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專用長文:為啥說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我先去自豪一會兒
此時此刻,估計大家跟我一樣,已經排除萬難,歷經苦難,回到了家裡,只為三個字——團團圓圓過大年。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看到大家這麼拼,我就放心了,中華文化就是在這種拼勁兒中得到了傳承,中華文化依然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
所以,每當我參與到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類大遷徙」的活動中的時候,我就特別的自豪。今天,就來聊聊,為啥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自豪。
第一,中國人天不怕地不怕,自立自強,從不信邪。
炎黃二帝之後,華夏族遭遇的第一場大危機就是大洪水,當然這也是人類危機。
面對大洪水,西方《聖經》的說法是,上帝看到人間罪惡很多,比較噁心,弄了一場大洪水毀滅一切,同時留了個口子,就讓他眼中唯一的好人諾亞,造了一艘大船,諾亞夫婦、三個兒子及其媳婦,以及每種生物只留了雌雄一對兒,才得以存活(部分是七對)。
不過,這個故事編的不圓滿,我要給差評。諾亞三個兒子和媳婦存活了,這沒毛病,可是他們的孫子孫女長大跟誰結婚繁衍後代?活下來的都是諾亞的直系血親啊!難道現代的西方人類全是亂倫的結果?這畫面腦補了一下,好噁心。
其實這個難題不是一次出現了。按《聖經》的說法,上帝造了亞當和夏娃兩個人,那麼他們的孫子是哪兒來的?
而中國這邊,首先不存在這個難題,因為女媧一下子造了很多人,所以這個故事編的明顯就很圓滿,我給一百分。
另外,關於大洪水的記載,則是另一種畫風。那就是人與神的抗爭。堯帝的時候,洪水滔天,堯派大禹的父親鯀去治水,結果鯀採用圍堵的辦法,治水失敗,被堯帝給殺了。
到舜帝接任的時候,他派鯀的兒子禹繼續父親的工作,禹帶領人民,勤奮工作,三過家門而不入,採用疏導的辦法,把洪水給治住了。
《山海經》的故事中說的是,鯀偷了天帝的一種叫息壤的寶貝,去給人類治理洪水,結果天帝怒了,把鯀給殺了,把息壤收回,治水失敗。
總之,中西方兩種畫風,折射出價值取向的不同。西方主張敬神甚至畏神,而中國主張,天不怕地不怕,團結一致,自強不息,不屈不撓,戰勝困難,失敗了還要追究責任。
而這種挑戰自然,挑戰上天的神話故事不止一個。比如《后羿射日》,十個太陽太熱了怎麼辦?射他!還有《精衛填海》,小精衛溺水而亡,變成了一種鳥叫精衛鳥,為了抗爭,銜石頭去填海。
還有《愚公移山》,大山擋住了出門的路,咋辦?把山移走,我這一代干不完,還有下一代。
這幾個故事都是假的,但是傳遞的精神內核是實實在在的,從小講給孩子,就是要讓他們記住,天不怕地不怕、自立自強、不屈不撓、戰勝困難。
近代以來面對列強的入侵,尤其是日本入侵的時候,那股精神頭,其實跟大禹治水的精神頭是一樣的。
還有,新中國的建設,從一清二白到現在世界第一大工業國,GDP第二大國,也是靠的這股精神頭。
放到這幾天,這種精神就體現在大家回家過年的精神頭,除了中國人,沒有哪個民族為了回家而拚命的。
第二,中國人濃厚的親情味,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
比如對祖先的崇拜,對長輩的孝順,對子女的付出,可以說是登峰造極,無以倫比。
比如春節的時候,我們老家這塊兒,在除夕的下午,煮餃子之前,都要迎祖宗回家過年。家裡堂屋顯著位置,擺置祖宗的牌位。初五的時候,再把祖宗送走。
我以前不懂事,經常把燒香祭拜的活動統統歸結於封建迷信。但是後來,我岳父幫我改變了這種看法。
他說他也不信神,更不相信有鬼。但是他敬神。他說,你看門神寫的秦瓊和尉遲敬德,其實是唐朝的英雄而已。還有關帝廟,供奉的其實就是關羽。人們懷念他,懷念他的忠義,懷念他的勇武。
而且,他過年的時候,對迎送祖宗這個環節尤為重視。雖然他不信神鬼,但他把這一套禮數操辦的非常認真。因為他說,他是在迎送他的爸爸媽媽,他的爺爺奶奶,以及他的太爺爺太奶奶……
從那以後,我開始重新審視這種祭祀活動。我們老家那座山叫大伾山,年年都有盛大的古廟會,山上到處是廟,香火很旺。等我再次審視的時候,我發現,山上供奉的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比如禹王廟,供的是治水的大禹,呂祖祠,供奉的是呂洞賓;三豐洞,供奉的是張三丰,藥王廟,供奉的是孫思邈,中軍亭,紀念的是瓦崗寨的風雲人物。這些所謂的神,都曾經是各個時代的弄潮兒,都是當時大名鼎鼎、叱吒風雲、執牛鼻的人物。
我們老家還有個小土崗,崗上有座廟,叫做越王廟,不過紀念的不是卧薪嘗膽的勾踐,而是我們那兒出的一個明朝宰相王越。
因為他當宰相的時候,恩澤鄉梓,對老家人非常好。老家人非常思念他,感恩他,籌錢蓋廟,王越在我們那,方圓十里已經成神了。每年春節,方圓十里八村的,都要隆重出會,去崗上祭拜他。
這幾年,黃帝祭祖大典、炎帝祭祖大典,以及各種祭祖、修家譜,反映了中國人對祖宗的尊敬與懷念,以及對自身身份的強烈認同。
而傑出人物的神化,更反映了中國人的價值取向,道德高、人品好、有功德,就可以獲得尊重,甚至神化。
孝親敬長這種傳統美德,也自古流傳。我們為啥拚命趕回去過年,就是為了跟老人團聚。
另一方面,為啥說80後壓力最大,因為80後多是獨生子女,一個80後家庭,面臨四個老人的養老重任。中國的養老,還主要靠兒女,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把老人送到養老院。
過年前買東西,超市收費排隊的時候,前面有一個80多歲的老爺爺,精神矍鑠,人多就跟他聊了幾句。他說他得趕緊回去,因為他家裡還有個100多歲的老娘需要他照顧,突然感覺畫面好美……
中國人照顧孩子,那就更別提了。中國的經濟為啥能發展這麼快,中國人為啥這麼拚命,很多時候,都是為了孩子。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可以輸,但孩子不能輸。自己啥都可以接受,但孩子必須出色。
中國的領導,要想發展新區,要想發展房地產,一個絕招就是把學區給整好了,房子肯定一售而空。
中國很多圍繞孩子的產業,應用而生。從優生優育開始,到胎教、到婦產、到嬰幼兒產品、到嬰幼兒早教、到幼兒園、再到各種才藝培養、各種輔導班,再到各種考學,帶動了一大幫經濟產業。
而中國的老人,從退休開始,也基本不會閑著,會幫著帶孩子,接送孩子,或者燒火做飯,總之,就是要繼續為家裡做貢獻。
所以,中國人從骨子裡,非常重視親情,更推崇一家人團團圓圓,其樂融融,享受天倫之樂。而放到國家層面,就是追求國家的完全統一。
第三,中國人,善於居安思危,最愛防患於未然。
由於中國人靠自己,不靠神靈,所以很多時候不得不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把憂患意識刻入到了中國人的骨子裡。
《禮記》中有名言:「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是就是事前要有準備,沒準備就會失敗。就是提前應對失敗的意思。
最著名的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系統闡述了憂患意識。「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在這種思想下,憂國憂民成了知識分子或者政治家的必備要素。你不憂國憂民,政治上就不合格。典型的如杜甫,自己住在破茅草屋裡,還想著怎麼蓋一座高樓大廈,讓天下寒士都有房子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還有女中豪傑李清照,還不忘北定中原。
陸遊也是,「位卑未敢忘國憂」,臨死前還不忘告訴子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死後還操著國家的心。
就算是普通百姓,也充滿了憂患意識。不光有「水未來前先疊壩」的俗語,還有「常將有日當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的詩句,就是說告訴人富有的時候,要像窮日子那樣節約著過,別等到沒有的時候再後悔。這也就是為啥中國人那麼的崇尚節儉。
還有,中國人得意的時候,也不敢太飄飄然,也是一種憂患意識,因為未來也許還會有失意的時候,這也是刻在骨子裡的憂患意識。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時刻要保持低調,夾起尾巴來做人,因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在得意的時候,要保持警惕,防止樂極生悲,也是一種憂患意識的體現。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為什麼那麼多吃瓜群眾,都跟我一樣,掙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過著房奴的時光,卻發著中南海的愁?這也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在作祟,本質上也是「位卑未敢忘國憂」的體現。
甚至,美國一有啥行動,吃瓜群眾先緊張起來。甚至我稍微一樂觀,就有吃瓜群眾提醒,形勢這麼糟糕,你樂觀個啥勁兒?還有國外有某方面稍微一領先,我們這邊就如臨大敵。其實都是憂患意識的體現。
還有很多人,表面上對國家政策不滿,很多時候是恨鐵不成鋼的意思。真正有惡意的人,我想著是拿了敵對勢力的工資吧,不然有誰不盼著自己的國家好。
還有人哀嘆,世風日下,一代不如不一代。以前輿論說80後是垮掉的一代,90後是爛掉的一代。然而這也是一種憂患意識,是一種批評,也是一種警示。
真的世風日下么?真的一代不如一代么?我看沒有。公共場合比如過馬路,最遵守交通規則的就是90後甚至00後了。有人對比了中國航天和美國航天,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其中的骨幹力量,基本上就是朝氣蓬勃80後了,90後也在及時跟上。而美國,卻是一群頭髮花白的長者。
網上很多噴國家噴社會的噴子,就是弱國國民當久了,腰都直不起來了,不相信國家的發展,不能接受國家的強大。一方面對國家的進步視而不見,另一方面又拿著放大鏡找缺點。
相反,90後00後,出生在一個比較優越的年代,見證了國力快速上升,在面對外國人和外來文化的時候,具有天然的自信。
憂患意識還影響著中國人過日子的風格。就是教育孩子也能體現出來。比如孩子稍微考差了一點兒,家長就焦慮起來,一年級就落後了,肯定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考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對象,找不到好對象,日子還怎麼過?這孩子再不管管,以後肯定就廢了!
因為七八歲的孩子少考了幾分,一連串能想到幾十年的事情。而且想了還會有行動,給孩子報班,買書,補課……
還有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喜歡這句話:抱最大的期望,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持最好的心態。為啥要做最壞的打算,就是要把未來的憂患考慮充分了。
還有人憂慮說,中國人的憂患意識沒那麼強了。看到這種憂慮,我就放心了……
第四,中國人格局大,對自己要求非常高。
中國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最初是指京城,但是到東周的時候,已經頻繁使用,表示國家,但是中國與蠻、夷、戎、狄並用。
當時,古代的華夏族以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為文明中心,區分人呢,不是按照種族,而是按照禮儀和文明,未文明開化的地方通通稱為蠻夷。
《禮記》這樣描述蠻夷:不梳頭髮,還有紋身,生吃食物,穿毛皮衣服,住洞穴等等,也就是處在原始社會狀態的人類族群。
久而久之,中國人的天下觀就形成了。在中國人的世界裡,中國人生活在中間,周邊全是野蠻人。
中國有個詞叫四海,也比較有意思。四海,就是對應的南蠻北狄西戎東夷。而中國對應的就是海內,海內一家、四海為家、五湖四海、四海之內皆兄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所以古代皇帝動不動就說朕富有四海……
所以我們一直認為,我們的周圍都是未開化之地,上面住著野蠻人。而中間文明開化的人,也就是我們自己——中國人。
所以,自古以來,在中國人眼裡,世界上也就兩個國家,一個中國,一個外國。所以有了很多詞:古今中外、馳名中外,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
久而久之,中國人也形成了一種超然的大國心態,對自己要求很嚴格,那就是我們不能比外國落後,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方方面面都要追求世界第一,必須把外國比下去才能贏。
就算總量達到了,還要繼續追求,追求人均水平世界第一。道理很簡單,歷史上你當了幾千年世界第一,現在不是就是退步。
比如,客機要跟波音比,相機要跟日本比,汽車要跟德國比,泡沫劇要跟韓國比,手機要跟蘋果比,航母要跟美國比,福利要跟北歐比,油價要跟中東比……
現在國家的處境,就相當於中國乒乓球隊一樣尷尬。中國乒乓球由於歷史上的成就特別出色,所以現在國民的期望值也最高,拿了第二就是失敗,就是退步。甚至比如驚險取勝都不行,還要大比分勝。搞個11:9,大家會認為,乒乓球隊有危機……
不管怎樣,要求高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是一件好事,雖然累一點兒,但作為一個大國,就應該有這個追求。
第五,中國人勤勞能幹,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都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到處開荒、到處種菜,把種地天賦玩出了花,這事兒今天就不說了。
先說生命力。歷史上有很多周邊民族,被我們打敗了,然後他們消失了。當然還有少數周邊民族,打敗了我們,征服了我們,然後他們也消失了。
再說勤勞能幹。為啥中國人這麼勤勞能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活下去。連我們老大都這麼說——
其實,此時此刻,我不由自主哼起了國際歌: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國際歌誕生才100多年,而中國人幾千年都是這麼認為的,也是這麼做的。
所以,我覺得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我驕傲!下輩子我還要當中國人!
老家的這台破電腦,工作起來實在不順手,草草結尾,大家見諒!更多的話改日聊!大家新年快樂,闔家幸福,萬事如意,雞年更上一層樓!
推薦閱讀:
※漢服能否成為國服?為什麼很少見到中國官方推動漢服作為民族服飾的舉動?
※「儒分為八,墨別為三;佛有十宗,回有兩派,耶有百種,馬有千家」各指哪些派別?
※日本人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為什麼在很多人身上,同時存在極端自信與極端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