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王君老師聊課(之十一):《紀念白求恩》為什麼要這樣上──兼和吳春來老師商榷

朋友傳過來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學吳春來兄弟對我在泉城濟南執教的《紀念白求恩》的評論文章,讀了,深為感激。其中有熱情洋溢的表揚,也有尖銳深刻的批判。我均感恩。作為一個課堂作品,它折射出執教者本人對語文教學的部分思考和探索,集中體現著執教者本人的語文教育價值觀。它天然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質。有人褒,有人貶。這都很正常,也彌足珍貴。反而,大家都說好,或者大家都說不好,這才是不正常的現象。

所以,儘管我覺得春來兄弟的表揚和批判都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但還是開心地接受。以文會友,以思想會友,不亦樂乎!

針對春來兄弟的文章,我也想站在我的角度談一些感受。不是反駁,只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從執教者的角度補充說一些觀點,可能對於讀者朋友們理解這堂課為什麼要這麼上會有些許幫助。

文章寫著寫著就長了。其實,也借這個機會,表達一些自己的語文理念,不是完全針對《紀念白求恩》了。

第一,關於評課的心態

現在我上所有的議論文,幾乎在課堂整體結構上都採取《紀念白求恩》一樣的模式:共鳴和爭鳴。「我完全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堅決捍衛你說話的權力」,這句名言大家都很熟悉。這種態度是民主社會推進民主管理必須的態度,是一種雅量和風範。但其實做起來非常難,「捍衛你說話的權力」要有平和的心態,真誠地站在他人的立場去充分理解他人的觀點的心胸。這其實比站起來張牙舞爪咄咄逼人批判他人難得多。

讀春來兄弟的評課,我感覺到了他的焦慮──想從這課例中找出點問題出來的焦慮。

春來兄弟說他「連續觀看了五次——正襟危坐、聚精會神,生怕錯過了任何環節。此為觀看名師視頻時間最長、最認真的一次」。真是這樣嗎?我很感動,也很懷疑。

對我的課,他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質疑,第一個方面等會兒我再說,我覺得在這個方面完全是可以爭鳴的。但是他第二個方面的質疑,我覺得完全是無理的,是對濟南的孩子們的深度傷害。

《紀念白求恩》是一堂大型的公開課,現場聽課的老師逾千。學生的課堂發言可圈可點甚多,諸多高潮之處已經進入了思維對峙的激烈交鋒境界,孩子們爆發了,他們超越年齡的深度思考能力不斷地激起了老師們自發的熱烈掌聲。整個過程感人至深。而下課後孩子們和他們的語文老師也不捨得離去,他們流著淚站在舞台邊等我,和我一一相擁,訴說他們的激動和感悟。雖然拖堂甚久,午餐時間已到,但偌大的會場沒有一個老師提前退場。許多老師甚至一直等到最後流著淚和我交流。我說這些,不是為了標榜這堂課有多麼成功,只是想證明孩子們的表現非常優秀,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可能這些精彩在只有一個機位的攝像機面前得不到完整地呈現。即使如此,但我想,孩子們的出色發言春來兄弟如果看了五遍不可能都看不到聽不到吧。

但是,春來兄弟偏偏把孩子們的精彩丟在一邊,在評課文章中只舉出了兩次對話:一次位於授課起始階段,是本堂課的第一輪對話。此刻教學才剛剛開始,你讓孩子們怎麼「超越老師」?一次位於課堂教學已經結束之後,是孩子們給全體老師的告別語言。這已經不屬於課堂教學的本體部分了。春來兄弟用這兩次對話證明我是「嘩眾取寵,華而不實」。這樣的以偏概全對於讀他文章的老師是一種誤導,而對於上課的孩子而言,已經不亞於一種誣衊。我不相信春來老師是故意為之,我揣測是因為他太想證明這堂課「有問題」了所以才會如此掛一漏萬卻不自知。

再退一萬步說,我也不認為孩子們在這兩處的發言是低水平的。

第一次對話來自於學生選擇性地判斷並朗讀了第一自然段的記敘句後師生的對話。這其實是一次信息的提取訓練和老師對學情的摸底。課文是這樣的: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

當時學生手上拿著陶繼新老師從網上下載下來的文章,沒有任何注釋。我也沒有硬性要求學生預習。可能對我們70後、60後、50後的成年人而言,知道白求恩是「男性」,推測出他來中國的大致時間和抗日背景,明白他是加拿大人根本不是問題,但是對於90後的學生,在流行文化中長大的一代人,白求恩簡直無異於火星上的人,學生對他的了解比對奧特曼、對林書豪的了解少得多。甚至大部分學生,對白求恩根本一無所知。所以,才有了這樣一段對話,這是對後面教學的鋪墊。春來兄弟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而不是學生的立場上來評價此次對話,當然會覺得毫無價值可言。

寫到這裡,我想到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個真實故事:一個孩子把毛澤東當成了女的。因為他看了一張毛澤東的照片,覺得那是一個女人的照片(毛澤東的有幾張照片確實有女像,我小時候也曾經質疑過呢)。這些對於毛澤東時代的人而言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他就實實在在地存在於生活中。對白求恩,孩子們隔膜更深。所以,我們切不可以自己的知識背景和認識背景估量孩子,在語文教學中,貼心多一些,呵護多一些,時時刻刻記住蹲下來和孩子對話。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而春來兄弟對孩子在告別階段的那句「老師,我們表現得非常好,請為我們鼓掌吧?」更加不屑,他說,「我想這樣的聲音不要也罷」。我更是不可理解。

這是一句多麼棒的話!面對著上千的聽課老師,如此自信,如此勇敢!為我們鼓掌,為我們的成功鼓掌!不是「我」,是「我們」,是一個孩子代表一群孩子發出的清澈透明的自我評價,正面的,陽光的,展示著未來和希望的自我評價。在我聽來,這是天籟之音,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聲音。語文教學,說到終端,不過是發現自己,估價自己,解構自己,升華自己的過程。一堂語文課,能夠讓一群孩子發現了自我的力量,然後發出「我們表現得非常好」的自由酣暢而又純真熱烈的宣言,作為語文老師,夫復何求!

我們中國人,永遠習慣於把「低調」和「謙遜」作為防身的工具,把隱藏自己、解嘲自己作為生命的智慧。於是乎,少有毛遂自薦般的自我肯定,於是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絕響永遠飄揚在幾千年前,於是乎,當一個孩子說出「我們表現得非常好,請為我們鼓掌」時,居然春來兄弟會說「不要也罷」。讀到春來老師的這些文字,我的心中真有深深的悲涼。從這些細節中,我鮮明地感受到我和春來老師所秉持的教育價值觀的迥異。也正是這些細節,讓我明白為什麼我們會對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有截然相反的認識。我跟春來老師的差異,不是語文教學法的差異,本質上是用什麼樣的教學內容來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差異。

春來兄弟還說:如果初中學生的思考與聲音都超過了老師,這樣的老師還稱得上是老師嗎?

我對春來兄弟如此的質疑很震驚。我一路走來,幾乎經歷了中國所有類型的中學。每一屆,都會遇到一部分傑出的孩子,他們的才情讓我嘆服,他們的胸懷讓我景仰。敬畏孩子,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如果春來兄弟不相信,可以到我的新老博客上去看孩子們的故事和他們的作品,不僅讓我汗顏,恐怕會讓很多老師汗顏。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在某些方面,孩子會超過了我們。這還有什麼可爭論的呢?就是這堂《紀念白求恩》中孩子們的部分發言,也足以讓很多老師反思自身。因為除了那點語法修辭文學常識段落大意論證方法說明方法等所謂語文基礎知識,有些老師,永遠不會關注文化,關懷生命,關心人性。語文對他們,不過是謀生的工具而已。

除了對孩子們的不公平,春來兄弟的對我的課堂語言的引用也讓我感覺到了他的焦慮。在對白求恩的還原階段,其實我說了不少的話,有關於白求恩的事業的、理想的、家庭的、愛情的、人格的。這些話都是為了解決孩子們的質疑。但偏偏春來兄弟只引用了一句「也想戀愛,也想女人,也發牢騷的白求恩」,如果沒有背景鋪墊,可能會有朋友會覺得王君老師什麼什麼的。我不用闡述。我說這些,是因為孩子們的困惑:白求恩難道不想家嗎?難道沒有愛情嗎?沒有正常人的欲求嗎?事實上《紀念白求恩》上了兩次,一次是在我自己班上上的,一次是在濟南上的,學到最後,孩子都這樣問了。我覺得問得好!如果沒有這一問,他們就算生吞活剝地把毛澤東的這篇文章背了下去,把論點論據論證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有什麼意義呢?

春來兄弟斷章取義地呈現我的課堂評價,我不相信他是別有用心,我願意以最好地善意來揣測人:他太急迫了。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的正確,他太急迫了。以至於採用了這樣的損人利己的引用方法也不自知。

第二,關於這堂課的拓展內容

這個問題是關於教學內容的。關於這個方面的質疑,我覺得完全是合理的,是非常有價值的。這是現在語文教學的一個熱點問題。課改前,是無拓展,死守書本不敢越雷池半步;課改後,出現了亂拓展,漫無邊際地拓展,課堂跟著「伴娘」跑了,教學主題偷梁換柱,教學目標模糊異化。於是,大傢伙兒一窩蜂地來批判,並以此作為時髦時尚。這些態度當然都需要警惕。該不該拓展,拓展到什麼程度更好,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絕不是一拓展了天就塌下來了,帶領學生稍微走得遠一點點就是大逆不道了。怎麼看呢?一要看這些拓展內容是不是確實需要;二要看這些拓展內容和原文本內容的整合方式是否科學合理;三要看最後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

我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在這三個方面,我是有深入的思考和謹慎的處理的。

1、先弄清楚,我拓展的內容(春來兄弟雖然反覆說他看視頻很認真,但是他對課的複述和呈現幾乎到處都是粗疏和錯誤。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視頻本身不完整不清楚,和現場效果有差距。特別是因為當時我的蘋果電腦和場地投影儀不匹配,最後只能用一個投影,結果學生面前的大屏幕不能用,只能歪著頭看給老師觀課準備的屏幕。這樣一來攝像也出現了一些疏漏。二是我的課堂表達能力的欠缺,導致春來兄弟聽不清楚,看不明白。致歉了。

我拓展的內容有三個;

(1)白求恩的日記摘錄:主要展現的是他一年的工作量和勞動強度。同時附錄了一封給聶榮臻元帥的信,展現的是他對工作報酬的態度,也是他對金錢的態度。

(2)白求恩逝世之前給聶榮臻元帥的遺囑,是他偉大人格的集中體現。

(3)白求恩給朋友的信,主要展現的是他的孤獨和苦悶。

這些拓展內容,都是我經過了充分的學情分析後確定的內容。其實我在課前閱讀的關於白求恩的資料遠遠超過這些。對白求恩,我自己是相當震撼的。前面已經說過,當代中學生對白求恩隔膜之深,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想像。你要讓孩子們把文章認真地讀下去,最後認同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讓他們心悅誠服地去「紀念白求恩」,你就必須讓他們對白求恩有基本的認同。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的寫法,顯然是為當時的人們服務的。當年,白求恩的故事廣為人知,白求恩的逝世舉國悲痛。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毛澤東當然可以以政論文的形式來表達:幾乎只有觀點,沒有任何論據。只有抽象的概述,沒有具體的闡釋。這種表達方式,是純理論的,甚至是純口號式的,是和學生的生活和情感隔著千山萬水的。論據的缺乏實際上截斷了當代學生的認知路徑,讓他們只能踩著空中的鋼絲繩學課文。我想,現在只有蘇教版教材還保留著這篇文章,並不是因為這文章不好,白求恩精神過時了,而是因為它的寫法太具有時代特點了,太抽象,太難教,太難學了。

學習《紀念白求恩》,學生可能有以下幾個層次的反映:1、懶得想,全盤接受就是。2、嘲笑,世界上有這麼完美的人嗎?根本就是吹牛!中國當代文學已經炮製出了太多「高大全」的人物,製造道德偶像已經成為了愚弄全民也讓全民不再感動的社會鬧劇。就連孩子,對此也是嗤之以鼻的啊。3、質疑:產生了探究的願望。顯然這個世界上完人是不存在的,那麼毛澤東筆下的這個「完美的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請問,你能迴避這些問題嗎?如果你堅持不拓展只妄想緊扣課本就讓學生去「紀念白求恩」,那是對學情教情的無視,是自欺欺人。或者就是,你根本不想讓學生去深度思考,不願意麵對學生的思維困惑。當然,如果你僅僅把這篇文章當成一篇工具性的教材,只滿足於對「論點論據論證」來點兒介紹,再讓學生積累一點兒語言材料,對學生情感世界思維方式的培養毫不在意,我也就無話可說。

如果是這樣,我們根本無需對話。

所以,《紀念白求恩》的鏈接材料和春來兄弟例舉那些所謂「反面例子」沒有什麼關係。我可以逐項明確地回答:

春來兄弟說:就如有些老師在執教《愚公移山》時,引領學生思考愚公移山還不如搬家這樣的偽命題,因為愚公移山本來就是一則寓言故事,它的宗旨要幹什麼,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這樣的課堂竟然還得到了很多專家的高度評價,不知何故。

回答:「愚公移山」是寓言,而「白求恩」是真人真事,不能類比。我在教學中更沒有偏離教學方向,沒有「搬家式」的主題遊離。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們理解為什麼毛澤東會給白求恩那麼高的評價。退一步說,我也不覺得郭初陽老師的上法有什麼不可以。雖然有瑕疵(什麼課沒有瑕疵呢?),但他的探索精神難能可貴,他賦予文本的全新的解讀角度給我們的啟示是巨大的,震撼也是巨大的。我渴望聽到這樣的課。聽一堂,比聽十堂毫無突破的《愚公移山》有意義。一切迂腐的缺乏個性的「講讀」,都應從語文教學中掃地出門。一個語文老師,如果不主動成為語言奧妙的探索者、解密者、思想者,成為學生親近語言、熱愛語言的引領者,他的職業生命有什麼意義呢?

春來兄弟說:無獨有偶,某一老師上《背影》時,竟然說父親翻越柵欄是違反了交通法則,師生在這個問題上大費周章,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回答:我的教學目標明確集中,孩子們的質疑也直指對於白求恩品格的理解,並無旁逸。比如涉及到了白求恩的情感世界卻並沒有糾纏。拓展內容的使用是有分寸的。特別想強調的是,關於《背影》的這個例子已經被人用濫了,我看到就頭疼,我很懷疑是人為編造的,就像那個「雪化了是什麼」的語文公案一樣,現在已經證明並非中國語文老師所為。再退一萬步說,即使有比較差的學生提出如此問題,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這學生不過就是理性思維而非文學的形象思維罷了。實在很正常。教師稍微有點兒智慧就可以挽回來,語文老師犯不著自己折磨自己的反覆引用這點兒「千載難逢」的臭事自我折磨。

春來兄弟說:如果上《紀念劉和珍君》是否可以把楊蔭榆女生的生平整合成課堂內容,還原一個真實的鮮為人知的愛國人士——楊蔭榆先生呢?或者還原一個真實的劉和珍呢?

回答:《紀念白求恩》是政論文,中規中矩,是報告式的,其人物形象是平板的,生硬的,不鮮活的。《紀念劉和珍君》則完全不同。魯迅先生文筆細膩,敘事生動,形象鮮明,情感澎湃。學生一讀就必然動情,不會對劉和珍有所質疑。而對於楊女士,我以為,課上不用糾纏,因為文本的主人公是劉和珍,但課下可以簡略補充介紹。儘可能地還原歷史的真實,語文教師責無旁貸。語文教學首先要努力求真不是?

春來兄弟說:如果上《項脊軒志》,是否可以搜集整理歸有光母親的生平事迹,告訴學生一個另類的歸母呢?

回答:某些觀點同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項》文涉及人事眾多,其母也非主要人物。這篇文章也已經屬於文學作品範疇,以情取勝,不比《紀念白求恩》首先必須以理取勝。不能類比。

春來兄弟說:如果上《孔雀東南飛》是否整合各種資料來探討「戀子」情結呢?

回答:一篇課文,有其主流價值和其他價值之分。《孔》文的主流價值是關於愛情的,按我的解讀,他的主題就一句話:愛是不可以戰勝的。常規課堂上應該討論這方面的價值為宜。至於其他價值,對學術研究而言,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這和我上《紀念白求恩》,邊都沾不上。因為我上《紀念白求恩》,時時處處扣的都是其主流價值,探討的是「紀念白求恩」的問題,而非其他。如果我探討的是「中國人對西方人的態度」,你倒可以質問我一下。

2、關於這些拓展內容和文本內容的整合方式

春來兄弟之所以反對我拓展,他有一個重要理由就是:

王君老師說了,《紀念白求恩》是一篇議論文,既然是一篇議論文,它的教學內容是感受白求恩這個人物形象嗎?如此一說,它應是一篇形象生動的記敘文了。

看來,春來兄弟是覺得我已經把《紀念白求恩》教成一篇記敘文了。

是這樣嗎?我認為不是!這堂課,處處體現著鮮明的議論文特徵。

我展示一下我的課堂主體程序:

第一部分:共鳴階段。目的是引導學生去和毛澤東筆下的白求恩發生共鳴。這是教學的核心內容主要內容。所做的事有:

一、 啟發學生讀出起始段和末尾段的記敘句。目的是初步了解白求恩其人和他的大概經歷。

二、啟發學生分別讀出每一段的議論句。目的是整理毛澤東的觀點,明確為什麼要學習白求恩,學習他什麼。

三、重點推敲琢磨第三自然段。目的是體會毛澤東對白求恩的高度讚美之情,同時也充分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和論證特色。這是全課的核心內容。我想通過對這個具體而微的段落的多角度重鎚敲打,讓學生學得扎紮實實──從工具性的角度來看有豐富的積累,同時又學得激情昂揚──從人文性的角度來看有真切的情感體驗。這是本課比較出彩的地方之一。

四、重點誦讀第四自然段毛澤東號召大家學習白求恩精神的名句。目的是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毛澤東號召學習白求恩精神的精髓所在,同時掀起情感高潮。

第二部分:爭鳴階段。目的是激發質疑,在思維碰撞中讓學生深入了解白求恩,從而更加理解毛澤東「學習白求恩」的號召。這部分是課堂的輔助部分,但形成了高潮。所做的事情有:

一、 學生自由質疑。

二、 教師對末段中的「人」畫龍點睛,明確白求恩是人不是神。

三、背誦第四自然段的名句。教師總結:雖然時過境遷,但白求恩精神永遠不會過時,讓我們向一位古典共產黨人致敬。

總之,我自己的評價是:我的這個設計,從頭至尾,都緊扣文本內容,貼著語言在教,同時以議論文的方式來進行議論文的教學。從整體閱讀到精段細品,議論文的所有基礎知識都落實到位。沒有任何一個環節採用的是記敘文的教學方式。

好,廓清了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再來看我拓展的內容是如何為上面的主體內容服務的。請允許我用紅筆標註拓展內容和呈現方式,用藍筆標註學生行為

第一階段:共鳴階段

一、 啟發學生讀出起始段和末尾段的記敘句。目的是初步了解白求恩其人和他的大概經歷。

之後插入拓展內容之一:白求恩的日記摘錄:主要展現的是他一年的工作量和勞動強度。同時附錄了一封給聶榮臻元帥的信,展現的是他對工作報酬的態度,也是他對金錢的態度。呈現方式:配樂誦讀。

(學生自由發言:從這些文字中,你看到了白求恩的什麼品質)

二、啟發學生分別讀出每一段的議論句。目的是整理毛澤東的觀點,明確為什麼要學習白求恩,學習他什麼。

三、重點推敲琢磨第三自然段。目的是體會毛澤東對白求恩的高度讚美之情,同時也充分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和論證特色。這是全課的核心內容。

之後插入拓展內容之二:白求恩逝世之前給聶榮臻元帥的遺囑,集中展現他的偉大人格。呈現方式:配樂誦讀。

(學生自由發言:由這份遺囑,結合課文內容,一句話評價白求恩)

三、重點誦讀第四自然段毛澤東號召大家學習白求恩精神的名句,並且要求當場背誦。目的是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毛澤東號召學習白求恩精神的精髓所在,同時掀起情感高潮。

第二階段:爭鳴階段

一、 學生自由質疑。

此時插入拓展內容之三:白求恩給朋友的信,主要展現的是他的孤獨和苦悶。呈現方式:誦讀。

(學生再討論:你看到了白求恩的孤獨和苦悶,此刻你又如何評價白求恩)

二、 教師對末段中的「人」畫龍點睛,明確白求恩是人不是神。

三、背誦第四自然段名句。教師總結:雖然時過境遷,但白求恩精神永遠不會過時,讓我們向一位古典共產黨人致敬。

我不厭其煩地展示課堂流程和教學內容,只是想說明一點:拓展之一,是為了引出和證明毛澤東的觀點。拓展之二,還是為了證明毛澤東的觀點。拓展之三,是為了解除學生疑惑。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證明毛澤東的觀點。這三則拓展內容,其實都是論據。有了這三則內容的補充,文本就立體了,鮮活了,紮實了。這不是自立門戶,和毛澤東對著干,和文本對著干,而是為文本服務,為觀點服務。是為學生的思維搭建階梯,是教學中的人道主義行為。是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其呈現方式就是純粹地讀了一遍,師生都沒有在上面再拓展和再糾纏,這樣的教法,和記敘文有何關係?這樣的內容支援在我看來是要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缺一不可的,是水到渠成的,何來喧賓奪主和偷梁換柱?

3、關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這點不細說,前邊也已經斷斷續續談到了。除了落實了議論文的所有基礎知識,並進行了紮實的語言欣賞和訓練之外,學生還應該有許多收穫,比如:

培養了學生「先共鳴後爭鳴」的良好思維習慣。

讓學生對「偉人」和「凡人」之間的關係有了深刻的體驗和認識。這其實是一種辯證的健康的生命觀。

給了學生理性為主,感性也不缺失的豐富的情感體驗。

賦予了枯燥的議論文以青春活力,給教師厭教和學生厭學的文本注入了源頭活水。這本身就是贈予學生的一種生命驚喜。這樣的驚喜,比工具性的知識珍貴百倍。

我有一個理想,曾經在很多場合表達過:每一堂課都要努力成為一座紀念碑。這是一種追求,很難。但再難,也還是要追求。在這點上,我和春來兄弟可能也有分歧:他顯然對「創新」很警惕,甚至多少有點兒仇視。我理解,因為創新本質上就是一種打破,硬把你推出熟悉的領域,讓你最開始渾身不舒服。創新就是思維和行為的冒險,創新不僅帶來快感,也會帶給自己和他人疼痛。但是,「青春之語文」的第一條宣言就是:最不完美的創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偉大一百倍。俗套的課,毫無新意和亮點的課我是根本不願意上的。重複他人和重複自己,有什麼意義呢?

春來兄弟說:語文教學的流弊就在於很多老師為了追求創新,而丟失了語文真面目。

吾以為錯也!語文教學的板子哪裡應該打在「創新」身上。你到基層去調研調研,是創新太多,還是創新太少?從整體上看,何止是語文,在其他方面,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都總體上呈現萎縮的狀態。矯枉不能過正啊!

此中原因,不想在這篇文章中再贅述。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除了創新,這個世界和我們自己,都沒有進步的可能。

所以,我還經常說,我要創新,請讓我帶著缺點前行。

至於上課的時間,也說兩句。其實在視頻中春來兄弟也應該看到,造成拖堂是因為學生髮言太踴躍太激烈了。如果我願意收,願意叫停,是很簡單的事。可是,這樣的平台,可能學生一輩子就是唯一的一次,在這個平台上的發言誰說就沒有可能對他產生終生的影響呢?所以,實在不忍心停下來,就讓他們多說一點吧。但這個問題,我以後應該注意。拖堂畢竟是不好的。

在我自己班上上的時候,因為是常規課,所以就只能上40分鐘。當時也有錄像。如果春來兄弟願意看,我可以傳給你。

春來兄弟問:名師示範,把語文教學引向何方?如果我算名師,我也願意正面回答:

第一,我們的公開課,其實更是研究課,不是示範,只是展示一種可能。任何人都是不可以被模仿的,只能是借鑒和研討。

第二,我的語文教學的方向在哪裡?前邊其實我已經回答了:在於從靈魂深處尊重學生,在於執著地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和處理文本,然後奉獻給學生最美妙最精彩的語文課程。我把精神的享受、人格的塑造、靈魂的錘鍊作為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對於工具性的方面的東西,我覺得它們是基礎,很重要,但絕不是終極目標。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意見。我從來無意引領。我的每一堂課,都僅僅只是探索。

說了這麼多,是從教者一廂情願的角度來闡述的。我想像得很美好,但在課堂上,未必我就有這樣的表達能力,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道行還太淺,修鍊才開始。我相信旁觀者清,春來兄弟的疑惑都是因為我在課堂上表達還不準確和充分造成的。所以,我享受而又謹慎地學習著春來兄弟的課評,內心充滿了真誠的深深的敬佩和感激。

[附春來兄弟文章]

名師示範,把語文教學引向何方?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學 吳春來 425100

最近在網上觀看了著名特級教師王君在泉城濟南執教的示範課《紀念白求恩》,全課時長60分42秒,筆者連續觀看了五次——正襟危坐、聚精會神,生怕錯過了任何環節。此為觀看名師視頻時間最長、最認真的一次。

王君老師是大家推崇的新一代語文名師,她的青春語文,是眾多語文流派中一顆耀眼的明星,煥發出無限生機和活力。

名師示範課,關鍵要給聽課老師以引導示範之功效,王老師的課至少給我們以下兩點啟示。

一則學習王老師的激情。

紀連海老師曾說:「高效的課堂需要師生煥發生命的激情,因為只有激情才能激發激情,才能點燃心靈聖火,撥動生命的琴弦。」王老師用激情演繹她的青春語文,毫不誇張地說,聽過很多名師觀摩課,王老師的課是難得有激情的課,讓我們充分感受到青春的噴張、生命的涌動。誠如她所說:「青春之語文,其本質就是提倡通過激活漢語言文學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語文教學過程保持青春狀態,進而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保持、享受整個人生的青春狀態(即幸福人生)作準備。」這樣的青春狀態,如此的生命激情,偌大的中國語文教育界,有幾人歟?

二則學習帶領學生品讀語言的能力。

語文課堂,老師應該帶領學生貼著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即要咬文嚼字。王老師設計的「琢磨詞語,變換句式,反覆誦讀」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沉浸在語言的海洋里,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感是大有裨益的,如:

沒有一個不佩服

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

無不為之感動。

這樣的句式變換,既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

如今的語文課堂,很難再見背書的熱鬧場面了,而王老師的課堂,書聲琅琅,甚是讓人欣喜。如王老師引導學生背誦: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這樣的語句讓學生銘記於心,終將會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以教而達不教之目的。

讓人稱道的是,品讀語言教學環節,師生關係水乳交融,極其和諧自然,教學藝術已至化境。

然而,聽完王老師的課,彷彿若有所失,《紀念白求恩》,已然不是《紀念白求恩》,而是拼湊的《白求恩》,這節課引發筆者兩點重要的質疑,如鯁在喉。

關於課堂教學內容重構的質疑。

王君老師的課大致可以分成兩大塊:共鳴和爭鳴。

共鳴環節王君老師設計了四個主問題:

感受毛澤東筆下的白求恩

你看到怎樣的一個白求恩。

精讀第二段體會毛澤東的感情

如果此刻你站在白求恩的墓碑前,你想對他說什麼?

爭鳴環節主要設計了一個主問題:

你對毛澤東筆下這個人有何疑惑嗎?

(本環節,老師展示白求恩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走進另一個白求恩)

對於本課的教學內容筆者是持反對態度的。

王君老師說了,《紀念白求恩》是一篇議論文,既然是一篇議論文,它的教學內容是感受白求恩這個人物形象嗎?如此一說,它應是一篇形象生動的記敘文了。

那麼《紀念白求恩》的教學價值體現在哪裡?

從 王老師的教學環節上不難看出,本節課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一個真正的白求恩,一個「也想戀愛,也想女人,也發牢騷的白求恩」(王君老師語),而不是神化的白 求恩。當然王老師此種精神是值得老師們學習的,亦是全面深刻認知白求恩同志的起碼條件,但此篇文章是要我們去質疑白求恩嗎?讀一篇紀念性的議論文如果忽略 了它的時代環境,不從作者的創作意圖去解讀,而站在不同的時代用另一種眼光來評價一篇文章,是有失偏頗的。就如有些老師在執教《愚公移山》時,引領學生思 考愚公移山還不如搬家這樣的偽命題,因為愚公移山本來就是一則寓言故事,它的宗旨要幹什麼,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這樣的課堂竟然還得到了很多專家的高度評 價,不知何故。無獨有偶,某一老師上《背影》時,竟然說父親翻越柵欄是違反了交通法則,師生在這個問題上大費周章,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們不妨想想作者為何要寫這篇文章?因為是為了紀念白求恩。為何要紀念白求恩?因為毛主席要號召大家學習白求恩同志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如何能讓大家能學習這種精神呢?我想這些才是《紀念白求恩》的教學價值吧。

當然很多人以為上述內容是否過於俗套,缺乏新意。語文教學的流弊就在於很多老師為了追求創新,而丟失了語文真面目。

也許有老師以為這是對教材內容的重構,這 是老師整合能力的彰顯。因為王君老師曾說,專家型教師與新手教師的專業發展距離,也主要體現在對教材內容的重構上——選擇、增刪、提煉、整合、更換乃至創 造,以生成符合課程目標與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她還認為,沒有哪門學科比語文更為迫切地要求教師具有整合的能力,在不脫離語文學習目標的前提下,結合當前 的社會實際並根據學生的現實需要,所以她提倡老師們要積極主動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取捨和改造,從而充分展示教師的個性和教學的個性。

當然在整合過程中,增加的白求恩的事迹材料,通過學生的朗讀,加深了對白求恩那種共產國際主義精神的理解,這樣的整合不可或缺。

但是本文的核心是要紀念白求恩同志,而王君老師把教學內容指向了全面認識一個真正的白求恩,從這一點來看,這樣的整合有畫蛇添足之嫌。當然課堂上也涉及了紀念白求恩同志的教學內容,但是整合的方向沖淡了主題,反而削減了學生思維的張力。

試想如果整合教學內容時不從課堂文本的主題出發,根據執教者的喜好任意選擇整合的角度,那麼我們的語文課堂將遭遇怎樣的慘狀呢?

如果上《紀念劉和珍君》是否可以把楊蔭榆女生的生平整合成課堂內容,還原一個真實的鮮為人知的愛國人士——楊蔭榆先生呢?或者還原一個真實的劉和珍呢?

如果上《項脊軒志》,是否可以搜集整理歸有光母親的生平事迹,告訴學生一個另類的歸母呢?

如果上《孔雀東南飛》是否整合各種資料來探討「戀子」情節呢?

如此一來,課堂教學內容整合的邏輯起點在哪呢?

試想王君老師的教學環節稍稍調整順序,是否更加妥當呢?如:

搜集整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你看到怎樣一個白求恩?

仔細閱讀毛澤東筆下的白求恩,你看到怎樣的一個白求恩?

請思考為何我們見到了不一樣的白求恩?你有什麼疑惑?

由此引導學生去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課堂教學內容的整合就如作文材料的組織,先後之順序不可小覷。

另外,因為時間會限定教學內容, 45分鐘的課堂教學,偏偏要花上60分鐘來上,那麼老師平時上課如何是好呢?

對於學生的聲音與思考的質疑。

課 前王老師說:「中國孩子和中國教育最大的悲哀是什麼?把所有的問題全部教沒了,孩子沒有問題,只有老師在提問題,最好的教育是,帶著問題進課堂,又帶著問 題出課堂,最好的課堂,我們追求的課堂,一定是孩子們你們的聲音,你們的見解超過王老師的聲音,超過王老師的見解,你們的思考對於未來的思索,超過了王老 師。」王老師說這番話,從意圖上說,並不僅僅是給學生們聽的,而是講給台下老師們聽的。

然而我們看看這一段課堂實錄吧:

老師:白求恩,哪個國家的人?

學生:加拿大。

老師:聰明。

老師:男的還是女的?

學生:男的。

老師:什麼時候到中國來?

學生:1938年。

老師:你怎麼知道是1938年呢?

老師:哎呦,聰明。這個男孩具有知識遷移和知識應用的能力。

這樣的師生問答,我們聽到的是什麼聲音?也許老師會說,畢竟是初中學生,難能可貴了!

那麼王老師所說:「你們的見解超過王老師的聲音,超過王老師的見解,你們的思考對於未來的思索,超過了王老師。」如此言論,豈不是嘩眾取寵,華而不實。

課堂結束了,王老師要求學生們「說一句自己的話」,學生有尷尬之色。其中一女生對聽課老師說:「老師,我們表現得非常好,請為我們鼓掌吧?」如果此所謂學生的聲音超過了老師的聲音,我想這樣的聲音不要也罷。

如果初中學生的思考與聲音都超過了老師,這樣的老師還稱得上是老師嗎?除非他們遇上了一群天才學生。當然王老師所云之目的是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出來,老師不要霸佔學生的話語權吧,只能如此理解。

誠 然,王老師的這節課無疑是一節成功的示範課,筆者之聒噪,委實譾陋,班門弄斧而已。不過,名師示範,首先應是教學內容上的示範,而不該以某一名師的教學理 念來裁定教學內容,否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失示範之意義。至於教學藝術之追求,起碼當建立在科學的教學內容之上,若不然,一切藝術皆將淪為空中 樓閣、過眼雲煙。

名師示範,大抵在此吧。


推薦閱讀:

紀念香港基本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 張德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
宇航員的專業選擇 歐米茄超霸系列「首枚歐米茄太空表」紀念版
李建國:在紀念程思遠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08年9月21日)
漢唐石刻:中國式的紀念與記憶
台統派紀念1949:振興中華 打倒「台獨」

TAG:紀念 | 這樣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