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錢幣的基本特徵[60p]_西北區_地方板塊_查看帖子_手機論壇_手機之家_最專業的手...

各朝代錢幣的基本特徵[60p]一、先秦錢幣的特徵如何?  貨幣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在商朝已有了貝殼的使用,雖然這並不能證明它已發展成為十足的貨幣,但至少已接近貨幣了。而由農器進化到刀幣和布幣,的確需要很長時間的。  把銅用來作為貨幣,也許是從仿鑄貝開始的。銅貝也有幾種: 有些凸起的更象真貝,鋸齒紋成曲線;有些則比較扁平,鋸齒紋成直線。【象形金屬貝】 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因面無文字,故又稱無文銅貝(金屬貝)。整個形制仿海貝。幣材有青銅、鉛、黃金等。始鑄於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中後期,沿用到春秋

  從農業工具演化而來的貨幣,到了戰國時就形成了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錢。  布幣:古代有一種農具叫做鏄,布幣的形狀就很象鏄,由於"鏄"、"布"同音,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很象鏄的錢幣叫做布幣了。布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重要的階段 ,首先可以納柄,所以稱為空首布。第二個階段,布首已不空,而變成平實,所以又叫平首布。  空首布也有很多種類,最早的空首布特別粗大,簡直就象農具鏟。這大概是由正式農具演變成貨幣的過渡形態,可以說這是最早的布幣。還有一種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兩面大都沒有文字。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這種又可以分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種弧形。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  空首布中有些比較小型的,上面有兩個字,如:濟釿、郉釿、東安、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個字的。【空首布】 布幣的一種,幣材多為青銅。形制特徵是平肩,襠部呈弧形,有空孔。面文鑄陰陽五行、干支、數目、天象、地名等。鑄行於今洛陽一帶,以周王畿為中心,行於鄭、宋和晉國南部。

  到了戰國時期,布幣的形制發生很大的變化,由空首變為平首、由大變小;這時的布大致可分為四類: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和雜形布。這些布的流通地區不同。  尖足布上都有文字,以兩個字為最多,常常都是地名,如:甘丹、武安、晉陽等,尖足布一般在北方的趙國與魏國流通。  方足布是最通行的一種布,形狀比尖足布小,銅質比尖足布堅韌,普通的方足布布首有一道紋。

  圓足幣的種類和數量都少。它的特點是圓肩圓足圓褲襠。鑄造的地方有晉陽、大陰等。一般圓足布首是沒有豎紋的,而晉陽、離石、大陰鑄的圓足布有兩道豎紋。圓足布以焛字布為最多。圓足布有在布首和兩足上各開一個圓孔,所以又叫三孔布。它的背面也有特點。普通圓足布背面多有數目字,而三孔布的背面卻有紀重或紀值的文字。

  雜形布中最要注意的是爰字布和釿字布。爰字布是布幣中文字最多的。  釿字布一般分為三個等級,即半釿、一釿、二釿,都冠以地名,如安邑半釿、安邑一釿、晉陽一釿、晉陽二釿等等。這些古幣珍稀價高,晉陽半釿在四川價值10000元,晉陽二釿在上海價值2700元,在四川價達8000元。  刀幣: 刀幣是由日常或軍事用途的刀演化而來的。刀幣根據形狀主要分為兩類:即齊國的大刀和燕國的小刀貨幣。  齊刀製作都比較精整,一般分為六種,這六種是按照刀面的文字劃定的。  一種是六字刀,譯作「齊造邦長法化」,簡稱建邦刀或造邦刀。這種刀有光背的,也有背文的,背文多為一個字,如化、日、上、工、六等字。因為這種刀在齊刀中是稀少的,所以價格也昂貴,在四川一枚六字刀價值7000元左右。  二種是四字刀,面文有四個字,它的製作有點象六字刀,文字較秀麗。四字刀的價值也是1800元以上。  三種是三字刀,這種刀製作較粗,它在形制方面有一點和六字刀相象的,這就是刀緣不中斷,其他齊刀的刀緣都在刀柄處中斷。因而有人將價低的三字刀改刻為珍貴的六字刀,這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還有墨刀、安陽刀、郯邦刀這幾種。因為六字刀是最先鑄的,所以它是齊刀中最重要的。  小刀類又可分為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圓首刀等。  針首刀的特點是刀首特別尖,象針尖一樣。這種刀多數沒有文字,少數有文字,筆劃簡單,多象形字。  尖首刀都較長大,製作精整,多數有文字,如:行、化、吉、工、大、等。  明刀是刀幣中數量最多的。明刀的特點是刀面上的一個字千變萬化,背文有一個或多個字。明刀的表制可分為刀身方折和刀身圓折。【銳鋒刀】 又稱為針首刀。春秋戰國之交鑄於燕國。乃尖首刀的一種特別樣式。首部尖細如針,錢文多為抽象符號。

【尖首刀】 鑄行於春秋戰國之交的燕國,亦見於中山國故地。

【折刀】 刀幣,也是存 世數 量最多的刀幣。有據面文的不同釋法稱為「明刀」或「匽刀」。依形制特徵可分為圓折、磬折兩式。圓折刀身接柄處呈弧形,磬折刀身接柄處形如曲尺的石磬,以角線轉折。圓折背文多為數字或干支,磬折背文多為地名或與齊刀、尖首刀背文相同。

【直刀】 也稱圓首刀或平首刀。戰國中晚期中山國、趙國鑄幣。刀身直或略帶弧形,圓首,柄面多有二直線,體形輕薄。

【截首刀】 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形式與尖首刀相同。

【大刀】 因體形巨大得名。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鑄幣,故也稱齊刀。形制精整,文字圓潤,輪廓高峻,為刀幣中之魁首。

  環錢: 環錢在戰國時期的幣制中屬於一個小體系。它的特點就是呈圓形,中間還有一個孔。環錢是從紡輪演化而來的,紡輪和刀鏟一樣是古代人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早期的環錢在形制上與紡輪無二,如共字錢和垣字錢。後期的環錢中孔較大,它的直徑大約與一邊的寬度相等。如長垣一釿、半環、西周、東周等。

二、秦朝錢幣有何特徵?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結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戰國貨幣的流行。規定除黃金和銅外,其他財物如珠、玉、貝、銀等都不能作貨幣。秦時製造半兩錢。這是鑄幣有各地方政府進行,所以現在所見的半兩錢枚枚不同。秦半兩採用方孔圓錢的形式。之後中國的貨幣形態就固定下來了,兩千多年都是方孔圓錢。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因此方孔圓錢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秦半兩和以前的鑄幣一樣,是用泥范鑄的,一范只鑄造一鎰,所以鑄出的錢,枚枚不同,輕重也相差較大。

三、漢朝錢幣有何特徵?  漢承秦制,只是這時黃金只作為寶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在日常交流中專用銅錢,銅錢的地位也就愈發重要了。  西漢的銅錢仍然是用其重量來命名的,不過這種名稱已漸漸的開始和其重量分開了。如秦半兩原重半兩,重量和名稱相符,漢時有所改變。這時的銅錢仍是由地方鑄造,重量與名稱往往不符。  據史書記載西漢的銅錢有八種,其實有些錢只是使用的時間不同,名稱不同。實際上可歸納為三種錢:半兩、三銖、五銖。  漢半兩的重量是千變萬化的,有些半兩錢,身小肉厚,文字也沒有規則,大家認為這類半兩是漢初半兩。漢初半兩錢是比較大樣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銖錢只用了幾年,數量不多。五銖錢的種類就多了。普通五銖錢的正面和背面都由外廓,這是和以前的錢幣有所不同的。五銖錢中也發現有少量是光背的,這是最早的五銖即元狩五銖。武帝以後的五銖錢只有宣帝五銖可以辨認。它的特別就是五字相交的兩畫向內收,外廓比較寬,而且往往有其他記號,比如內廓上面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銖錢是歷史上用得最長久的錢幣,因而鑄造量大,錢幣數量眾多,同其他稀有幣相比就很不值錢了。除形制特殊的錢幣外,幾元前就可買到一枚。而使用了幾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銖錢就有達數百元一枚的。故有人將五銖改為三銖的。  東漢所鑄的錢,都是五銖錢。靈帝時曾鑄有一種四齣五銖錢,就是五銖錢的背面,有四道斜紋,由穿孔的四角直達邊緣。當時就有人說鑄成此錢政權必四道而去,後來果然黃巾起義,推翻劉漢統治。【西漢·榆莢半兩】 漢初所鑄重不過三銖的「半兩」。因形如榆莢,稱為「莢錢」。民間稱之為「榆莢錢」。高後時所鑄五分錢,也是一種「莢錢」。「莢錢」一般甚為輕薄,輕重不一。

【西漢·八銖半兩】 始鑄於秦二世,高後時重新鑄行。面文為「半兩」,重八銖。高後八銖書體短平,略帶隸意。

【西漢·四銖半兩】 孝文五年(前175年)鑄行,至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鑄行五銖後廢止。其中武帝所鑄有外廓,其餘無廓,背皆平素。

【西漢·三銖】 武帝建元元年鑄行,建元五年罷行。三銖錢錢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銖是古代貨幣史上第一枚以「銖」為名的圓錢。

【西漢·武帝五銖】 漢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小五銖等。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其後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四、莽朝錢幣有何特徵?  西漢未年,各種社會矛盾、階級矛盾都激化了,西漢皇帝完全陷在絕望的困境中。這時侯,上層豪強地主的代表王莽,取漢帝而代之,做上了皇帝。王莽的姑母是漢元帝的皇后,漢成帝的生母。從漢成帝起,王家就有九個人封侯,連王莽在內有五個人做了大司馬,朝廷大權幾乎全部歸王家掌管,地方官也多為王家任用的人。公元前一年,王莽做大司馬後大封親信,這些舉動得到劉、王二姓的支持,有了基礎後王莽便廢劉氏皇朝,建立起國號叫做新的王氏皇朝。  王莽在貨幣問題上實際托古改制,大的幣制變動有四次,鑄市就有六種二十八品,這就是寶貨制,這在世界幣制史上是一種破天荒的制度,致使貨幣制度混亂。這種空前絕後的幣制,仍是以銅幣 為主,而且是以最低單位小泉為主幣,其餘多是虛幣性質。  居攝二年更造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文曰:「大錢五十」。又鑄造契刀、錯刀,與五株錢並行。第二次改動幣制在始建國元年,罷錯刀、契刀和五殊錢,專用大小錢。大錢值五十,另鑄小泉直一。第三次市制改動在始建國二年,行寶貨制。寶貨制的內容,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即金銀銅龜貝;六名即錢貨六品,金貨一品,銀貨二品,龜貨四品,貝貨五品,布貨十品。王莽的寶貨制最後完全失敗了。老百姓對於這種光怪陸離的制度,流通時必定頭昏眼花,布幣十種一級只相差一株重,很難辨別,到於龜貝之類的貨幣就必須隨時測量。引起諸多麻煩,所以民間拒用寶貨制,只用大小泉。於是王莽廢龜貝布屬,復行大小錢。第四次改制,廢大小泉,改用貨布、貨泉兩種。大錢五十行久,令民獨行大錢,與新貨泉俱枚直一,並行近六年。  王莽的幣制雖然失敗,而且只行於一個很短的時期,但錢幣藝術卻達到了歷代錢幣的一個高峰。  莽錢錯刀、契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是青銅鑄的。錯刀的黃金劃環部「一刀」二字,又稱金錯刀。刀身模鑄陽文「平五千」三字。平五千的意思就是值五千錢。解放後在陝西臨潼一帶發現過 「一刀平五千」數枚,現在一枚「一刀平五千」值人民幣5000元左右。契刀通長二寸二分(漢尺),實測7.3厘米。錯刀重大約20至40克,契刀重約16.4克。

【新莽·國寶金匱直萬】莽錢,或說為莽時「符節」。據歷史記載,王莽曾得白石符命,白石上圓下方。因此,「國寶金匱直萬」上圓下方的造型可能是王莽紀念其白石符命的鎮庫之品。

【新莽·大泉五十】莽錢。與「金錯刀」一併鑄行。面文「大泉五十」,值五銖錢或「小泉直一」五十枚。大小厚薄常有出入。

【新莽·泉貨六品】莽錢。分別鑄於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 9年)的小泉直一,和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的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與「大泉五十」合稱「泉貨六品」,亦稱「六泉」。

【新莽·十布】 莽錢第三次改制(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後頒布的「寶貨制」中的「布貨十品」。形制與「錯刀」等幣的形制一樣,是王莽改變秦漢定製,損益先秦刀、布的產物。錢文流暢深峻。

【新莽·貨泉餅錢、連錢】貨泉餅錢自錢孔周邊向邊緣由厚趨薄,形如烙餅,故名。餅錢剖面呈橄欖狀,字廓平淺。連錢即兩枚貨泉聯為一體,一般以對角相連。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錢幣有何特徵?東漢後期愈來愈黑暗的政治,逼得廣大農民不能生活下去了,於是農民起來造反,全國陷入混戰之中,獻帝初平年間袁術、曹操等軍閥也起兵,董卓挾天子入長安,銷熔五銖錢,鑄小錢,使漢代又發生了一次物價狂漲。漢末的戰亂持續到三國鼎立時期,從經濟上說,三國分立也是東漢末年社會大破壞的自然產物。蜀漢政府治理經濟,鑄兩種直百錢,第一種是直百五銖,這大概是攻入程度時所鑄的。初鑄很厚重,後來逐漸薄起來。厚重的有一種背面有文字,這是四川犍為所鑄,這是方孔錢中紀地名最早的錢。第二種幣是直百,最大的有四銖重,後來越來越小直至每枚不到半銖。另外有兩種五銖錢,一種錢文類似直百五銖,有內廓,小樣。另一種錢文類似直百五銖,沒有內廓,稍大且薄。 這兩種直百五銖價格都在幾十元至幾百元人民幣不等。 孫權統治下的吳國最初是使用王莽大泉,後自己鑄幣,嘉禾五年鑄大泉五百,赤烏元年鑄大泉當千,後又鑄當二千,當五千的大錢,都是用紅銅。大泉五百和大泉當千有各種大小,初期的厚重,以後逐漸減重。 現在一枚大泉當千,當二千等幣價格都在千元以至萬元不等。 曹操創立魏國,初期使用五銖錢,後又廢棄。至到太和元年,又鑄五銖錢。這種太和五銖現在價格一般在數十元至數百元不等。魏國自曹睿死後,蜀國自諸葛亮死後,吳國自孫權死後,逐漸衰落。於是魏國的司馬氏集團滅諸國建立了短暫的晉王朝。由晉到隋的三四百年間,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的時代。這個時期在中國大貨幣經濟史上也有其重要性,年號錢的出現,錢幣的稱文,稱貫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事。 這個時期在錢幣方面,自然是以銅錢為主,在南朝蕭梁時候,曾普遍使用鐵錢。 兩晉的幣制很混亂,流通的錢有吳國以前的鑄幣和各種古錢。只有沈郎錢是新鑄的,沈郎錢是指沈充所鑄的小五朱,這種錢遺留後世較多,這種錢的特點是稱"朱"而不稱"銖",銅色發白。傳世的豐貨錢和漢興錢也屬這一時代。東晉偏安江東,以後南方經宋、齊、梁、陳四朝,史稱南朝。它們的幣制均混亂,這四個朝代都曾鑄錢。劉宋文帝元嘉年間,立錢署鑄四銖錢,比五銖錢減重20%,後來一再減輕。民間也私鑄銅錢。孝武帝孝建元年,改鑄"孝建四銖",重2.4克,正面孝建兩字,背面四銖兩字,都是左右讀。廢帝永光元年又鑄二銖錢,有錢文"孝建"、"永光"、"景和"三種,錢面鑄有二銖字樣。較小的惡錢稱為"鵝眼錢"、"綖環錢"。 【三國吳錢·大泉五百】一當五百。鑄於嘉禾五年( 236年)。錢文「大泉五百」。錢文渾厚,鑄造較為粗放。

【東晉·沈充五銖】 東晉孝文帝時,沈充鑄於吳興,號「沈郎錢」,又稱「沈朗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南朝·四銖】 南朝劉宋文帝(424—452年)鑄。面文「四銖」,隸兼篆意,橫讀。

【南朝·孝建四銖】 南朝劉宋孝武帝孝建年間(454—456年)鑄行。面文「孝建」為柳葉篆、背文「四銖」隸帶篆意,同於宋文帝「四銖」。體薄小,輪廓不整,文字夷漫。品類甚雜,大小懸殊。

【南北朝·永通萬國】北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始鑄。面文「永通萬國」,玉箸篆。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與五行大布、五銖等並用。堪稱「北周三錢」之首。

六、唐朝錢幣有何特徵?  隋統一全國後,鑄行五銖錢,叫做「開皇五銖」或「置樣五銖」,並禁止以前的各種錢流通。隋五銖製作精整,背肉好,都有周廓,面無好廓,「五」字交叉,兩筆稍曲,孔右有一豎紋。隋五銖幾元和幾十元一枚,台灣價百元以上。  唐朝是我國歷史又一個強盛的封建王朝。唐錢的形狀,沒有什麼更改,但是名稱卻有很大的變革。唐高祖廢五銖錢,於武德四年鑄「開元通寶」錢。從此以後錢幣就再不以重量命名了。除開元錢外,又鑄年號錢,錢文也大多用隸書。這說明唐代錢制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唐錢的另一個特徵,就是它反映了中國文字書法的演變情形。唐朝流通的錢幣有七八種之多,第一種是開元錢,第二種是乾封泉寶,這是正式的年號錢。這種錢運行一年就作廢了,現在這些少量稀少的古幣價 值就越大。第三種是乾元錢,乾元錢流傳下來的很多,第四種是順天元寶和得壹元寶,這是安史之亂時史思明鑄造的。第五種是大曆年間鑄的大曆元寶,製作不精,大曆元寶一般錢徑2.3厘米,重3克。大曆元寶現在少見,價格在千元以上。建中年間鑄的建中通寶,比大曆錢還更加輕 小,更加少見,因而每枚價格也在千元以上。於是有偽造者用開元錢,挖去「開通」,增補「大曆」二字,用挖補過的錢幣作模,翻鑄假幣。假幣四字不相稱,由此即可判定。  會昌年鑄會昌開元,鑄一「昌」字表示地名。會昌以後還鑄過乾元重寶小平錢等幣,數量極少。乾元重寶當三十的重輪錢,值數十元。一般開元錢由於量大,流通時間長,顯得並不珍貴,因而價錢看落,值人民幣一元錢左右。唐·開元通寶】 唐高祖始鑄。大書法家歐陽詢製版及書。錢文書體為著名的八分書,「時稱其工」。「開元通寶」對後世錢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創錢、兩十進位衡制;自先秦錢文用大篆,秦到隋用小篆之後,開創了用八分隸書、楷書甚至草書的時代;不再以重量名錢,改錢的專門名稱為「寶」或「通寶」、「元寶」;在錢幣鑄造史上,首開以翻砂法大量制錢之例。

【唐·會昌開元通寶】唐武宗會昌五年( 845年)始鑄。武宗毀佛後,許各道觀察使置錢坊以所收佛寺銅鑄開元通寶。後李紳提議各州鑄錢也獲批准。鑄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襲歐陽詢舊制,背文多甚隨意。

七、五代十國錢幣有何特徵?  五代時後粱開平年間鑄開平通寶大錢和開平元寶,遺留極少。後唐有天成元寶,也是很罕見。後晉的天福元寶,後漢漢元通寶,後周周元通寶,傳世數量較多。天福錢銅質薄小,字文昏昧。當時允許民間私鑄,所以遺留下來的多是私錢。漢元錢則比較精美。  十國中除了吳越等四國外,其餘都曾鑄錢,楚曾鑄天策府寶銅鐵大錢,又有乾封泉室大銅銖錢。南漢鑄有乾享重寶的銅錢和鉛錢,還有乾亨通寶銅錢。通寶錢遺留不多。鉛錢有兩種,一種光背,薄 而大,為廣州所鑄。另一種背有「巨」字,為廣西巨州所鑄,稍小且厚。前蜀王建曾鑄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和光天元寶,王衍鑄乾德、咸康,均為元寶。後蜀鑄廣政通寶銅錢和鐵錢。十國中以南唐錢種類最多。數量較多的有開元通寶、唐國通寶和大唐通寶三種。  北方劉仁恭父子,盤距幽州,稱燕。鑄有永安錢、鐵五銖、鐵貨布,銖歧天元寶。永安錢有幾種: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和永安一千,銅鐵都有。鐵五銖是用隋五銖范,鐵貨布用莽范, 但背上加鑄有「三百」兩個字;銖歧天元寶用史思明的錢為范,背面有「百」字和「千」字兩種。永安一千大銅錢少見,因而常有偽品出現。  五代十國錢幣甚多,五光十色。但也可看出兩個特色;一是大額錢幣的盛行。唐朝除在乾元年間這樣短期內發行過大額錢幣外,一直都使用的是小平錢。而五代十國的錢幣多為當十當百當千。二 是這個時期鑄幣多是低級金屬,以前用鐵錢極小,而這時鐵錢流通量大。這個時期鑄幣質量不高,只有後周的「周元通寶」精美異常,與唐開元錢相似,以前認為周元錢是毀佛象而鑄,可以祛病鎮邪,後代仿製極多,如見周元通寶背有龍鳳、佛像、公雞等圖案後,皆為後人仿製的。【五代十國·唐國通寶】 南唐元宗李璟顯德六年(959年)鑄,鑄期早於大唐通寶。錢文有篆、隸、真三體。篆書與真書配成一對,為「對錢」之祖。一當開元二。另有篆書當五或當十大錢。鑄造甚為精細。

【五代十國·鐵順天元寶】 五代劉仁恭或劉守光鑄。面文仿史思明「順天元寶」。背星紋,或月紋兼紀值。分十、百、千三等。體制厚重。

五代十國·應天元寶】 五代大燕皇帝劉守光應天元年(991年)鑄。孤品,殆為樣錢。與應聖、乾聖共為三等。

八、宋朝錢幣有何特徵?  趙匡胤在公元960年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定都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市,史稱北宋。趙匡胤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大致統一了全國。北宋時期,北方和西方的遼、金、夏等少數民族政權,與北宋鼎立,公元1126年金兵滅北宋。趙構在今天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政權,史稱南宋,兩朝共歷三百多年。  兩宋的錢幣制度,仍是以錢為主。但這時白銀已大大地重要起來,紙幣的產生和推行是該朝幣制最大的特點。  兩宋的錢幣是中國錢幣史上最複雜的。它不僅是幣材多樣,而且流通受地方性限制,錢幣面額又多,錢名稱也多。宋代最流行年號錢,兩宋的鐵錢是長期的幣制,四川一帶就是專用鐵錢的。北宋九個皇帝就改了三十五次年號,鑄了二十六種年號錢和三種非年號錢(宋元、聖宋、皇宋);南宋七帝,改二十次年號,鑄了十八種年號錢和三種非年號錢(大宋、宋聖、皇宋)。  在北宋,大約開封府、荊湖南路、京西路、江北路、淮南路、兩浙路、福建路、江南東西兩路等十三路用銅錢;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等四路專用鐵錢;陝府路和河東路則銅鐵錢都用。在南宋,銅錢限於東南,四川用鐵錢。但實際上那時各地用紙幣的很多,因為金屬貨幣根本不夠。這就在貨幣經濟方面造成了割據局面。宋錢幣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大小五種,南宋又往往有當百錢,又有臨安銅錢牌。南宋的寶文很雜,嘉定鐵錢寶文最雜,在中國錢幣寶文中是最多的,至於錢文書法,就有多種多樣,有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楷書;楷書及宋體,大觀、崇寧錢就是宋徽宗的御筆瘦金體。鑄造精良的瘦金體宋幣,常常使偽品立即暴露。  宋錢的版別也特別多,比如宣和、政和共有數百種版別.背文把紀地、紀年、紀值都區分開了,普通宋錢,無人偽造。但象靖康通寶之類價值千元以上的古市就有偽造的了。宋朝的錢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銅錢為主,南宋以鐵錢為主;北宋以小平錢為主,南宋則以折二錢為主。宋太祖在建隆元年鑄宋元通寶。這是趙宋第一種錢,這不是年號錢。宋太祖在位沒有鑄過年號錢。乾德錢是十國錢,不是宋太祖乾德年間所鑄。太宗鑄太平通寶。這是宋朝第一種年號錢,背面有星月,牌別比宋元錢少。淳化五年鑄淳化元寶。宋元錢和太平錢都用的是隸書,到了淳化時發生了變化,正式確立了宋朝多種書體的錢制。淳化錢也有真、行、草三種書體。淳化錢也有鐵錢,但留傳後世的極少。至道年間鑄至道元寶、也分真、行、草三種書體。咸平年間鑄咸平元寶。此外還有景德元寶、天禧通寶,這幾種錢都只有真書,不成對錢。仁宗時鑄天聖元寶、明道元寶、皇宋通寶等都有對錢,康定元寶只有鐵錢,沒有銅錢。慶曆年間只有大錢,沒有子錢。大錢分銅鐵兩種,都是當十錢。錢文為慶曆重寶,銅錢是旋讀,鐵錢則有旋讀、直讀兩種。至和年間鑄有至和元寶小平錢和至和重寶的折二、折三錢所致。折三錢中背面有貌和坊字的,這是宋錢中紀地最早的錢。這種錢價格都在2000元以上。神宗時,錢幣數量大增,小錢的版別很多,這是因為錢監數目增加,而各監又增加鑄錢所致。政和年間鑄有政和通寶小平和政和重寶折二錢。政和通寶很常見,因而就顯得普通廉價了,而政和重寶則貨少價高。宣和年間鑄有宣和元寶和宣和通寶兩種,元寶數量很少,因而價格在500元至1000元不等,而通寶因為量大,常見,價值僅1元左右。但背有「陝」字小樣的,價仍達數百元,差別是很大的。宋錢中宣和元寶的偽品最易被識破,因為真錢面文纖細,鑄工非常好,偽品不如。靖康年間,鑄有靖康通寶和靖康元寶。元寶為篆隸對錢,通寶為篆真對錢。但因為這時金兵南下,流通的時間短,鑄幣少而顯珍貴。如今一枚靖康通寶價格已上千元了。  南宋因為推行紙幣,因此南宋錢很難找到。高宗時鑄建炎通寶、建炎元寶、建炎重寶。通寶分折二、折三、小平,都是真篆成對。四川鑄的小平錢是仿瘦金體,初鑄背後穿上有一川字。當三錢有大樣的。  鐵錢背面穿上有利字的是利州紹興監所鑄。建炎通寶很普通,建炎元寶則價2000元以上。建炎重寶傳世不多,沒有發現有錯范錢。古市集藏者如發現該種幣的錯范品,倒要考慮是否偽作。紹興錢錢文分直讀和旋讀,直讀的紹興通寶折五錢,價一般在幾元上下,而旋讀的紹興通寶則價值數萬元。南宋從淳熙十年起,錢幣上的文字都是用同一種書體,即宋體。而且這以後的錢,也沒有什麼版別了。文字莊重,製作精整,不象北宋那樣亂。另一特點就是開始在錢背鑄明年份。如鑄上七、八、九、十等,這種辦法一直到宋末。凡背面注有年代的古幣,價都不薄,需留意。北宋錢與南宋錢在錢文風格上是不一樣的。南宋錢從淳熙年間起在鑄制的錢文上遂採用了宋體。正式的宋體字,最早出現在紹興元寶上,到淳熙七年即鑄幣都是宋體,北宋無論是錢文字體、幣的輕重大小,幣的成色都是隨意的。 南宋曾鑄過幾種錢牌,有上方下圓的,有上圓下方的,有純長方形的,面文有「臨安府行用」五個字。這種錢牌也有偽品出現。【北宋·宋元通寶】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 960年)始鑄。又讀「宋通元寶」。宋開國錢。錢文仿八分書,體制仿唐開元通寶。或銅,或鐵。闊緣。背多星、月紋。鐵錢十當銅錢一。

【北宋·太平通寶】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年間( 976— 984年)鑄。錢文楷兼八分。背見星、月紋。體制同於唐開元。有大鐵錢,背巨星,行於建州。每千錢當銅錢七百七十。

【南宋·建炎通寶】 宋高宗趙構建炎元年九月(1127年)始鑄。錢文真、篆二體。分平錢、折二、折三三等。通寶多為平錢或折二。或銅,或鐵。

【南宋·寶慶元寶】 宋理宗趙昀寶慶元年(1225年)始鑄。背文紀地、紀監、紀年,亦見月紋。分小平、折三二等。鐵錢。

【南宋·臨安府行用錢牌】宋理宗景定年間(1260—1264年)鑄行。又稱「牌帖」,俗稱「大牌」。錢文真書。當時七十七錢作百錢,甚至五十錢作百錢,稱「陌錢」或「短陌」。錢牌形制分為長方、上圓下方、下圓上方三式,上端均有穿孔。或銅,或鉛。

九、夏、金、遼、元朝錢幣有何特徵?  自唐末起,西北各民族崛起,對中原施以巨大的軍事壓力,這些民族就是契丹、西夏、女真和蒙古等。由於他們的軍事政治力量,在中原取得一部分或全部的統治權,所以對一這個時期的幣制產生 了不小的影響。  遼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契丹興建的國家。公元916年契丹首領阿保機稱帝,建立國家,國號契丹,後改為遼。建國後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漸漸進入貨幣經濟階段。遼所鑄年號錢中,最早的是太祖時的天贊通寶,隸書;太宗時有天顯通寶;穆宗有應歷通寶,以後還有保寧、統和通寶。這些錢 留傳極少。比較多見的是興宗的重熙通寶,道宗的清寧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寶和元寶,還有大安元寶、壽昌元寶、乾統元寶、天慶元寶。  遼錢幣全是用的漢文。遼錢的製作都不精,錢背常常劃范,文字也不好,甚至一個錢上有兩種字體。遼錢珍貴一些要算天顯、天祿、應歷、保寧、統和等。目前遼幣統和已有偽品。   金朝是女真族於1115年建立的政權。金滅遼後,繼而滅北宋。  金朝在幣制方面,主要是受宋的影響。它的貨幣可以分為三種:銅錢、白銀、紙幣。  銅錢方面,最初是用遼宋的舊錢,海陵王時自鑄正隆通寶,仿宋的小平錢。世宗鑄大定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小平背面間有申字和西字。金人雖有文字,但他們的錢文,都用漢字。鑄錢工藝水平極高,正隆通寶已很精整了,大定通寶更勝一籌,金代錢幣很珍貴,價錢常至千元,有的更是無價寶。  北宋時期,在我國西北地區由党項族建立的國家,叫做西夏。  党項族是羌族的一個分支,他們最初生活在今天青海和四川西北部,過著游牧生活。唐初,由於受到吐蕃的壓迫而遷移至甘陝一帶,和漢民族共同生活。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党項族的經濟日益發展,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國號夏,建都在今天銀川東南,史稱西夏。西夏鑄幣有銅鐵兩類。有西夏文和漢文兩系,西夏文錢五個年號五品;漢文錢六個年號十一品。總計九個年號十六品,都是西夏錢幣的正用品。福聖、大安、貞觀、乾佑、天慶為西夏文;元德、元盛、乾佑、天慶、皇建、光寶為漢文。西夏鑄錢早期為西夏文。  西夏漢化較深,貨幣文化遠遠的超過遼錢。天盛元寶是西夏錢中普通的,價值數元人民幣。光定、皇建幾十元一枚,乾佑等每枚價值8000元。  元朝是由成吉思汗、忽必烈建立的以蒙古人為主體的封建王朝。它統一中國後,建都在今天的北京。元代的幣制,以使用紙幣為主,並禁止金銀流通。自元朝起,中國改用白銀為價值尺度。  蒙古族是從事游牧生活的,受到先進文化的影響一躍而進入貨幣經濟。武宗時鑄「至大通寶」和八思巴文「大元通寶」當十錢,順帝時又鑄「至正通寶」錢。該幣分四類;地支紀年錢,共九種十 五品;紀年紀值錢,兩種四品;紀值錢,「權鈔」錢,這是銅錢的符號錢。元朝至正權鈔幾個不同的品種價格都在6000元以上,而至正通寶當五的,價值2000元左右。由於元朝存在的時間不長,而且又大量使用紙幣,鑄幣有限,因而元錢中年號錢都是很珍貴的。當然元代錢幣也多有偽造品面市。  元錢中還有值得重視的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鑄的錢。第一是張士誠的天佑錢。天佑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小平錢背上有一個一字為當一的意思;正面為楷書,背面是篆書,有至正錢的風格。第二是韓林兒的龍鳳錢,龍鳳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價格昂貴。第三是徐壽輝的天啟通寶、天定通寶,兩種錢都有小平折二折三,價格昂貴。第四是陳友諒的大義錢。此外還有一種龍鳳錢,背上有「永」字,下面有很大的新月,這是明代的錢。【遼·契丹文大錢】 契丹立國之初所鑄。錢文似為漢文「大泉五銖」損益而成,乃契丹文成文之初的草創之作。

【遼·大丹重寶】 遼初號契丹時所所作。「製作奇古」,無外廓,背平素。錢文為隱起文。

【西夏·福聖寶錢】 西夏毅宗趙諒祚福聖承道年間(1053——1056年)鑄。錢文為西夏文。平錢。

【西夏·大安通寶】 西夏惠宗趙秉常大安年間(1075—1085年)所鑄。錢文隸書。平錢。

【金·阜昌重寶】 金所立偽齊皇帝劉豫阜昌年間(1130—1137年)鑄。錢文真、篆二體。對錢。分平錢(元寶)、折二(通寶)、折三(重寶)三等。

【金末元初·大觀通寶】 面文仿宋大觀,背文「半分」。為金元之交鑄品。

【元·大朝通寶】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大朝通寶即鑄於此時。錢文真書。平錢。銅或銀。

【元·至元通寶】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1264—1294年)鑄。錢文分蒙(八思巴文)、漢文,漢文真書。有平錢、折二、折三三等。

【元·至正之寶】 又稱至正權鈔。惠宗至正年間(1341——1368年)鑄。錢文真書,為名士周伯琦所書。背穿上「吉」字指鑄行於江西吉安路,穿右「權鈔」明示其為權鈔銅錢,穿左紀權鈔所值。

【元·天啟通寶】 元末徐壽輝、陳友諒、明玉珍天完政權天啟元年(1358年)始鑄。錢文真、篆二體。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

十、明朝錢幣有何特徵?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繼承了元朝的專制制度,又從多方面採取措施,使權力更加集中,專制主義的統治也更為加強。  明朝初年,曾仿照蒙古人的辦法,使用鈔票,而不是銅錢,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但是不久就改為銀鈔兩用都可,以紙幣為主,錢幣為鋪。  明朝錢比元代的錢多,但又比不上其它各朝代。朱元璋在稱吳國公的時候,就設立寶源局,鑄造大中通寶,以四百文為一貫,四十文為一兩,四文為一錢。朱元漳打敗陳友諒之後,在江西設置寶泉局,鑄造五種大中通寶錢,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並在各省分設寶泉局鑄造。這次鑄的錢,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計有北平、豫、洛、京、浙、福、鄂、廣、桂等,每局有五等。小、錢背面多只有局名,折二以上還有數目字,如廣西鑄的折二錢稱桂二,福建鑄的折三錢則叫做三福。朱元璋早期的這類大錢,如今價值上千元,泉友們需留意。  永樂年間鑄永樂通寶。永樂錢只有小平錢,沒有折二以上的大錢。而且不論是京師還是各省所鑄,都是光背;錢的製作精整劃一,版別少。宣德年間也只鑄小錢,數量和版別都比較多,但精整不如永樂錢。宣德以後由於寶鈔的跌值和私鑄的盛行,民間使用白銀流通,官錢反而流通不暢,所以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都沒有鑄錢。弘治年間才恢復鑄幣,鑄造弘治通寶。鑄錢的地區除了南京、北京、山東外,還有湖廣、福建、貴州共十三省,弘治錢都是小錢,版別多。弘治以後,明錢都是黃銅錢。嘉靖年間鑄嘉靖通寶,種類頗多,也仿過洪武錢鑄大錢,有折二、當三、當五、當十共四種,背面有紀重的文字。隆慶年間的隆慶通寶只有小平錢,萬曆通寶有折二錢,背面紀局名的,計有工字、天字、正字、公字等。有些萬曆錢的背文有戶、工、正、天、河、鶴等。天啟年間鑄天啟通寶。從此明朝的錢制就複雜起來了。單是幣背面的文字,也有很多種了,有紀局名、地名的戶、工、高、浙、福、雲、密、鎮、府、院、新;紀重的有一錢、一錢一分、一錢二分等。天啟錢有折二錢,但鑄得不多。當十錢種類卻很多,大小、輕重不一,崇禎錢有一百多種,文字、製作、大小、輕重、厚薄,千變萬化。崇幀錢有大錢折二、當五、當十錢。這三種錢不是同時鑄的,折二錢有背面有二字或穿上一星點,也有隻有星點沒有文字的。當五錢則有戶五、工五、監五三種。當十錢是光背,存留很少。  明末諸王都曾鑄錢。明末弘光年間鑄弘光通寶,分小平和折二兩種。小平又分光背和背有鳳字的兩種。隆武年間鑄隆武通寶,也有小平和折二兩種。小錢除了光背的外,還有戶和工字的。永曆年鑄永曆通寶,永曆錢種類多,錢文書法有篆、楷和行書  明末農民起義政權也曾鑄錢。李自成和張獻忠都鑄過錢。李自成在崇禎十六年於西安稱王,改元永昌,鑄永昌通寶,分小平和當五兩種。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的義子孫可望人滇稱東平王,鑄興朝通寶。該幣有三等,小錢重一錢五分,光背;稍大的重二錢六分,背有「五厘」兩個字;最大的重約六錢四分,背有「一分」兩個字。各朝農民起義軍鑄的錢,都是很珍貴的,因為他們建立政權的時間都很短,這些錢數量少,流通時間短,不易獲得,因而價高。  明代流通的錢中,只有少數是本朝所鑄,大部分是唐宋錢,尤以宋錢為多,明朝鑄錢已有粗細的分工了,有匠頭管錢幣的輕重成色,下面有翻砂匠、滾挫匠、磨洗匠、刷灰匠等。然而明錢的製作並不比前代的精美。明代有許多地方不用銅錢,比如雲南就實行實物貨幣。  明初實行的禁止金銀流通,甚至禁開銀礦的作法,並沒有使白銀失去貨幣的地位,英宗時已將白銀定為正式貨幣,以大小銀錠元寶來流通。【明·大中通寶】 元末朱元璋稱吳王時(1361年)所鑄。錢文真書。背文紀值、紀地。分平錢、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明洪武四年(1389年)改大錢為小錢。

【明·萬曆通寶】 神宗萬曆四年(1576年)鑄行。錢文真書。背文「工」、「戶」、「公」、「厘」、「正」等或星、月紋。平錢。另有折三型,背仰月孕星紋或北門七星。

【明·永昌通寶】 明末李自成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鑄。錢文真書。分平錢和折五兩等。

【明·利用通寶】 明末吳三桂受清封平西王時鑄。錢文真書。背文「雲」、「貴」、「厘」、「二厘」、「五厘」以及「一分」、「壹分」等字。以折銀紀值。分厘、二厘、五厘、一分四等。

十一、清朝錢幣有何特徵?  努爾哈赤是是明末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女真族的傑出首領。1616年他建立金國,史稱後金,與明政權抗衡。1636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國號為清。清滅明,建立了清朝。 清代幣制是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但白銀的地位更加重要。清代的銅錢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都是承襲兩千多年來的方孔圓錢,用范模鑄幣。到了清末,才採取了機器鑄幣,鑄造新式銅錢和銅元。滿洲人在入關以前就開始鑄幣了。努爾哈赤天命元年鑄天命漢錢,滿文,四字,沒有加圈點;天命通寶是鑄的漢文。太宗天聰元年鑄天聰汗之錢,背面穿左有滿文十字,穿右有滿文一兩字樣。順治元年鑄順治通寶。順治錢有五種:光背、背面有一個漢字、一厘錢、背面有兩個滿字、滿漢文錢。康熙年間鑄康熙通寶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後鑄造小錢。雍正以後,制錢都仿順治錢五式,除正面的年號外,背面都是兩個滿文字。寶福局所鑄的錢,局名有時也用漢字,乾隆年間鑄乾隆通寶,乾隆通寶紅錢中,還有庫車地名的,分普通和當十兩種,當十的背面穿孔的上下有「當十」兩個漢字。  乾隆錢的成色先後不同,各地也不同。乾隆五年以前,鑄錢不加錫,稱為黃錢;加錫後叫做青錢。嘉慶道光錢名有十九種,計泉、源、直、晉、蘇、昌、福、浙、武、南、陝、川、廣、桂、雲等,錢背為寶東,滿文即用康熙錢的東字。咸豐時鑄局大增,咸豐錢也特別多,特別複雜。在計值方面,咸豐錢可以分為十五級,從一文到當千,錢上有鑄局名稱,所以各局所鑄,文字不同,而且福建所鑄  光緒二十六年,廣東開始鑄造銅元,正面為「光緒元寶」四個字,中間沒有方孔而有「寶廣」兩個滿字,下面靠近外部有「廣東省造,每百枚換一圓」字樣,背面是蟠龍花紋,下面近處廓有英文字樣。後改每百枚換一圓的字樣為 「每元十制錢十文」。清代錢幣仍多有偽品出現。  太平天國建國多年,也鑄貨幣發行,以銅錢為主。幣面全為漢文,正面多是「太平天國」四字,前面「聖寶」兩字。也有正面「太平聖寶」;而背面「天國」。而且背面的「天國」兩字有時分別排在穿孔的上下,有時是左右分排。也有正面「天國聖寶」,背面「太平」的。種類也多,分不清哪一種是哪一省鑄造的。因為幣面沒有鑄造有省名,作價也不清楚。錢文製作有幾種書體,如真書宋體等。太平天國錢幣大錢、花錢的偽品尤多。太平天國的錢幣流傳下來的不多,因而每枚大錢都在數百或上千、上萬元,自然偽品是不少的。【清·天命通寶】 清前身金努爾哈赤可汗天命元年(1616年)始鑄。滿文曰「天命汗錢」,老滿文體。漢文「天命通寶」,真書略帶隸意。平錢,大小輕重常有出入。

清·康熙通寶】 清聖祖康熙元年(1662年)始鑄。錢文真書。戶部、工部所主的寶泉、寶源二局所鑄背滿文紀局,地方各局所鑄,則以滿漢文紀局。另有背「大清」、龍鳳紋和星月紋諸樣式。民間喜用作壓歲錢、嫁女的壓箱錢和男女信物。平錢,寶源局有折十大錢。

【清·天子萬年、一統萬年】光緒年間機制幣。江南試造。面文為一統萬年、天子萬年兩種,各有大、小二式。形製為方孔圓形。是方孔鑄錢與機制銅圓之間的過渡形式。

【清·太平天國錢】清末洪秀全1853年定都南京後所鑄。錢文楷書、隸書、宋體或隱起文楷書。有面文「太平天國」,背穿左右漢文「聖寶」,上下漢文「聖寶」,左右滿文「聖寶」等多種錢文樣式。分平錢、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五等。


推薦閱讀:

媽媽,請放下手機
手機輕薄化戰爭開打,moto z能否重現刀鋒V3輝煌?
安兔兔曝光索尼新機配置 驍龍845處理器與4GB內存
一加手機5怎麼樣?值不值得購買?
vivo x9和x9s有什麼區分的技巧?

TAG:手機 | 西北 | 錢幣 | 地方 | 帖子 | 特徵 | 專業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