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文學在各國的發展狀況
06-04
二、現實主義文學在各國的發展狀況 兩次世界大戰使英國的實力大為削弱,其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也隨之喪失。這時期的英國現實主義文學呈現出衰落的趨勢。 蕭伯納(1856—1950)是英國最有代表性的現實主義劇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向舊世界進行戰鬥的「勇敢的戰士」。 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以福塞特家族幾代人命運為核心的系列長篇小說,描繪了英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廣闊的現實圖景。這組系列小說含三個三部曲:《福塞特世家》三部曲包括《有產者》(1906,又譯為《有產業的人》)、《進退兩難》(1920,又譯為《騎虎》)和《出租》(1921);《現代喜劇》三部曲包括《白猿》(1924)、《銀匙》(1926)和《天鵝之歌》(1928);《一章的結尾》三部曲包括《女侍》(1931)、《開花的荒野》(1932)和《河那邊》(1933)。這些作品通過對福塞特家族成員私人生活的描寫,不僅揭示了個人的性格特徵,而且反映了資本主義英國的共同特徵。小裘利安·福塞特曾這樣坦白:「當然,我們全都是財產的奴隸,我承認這不過是程度的問題,但是我所謂福塞特卻更是財產的奴隸。」 大衛·赫伯特·勞倫斯(1885—1930)是20世紀最傑出的現代主義小說家之一。他出身礦工家庭,個性熱情執著,生活與婚戀富於傳奇性。 成名作《兒子與情人》(1913)代表了早期小說的心理現實主義風格,描寫工人生活的苦難及其家庭內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其特色在於創造性地闡發了「戀母情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傳性。當然其豐富內涵,又遠非心理分析概念和個人自傳所能局限。作品以年輕人的心靈成長為主題,涉及家庭關係的異化。小說的重心是保爾與父母的關係,特別是複雜而強烈的母子之情以及保爾與戀人的關係,特別是兩次失敗的愛情追求。作家表現保爾與母親靈犀相通、與戀人心心相印的章節,情感描寫深刻動人。作品注重心理感受,遵循情感邏輯,調動擬人化象徵手法,通過自然界的花草昆蟲指代並烘托內心世界的微妙感受,取得了間接含蓄又頗具震撼力的效果。保爾最終在戀人分手、母親死去的痛苦中,走向了萬家燈火的城市,造成了一個面向人生的開放式結局。 勞倫斯創作中期的主要作品《虹》(1915)和《戀愛中的女人》(1921),藝術上獨具一格,並稱其代表作。兩者原本出於名為《姊妹》的同一小說構思,後來一分為二。其中,《虹》前後八易其稿,初版因含反戰文字而遭焚毀,並遭查禁達11年之久。《虹》具有史詩般的風格,通過布萊溫一家三代的心路歷程,表現了當時的英國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文明,從鄉村生活轉向城市生活的歷史變遷。作為一部生命史詩,勞倫斯希望通過愛的信仰,使世俗追求一步步走向神聖。《虹》的不足表現為收尾倉促,厄秀拉的情感轉換缺乏鋪墊,過於突兀。在勞倫斯的全部創作中,《虹》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兼具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兩種風格。《戀愛中的女人》(1920)在創作過程中即面對輿論的否定性評價,承受著來自文明異化、殘酷的戰爭和日常生活急劇變化的壓力,因而《虹》的結尾那種樂觀、期望和對女性自我的讚賞肯定,已經有了明顯改變。作品以兩性關係為焦點,體現現代主義藝術追求,把大戰期間人的內心充滿暴力、絕望和孤獨,社會生活分崩離析表現得淋漓盡致,被看作在遠離硝煙的地方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偉大小說。作品集中表現個人與環境的心靈衝突。煤鎮貝爾多福這一工業世界充滿了污染和異化,利潤扼殺人性,機器支配著人的思想感情。倫敦文化圈子裡的藝術世界通行的是放蕩享樂墮落沉淪。理性和意志踐踏著心靈,社會處於崩潰的邊緣。甚至戀人相互之間都在試圖征服和控制對方,無法實現和諧完美的男女婚戀,反而走向衝突、暴力和死亡。小說中的女性古德倫天生倔強,與高大英俊、強悍務實的戀人傑羅德針尖對麥芒,總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由於激烈的個性衝突而彼此傷害,釀成人生悲劇。作品圍繞兩性關係主線,不斷地強調生活中破壞性因素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試圖揭示充斥世界的所有形式的暴力衝突的根源。作者認為,人類總是夢想征服自然和他人。然而征服欲勢必導致衝突、暴力和毀滅。小說對常規敘事難以充分傳達的情感直覺,做出了極富暗示、象徵和想像空間的成功表現。作家很少出面解釋或評論人物情感,而是讓讀者與人物形成直接交流,從而大大縮短了讀者和人物內心的距離。這在描寫人物心緒的起伏和強烈激情時,效果特別顯著。小說採用以各自分離的事件為中心的波浪式結構,根據內心剖析的深淺需要安排敘事。作品以有關兩性關係的人物對話開局,不交待時間地點;又以保留意見不做結論的對話結束小說,為讀者提供了想像和主動參與的空間。 20年代中期,勞倫斯重新關注英國日趨尖銳的勞資矛盾,著手寫作他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查特萊夫人的情人》(1928)。儘管當時他已重病纏身,仍堅持三次重寫。小說描寫女主人公康妮放棄失去活力徒具形式的貴族資本家生活,轉而與守林人梅勒斯共同追求以和諧美好的性愛生活為基礎的人生幸福的故事,表現了勞倫斯跨越階級鴻溝,不畏社會壓力,在藝術上堅持獨立思考和人生探索的頑強意志和巨大勇氣。小說以性愛探索為特點,大膽突人性禁區,直接描寫性行為、性心理和性器官,反對將性愛淫穢化、隱秘化,強行壓抑在潛意識領域或文明之光照射不到的黑暗角落的傳統作法,而是把性愛公開化、文明化和藝術化。作家從生命活力的高度上讚美性愛,表達了通過性愛的力量恢復理性與本能的平衡,進而從虛偽做作中挽救西方文明思想。作家的寫作風格重返現實主義,追求單純明快,放棄了在語言結構和敘述視角技法上的革新實驗。這部作品因性愛描寫驚世駭俗而不得不自費出版,旋即遭禁,直到50年代末社會風氣日漸開放,才得以公開發行。作品曾引起搶購熱潮和學界關注,後遭女性主義對其第二性傾向的批判。《查特萊夫人的情人》未必能夠完全代表勞倫斯的思想,但對作家聲名浮沉確實產生了重要影響。 總起來看,勞倫斯在繼承現實主義傳統的同時又有所創新,他從兩性關係的視角、以獨特的藝術構思再現了人物的命運,從而展示了20和30年代英國的社會風貌。其作品既有現實主義特色i又有現代主義特色。 毛姆(1874—1965)的成名作是《人生的枷鎖》(1915)。作品描繪了主人公菲利普從殘疾孤兒到成年人的經歷。他同四個女性有過不同程度的愛情關係。通過各種各樣的生活體驗,他得出結論:如果要從混亂的生活中找出它的奧秘,那麼老實說,生活是毫無意義的。這種發現把他從責任與義務的「人生的枷鎖」中解脫出來。毛姆其他的重要作品還有《月亮和六便士》(1919)和《刀鋒》(1944)等。 50年代英國文壇出現一個新的文學流派二「憤怒的青年」。該派不是一個固定的文學組織,也無統一的文學章程。屬於該派的多是出生於二三十年代的中下層作家。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狀表現出強烈的憤怒與不滿,但又找不到社會出路,因而悲觀沮喪。其作品所塑造的多是一種「反英雄」的人物。他們的出現,是英國現代主義興起後,現實主義再度復甦的標誌。「憤怒的青年」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金斯萊·艾米斯的《幸運的吉姆》(1952)、約翰·奧斯本的《憤怒的回顧》(1956)等。 德語國家文學在19世紀還處於緩慢發展階段,到了20世紀,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現實主義文學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現實主義作家以人道主義為理論基礎,深入剖析了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的資本主義社會,通過選擇典型事件,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廣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和罪惡。反法西斯內容和在新的社會形勢下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為當時的兩大重要主題。 托馬斯·曼(1875—1955)是德國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家,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其創作貫穿著人道主義思想的紅線,同時深受叔本華、尼采哲學以及瓦格納的創作思想的影響。他的作品主要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衰敗和沒落。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是他的成名作,小說的副標題是「一個家庭的沒落」。故事發生於1835至1876年間德國的商業城市呂貝克,中心事件是布登勃洛克家族的衰落以及哈根施特羅姆家族的發跡。小說中所描寫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四代,代表了德國自由資產階級從興盛到衰亡的整個歷史。老約翰見過世面,他的思想帶有明顯的普魯士精神。小約翰比父親更加精明,也更有「勇氣」。他堅持「個人的狹隘的幸福」要服從整個家族利益。托馬斯既有進取精神,又有圓滑的手腕,但按照祖傳的「商業道德」已經行不通了。布登勃洛克家族在他手上由盛而衰。漢諾是布登勃洛克家的末代子孫,他多愁善感,神經脆弱,根本無法應付那個爾虞我詐的社會。與布登勃洛克家族的沒落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野心勃勃的暴發戶哈根施特羅姆的崛起。他以不擇手段、弱肉強食的壟斷資產者的形象,戰勝了標榜「誠實」的托馬斯。圍繞著這兩個家族的矛盾與競爭,作者還描寫了一系列有著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個性的人物,同時還通過婚姻和遺產問題揭露了資產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小說並沒有著重描寫重要的政治歷史事件,而只是通過對婚喪嫁娶等日常生活的描寫來反映出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風土人情。《布登勃洛克一家》結構嚴謹,畫面對比強烈,人物形象豐滿,心理描寫細膩。其語言風格精練、質樸,對話生動幽默,具有諷刺性。托馬斯·曼的其他重要作品還有長篇小說《魔山}(1924)、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1930)、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1947)等。他在藝術創作上既有繼承也有創新,作品以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為主,同時又吸收了現代主義的藝術手法,其成就使他成為20世紀德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 亨利希·曼(1871—1950)是托馬斯·曼的哥哥,也是德國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帝國三部曲》包括《臣僕}(1914)、《窮人}(1917)、《首腦》(1925)。其中,《臣僕》是作者最優秀的諷刺長篇小說。主人公赫斯林是一個奴性十足的忠誠臣僕的形象,作品生動地描寫了他從一個卑賤的庸人走上政治舞台、成為沙文主義代言人的過程,從而反映了各個集團的利益衝突和階級矛盾,展示了處於新舊交替時期的整個德意志帝國的風貌。 雷馬克(1898—1970)的成名作是長篇小說《西線無戰事》(1929),因其銷量巨大,這部戰爭小說被出版業同行譽為「古今歐洲書籍的最大成就」。小說描寫了保羅和他的同學們18歲應徵入伍,成為戰爭犧牲品的故事。他們當初懷抱著一腔愛國熱情,但走上戰場親眼看到累累的屍體與淋漓的鮮血時,他們不得不思索為什麼雙方要發了瘋似的彼此殘殺。作者以極其真實的筆觸,展現了戰爭的殘酷性,從而反襯了在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幌子下的欺騙宣傳的殘忍和反人道性。《凱旋門》(1946)是霄馬克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奧地利的著名作家。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27)以細膩的心理描寫見長,傳記著作《三大師》(1920)也很有名。 布萊希特(1898—1956)是德國重要的劇作家、理論家。其演劇理論的核心是「間離效果」(又譯為「陌生化效果」)。《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1939)、《四川好人》(1941)、《伽利略傳》(1947)等都是他的重要作品。 君特。格拉斯(1927一)出生在波羅的海岸邊的但澤(今稱格但斯克,屬波蘭)。長篇小說《鐵皮鼓》(1959)、中篇小說《貓與鼠》(1961)、長篇小說《狗年月》(1963)由於以但澤作為故事背景,合稱為「但澤三部曲」,該系列作品成為20世紀德語文學的一座豐碑。「三部曲」的第一部《鐵皮鼓》尤其著名,小說以侏儒奧斯卡的回憶寫成,通過他的坎坷經歷,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法西斯的殘暴和小資產階級的精神空虛,展示了光怪陸離的眾生相和一個畸形時代的歷史。小說的民族自省意識、「異化」的人的形象、怪誕的情節、鮮明的諷刺性,構成了格拉斯獨特的藝術手法。1999年,格拉斯因其用「嬉戲般的黑色寓言」喚醒了人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災難的記憶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老闆電器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安全與發展的共存思考
※全球時尚史——了解歷史中的衣香鬢影和時尚發展
※中國諮詢公司發展信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