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黑鍋還是叛徒 吳三桂衝冠一怒真是為紅顏?

去年,曾有學者稱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背黑鍋的冠軍,在我看來,雖然李鴻章和外國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但是假如當時沒有李鴻章,近代史也許會更加屈辱,因為李鴻章是大清帝國里唯一能與世界列強一爭短長之人。

  汪精衛、李鴻章都是曾被國人罵作「賣國賊」,當然,被人罵作「賣國賊」的遠不止汪精衛和李鴻章兩人。將歷史上溯到明末清初,最具爭議的人物莫過於吳三桂了。在很多的眼中,吳三桂和汪精衛、李鴻章可以說是一丘之貉,被牢牢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吳三桂真的是「賣國賊」嗎?單看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這件事,也許吳三桂百口莫辯。但是,從吳三桂在此前和此後的表現看,則大謬不然。早在明朝天啟末年,吳三桂就已經與滿洲人結怨。當時,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擔任錦州總兵,一次被四萬滿洲人所困,結果被吳三桂率二十餘名家丁救出。從那時起,吳三桂的孝勇之舉就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

  可見,吳三桂之驍勇和孝道遠非常人可比,在其父受困之時,他和二十餘名家丁去營救,可謂是自不量力,然而,他卻可以出奇制勝,成就四兩撥千斤之神話。父母之仇不共戴天,雖然吳襄最終獲救,但畢竟與滿洲人已經結下了深仇大恨。

  至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可見,吳三桂部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鐵騎部隊。雖然吳襄並未被清兵殺害,但大凌河之役的國恥家仇卻足以令吳三桂懷恨終身。

  那之後,清兵仍然時常犯邊,企圖進軍中原,但是,因為有吳三桂的全力鎮守,清兵只能在自己的地盤上覬覦明朝疆土。吳三桂在遼東總兵的位置上一座就是13年,到了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最後直逼北京。崇禎皇帝深知吳三桂之智勇雙全,於是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等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北京淪陷,吳三桂只得撤兵退保山海關。

  此時的大明王朝可謂是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謀反,外有清兵侵擾。李自成進京後,曾多次招吳三桂歸降,但吳三桂一再猶豫。常言道:「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倘若歸降,或許可以加官進爵,保榮華富貴,但是,卻會留下千古罵名。吳三桂一向是忠心耿耿,絕不會在李自成的面前躬身屈膝。

  吳三桂的部隊雖然驍勇善戰,但和當時李自成的起義軍相比,仍然顯得勢單力薄。假如吳三桂選擇決一死戰,最終的結果自然會是慘敗,不僅不能挽狂瀾於既倒,而且還會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此時此刻,唯一可能幫吳三桂挽救大明王朝的只有清兵,但是,引清兵入關畢竟存在很大的風險,即使借刀殺人成功,自己也可能被殺。當然,如果不選擇這條路,明朝和吳三桂也只能是死路一條。

  加之吳襄已經被李自成拘押,並被施以酷刑,而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搶去,權衡之下,吳三桂最終選擇了鋌而走險。吳三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親率大軍十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多爾袞率清兵入關後,吳三桂與清軍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1644年4月23日,李自成大怒,斬殺吳襄於永平(今河北盧龍)城西范家莊,並將他的首級懸掛在高竿上示眾,回師京城後吳家三十八口慘遭滅門。為了不讓大明王朝滅亡和不讓李自成實現君臨天下的異志,吳三桂可以說付出了太沉重的代價,如果他只為一己之私考慮,絕不會選擇與李自成勢不兩立。明代著名文學家方孝孺曾因為拒絕為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結果被誅十族,吳三桂和方孝孺相比,家族命運同樣是慘不忍睹。

  歷史很多時候都不由人的意志為轉移,李自成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的皇帝運會曇花一現,而當時的人們也絕不會預料到滿清會入主中原。至今廣為流傳的宋代詩人邵雍《梅花詩》第四節有云:「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這幾句詩若有所指,難道個人和國家的命運在冥冥中已經註定?

  吳三桂在清兵入關後雖然被封平西王,但他的內心並未真正歸順大清,因其雄踞一方,順治皇帝雖有剔除他之意,但一直是有心無力。直到康熙皇帝即位後,對吳三桂的威脅才真正開始。康熙皇帝提出削藩後,遭到了吳三桂的巨大阻力,有相當一段時間,英明神武的玄燁幾乎被吳三桂逼到牆角。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對於入主中原的滿清皇帝而言,吳三桂當年的開關可謂是功不可沒,當然,滿清皇帝也很清楚,吳三桂其實也只是想利用清兵而已。歷代的開國功臣為何往往不得善終?就是因為很多都自恃功高,讓皇帝感覺到不安全,所以,明智的功臣會懂得功成身退。范蠡之所以最後要泛舟五湖,就是因為他深諳越王勾踐是一個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之人。

  康熙提出削藩,對於吳三桂而言是一個危險信號,因為一旦削藩成功,自己很可能就會被殺害。康熙起初想不費一兵一卒來實現他削藩的宏願,但是,年邁的吳三桂卻老謀深算,對康熙的心思一清二楚,想方設法地不與康熙面對面接觸。在表面的君臣關係被打破後,吳三桂與康熙只能是兵戎相見。無奈,雖然吳三桂在雲南揭竿而起後獲得諸省響應,但最終還是被雄才大略的康熙踏平。

  康熙與吳三桂之戰其實並非沒有懸念,康熙打敗吳三桂只能算是險勝,如果當時稍有閃失,歷史就得改寫。吳三桂一生戎馬倥傯,國破家亡悲劇集於一身的他需要承受比常人多得多的痛苦與悲傷。他是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將領,卻也是大清帝國不折不扣的逆臣。從吳三桂英勇救父到最後的揮師北上,吳三桂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與「賣國賊」的稱謂掛鉤。

  中國的歷史是成王敗寇的歷史,而一般的國人也喜歡以成敗論英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本意是想借清兵剿滅李自成,但不幸的是,清兵雖然幫他實現了剿滅李自成的願望,但也讓他復明的願望永遠化為了泡影。談起吳三桂,不能不提到歷史上的另外一個人,那就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夫申包胥。

  楚人伍子胥因父遭讒被害而出逃至吳國,並於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計助吳攻破楚國都城郢。危急之際,申包胥赴秦國求救,但秦哀公對是否出兵猶豫不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救楚。楚國最終因為秦國的援助而得以復國。

  吳三桂和申包胥的舉動並無本質的區別,只是結果不同而已,倘若清兵入關以後,在剿滅李自成後能自覺退出,吳三桂也許就會像申包胥那樣風光無限併名垂青史。很多人都愛說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為了吸引讀者,小說家可以這麼寫,但作為學者,如果也這樣人云亦云,則不禁令人悲哀。

推薦閱讀:

不讓釋迦背黑鍋

TAG:叛徒 | 吳三桂 | 背黑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