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的起源與演變

梵文在印度和尼泊爾並沒有滅絕,梵語仍然是印度官方承認的語言(Scheduled Languages)之一(不同於官方語言,印度憲法規定「聯邦官方語言為使用天城體字母的印地語,英語位其次,只能算主要通行的語言)。印度官方承認的語言共22種,是受印度官方承認並重視的本地語言,儘管它們中的一些並沒有在任何一個邦獲得官方語言的地位(不同邦有不同的官方語言,而聯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梵語在 Uttarakhand 邦是第二官方語言(列於印地語之後)。直至二十世紀初梵文還是尼泊爾的官方語言之一,梵文、梵語是印度和尼泊爾「佛教界」和「印度教界」高級僧侶的交流語言。  因為口語使用者極少,梵語的寫作和出版以宗教和學術為主,在書店能找到不少梵語宗教典籍,《Sudharma》是目前唯一一份梵語的日報。1991年印度普查結果以梵語作為母語的人口有49,736人,1961年印度普查結果用梵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有194,433人,然而根據 2001 年的調查,認為自己以梵語為母語的人只有14000餘,這個數字在22 種 Scheduled Languages中是最低的,倒數第二名的母語使用者超過一百萬)。1991 年調查的數據已經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高峰。  2011年,第一屆World Samskrit Book Fair,即世界梵語書展,在班加羅爾舉辦,這證明了梵語在印度仍然是受到廣泛認同的經典語言。據稱書展上發布了「308 new Samskrit titles」,並有128個出版單位,200餘學校參展,應該說是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總的來說,梵語作為印度的四大古典語言之首(2004年,印度政府宣布符合一定條件的語言,可以確定為「經典語言」,2004年確定泰米爾語為經典語言,2005年確定梵語為經典語言,2008年確定泰盧固語和埃納德語為經典語言),在印度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地位相當於拉丁文之於義大利。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有兩大語支:印度語支和伊朗語支。印度語支的現代語言原本是梵語的俗語,逐漸演變為當今南亞次大陸的各種語言。  印度語支約有30餘種語言,分布於印度北部和中部,以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部分地區,使用人口逾4億。其中使用人口超過1000萬的語言有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旁遮普語、馬拉提語、古吉拉特語、比哈爾語、奧里亞語、拉賈斯坦語等。印度語支最早的階段是吠陀語,往後依次是史詩梵語、古典梵語(後二者差別不大)。較遲的是各種俗語,巴利語是其中之一。後來發展到阿帕卜朗沙階段。現在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某些地區的印度語支諸語言,都由此衍變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斯坦語,又稱印地-烏爾都語,是語言學家對印度次大陸印地語和烏爾都語等語言的統稱,這些語言語法基本相同、有共同的基本辭彙。事實上,在英國殖民統治印度以前,印度斯坦語就是烏爾都語。突厥-波斯莫卧兒征服印度以後,將首都德里及其周邊城市的通用方言取名「印度斯坦語」,隨著印度和伊斯蘭二種文化的接觸,印度斯坦語吸收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和突厥語辭彙,之後莫卧兒帝國的進一步擴張,該語言作為通用語傳播到整個北印度,隨後幾個世紀一直作為主要通用語言保留下來。這種語言以北印度當地語言為主,參合了很多新的辭彙,漸漸成為一種文學語言,隨同波斯人一起帶入穆斯林宮庭;最後被稱為「烏爾都語」(zabān-e urdū)——即突厥軍中語言之意,同時成為一種混雜、高度波斯化的宮庭語言。19世紀後半葉大英帝國征服印度以後,印度斯坦語和烏爾都語二個辭彙交替使用,並將其定為英屬印度官方的行政事務語言,這進一步促成了之後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官方語言的地位。1947年的印度獨立和隨後的印巴分治,印度共和國將這種語言梵文化、巴基斯坦將其波斯化,分別命名為「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並分別定為國語。至此以後,儘管不規範的印度斯坦方言也就是烏爾都語方言,但烏爾都語不再是印度斯坦語的同義詞,它僅指巴基斯坦官方國語的含義。對於居於印度次大陸特別是印、巴二國的民族來說,「印度斯坦語」一詞飽含著複雜情感,不同國家的民族有不同感受。但現代社會,對於寶萊塢電影電影製片商來說,使用「印度斯坦語」替代印、巴二國各自稱之為「印地語」或「烏爾都語」的官方語言,是很中性和均可接受的對二國官方語言的稱呼。  伊朗語支包括約20種語言,分布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中亞一部分地區。主要語言有波斯語(包括達里語)、普什圖語、庫爾德語、奧塞梯語、俾路支語、塔吉克語等。伊朗語支諸語言發展的歷史可分為3個階段:①古代波斯語階段。包括兩部分,一是阿吠斯陀語,一是古代波斯語(用楔形文字)。②中世波斯語(3~10世紀)階段。包括中世波斯語、安息語、粟特語、大夏(巴克特里亞)語、花剌子模語、于闐語、塞種語。③現代波斯語,直接來自中世波斯語,吸收了一些阿拉伯語(阿拉伯語辭彙在現代波斯語中佔60%)和土耳其語(突厥語)詞。阿富汗的普什圖語是現代波斯語的東支。一些波斯語方言散布在帕米爾高原和鄰近地區。  印度語支和伊朗語支關係極為密切。伊朗最古的聖典《阿吠斯塔》和印度最古的聖典《梨俱吠陀》中的個別詩行字句完全相同,足以證明它們同出一源。在辭彙方面,很多也是同源。在音變方面,印歐語的長短母音e、o在印度-伊朗語中變為長短a;印歐語a在印度-伊朗語中變為i。兩個語支也有不同之處:①梵語S變為波斯語h;②伊朗語支的濁塞音與印度語支的濁或清送氣音相當;③伊朗語支中的z,印度語支中沒有;④伊朗語支的複合母音ai、au在印度語支中變為ē、ō。

推薦閱讀:

姓名學起源
「華夏北來說」靠譜嗎?
中國二十八星宿的起源說之其一
「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嗎?
拉丁舞的起源

TAG:梵語 | 起源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