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調理--鼻炎

艾灸取穴:大椎、肺俞、脾俞、合谷、關元、豐隆、足三里  艾餅選擇:建議金行艾餅  癥狀分析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 ,並可引起多種併發症。其主要癥狀為鼻癢、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等。本病的發病呈季節性變化,在春秋季節較為常見。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與機體免疫力有關,另外腎虛、風寒都會引發過敏性鼻炎。在相關穴位施灸能夠祛除風寒、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癥狀。  艾灸取穴方案  1.大椎穴  【功效】祛除頸部寒氣,預防頸椎病

  大椎穴位於頸部下端,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時,將頸部稍微向前傾,在頸部與背部交界附近找尋,可以觸摸有一凸出的最高點是第7頸椎,其下方的凹陷處就是大椎穴。  2.肺俞穴  【功效】理氣寧心,散發肺臟之熱,清肺止咳

  肺俞穴位於肺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2橫指寬)處,左右各一穴。  3.脾俞穴  【功效】調理肝脾和胃氣

  脾腧穴位於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左右各有一穴。  4.合谷穴  【功效】鎮靜安神,通絡活血,調氣鎮痛

  合谷穴位於手背虎口,在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的凹陷處,左右手各有一穴。  5.關元穴  【功效】扶正固本,培元補虛

  關元穴位於肚臍正下方3寸(4橫指寬)處。  6.豐隆穴  【功效】化痰濕,清神志

  豐隆穴位於腳部外踝尖直上8寸,距脛骨前緣2橫指寬處,左右腿各有一穴。  7.足三里  【功效】滋長氣血,補腎益氣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約4橫指寬)、脛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時,可將同側手掌心正對膝蓋骨中心,五指微張自然下扶,無名指指尖所觸的凹陷處就是足三里穴。  以上穴位,使用艾益生艾灸儀施灸,建議1天1次,每次2~3個穴位,每穴灸30~40分鐘,10天為1個療程【時間充足又有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多灸幾個穴位,具體多長時間還需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自我調節】

  艾灸小常識  施灸時應遵循「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的順序。「先陽後陰」的意思是先灸後背上的穴位,再灸前胸的穴位。在中醫里,後背屬陽,前胸屬陰。「先上後下」指先灸上面的穴位,後灸下面的穴位;「先少後多」指初灸者灸量宜先小後大,以便身體能逐漸適應,這是一般施灸的常規。  灸前灸後注意事項及調養  1.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靜,不要有較大的情緒波動,同時要在施灸前喝一杯溫開水(水溫應高於體溫),艾灸時注意保暖,不要吹風,容易受涼受寒,夏季艾灸不宜吹空調。  2.對於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的人、高熱、昏迷、抽風、身體極度衰弱等情況時,不要施灸;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禁灸;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身體發炎部位禁灸。  3.失眠症患者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在飯前空腹時和飯後立即施灸。  4.灸後要保持心情平靜,努力做到忘掉疾病、忘掉煩惱,這樣才有利於使艾灸達到更好的療效。  5.灸後適當多飲水(水溫燙嘴皮子為宜)或多食稀粥,因為艾灸過程中會通過皮膚蒸發一部分水分,多飲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6.施灸後可能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陰道不規則流血、全身不適的現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艾灸後這些癥狀就會消失。也可以艾灸足三里穴、湧泉穴引火下行,或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灸,很快上述癥狀就會消失。  7.艾灸後不可以馬上洗澡,一般情況下,洗好澡後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幾小時後再洗澡。  8.灸後忌食生冷、辛辣、肥厚食品,不飲酒、不吸煙,飲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可以適當多食蛋白。不可飲食過飽,但可以少吃多餐。  9.灸後部分人會出現大便乾的情況,可使用蜂蜜、藕、芹菜等進行調理。  10.生活方面要注意,房事要有節制,睡眠要充足。  11.不要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減少每天上網、看電視的時間。  12.運動是最好的一種調養方式。灸後的運動可以散步、打太極拳、練瑜伽等為主,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推薦閱讀:

仙人掌艾灸養生的【禮儀形象】
大寒— —冬季養生當艾灸
痰濕體質艾灸什麼穴位
如何開家養生館?
燒心艾灸療法

TAG:鼻炎 | 調理 | 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