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儒家 卻處處給儒家拆台
在儒家思想史上,有一個人被認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孔門八大傳人之一,他叫荀卿(孫卿),後人叫他荀子。孔子去世後,儒家分為了八大派別,其中荀子的學派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荀子與儒家給人們「老夫子」的印象不同,他更像是站在儒家學堂的角落,做儒家的旁觀者,時不常還會奚落兩句儒家。孔子說「不重則不威」。荀子雖然看起來「不重」,也「不威」,但卻顯出了一些可愛。
性善論是儒家道德哲學的起點
荀子:人之初,性本善?別逗了!
《荀子》中與有一篇文章叫《性惡》中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這句話和被後人喻為孔門正宗的孟子學說直接相悖。荀子所說的「其善者偽也」中的「偽」,不是虛偽的意思,認識「人為」的意思。荀子的意思說,人的善,是裝出來的,「人為」的。荀子在《禮論》中說「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就是說人性如果沒有人為的因素,它怎麼也不可能「自美」。
荀子甚至指名道姓地反駁孟子。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孟子的意思是性「可以為善」,所以主張「性善」。荀子這時候就表現出了可愛的一面,他問孟子「『可以為善』與『性本善』,是一回事嗎?」他在《性惡》中說:
「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塗之人可以為禹,則然;塗之人能為禹,則未必然也。」
荀子說了一大堆,其實就是一句話,「小人可以成為君子」與「小人就是君子」是一回事嗎?別逗了!
荀子認為,禮的作用在於定紛止爭
荀子:禮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在孔孟那裡,「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人焉」「剛毅木訥近仁」。剛毅木訥都是真情流露,禮是仁的外在表現,是真性情的流露。孔子還說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禮的行事風格都是出於個人的「欲」(即個人的想法),禮純粹是呵護人性的必須之物。
但是荀子說,啥人性,太虛!我告訴你們「禮」是做什麼用的: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荀子又說了一大堆話,歸結起來就是說:人生下來就有慾望有想法,但是慾望又得不到滿足,因此就要相互紛爭,社會就亂了。聖人們為了防止天下大亂,所以制定出了「禮」,以此來調養人們的慾望、滿足人們的要求,使人們的慾望決不會由於物資的原因而不得滿足,物資決不會因為人們的慾望而枯竭,使物資和慾望兩者在互相制約中增長。這就是禮的起源。細想起來,其實荀子對「禮」的認知折射出他對在「禮之先」人類「群狼關係」的認知,似乎有點英國啟蒙思想家霍布斯的味道。
堯舜禹是儒家的精神楷模
荀子:不能像不靠譜的人學習!
儒家學統十分崇尚古聖先賢,言必稱堯舜,學習古聖先賢的道德行為,是儒家修身的不二法門。但是,荀子說:「學習古代先王,行!但是得學點靠譜的!」他在《非相》中說:
「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無善政也,久故也。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
五帝之前沒有流傳到後世的名人,並不是那時沒有賢能的人,而是因為時間太久的緣故;在這五位帝王之中沒有流傳到後世的政治措施,並不是他們沒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為時間太久的緣故;夏禹、商湯雖然有流傳到後世的政治措施,但不及周代的清楚,並不是他們沒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為時間太久的緣故。歷史越遠的傳下來就越簡略,離現在越近的就越詳細,簡略的只能知道大概,詳盡的才能知道。
荀子認為「欲知上世,則審周道」就可以了。五帝時代離得太遠,學五帝沒有「審周道」靠譜,學習先王,也不是越「先」越好。
荀子認為,祭祀就是忽悠人的
荀子:天道就是忽悠人的!
荀子之前的「儒」實際上是「胥」,是周禮祭祀中的司禮樂官,素有「敬天保民」的傳統。儒家追求的「聖者」,實際上就是能夠聽到上天聲音的人,人與天的境界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是天道、祭祀這些現象,在荀子看來並沒有那麼神秘。他在《天論》中說:
「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
「雩」是一種祭祀求雨的方式。荀子說,他明明知道求雨和不求雨,效果都一樣,敲鑼打鼓也救不了日月食,卜筮也不能斷決大事。太陽月亮是人們信仰的對象,突然被吃了,農田無緣無故乾旱,百姓不可能沒有想法,沒有恐懼。因此,就要「以文之也」,搞一種祭祀儀式,以順應天道。然而,荀子卻說「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意思是上流社會搞祭祀,他們十分清楚祭祀就是一種儀式,而百姓卻以為是為了祈求上天。所以,荀子是想說,祭祀求雨這些回應天道的這些儀式,都是忽悠老百姓的,實際上是為緩解百姓精神壓力的一種方式。
這實際上就是從根本上動搖了「儒」的正當性,「儒」也是忽悠人的。
蘇東坡說:「(荀子)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在蘇東坡眼裡,荀子實在是儒家的「異端」。的確,荀子雖然也在說「先王」「禮」「仁」之類的事情,但是其內涵已經和孔孟之道南轅北轍,他教出韓非子、李斯這樣的學生也絕非偶然。所以,荀子還能算「儒家」嗎?這個問題值得討論。
推薦閱讀:
※在道義政治面前,民主政治壓根稱其不上政治
※什麼是格物?如何做到格物?
※新儒家和最近興起的"儒憲"有什麼關係?
※承認無知更需要勇氣|儒學辨義 論語 為政篇第二 17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