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藏族宗教文化的百科全書
雪域之巔,有一個傳奇的民族,千百年來他們過著近乎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篤信佛教,將佛教融入到生命中。
唐卡是一種起源於青藏高原,並從寺院走向民間的、宗教與社會文化相結合的獨特藝術。他伴隨著藏傳佛教一起走過了千年。
在佛教早期進入西藏地區時,各寺院的寺主總是千方百計召集藏族人到寺院,供奉佛、法、僧三寶,這使佛教思想與佛教文化得以傳播。
三寶中的「佛寶」特指佛祖釋迦牟尼等諸佛諸神。在藏區寺院,這些形象即可以塑成立體像,也可以表現為平面畫。由於每座寺院對佛像都有很大的需求量,所以,製作佛像的人也逐漸增多。這一形式促進了寺院立體與平面佛教藝術的發展。但是在民間,游牧式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使藏族人無法常年到固定的寺院里進行佛事活動,一時間,此事成為佛教活動的一大難題。
於是,唐卡藝術誕生了!
畫師繪製在唐卡上的佛像,代替了寺院里的塑像和牆壁上的繪畫,唐卡成為人們隨身便攜的聖殿。展開唐卡,就可以禮佛,它滿足了藏族人佛教活動的需要。與此同時,高原上的遊說僧人為了進一步擴大佛教的影響,踏行雪域,在人多的地方,隨時懸掛佛教唐卡,向人們講經示法。他們也藉助唐卡藝術,把佛教思想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
在青藏高原,幾乎每所寺院都有藝僧,而每所寺院旁邊,都居住著民間藝人,他們不斷地繪製各種神佛唐卡,使佛寶廣泛流傳於民間。
佛教的興盛帶來了唐卡藝術的繁榮,各種唐卡藝術流派紛呈。經過不斷地發展和演化,最後形成前後藏畫派、安多畫派、康區畫派和漢風畫派;還出現了地區性的藝術繪畫中心和流派,如:青海的熱貢藝術、甘孜的繪畫藝術、德格的印經藝術等。
唐卡的內容主要反映的是佛教思想;同時,還反映了藏族的創世說、民族起源、醫藥學、量理學、天文歷算、文學戲劇和民間故事等。
藏傳佛教大藏經中的《時輪》、宗喀巴大師的《繪畫如意寶》《造像度量》、曼拉端珠的《如來尺度如意寶》等一系列經典,對佛像的形態、比例、尺度、設色等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和規定。這對後世畫師傳承唐卡藝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卡藝術與藏傳佛教在青藏高原上,相生相依、彼此互補,共同經歷著興衰。隨著藏傳佛教的廣傳,唐卡煥發了新的生機。
唐卡的繪製極為複雜,用料極其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艷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唐卡在內容上多為西藏宗教、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凝聚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記載著西藏的文明、歷史和發展,寄託著藏族人民對佛祖的無可比擬的情感和對雪域家鄉的無限熱愛。
細說唐卡藝術
最美的藏族繪畫
董策力(龍達覺薩唐卡·藏)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繪畫藝術形式,2006年唐卡被國務院、文化部批準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唐卡(Thang-ka),來源於藏語的音譯,『Thang』表示廣袤無邊的空間,『ka』指的是空白被填補,合起來指的是捲軸畫。它的畫面內容以宗教題材為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在藏地任何一座寺廟、佛堂、僧舍乃至信徒的家中,都供有唐卡。同時繪製唐卡也是對佛教徒來說一種非常好的造像功德。
唐卡使用材料考究,顏料採用天然礦植物顏料珊瑚、綠松石、藏青、孔雀石、藏紅花、金、銀、等貴重材料研磨成粉,再按一定比例加上一些動物膠和牛膽汁,這種方法繪就的唐卡即使歷經數百年也依舊鮮艷。構圖造型生動傳神,著色協調亮麗,工筆精細至極,一幅複雜、精美的唐卡少則數月,多則逾年甚至數年才能完成,畫師須有虔誠的佛教信仰,在誦經禮佛過程中,嚴格以傳承的構圖、形象、比例、色彩為標準繪畫,佛教徒相信,一位好的畫師的作品本身是具有加持力的。因此唐卡藝術形式獨特,藝術價值是不可估量,也是其他形式作品不可替代的。
關於唐卡
如果連壁畫也算上,西藏的繪畫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當時西藏已經有人類居住)。但是唐卡的出現,則要推延到7世紀,松藏干布建立吐蕃王朝開始。松藏干布統一西藏之後,通過與尼泊爾赤尊公主和漢地文成公主聯姻,鞏固起自己的帝國。兩位公主將佛教帶入西藏,隨之興建起大昭寺、小昭寺等宮殿建築。據五世DL所著《大昭寺目錄》一書記載:法王(松藏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畫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後來蔡巴萬戶長時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塑像時,作為核心藏在神像腹內,這是目前所見唐卡最早的記載。由此可以肯定,唐卡是在松藏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的繪畫藝術。
唐卡有弘法佈道的用途。張宏實在《探索西藏唐卡》中說:佛教的思想義理於初始階段較為單純,經過漫長的演講發展,逐漸衍生成為更複雜的義理。深奧的義理若非經過嚴密的思考和反省,便不是那麼容易了解。於是,圖像便扮演非常重要的解說工具,並且繪製在西藏特有的宗教捲軸畫;圖齊在《西藏的畫卷》中也說:西藏藝術的職責,是用視覺形式,傳播同樣的宗教內容。
也就是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體化,使其變得容易理解,從而更方便傳播。藏族人民一直到7世紀才有自己的文字,文盲率也一直偏高,所以對他們來說,唐卡就是圖像版的教科書。
同樣是傳播佛教義理的圖像,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壁畫(雕刻也是一種形式)。跟壁畫相比,唐卡具有顯而易見的方便隨身攜帶的優點。由於藏民族有四處游牧的生活習慣,居處時常變動,所以唐卡這種可以移動的神像就隨之產生。
唐卡還有修行觀想的用途。在藏傳佛教中,對著唐卡中的主尊進行觀看、冥想、禮拜,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密法。例如曼荼羅,就是這種密宗修行法的精華。此外,對繪製唐卡的畫師,以及捐資聘請畫師的施主來說,這也是一種非凡的功德。畫師和施主本身就是修行者。
精美、複雜的唐卡是由畫師們一筆一筆畫出來的,一般都要半年,甚至幾年才能畫成。但是這些作者的名字卻很少留下,除非他本身即是深受崇敬的佛學大師,例如阿底峽、宗喀巴、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等。
此外,也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畫師,如前藏的洛扎丹增洛布,後藏的曲銀嘉措、絨巴索朗結布、江央旺布等,在西藏繪畫史上留下了名字。
藏傳藝術中,無論是繪畫或是雕刻,作者一般都不署名。因為對於他們而言,製作的過程就是一種修行。一個傳統的畫師,除了本身的興趣與天分外,還必須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受過正統而嚴格的宗教訓練。除了繪畫的專業技法外,還需要背誦經書,熟記各種經典中的教義、儀軌、圖像及度量。所以唐卡製作者通常也是畫僧,具備專業畫師與宗教修行者的雙重身份。
信徒們相信,一個偉大的畫師所繪畫的唐卡是具有極大加持力的,所以,一個唐卡畫師,對於畫中主題的構圖、形象、比例、顏色等都不能隨意創造,而必須嚴格遵守圖像與度量的規定去作畫。這正是唐卡藝術的限制所在,它的形式並不自由。正因為它限制了藝術家個人主觀創造性的發揮,所以有一些人認為唐卡的畫師不能算作是藝術家,而只能看作是畫匠。然而這種評價無疑是不公平的,唐卡經過1300年的發展和傳承,不管是從繪畫技巧、製作工藝、表現手法上都有非常大的發展;優秀的唐卡畫師用心血繪製而成的唐卡藝術作品是非常讓人震撼的,有著很高的收藏價值。
美麗的唐卡,究竟我們應該怎樣去欣賞它呢?
首先,唐卡有其特殊、相對比較固定的構圖規則,就是結構。從結構出發,就能夠理清唐卡的層次,便于欣賞唐卡。
一幅唐卡,一般可以區分為中央的本尊、上方的空界和下方的地界三部分。本尊是信徒所供養的對象,一般由上師選擇指定。空界一般是佛、菩薩所在,所以也叫做聖界。地界一般為空行、護法或僧侶所在,所以也叫做凡界。但是聖、凡並沒有嚴格的準則,例如有時候認為自己的祖師已經解脫成佛,就可以繪入聖界,而聖界的佛、菩薩如果太多安排不下,也可以放入凡界。此外還有其他特殊的結構,如:五壇會聚、方格式等。
其次,上面說唐卡是對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通過圖像符號來表達主題,每一種圖像符號都有其特殊的意義。了解這些圖像符號的象徵意義,就對理解、欣賞唐卡至關重要。這些符號語言,有其嚴密的規定,有一定的規則可循。這些規定主要表現在佛像的服飾、面相、膚色、手印、坐姿、持物、座騎等方面。
區別於漢傳佛教,密宗的佛像更趨於人性化,菩薩們有細腰、有瓜子臉、有柔媚的姿態,這在漢傳佛教是很少見的。在凸顯諸佛慈悲、莊嚴的同時,體現人性的本色。這也是藏傳佛教的魅力所在。
關於忿怒尊,其實對佛教稍有了解的都應該看過法華經、普門品,觀世音菩薩面對不同的終生,化現不同的形象。所謂的阿修羅、餓鬼是我們人類內心的一種形象。在慈悲用盡之後,既可以用憤怒形象對質內心的缺陷,而這往往比一味的慈悲更快捷、見效。
但就寂靜尊而言,他應該是祥和、慈悲、柔美的。能讓你一眼看到、心生崇敬、從而對三寶產生信心去皈依三寶。對美的認識人類應該是共同的,佛教也是一樣。
一幅唐卡作品,應該先看他的用料、畫工是不是用傳統工藝繪製。能讓你覺得這就是我心裡的菩薩像,能為之而感動,這是最主要的;其次再看唐卡背後的故事、畫面中的佛尊。
唐卡的藝術價值
唐卡作為藏族文化藝術的一種繪畫形式,有其獨特的傳統工藝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其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又吸收和借鑒了周邊地區的藝術形式,融合了藏地的民間藝術,形成兼容並蓄而又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在內容上,唐卡所表現的題材除了宗教內容外,還有自然風光、藏醫藏葯、天文歷算、歷史傳說、社會生活等方面。其中表現藏醫理論的《四部醫典系統挂圖》曼唐,堪稱藏族醫學的形象化教科書,表現藏族天文歷算的唐卡如《須彌山圖》等,也反映出藏族獨特的宇宙觀。
在技法上,唐卡構圖嚴謹、優美,布局疏密有致,靈活多變,人像的各個部位嚴格按照造像度量標準、比例進行;著色上強調對比,講究色彩富麗、金碧輝煌的效果,色彩的渲染更顯人像的立體感;線條的勾勒粗細有致、剛柔並濟、頓挫有力,隨畫面的區別而流暢運用,達到動人傳神的效果。另外唐卡吸收了漢地青綠山水、工筆重彩,以及印度、尼泊爾等地佛像繪畫技巧,豐富和完善其藝術表現手法。
在畫工上,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用虔誠的心靈繪製而成,體現了一種信仰和藝術追求。所以當看到頂級唐卡時,那種震撼與輝煌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藏族繪畫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早期。遠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遺址中,陶器上用黑彩繪成的三角折線和三角圖案等簡單的紋飾中,可窺見藏族繪畫藝術的萌芽狀態。建於公元前100多年前距今有二千年歷史的藏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的牆壁上就繪有壁畫。公元七世紀,吐蕃王朝崛起,在這前後,吐蕃王朝相繼修築了布達拉宮等建築規模空前的宮殿。有不少繪畫藝人參加了這些宮室的壁畫繪製工作,大大促進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大昭寺志》有松贊干布法王用自己的鼻血繪了一幅白娜姆女神像的記載。表明此時由於佛教的傳入,繪畫藝術也有了大的發展。於是,作畫相對隨意、不受建築限制、便於懸掛、易於收藏的新的繪畫形式--唐卡也就應運而生了。在絢麗多姿的藏文化藝術中,唐卡可當之無愧地稱作是一株奇麗的瑰葩。它是用紙、布、羊皮或絲綢作底,經刺繡、版印或繪製,用彩緞裝裱而成的捲軸畫。它最常見的尺幅是條幅形,底邊留有很大空白,尺寸一般是0.75×0.50m。此處,還可看到橫幅形唐卡,這種唐卡的尺寸大約為1.10×3.5m。 唐卡作為藏族繪畫形式之一,其內容有表現宗教主題的。畫面描繪的可能是一些喇嘛、神靈的畫像,或佛陀的本生故事、寺院的建築場面等。此外,還有一些非宗教主題的繪畫。如表現一代英王松贊干布生平業績的歷史題材,描繪史詩英雄格薩爾的民間文學題材。還有一些有祝福象徵意義的世俗畫,比較著名的有八吉祥徽、八吉祥物、七種王室珍寶、七寶物、不和之戰圖、和睦四兄弟、由鼻牽象圖、六長壽圖和表現預防瘟疫,招致吉祥的蒙人導虎圖。體現平等、友善、互助思想的和睦四兄弟圖總是吸引著大批參觀者駐足欣賞:夏日的菩提樹結出了甘美的果子,樹下玩耍的生靈由於樹太高,誰也夠不著。於是大象讓靈巧的猴子爬到自己的脊背,猴子讓體輕的白兔站在自己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鳥,終於小鳥用尖尖的嘴巴摘到一顆又一顆的果兒,樹下的每一位都吃到了香甜的果兒…… 多少年來,唐卡這種藝術品被人們視為珍寶。但是,很少留下作者的名字,這或許與為寺院做事積功德的思想有關吧。不過,一些著名畫師的名字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頌。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圓寂後,在扎什倫布寺新建了一座用來供奉其遺體的名為東供殿的神殿,東供殿和一世班禪靈塔上的壁畫都是後藏藝術家、新勉畫派的創始人卻央嘉措的作品。1715年,第一世嘉木樣大師從前藏邀請精通繪塑的次培畫師,繪塑了拉卜楞寺大經堂及其它殿堂的壁畫、塑像。並在熱貢(今青海同仁縣)普及免唐畫風,使熱貢逐漸成為今天藏傳佛教的藝術之鄉。過去,寺院是藏族文化的薈萃之地,許多高僧不僅是佛學造詣很深的大師,也是出類拔萃的繪畫高手。公元十一世紀進藏傳法的阿底峽曾畫過兩幅珍貴的唐卡,一幅頭稍微傾斜的自畫像作為鎮寺之寶保存在熱振寺,還有一幅大威德金剛像存放在聶塘寺。據說,著名宗教改革家,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也精通繪畫。青海民和縣喀德喀(藏語意為烏鴉嘴)寺珍藏的宗喀巴自畫像還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親情故事呢:大師在衛藏學習期間,他遠在青海的母親曾寄白髮一束,要他回家看望母親,大師雙手捧著母親的白髮,感慨萬端。為安慰母親和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他用自己的鮮血摻和其它顏色,繪製了一幅自畫像唐卡,託人捎給母親。 唐卡根據所用材料和製作方式,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以絲絹為原料的「果唐」(果唐意為:絲綢唐卡)。果唐有用絲綢經手工刺繡而成的刺繡唐卡;把各種絲絹裁成各種形狀的布塊,然後再把這些布塊縫接起來拼成畫面,這種唐卡叫做織錦唐卡;手織唐卡是用絲線經手工編織而成的唐卡;還有一種貼花唐卡,它與織錦唐卡相似,不同點在於它不是縫接布塊而是把切成的各色布塊用膠粘在畫布上組成畫面;果唐還有一種是版印唐卡。它是用墨或硃砂作顏料用套版直接印在絲綢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爾也用銅版或鐵版。果唐中尺幅最大的一種叫做果固。它不能隨便掛出來,以拉卜楞寺為例,每年舉辦正月大法會時,掛在專門為掛「果固」而修建的曬佛台上。布達拉宮有一幅55.80×46.81m的巨幅唐卡,畫面描繪的是無量光佛,是五世@@@@圓寂後,由攝政桑結嘉措主持製作的。果唐視之若雕鏤之像,風貌典雅,富有立體感。同時,又具備絲織品細膩動人的特點。這種唐卡花紋精緻,色彩絢麗,質地精密而厚實;有的用珠寶鑲鉗於五彩繽紛的花紋中,顯得華麗精美。在西藏山南地區澤當縣昌珠寺,筆者曾親眼目睹了名為《觀音菩薩憩息圖》的珍珠唐卡。這幅唐卡畫面泛紅,觀音菩薩體態纖細、優美,其安逸的神態表現出一種頓挫有序的韻律。這副長2m,寬1.2m的珍貴唐卡於元末明初製成,畫風工整細緻。據介紹用了珍珠26兩多(計29026顆)、鑲鉗鑽石1顆、紅寶石2顆、藍寶石1顆、紫鴉鳥寶石0.55兩、松石0.91兩(185顆)、珊瑚4.1兩(1997顆),還用了15.5克黃金。 另一種是用顏料繪或印刷的叫做「智唐」(「智」藏語音譯,意為繪製。智唐藏語意為繪畫唐卡)的唐卡。繪製唐卡所用的顏料都是不透明的礦物及植物顏料,再按一定的比例加上一些動物膠和牛膽汁。這種配方使繪就的唐卡即使過了數百年也鮮艷依舊。據敦煌研究院的同志介紹,敦煌壁畫至今色澤鮮艷,除了洞口長年封閉外,與所用顏色均來自青藏高原有關。依據畫背景時所用顏料色彩的不同,智唐可分為以下幾種:用多種顏料畫背景的彩唐;用金色顏料畫成背景的金唐;用硃紅色顏料畫成背景的朱紅唐卡;只用黑色畫成背景的黑唐;還有一種叫版印智唐,它的製作方法與果唐中的版印果唐相同,唯一的區別在於果唐印在絲絹做的畫布上,智唐則印在用棉布做的畫布上。智唐有大有小,最小的有0.10×0.05m,甚至更小,大的不限,如有一種按寺院牆壁大小繪製的名為「堅唐」的唐卡,可大可小,是隨牆壁的大小而定。據青海衛視介紹,在高級工藝美術師宗哲拉傑等的策劃指導下,大型唐卡《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由青海、甘肅、西藏、四川、雲南等五省區300多藏、土、漢、蒙古族藝術家集體創作,目前已進入尾聲。這幅畫寬2.30米,長600多米。顏料用傳統配方,由金、銀、珊瑚、珍珠、瑪瑙、寶石等多種礦物材料和藏紅花、茜草、大黃等植物材料加工配製而成。這幅畫以藏族歷史和藏傳佛教各教派源流為主線,表現了藏族人民對宇宙和地球的形成,對人類的產生和變化,以及對未來的認識。從中可以了解到藏族歷史、宗教、文化、民俗等百科知識的風貌。據有關人士推算,這幅長卷若由一個人繪製,至少需要500多年的時間。迄今為止,這幅唐卡恐怕是最大的唐卡了。 繪製唐卡前,首先根據畫面的大小來選定尺寸適當的畫布,沿畫布四邊縫在一個有四條和普通鉛筆粗細差不多的樹枝製成的畫框上,然後用繩子張撐在名為「唐卓」大畫架的上,按「之」字形把細木畫框的四邊同大畫架的四邊綁在一起。然後,先在畫布上塗一層膠水。再用一種動物膠與與滑石粉調和成的糊狀物均勻地塗在畫布上,待畫布幹了之後,把畫布放在桌子等平坦的地方,用貝殼、圓石等光滑的東西磨擦畫布,一直到看不見畫布的布紋為止。這才開始用碳條起紋,繪製圖像的輪廓,最後根據畫面上的水泊、高山等景物的不同,塗上相應的顏色。繪佛像時,先畫蓮花座,再畫布飾,最後畫佛身。畫佛身要嚴格按照《造像量度經》的要求,嚴格掌握佛身各部位的比例。不論畫景物還是畫背景,都應先畫淺色後畫深色。唐卡至此還不算完工,還有一道類似漢族繪畫的裝裱工序。畫成後,四周鑲以各色錦緞,上下兩端貫以木軸,有了這兩個木軸,唐卡捲起來就方便多了,這也是把唐卡叫做捲軸畫的原因。 由於佛教的傳入,藏族文化吸收了不少其它民族的文化成分,與本土文化相交融,形成具有現代意義上的獨具特色的藏文化,這一點在唐卡藝術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如被譽為藏傳佛教藝術之鄉的青海熱貢藝人的作品《南海觀音菩薩》,構圖飽滿、場面宏大,是集印度、中原、克什米爾、尼泊爾以及藏族藝術風格於一體的代表作。畫面上,重重疊升的庭台樓閣是印度繪畫中常用的飾景。佛像座底的樹木、以及群山下的蒼海是克什米爾風格的飾景。佛像周圍的雲彩、用寶石裝飾的樹木是尼泊爾繪畫的飾物。畫面上男耕女織等一些詼諧場面是中原漢族繪畫中常見的飾景。天空下遠遠的群山則是藏族繪畫中常見的。這幅唐卡人物造型千姿百態、表情微妙傳神,線條細膩流暢、組織有序、層次分明。對宏大場面中的人物、樓閣船隻、花草樹木的色彩運用強而不亂,色彩關係準確明了,集細膩與宏大於一體,猶如一首氣勢雄常的交響樂。
中國西藏唐卡藝術展
唐卡(Thang-ga)也稱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捲軸畫。唐卡最早出現於1300多年前的吐蕃王朝松贊干布時期,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既有多姿多態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歷史和民族風情的畫面。
索朗次旦 釋迦牟尼勉唐畫派
仁青朗傑 二勝六莊嚴之功德光勉唐畫派
尼瑪次仁 二勝六莊嚴之釋迦光勉唐畫派
拉巴 二勝六莊嚴之龍樹 勉唐畫派
邊巴扎西二勝六莊嚴之聖天 勉唐畫派
土旦 二勝六莊嚴之無著 勉唐畫派
桑珠二勝六莊嚴之世親 勉唐畫派
多傑 二勝六莊嚴之陳那 勉唐畫派
邊巴 二勝六莊嚴之法稱 勉唐畫派
次旦扎西 無量光佛凈土 勉唐畫派
扎西江村 四臂觀音 勉唐畫派
洛追巴桑 德洛巴嘎瑪嘎赤畫派
洛桑森格 宗喀巴大師 勉唐畫派
索朗次角 財神 勉薩畫派
多布傑 蓮花生八化身之一 勉唐畫派
火灸圖
雍仲次旦 蓮花網幻化觀音 勉唐畫派
18-19世紀拉薩白多刺殺朗達瑪(國家二級文物) 勉唐畫派
次仁頓珠 黃財神 勉唐畫派
19-20世紀大威德金剛(國家三級文物)勉唐畫派
唐卡作為攜帶型解讀教義的圖錄和供奉物,從9世紀開始以印度、尼泊爾繪畫風格為主導的唐卡流傳青藏高原。13世紀以後本土畫師借鑒印度和尼泊爾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開始繪製有別於印度、尼泊爾風格的唐卡繪畫藝術,而產生了本土第一個畫派「齊吾崗巴」。之後隨著「勉唐、欽則、噶赤」三大畫派的出現,完全以印度、尼泊爾繪畫風格繪製唐卡的做法畫上了句號。
18-19世紀 八十大成就者之一(國家二級文物) 嘎瑪嘎赤畫派
20世紀 陳那(國家三級文物) 刺繡
19世紀 婆羅門怙主(國家三級文物) 欽孜畫派
19世紀 蓮花生立像(國家三級文物) 勉唐畫派
頓多拉松 千手千眼觀世音 嘎瑪嘎赤畫派
尼瑪次仁 無量壽佛 齊吾崗巴畫派
19-20世紀 白傘蓋佛母(國家三級文物) 勉唐畫派
尼瑪次仁 釋迦牟尼迎請入藏圖 齊吾崗巴畫派
達瓦扎西 十六尊者 勉唐畫派
次旦朗傑 無量壽佛 勉唐畫派
羅布斯達 釋迦牟尼 勉薩畫派
大旦增 無量光佛凈土 勉薩畫派
澤吉 降佛 勉薩畫派
邊巴 金剛橛 黑唐畫派
小旦增 財寶天王 勉薩畫派
普布 宗喀巴三師徒三尊 勉薩畫派
土旦旦增 綠度母(珍珠唐卡)
旦曲 白度母 嘎瑪嘎赤畫派
大旦增 三十五佛 勉薩畫派
作者姓名及作品名稱漏拍了
西藏唐卡的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品種多樣,除彩繪唐卡與印刷唐卡外,還有刺繡、織錦(堆綉)、緙絲、貼花及珍珠唐卡等。根據製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將唐卡分為兩大類。一類用絲絹製成的唐卡叫做「國唐」,另一種用顏料繪製的唐卡叫「止唐」。
唐卡藝術共發3期,60幅作品。祝朋友們春節快樂,萬事如意。
洛桑丹增 白度母 赤唐
羅布 持金剛 勉唐畫派
大旦增 彌勒凈土 勉薩畫派
澤吉 十一面觀音 勉唐畫派
邊巴 白度母 勉唐畫派
旦曲 八大財神 嘎瑪嘎赤畫派
索朗 五種文殊 勉薩畫派
旦曲 達摩多羅尊者 勉唐畫派
索朗多吉 四臂觀音
邊巴 四臂觀音 黑唐畫派
米瑪次仁 西方廣目天王 勉唐畫派
達瓦扎西 十八羅漢渡海圖 勉唐畫派
張立發 不動明王 勉唐畫派
索朗次旦 上師供奉圖 勉唐畫派
羅布 無量壽佛 勉薩畫派
瓊達 瑪吉拉卓 勉唐畫派
更尼群培 靜息觀音 貼花
桑傑頓珠 喜金剛 勉唐畫派
拉巴次仁 三代法王網上像 勉唐畫派
更尼群培 勝樂金剛 貼花
推薦閱讀:
※唐卡護法的傳說:佛教中的龍
※文殊菩薩手裡的劍代表什麼?
※請問家中適合擺放六道輪迴的唐卡嗎?
※祭神如神在——熱貢調研心得
※【恭祝觀音菩薩聖誕】十一面觀音菩薩唐卡賞析 美國館藏12世紀 噶當派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