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古人求學做人名言名句

1、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摘自《大學》

原文大意:知道自己的目標之後才能確定志向,才能平心靜氣,才能安然面對困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思考,才能最終有所收穫。

2、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摘自《大學》

原文大意:商湯在盤器上刻著警句說:「只要能夠令自己進步一天,就能夠天天進步,每天更進步。」

3、君子必慎其獨也。

——摘自《大學》

原文大意:有修養的人在獨處時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摘自《荀子·勸學》

原文大意:君子學識淵博而且能夠做到每日三次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那麼他的認識就會是非分明而沒有過失。

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摘自《老子》

原文大意:聰明的人不夸夸其談,夸夸其談的人並不聰明。

6、好學近乎知,知恥近乎勇。

——摘自《禮記·中庸》

原文大意:喜歡學習的人,離聰明就很近了;知道恥辱的人,離勇敢也就不遠了。

7、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

——摘自《荀子·修身》

原文大意:碰到勞苦的事就搶在頭裡去做,碰到享樂的事卻要謙讓。

8、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

——摘自《韓非子·喻老》

原文大意:認識事物的困難,不在於認識別人,而在於正確剖析自己。

9、義者不毀人以自益。

——摘自《禮記·中庸》

原文大意:品德正直的人,決不會以詆毀別人來抬高自己。

10、譽人不增其美,毀人不益其惡。

——摘自《論衡·藝增》

原文大意:說別人好,不把不好的說成好的;說別人不好,不把好的也說成不好的。

11、巧偽不如拙誠。

——摘自《顏氏家訓·名實》

原文大意:巧妙的虛偽言行,不如笨拙的誠實。

12、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摘自《憫農二首》

原文大意:誰知道盤中的飯食,顆顆糧食得來不容易!

13、知已之短,不掩人之長。

——摘自《資治通鑒·梁紀七·武帝大通元年》

原文大意:了解自己的短處,但不掩飾別人的長處。

14、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摘自《論語·學而》

原文大意:有錯誤就改正,沒有錯誤就加以勉勵。

1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

——摘自《戰國策·楚策一》

原文大意:不隱蔽別人的好處,不說別人的壞處。

16、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摘自《岳陽樓記》

原文大意:擔憂在天下人的前面,享樂在天下人的後面。

17、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摘自《舊唐書·席豫傳》

原文大意:不尊敬別人,等於是不尊敬自己。

18、滿招損,謙受益。

——摘自《書·大禹謨》

原文大意:驕傲自滿必然遭致挫敗,謙讓虛心就會獲得長進。

19、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摘自《晏子春秋·雜下》

原文大意:即使大智大慧的人,考慮很多次,也難免有一次失誤;即使遲鈍笨拙的人,考慮很多次,總有一次會是正確的。

20、禮讓一寸,得禮一尺。

——摘自《禮讓令》

原文大意:禮貌謙遜地讓別人一寸,便會得到別人一尺的回敬。

21、出污泥而不染。

——摘自《愛蓮說》

原文大意:從污濁的泥水中生長出來,身上卻沒有沾染污濁。

22、百尺竿頭須進步。

——摘自《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偈》

原文大意:雖然到達很長的竿子的頂端,仍然不能停止前進。

2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摘自《左傳·庄公二十四年》

原文大意:節儉,是德行中最大的美德;奢侈,是罪惡中最大的罪惡。

2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摘自《老子》

原文大意:千里遠的路程,是從雙腳踩著的地方開始的。

25、言必信,行必果。

——摘自《論語·子路》

原文大意:說話必須算數,做事必須果斷。

26、聽其言而觀其行。

——摘自《論語·公冶長》

原文大意:對一個人,不僅要聽他說什麼,而且還要看他是怎樣做的。

27、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摘自《論語·陽貨》

原文大意:道路上聽到的傳聞,又在道路上加以傳播,這是為有德行的人所唾棄的。

28、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摘自《伍員吹蕭》

原文大意:話既說出口,用四匹馬拉的車子也追不回來。

29、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摘自《名賢集》

原文大意:說一句好話,在冬天都覺得溫暖;說壞話傷害人,在六月都覺得寒冷。

30、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摘自《進學解》

原文大意:學業由於勤奮而精進,由於貪耍而荒廢;德行由於深思熟慮而有成就,由於要求不嚴而敗壞。

31、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摘自《說苑·政理》

原文大意:耳朵聽見不如眼睛看見,眼睛看見不如腳踏實地去實踐。

32、志不強者智不達

——摘自《墨子·修身》

原文大意:奮鬥目標不堅定的人,聰明才智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33、有志者,事竟成。

——摘自《後漢書·耿弇傳》

原文大意:有堅定志向和決心的人,做事最終會獲得成功。

34、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摘自《荀子·儒效》

原文大意:聰明而又喜歡向別人請教,然後才有可能成為人才。

35、日習則學不忘,自勉則身不墮。

——摘自《中論·治學》

原文大意:天天複習,學到的知識就不會忘掉。經常對自己提出要求加以勉勵,自己就不會落後。

36、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摘自《三國志·魏志·王朗傳附王肅》

原文大意:書讀得很熟,不需要解說,意思就會自然明白。

37、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摘自《題弟侄書堂》

原文大意:少年時候勤奮學習,關係一輩子的大事;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懶惰而浪費了時光。

38、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摘自《神童詩》

原文大意:學問是勤奮換來的,用螢火蟲代替燈火也能讀上萬卷書。

39、欲速則不達。

——摘自《論語·子路》

原文大意:主觀上想加快事件的進程,但違背客觀規律,事情反而做不好。

40、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摘自《滿江紅》

原文大意:不要隨隨便便虛度光陰,使青春流逝,功業無成,白白地傷悲!

4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摘自《禮記·學記》

原文大意:玉石不經過加工,不能成為有價值的器物;人不通過學習,不能通曉事事。

42、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摘自《增廣賢文》

原文大意:時間像箭和梭那樣過得快。

43、兼取眾長,以為已善。

——摘自《答林叔和》

原文大意:把大家的長處都吸收過來,變成自己的長處。

44、教學相長。

——摘自《禮記·學記》

原文大意:教與學雙方,應互相促進。

45、問學必有師,講習必有友。

——摘自《省試策問》

原文大意:問難、學習,必須要有老師;互相討論,必須要有朋友。

46、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摘自《荀子·勸學》

原文大意:木材經墨線作用之後,就能加工成端直的材料;刀劍在磨石上打磨之後,才能就得鋒利。

47、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摘自《管子·權修》

原文大意:想在一年內獲得利益,不如栽種穀物;想在十年內都有好處,不如栽種樹木;希望終身都有利益,不如致力於培養人才。

48、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摘自《三字經》

原文大意:養子不教育,是父親的過錯;進行了教育,但不嚴格要求,是因為老師怠惰。

49、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

——摘自《書讀書樂卷後》

原文大意:天不看書學習,說起話來便感到枯燥無味。形容人一刻也離不開學習。

50、善讀書者,始乎博,終乎約。

——摘自《堯峰文集·傳是樓記》

原文大意:善於讀書的人,開始是廣泛閱讀,最後又有所側重。

51、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摘自《偶成詩》

原文大意:年輕時學習效果好,年紀大了學習就困難多了,所以要十分珍惜時光。

52、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摘自《左傳·隱公六年》

原文大意:好事不能放棄,壞事不能任它發展。

53、少而不學,長無能也。

——摘自《孔子家語·三恕》

原文大意:少壯時不好好學習,長大就沒有本事。

5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摘自《文選·古樂府·長歌行》

原文大意:年輕力壯時不努力學習上進,等到年紀老大只有枉自傷悲了。

55、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摘自《策林》

原文大意:謹慎地思索,勤奮地工作。

56、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摘自《鶴林玉露》

原文大意:繩子能鋸斷木頭,水可以把石頭滴穿。現在可用來比喻只要堅持不懈,力量雖小也能完成很艱難的事情。

57、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摘自《老子》

原文大意:世間困難的事,必先從容易的事做起;世間的大事,必先從細小的事做起。

58、受人之託,終人之事。

——摘自《瑟瑟記》

原文大意:既然接受別人委託,就要把事情辦好。

59、世間無難事,只要有心人。

——摘自《吳下諺聯》

原文大意:對於有決心的人來說,世界上沒有困難的事情。

60、天下事,坏於懶與私。

——摘自《朱子語錄》

原文大意:世間的任何事情失敗的原因,都是懶惰和自私。

61、天下未有不勞而成者也。

——摘自《中說·述史篇》

原文大意:天下的事情沒有不花力氣就成功的。

62、為善最樂,讀書更佳。

——摘自《茶餘客話》

原文大意:做好事是為人的最大快樂,讀書是更大的快樂。

6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摘自《老子》

原文大意:能夠了解別人的人,才算有智慧;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才算是聰明的,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才算是有力量;能克服自己的缺點錯誤的人,才算是堅強的。

64、學所以治已,教所以治人。

——摘自《意林·任子》

原文大意:學習是為了改造自己,教是為了改造別人。

65、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摘自《格言聯璧·學問類》

原文大意:學習貴在懂得提出疑問。有小疑問得到解決,就能有小進步;有大疑問得到解決,就能有大進步。

6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摘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大意:尊老愛幼,推而廣之:由尊敬我的老人到他人的老人,由愛護我的孩子到他人的孩子。全社會都形成尊老愛幼的良好社會風氣,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

67、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摘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大意:與民同樂,就要以百姓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統治者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北宋政治家范仲淹進一步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將儒家的憂樂觀提升到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被譽為政治家「第一等襟懷」。

68、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摘自《荀子·大略》

原文大意:能勤學苦練,不恥下問,永遠愛惜人材,這樣的人必然收穫很大。

69、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摘自《孟子·告子上》

原文大意:箭術高超的羿教人學射箭,一定要拉滿弓;學習的人也一定要努力拉滿弓。技藝出眾的工匠教人一定要依循規矩,學習的人也一定要依循規矩。

70、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摘自《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大意:仁義禮智,分別起自於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沒有同情之心,不知羞恥,不懂謙讓,不明是非,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仁義禮智,是做人的根本準則。

71、萬章問曰:「敢問友。」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摘自《孟子·萬章下》

原文大意:章請問交友的原則,孟子說「不倚仗自己年紀大,不倚仗自己地位高,不倚仗自己兄弟的富貴權勢。交朋友,是結交朋友的德行,不能自己有所倚仗看輕對方。

7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摘自《論語·為政》

原文大意:孔子說:「只學習不懂得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懂得學習就會很危險。」

73、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摘自《孟子·告子上》

原文大意:魚和熊掌都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都得到,我就捨棄魚而取熊掌。生存和道義都是我所希望的,二者不能都得到,我就寧可放棄生存而得到道義。「捨生取義」千百年來一直鼓舞著志士仁人為正義事業英勇獻身。

74、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摘自《孟子·告子下》

原文大意:人總免不了犯錯誤,錯了然後能改正;心情困苦,思慮堵塞,然後才能有所奮發振作;這些表現在臉色上,吐發在說話中,才能被人理解。

7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摘自《論語·學而》

原文大意:曾子(孔子的學生)說:「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為別人辦事沒有盡心嗎?與朋友交往不守信用嗎?老師教過的知識沒有複習嗎?」

76、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摘自《孟子·告子下》

原文大意:天將要把重大任務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苦煉他的心志,疲勞他的筋骨,飢餓他的腸胃,睏乏他的身體,使他的行為總是受到干擾和麻煩;這一切都是為了撼動他的心靈,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所不足的種種才能。

77、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摘自《論語·學而》

原文大意:孔子說:「學的知識時常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78、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摘自《論語·為政》

原文大意: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7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摘自《論語·子罕》

原文大意:孔子說:「到了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零的。」

80、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摘自《論語·子罕》

原文大意:孔子說:「三軍的統帥可以被抓去,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能被改變。」

81、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已從人,樂於取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於與人為善。

——摘自《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大意:舜的偉大,在於與人為善。一是自己為善,二是樂於取人之善。捨棄自己的缺點,吸取別人的優點,與眾人一起做善事。他耕種莊稼、製作陶器,打漁直到做首領,無非都是集取眾人的優點來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和別人一起行善。

82、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里仁》

原文大意:孔子說:「君子明白正義,而小人只懂得利益。」

83、智少而不學習,必寡。

——摘自《墨子·經說下》

原文大意:知識少而又不學,必然是孤陋寡聞。

8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摘自《論語·為政》

原文大意: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而能從中領悟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8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摘自《論語·公治長》

原文大意:子貢問孔子:「為什麼孔文子的謚號是『文』呢?」孔子說「他聰敏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所以謚號是『文』。」成語「不恥下問」出於此。

8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摘自《論語·子罕》

原文大意:孔子說:「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慮,勇敢的人不會害怕。」

87、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摘自《中庸》

原文大意:君子順應自己天生的德性,最廣大和最精微的事物都仔細探究,這樣就能達到極高深的境界而通達中庸之道。

88、不知戒,後必有。

——摘自《荀子·成相》

原文大意:不能從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以後還會重蹈覆轍。

89、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摘自《論語·子路》

原文大意:孔子說:「不要圖快,不要貪圖小利。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成語「欲速則不達」源出於此。

90、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摘自《論衡·.實知》

原文大意:聰明而有才能的人,不學習就不能造就自己的才智,不向人求教就不會明白道理。

91、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摘自《論語·衛靈公》

原文大意:孔子說:「君子謀求的是真理,而不謀求衣食。君子擔心的是真理是否被人們所遵行,而不是擔心個人的貧困與否。

92、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摘自《中庸》

原文大意:做任何事情,預先有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

93、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摘自《中庸》

原文大意:君子為人平淡而不自滿自得,外表簡潔而內含光彩,溫和而有條理,能夠由近而知遠,由微小的事物知道顯著的事物,這樣就可以進入至高的道德境界。

9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摘自《論語·顏淵》

原文大意: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會促成別人做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名句「君子成人之美」源出於此。

95、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摘自《荀子·勸學》

原文大意:學習要持之以恆,正如刻東西一樣,如果能堅持不懈,決不放棄,即使是金屬和石頭一樣的東西,也可以雕出花紋來的。

96、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摘自《論語·衛靈公》

原文大意: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考慮,一定會遭到眼前的憂患。」成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源出於此。

9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摘自《論語·述而》

原文大意: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一個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學習,他的缺點作為自己的借鑒而改掉。」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師」源出於此。

98、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摘自《中庸》

原文大意:有人生來就明白道理,有人要經過學習之後才明白道理,有人在碰到困難之後才明白道理,但是他們所明白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99、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摘自《師說》

原文大意:人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怎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了疑難問題不向老師請教,最後還是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

100、上智不教,而成下愚。

——摘自《顏氏家訓·.教子》

原文大意:天資很高的人不加以教育培養,也會成為最愚蠢的人。

10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摘自《荀子·勸學》

原文大意:不向品德高尚的人學習,就不知道聖人的偉大。

102、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摘自《資治通鑒·周紀》

原文大意:才是德的憑藉,德是才的統帥。

10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摘自《中庸》

原文大意:做好事情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探究,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最後要切實地去實行。

104、雖有玉璞,不琢不錯,不離礫石。

——摘自《潛夫論·贊學》

原文大意:要經過學習,才能成才,就像玉石縱然是塊美玉,不經過雕琢,跟一般的石頭也沒有差別。

105、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摘自《論語·雍也》

原文大意:君子如果能廣泛地學習文獻,用禮節來約束自己,就不會違背道理了。

106、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摘自《禮記·禮器》

原文大意: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作根本,就不能立身;如果沒有學問作技能,就不能行事。

107、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摘自《荀子·儒效》

原文大意:聰明並且喜歡向別人請教,然後才能成為有才能的人。

108、智載於私,則所知少;載於公,則所知多。

——摘自《屍子·廣澤》

原文大意:一個人的智慧如被私心慾念所充滿,他所知道的事理就會很少;如果充滿公正之心,他所明白的事理就會很多。

109、不恆其德,無所容也。

——摘自《易經·咸傳》

原文大意:人不能保持自己的高尚品德,就無法立身於人世間。

110、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摘自《論衡·別通》

原文大意:品德不高尚的人,不會有遠大的理想,才能不大的人,不會有廣博的見識。

111、人無善志,雖勇必傷。

——摘自《淮南子·主術訓》

原文大意:人如果沒有好的志向,那麼雖然勇猛,也必然要愛到挫傷。

112、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摘自《論衡·實知》

原文大意:人的聰明才智有高有下,但認識事物,都要依靠學習;只有學習它才能弄懂它,不請教就不懂得。

1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摘自《論語·為政》

原文大意:子貢問怎樣的人才算君子。孔子說:「把說出的話付諸行動,才稱得上是君子。」

114、多識而力行之,皆可據之以為德。

——摘自《張子正蒙注》

原文大意:多多明了道理而努力去照著做,就會養成自己的道德。

115、賢愚在心,不在貴賤。

——摘自《潛夫論·本政》

原文大意:衡量一個人的賢愚不能以地位的貴賤為標準,而應看其心地如何。

116、才智之民多則國強,才智之士少則國弱。

——摘自《公車上書》

原文大意:才智是國家富強的關鍵。有才智的人多,國家就會富強;有才智的人少,國家就會貧弱。

117、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

——摘自《易經·乾傳》

原文大意:君子是通過學習積累知識的,通過發問辨明是非的。

118、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摘自《禮記·學記》

原文大意:做學問貴在持之以恆。

119、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摘自《荀子·大略》

原文大意:善於學習的人徹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善於實踐的人探究事物的艱難之處。

120、人有知學,則有力矣。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摘自《韓非子·喻老》

原文大意:人最不容易做的事,就是要克服自己的弱點,並不在於如何批評別人。

121、學明而後德顯也。

——摘自《答吳明輔書》

原文大意:學明白了道理然後德才能表現出來。

122、學不足以修己治人,則為無用之學。

——摘自《年譜序》

原文大意:學識不能用來改造自己和為社會服務,則沒有用處。

12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摘自《誡子書》

原文大意:學習時需要精神集中,要增進才幹就必須學習;不學習就不能增進才幹,不立志就不能學有所成。

124、省行者不引其過。

——摘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二十四》

原文大意:對自己的行為能夠反躬自省的人,其錯誤是不會繼續存在和發展的。

125、學所以益才也。

——摘自《說苑·建本》

原文大意:學習是用來增加才智的。

126、學,身之砥礪也。

——摘自《屍子》

原文大意:學習可以使人變得能幹有作為。

127、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

——摘自《論衡·別通篇》

原文大意:不博覽群書的人,不了解古今情況,不能識別世間萬物。

128、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

——摘自《墨子·修身》

原文大意:好的名聲不是輕易形成的,好的稱譽是不能通過投機取巧的辦法建立的。

129、不學禮,無以立。

——摘自《論語·季氏》

原文大意:不學禮,不按禮的各種要求行事,就無法在現實中立足。

130、德修業,將以及時。

——摘自《屈賈》

原文大意:應當及時培養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學業。

131、學者貴於行之,而不貴於知之。

——摘自《答孔文仲司戶書》

原文大意:學者貴在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實踐中,而不僅僅是了解知識。

132、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摘自《觀書有感》

原文大意:人的思想只有不斷納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

133、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摘自《易·益》

原文大意:看見人家有好的品行就去學習,自己有了過失就改正。

134、記人之功,忘人之過。

——摘自《漢書·陳湯傳》

原文大意:對待別人應當記住他的功勞,而忘掉他的過失。

135、無屋漏功夫,做不得宇宙事業。

——摘自《呻吟語摘·存心》

原文大意:如果一個人獨處尚不能保持高潔的修養,就不可能成就頂天立地的事業。

136、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於外。

——摘自《荀子·儒效》

原文大意:德行高尚的人應該努力於自己道德的完善,而在外則謙讓於人。

137、面後後言,古人所誡。

——摘自《資治通鑒·魏紀》

原文大意: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後反對。

138、修身處事,一誠之外更無餘事。

——摘自《朱舜水集·誠二首》

原文大意:誠信是修身處世最重要的品質。

139、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摘自《荀子·修身》

原文大意:君子修養自己的品德,最主要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真誠。

140、一人之智,不如眾人之智。

——摘自《意林》

原文大意:一個人再聰明,也抵不上不算聰明的眾人。

141、百萬之眾,不如一賢。

——摘自《資治通鑒·漢紀二十五》

原文大意:百萬精銳的雄兵,不如一個賢能的人才。

142、人之才,成於專而毀於雜。

——摘自《上皇帝萬言書》

原文大意:人的才幹,因術業有專攻而得以成就,因所學繁雜而終遭毀棄。

143、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

——摘自《默觚下·治篇》

原文大意:教導別人,就是使人家的優點得到發揚,使人家的缺點得到克服。

14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摘自《論語·為政》

原文大意:如果一個人連起碼的信用都沒有,那他還能幹什麼呢?

145、君子不憂不懼。

——摘自《論語·顏淵》

原文大意:君子不憂愁,也不畏懼。


推薦閱讀:

看《夫妻那些事》,做人生思考題
如何使自己善於心計?
說說「大度做人」
如何理解「相由心生」?
《人生三修: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TAG:名言 | 名句 | 古人 | 做人 | 轉載 | 求學 | 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