什麼?因為他度得了他會起我慢,度不了起氣餒,那他就會產生障礙。那只有怎麼樣?那你這個成佛就成不了了,他就有局限了,只能度一部分眾生。那你要想要真正的能夠成佛,能夠度無量的眾生,你必須要不住相的來布施,不住相的來度生,所以就是要證無生法忍。  般若就是無生法忍。雖然看到一切現象19 所以我們前兩天在山東,講的那個開示叫做什麼?般若放光,人人都在般若放光,《一步一如來》,大家一步一步都是如來,都是功德智慧俱足,哈哈!這樣才叫所謂的修行,修行才叫覺悟,覺悟才叫佛法,佛法才能有真實利益,而不是說是有些小法小德小智小慧。做這些事情,永遠做不完也沒底,最後還是生生滅滅,不得究竟。所以明白這些的話,也沒什麼問題好問的啦,反正就是這麼做唄。  這個裡面的道理都是心地洞然明白,都沒有什麼曲折,沒有什麼疑惑。唯一就是座上怎麼打坐打得更如法,要攝住意根這一塊,座下的話就是要精進,要不失觀照,要把心用起來,這個基本原理知道的話,你就在實踐上面不要放鬆,不要迷惑。座上座下,座上是由內而證,座下是由外而用,內外兩邊雙結合,理事雙修,體用雙修,那就快。  初修的人,我們說是要對治要觀照,不能放鬆,要牧牛。修到一定時候,你的智慧現前,你就直接要用智慧,而不是離開智慧另外找觀照,直接用智慧,見境不迷就是觀照。這種觀照,它因為不迷,自然就能夠自他平等,自然就能夠慈悲喜舍,這就是所謂的觀照。所以這時候再說觀照都很勉強,再說觀照已經很勉強。你之前有病要吃藥,沒病的話你還要吃點葯,覺得就是有點畫蛇添足。當然這個葯也要用,有病的話還要教人家吃的,如果自己沒病的話,那就不要吃藥了,你做個健康人,要乾的事情很多,不是說人生來只是為了吃藥而活著的,你還要利他,既要自覺又要利他。  所以我們前兩天在山東,講的那個開示叫做什麼?般若放光,人人都在般若放光,《一步一如來》,大家一步一步都是如來,都是功德智慧俱足,哈哈!這樣才叫所謂的修行,修行才叫覺悟,覺悟才叫佛法,佛法才能有真實利益,而不是說是有些小法小德小智小慧。做這些事情,永遠做不完也沒底,最後還是生生滅滅,不得究竟。所以明白這些的話,也沒什麼問題好問的啦,反正就是這麼做唄。  這個裡面的道理都是心地洞然明白,都沒有什麼曲折,沒有什麼疑惑。唯一就是座上怎麼打坐打得更如法,要攝住意根這一塊,座下的話就是要精進,要不失觀照,要把心用起來,這個基本原理知道的話,你就在實踐上面不要放鬆,不要迷惑。座上座下,座上是由內而證,座下是由外而用,內外兩邊雙結合,理事雙修,體用雙修,那就快。  初修的人,我們說是要對治要觀照,不能放鬆,要牧牛。修到一定時候,你的智慧現前,你就直接要用智慧,而不是離開智慧另外找觀照,直接用智慧,見境不迷就是觀照。這種觀照,它因為不迷,自然就能夠自他平等,自然就能夠慈悲喜舍,這就是所謂的觀照。所以這時候再說觀照都很勉強,再說觀照已經很勉強。你之前有病要吃藥,沒病的話你還要吃點葯,覺得就是有點畫蛇添足。當然這個葯也要用,有病的話還要教人家吃的,如果自己沒病的話,那就不要吃藥了,你做個健康人,要乾的事情很多,不是說人生來只是為了吃藥而活著的,你還要利他,既要自覺又要利他。
推薦閱讀:

林柄堯老師授拳紀要
陳正雷太極拳北京總館|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陳斌老師教學第五十四式:金雞獨立
飛支神煞--摘自宋奇鴻老師奇門鳴法懸解
仲學峰老師:養鴿的科學用藥(上)
蔡禮旭老師菁華26

TAG:講座 | 問答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