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館藏門神木雕造像談門神的演變
06-04
門神是中國古代節慶時驅邪納福活動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從信仰樹木、禽獸等自然物並將它們作為守護門戶的神靈,過度到自然物人格化的形象,並漸漸喪失它原來所具有的神性,越來越接近平凡的人間世界。在中國古代人的巫術宗教意識中,門神是十分重要的祭祀對象,由於中國傳統建築的封閉式特點,大門具有重要的護衛作用。遠在2000多年以前的先秦時代就有祭祀門神的習俗。 一、館藏門神木雕分析 洛陽老子紀念館現藏的一對極富代表性的門神木雕造像――神荼與鬱壘(如圖),雕像高約27、寬8.5厘米。神荼身著戰甲,面容威嚴,姿態神武。手執戰戢;而鬱壘手執兵器,一襲戰袍,神情顯得閑適自在。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皇帝書》說,神荼和鬱壘原本是皇帝手下的大將,常在度朔山章桃樹下檢閱百鬼,對於無理害人的惡鬼,就用草繩把它捆起來給白虎吃。當黃帝得道成仙后,手下的兩名大將聽說也入主神界,日後百姓將他們視為捉鬼神差,將他們一同繪在門上,以保家宅平安。這就是兩門神的典故。 中國最古老的人形門神是神荼和鬱壘,漢畫里有其圖像。王充《論衡?訂鬼》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日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 二、民間門神形象的形成和發展 門神形象的形成年代,至今未能確證。據明代萬曆年間馮應京《月令廣義?十二月令》記:「道家謂門神,左曰『門丞』,右曰『戶尉』。蓋斯之神,其義本自桃符,以神荼、鬱壘辟邪,故樹之於門。後世畫將軍、朝官諸式,復加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狀,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世俗傳來許久,未考防於何代。」 根據傳世文獻可知,遠在周朝就已經有祭祀門神的風俗禮儀制度,先秦時代的祭祀門神風俗,就是為了驅除家中的惡鬼,這種情結一直延續到今天。當然,在當時,這只是少數統治階級的人所為。 明清時期,人們迷信以為逢「武」都可辟邪,就把古來歷代武將,均列為門神畫像了,如蕭何與韓信、關羽與張飛、程咬金與史大奈、魯智深與李逵、武松與林沖、鄭成功與戚繼光……,均對對相印,貼上門去。 門神,在民間受到廣泛信仰,但是對於門神的理解則五花八門。有的說是鍾馗,有的說是神荼、鬱壘,有的說是秦瓊、尉遲恭,有的說是溫、岳元帥,等等。也有的乾脆說門神就是門神,單畫勇士於門即可,不必實有其人。其實我們根據時代的不同,功用的差別,對這些五花八門的神,作一番具體分析,門神的具體面貌,是可以搞清楚的。 古代本有五祀(又說有七祀),所祀的都是小神。究其本源,乃原始的自然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五祀所奉供的,都是對人們居處、出入、飲食有關的事物,故祭之以亂報德。這是門神觀念的最早來源。有的說門神是陰氣之神,所謂其居人間司察小過,以做譴告,則是門神職能社會化以後的事了,這種觀念漢晉時較為流行。《玉燭寶典》及《荊楚發時記》等古書記載,尚是這種信仰的遺風。以後五祀僅作為國家祀典中的一部分儀式,民間所信仰的門神、灶神等,已與其原始形態風馬牛不相及了。 古代門神的另一種職能,是驅鬼辟邪,保障家中平安。這種門神,據說始於神荼、鬱壘的稱呼,有種種說法,我們且沿用習慣的說法,仍稱之為神荼、鬱壘。他們本是神話人物,漢代民間頗為流行,認為他們有捉鬼力的神通。因為他們平時在度朔山大桃樹下,所以人們用於除夕時,懸掛挑人、葦索(二神用縛鬼),門上畫二神和虎(二神執鬼以食虎)的形象,用此方法來驅鬼辟邪。 這種風俗以後均化為懸桃符驅邪、守衛房門的責任,自唐以後,逐漸移交給鍾馗和武士門神。但宮廷、貴族家族沿用除夕懸掛神荼、鬱壘的名字,少數地方的人們,甚至不貼流行門神的肖像,而在門上書神荼、鬱壘的名字,顯示出傳統觀念的深遠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造像的心理。直至唐玄宗時形貌猙獰古怪、能劈吃小鬼的鐘馗問世以後,迅速在民間廣為流傳,不久人們就繪其像,貼於門上、壁上。取代了神荼、鬱壘門神地位。明凌支翰《題鍾馗圖》:「終南進士倔然起,帶來藍袍靴露趾。手掣硬黃書一紙,若日上帝賜爾祉。……頤指守門荼和壘,青放狐狸九尾。」 前人對鍾馗的來歷,曾作過詳細的考證。中國古代曾稱一種棒槌為終葵。古人在舉行驅疫逐鬼的大儺儀式時,總要揮舞終葵。久而久之,它就成為驅鬼的象徵,從而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辟邪的神通。自魏晉以至隋唐,常以鍾(與終音同)葵為名、字,如北魏堯暄本名鍾葵,字辟邪。葵或作馗,亦同音字。唐代文人有作遊戲文章之習,遂有虛構的鐘馗故事出現(見於《唐逸史》、《補筆談》。故事雖然出於虛構――以鍾馗為唐初落弟舉子,開元中在夢中為唐玄宗捉鬼。但鍾馗捉鬼圖的流行,確在玄宗世,而且相傳為吳道子所作。從此這個故事,不脛而走,從官禁到民間廣為流傳。道教也稱為它祛邪判官,說它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是混沌初分時黑白二蝙蝠所化(《歷代神仙通鑒》)。自唐末以來,多於除夕夜懸鐘馗像於門。近代,有的地方在五月初五端午節,常懸於堂屋中,門神則多半改用武士畫像了。 門神像畫武士,或出於小說家言。《漢書》載,西漢時已有圖繪勇士於殿門的做法,但不能確定其作用是否與門神相當。不過漢代的壁畫、門畫往往既有裝飾意義,也有神化和迷信意義。到了宋代,除了神荼、鬱壘、鍾馗之外,也常有畫武士為門神的。如《楓窗小牘》記,宋靖康以前,汴中門神從番樣,戴虎頭盔。《賓退錄》也說除夕用鎮康將軍二人,甲胄裝。《夷堅志》記類似這樣。唯當時所畫像,並未以人實之。元明以後,始出現秦、尉遲二將軍,溫、岳二元帥等稱呼。 武士們神中,在近代流傳最廣的是秦瓊、尉遲恭二位名將。關於他們充當門神的故事,始見於《西遊記》。但《西遊記》中的許多事情皆源自元代。明初的話本和民間傳說。即如魏徵夢斬涇河老龍王一節,明初的《永樂大典》,所收話本已有類似描寫。 所以我們推測,民間以秦、尉遲二將為門神的信仰的形式,當早於明代。近代的門神畫像,大多為這兩位將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載:門神乃是唐朝秦步保、尉遲敬德二將軍也。傳唐太宗不豫,寢門外拋磚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夜不寧靜。太宗懼之,以告群臣。秦叔保出班奏曰:「臣平生殺人如剖瓜,積屍如聚蟻,何懼魍魎乎?願同敬德戎裝立門以伺。」太宗可其奏,夜裡無驚。太宗嘉之,謂二人守夜無眠,太守命畫工圖二人之形象全裝,手執玉斧,腰帶鞭練弓箭,怒發一如平時,懸於官掖之左右,邪崇以息,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 有的地方的門神,供奉溫、岳二神。這種信仰主要流傳於蘇州一帶。岳即指岳飛;溫,有的說即晉之溫嶠,有的說東嶽有溫將軍,也稱溫元帥,不知二者哪個為準。 青龍白虎神,還有一種特殊的門神,專用於廟宇、道觀、山門。道觀本有以青龍白虎為護衛神的說法。 這些所謂的門神人物,都是小說《孫寵演義》《三國演義》《說唐》《水滸傳》《封神榜》……中的重要人物,因而受到民間的崇信。由此也可以看到,小說對於民眾的心理影響,中國信仰的神有不少是小說塑造出來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人們對於門神的要求,已不僅是辟邪免災,還希望從他們那裡獲得功名利祿等。至遲在明代,武士門神像上,已常添畫「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皆取美名,以迎祥址」。以後更取消門神的驅邪義務,專事祈福,於是民間形成天官、狀元、福祿壽星、和合、財神等為門神的風氣。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科學意識增強,迷信意識淡薄,有些地方,更把劉胡蘭與趙一曼、董存瑞與黃繼光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戰鬥英雄、民族英雄的畫像,逢年過節貼在大門上。這樣以來,門神便不為門神,而演變成門畫了。 如今,門畫兒的內容更為廣泛,如彩繪福壽圖、五穀豐登圖、六畜興旺圖、工農建設圖、兒童歡樂圖、火箭騰空圖、十帥躍馬圖、擁政愛民圖、軍民聯歡圖,等等。 現在過春節,民戶大門還有不少張貼神荼、鬱壘、秦瓊與尉遲恭門神像和歷代武將畫像的,但與古代相比較,其意義已經截然不同了,古貼門神,為敬神、拜佛、求福祈禱平安。今貼門像,表達的是對平安、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三、結語 門神的形成和發展始終適應著人民的需要,由最先人們對毒蟲猛獸、洪水雷電等自然現象充滿恐懼心理情況下出現的「神荼鬱壘」二神之像,以拒邪於門外。到漢代後,出現武門神,用以保家護宅、趨吉避凶。發展到宋以後,隨著經濟的繁榮,人們的需要開始增添納福迎祥甚至住宅裝飾等多種需要,因此出現了適應這些需求的文門神。再到今天,門神最初驅逐鬼怪的迷信觀念已日趨淡薄,更多的是在歡慶春節時用以美化環境,表達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理想和願望。作為我們民族特有的鄉土藝術,門神的藝術價值將越來越為世人所關注。 (責任編輯:阮富春)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命理分析「門神」霉運對章子怡的影響
※桃符·門神·春聯·年畫
※黃石公奇門神符經七十二局》起局解秘
※飛魚奇門神奇布局,回逢路轉見希望
※【四海同題】 門神:它們看起來凶凶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