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西遊記》中孫悟空作得唯一一首詩,為了他拍玉帝馬屁又如何

唐僧不僅是一個僧人,還是一個文化人,胸有點墨。在《西遊記》第64回「木仙庵三藏談詩」,在眾樹妖面前著實秀了一把自己的詩才,這也是全書中唯一一次人與妖精其樂融融而且雅量高致的場面。在這次談禪作詩的文化沙龍中,唐僧一掃以往的嬌怯,雅興一起吟了個起首句「禪心似月迥天塵」,荊棘嶺十八公等爭相聯句,唐僧作結句「半枕松風茶未熟,吟懷瀟洒滿腔春。」眾人相互誇讚一番,唐僧意猶未盡,獨作一律以彰自己拜佛求經的心志。這段描寫是整部《西遊記》中唯一一處節奏舒緩讓人心曠神怡如入仙家勝境的情節。

唐僧作詩本不足為奇,畢竟從小耳濡目染了大唐的泱泱文化,又熟讀名家經典,怎麼說也是文化人!稀奇的是頑石出世的山野莽夫孫悟空竟也會作詩,而且詩作得還相當高明。

原著第51回,唐僧被妖魔獨角兕大王所擒,孫悟空的金箍棒被套走,在來天庭搬救兵等待可韓司丈人真君回話的時候。孫悟空作詩紀興曰:

風清雲霽樂昇平,神靜星明顯瑞禎。河漢安寧天地泰,五方八極偃戈旌。

這是一首七言「宮體詩」,大致意思就是在歌頌稱讚三界五方八極在玉帝大領導的管轄治理下國泰民安、天地清明、一派祥和的盛世景象。

什麼情況?讀者一定難以置信,這樣一首歌功頌德的詩作竟然出自大鬧天宮向來以桀驁不馴藐視天庭為處世風格的齊天大聖之口。沒錯,這是大聖唯一的詩作!他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為自從取經後他就不再是以前那個不畏強權的猴哥了還是他有難言的苦衷呢?凡事有果必有因,聯繫孫悟空作詩的前後語境就不難明白大聖當時心裡的憋屈和無奈。

沒有了金箍棒的孫悟空就彷彿斷了一臂,心猿空有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那種孤掌難鳴、英雄末路的蒼涼感沒有人能夠體會。「話說齊天大聖,空著手敗了陣,來坐於金兜山後,撲梭梭兩眼滴淚,叫道:『師父啊!指望和你:佛恩有德有和融,同幼同生意莫窮。同住同修同解脫,同慈同念顯靈功。同緣同相心真契,同見同知道轉通。豈料如今無主杖,空拳赤腳怎興隆!』」大聖也會心酸墮淚也會孤獨無助。這是他第二次為了救唐僧忍辱負重。

第一次他壓下心中的自負與高傲,向一個妖精下跪磕頭。書中第34回這樣寫道:「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為他使碎六葉連肝肺,用盡三毛七孔心。一卷經能值幾何?今日卻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風訊。苦啊!算來只為師父受困,故使我受辱於人!」向來心高氣傲的一條硬漢為了身邊所珍重的人為了心中的信念,不得不選擇了低頭。他為救唐僧變做小妖,來請九尾狐,「沒有個直直的站了說話之理,一定見他磕頭才是。」

自從唐僧把孫悟空從被壓五百餘年後的五行山解救出來,他就把真情用在了這第二任師父身上。孫悟空在五百年間想通了很多事情,更在取經途中一步一悟,漸漸悟空。人都是要吸取教訓之後才能成長的更快,孫悟空概莫能外。為了重拿金箍棒,為了打敗妖魔,為了救唐僧,一時的忍辱負重又如何?大丈夫能屈能伸,拋下一文不值的驕傲和自尊只是為了感恩。無情未必真豪傑,低頭如何不丈夫!

猴哥心中的理想和目標就是要保唐僧取得真經,為了長遠的目標承受眼前的痛苦是值得的。猴哥正是懂得了變通懂得了何為大丈夫的道理,所以當他再一次到天庭搬救兵的時候,面對玉帝他的態度變得異常謙虛禮貌起來。人在屋檐下,該低頭的時候不能逞英雄,求人幫忙辦事,如果不放低姿態,不僅解決不了當前困難,還可能惹出更大的麻煩,縱使桀驁如孫悟空也有低頭求人的時候。只見行者朝上唱個大喏道:「老官兒,累你累你……因此難縛妖魔。疑是上天凶星思凡下界,為此老孫特來啟奏,伏乞天尊垂慈洞鑒,降旨查勘凶星,發兵收剿妖魔,老孫不勝戰慄屏營之至!」卻又打個深躬道:「以聞。」旁有葛仙翁笑道:「猴子是何前倨後恭?」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後恭,老孫於今是沒棒弄了。」

大鬧天宮時的孫悟空何時尊敬過玉帝,左右不過一句「玉帝老兒!」以往上天庭搬救兵的時候,逢著的神仙都是客客氣氣戰戰兢兢生怕猴子惹事。沒了金箍棒,孫悟空的態度一百八十度轉彎,對待玉帝謙卑到「前倨後恭」的地步,而且還很有耐心的「等候良久」,若是以前,猴哥早嚷道凌霄寶殿了。趁這個空檔,孫悟空即興賦詩一首,以頌太平之功。天庭耳目眾多,孫悟空看似閑庭信步地作詩,實則有意為之。玉帝身邊可是有「千里眼順風耳」的存在,猴子的一言一行都在監察之中。唐僧遇難孫悟空比誰都心焦,哪有閑情賦詩?不過是趁機拍玉帝的馬屁從而獲得更高的效率罷了。哪個領導不愛聽美言好話呢?玉帝自然也很受用,由著猴子調兵遣將。

一個從不拍馬屁的人突然有一天就這麼開竅了,只能說明孫悟空變了。五百年後取經途中,苦難磨平了他的稜角,經歷淬鍊了他的意志,他學會為人處世的方法。他不再目中無人、心比天高,而是變得謙卑克制、隱忍堅韌;他不再執著於名利而是放低姿態腳踏實地;他不再認死理一根筋而是靈活多變善用智謀。他從一個年少輕狂的孫悟空變成了成熟穩重的孫悟空,這是每個男人一生中所必需經歷的成長階段。不計後果闖禍的孫悟空和有擔當負責任的大聖自然判若兩人。

現實社會何嘗不是如此,清高、有才、孤傲的人初出茅廬之時都無法適應殘酷的現實,他們處處碰壁,直到吃了虧受了傷頭破血流之後才選擇改變自己,不儘快適應就會被超越被淘汰。孫悟空選擇了和世俗人一樣,機變百出,八面玲瓏,但是他與世人不同的是他從未改變過自己的本心。他有一顆佛家的菩提心,有一種道家的濟世情懷。只是為人在世,強如大聖這般,還要有一個儒家的生存混世之道,才能在神佛遍地妖魔橫行的三界之中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孫悟空若不改變,或許早已經死了。

推薦閱讀:

30年無法超越,86版西遊記有什麼辛酸苦辣?
解碼西遊記
《悟空傳》中,小龍女為何不恨孫悟空殺死唐僧?
86版《西遊記》中,孫悟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或者給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哪句?
為什麼明知道如來會知道自己是誰,菩提祖師仍不準孫悟空提自己名字?

TAG:西遊記 | 孫悟空 | 西遊 | 遊記 | 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