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南都:李玫瑾背後的斷裂之殤遠甚學術之傷 【貓眼看人】

李玫瑾背後的斷裂之殤遠甚學術之傷 稿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王聃原創摘要:知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又因為心理學解讀挨罵了。針對日前引發眾口洶洶的湖北公安縣紀檢官員11刀自殺事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進行了專業分析,認為人在極度痛苦、一心求死的情況下,是有可能採取自虐式的自殺方式的。另外,11處刀傷也並不罕見,國外最多有100多刀的案例,自殺者也有能力完成。此言一出,即引來網上質罵聲一片(9月1日《東方網》)。

知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又因為心理學解讀挨罵了。針對日前引發眾口洶洶的湖北公安縣紀檢官員11刀自殺事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進行了專業分析,認為人在極度痛苦、一心求死的情況下,是有可能採取自虐式的自殺方式的。另外,11處刀傷也並不罕見,國外最多有100多刀的案例,自殺者也有能力完成。此言一出,即引來網上質罵聲一片(9月1日《東方網》)。(南方都市報www.nddaily.com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南都網)

無論是葯家鑫案中她的「殺人是習慣性的彈鋼琴動作說」,還是此次官員11刀自殺事件中她的「可能自虐死亡論」,知名的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常常是一語出而天下驚,似乎「挑戰」著公眾的常識和接受的底線,然後鞭撻與辱罵聲如潮而來,久久不絕。(南方都市報www.nddaily.com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南都網)

就個人而言,我也很難接受「11刀」是自虐心態下的激情自殺,誠如不少論者所指出的,「官方調查不能總羞辱公眾的智商」。不過仍然需要提醒的是:辱罵者與李玫瑾之間事實上並不是一場平等的對話。李玫瑾更多是從專業的角度來詮釋,國外100多刀自殺的案例雖然是孤例,卻不容否定,自虐式自殺方式也是客觀存在的,而僅僅作為一個犯罪心理學家而非辦案人員,她也只能作出這樣的判斷。圍觀者多從個體的感知出發來判斷,個體情緒難免和「專業」之間形成裂痕,所以李玫瑾身後才罵聲紛至沓來。這其實更反映出了一個沉重而普遍的現實:那就是專家與普通民眾之間話語、共識的斷裂。專家本來只應做思想的精英,不做道德的精英,而現實中太多專家在道德上的糟糕表現,最終演變成了公眾對專家群體的整體懷疑。

李玫瑾說「11刀」或許是自殺,這裡面可能有學術之傷,但李玫瑾身後的斷裂之殤其實遠甚於此,這一點需要被釐清,更需要被放大。深入觀察可以發現,斷裂並不僅僅在專家與公眾之間,也在權力者的態度與圍觀者的期待之中。「彈鋼琴說」也好,「自虐式自殺」也罷,公共事件的發展前期,面對呼之難出的真相,公眾往往充滿了焦慮,而權力者或司法者卻遲遲不回應,這自然會讓他們情緒百生,此時李玫瑾再不合時宜地出來表態,也就點燃了公眾本來就蠢蠢欲動的憤怒,李玫瑾也就必須被挨罵。我們需要在李玫瑾的被罵中看到這樣一個危險的信號:有太多的斷裂正在無聲無息地產生。沒有共識就沒有和解,一味地爭議與謾罵,只會把不明真相繼續引向沒有航標的河流。□王聃

推薦閱讀:

今日最佳:當臨近deadline時……
學術| 李學堯:法律職業主義
包剛升:托克維爾與民主大論戰的轉向 | 學術劇10.4
關於異性師生正常相處的清單
「教授中的教授」與「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陳寅恪先生

TAG:學術 | 看人 | 背後 | 貓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