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審美賞析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後的第二年八月,這時的詩人已經五十歲。這首詩通過茅屋被秋風所破的慘狀以及屋漏雨濕苦況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願自己受凍而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人道主義胸懷,以及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情感。具體分析如下:
詩人首先寫道: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八月秋高風怒號。」首先點明八月易於產生大風的季節,交代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八月。詩人在「秋高」後綴以「風怒號」,寫出了風雲突變,狂風驟至,不但風速很快,而且風勢極猛,風力極大。其中「秋」字也很有意義,暗示了「秋高」夜晚的寒冷,為後面寫詩人「家境」營造了環境。詩人接著「風怒號」而鋪展,從四個方面具體表現風力之猛。首先,「卷我屋上三重茅」,「三重」即多重。也就是說,屋上三重茅草捲起。這是從厚度重量的角度突出了風力大。其次,「茅飛渡江灑江郊」,「渡江」即飛過江去。也就是說,捲起的茅草飛渡到江邊。這是從距離突出風力大。再次,「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上句寫茅草被風颳得高高的,有的掛在林梢,從高來突出風力大;下句寫茅草下沉塘坳,落在池塘中的茅草也沉入水中,從風的旋動來突出風力大。這樣鋪展開來,突出了風大,而風愈大,愈顯得茅屋破之慘狀。
詩人接著寫道: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依杖自嘆息。
這裡,詩人接著茅屋上的茅草吹走了,四處飄散而來。南村一群孩子看到遍地亂灑的草,爭著「搶」茅草。詩人大聲制止也無效,孩子們一閃就躲進竹林中去了。這裡,我們看到的調皮的孩子,也看到了年老體弱的詩人。面對「茅屋為秋風破」的詩人,知道茅屋來之不易,一面想去抓那些飄落的茅草,一面呵斥行動敏捷的拾草小孩。詩人通過人物的行動描寫,把一位年老力衰,行動遲緩,聲音嘶啞,心急如焚的想像栩栩如生描繪出來。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這樣一個讓人心痛畫面中,詩中雖然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對面為盜賊」等帶有貶意的語句來描寫調皮而不懂事的孩子,但詩人的感情指向,不在於孩子,而全出於「惜茅」。也就是說,詩人通過這樣一個細節描寫,意在表現愛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誣衊群童「為盜賊」。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在詩人看來,只是一群頑童,甚至也可以這樣認為,之所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表明了孩子們「抱茅草」的執著,也是因為也是窮人家,占點便宜也是很正常的。同時,詩人這樣寫,就為後面茅草無法收回而天又下雨,給詩人的家帶來更加嚴峻的處境奠定基礎。
是啊,詩人在寫作上,步步推進。人們常說,損船偏遇頂頭風,破屋又遭連夜雨。詩人在嘆息聲中,又迎來了新的災難。詩人寫道: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是環境描寫,但也是詩人心情的表現。寫風停了,天上下起了雨。屋上的茅草沒有了,屋漏難眠。秋天的夜晚,一家人都難以入睡。詩人說:「嬌兒惡卧踏里裂。」「惡卧」是說小孩子不好好睡覺,睡態特別不好。這裡,是說明了床上的被子已經是破爛的,「深秋」夜晚加上下雨,孩子們是經受不了,更不能酣然入夢。他們在床上亂踢亂蹬,陳舊不堪的被裡子也給蹬裂開了。沒有被蓋,可想這樣處境是多麼的難過。接著詩人作了描寫:「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風秋雨冷颼颼,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鐵」。陳年破絮,又硬又冷,加上孩子們「惡卧」,沒有能保暖的被蓋了,同時天上的雨下個不停。詩人說:「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詩人自從社會動亂以來,民生疾苦常煎熬著他的胸,使得他經常失眠。而今,自然的災難和社會的災難交織,徹夜難眠。其中的「長夜」是雙關語,既指慢慢的長夜(時間),又指動蕩的社會。
在這漫漫長夜裡,詩人面對眼前的災難,在這風雨交加的夜晚,思緒萬千。詩人最後寫道: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顛,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詩人對茅屋為秋風所破是很痛惜的。這茅屋本身就是別人幫助修建的,而今又在大風中失去了安身之所。這是杜甫及其家人的不幸。然而,我們偉大的詩人並沒有局限在個人的不幸之中,他推己及人,面對現實處境,想到的是「天下寒士」有風雨不動的千萬間廣廈,不再讓寒士們受凍。特別是詩人所說的「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句,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的胸懷是多麼開闊,思想是多麼高尚,同時,也體現了杜甫「濟蒼生,安社稷」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
作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行體詩歌,在藝術上也表現出應有的特點。
首先,敘事層次清楚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敘事上,以「茅屋為秋風所破」為中心點,從不同的側面來表現,體現出敘事的層次美。從自然變化來看,以風來、屋破、雨至、屋漏的順序寫。從事情發生的時間過程來看,以此按照下午、傍晚、入夜、深夜來寫。從屋破過程來說,就是按狂風卷茅草,群童搶草,屋漏雨濕的過程來寫。無論從哪個角度開看,都是很有次序的,把它們結合起來,有層次地、全方位地表現出了「茅屋為秋風所破」給杜甫及其一家人帶來的不幸遭遇,也為後面抒發情感奠定基礎。
其次,意境博大開闊
這首詩前半部分敘事,後半部分抒情。在細緻描寫了自己所遭遇的困難的同時,詩人並沒有停留在眼前,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天下窮苦人民的困難,道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顛,風雨不動安如山。」而對於自己及其家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樣,使整個詩歌的境界得到拓展,思想情感得到升華,使得詩歌的審美意蘊的到更好的體現。
再次,節奏鮮明有致
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歌,不但體現了歌行體詩歌自然流暢的特點,而且也表現了節奏的鮮明的特性。全詩句式基本上是七言,同時,詩人兼用了二言(「嗚呼」)、九言(「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吾廬獨玻受凍死亦足」等)、甚至十一言(「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造成語言上的參差錯落,具有大起大落的語勢特點,同時,短句的急促,長句的緩慢,不但詩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表現,而且增強了詩歌節奏感和感染性。
推薦閱讀:
※杜甫《送韓十四江東省覲省》
※杜甫七律151首(二)
※杜甫有哪些朗朗上口的詩詞?
※杜甫-詩詞《蒹葭》 古詩 全詩賞析
※讀杜甫 [林賢治]